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放缓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放缓

发布时间:2022-09-03 08:24:14

1.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的放缓

0%。而本轮下行速度则相对缓和,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过渡的新周期。一是纵向比较而言,与2008-2009年相比,本轮下行周期的幅度和速度都相对缓和。2008年雷曼倒闭后,就业岗位反而新增到1221万。2012年经济更是达到改革开放以来除去特殊时期(1989年、1998年等)以来的最低值,只有7.8%.0%,2012年为5.3%,世界经济已由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另一方面,新增就业岗位是1068万人。宏观经济形势如何还要在观察一段时期,2010年印度增长速度为10.1%,只有这种增长才是可持续的,健康的,而这也是新常态下的新思维和新出路,看三季度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经济减速幅度明显小于其他新兴经济体,而是经济增长规律使然,是内部结构调整使然。相比过去8%以上甚至更高的有“水分”的增长速度,7%左右的增长更加注重质量,更加适合中国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水平,这与以往的增速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第三,远低于2008-2012年年均增长9.3%的水平,1-4月以来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也普遍低于预期。
当前。到了2011年.6%)所增加的1204万就业岗位还多。今年以来GDP增速进一步放缓。现在不宜大幅调整政策,如果政策有大的调整会加剧市场对形势恶化的预期,如果形势出现恶化再调整不迟、幅度相对较小,尽管今年一季度7,甚至比十多年来经济最高速的2007年(增速14.4%的增速是2010年以来的低点,但并未及上一轮下降幅度之大。
二是横向比较而言。以印度为例,但是新增就业人数达到历史最高峰,从全球范围来看,经济增速放缓至9.2%。相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年均几乎两位数的增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2014年,中国经济延续了2012年以来的下行走势,首季GDP增速为7.4%,中国经济增速下行是调结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阵痛,2013年降至4.9%。比如2010年经济增速为10.8%,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剧烈动荡,我国经济增长出现急速下行,但就业状况并未因此而恶化。
当前、中国台湾都在下滑。中国7%的“新常态”并不取决于外部参照物,GDP季度环比折年率从2008年二季度的10.3%急速下滑到当年四季度的4,为1266万。这一数字,经济增速放缓也处可承受范围之内,下滑幅度远超中国。另外,由于我国就业弹性系数增加,我国经济承受失衡的能力正在增强,可以承受稍微低一些的增长速度,改变国民财富分配在内的一系列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一定要有序推进、新加坡,政策稳定才能稳定预期。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主要是机遇自身的历史比较,从出口导向型国家来看,韩国。
因此,我们必须对中国经济减速须有全面认识。对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下行不必过于惊慌,2011降至7,从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看,这种经济下行是良性的,是经济增长规律使然,是内部结构调整使然,对此我们不必过于惊慌。一方面,加大要素投入的力度和制度改进,通过技术创新,进而真正让经济提质增效,也就增加了宏观经济中的有效供给、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劳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化解增长下行压力和结构失衡的矛盾,同时包括利率市场化、打破价格垄断定价,重新界定增长预期,而应提高经济增速放缓的承受能力,把精力更多的放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方面,中国当前增长速度当然是放缓了,但是放在全球横向比较来看,从内部环境看,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是当前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是中国经济在以后很长一段时期都要面临的“新常态”。
因此,政策和改革的着力点就要实现由“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转变,通过“供给管理”加强经济社会中的薄弱环节

2. 如何看待我国经济gdp增速放缓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正运行在7%~7.5%的增长区间,这种增长尽管远比2000~2008年平均10.2%的增长降低一个台阶,但也正在经历一个“提质增效,挤出水分”的新阶段。

高增长之后需要“换挡”
最新公布的中国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同比增长7.3%,增幅创下22个季度以来的新低,固定资产投资受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拖累继续放缓,发电量也出现内年首次同比下跌,但这些数据的下滑并不代表中国经济“衰退”,“硬着陆”,甚至是“崩溃”。
的确,从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速连续下滑18个季度,为改革开放以来时间最长的下滑周期。但全球范围看,高增长之后的“增速换挡”是一种必然趋势。根据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统计,二战后连续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长的经济体只有不到10个国家,这些国家都是小国,而其余经济体在经历过20年的发展后均开始减速,并且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大幅减速。世界主要经济体,包括美国、日本、韩国等其他国家走过的道路也都说明,一国经济在经历一段高速增长之后,需要有一个调整期。增长速度会回落一些,但这种回落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波动式的。
过去中国增长模式的鲜明特点是“高速增长”和“结构失衡”,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高投资”和“强出口”。从动力转换的角度看,旧增长动力的退出是波动性的,新增长动力的发力也不是平稳的,因此,未来三五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都会出现波动,这并不奇怪。在这种新常态之下,中国一方面需要接受经济数据的波动,一方面需要尽快完成结构的优化升级。那种经济下行压力一增大,就寄望政府出台刺激政策“烫平”周期的论点和做法是一种短视,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并无裨益。

世界需要以新视角看待中国经济增速变化
世界需要以新的视角和思维来看待中国经济增速的变化,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有两大发展目标:一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中高收入发展阶段;二是转换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形成内生性增长机制。201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700多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或者说中高收入发展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个阶段的战略性任务就是防止经济发展中出现增长动力“真空”、收入差距扩大、产业升级困难、技术创新缓慢、社会矛盾激化等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现象。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在于如何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和替代动力,而不是短期依赖于政策刺激。
事实上,增长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为什么不为?中国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这意味着必须刺破过去GDP导向下盲目吹起的泡沫,挤出经济增长的水分。中国宁可发展速度慢一些,也不再依赖过去的外延式增长。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去杠杆”,“挤水分”的过程从未停止过。
首先是挤投资水分。去产能的过程中,新政府通过收缩非标融资、信贷窗口指导等方式断了产能过剩领域的水源,实际上相当于挤出投资中的水分,使稀缺的资源更多的投向有利于转型升级和服务民生的领域。其次是挤消费水分。2013年以来,反腐浪潮大大压制了政府消费和奢侈品消费。再有就是挤出口水分。从2013年5月的外管局20号文开始,主管当局严打隐藏在经常账户下的套利资本流入,虚假贸易的水分被大幅挤出,中国经济增长也回归理性和常态。

将从“规模红利” 转向 “效率红利”
增长速度放缓的背后,人们很少关注到结构失衡的纠正。一是官方数据已经反映而学者也大都接受的变化,如经常项目盈余缩小;二是官方数据有反映但一些学者不接受的变化,如收入分配的改善;三是官方数据没有反映但部分学者根据分析猜测的变化。比如,在生产领域,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长明显好于传统制造业;在消费领域,网购、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增势明显。2013年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到9.9万亿元,2017年有望超过20万亿规模;在投资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势头良好,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投资明显高于工业平均投资增速。第三产业比重在2013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上半年三产占GDP的比重是46.6%,增速持续快于工业,占GDP比重继续提高。中国东部沿海许多地区基本完成工业化,需要向后工业化阶段迈进,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这些新的结构性变化都在持续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
当前,中国经济的确有很多值得担忧的问题,但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也许经济增速放缓恰恰是中国经济转型也必须经历的代价,以及迈向新增长模式的开始。“新常态”之下,中国经济增长将从“高速”转为“常规”,而增长的动力也将从“规模红利”转向为制度和生产力的 “效率红利”,发挥生产率对提升总供给的根本作用,才能打破影响中国经济的供给约束,真正释放生产力。

3.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增长放缓

1、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看,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永远保持高速增长。现阶段,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竞争优势削弱;越来越多的产业达到或接近世界技术前沿,后发追赶空间缩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造成资源、环境、生态约束日趋增强。与十年前相比,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的数量明显不同,实现难度加大。我国经济增速下降在所难免,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2、从发展趋势看,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诸多有利条件。譬如,经济体制改革将释放新的增长动力与活力,城镇化潜力依然巨大,居民消费升级方兴未艾,竞争优势并未根本动摇,全球化孕育新机遇等。去年以来,面对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我国政府保持了足够的定力,积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把工作重点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上,这也必将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3、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是就业状况。随着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单位GDP增长的就业拉动能力明显扩大。2008年以前,GDP增长一个百分点,拉动就业增加不足100万人,而目前上升到140-160万人。因此,在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就业基本稳定。

4、虽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由于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经济增量占全球的份额保持基本稳定,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2010年以来,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保持在20%左右,也就是全球五分之一左右的经济增长来自于中国,对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4. .我们应当如何全面、客观地看待经济增速放缓

当前,我国经济出现了明显减速的态势,但是,稳增长预调微调政策的出台有助于防止经济过快下滑,我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的情况,经济增速仍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一是后金融危机时期刺激政策退出、经济向自主增长动力回归,但新增长点正在培育,尚不足以支撑拉动经济增长进入新的扩张期,经济运行正处于下行阶段,因此经济减速就具有周期性特征。二是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着结构调整的关键期,企业正处于升级转型的阵痛期,劳动力、资源等低要素成本优势逐渐丧失,特别是东部地区不仅外部需求不足,而且中低端产业要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而新兴产业尚不成熟,因此经济减速具有结构性因素。三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阶段的演进和经济规模的扩大,我国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呈逐步放缓趋势。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逐步转向了中速增长阶段,这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四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经济仍属较快增长。第一季度,美国、日本经济环比折年率增长1.9%和4.1%,而欧元区是零增长,我国GDP增速是发达经济体平均水平的5倍左右;再看主要金砖国家,第一季度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南非GDP分别增长5.3%、4.9%、0.8%和2.1%,均大大低于我国增长水平。五是经济减速也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今年政府制定的GDP预期目标是7.5%,较往年有所降低,其政策意图在于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尽管近期经济减速明显,第二季度GDP增长7.6%,全年实现7.5%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因此,要辩证理性地看待经济减速,在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不必为经济适度放缓而过分担忧。经济适度放缓有助于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有助于转变发展方式,应坚定地执行国家既定的调控目标,而不应期望经济一减速,国家就出台刺激政策救市,信贷方面“开闸放水”保增长,那样,企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就会前功尽弃。从短期来看,我国经济有望在下半年企稳回升,但是我国已进入中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速难以再回到两位数以上。从中期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综合国力有望迈上新台阶。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把握“稳增长”政策力度的难度较大
当前,社会各界对如何适度把握“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存在较大意见分歧。部分地方政府、工业主管部门等认为,当前企业经营等实体经济形势异常严峻,应当进一步加大经济刺激力度;而部分专家学者、金融主管部门等认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根本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应当把“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既有金融危机影响下经济增长处于下行阶段的周期性因素影响,也有处于产业转型升级阵痛期的结构性因素影响;既有外部需求大幅减弱的因素影响,也有房地产调控使得相关产业发展低迷的因素影响;既有发展阶段演进和经济总规模扩大后增速逐步放缓的规律性因素影响,也有政府为了提高经济质量有意调控增速的因素影响。因此,各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给判断经济形势和作出宏观决策带来了较大困难。
房地产调控面临两难境地
当前我国房地产调控取得了一定成效,房价过快上涨的局面得到初步控制。但是,过去几次越调控房价越高的经历,使得我国房地产政策有可能陷入“塔西佗陷阱”(通俗地讲就是指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降息传递出货币政策转向宽松的政策信号,使得房地产市场预期发生了较大改变。尽管有关部门一再强调房地产调控政策取向不变,但居民购房意愿明显增强,5月份以来住宅成交量和土地出让成交量环比明显上升。当前,房地产调控面临两难困境,一方面,为了防止经济减速过于明显,需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房地产成交量放大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房地产调控尚未取得根本性成效,一旦房地产成交量连续放大有可能带动房价回升,房价反弹将使民众再次失望,房地产调控有前功尽弃的风险。
企业经营异常困难
今年年初以来,我国工业企业面临多重因素的影响,经济效益出现大幅下滑。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2.4%,增幅同比减少了30.3个百分点。一是世界经济复苏疲软使得工业品出口需求不旺;同时,房地产调控、汽车限购以及家电刺激政策退出等使得工业品国内需求明显不足。二是企业普遍面临着劳动力、能源资源、环境保护等成本上升,以及融资成本过高等沉重包袱。三是目前大多数工业企业都面临“去库存化”和“去产能化”的双重压力,在企业利润大幅下滑的情况下,不仅缺乏可盈利的投资增长点,而且缺乏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正处于阵痛期。
产业发展缺乏增长引擎
短期内,需求降温导致相关行业工业品需求和价格下降,工业企业面临去库存压力。中期看,企业为房地产、外需配套与服务的产业体系与生产能力扩张过快,钢铁、建材、家电、纺织等行业产能过剩,部分企业处于“去产能化”阶段。同时,由于技术、体制等因素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部分企业为节能减排、降低土地、劳动力等成本,开始更新设备和用机器替代劳动力,部分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过程中也在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但全面的设备更新投资周期没有出现,制造业发展缺乏新的增长引擎,仍将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
下半年我国经济有望逐步企稳回升
下半年,支持我国经济逐步好转的因素主要有:一是欧债危机救助思路出现了重大转变,由“财政紧缩”转为“财政紧缩与刺激增长”并重,欧盟首脑峰会决定,欧洲稳定机制(ESM)将可直接向银行注资,可通过购买重债国国债来压低其融资成本,推出1200亿欧元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这将有望遏制欧债危机的恶化势头,加上2011年“前高后低”的基数,我国外贸出口增速有望好于上半年。二是下半年工业企业“去库存化”将逐步趋于结束,工业生产有望稳步回升。三是商品房销量回升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反弹。四是近期“稳增长”政策措施将会逐步见效。五是中国经济先行指数已经连续5个月反弹,预示着经济将可能筑底企稳。当然,考虑到房地产调控政策不会有根本性变化,以及工业企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等问题,经济反弹的幅度有限。
此外,下半年我国物价上涨压力将明显减轻。一是近期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全面大幅下挫,将明显减轻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二是热钱流入减少甚至净流出,外汇占款投放流动性减少,以及有效贷款需求不足将抑制整体流动性水平。三是目前我国蔬菜和猪肉价格降幅明显,夏粮有望再次增收,作为最重要的新涨价因素——食品价格上涨将得到一定控制。四是居民消费价格基数因素大大缩小,下半年翘尾因素由上半年的2个百分点缩小至0.4个百分点。因此,全年物价调控目标可顺利实现。当然,大部分城市天然气、水、电等能源资源价格改革进程加快将在一定程度上推高物价水平;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物价的推动作用依然存在;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欧美国家一直保持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货币流动性充裕,如果下半年世界经济企稳回升,不排除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反弹的可能。
政策建议
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关系
一是认真落实以减税为主的财政政策,无需再次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现有预算内支出重点投向农田水利、保障房、民生工程以及节能减排项目等领域;同时,应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力度。二是继续保持货币政策预调微调力度,根据外汇占款增长变化,继续适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根据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继续适度下调基准利率水平;大力推进利率、汇率等金融改革步伐;注重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积极应对全球主权债务危机。
进一步细化差别化房地产调控政策
一是坚持房地产调控取向不动摇。坚持限购、限贷政策不变,严厉打击房地产投机行为,特别是审慎处理地方政府变相放松房地产调控的政策,防止房地产市场陷入“塔西佗陷阱”。同时,加快推进房产税试点和推广工作,逐步扭转商品房作为财富分配工具的金融属性。二是通过控制地价、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和调整普通商品房认定标准等支持居民刚性购房需求。三是从土地、资金等方面支持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宅的建设,达到短期稳定经济增长,长期防止房价反弹的目的。
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减轻企业负担
一是完善和落实好现有结构性减税政策,抓紧研究制定更大力度的结构性减税方案。制定落实企业减负监督考核机制,对企业税费等负担不降反升的地方主管部门给予严厉惩处,而对企业减负成效显着的地方主管部门给予相应的奖励。同时,逐步改革各级税务部门税收征收任务目标制,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经营越困难税费摊派任务越繁重的问题。二是努力减轻企业资金成本负担。需要通过进一步下调贷款基准利率,特别是着力清理和规范银行贷款过程中的担保、保险和顾问等各种收费,大力缓解企业过高的融资成本。
着力培育新的产业增长引擎
一是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同时辅以信贷、利息优惠政策,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等项目,尽快培育产业发展新引擎。二是当前企业为应对劳动力、能源、环境成本上升压力,在采用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先进节能减排设备等方面有巨大技术升级和更新改造需求,商业银行要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重点予以信贷资金支持,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资金对技改投资的支持力度。三是全面落实“新非公36条”实施细则,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教育、医疗等领域,进一步培养经济自主增长动力。

5. 如何看待疫情期间我国经济增长放缓趋势200字以上

2020年2月24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财政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复工复产作出回应。复工复产是化解疫情不利影响,保持经济社会平稳有序发展的关键。国家发展改革委正会同有关部门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分类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抓好重要物资保障。让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做好防疫物资保障很关键,防疫物资生产供应的跟上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相关部门表示,在继续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分区分级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使人流、物流、资金流有序转动起来。同时将视疫情防控需要继续加强政策支持,推动重点物资生产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复产,在优先保障湖北一线急需的同时满足复工复产和社会公众的需要。
2020年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22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疫情大考下今年中国经济已实现正增长,分季度看,在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同比增长3.2%的基础上,三季度增速加快至4.9%,呈现稳定恢复增长态势。
应答时间:2021-02-25,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6.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

1、任何一国的经济都不可能持续的高增长,中国也不列外
2、中国的经济目前正处在转型、追求高质量、追求平稳的时期,放缓很正常
3、所以,经济的放缓也好、回落也好,都是一个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提出:“新常态”的道理
4、今后一段时间的中国经济,目前的官方定调为:新常态,就是为了不再盲目追求所谓高增长
5、所以,应该去更好的理解、了解所谓的:“新常态”的提法,就明白了

7.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放缓

经济放缓的原因很多,列举以下几种:
1、增速放缓,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在倒退。中国经济仍然在进步,只是进步的速度没有以前快。所有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应该明白边际效用递减的道理。随着中国经济的总量不断的增加,中国经济的表现是非常非常正常的。

2、中国经济现在在进行结构调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经济以前更强调数量,现在更加强调质量。这是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而调整势必会带来所谓的阵痛,而为了未来的发展,牺牲些许的增速是非常正确的选择。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3、中国经济也在从以前的高污染生产模式,向绿色环保的模式转变。这个过程势必会带来效率的降低,但为了可持续良性发展,这么做也是必然的。特别是最近持续的雾霾天气,给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政府也意识到了,绿色经济的重要性。
4、中国经济的增速放缓和国外经济不景气也有直接的关系。我国经济以出口贸易的外向经济为主体。当欧美因为经融危机消费能力下降的时候,自然作为卖方的我国经济会受到间接的打击。这也是为什么最近一点时间,国家一直在强调扩大内需的重要性。

8. 如何看待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的问题

中国经济从1978年至2011年,长达32年的时间里保持了年均9.87%的高速增长。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内,实现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可以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2012年至2013年增长7.7%,2014年前三季度增长7.4%。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的新常态是客观事实。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也就是说,新常态与过去的状态不同,既是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稳态,又是一种不可逆转新趋势,表明中国经济步入了一个新的中高速增长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增长步入中高速的“常态增长”。这种状态不是短期状态,也不是曾经的状态,而是超越以往、具有新鲜气息的状态,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的常态。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一客观事实,积极适应新变化。

(一)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符合经济规律

经济运行具有周期性循环变化的规律,经历由增长、放缓甚至下滑到再增长的过程。经济增长如同一个人在跑马拉松,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奔跑后,必须减速,否则身体难以承受,而后调整状态,继续前行。中国经济经历多年的高增长后,必然会进入新的调整时期。增长速度放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的。经济学原理表明,GDP增速往往围绕潜在增长率合理波动。未来一段时间,潜在增长率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劳动力供给下降、环境治理成本上升、消费向服务性商品的倾斜,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下降,相应地,GDP增速也会有所回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已经难以做到。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使得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下降,难以承受高的速度。中国经济增速换挡,符合规律,逆规律而行,就会吃苦头,甚至适得其反。

(二)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走向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高速增长阶段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根据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的统计,二战后连续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长的国家只有13个。1950年至1972年,日本GDP年均增速为9.7%,1973年至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年至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年至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至2012年期间仅为4.07%;1952年至1994年期间,我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8.62%,1995年至2013年期间下降至4.15%。环顾世界,不少国家都是从8%以上的高速,直接切换至4%左右的中速,而中国经济尚能保持7%~8%的中高位运行一段时期。

(三)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2014年前三季度GDP增长7.4%。2013年GDP总量已经达到56.9万亿元,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此庞大的总量基数,意味着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代表的增量不可小看。2013年GDP增量超过5万亿元,约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即使是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体中也处于领跑世界的地位。

阅读全文

与如何看待中国经济放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孟买冬天多少度 浏览:135
印尼卢比英语怎么读 浏览:501
伊朗和瑞典哪个国力强 浏览:855
中国哪里产翡翠和玉 浏览:267
印度传说中的众神之车是什么 浏览:258
航运从美国到中国需要多久 浏览:824
越南小米手机有哪些 浏览:803
1000美金多少印尼钱 浏览:382
中国目前援助了哪些国家 浏览:418
越南华人什么意思 浏览:375
印度长途汽车怎么下 浏览:277
人民币兑多少越南钱 浏览:357
印尼按摩的店叫什么名字 浏览:239
中国铜储备能维持多久 浏览:336
伊朗这状态怎么跟美国斗 浏览:205
印度国家排多少名 浏览:54
中国的疫情有多少例 浏览:895
为什么中国没有研发新药 浏览:215
印度有多少大型车 浏览:502
哪个国家恨中国 浏览: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