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如何体会中国话语权

如何体会中国话语权

发布时间:2022-09-03 21:08:47

1. 话语权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性

话语权就是说话权、发言权,亦即说话和发言的资格和权力。这样的话语权往往同人们争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位和权益的话语表达密切相关。例如,对已有事态的解释权、对自我利益要求的申诉权、对违法违规的举报权、对欺骗压迫的抗议权、对政治主张的阐发权、对虚假事件的揭露权、对罪恶事实的控诉权、对错误观点的批判权等等,都属于话语权。

重要性: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各种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相互矛盾、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因而导致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掌握话语权的任务更艰巨,责任更重大。

为了做大做强话语权,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设计好话语议题。

所谓好的议题,一定是内容重要、别人关切又对我有利的议题。凡是对我国重要的有利的议题,我们都要积极开启这个话语议题,并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

二、要把握好话语导向。

所谓好的导向,就是要引导舆论朝着符合客观事实,符合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符合我们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方向发展。如果导向偏了甚至反了,那么话语权的影响力、引导力、控制力越强,后果就越严重、危害就越巨大。为了把握好导向,必须旗帜鲜明地增强话语的针对性。

三、要善于贴近话语对象。

谈话、发言和交流必须看对象,否则就会犯“对牛弹琴”的错误。

为了做大做强话语权,还要善于讲清话语的事实依据、法理依据、情感依据,以增强话语的说服力;善于改进话语的技巧,倡导生动活泼而又朴实亲切、旁征博引而又通俗易懂、情理交融而又深入浅出的文风,以增强话语的感染力;善于抢占话语先机,早谋划、早预断、早发声、早造势,先声夺人、先入为主,以增强话语的主动权。

2. 新闻学概论论述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舆论话语权

“新闻学概论论述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舆论话语权?”回答:个人认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成立专门组织机构来加强话语权;二是要主动出击,不是频繁应对;三是加强进攻性研究,重点突破敌人防线;四是加强敌对方舆论进攻性、突出性、经常性的研究。四是做好可能出现的的舆论战准备方案,分一、二、三套方案,综合性应对策略。如甲国、A国、B国、C国、D国等等。

3. 国际话语权的扩大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途径

第一,增强中国对外传媒力度,支持海外华人话语
当今世界公众媒体仍然是国际关系发展中极为流行的公开而重要的信息通道,而中国在争取国际公众媒介的话语权上面临着严重挑战。在如何增强中国对外传媒力度的问题上,除涉及到硬性因素之外令人更为迫切关注的是软性因素。中国对外传媒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话语对象”,避免以“套话”、“空话”或“官话”来争取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2008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大会上以平民化的语言提出“不折腾”一说,引起国际社会媒体的热烈反响和叫好,这应成为公众传媒用语的楷模。同时,还要注重“话语的施行者”(或传播者)中的非官方组织或群体就与中国相关的国际性事件的反应。民间意愿的表达往往也是一种重要的话语权的表现,而且其作用不可忽视,如2008年美国总统布什坚持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一个主要原因还在于美国不想让“中国老百姓反感”。因此,中国的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这个领域里会有很多的发挥空间。
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也离不开海外华人话语的有力支持,中国应加大力度对他们提供切实和有效的支持。海外华人及其媒体的话语与中国官方、在中国的非官方组织和群体相比具有不同凡响的作用。2008年对全球华人来说,是与祖国贴得更近的、有特别意义的一年。为声援北京奥运会和抗议“藏独”势力,海外华人积极诠释并维护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此外,遍布世界各地的华语媒体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上述这些事实为中国拓宽话语平台提供了大有作为的机会。
海外华人争取中国话语权的有利条件包括:一是中华文化早已成为共同认可的凝聚力,这是全世界华人的文化血脉、精神之河和立身之本;二是当前的全球化浪潮使中国快速地。跳跃式地向世界大国的目标靠近,中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实力首先或更多的是表现为中华文化理念的延伸和充分张扬。世界关注中国,中国需要世界理解。在这种环境下,世界华人发出的话语,不仅是在弘扬祖国的中华文化,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展示理性中国、责任中国的形象。中国应从多方面、多形式和多渠道运用并发挥海外华人在争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方面的影响与作用。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拓展国际话语权的话语平台
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中国对外关系的具体实践上,开辟和建设以“和谐世界”为特色的国际话语平台来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问题上的话语权。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对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借鉴和批判吸收,以人为本思想与西方的人本主义在肯定人的力量、弘扬人的价值上有相同性,同时两者都认为相对经济社会发展来说,人是目的。当中国把“人”字放大到足够大时,西方大多数普通民众就开始理解中国,接受中国。2008年的四川救灾是一个典型例子。在救灾过程中,“以人为本”成为了从中国政府到普通百姓的行为准则,从而赢得了世界民众的普遍赞誉。因此,中国在国际话语权的话语平台方面,除了走“官方渠道”(国家间政府)外,还要特别注意“民意渠道”(中国外部和内部的民意力量)。
具体来说,一是多做和尽可能做好有关国家的议会(包括议员)工作,如西方国家的议会不仅在制约政府的决策方面,而且还在社会的民意动向方面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二是加强中国非政府组织与国际非政府组织之间的接触和沟通,如环保、节能、慈善事业、乡村教育和卫生、弱势群体等社会问题都是这类组织所高度关注的,通过彼此交流提升国家形象并扩大国际话语权。三是进一步发挥中国的公众外交应有的作用。“公众外交”(public diplomacy)主要是通过非政府组织和公众舆论间接进行,但其行为主体仍然是政府。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近几年来中国政府对公众外交明显重视,如从2004年开始,中国开始在海外设立孔子学院,现在已遍及66个国家和地区,共有227所;2008年10月,中国政府决定,外国记者来华采访不必由中国国内单位接待并陪同,外国记者赴“开放地区”采访,无需向地方外事部门申请。这些都推动了公众外交的发展。四是要重视来自中国内部的民意力量的作用。有事实表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自发地关注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如在2008年“拉萨事件”发生后的一段时期里,中国民间对西方的一些带有偏见和成见的媒体报道所做出的强烈反应,体现了中国民间国际话语权意识的启蒙。这意味着中国民间正在意识到,全球化时代的主权观念已经远非物质边疆那么简单,而在捍卫国家利益的过程中,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发言权。这种从民间开始的话语权启蒙,对中国的国际关系发展将辅以强大的推动力。
在如何开拓话语平台的问题上,中国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更多地关注非官方的民间管道的重要作用。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在争取国际公众媒介的话语权上正面临着严重挑战。目前四大西方主流通讯社美联社、合众国际、路透社、法新社每天发出的新闻量占据了整个世界新闻发稿量的4/5。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是由美国等西方国家垄断。西方50家媒体跨国公司占据了世界95%的传媒市场。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电视节目有60%-80%的栏目内容来自美国。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世界新闻舆论和控制世界传媒市场,从而形成了这一平台的话语霸权。其结果可能是,世界最终只能听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声音。现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正逐渐地发现自己被封闭在由西方发达国家所创设的“国际化话语”的围墙中。
世界只有一种话语是很危险的,然而在全球化的浪潮里以话语多元化为基础的公众媒体格局的改变不能寄希望于西方国家“善意”的让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一份有关国际传播领域问题的重要报告认为,高度的独占和集中是为了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意识形态和世界统治权力,而在这一信息的单向流动过程中深受其害的往往是发展中国家。”这份报告主张国际社会应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以实现话语多样化和公平的话语权。中国发表的一份有关对信息时代的国家进行分类的研究报告认为,目前的世界格局是一个“信息霸权国家”,十几个“信息主权国家”和大多数“信息殖民地国家”的非正常关系。事实告诉我们,中国只能靠自己去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以让世界听懂其在国际舞台上可能有与西方国家不同的话语。
第三,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展示责任中国的大国风范
中国是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和贸易大国,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在国际社会开始扮演重要角色。中国希望在国际事务上拥有更多话语权,是顺理成章的。随着中国以经济力量为主的综合国力愈加强大,其话语权也必将得到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国必然也会面临主要是来自一些西方国家的对自己的和平崛起所进行的“骨头挑刺”或“百般挑剔”,而这些冲突表明了“整个世界都会欢迎中国的崛起”的想法实在是无异于天真。 身处这种国际环境,中国一方面要以继续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为原则进行坚定而有力的反击,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展示责任中国的大国风范和形象。
改革开放三十年表明了中国通过以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为原则与外部世界整合而和平崛起,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仅努力向外部世界学习,而且对外部世界对自己的反应也非常敏感和在意。从高层领导到普通百姓,一直在关注外部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如何评介中国。这种积极态度不仅反映了中国人的好学精神,更重要的还表明中国的改革和建设不再是闭门造车。也正是因为内部的发展一开始就具有了国际内容,中国的和平崛起引来外部世界的一些苛刻非议甚至严重偏见也就是自然的。但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情绪化反应会有损责任中国的大国风范的国际形象,不利于争取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如每逢出现某些西方势力的不友好行为和小动作,中国通常的情况是必有反应。当然,对事关国家利益的事情中国必须要有力还击。但如果对西方的每一种观点都要做出回应,这不仅显得中国没有包容性,而且在客观上也会导致负面的效果。中国作为一个责任大国而每每对西方少数人的诋毁做出反应,其效果会在西方成就了“敌人”的同时,也为西方媒体进一步诋毁中国提供了新的素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也正在加速融人世界,而展示责任中国的大国风范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的边缘地带进入了中心地带,在国际事务上的影响力日益提高,特别是中国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经济体,没有中国的参与,很多重大的国际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4. 如何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和提升中国话语权

我们亟须强化顶层设计,主动设置议题,提炼中国核心价值,发挥多元主体积极性、能动性和联动功能,创新传播模式,以便更好地构建中国话语权。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对外传播资源,凝聚中国核心价值。在日益纷繁复杂的世界,话语权建设应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国际组织、、民间团体等多元主体,而且关系价值观、渠道和方式等多种因素、层次及其相互关系,这就需要在更广范围、更高层面,更有权威地对中国话语权建设进行总体设计、优化资源、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监督落实,并形成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协调机制。唯其如此,方能逐步解决目前中国话语建设中统领性不强的问题。而更为关键的是要做好中国核心价值的顶层设计,在当前和未来的国际传播实务中,我们需要超越传统和现代价值,实现多价值内容凝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构建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协同并进的现代社会价值体系,形成熔铸社会共识的中国核心价值。

其次,主动设置国际议题,诠释自己,解读世界。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国际角色、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我们不仅需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更需要明明白白讲中国故事,大大方方塑中国形象,堂堂正正传中国价值。进一步讲,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传播格局中,我们要用自己的话语主动定位自我形象,而非任由他国来构建,或用他国话语来诠释自己;应当更加主动地回应国际社会关切,积极传播和塑造自己的国际角色、身份和责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体系解释清楚、传播到位。同时,大众媒体等国际传播要关注国际事件、世界大势和人类命题,及时迅速、客观全面、真实公正地报道、分析和诠释这些事件、趋势和命题,为世界提供观察国际社会、国际事务和人类发展的中国视角,让全球准确理解中国在有关问题上的立场主张。特别是要围绕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事件、重大问题和普遍关切积极主动地表达中国观点、表明中国立场、彰显中国价值。

最后,发挥多主体联动力量,创新叙事方式,形成复合传播模式。当前的国际传播主体日趋多元,渠道日渐多样,方式日益丰富,已经步入全媒体和全球治理时代。因此,在话语权建设中,一方面,我们需要发挥国家领导人、、媒体、智库、民间、非组织和公众等多主体联动的强大合力,建立由大众媒体、正式渠道和民间交往构成的全介质、全、全方位传播渠道,培育一批国际一流媒体,增强富有国际竞争力的非国有参与中国话语权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面向国际的智库和非组织在更多更广更高层次的国际话语上发出中国声音。同时,要善于运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促使中国话语与新生代、新型受众无缝连接、全面贴近。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研究和贴近国际话语思维和表达习惯,寻求中国民众与国外民众需求及利益相契合的共同点,增强中国与世界特别是西方国际传播对话与接轨的力度,采用国际化、故事化、富有人情味的表达方式,面向外国、民众和国际组织的多元对象组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价值。总之,我们的话语权建设既要牢牢扎根于本土,又要有全球思维,与国际习惯的话语体系、表述方式相对接,使之能让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和充分接受。

5. 中国应该如何在国际社会中赢得更多的话语权

所谓国际话语权主要指的是,在国际舞台上,就国内外重大事件表达观点、阐释意见、陈述主张的权利,它是一个国家信息传播力、文化影响力、舆论引导力、政治参与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其拥有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国际话语权和国家利益密切相关,一个国家拥有了国际话语权会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有助于赢得国际社会的了解、认同和支持,对提升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积极参加国际话语权的竞争,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是我国新闻媒体,特别是对外传播媒体和国际传播媒体责无旁贷的使命和任务。当前要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话语权竞争,对我国新闻媒体可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中央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到了战略高度,给予空前的重视,这就为我国新闻媒体争夺国际话语权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和有效的政府支持。另一方面,当下国际舆论的主导权仍掌握在少数西方媒体手中,“西强我弱”仍然是国际传播格局的基本特点。
面对这一形势,我国新闻媒体的国际话语权争夺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要想在争夺国际话语权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取得实效,就需要我们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不断开拓新的对外传播局面,取得对外传播的新进展。为此:
首先,要重视突发事件报道。争夺国际话语权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以我国媒体目前的实力,全面跟进,四面出击不太现实,因此选准突破口十分重要。突发事件报道既有利于增强我国新闻媒体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也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形象。突发事件报道一向是国际主流媒体争夺的重点,也是西方媒体误解甚至歪曲中国形象最严重的领域,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我国新闻媒体争夺国际话语权的突破口。要做好国际突发事件报道,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争取时效,赢得首发,以先声夺人,抢占信息和舆论传播的制高点;另一方面还需注意对事件做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充分,不存盲点和疑点,要让受众真正了解实情,明白真相。近年来,中新社在处理突发事件报道中反映敏捷迅速,报道及时充分,受到社会的好评。例如在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中,中新社创造了中国媒体第一篇对外图片报道,第一篇对外中文报道等“多个第一”,对事件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首发稿件被境外媒体广泛采用,产生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其次,要强化受众意识。所谓受众意识,就是在报道新闻时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兴趣需要、接受心理和收受习惯,充分满足受众的新闻与信息需求。强化受众意识在对外传播中至关重要,如果不考虑海外受众的接受心理和兴趣需要,不回应海外受众的关切和疑虑,对外报道就成了自说自话,无法为海外受众所接受,这样争夺话语权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新闻媒体在对外报道中要准确把握海外受众的心理需求,善于把我们报道的内容和海外受众想要了解的东西紧密结合起来。凡是海外受众感兴趣并于我有利的议题都需高度关注并积极报道,同时要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开掘,要尽可能满足海外受众的需求,真正使我们的对外传播让海外受众感觉有趣、有益、有用,愿意看、能理解、可接受。
再次,要重视改进文风。以往我国一些新闻媒体的对外传播往往说教内容多,宣传腔重,其主要表现为程式化的内容多,人情味的东西少;抽象的表述多,具体的细节少;空洞的言论多,生动的事例少;枯燥的数字多,鲜活的事物少。中新社在文风建设方面几十年来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作为一家主要面向海华侨华人和关注中国的国外朋友的通讯社,其报道十分注重语言清新活泼,不拘一格,文章形式多样,短小精悍,而且体现出浓厚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赢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正如刚才何主任讲话当中总结的“官话民说,硬话软说”,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回顾我国对外传播所走过的路程,在总结经验的同时要看到不足和依然存在的问题,例如报道内容还不够全面客观,报道视角还是多以“我”为中心,报道语言还不够生动活泼。我国新闻媒体要取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要在国际新闻信息舆论传播的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要想赢得竞争优势,而且能够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6. 如何看待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话语权之争

如何看待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话语权之争
当前的全球社会是经济社会,所有国家在对外方针上都 是站在本国利益立场上,表现出来的大部分是经济利益,例如,美国等西方国家这些年不停地参与国际军事争端,我们称之为霸权主义,但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看问题就不一样了,这些国家因为是资本主义国家,国家政策被国内的资本主导,也就是说,控制这些国家的那些资本看到世界上哪里有他们所希望的巨额利益,就会驱使国家往那里去。这种情况下,话语权大的国家就可以通过外交和军事压力迫使有关 国家退出竞争或接受支配(理想状态)。由于这个原因影响当前所有国家发展,各国都需要很大的市来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经济水平,因此,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话语权上的争夺已经不是一个短期出现的问题。它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长期以来的政治经济以及历史问题各方面所综合的问题。话语权的归属以及话语权的所得到的多少决定着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决定世界问题和世界大事上所占得优势以及主动权。因此,这已经不是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的争夺问题,它是是当今世界上的两大集团: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争。两大集团之间的争斗由来已久,但是长期以来却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反而在某些方面使得问题的争夺扩大化,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很多的灾难。由此看来,两大集团的争夺应该寻找共同的出发点和共同点,寻求在利益以及各方面的和谐妥协,这样一方面可以给世界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可以有利于现在战乱国家处理自己国内的事,而不用担心其他大国的介入以及大部分面推波助澜。 两大集团所争夺话语权的焦点就是在国际大事和国际问题上由谁来做主导,由谁来领导谁来建设和推动这个世界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两大集团在长期的历史和政治经济问题上的不平衡和一些积累已久的敏感话题,很多的事情无法达到一个较为完善的结果,所以一直的争夺和延期。在这其中就有中国和日本的南京大屠杀的历史问题,德国的侵略问题以及很多大

大小小的问题是没有办法得到完美解决的,所以两边一直以来都在争夺和寻求平衡。 话语权的归属是一种实力的体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一直都在争夺话语权,最主要的就是一个国家实力的另一种体现。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是在不断地发展之中,所以大家都在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也需要更多的在国际上说话的机会,这样才能为自己的国家以及为自己所在的集团争夺到有利的地位和主动权。话语权的归属首先体现的是硬实力。每个国家的发展和比拼,最终都是综合国力的比拼,所以在话语权的归属上,更是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是积极寻求在国际话语权的主要国家,这不仅是中国一个国家的事,而是整个发展中国家的事情。如若中国在国际上有更多的话语权,也就代表着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有着很大的提升。中国争夺在世界上的话语权不是为了其他国家,而是基于自身的考虑,因为我国近年来在亚洲总是面临着很多的争端问题,若我国能获得更多的话语权,那么应对这些问题将会减轻很多压力。而在发达国家阵营中,最希望获得更多更大话语权的国家,毫无疑问的将会是日本,因为日本现在的状况是世界经济大国,但是却不是世界政治大国,所以其一直在寻求联合国的帮助,同时他也最希望获得较大的话语权。其获得较大的话语权,一方面可以在和中国争端的问题上给予中国联合国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有利于其在亚洲的地位,它可以一边巩固着在亚洲的地位,一边给中国制造一些麻烦,拖延和阻碍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第三,就是有更多的机会整合资源,发展自己的国力。 话语权的争夺和归属问题,是一种文化和经济的和平扩张。 现在社会已经是全球化不可逆转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相对和平的社会。所以很多国家的文化和经济扩张已经不能明目张胆地进行,他们需要各种各样的掩护。而在这其中,全球化已经给了很大的方便,但是这还不够让每个国家都能很快的
打入到别的国家的市场和对别的国家的文化形成一定的影响。而在国家话语权在世界有所提升的话,那么在世界发展的方向就会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有利于提前做出决定,事先埋下种子。在当今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的实力的两大支柱,若是这两大支柱都出问题,那么就会引起国家的动乱和社会的不安定,所以在拥有较大的话语权方面,每个国家都在不断地争取。但是,当一个国家单独的力量不足以争取是,这就造成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大集团之争。 话语权争夺是发展中国和发达国家在寻求解决之道的竞争和较量。 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正式确立以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国家上的话语权就一直是不公平的,所以才会一直有争夺和纠纷,但是正因为有这种不公平,这些年世界的发展迅速但是也导致了更多的世界问题的产生。话语权的不公首先体现在拥有的权力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公认的只有19个,而剩下的均是属于发展中国家。可是在联合国中大多数却是属于发达国家,所以导致双方在权力的极大差异。再加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 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导致双方的不对付以及不平衡加大。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希望能够在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下发展本国的经济政治,所以这就要求双方寻求和平解决之道。而话语权的争夺可以说是比较平和和较为和平的手段之争。同时它不仅仅只体现话语权的得到的多少,也体现出这个国家在世界上所体现的作用和在国际上拥有者怎样的地位,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终极表现。和平是全世界人民都在追求的,哪怕是发达国家也不例外,所以在这个时候,双方就会寻求积极合作的方式来解决争端。
话语权争夺是一种竞争,是一种外来压力,同时也是一种动力。这不仅存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也同样如此看待。因为这不仅仅是话语权的问题,更代表着发达国家被发展中国家赶超,同时甩掉的问题,是综合国力不如别的国家的具体体现;而在另一边,发展中国家就是被压抑、被抑制的市场,得不到有利的发展机会、发展机遇、发展市场。这样就不会赶超发达国家,永远被压着,所以说双方与其说是在争夺话语权,不如说是每个国家都在争夺自己的国家的发展和壮大国家实力、增强本国综合国力的一种体现。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之争,归根结底都是综合国力的争夺。所以,国家的综合国力是一切争夺的基础!

7. 如何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打造中国的话语体系,始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中国实际为根本基础,以中国实践为根本依据,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客观规律把握的程度和运用的水准,决定着中国话语体系的科学化程度。只有在深入探索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才能科学地概括出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确保话语体系符合中国实际、引领时代发展。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着力探索管方向、管全局、管长远的“大规律”,积极探索运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小规律”,及时把这些规律性认识转化为中国话语体系的构成元素,讲好讲活讲深中国故事,不断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

8.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实现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提升国际话语权,得有一批有魄力的外交人员,他们必须有敏锐的判断力、敢于挑战的战斗力,这些是我们缺乏的。
现阶段(2020前后),我们总在埋怨国际媒体的误导,其实是我们的人不作为、无能。
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改变我们的国际话语权丧失。西方吹嘘自己是“历史的终结”,滑稽可笑!我们在这里与西方议论长短,毫无意义,如张维为那样。
我们可以就西方(美国)所作所为,在世界合法的舞台鼓动一种力量,起诉或张扬。
1、鼓动阿富汗、伊拉克被虐杀的平民在国际法庭起诉美国,没结果,也恶心一些它们;
2、鼓动伊朗对以色列、美国刺杀苏莱曼尼,起诉它们国家恐怖行为;
3、伊拉克起诉布什以所谓化学武器理由侵略伊拉克;
4、以美国军舰侵犯领海,起诉美国;
……
所有的这些行为,别太在乎结果,甚至可以在美国国内鼓动一些侵权起诉,像台岛对马英Ⅸ那样,让它们疲于应付。

9. 中国如何团结发展中国家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中国争取自己的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方略,是新世纪中国提高自己软实力极其重要的步骤。同时,海内外华语媒体的联手合作,也是发挥媒体之真正功效,即监督整个国际国内社会,促使其能够朝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也为我们提高自身国际话语权提供坚实的基础。所谓‘话语权’,顾名思义,就是说话的权利。争夺中国国际话语权,通俗地讲,就是要争取中国在国际上说话的权利,在国际上取得与中国的大国地位相对称、相匹配的发言权与发言被重视权。这里所说的说话权利,并非讲讲话、发发言那么简单,而是我们说话的被重视程度,有多少人真正地听我们说话,尊重我们的说话,重视我们的说话,公众合理地把我们的说话进行传播发散。而我们自己说话的覆盖面、受众群体的多寡、受众者是否接受我们的说话、尊重我们的说话、客观公正地对待我们的说话,都是我们研究与提高我们的话语权的重要内涵。
事实上,在当前的国际外交领域与国际事务中,中国的国际地位虽然在不断地得以提高,但实际国际地位还很低。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普遍采以敌视、轻蔑、或鄙夷不懈的态度,甚至不惜诬蔑与栽赃。
如果要了解真实的中国,当然包括她的过去和现在。在外国媒体,主要是西方媒体通过我们的正面宣传,开始正面而真实报道中国的时候,我们的国际话语权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当然,由于时间有限,我只是从另一角度较为粗浅地谈了谈自己的看法。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获得,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包括广大的海外华人华侨需较长时间努力奋斗的任务。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我们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还奢谈什么国际话语权之获得?!昔日上海滩上,中国人连在自己土地上建起的公园都无法进入,‘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民族奇耻大辱,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
广大的海外华裔同胞,总是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他们最了解自己民族在国际上的地位,他们最希望自己的祖国强大,他们最坚决地维护自己祖国的尊严!
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获得,并非一言以蔽之之事!
如果我们还记得自己民族极其悲惨的近代史,我们的人民公务员,就不应该置人民利益于不顾,贪污腐化,甚至内外勾结,携款外逃……
如果我们国民之群体都真正地觉悟起来,就不会为那些腐化堕落者提供其赖以滋生的土壤。没有行贿者,受贿者如何能受贿!
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获得,我们的软硬实力都得有
国内需要稳定,而国内的稳定,在某种程度上,需要社会深层次的改革。首先是如何使广大的人民群众感到社会财富的合理公平分配。两极分化的不断加大,会导致不同社会阶层矛盾的严重对立。一个民怨沸腾,社会普遍浮躁,不讲道德,不知羞耻为何物?一切向钱看,为了钱不择手段,为了钱不惜一切代价,为了钱丧失了人格、国格的社会,究其结果将不堪设想!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把我们的重心首先放在注重自己自身社会平衡和谐发展的基点上,是我们一切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当然包括我们国际话语权的真正获取!
诚然,当今世界的传播格局发展极不平衡,国际舆论的话语主导权依然掌控在美、英等少数发达国家手中。美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总数的5%,但是目前传播于世界大部分地区80%-90%的新闻,都由西方的通讯社垄断。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与制作,每年向别国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0万小时。而使用华语者占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但国际上以华语为传播符号的信息量只占总量的5%左右,影响力和话语权还明显偏弱,与目前中国大国的国际地位和全球华人的政治经济地位都严重不相称。
海内外华文媒体的精诚团结,并肩携手,是中国争取自己的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方略,是新世纪中国提高自己软实力极其重要的步骤!同时,海内外华语媒体的联手合作,也是发挥媒体之真正功效,即监督整个国际国内社会,促使其能够朝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也为我们掌控自身国际话语权提供坚实的基础。

阅读全文

与如何体会中国话语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惠普中国官网是哪个 浏览:173
为什么说咖啡是起源于意大利 浏览:173
台湾什么时候属于中国的 浏览:869
中国粮仓储备粮食够中国人吃多久 浏览:741
中国到哪里到国外是最远的 浏览:669
越南为什么不改回小面额货币 浏览:576
印度人为什么没有蚊子 浏览:531
中国哪里一天只吃两餐 浏览:901
英国人种怎么样 浏览:422
印度孟买冬天多少度 浏览:135
印尼卢比英语怎么读 浏览:501
伊朗和瑞典哪个国力强 浏览:855
中国哪里产翡翠和玉 浏览:267
印度传说中的众神之车是什么 浏览:258
航运从美国到中国需要多久 浏览:824
越南小米手机有哪些 浏览:804
1000美金多少印尼钱 浏览:384
中国目前援助了哪些国家 浏览:419
越南华人什么意思 浏览:377
印度长途汽车怎么下 浏览: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