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杭州中国丝绸城怎么样
挺好的,里面有很多特色商街,而且经过改造后的杭州中国丝绸城更加规范。
杭州中国丝绸城位于凤起路和体育场路之间,是一条古色古香的步行街。如果你是第一次去,很可能被这里满街的丝绸制品所震撼。在这里采购丝绸不仅种类多,价格也还算公道。
西健康路与健康路交叉口还将落成一个丝绸体验馆,主要用来与游客的互动,比如现场体验翻丝绵被。届时的丝绸城不单单只能满足购物与逛街的欲望,还能满足你的个性化色彩定向印制成丝绸工艺品的需求,例如将你的签名、绘画和照片搬上丝绸做成旗袍、睡衣、书签等,还能包邮包寄。
㈡ 中国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这条道路,由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亚历山大,公元前30年为罗马帝国吞并),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汉时游牧于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东汉时属康居)。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中国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因此,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横贯东西的陆上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有的学者又进而加以引申,称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后来,中国着名的陶瓷,也经由这条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各国,西方的香药也通过这条路线输入中国,一些学者因此也称这条海上交通路线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
关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南海航线,《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派遣的使者和应募的商人出海贸易的航程说: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闻(今属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乘船出海,顺中南半岛东岸南行,经五个月抵达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复沿中南半岛的西岸北行,经四个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卢(今泰国之佛统)。自此南下沿马来半岛东岸,经二十余日驶抵湛离(今泰国之巴蜀),在此弃船登岸,横越地峡,步行十余日,抵达夫首都卢(今缅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于印度洋,经两个多月到达黄支国(今印度东南海岸之康契普腊姆)。回国时,由黄支南下至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然后向东直航,经八个月驶抵马六甲海峡,泊于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岛),最后再航行两个多月,由皮宗驶达日南郡的象林县境(治所在今越南维川县南的茶荞)。
丝绸之路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近年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表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因此,多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想给这条道路起另外一个名字,如“玉之路”、“宝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丝绸之路的某个局部,而终究不能取代“丝绸之路”这个名字。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它东面的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靬(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如果从罽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这是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换句话说,狭义的丝绸之路指的就是上述这条道路。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变化,甚至废弃。比如敦煌、罗布泊之间的白龙堆,是一片经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当东汉初年打败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迁,而中原王朝牢固地占领了伊吾(今哈密)以后,开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从伊吾经高昌(今吐鲁番)、焉耆到龟兹,就和原来的丝路北道会合了。南北朝时期, 中国南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而北方的东部与西部也时分时合。在这样的形势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与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长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龙涸(今松潘),经青海湖畔的吐谷浑都城,西经柴达木盆地到敦煌,与丝路干道合; 或更向西越过阿尔金山口,进入西域鄯善地区,与丝路南道合,这条道被称作“吐谷浑道”或“河南道”,今天人们也叫它作“青海道”。还有从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叶(今托克马克附近),进入中亚地区。这条道路后来也被称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最为兴盛。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后, 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从长安(今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信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信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
丝绸之路(德语:die Seidenstrasse)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最为有名的要算班超再次通西域和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他们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㈢ 古代丝绸之路形成发展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大陆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汉武帝时张骞首次开拓丝绸之路,被称为“凿空之旅”,此后,汉朝频繁的派出使节出使西方,汉武帝时期最远的汉使到了犁轩(今埃及亚利山大港),罗马人征服叙利亚的塞琉西帝国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后,通过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阿克苏姆帝国取得从丝绸之路上传来的中国丝绸。西汉末年,丝绸之路一度断绝,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西域,罗马帝国也首次顺着丝路来到当时东汉首都洛阳。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着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东渡,西天取经的玄奘,他们的一些故事都与这条路有关。这条长约7000公里的漫漫长路是经过三百多年几代人的努力而形成,历代多有维护及延用。
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有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等。
㈣ 全国最大的真丝批发市场在哪里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2-24
㈤ 什么是丝绸城市对外开放的主要瓶颈
交通物流欠发达是丝绸城市对外开放的主要瓶颈。
“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是“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想是,在联合国多边合作框架下,成立“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支持国内外相关城市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加强互联互通,推进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
这一构想高度响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也将进一步扩大海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和城市的利益契合点,谋求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海上丝路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达到顶峰,明中叶因海禁而衰落。海上丝路的重要起点有泉州、番禺(今广州)、明州(今宁波)、扬州、登州(今蓬莱)、刘家港等。
同一朝代的海上丝路起点可能有两处乃至更多。规模最大的港口是广州和泉州。广州从秦汉直到唐宋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商港。明清实行海禁,广州又成为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泉州发端于唐,宋元时成为东方第1大港。
历代海上丝路,亦可分三大航线:
①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朝鲜、日本。
②南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东南亚诸国。
③西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㈥ 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
公元2世纪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拓通了我国与亚欧大陆之间的商业贸易之路。在此后的1700多年间,我国丝绸大量通过此路运往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地中海沿岸,故此路被誉为“丝绸之路”。
古丝路从今西安为起点,向西到陇西地区分为北、中、南三道,在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又归于一路,到走廊西端出玉门关或阳关,又有南、北、中三个去向。
它把我国东部封建农耕文明集中发达的中原地区和渭水流域(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区),与西部游牧部落经济的“西域”(今新疆等地区)及其以西各个邦国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大大地促进了彼此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由于古丝路绝大部分路线通过戈壁沙漠绿洲,历史上也称为“绿洲古路”。
历史学家根据对史书方志和考古文献的研究得出: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隋唐(公元581~907年)和元代(公元1206~1368年)属于古丝路的兴盛畅通时期。
东汉和魏晋南北朝(公元初~6世纪后期)、五代及两宋(公元10世纪初~13世纪后半叶)和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0年)为古丝路相对荒芜沉寂时期。
(6)中国丝绸城如何升级扩展阅读
丝绸之路的意义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
古丝绸之路是一条7000英里长,自中国首都长安通往西方直达罗马帝国的贸易之路。历史上,这些路线不但用于丝绸贸易,也包括了许多其它的商品。丝绸之路包括条主要线路,北路西下入黑海,中路西向经由波斯,到达地中海,罗马。南路到达阿富汗,伊朗,印度。
东路至长安。这些路都由首都长安出发,经过甘肃走廊,到达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带的敦煌。北路经由玉门关,穿过戈壁沙漠颈部,直到哈米,穿过吐鲁番盆地的主要绿周,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北边的天山,到达里海的海岸。
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10900公里国际铁路线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㈦ 杭州丝绸的历史发展
杭州丝绸历史悠久,质地轻软,色彩绮丽,早在汉代,就已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国外。现代已发展到绸、缎、绫、罗、锦、纺、绒、绉、绢等十几类品种。推荐商店:中国丝绸城新华路253号小贴士:杭州丝绸品种繁多,最着名的品牌有万事利,杜锦生,喜得宝,丝煌,凯地雅等。全真丝织物价格大约是化纤、仿真丝绸缎的2-10倍左右。
随着杭州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休闲、文化、创业”的杭州发展特色理念也迫使杭州丝绸与女装发展有新的理念、新的要求,既要看到杭州丝绸女装发展取得的成绩,也要清醒地感到杭州丝绸女装发展中的不足。杭州丝绸女装发展应该实现四个转变:
1、从单一的服装平面设计立体多元设计转变。设计师只是服装平面意义上的设计,为此,要引入西方设计理念,学习西方设计理念就是要把设计品牌、设计销售、设计形象、设计橱窗陈列等等设计元素融入到创意产业的理念中去。市委市政府组织获得中国、杭州十佳设计师到法国、意大利培训,就是实现转变的举措。
2、从量到质的转变。提高丝绸女装质量是打造品牌的关键,而质量的提高除了技术因素外,需要有检测手段来保证。因此,急需建立国家级的丝绸服装检测中心,来保证杭州丝绸女装的质量。
3、从普通服装向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变。杭州丝绸女装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不是很多,其主要原因是技术含量不高。如丝绸的半成品到欧洲经再加工后其身价大增,杭州的产品,无论是款式、质地与西欧国家的产品具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是技术含量、科技研发能力落后西欧。如印花绸的后整理、色牢度,研究十几年,没有根本性突破。所以,需要科技人员的努力,更需要企业家的远见卓识,急需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
4、从丝绸女装产业向创意产业理念转变。创意产业是国际大都市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新兴产业,中国的香港把创意产业列为科技之后的重要发展产业,上海把创意产业列入“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产业,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从物质追求上升到精神享受的新阶段,提升杭州“生活品质”的理念,实际上就是杭州创意产业的一大特点。如何把发展丝绸女装产业融入到杭州的创意产业中去,是发展丝绸女装产业的新课题。这就需要丝绸女装设计师们的设计理念有新的升华和飞跃,设计出世界一流的杭州丝绸和女装,设计出世界一流的杭州丝绸与女装的品牌。 项目的实施,对建设杭州丝绸之府,弘扬丝绸文化,以及推动丝绸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是世界丝绸出口大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的绸缎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量的50%以上,丝绸服装出口也占相当大的比重。但发达国家的丝绸产品主要是个性化、流行化的高价位、高品质产品。中国却一直以生产加工中低档产品为主,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很低,创汇率是韩国产品的40%,仅为意大利产品的8%。一条意大利制造名牌丝绸领带创汇率是中国制造的10倍以上。所以中国的丝绸产品必须扩大研发力量,发展流行化、个性化产品,提高其附加值,改变其过去无序的价格竞争状况。通过本项目,向世人展示杭州乃至中国丝绸的创新意识、时尚元素,同时积极准确传递市场信息,提升杭州及中国丝绸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全面提高丝绸女装的品质,提升丝绸服装的附加值。扩大杭州丝绸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提升杭州的知名度。
从中国国内形势看,中国《茧丝绸行业“十五”规划》指出:中国丝绸产品在国际上依然保持着资源优势地位,茧丝绸行业成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可以主导国际市场的优势产业之一,特别是随着国际丝绸贸易和消费格局的变化,世界茧丝绸业科技、生产中心正在逐步向中国转移,中国肩负着推动世界丝绸发展的重任。如何重振中国茧丝绸行业雄风,从丝绸大国变为丝绸强国,“十五”乃至今后十年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阶段。 主要任务包括:积极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扶植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使其成为代表中国丝绸形象、具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带动丝绸行业经济增长的支撑和骨干。鼓励以最终产品为龙头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把单一的企业优势变成整体的集团优势,不断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鼓励通过兼并、租赁、收购等方式进行规模和资本扩张,以资产为纽带,形成一批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科工贸相结合的大型企业集团。调整和优化丝绸产品结构,开拓消费领域。实施丝绸品牌战略,培育和发展一批知名丝绸品牌大力推广使用高档丝绸标志积极扶植品牌企业发展。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杭州经济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有关人士预言第三次丝绸出口浪潮已经到来。
中国丝绸市场地区间竞争加剧,一些重要厂商开始引导着中国丝绸市场发展方向。苏州曾经拥有的无梭织机数量、丝绸总产量、出口创汇量均居全国首位,真丝绸出口量占全国总出口量的三分之一。在当前的新形势下,苏州依靠科技提高丝绸面料的抗皱性能,创立知名品牌,在国际舞台上也积极地打造丝绸城市,已经成为杭州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另外,世界知名名牌服装企业纷纷看好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韩国、日本以及香港、台湾等地的品牌企业捷足先登,它们凭借强大的优势,或控股或独资,来势迅猛,同国外品牌企业相比较,女装企业势单力薄。杭州要巩固自己在丝绸业的地位,必须抓住自己的特色,必须在“精”和“强”上痛下功夫,通过大企业的领导示范作用,在科研、设计、制造、国际交流、市场运作等全方位提升杭州的丝绸业水平,通过商业运作,带动杭州整个产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杭州现正在打造“丝绸之府,女装之都”,杭州市副市长沈坚曾提出:当前是杭州历史上丝绸和女装产业发展的最佳时期。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杭州丝绸女装产业高度重视,杭州还专门成立了丝绸女装战略合作委员会,召开了论坛,确定了每年2千万的扶持资金。沈市长认为,杭州的丝绸和女装产业是历史上发展的最佳时期,希望丝绸和女装企业一定要认清形势,珍惜、把握机遇,利用和抓住机遇,趁势而上。本项目的开展,与杭州政府的丝绸女装的战略目标吻合,将积极借助杭州的大好发展形势,树立典范丝绸企业形象,带动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