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的第二姓
在调查的4100个姓氏中,位列前三位的李、王、张,分别占中国总人口比例的7.4%、7.2%和6.8%,三大姓氏总人口均不超过1亿人;占中国总人口比例1%以上的姓氏有18个,占人口比例0.1%以上的姓氏共129个,而这129个姓氏的人口约占中国总人口的87%。
‘贰’ 中国第二大姓氏,人口多达9500万,是什么姓呢
古诗中提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之前王家和谢家两大家族都是当时的王公贵族,然而时代变迁之后,这两大家族的衰落也愈演愈烈,最终也就成为了寻常百姓。但是要知道中国的姓氏其实有很多,能够成为贵族的家族也有很多。在不同时代下,不同的家族都会有不同的繁荣程度。
在宋朝时期人们创造出了《百家姓》,直到现在,这本文学着作一直还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有很多家长都会为孩子准备《百家姓》作为必读课本之一。然后在《百家姓》当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赵钱孙李、周武郑王”这8个姓氏在宋朝时期还是拥有很大的人口数量的,然而在2009年时,中国也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
发现中国人的第一大姓氏就是姓李的后人,人数已经超过了1亿人,占据中国人口的1/14。第二大姓氏其实是姓王的后人们,可以排在姓氏数量的第2位,差不多也快接近1亿人。那么这时候问题也就出现了,既然自古以来姓王的人有这么多,且文化繁衍也被继承的很好。
除此之外,王氏家族的祖先当中还有很多名人,比如说像是王昭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王氏家族,是当时极其受人尊敬的贵族代表。其家族中的着名文学代表、书法家就有被称之为是书圣的王羲之等人。唐朝时期的王氏家族后人自然就更多了,像王维、王焕之,到了宋明时代,一直推崇哲学文化发展的王阳明等人,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代表人物。
‘叁’ 中国第二大姓是什么
这是07年年初的时候的统计
1、李姓
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足8%,尤其在东南沿海诸省中,比例仅在4%左右。
2、王姓
王姓是中国第二大姓,分布全国各地,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65%,尤以山西、河北、河南最多!
3、张姓
张姓是我国分布很广、人口众多的姓氏之一,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7.07%,中国人口第三大姓。尤以山东、河南、河北、四川四省为最多。
4、刘姓
刘姓分布极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5.38%,为中国人口第四大姓。北方地区的河北、内蒙古、辽宁、京津地区中刘姓比率较高,约占该地区汉族人口的8%以上。
5、陈姓
陈姓是人口列全国第五位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4.53%,南方地区多陈姓。在台湾、广东二省,陈姓约占本省人口10%以上,为省内第一大姓。
6、杨姓
杨姓为中国第六大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3.08%,在全国分布极广,尤以长江流域的省份多杨姓。
7、赵姓
赵姓是分布很广、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2.29%,为当今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七大姓。
8、黄姓
黄姓分布极为广泛,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2.23%,在中国最多的十个姓中排第八位。黄姓在要集中于工江以南地区,广东省的黄姓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的19%。四川、湖南、广西、江西等省黄姓人口也比较多,以上五省的黄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的56%。
9、周姓
周姓是当今常见姓氏之一,分布极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2.12%,在中国姓氏人口中占第九位。在长江流域的省、市中,周姓所占比例相对其他地区要高。
10、吴姓
吴姓是当今较常见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2.05%,位居当今中国人口最多的十大姓氏第十位。江南各省吴姓均占省人口总数的2%以上,尤以福建为高,约占该省人口5%,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江南大姓。
2013年统计:
王姓是我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
第二大姓是李,有9207.4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19%;
第三位是张姓,有8750.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83%。
姓氏人口总数在2000万人以上的姓有10个,依次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姓氏人口少于2000万人多于1000万人的姓氏有12个,依次是:徐、孙、马、朱、胡、郭、何、高、林、罗、郑、梁。
位列前100名的姓氏还有:谢、宋、唐、许、韩、冯、邓、曹、彭、曾、肖、田、董、袁、潘、于、蒋、蔡、余、杜、叶、程、苏、魏、吕、丁、任、沈、姚、卢、姜、崔、钟、谭、陆、汪、范、金、石、廖、贾、夏、韦、付、方、白、邹、孟、熊、秦、邱、江、尹、薛、闫、段、雷、侯、龙、史、陶、黎、贺、顾、毛、郝、龚、邵、万、钱、严、覃、武、戴、莫、孔、向、汤。
前100个姓氏总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4.77%。
‘肆’ 中国第一大姓是什么第二大姓是什么
这是07年年初的时候的统计
1、李姓
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足8%,尤其在东南沿海诸省中,比例仅在4%左右。
2、王姓
王姓是中国第二大姓,分布全国各地,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65%,尤以山西、河北、河南最多!
3、张姓
张姓是我国分布很广、人口众多的姓氏之一,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7.07%,中国人口第三大姓。尤以山东、河南、河北、四川四省为最多。
4、刘姓
刘姓分布极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5.38%,为中国人口第四大姓。北方地区的河北、内蒙古、辽宁、京津地区中刘姓比率较高,约占该地区汉族人口的8%以上。
5、陈姓
陈姓是人口列全国第五位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4.53%,南方地区多陈姓。在台湾、广东二省,陈姓约占本省人口10%以上,为省内第一大姓。
6、杨姓
杨姓为中国第六大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3.08%,在全国分布极广,尤以长江流域的省份多杨姓。
7、赵姓
赵姓是分布很广、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2.29%,为当今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七大姓。
8、黄姓
黄姓分布极为广泛,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2.23%,在中国最多的十个姓中排第八位。黄姓在要集中于工江以南地区,广东省的黄姓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的19%。四川、湖南、广西、江西等省黄姓人口也比较多,以上五省的黄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的56%。
9、周姓
周姓是当今常见姓氏之一,分布极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2.12%,在中国姓氏人口中占第九位。在长江流域的省、市中,周姓所占比例相对其他地区要高。
10、吴姓
吴姓是当今较常见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2.05%,位居当今中国人口最多的十大姓氏第十位。江南各省吴姓均占省人口总数的2%以上,尤以福建为高,约占该省人口5%,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江南大姓。
‘伍’ 我国第一大姓是二,三大姓又是
第一名:李根据排序,李姓是中国的第一大姓,据袁义达讲,在调查的近3亿人中,李姓占了13%。李姓来源甚广,有数百之多,最早出自“嬴”姓,春秋时期流行以官位作姓,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为姓氏,后传为“李”。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16姓被赐李姓,由此人丁大增,逐渐发展为中国第一大姓。
第二名:王 王姓为第二大姓,占总人数的12%。一般帝王的后裔称王子、王孙,随后便用作姓氏,另外,王姓也由很多其他姓氏变化而来,最多的出于“妫”姓,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另外,姓王的人也有些是商纣时比干之后,甚至古高丽国君也是王姓。
第三名:张 张姓为第三大姓,占总数的11.8%。
据《元和姓纂》中记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孤星,始制弓矢,主祀张星,因姓张氏”,因此相传张姓源于黄帝,是黄帝的后代,张姓自汉代开始逐渐增多,与当时道教的兴起与流行有关,当时盛行“黄帝赐姓张氏”的说法,比如当时的道教领袖如张角、张鲁等。(杭州日报)
‘陆’ 百家姓什么姓排第一..什么排第二.
百家姓里面赵姓排第一
一、简介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淑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二、下列读音都为普通话读音、姓氏部分由来 :
赵Zhào:造父为周穆王驾车,穆王把赵城赐了给他,其后代以国为姓。赵匡胤是宋代的开国皇帝,据说赵姓放在第一位与此有关。
钱Qián:彭祖的孙子彭孚在西周朝廷中任钱府上士,其后人以其官为姓。
孙Sūn:周文王的一后代叫惠孙,他的后代以他的名字“孙”作为姓。
李Lǐ:皋陶的后人理征因得罪纣王被处死,其妻儿在一棵李子树下摘果充饥得以活命,其后人为纪念李子的救命之恩改为“李”姓。
周Zhōu:唐代为避玄宗名讳,姬姓大臣改姓周。
吴Wú:周太王亶父之子太伯、仲雍建立吴国,其子孙称为吴氏。
郑zhèng:郑桓公遗族以国名为姓。
王Wáng: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
冯Féng:毕公高的后人就以封地为姓。
陈Chén:最早出自姚姓,胡公满的子孙们以国为姓。
褚Chǔ:恭段受封于褚邑,,子孙就都以“褚”为姓。
卫Wèi:周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叫康叔,建立了卫国,他的后代以国名为姓。
蒋jiǎng:周武王的兄弟伯龄,被封到“蒋”,公族子孙以国名为姓。
沈Shěn:周文王的第十个儿子叫季载,成立沈国。沈国君主的后代都以沈为姓。
韩Hán:周时贵族武子,受封于韩原,子姓以地名为姓;战国时的韩国,被秦国并,原韩国王族世代姓韩。
杨Yáng:上古时候,周宣王的儿子尚父,封到杨邑,称做杨侯,建杨国,子孙用杨姓。
朱Zhū:西周时,周武王封曹侠到邾,后代以地名为姓,写作朱。
秦Qín:上古的非子善于驯养马匹被周孝王封为秦地的首领,建立了秦国。其后人以国为姓。
尤Yóu:尤姓是由沈姓而来。
许Xǔ:远古炎帝的后代。文叔建立了许国,后代就以许为姓。
何Hé:春秋战国时,韩国的公族中有一支迁移至江淮,以国为姓。
吕Lǚ:炎帝后代伯夷被封为吕侯,他的后代就用吕作为姓。
施Shī:夏朝时,有诸侯国,称施国,今湖北恩施县,其后代姓施。
张Zhāng:春秋时晋国贵族叫解张,他的后代用他的名作为姓。
孔Kǒng:开国君主叫天乙,后将乙字和子字并拢,形成孔字,定为姓。
曹Cáo:远古有一贵族叫“安”,帮助大禹治水,被恩赐给一个曹姓。
严Yán:严姓是由庄姓变来。
华Huà:西周时候,宋国公子,受封于“华”,他的子孙后来就以地名为姓。
‘柒’ 中国的第二大姓
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位的大姓,拥有人口近一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
一、姓氏源流
王(Wáng)姓源出有六:
1、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力的后代,以王族称谓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妫”姓为“王”姓,称为王氏。
2、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以王子爵号改“子”姓为“王”姓,形成了别一支王氏。
3、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号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又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琊(今山东省),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以“王”为姓,称为王氏。
4、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至汉朝初年纷纷易姓为“王”氏。
5、出自赐姓或冒姓的王姓。如战国燕王丹的玄孙嘉被王莽赐姓王,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
6、出自北方少数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据《通志·氏族略》和《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
① 南北朝时,西魏鲜卑族复姓可频氏,亦改为王氏。
② 古高丽国君有王氏。
③ 西钳耳族有王氏。
王姓有诸多家族,据《广韵》记载,王氏家族较为着名的有二十一处,其中尤以太原(今山西)和琅琊(今山东省)两地最为显着。
得姓始祖:太子晋。其名晋,字子乔,系周灵王太子,约出生于公元前五六五年,卒于公元前五四九年,寿不过十六岁,但聪明早慧,幼有成德。周灵王二十二年,洛阳附近水害成灾,威逼王宫,灵王拟拥土围宫,排水至村落、田园,太子晋提出应疏通河道,既解救王宫,又能保护村民和庄稼,未被采纳,由于其一再据理力争,被周灵王一怒之下贬为庶民,但太子晋之德举却名声远扬。其子宗敬后担任司徒,时人因他是太子晋之后,便称他为“王家”,之后历代相传,“王”也就演变成为他及其子孙后代的姓氏。在山西太原晋祠修建的“子乔祠”就是对王姓始祖子乔的纪念。
二、迁徙分布
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王姓,琅琊王姓,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姓,以东汉征士王霸为开基祖,分为晋阳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三国王允为开基)。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少数民族改王姓入主中原,而琅琊王姓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时称“王与(司)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唐末时,琅邪王姓的后裔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立闽国,由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北宋灭后,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令王言为开基祖)的不少人迁居江浙一带,尤以江苏昆山一支贤才辈出,成为望族。元末战乱和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人口锐减,形成了着名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运动,同时明太祖朱元璋强令山西人外迁,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另外,开闽王姓漂洋过海,扬帆南洋。着名湘潭王姓源于太原王姓,长沙王源于江南上亢王姓。海宁王氏即清末学者王国维所在的家族。王姓南北分布不平衡,长江以北地区,约占北方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八点八,为第一大姓,而南方地区,仅占百分之四点五,为第四大姓,在全国汉族中,以内蒙古王姓的比例最高,广东最低。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位的大姓,拥有人口近一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
三、历史名人
王 诩:战国苏秦、张仪的老师,人称“鬼谷先生”。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曾隐居云蒙山水帘洞箸《鬼谷子》书三卷, 流传于世。
王 翦:秦代名将,佐秦始皇扫平六国。频阳(今陕西省富平)人,为秦始皇平定赵、燕、苏、荆诸地,立下赫赫战功。
王 充: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人。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是一位无神论者。着有《论衡》。
王 勃: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人,着名文学家,为“初唐四杰”之一。其成就最高以一篇《腾王阁序》露绝世才华,惜英年早逝。
王 维:太原祁(山西省祁县)人,唐朝着名诗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美誉,有《辋川集》问世。
王 冕:字符章(1310-1359),诸暨(今浙江省绍兴)人,元代诗人、画家。元末文坛有影响的诗人,又是画坛上以画墨梅开创写意新风的花鸟画家。他的诗常流露出对元朝统治的愤懑情绪,而他的墨梅也借物抒怀,自认喜写“野梅”,不作“官梅”,以蔑视当时那些“峨冠腐儒”。晚年他避居会稽九里山,自筑“梅花屋”,种粟养鱼,以清贫生活了其余生。
王 晕:字石谷,号耕烟山人、乌目山人、清晖主人,江苏省常熟人,着名画家,王鉴弟子。与工时敏、王鉴、王原祁合称 “四王”,加吴历、恽寿平,亦称“清初六家”。在清初画坛上居主流地 位。所作以仿古为多,功力深厚, 熔铸南北画派于一炉。弟子很多, 称“虞山派”,以杨晋较着名,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的山水画。 传世作品有《仿曹云西山水图》、 《平林散牧、桃花源图》、《重江叠 嶂图》、《元人高韵图》和《康熙南 巡图》等。
王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为人正直贤贞,因不愿贿赂画工毛延寿,入宫数年不见帝,竟宁元年请嫁出塞,与匈奴和亲。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山东省琅琊临沂人,独创圆转流利的书法风格,人称其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中国书法史被后人奉为“书圣”,与王献之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人。他是王羲之第七子,做过州主簿、秘书郎、长史,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故人称“大令”。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着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人。他主张“变风俗,立法度”实行变法。其散文以雄健峭拔着称。现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周官新义》残卷等。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着名剧作家,作有杂剧十四种,除《西厢记》外,现存《丽春堂》、《破窑记》二种,另有《贩茶船》、《芙蓉亭》各一折曲文。其最杰出的作品《西厢记》,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王世贞: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字符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明中叶后七子之一,着述颇丰,其中作品有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着有诗文集《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读书后》等。
王夫之:字而农(1619-1692),号姜斋,世称船山先生,湖南省衡阳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明崇祯十五年中乡举。清军下湖南,与管嗣裘等于衡山起兵抗击,事败逃亡肇庆,任南明桂王政权行人司行人。因反对王化澄,几陷大狱。又赴桂林依瞿式耜,桂林陷落,式耜死,乃隐遁山林。从此,勤奋着述凡四十年。对天文、历法、数学、舆地诸学均有研究,尤精经史、文学。其主要贡献是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主要着作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黄书》、《读通鉴论》等。邓显鹤等集刊为《船山遗书》。
王国维:字静安,晚号观堂,浙江省海宁人,近代国学大师,为近代博学通儒,功力之深,治学范围之广,对学术界影响之大,为近代以来所仅见,其《人间词话》等作品影响深远。
王若飞:贵州省安顺人,他是革命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1946年因飞机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失事而逝世。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王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西南)。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徒王允。
琅琊郡:秦始皇置。治所在琅琊,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胶南谙城、临沂、胶南一带。
北海郡:汉景帝置。治所营陵,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东部潍坊地区。
东海郡:秦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治所以郯(今山东省郯城北),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所。
高平郡,西晋泰始元年将原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南)。
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治所在首都长安(今陕西省长安县)。此支王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
天水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东平郡:汉代置东平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无盐,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平东、泰安一带。
新蔡郡:晋惠帝置,从汝阴郡分出置郡。治所在河南省新蔡,郡治新蔡县一带。
新野郡:古置新野县即今县,西晋末置新野郡,治新野(治所在河南省新野县)。北周时废。
山阳郡:汉代山阳郡在今天山东省独山湖周围。东晋山阳郡在今天江苏省清江、浦安一带。
中山郡:汉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
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省开封东南)。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安。
章武郡:西汉置县,西晋至隋初置郡。治所在东平舒(今河北省大城县一带)。
东莱郡:汉代为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南北朝为东莱、长广郡。隋为莱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掖县。
河东郡: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王太子晋 及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金城郡:西汉始置。治所在允吾(今甘肃省永靖西北)。郡治相当于今天甘肃省永靖县及兰州市一带
海汉郡:居延海汉称居延泽,魏晋又称西海,唐以后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长沙郡:秦置郡,汉置长沙国,并在此筑城,隋唐置潭。治所在临湘(今湖南省长沙)。明清为长沙府治,直到民国,长沙历经国、郡、州、府、厅治。
堂邑郡:春秋时为堂邑,晋代置郡。治所在堂邑(今江苏省六合县北)。
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洛阳市东北)。此支王氏,出自鲜卑族可频氏王氏之后。
2、堂号
三槐堂:三槐堂的名称则源于北宋初期魏国公王彻。王彻文才武略,风流倜傥,天下望以为相。然因其刚正不阿,难容于时,终不能遂志。他于是在家庭院中植下3棵槐树,并立下誓言:日后吾子孙必有3公者。后来王彻的儿子王懿敏,孙子王巩果然以贤能而身居高位。王彻植槐树立志,以才德教育后代的家风为当时与王巩相好的大文学家苏轼推崇。苏轼为王家作《三槐堂铭》。一时才以物显,人以文传,三槐堂之名声传遍华夏。
王姓的主要堂号有:“三槐堂”、“槐阴堂”等,其中“三槐堂”比较有名。
五、宗族特征
文人墨客,浩如烟海。王姓在历史上,文人辈出,着述甚丰,信手拈来,俯拾皆是。各支王姓论字排辈次序分明。如安徽绩溪王姓字行为:“玉大元祥兆,安邦维义诚,宏开能绍业,积德庆长春,俊杰辉光显,家声永茂庭,骅骝驹骥马骕,龙凤鹿孝麒麟,卜吉谦恒益,希贤智勇仁,俭勤忠信让,均正适时平。”
‘捌’ 下面哪两个姓氏是中国第一和第二的姓氏
张姓第一,王姓第二
‘玖’ 百家姓有姓第二的吗
百家姓没有第二 到时有第五这个姓
第二姓氏起源:出自田姓。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消灭各地豪强的残余势力,曾经把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国王的后裔和豪族名门共十万多人都迁徙到关中房陵(今湖北房县)一带定居。在迁徙原齐国田姓贵族时,因族大人众,故改变了原来的姓氏,以次第相区别,分列为第一氏到第八氏。首迁者往第一门,为第一氏;田广之孙田登迁往第二门,为第二氏;田广之孙田癸为第三氏,依次类推,田广的田英最后迁徙,住在第八门,为第八氏。第二氏就是其中的一支。第一至第八等姓,后来都改为单姓"第",现在保留复姓的很少。
南北朝时好像是有个亡国之君的几个妃子逃出来,按妃子的排序,她们的儿女分别姓第一、第二......具体哪个朝代不记得了!
‘拾’ 中国什么姓氏的人口数量排名第二
现在李姓第一 王姓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