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回族饮食有哪些
1、羊杂碎汤
羊杂碎汤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回族传统美食之一,羊杂碎就是用羊的羊下水以及羊肉制作而成,有一部分人吃不惯它的味道,但是喜欢吃的人就会很喜欢。羊杂碎汤混合了多种食材,加入了丰富的调味料,所以在口感上绝对是一绝,羊头肉细嫩,羊百叶口感比较脆,羊肚丝香脆可口,味道细腻,做法简单。
❷ 回民牛肉烩菜的家常做法
牛肉烩菜怎么做
材料
主料:牛肉(后腿)800克,
辅料:洋葱(白皮)75克,芹菜25克,胡萝卜120克,
调料:植物油100克,黄油50克,香叶8克,胡椒5克,白兰地10克,番茄酱75克,盐5克,胡椒粉4克
做法
1.将牛肉洗净切成块,抹上盐、胡椒粉腌片刻;
2.把洋葱、胡萝卜洗净切块;
3.芹菜洗净切段;
4.把锅烧热后倒入食油50克,待油温五成热时,放入牛肉块煎至上色;
5.放入焖锅内加香叶、胡椒粒、牛肉汤用文火焖至五成熟;
6.把锅烧热后倒入食油50克,待油温五成热时,放入胡萝卜炸至金黄色取出备用;
7.余油将葱头炒至金黄色,加入番茄酱炒至油呈红色;
8.盛入焖至五成熟的牛肉锅内,再用文火焖至八成熟时,放胡萝卜、芹菜一起焖熟;
9.加盐、白兰地酒调好口味即可食用。
牛肉烩菜适合放什么菜大烩菜的家常做法清真牛肉大烩菜的做法牛肉怎么炖好吃又烂炖好的牛肉怎么做烩菜牛肉烩白菜的家常做法牛肉烩菜用啥菜烩牛肉的做法详细步骤
相关食物
炖牛肉
❸ 请问回民油性的做法
油香
"油做子"或"炸油香"。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的意译,又称"尔代节",是伊斯兰教的三大教节之一。"尔代"是"归一"的意思,我国新疆地区称为"肉孜节"。"肉孜"是古波斯文的音译,意为"斋戒"。中国通用汉语的穆斯林俗称"大开斋"。我国历史上,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撒拉、东乡、培吉克、塔塔尔、保安和乌孜别克等十多个民族都信仰伊斯兰教,现已演变成回民及一切穆斯林民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一般为三天。伊斯兰教规定,教历每年九月是"戒斋"的月份,称为"斋月"。这月的开始和结束均以见月牙为准。伊斯兰教历的一年为354天或355天,比公历少10天或11天,与农历比,不置闰月,故该教历的起迄,对照农历,每隔三年退一月,开斋节也随之三年退一月。
斋月期间,穆斯林教徒每日自破晓至日落禁止饮食和房事,称为"封斋"或"闭斋"。斋月的目的和意义是控制个人的私欲,尝试饥渴的滋味,以避免挥霍,唤起族类的同情心。斋月期满后,教历十月一日即为开斋节。随着我国回民科学水平的提高,已认识到白天不吃食物,会有损于身体的健康和正常的活动,许多群众均不度斋月,只过斋节。开斋节这天,穆斯林沐浴盛装,戴上礼帽,聚集到清真寺礼拜,听教长讲经布道,并用阿拉伯语"摩巴米克"互相祝贺。男女青年常喜欢在此日举行婚礼,以示幸福和吉祥。节日的膳食十分讲究。我国新疆的穆斯林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奶茶、杏仁、杏于、葡萄于、蜂蜜、点心和炸油香,作为节日食品和招待客人之用;在宁夏、甘肃、青海的回族喜欢用具有民族风味的油撤为节日食品;南方的回族则爱做油香饼,礼仪与新疆地区差不多。各地回族的节日肉食为牛羊肉制品。回族禁忌猪肉和酒;不吃一切动物的血;不吃一切未经放血或自死动物,他们认为动物血属于不洁之物
❹ 回民餐厅菜谱上基本都有哪些菜
回民经常吃牛羊肉、鸡肉等食物。下面介绍一下几种回民餐厅常见食物:
1、新疆丸子汤
又叫三鲜丸子汤。丸子汤的汤可是很讲究的,要把牛肉的牛骨头一起熬制很久才能出来如此美味的高汤。
丸子汤一上来,先喝一口汤,让整个身体都热火起来,口口都透着鲜啊;做丸子也得是绝活,用新鲜牛肉入料,炸熟炖到汤里,外脆里嫩的,口口都透着香啊;再吃块冻豆腐,豆腐里吸足了汤,吃下去真是回味悠长。
此外汤里理是精华荟萃,阿魏菇、牛肉片、粉块、粉条、鲜蔬菜等,口十分丰富,有的香糯、有的爽滑、有的劲道。
丸子汤还要配上一道新疆名吃:油塔子。这里的油塔子是用牛油做的,酥香可口,配上它,一道价廉物美丸子汤盛宴就可以轻松享受了。丸子汤在乌鲁木齐一般是18元左右一份,另外赠两个油塔子和咸菜。
回族忌口
回族信奉伊斯兰教,遵从伊斯兰教教条,教条规定他们不准吃猪肉,因为在伊斯兰教徒看来猪是懒惰和肮脏的动物,另外,也不吃狗肉,驴肉。
回民只吃鸡鸭鱼,牛羊等肉,海鲜也吃,但是回民吃的鸡鸭,牛羊肉必须要经过阿訇宰杀才能吃,而且只吃现杀的,不吃死了一段时间的动物尸体。
❺ 回族特色是什么回族的特色食物是什么
居住在城市的回族,早餐大多都是在家烹制牛羊肉泡馍,或烙饦饦馍配炒咸菜吃,或配腊牛羊肉吃,还有的老人喜欢配炒花生米吃。午餐吃牛羊肉泡馍的人也较多,还有很多家庭喜欢吃饦饦馍配炒菜。炒菜一般也较简单的家常菜,如莲花白炒肉、芹菜炒肉、醋溜薯仔丝、醋溜西葫芦、辣子炒咸菜、炒辣子酱等。晚餐大多数都吃面条,面条的种类很多,有碎面、长面、捞面、笼面等,也吃饺子、蒸包子、烙包子、韭饼等。
散居在各地农村、山区、牧区的回族,其饮食习俗多受居住地的影响。例如宁夏南部山区的回民,以薯仔、荞麦、莜麦、糜子、豌豆为主食,新疆阿尔泰地区回民吃马肉和奶食品,米面食品退居次要地位,这显然是受哈萨克饮食习俗的影响,居住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西藏一带的回民,主食与藏民一样,吃青稞、豌豆、三餐离不开糌粑和酥油茶。西北地区农村的回族饮食,最有特色者当属民间宴席。“九碗三行”就是回族的正宗宴席,一般在举办婚丧礼仪活动中,多用这种宴席招待众多的客人及亲属。
从总体上看,回族的日常食品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一是主食中面食多于米食。面食是回族人民的传统主食,其品种之多,花样之新,味道之香,技术之精,都是无与伦比的,显示回族人民的聪明才智。据统计,回族饮食中,面食品种达60%多,而其他品种中,也或多或少地运用到面粉。拉面、馓子、饸饹、长面、麻食、馄饨、油茶、馄馍等等,经过回族人的制作,都会成为待客的美味佳品,甚至外国人也是一吃为快,好不留恋。
二是甜食占有一定的地位。这和阿拉伯穆斯林喜欢吃甜食有一定的渊源关系。阿拉伯穆斯林妇女生下小孩后,用蜜汁或椰枣抹入婴儿口中,才开始哺乳;宁夏回族婴儿出生后,也有用红糖开口之俗。回族着名菜肴中,有不少是甜菜,如它似蜜、炸羊尾、糖醋里脊等。米面中的甜食就更多了,如凉糕、切糕、八宝甜盘子、甜麻花、甜馓子、糍糕、江米糕、柿子饼、糊托等,宁夏回族还把穆斯林的传统美食油香做成了甜食,调制面团时,给里边加入蜂蜜、红糖等。
三是在菜肴中牛羊肉菜比重很大。回族特别喜爱吃牛羊肉,这和伊斯兰教的饮食思想有关。伊斯兰教倡导食用牛羊鸡鸭鱼等肉,禁戒猪驴骡及凶禽猛兽之肉。刘智在《天方典礼》中说“饮食,所以养性情也”,“凡禽之食谷者,兽之食刍者,性皆良,可食”,又说“惟驼、牛、羊独具纯德,补益诚多,可以供食”。伊斯兰教所倡导的食物,都是佳美的食物。所谓“佳美的食物”,马坚先生解释说,就是纯洁的、可口的、富于营养的食物,更具体地说就是要有良好的外观形象、鲜香的嗅觉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以羊为例,性情温顺,自身洁净,其肉美味可口,同时还对身体有滋补食疗作用。羊肉成份中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钙、磷、铁等矿物质。经常食用羊肉,可以开胃健力,散寒助阳,益肾补虚。
❻ 回族吃什么食物
回族的主要饮食是面食和牛羊肉。
回族在中国分布很广,各地的食俗也不完全一样。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打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
从总体上看,回族的日常主要食品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1、主食中面食多于米食
面食是回族人民的传统主食,其品种之多、花样之新、味道之香、技术之精。拉面、馓子、饸饹、长面、麻食、馄饨、油茶、馄馍等等,经过回族人的制作,都会成为待客的美味佳品。
2、甜食占有一定的地位
回族着名菜肴中,有不少是甜菜,如它似蜜、炸羊尾、糖醋里脊等。米面中的甜食更多,如凉糕、切糕、八宝甜盘子、甜麻花、甜馓子、糍糕、江米糕、柿子饼、糊托等。
3、在菜肴中牛羊肉菜比重很大
回族特别喜爱吃牛羊肉,这和伊斯兰教的饮食思想有关。伊斯兰教倡导食用牛羊鸡鸭鱼等肉,禁戒猪驴骡及凶禽猛兽之肉。以羊为例,性情温顺,自身洁净,其肉美味可口,同时还对身体有益。
❼ 回族的特色主食
回族的主食,由于受地域的影响和所产食物原料的不同,其制作方法丰富多采,各具特色。米食的制作方法简单,花样较少,一般有白米、黄米、小米、玉米、高粱米,分别制作干饭、粘饭、稀饭等,还有白米与黄米混合作的干饭、粘饭,回族也称“二米子饭”。回族的米食最有特点的是肉米子粘饭、肉粥、切糕。肉米子粘饭,有用黄米做的,也有用白米做的。一般将肉了加葱段、调料一起炒熟并加适量水,水开后下米煮成粘饭。熬羊肉粥,一般用煮肉的汤加水。水烧开以后先下脱了麦膜的麦仁,后下大米或黄米并加调料,最后将煮熟的羊肉切成肉丁放进去或将羊肚、肺、肝等切成小块放进去均可,这种肉粥浓配醇香,回族老人非常喜欢。回族的切糕也是很有名的,一般用糯米粉和红枣、米制做,做成后上面再撒些白沙糖,甜软爽口,非常好吃。 回族的面食制作方法很多,以煮、蒸、炸、烙、烤、 煎、炒、熬、冲等为主。特色是香、甜、咸、辣、酸、软、硬、酥、脆、粘。 (一)油炸食品 油香是回族的传统食品,凡是回族聚居的地方,都有吃油香的习俗。 馓子 馓子也是回族待客、送礼、过节的传统食品。馓子源于中国汉族的饮食文化。早在汉代即以糯米煎制,分为盘馓与酥馓,名曰“寒具”,后来出现了“膏环”、“环饼”、“捻头”等别称。早在明代,北京的回民就开始吃油炸馓子了,之后回族聚居的甘肃、宁夏、云南、四川、河南、山东、辽宁、黑龙江等省都有了吃馓子的习俗。
当回族给亲友拜节时,要拿馓子送礼,家里来宾客时要端上馓子和盖碗茶招待。回族的馓子股细条勾,焦酥香脆。一般在面粉里放入适量的碱溶液,并加入红糖、蜂蜜、花椒、葱皮等原料熬成的水,再加进鸡蛋和面,然后反复揉压,搓成粗条放在盆中醒一会儿,当油锅热时,左手四指并拢,缠上面条七圈,轻轻伸长,套在筷子上下锅。四川、河南、宁夏、甘肃、青海等地的回民做馓子时,把面搓成均匀的长绳,对头折两个来回成八股,用手将两头捏在一起,即可放入油锅,炸出的撒子色黄、味香、质脆。
回族的麻花,制作也很精细,品种多样,有蜜麻花和淡味脆麻花两类。脆麻花又可分为三股麻花、绳子头麻花、大麻花、果料麻花、芝麻麻花、芙蓉麻花等等。这些麻花的原料成份略有不同。
酥合子也是回族传统的油炸食品。源于清宫御善房,后流传到北京街头。其制作方法为:用清油、水将面合成油酥面,擀成若干小张,再将白糖或红糖、果料、面粉、清油合成糖馅,用面皮包上糖馅,捏成合子形,入油锅炸熟即成,外酥内软,色泽金黄。
糖卷果、咸卷果 卷果分甜、咸两种,在面粉里掺入红枣、山药、桃仁等为甜卷果,用牛、羊肉作馅,加葱、姜、盐和淀粉为咸卷果,卷果一般制成长条,下油锅用文火炸熟即成。
油糕俗称“热粘糕”,是一种糯米或粘黄米、谷米糕。其制作法;是将糯米或黄米、谷米磨成面粉,合成面团,分成若干小剂,揉成圆形,上笼蒸熟后,再用清油煎炸至深红色后捞出。
回族还喜欢炸制油酥花茧、油酥脆花,以及各种花花、油圈、烫面炸糕、炸春卷、卷煎饼、油炸江米面麻团等等。
(二)馄馍、干粮模及其烙蒸食品
烧饼 具有回族风味的烙、蒸、煎、烤等食品品种较多。比较驰名的有宁夏回族的馄馍、干粮馍;甘肃平凉回族的锅盔;黑龙江宁古塔等地的干面馒头,戗面馒头;北京的开花卷,豆沙烧饼;甘肃临夏回族的小花卷;陕西的煎饼;河南、河北的咸酥烧饼,甜咸烧饼,以及整个北方回族盛行的糖火烧、咸火烧、肉火烧、烧麦、糖酥馍等等。
锅盔 甘肃平凉等地的干面锅盔,跟同心干粮馍的制作法一样,但锅盔中间薄,边上厚,平均厚度 2寸以上。每个锅盔约二至三斤重,保存时间较长。宁夏回族的花卷内喜欢加入香油、香豆子菜,吃起来有一股香料味。甘肃临夏的回族则在做花卷时用黄芪,这种香料对人体有滋补作用,既好看,又好吃。
油旋子,俗称叫花子抖皮袄,为回族烙饼中的佳品。作法为用凉开水发面,加入适量苏打揉匀,港成饼,抹上清油、洒上香豆粉和干面粉,卷成圆卷,切成若干份,擀成小圆饼,上面再涂上清油入锅烙熟即可。
蒸糕,是回族传统蒸货类中的佳品,多用于小孩满月和抓周。做法是将发酵面擀成直径依次相差一厘米左右的三个面张,分别抹清油和香豆粉、面粉,由大到小层层垒放,在第三层上用面制作九朵牡丹花,花心一般饰有红枣、樱桃、葡萄干等。“九朵牡丹花”取“久”之意。红枣、葡萄干、樱桃等象征生活甜蜜。
回族的小笼包子、烧麦、馅儿饼因各地使用不同的馅子和佐料,味道也不同,各有其特色。如北京回民的肉火烧外焦里嫩,味道酥香。
拉面、揪面、手擀面及其煮货
回族的面条、面片做法多样,名目繁多。如甘肃兰州回民的牛肉拉面,宁夏同心县的揪面,吴忠的炒糊饽,西海固地区的米蒿子长面,银川的羊肉臊子面,陕西回民的刀削面,新疆回民的拉条子,辽宁黑龙江等地回民的抻面、油拉面、水拉面等。
宁夏回族的米蒿子长面,也叫“过桥面”,主要讲究和面、刀工和臊子汤。这种面和面时要适当加进一些米蒿子面粉,以利面筋味香。回族在招待远方来客或在喜庆的日子时做这种面。如农村新娘子到婆家的第一天晚上或第二天晚上,要亲自做一次长面,这也是亲戚和婆家人检验她的锅灶能力如何的标准。回族吃这种长面,一般每人端一碗羊肉臊子,把长面捞到臊子汤里吃,所以也叫“过桥”面。过去农村有些青年定婚或结婚后,女婿去看丈母娘,丈母娘都要做这种长面,同时还要打上两个鸡蛋,鸡蛋窝在下面,面捞在上面,表示丈母娘喜欢女婿。农村回民每年新麦子下来后,还做凉拌长面。 炒揪面 宁夏同心的炒揪片,也是很有特色的。当把面揪到锅里后,另用一个炒锅倒适量胡麻油,将新鲜羊肉丁下锅烧干水分后,放入少量的大辣椒、蒜片、葱丁、黄花和调料,接着把面捞到炒锅里翻炒入味,最后少加鲜汤倒盘子里。回族炒揪面之所以好吃,一是面揪的好,又筋又滑;二是羊肉新鲜;三是用碟子不用碗,因碟子浅,揪面不宜粘结,保持面的筋韧度。
陕甘宁青回民的剁荞面和荞面饸饹,特别受欢迎。剁荞面,手艺要高,一般要手持两头有柄的剁面刀,双手操作。饸饹不用人擀面,而是用一种木制的床子压面,回族俗称“饸饹床子”,这种模具压出来的面与粉条一般粗细。回族群众无论吃剁荞面或是吃荞面饸饹,也要炒上羊肉臊子,把面捞到臊子里吃。
炒糊饽 炒糊饽,也叫“胡拨”。是回族传统的风味面食。相传在唐朝就流行在长安一带。现在西北地区仍很流行。糊饽是将热水和面烙熟的薄饼切成细条,上锅将新鲜肉加花椒、大料、茴香、干姜以及葱、蒜、辣椒面等调料炒熟时,置入切好的薄饼条翻炒,并喷上肉汤或水,盖上锅盖焖至汤干时,撒上香菜、韭黄、蒜苗等即可。
鱼儿钻沙,回族传统夏季食品。俗称“米和面”。即用小米和面条混煮的面食。夏天多食面易上火,而在面条里加上小米,即可中和。
(四)油茶及其流食
油茶,回族俗称“肉面子”,是回族群众出门经商、旅游的方便食品。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先准备好优粉面,再将羊肉或羊油切成肉丁。炒时将油、肉、面粉、盐等佐料依次下锅,用小火将面炒到颜色由白变黄即可。吃肉面子的时候,在碗内或缸子内放肉面子,然后用开水冲一下即可。
回族的油茶,色黄味香,冲后碗内没有疙瘩。一般可保存二至三个月不变质,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不会发霉。回族不仅出门带油茶,平时吃早餐时有的也吃油茶,有的回族在斋月封斋时来不及做饭或怕麻烦时,就用油茶代替。
甜醅 甜醅,是流行在北方回族中的传统食品。其特点是甘甜味美,解渴消暑,提神开胃。其制法是将莜麦或青稞的茸毛搓洗净,放在锅内加水烧开,再用文火煮至莜麦或青稞粒开口为止。待凉后将甜醅曲均匀地搅拌在一起装入瓦盆,放到热处,发酵至色明味甜时即成。吃时,盛在碗内与凉开水混合。
回族还喜欢食酸汤,早在元代就流行酸汤,当时的酸汤制法:乌梅不拘多少,加糖醋熬烂去滓核,再入沙锅,下蜜,后擂烂松仁、胡桃酪熬之,胡桃见乌梅醋必黑。现在回民做酸汤因地区不同,出现不同的酸汤做法。
北方回族在感冒有病时,还喜欢吃白面粥,回族俗称“拌汤”,即把面粉用冷水搅拌搓成面絮絮和小面疙瘩,然后下到滚水中,吃时加点醋和盐,青菜或咸菜即可。
❽ 回族特色美食 回族特色美食有哪些
1、泸西回族葱花饼,泸西回族葱花饼又叫葱花粑粑。葱花饼色、香味俱全,它是回族的美食小吃之一。淡淡的葱花味,有一点点的咸,嚼在嘴里干香味浓。 葱花饼的原材料是麦面、鸡蛋,香油、大葱、食盐。
2、回族麦芽糖,回族麦芽糖是宁夏川区回族群众喜食的一种传统风味糖果食品。每逢秋收完后,回族群众便晒好大麦,整理好家具,开始碾米,做糖。这种习惯已有200年的历史。
3、回族焙子,回族焙子是呼和浩特特有的小吃,是回族面点名品。焙子喷香耐饥,便于携带,易于消化又经济实惠。
4、回族馓子,在古尔邦节和肉孜节,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有一盘黄澄澄的多层的圆柱形的油馓子。
5、清真八大碗,清真八大碗系穆斯林传统的民间宴客形式,指的是八种装在大碗里的炖菜,讲究料厚物重、味纯汤清、用料广泛、技法全面、有素有荤,牛羊肉、鸡、鸭、鱼都入八大碗之列,多采用炖、煮、烩、炸、烧、蒸等技法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