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
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贰’ 当今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中国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指的是中国在处理同世界上一切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边界等各种关系中的措施和办法。我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包括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他政策措施处理办法。在我国外交政策的指导下我国已经同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合作的外交关系。
最后,我爱我的祖国!中国,加油
‘叁’ 中国的外交政策如何
一、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中国愿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重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
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经贸文化交流。中国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开始切实履行WTO体制,促进世界的繁荣与进步发挥积极作用。
6、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中国是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积极参与政治解决地区热点问题。中国派出了维和人员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中国积极致力于推进国际军控、裁军与防扩散事业。中国政府一向重视人权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已加入了包括《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在内的18项国际人权公约,并已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加强合作,共同对付人类发展面临的环境恶化、资源匮乏、贫困失业、人口膨胀、疾病流行、毒品泛滥、国际犯罪活动猖獗等全球性问题。
二、中国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应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第一,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第二,坚持用和平方式处理国际争端。
第三,世界各国主权平等。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做主,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各国平等协商,全球性的挑战要由各国合作应对。
第四,尊重各国国情、求同存异。
第五,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三、中国对南南合作的立场
发展中国家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产品众多、市场潜力大、发展模式各具特色,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互利互惠,相互支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可能性和机会很大。但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不尽相同,普遍存在底子薄、发展资金不足等问题,为南南合作的进一步扩展带来了一些实际困难。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应从战略高度出发,积极深入地探索南南合作的多种模式,最大限度地维护共同利益,携手应付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团结,在国际事务中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领域内“游戏规则”的制订,促进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体制的改革,争取平等发展的权利;应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外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以加快自身的发展,提高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
中国愿在平等互利平等、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的基础上,与南方国家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对于一些有困难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中国的援助虽然是有限的,却是真诚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
四、中国对多极化发展的看法
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但世界走向多极化的趋势并未改变。各国在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经济水平、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情况千差万别,很难想象用一种模式、一种价值观来统一,由一个国家来“领导”。《联合国宪章》所确定的关于主权平等、互不干涉内政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绝没有过时。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该得到尊重。多极化的进程可能曲折、漫长并充满斗争,但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它符合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意愿与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
我们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并非针对特定国家,也不是要重演历史上列强争霸的旧剧,而是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促进世界各种力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协调对话,不搞对抗,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肆’ 解放战争胜利后,新中国是如何开展外交的
解放战争以后,新中国成立,但是当时国际局势非常紧张,战后各方势力交锋不断,新中国的外交就是在这种局面中成长起来的。而当时结合国内外的具体情况,在和平外交基础上,新中国采取了外交三大政策。
除了新中国这三大政策以外,新中国初期外交还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就是将军挂帅,当时新中国的第一批外交大使,全是由军队里的将军进行转型的,这些身经百战、戎马一生的将军们又踏上了新的战场。正是这些,让中国外交在废墟中重新建立,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伍’ 建国初期中国取得了怎样的外交成就
建国初期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
1、建国第一年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加强了同周边国家的联系;
4、促成了万隆会议的圆满结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5、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促成越南问题的和平解决。
(5)中国外交如何扩展阅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诞生和发展:
这五项原则最先是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12月底在会见来访的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
当时,中国政府代表团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中印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在北京开始谈判。
31日下午,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会见印方代表团,在谈话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周恩来指出:“两个大国之间,特别是像中印这样两个接壤的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
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
”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兴起的非殖民文化运动中,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事业蓬勃发展,新生的国家渴望建立平等的国际关系。
中国、印度、缅甸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共同倡导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4月29日。
中印两国发表谈判公报,并签署了《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两国政府一致同意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列入公报和协定中,把它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
同年6月底,周周恩来利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先后应邀访问了印度和缅甸,他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和缅甸总理吴努发表的《联合声明》都写进了这些原则,并进一步确认它适用于同亚洲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有2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发表了着名的《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宣言提出的十项国际关系原则包括了这五项原则的全部内容。
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出访亚洲、非洲和欧洲的14个国家,提出了我国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把五项原则扩展到经济领域。
1974年邓小平同志在特别联大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1988年,邓小平同志更明确提出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逐步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不仅在各国大量的双边条约中得到体现,而且被许多国际多边条约和国际文献所确认。
1970年25届联大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和1974年第6届特别联大《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都明确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在内。
‘陆’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怎样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重大理念与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为奋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把握国际形势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端起历史望远镜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把握本质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析国际现象要把自己摆进去,在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中看问题。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是新中国一贯的外交政策与思想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
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科学指南
‘柒’ 简述新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1、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建国第一里就有25年国家承认了新中国,并同其中的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2、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3、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4、1955年亚非国家在万隆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粉碎了帝国主义阻挠、破坏会议的阴谋,使亚非会议圆满成功,中国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更多的亚非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5、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恢复,中国从此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6、中美、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在国际上形成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捌’ 怎么看待中国的外交政策
1、突出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基础地位。
中国继续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双边合作,不断丰富同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构筑长期稳定、平等互利、全面合作新型伙伴关系。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援助增加,经贸合作发展较快。积极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问题上的协调与合作,推进“中阿合作论坛”建设和“中非合作论坛”后续行动,提升同拉美区域组织的关系。
2、积极参与国际体系,多边外交活跃。中国支持联合国发挥其应有作用和影响,维护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威,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坚持原则,起了重要作用。
根据联合国宪章精神,积极参与联合国在维和、军控、反恐、发展、人权司法、环境等问题上的合作以及联合国各专门机构的活动。重视其他国际多边体制,推动国际军控和裁军,支持包括防扩散机制的建设的多边军控进程。在反恐、防扩散、人道主义援助、环境与气候、禽流感、跨国犯罪等方面支持多边务实合作。
3、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国家与公民的利益。
在台湾问题上,围绕《反分裂国家法》全方位做国际社会工作,阐明我维护祖国统一的原则立场。与格林纳达、塞内加尔实现复交,连续第十三次打掉台当局“参与”联合国提案,再次挫败台“参与”世界卫生大会的图谋。
大力推进经济外交,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与中东、拉美、非洲等地区的能源、资源合作稳步推进,积极推动各种双边、区域和多边经济合作,为扩大开放和企业“走出去”服务。积极维护我公民和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各类领事保护案件。
中国外交政策内容:
我国一向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的基本立场;
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的基本目标。
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支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玖’ 中国外交的特色
一、主张合作共赢,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
在外交实践上,中国积极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通过广泛开展经贸技术互利合作,形成深度交融的互利合作网络。中国在务实合作上拿出大手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始起步,丝路基金已经设立,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 “一带一路”建设已获得沿线50多个国家响应参与。
二、为践行合作共赢理念,打造合作关系升级版
其中包括,以“2+7”新框架打造中国—东盟合作升级版,以“461”框架打造中非合作升级版,以“1+2+3”合作格局深化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天然合作伙伴关系,以“1+3+6”合作新框架构建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并搭建中国同南亚未来合作总体框架。
三、主张结伴而不结盟
中国积极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已同世界上67个国家、5个地区组织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其中包括:通过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构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推动金砖国家形成更紧密、更全面、更牢固的伙伴关系;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四、主张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中国积极参与解决伊朗核、朝鲜半岛、乌克兰、巴以冲突、南苏丹国内冲突、反恐、埃博拉疫情等一系列重大热点问题,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积极劝和促谈,为维护国际地区的和平稳定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大国作用。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联合国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迄今累计派出军队2万多人次。
‘拾’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外交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1、建国第一年,与苏联等国建交。
2、积极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中国代表团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起了重要作用。
4、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
5、20世纪90年代,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加强了与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6、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关系随之也正常化。
新中国外交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外交战略可简单地概括为“一边倒”,即与苏联结成全面的政治、经济、军事同盟,同社会主义阵营的其他国家一道开展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阵营斗争,这也决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学习苏联。
“一边倒”战略奠定了新中国外交第一个十年的基本格局,确定了这个时期中国在东西方冷战中的地位与作用。“东方压倒西风”的论断,即世界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影响着当时中国外交的整体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