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画如何装裱装裱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装裱亦称“装璜”、“装池”、“装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美化和保护书画及碑帖的技术。装裱也是一门艺术。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可见装裱之重要。
裱在壁上的画最少隔二三天后才能下壁,下壁时不能折叠,背面朝上平放在案上,然后打上些蜡,用研石来回砑两遍,用力要均匀,不能太快,镶缝、接缝、转边都要着重磨研,砑好后用快刀沿转边处把废边剔去,再在转边处用砑石磨光即可。装上下杆时要注意浆糊不易过多,使画保持平整干净,上下杆装好后,可在画幅背面粘上签条,鉴条长宽要适度,否则影响美观。
② 如何绘制一幅中国地图
现在网上有卫星地图。看了或许对你有所启发,
③ 我们中国地图是怎么做出来的
在现代生活中,地图无论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国防、运输以至旅行都是不可缺少的。要学会正确地使用地图,必须了解它是怎样画出来的。
无论哪种地图,都在一定程度上较确切地反映地球表面的全部或一部芬景象。无论画什么类型的地图,必须首先根据测量的资料确定所要画的地图,再把地球表面上的各种景象设计出各种符号来表示,一般称为图例。有了图例就可绘制我们所需要的地图了。所以简单说起来,绘地图的第一步是定比例尺,也就是确定把实地的长度缩小到多少分之一绘在图上,这点可以根据需要确定。例如绘公社规划图或军用图,一般都需要详细一些,多数用大比例尺;世界地图都是用小比例尺的,否则,不太大的图纸上怎能画得下呢!表示比例尺的方法,大致有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三种,其效果都是一样的。第二步是定方位和经纬线,在无经纬网的图上定方位可以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来确定,也就是说,要尽可能使图的正上方指向正北。关于经纬网的确定,这个问题很复杂,特别是小比例尺图必须根据需要,采用一种投影方法来绘制。第三步是绘图廓,也就是图的范围线,就好象给图配一个镜框,这不仅是为了美观,主要还是要科学地注明经纬度数值,以便能较快地确定任意点的地理座标。不过,图廊是一般大比例的地图用的。目前也有的地图,不画图廊,仅注上经纬度数。做好了这三步,就可以用各种符号绘地图了。如果我们要绘地形图,那就只要先把国界线、省界线、城市、河流、湖泊、沼泽、沙漠、等高线、等深线等各种符号按比例,按位置绘上去,最后再用各种颜色来表示地形的起伏和海洋的深度就行了。绘经济地图也一样,只要把已经设计好的各种图式、注记填上去就行。所以总起来说,绘制任何一幅地图,都必须预先设计好,然后按部就班地绘。
以上我们说的是地图的绘制过程,至于具体的大量测量资料,需要通过各种测量方法和专门考察才能获得。测量地形有大平仪、小平板仪、经纬仪以及航空测量等许多办法。目前,已有不少国家利用人造卫星拍摄地貌来代替测量资料。现代的遥感技术更把测量工作和地图的绘制工作提高到空前末有的高水平和高速度,引起了全世界地理界的高度重视。
④ 中国窗花怎么做
中国结窗花剪纸教程详解:
1、取一张正方形彩纸,沿中线对折。
2、将对折好的长方形沿中线再一次的对折,经过两次对折后,是一个正方形。
3、叠好的正方形开口分别朝上和朝右,可以沿对角线对折一下,然后再折回来,中间会出现一条对角线的折痕,用它来做画图的参考线。在纸张的左下角以对角线折痕为对称轴画上两组平行线。
4、把剩下的纹样补充完整,掌握好线与线之间的对应关系。
5、注意,在正方形的上半部留出一部分不要剪掉 ,可以用曲线给它标出来。
6、沿着画好的纹样剪下来,注意留下的部分不要剪掉。
7、展开剪好的彩纸,就是如下的样子,留下的部分是需要画不对称纹样的。上半部画绳子,下半部画穗。
8、把绳子和穗子剪出来,这样一幅中国结就彻底的剪好了。
9、展开剪好的彩纸,一个喜气和美的中国结就呈现在眼前。
⑤ 一幅画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那么这幅画应该怎样制作呢
可以这样画:整个画面是一幅大公鸡外形的中国地图,地图不再是红色,而是绿色,地图上栽满了树,树上落满了鸟;在密林深处出现两条蓝色的河流——长江与黄河,里面全是逆水而上的鱼。可以用图片拼接,也可以画成装饰画,如果你是小宝宝,还可以画成儿童画。
⑥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标识是红色的,怎么做横幅
加白色背景
红色与黄色颜色进行互换
添加白色或黄色边框
根据横幅的字数长度宽度进行选择!
⑦ 地理老师要求我们做一个中国立体地形图 求解答如何做 以及准备些什么材料
粘土,最便宜又容易得到,容易捏造。
⑧ 腾飞的中国手抄报咋么做
在中间画上一幅中国的轮廓,在里面写资料,写完涂红,其余的部分涂蓝,全班前10保证有。标题写 中国 雄鸡似的版图。 望采纳
⑨ 如何画成一副中国画
山上的美景小村庄,是人们向往山林清幽的生活方式,它远离现代城市快速发展,伴随的污染、喧闹等城市“疾病”。
如何运用传统的中国画审美来画出一幅山村美景呢?
我们可以在笔墨上引入中国书法技法,干湿浓淡相互变换,在意境营造中“师法自然”对客观事物的艺术加工,达到秀美、悠远的山林效果。从而使画面中既有大山、大水,又有充满生活情趣部分,又通过加入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东西,使画面更加生动、丰富。
想要画出一幅山村美景画少不了:
不断增加生活素材,使丰富画面内容
从“山水画”字面意思理解,画面中要有山有水,但山水画并不是单纯的山与水,山的结构要大小相兼、疏密结合,山的形式要有坡有崖有顶有沟壑,水也要蜿蜒曲折、变化多端起到“动脉”的作用。
一幅完整的山水画画面中不光只有山和水,还要有树木植被、房屋桥梁等生活素材,加入适当的生活素材对画面的效果有诸多好处。其一,通过适当的生活素材来更巧妙地表现出画家所营造的意境。例如吴镇的《芦花寒雁图》中在平静的湖光山色中,穿插渔夫悠然自得的形象,既表达出画家内心理想,也是画家的自我写照。同样把村庄刻画的依山傍水,能更好的体现出隐居在此处环境的清幽,村庄中可以画有梯田、菜地暗示这里的生活很“绿色”。
其二,适当的生活素材可以灵活的表达空间关系。通过房屋的虚实、大小、繁简,渔船的走向,房屋与树木、山石的遮挡关系等生活素材的各种变化,丰富了拉开空间关系的手段。房屋与树木的遮挡关系、房屋与山石的遮挡关系、房屋的“密”与远处山石的“疏”等都是为了灵活的表达空间关系,使观赏者不出现视觉疲劳。
其三,适当的生活素材提高作品的情趣。画面中不能只有山石树木这样显得太不近“人情”了,还要适当的加些生活素材,例如:溪水、房屋、桥梁、船只、行人等,诸多自然与生活结合才能创作出一幅气韵生动的作品。小桥、房屋、小路、梯子、烧火用的材薪、菜地等就是为了增加画面的趣味性、观赏性。
其四,一定的生活素材能够掩盖创作过程中的失误。在创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失误,可以画一些生活中的素材来掩盖画面中的缺点和不足,还能丰富画面一举两得。创作时出现失误,为了不影响画面的美感画了几颗小树将其掩盖,同时丰富了其空旷的画面。
画画并不是天马行空,把心中所想随意的表达出来,这样很多时候创作出东西没有美感。中国画有几千的历史,自然有自己的作画规律,例如“谢赫六法”、顾恺之的《画论》等经典的理论,这都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无价之宝。
古语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在这些系统的规律下我们知道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知道自己的作品有哪些是自己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
为了使加入大量的生活素材来达到自己的心中理想不失去画面的和谐,再加入这些东西时,以传统的审美理论为依据。,在画房屋时加入一些生活素材,房屋屋顶运用书法行笔一笔一笔单勾瓦砾,为使房屋疏密结合在近处房屋根部勾勒出砖石纹理,再加上适当的门窗,构成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
在近景房屋后面空地上运用了工兼写的技法突出菜地,根据画面的需要有些不见用笔的地方重新用笔,墨色不好的地方重新用淡墨或清水晕染,把不太清楚的山石结构轮廓重新勾勒出来,把较散的山石结构归整,太空的结构丰富起来。
在创作过程中难免会用到画面空旷不丰富,这就需要我们加各种素材使画面丰富起来。近景河滩太空旷于是在上面加了几个树,又在河里加了几簇水草,画房屋时虽然错落有序,但光画房屋显得太单调,在房屋之间画如几个相对较虚的小树更加生动,与房屋的实形成对比。北方山石树木植被多集中在山顶,为了使画面丰富,突显树木茂盛,运用双钩的实和大墨点的虚相结合,虽然只是简单的几个树,也能表达出树木茂盛、画面丰富的感觉。
中国画中使画面丰富不光靠单纯的加入一些素材,素材与素材、山与水之间的变化也很重要。通过构图的变化、笔墨干湿浓淡的变化、色彩的轻重冷暖对比变化等诸多变化同样起到丰富画面的效果。以传统的中国画审美为基础,构图分为三段式,即近景、中景、远景。近景物体刻画的比较密集、细腻,到远景逐渐变疏变虚,这样不仅能丰富画面有节奏感,还能拉开空间距离。
笔墨上用笔有紧有松,近处的“紧”与远处的“松”形成变化丰富画面,墨色上树木植被的叶子浓淡结合,刻画出叶子的茂盛,在与运用双钩画法的叶子对应,不但使画面丰富,还有起伏变化。色彩上并不是单纯的“随类赋彩”,同一种颜色的轻重浓淡,不同颜色的色相变化,冷暖颜色的强烈对比,这些都是丰富画面的重要手段。不论是在画面中加素材还是依靠素材之间的变化,都是为了画面的丰富,丰富画面是都要看画面的需求来决定。
画中笔墨及皴法的运用
“古之人有有笔有墨者,亦有有笔无墨者,亦有有墨无笔者。非山川之限于一偏,而人之赋受不齐也”,这是石涛在《苦瓜和尚话语录》中说的话。古代的画家有的擅长用笔的,有擅长用墨的,也有二者皆擅长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是山川自然风景的不全,而是画家的天赋不齐,每个人的阅历、人生不同所致。
石涛作品欣赏
一、笔法墨法:
画家的天赋各不相同,对笔和墨的运用和理解也是参差不齐,有些画家擅长用笔来刻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有的画家擅长用墨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理解。画家的阅历、经历、日常积累同样影响着画家对笔墨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北宋着名画家米芾与“元四家”之一的倪瓒两者由于朝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阅历和经历不同,两位画家的作品风格也不尽相同,米芾画面的墨色较重,倪瓒的作品墨色偏淡。正是由于各种原因,影响着各个画家笔墨的独特性,才有中国画在历史上的“百家争鸣”。
绘画是一门造型艺术,在中国画中,笔墨是核心。笔墨的唯物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古之画家有擅长用笔的但他的画面不是光有用笔肯定也是有墨的,擅长用墨者也是这个道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中国画中笔墨变化丰富,用笔上有干笔、湿笔、中锋用笔、侧峰用笔等诸多变化,用墨上也有干、湿、浓、淡等变化,根据画面的需求选择笔墨运用的方式。
为了突出笔墨没有上绚丽的色彩,骨法用笔,山石结构、房屋、树木都是可以用书法的行笔勾勒出来的。画面中近景的刻画在用笔时比较谨慎、严谨,表现远景时为了加大空间距离用笔时比较放松。在刻画树木时为了表现树木的茂盛和种类的多样性,在描绘树木时有些树叶运用中锋用笔双钩的变现手法,有些树叶采用中锋与侧峰结合的大混点的手法。
郭熙早春图局部
中国画中墨的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俗话说“石分三面”要想表现出山石的体积感,墨色的变化是少不了的,通过墨色从重到轻、从干到湿的变化,塑造画面中山石的体积感。在创作过程中画面的各个方面很难做到面面俱到,难免会产生失误,但有的时候失误也不一定是坏事,说不定在画面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结尾时对一些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加以淡墨色调整也是不可或缺的。
石涛作品欣赏
二、皴法:
作为中国画技法之一,主要运用于塑造山川形象的面貌、体征,皴法侧重于对山川的体面和肌理的塑造,不同的皴法对山川的肌理的塑造也是各不相同。
中国山水画的皴法是历代山水画家外师造化,摹写真山实水提炼创造出来的语言形式,经历代山水画家的艺术创造,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体系并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在自然界中没有完全一样的山,不同的山有不同的名字,每个山都是独特的,再加上每个画家的经历、人生的不同,对山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就造成的从古至今有许多皴法。
例如:斧劈皴笔势遒劲、披麻皴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解索皴其状如解索、芝麻皴用笔作皴如芝麻,通过不同的皴法能够表现出各种不一样的脉纹、纹理、质地、山貌等。皴是自然形成的,皴法并不是凭空而造的,是画家根据自己所看到的自然界真山实水,以自己亲身体会、经历、积累等各种因素艺术加工而成的独特的艺术语言。
中国山水画的造型形式有很多种,最主要的就是用线造型,所以我们在画国画时可以借鉴元代画家王蒙的干笔皴法和五代画家董源的披麻皴,在此基础上以粗笔浓墨强化了传统皴法和用笔用墨,使笔墨气息与皴法更具有现代气息。为了表现山石的纹理,用的是比较硬性的类似披麻皴,通过肌理的变化可以表现出形状、纹理粗细、山石凹凸的具体差异。
宋马远踏歌图绢本水墨谈设色191.8x104.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画的画面最终效果是要达到“气韵生动”的,要想达到“气韵生动”就要结合中国画中的各种技法,其中皴法占了非常重要的方面,可以非常肯定的说在山水画中如果没有皴法的存在,在山水画中气韵生动就不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来。所以作品中山石多顶部和底部有植被,中裸露的部分植被相对较少,披麻皴多用于相对温和的山石,为了表达出山石采用纵向线条。近景为了突出结构和墨色从山头往下皴起山头墨色较重阴阳向背对比明显,中景远景为了表达山石的雄劲挺拔从山下往上皴起。在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皴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始终贯穿了山水画发展的过程,在促进了山水画发展的同时,自己本身就已经有了很明显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精神。
富春山居图黄公望
石涛在《苦瓜和尚话语录》提到“古之人寄兴于笔墨,假道于山川,不化而应化,无为而有为,身不炫而名立”前人作画更多的是用笔墨来消遣,通过作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寄托自己的志向和情趣。他们通过感受大自然的山和水,用平常写字的方法写出自己心中所想,获取精神上的自由,这就是绘画的动机和取向。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绘画形式和工具材料在吸收外来文化情况下百家争鸣。在立意上也应该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从当代的文化背景出发,呈现出与古人不一样的,迎合当代发展需求的艺术。笔墨上,以笔为筋,以墨为血,将笔与墨结合,创作出充满灵性的、有血有肉的优秀作品。以前人总结为“镜”可以知画面的需求,从而更好的经营自己的画面。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开始期待更多的文化艺术产生,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迫在眉睫。要勇于打破传统固有的文化枷锁,敢于对外来文化敞开怀抱,西方优秀的、适合自己的艺术文化,做到博采众长、突破自我。
总之,画家应该超越自己眼睛达到的视野,包容天下万物,道法自然师法前人,追求自然的本质,反对一成不变的技法和艺术形式把宇宙万物当己任,完成自由的艺术表达,传达大自然的精神,才可以画出满意的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