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国捐躯 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 20字以内 10个
1、黄继光
1952年10月19日晚,黄继光所在的第2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反击,必须在天亮前占领阵地,为整个反击战的胜利奠定基础。
联合国军设在山顶上的集团火力点,压制住志愿军反击部队不能前进。营参谋长命令第6连组织爆破组炸掉它。第6连向敌军发起五次冲锋,未能摧毁敌军火力点,而且一个又一个战友倒下去。
这时离天亮只有40多分钟了。时间就是生命。在这关键时刻,站在营参谋长身旁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他掏出早已写好的决心书交给参谋长。
恳切地说:"把任务交给我吧,只要我有一口气,保证完成任务"。黄继光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
营参谋长转过身,沉思片刻,面对黄继光坚定地说:"黄继光,这次任务就交给你。我任命你为第6连第6班代理班长,一定要完成任务。"参谋长当即任命黄继光为6班班长。
黄继光接受任务后,立即提上手雷,带领两名战士向敌军的火力点爬去。他们在照明弹的亮光下巧妙地前进,当离敌军火力点只有三四十米时,一名战士牺牲,另一名战士负重伤。
黄继光的左臂被打穿,血流如柱,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无畏惧,忍着伤痛,仍然一步不停地向敌军火力点前进。在距敌军火力点八九米的时候,他举起右手将手雷接连投向敌军。
但由于火力点太大,只炸毁了半边,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地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志愿军反击部队的冲锋受到阻止。这时,黄继光再次负伤倒下。
天就要亮了,这时黄继光身边已无弹药,身体又多处受伤,他顽强爬向火力点,冲着敌军狂喷火舌的枪口,挺起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刹时,敌军正在喷吐的火舌熄灭。
正在吼叫的机枪哑然失声。黄继光用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高喊着"冲啊!为黄继光报仇!"很快占领了阵地,全歼守军两个营。
2、关天培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初六,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以战舰10艘、汽船3艘,配以登陆部队,猛攻关天培所在的靖远炮台。战斗从中午到深夜,进行得异常激烈。
年逾六旬的关天培亲自指挥,负伤十余处尚亲自开炮还击敌军。英国司令向关天培发出最后通牒,令其放弃虎门各炮台,关天培不予理睬。
至傍晚时英军攻入炮台,关天培持刀奋战被砍伤左臂,受伤10多处,但他仍屹立阵前,亲手燃炮射击。后被枪弹击中,致创痕遍体,口中仍然大呼杀敌。
为了不使提督大印落入敌手,关天培急令随从将大印带走,随从哭着拽住他的衣襟,请求一同撤走。关天培厉声拒绝,坚持指挥,激励士兵奋力苦战。
忽然,敌人又一发炮弹袭来,这位年逾六旬的老将不幸中弹牺牲。关天培以身殉职时,双目紧闭,挺立不倒。英军见“关天培挺立如生,反骇而仆”,个个吓得目瞪口呆。最后,守卫炮台的400多名将士,全部壮烈殉国。
3、赵尚志
赵尚志(1908年—1942年2月12日),汉族,热河朝阳(现辽宁省朝阳市)人,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
192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期,赵尚志在东北地区组织和从事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活动。“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
之后,赵尚志领导创建中共巴彦抗日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36军独立师)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队长,后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联总司令,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
赵尚志与李兆麟等创建了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后牺牲。
4、李大钊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在狱中,李大钊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
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38岁。
5、吉鸿昌
面对“立时枪决”的命令,吉鸿昌镇定安详地向敌人要来纸和笔,挥笔疾书,写了自己坎坷曲折而终于走向革命道路的一生,历述蒋介石祸国殃民的种种丑行。
在给夫人胡红霞的遗嘱中写道:“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吉鸿昌披上斗篷,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他用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写下了浩然正气的就义诗。
吉鸿昌声色俱厉地对国民党喝道:“我为抗日而死,为革命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死后也不能倒下,给我拿把椅子来!”
吉鸿昌又命令道:“到前面开枪!共产党员要死得光明正大,决不能在背后挨枪,我要亲眼看着蒋介石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当特务在吉鸿昌面前颤抖着举起枪时,他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革命万岁!”。
Ⅱ 李连杰遗嘱公开:捐100亿重回国籍,为啥成龙的7字回复让他流了泪
据李连杰在接受采访时回应,之所以加入美国籍,是为了向好莱坞发展。说起李连杰,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1982年主演电影《少林寺》使其知名度提升,1991年后的《黄飞鸿》系列成绩不俗。
因工作加入美国国籍李连杰出演的众多电影中,许多都是爱过的民族英雄形象,例如《精武英雄》中的陈真等。前一段时间,微电影《攻守道》里大家又见到了李连杰身影。这就想到很多年前,李连杰因为加入了美国国籍,大家都指责他不爱国,因此一下子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众所周知李连杰再演这部电影之前,就已经连续五次蝉联全国武术冠军了,其知名度和华丽的功夫,更为李连杰的电影事业奠定的根基!在当时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对电影还不太了解,希望接触新鲜事物,这部《少林寺》随即就火遍大江南北,也让我们熟悉的一位功夫高强的英俊少年,李连杰!之后李连杰又参演了无数部电影《少林小子》!《精武英雄》!《黄飞鸿系列》!《中南海保镖》等等经典作品,让人记忆犹新,印象深刻!
Ⅲ 《名人传》——贝多芬的遗嘱
贝多芬进入异常孤独寂寞时期后,在1816年的笔记上,他写道:“没有朋友,孤零零地在世界上。”他的耳朵完全聋了,疾病导致他的指挥彻底失败,他为自己的失败而痛苦万分。为了抚慰苦痛的心灵,贝多芬从静谧的自然汲取养料,并把全身心的爱倾注到他的侄子身上。他不断地给侄子写信,教育他,宽恕他,但侄子是个十足的浪子,贝多芬最终没有得到他期待的亲人的爱戴。 这时他定下遗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我从无穷的痛苦之中解出来。”或许这这是一种解脱方法,面对残酷的命运,不能改变,起码能逃避。但贝多芬那对音乐的热爱的不可驯服的力量战胜了人类的平庸,战胜了自己的命运,战胜了他的痛苦。
《名人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着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1866~1944年)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基罗传(或译作米开朗琪罗)》(1906)、《托尔斯泰传》(1911)三部传记。被称为“三大英雄传记”,也称“巨人三传”。
《贝多芬传(名人传)》是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着名的人物传记之一。这是一颗受伤后近乎窒息的心灵勃发而出的一曲激昂的交响乐(贝多芬本人正是这样的经历),是对音乐艺术大师贝多芬一生的真实素描。贝多芬所处的年代,正值旧的毁灭与新的勃发交加,他的成功掩隐着无可言说的苦痛,他的一生就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与多难的命运斗争的过程,那是“苦难铸成的欢乐”。基于这一点,作者在选材、构思以及切入手法上都别出心裁,广泛且不乏深入地探寻起贝多芬的传奇,给读者以全方位的撞击。体验痛苦,品尝快乐,这是作者对贝多芬,还有每一位读者衷心的劝慰。读完这本传世巨作,相信你一定可以获得思想和艺术方面的双丰收,并在潜意识里酝酿着永远的思考和感动。
Ⅳ 名人的遗嘱
袁世凯自挽:“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
孙中山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40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40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着《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1916年11月8日,蔡锷溘然长逝,年仅35岁,去世前口授蒋百里代写遗电:“一、愿我人民、政府协力一心,采有希望之积极政策;二、意见多由于争权利,愿为民望者以道德爱国;三、在川阵亡将士及出力人员,恳饬罗、戴两君核实呈请恤奖,以昭激励;四、锷以短命,未克尽力民国,应行薄葬。”
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前,对卢夫人说:“我受伤太重了,两条腿都没了(其实他的腿并没有断),恐怕不行啦!告诉小六子(张学良乳名)以国家为重,好好地干吧!我这臭皮囊不算什么,叫小六子快回奉天。”
鲁迅逝世前在病榻上完成散文《死》,并在该文稿上立下了着名“遗言”: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四、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真是糊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施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张自忠给冯治安留下临阵遗嘱说:“无论做好做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
弘一法师临终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他致夏丐尊的遗书:“丐尊居士文席:朽人已于□月□日迁化,曾赋二偈,附录于后。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谨达不宣。音启。”遗书的月日,都空着,他圆寂后,由侍疾僧补填。
罗振玉挽自己说:毕世寝馈书丛,得观洹水遗文,西陲坠简,鸿都石刻,柱下秘藏,抱残守缺差不幸;半生沉沦桑海,溯自辛亥乘桴,乙丑扈跸,壬申于役,丁丑乞身,补天浴日竟何成。
卢作孚自杀前,留下一纸遗书,只有两行字:“把家具还给民生公司,好好跟孩子们过。”
周作人在最后改定的遗嘱中说:“余一生文字无足称道,唯暮年所译希腊对话是50年来的心愿,识者自当知之。”并在遗嘱前说:“以前曾作遗嘱数次,今日重作一通,殆是定本矣。”
殷海光在病中遗言里说:“我现在才发现,我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希望能再活15年,为中国文化尽力。”
汪曾祺说:“人总要把自己生命的精华都调动起来,倾力一搏,像干将、莫邪一样,把自己炼进自己的剑里,这,才叫活着。”
穆旦诗:“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钱钟书说:“西方的大经大典,我算是都读过了。”他的名言是:“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冯友兰临终前,说了最后一句关于哲学的话:“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哲学。”
李泽厚给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写序,开首句为:“82岁高龄的宗白华老先生的美学结集由我来作序,实在是惶恐之至:藐予小子,何敢赞一言?”
黄万里遗言:万里老朽手启予敏儿及沈英夫妇弟妹:治江原是国家大事,“蓄”、“拦”、“疏”及“抗”四策中,各段仍应以堤防“拦”为主。长江汉口段力求堤固,堤面临水面,宜打钢板钢桩,背面宜石砌,以策万全。盼注意注意。万里遗嘱,2001年8月8日手笔候存。
Ⅳ 有没有比较着名的遗言或者遗书
有。白求恩的遗书是这样的:
亲爱的聂司令员:
今天我感觉身体非常不好。也许我要和你们永别了!请你给加拿大共产党总书记蒂姆·布克写一封信,地址是加拿大多伦多城威灵顿街10号。告诉他们,我在这里十分快乐。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多做贡献。也要写信给美国共产党总书记白劳德,并寄上一把缴获的战刀。这些信可以用中文写成,寄到那边去翻译。
随信把我的照片、日记、文件寄过去,由蒂姆·布克处置。所有这些东西,都装在一个箱子里。用林赛先生送给我的那18美金作寄费。这个箱子必须很坚固,用皮带捆住锁好,外加三条绳子。将我永世不变的友爱,送给蒂姆·布克,以及所有我的加拿大和美国的朋友们。
请求国际援华委员会,给我的离婚妻子坎贝尔夫人,拨一笔生活款子,分期给也可以。我对她应负的责任很重,决不能因为没钱而把她遗弃了。还要告诉她:我是十分内疚的。并且,曾经是快乐的。
两张行军床,两双英国皮鞋,你和聂夫人留用吧。马靴、马裤,请转交吕正操司令。贺龙将军,也要给他一些纪念品。两个箱子给叶青山部长。18种器械给游副部长。15种器械给杜医生。卫生学校的江校长,让他任意挑选两种物品作纪念。
打字机和绷带,给郎同志。手表和蚊帐,给潘同志。一箱子食品和文学书籍,送给董同志算我对他和他的夫人、孩子们的新年礼物。给我的小鬼邵一平,和炊事员老张,每人一床毯子。另送小鬼一双日本皮鞋。照相机给沙飞。贮水池等给摄影队。医学书籍和小闹钟,给卫生学校。
每年要买250磅奎宁和300磅铁剂,用来治疗疟疾患者,和贫血病患者。千万不要再到保定、天津一带去购买药品!那边的价钱,要比上海、香港贵两倍。最近两年,是我平生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日子。在这里,我还有很多话,要对同志们说,可我不能再写下去了。
让我把千百倍的谢忱,送给你和千百万亲爱的同志们。
(5)中国有哪些名人遗嘱扩展阅读:
白求恩,全名亨利·诺尔曼·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1890年3月3日—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着名胸外科医师。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8年来到中国参与抗日革命,1939年因病逝世。
他在中国工作的一年半时间里为中国抗日革命呕心沥血,毛泽东称其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Ⅵ 历史上着名的名人遗言都是什么样的呢
山西‘土皇帝’阎锡山,随蒋军败退孤岛后,失势隐居十余年,直至病重逝世。去世 前,他对身后事给家人留下遗嘱,但遗嘱内容充满玄机,让人颇为费解。
1960年5月,阎锡山病重,医治无效去世,终年77岁,他在患病期间,对其身后事给家属留下遗嘱:
6. 墓碑上刻上他的日记第100段和第 128段。
7. 七日之内每天早晚各读他的《补心灵》一遍。
阎锡山在遗嘱中命家属在他的墓碑上刻的日记第100段和第128段,是他领悟的一些哲学思想。至于为什么要把这两段思想日记刻在他的墓碑上?人们看不太明白,也没人知道阎锡山是怎么想的?
阎锡山一生工于心计,以自己独到的立世方法建功立业,功成名就,临终前也是玄机四伏,留下令人费解的遗嘱,让人琢磨不透
Ⅶ 鲁迅先生1936年去世,他为后人留下了什么遗嘱
鲁迅生于1881年,死于1936年,作为文化界的一名“战将”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他无疑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个人。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对当时的国人进行了振聋发的呼唤,使得当时许多曾沦为阿Q、孔乙己的中国人在精神上获得了觉醒,奋不顾身的投入到了救亡图存的活动当中去。
生前文坛叱咤风云的鲁迅,死后其条遗嘱仍然不输于他的任何一篇文章,是一位真正的文化界“狠人”,让人直到现在对他的精神还充满了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