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外交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1、建国第一年,与苏联等国建交。
2、积极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中国代表团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起了重要作用。
4、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
5、20世纪90年代,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加强了与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6、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关系随之也正常化。
新中国外交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外交战略可简单地概括为“一边倒”,即与苏联结成全面的政治、经济、军事同盟,同社会主义阵营的其他国家一道开展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阵营斗争,这也决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学习苏联。
“一边倒”战略奠定了新中国外交第一个十年的基本格局,确定了这个时期中国在东西方冷战中的地位与作用。“东方压倒西风”的论断,即世界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影响着当时中国外交的整体走向。
B.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
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C. 中国现在的外交局势如何
本世纪头二十年内,中国将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中国外交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中国将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继续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继续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重大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的妥善解决,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将继续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推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继续推进经济外交、文化外交和公众外交,积极发展与各国经济合作,推动文明对话与交流,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外交为民”,切实维护我国公民和法人在海外的合法权益。
D. 目前中国的外交状况
从两个方面看:
第一,我国周边的领土及领海争端是外交的一个焦点,这就涉及到日本、菲律宾、越南、印度等。而这些国家几乎都是属于美国阵营,是遏制中国的重要棋子。而我国周边目前站一边是俄罗斯、朝鲜和中亚部分国家,像俄罗斯、朝鲜都需要中国来抗衡西方。
第二,整个国际上,中国是和俄罗斯一起制约美国和欧洲,这在叙利亚、朝鲜、伊朗等问题的角力上可以看出。而台湾问题是中美交锋及平衡的关键所在。
这就是中国目前的外交状况。
E. 2021年中国外交会遇到哪些压力
2021年中国外交会遇到哪些压力?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一些国家敌对和不友好的压力,周边国家既得利益与我国主权,矛盾的压力,复杂的国际,国际形势与我国奉行的外交原则压力,我国外交政策改变的压力
F. 当前中国的外交处境如何
当前国际局势
众所周知,在当今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的态势下,国际局势似乎也变得甚为微妙,有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总体看来,仍是以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和欧洲诸国为主轴,在历史和国际竞争的舞台上,任何两国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进行着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角逐与对垒。而在如今以经济金融市场为核心利益的主流经济时代,只有在发展了强大的经济实体与商业网络之后,才能真正树立起自己的国际地位,才能使自己立于强国之林!
我们抛开意识形态之对立不言,单就国家的利益博弈而论。中国,目前处于守势,而日本,美国之类的国家则是出于攻势。他们视中国为未来国际地位的最大挑战者,那正是因为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举世瞩目,成为21世纪真正的世界大国,才使他们对中国的崛起虎视眈眈,警惕加倍!
就意识形态、社会体制而言,中国目前仍处于转型期,相当于落后世界先进主流50年。但是这种逐渐形成的并且正在完善的社会体制一旦崩溃,势必将动乱频仍,民不聊生。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为韬晦策略,而在目前形势之下,已转为主动突围。
2006年11月初,在北京举行的中非数十国论坛足以见证了中国的国际发展战略方针:是以新时代的步伐在迈进,是以寻求外部合作为主的外交政策。
对当前的中国而言,最大的国际问题莫过于台湾和朝鲜问题。台海局势,关乎世界格局,牵涉中、美、日、俄世界各极,这也是中国和平统一的关键关口。而对中国台湾的回归有极大异议和阻力的无疑是美国和日本,他们与台湾“渊源”颇深,单在目前的局势下,大家都在观察对方的举动,以伺机获得主动。恰恰中国与日本在东海问题上也是纠葛不休,另外,日本首脑“拜鬼”也时常引发中国民众被屠杀时留下的伤痛。那么,现任日本信任首相安倍是否将依照自己的承诺不再参拜“神社”,是否有与中国修好之意,中日真能合作开发东海能源吗?台湾问题在好的发展趋势之下日本还会如此干涉吗?我们均不得而知,更有待观察。
当然,还有多年来一直充当台湾 “老大哥”--美国,它是“割舍”,还是将要采取什么奇异的干预对策,它在“霸主地位”之上将给于台湾什么样的支持,我想它连自己也不知道。因为这是一个互相牵制的时代,谁也不希望为了局部而危害全局,更不想在国际上落下有损威信的骂名。
朝核问题,最终结果如何,将取决于中、美、日、俄、韩、朝的六方再次聚头。而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上存在着许多忧虑,从立场上很难做到像美国那样“超脱”。50多年来,朝鲜至少在对美国、日本、台湾关系等原则问题上没有出卖过中国。不管朝鲜的内政如何,中国在国际上都不能保持中立,而必须站在朝鲜这个“让人爱恨交加的家伙”一边。
另一方面,在世界大的格局下,美国跟中国一道同为大国,他们一起作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的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其目标应当更远大:共同合作,维护一个有利于世界长期和平与繁荣世界体系。美中关系是个“密切而复杂”的问题。
或许,在某些时候,老美会想一些闲不住的做法来对中国进行“围堵”和“制衡”。比如前不久,美国曾游说韩国和日本加入“北约”,在这之前还劝说过澳大利亚,这不都是为了扩大自己的“霸权”而向中国和俄罗斯逼近吗?
而中俄目前的关系仅止于“互有所需”这一极其表面而又脆弱的层面,并隐藏着深层的风险。这一深层风险就是,随着两国的相继崛起,双边关系可能会再次面临“变”的格局。但是,在对待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围堵”时,中俄将会毫无疑问的“对外”。
在美国与欧洲诸国看似亲密的关系渐行渐远时,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向中国靠近,欧洲援华政策便是最好的例证。他们希望中国变,但是不宜过激,以免引起社会动荡。社会稳定了,也就稳住了欧洲人对中国大片市场的幻想。因此,他们非常关注中国的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如果中国的改革不稳定,引起了社会动荡,它所有的投资可能全都泡汤。而保持社会稳定,也正是中国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中欧在将来的合作中一定会走向好的趋势!
G. 中国外交情况
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欢迎世界各国参与中国发展、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将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共享繁荣。
原则:
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坚持独立自主,维护主权与安全
积极参与多边外交,发挥建设性作用
遵循和平共处原则,开展全方位外交
适应全球化发展,拓展总体外交
H.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有哪些
1、非传统安全等不确定因素带来的挑战。
面临着很多意外事件的冲击,打乱了全世界很多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节奏,所以应对不确定因素的挑战对于中国外交而言是一个艰巨任务。世界范围内的疫情尚未解除,全球仍然面临着疫情的巨大挑战。这些复杂因素叠加在一起,加大了外交工作的难度。
2、安全的挑战。
要发展,只有和平还不够,还要特别强调安全。当前疫情下,非常清晰地感受到健康与安全的关系。实际上,在2003年联合国通过的一项决议中,把健康和安全连在了一起,那时正值SARS的流行。所以健康与安全也是相关的,面临着巨大的安全挑战。
3、战略机遇期的挑战。
以前说世界大国关系总体稳定,讲延长战略机遇期、维护战略机遇期。现在而言,要进一步争取战略机遇期,尽全力保持这个战略机遇期。
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影响力:
在越来越多的平台和国际机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也面临着在国际体制层面对我们的质疑和指责。扩大影响力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要在议题设置、话语权,包括各种新的观念、理念方面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设法解决好现有资源转化的问题,如何把资源更快、更有效地转化为外交影响力,这就需要在原则、理念、机制以及人员方面有充分的准备。
整个世界处于转型过渡期,中国外交也处于新的转型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亟需提升我们的外交能力,实现外交能力的现代化飞跃。
I. 中国外交现状如何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战略日益成为牵动整个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外界对中国外交的关注也日益强化。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大庆之年,新中国外交也走过了60年不平凡的历程,此时对中国外交进行一个评估可以说适得其时。 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60年中国外交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前30年是反对外部威胁、巩固国家独立、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30年;后30年则是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良好周边环境,促进发展的30年。60年来,中国外交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民族尊严和利益方面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近30年来,中国外交在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保障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和先进经验等方面也是成绩斐然。 外交的历史命运和国家的历史命运是休戚相关的。相对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来说,60岁的共和国还很年轻;但就现代中国外交的历史而言,这60年的外交历程却是意义非凡的。早在清代以前,历代虽有礼部、鸿胪、典属国等机关处理外事,但与近代国际关系的外交意义相去甚远。清朝立国之初,虽然礼部和理藩院有着部分外交职能,但由于清朝长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两个机构并没有发挥外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