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优势矿产资源及分布
西南地区优势矿产资源有磷、钛、钒、铜、铅、锌、铝、金、锡、铂族、汞、天然气、锶、煤、盐、硫铁矿、盐湖锂、硼、高温地热、芒硝和工艺水晶等38种,详见优势矿产资源表2-3。其资源优势表现为: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大、位居全国前3位,有的甚至位居世界第1位(四川的钛、贵州重晶石)、第3位(四川的钒)和第9位(云南的铅锌);具有较雄厚的产业基础,采选冶技术较先进;矿产品质量好,在国内外矿产品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占有一定份额;市场前景广阔,具有较强的获利能力;后备资源充足,资源潜力大。优势矿产分布特征如下:
表2-1 西南地区矿产类型及矿床规模 单位:个
注:铀矿未统计。
表2-2 西南地区储量名列全国前五位的矿种排序
表2-3 西南地区优势矿产资源
1)铁矿:铁矿资源丰富,保有储量95.6×108t,约占全国20%,集中分布在四川西昌—攀枝花—云南昆明—新平一线。交通条件较好,有利于开发利用。在贵州水城、赫章等地也有部分铁矿赋存。其中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是全国仅次于鞍(山)-本(溪)铁矿的第二大铁矿区。
2)钒、钛矿:钒、钛矿以伴生方式富集于钒钛磁铁矿中,集中分布在四川攀枝花市,钒钛磁铁矿保有储量达68×108t,其中五氧化二钒保有储量1500×104t,占全国总储量的64%,居世界第4位;二氧化钛保有储量5.6×108t,约占全国总储量的95%,居世界第1位。此外,在云南录劝地区砂钛矿分布广泛。
3)锰矿:西南地区锰矿资源丰富,约2×108t,占全国总储量的28%。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优质锰矿,是我国发展钢铁工业的重要资源。主要分布在云南鹤庆、砚山,贵州遵义、松桃,四川汉源,重庆城口、酉阳等地。
4)铬矿:铬矿是重要的战略物资,西南地区铬矿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33%。主要分布在西藏罗布莎、东巧、依拉山等地。
5)铜矿:铜矿在西南地区具有悠久的开采历史,保有储量1300×104t,约占全国总储量的30%。主要分布在西藏江达、日喀则,云南东川、大姚、新平,四川会理、甘孜等地。
6)铅、锌矿:西南地区铅、锌矿资源丰富,铅锌金属保有储量2275×104t(其中锌1693×104t,铅582×104t),约占全国的20%。铅锌矿大多伴生有锗、镓、铟、镉、银、钴、铊、锶、硫等10多种元素,经济价值较高;集中分布在云南兰坪,四川攀西—贵州六盘水。
7)锡矿:锡矿不但是西南地区而且是我国的优势矿产资源,具有悠久的开采历史,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有重要作用。其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40%。主要分布在滇东南个旧、蒙自、马关,滇西腾冲、梁河、云龙和川西南会理等地。
8)汞矿:汞矿在西南地区已有1182多年的开采历史,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铜仁、松桃、万山等地,贵州以“汞矿省”而驰名中外。其次分布在重庆酉阳、秀山等地。
9)铝土矿:铝土矿资源丰富,保有储量4.75×108t,占全国总储量的27.8%。主要分布在贵州乌江流域清镇、修文、遵义等地和重庆涪陵地区。这些铝土矿区能源和交通条件均好,宜于开发。
10)煤炭:煤炭保有储量607×108t,占全国总储量的6.4%,这些煤炭资源有80%分布在川、滇、黔接壤地区,即六盘水-攀西-宜宾金三角地带。加快本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有利于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11)天然气:现已探明气藏数220个,天然气地质储量3160×108m3,保有储量1922×108m3。天然气远景储量达75000×108m3,构造圈闭资源量12000×108m3,约占全国的40%,天然气探明储量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其次为贵州赤水盆地。另在云南楚雄盆地、南盘江盆地、兰坪-思茅盆地、昭通凹陷、威信凹陷、藏北羌塘盆地都有油气显示,具有较好的前景。
12)磷矿:西南地区磷矿资源丰富,保有储量95.5×108t,占全国总储量的60%。贵州磷矿保有储量约25×108t,集中分布在开阳、瓮安和积金3个矿区;云南磷矿保有储量31×108t,集中分布在昭通、曲靖、昆明、玉溪、文山等地;四川磷矿保有储量13×108t,主要分布在什邡、绵竹、马边和雷波等地。
13)硫铁矿:西南地区硫铁矿保有储量12×108t,占全国总储量的28%。其中川南硫铁矿储量8×108t,是我国四大硫铁矿基地之一。云南硫铁矿集中分布于昭通、曲靖、昆明、文山等地。多数硫铁矿与煤共生,部分地方还可煤硫共采,这有利于建设大型硫化工基地。
14)岩盐矿;西南地区岩盐保有储量210×108t,占全国总储量的5.8%,集中分布于四川和云南两省,其中四川保有储量205×108t,居全国第2位,云南岩盐主要分布于昆明、楚雄、大理等地。芒硝保有储量127×108t,其中四川占124×108t,集中分布在川西的新津、彭山、眉山等地。
除上述矿产外,西南地区的金、银、铂等贵重金属主要分布在滇黔交界区和川滇地区,锂、铍、铌、钽、铷、铯、锆、锶等稀有元素主要分布在川西地区,钇、铈、镧、钕等稀土元素分布在川西和滇中地区。玻璃用石英砂、白云岩和大理石、花岗岩等各类建材用非金属矿产资源品种齐全,在西南地区广泛分布。上述矿产资源为本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❷ 锶型水有什么功能
锶型水能够促进骨骼发育和类骨质的形成。锶对人体的功能主要是与骨骼的形成密切相关,为人体骨骼及牙齿的正常组成部分。人体缺乏锶,将会阻碍新陈代谢、产生牙齿和骨骼发育不正常等症状。
锶型水在肠内与钠竞争吸收部位,从而减少人体对钠的吸收,增加钠的排泄。对人体主动脉硬化具有软化作用,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等都有一定的预防及医疗保健作用。
锶型水特别是对孕妇。锶对胎儿的发育和母体的健康有显着效果。女子怀孕期间,微量元素的补充尤其重要,但由于孕妇饮食有很多禁忌,许多微量元素,如锶,锌,锰等都得不到充分的补充,这样可能会导致胎儿发育不良,营甚至造成胎儿畸形。
(2)锶元素主要分布在中国哪些地域扩展阅读:
中国锶水分布广泛,在许多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发现。广东河源热水村温泉水,水温98℃,水中偏硅酸和锶的含量分别为151.04毫克/升和0.42毫克/升,河南郑州市干休所热水钻孔,水温46℃,水中偏硅酸和锶的含量分别为28.6毫克/升和0.34毫克/升。
广西象州热水村温泉水含锶2.135毫克/升。贵州息峰温泉水温54℃,含偏硅酸46.8毫克/升,含锶2.7毫克/升。均已达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属锶、偏硅酸热矿水。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锶型矿泉水
网络——锶水
❸ 锶矿的地理分布
中国已探明的13个锶矿床,分布在6个省。其中青海省储量最多,为1591.15万t,占全国总保有储量的48.4%。其次是陕西省,为504.17万t,占全国总保有储量的15.3%。第三位是湖北省,为474.93万t,占全国总保有储量的14.4%。此外尚有云南、四川和江苏省。2013年,重庆大足兴隆矿区日预计探明的资源量将超过2000万吨。
❹ 元素的天然富集与环境
元素的天然富集主要表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富集。这种富集可以形成矿产资源,但对于某些元素而言,又可产生明显的环境问题,影响人类健康。某些元素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环境中缺乏某种元素会对动植物、人体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同时,如果过量又会产生中毒等严重后果。下面以硒为例说明元素的天然富集与环境的关系。
8.3.1.1 硒的地球化学特征及与健康的关系
硒是一种分散元素,也是人体必需元素。硒是动物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之一,至少有6种氨基酸(胱氨酸、半胱氨酸、蛋氨酸、甲基蛋氨酸、甲基胱氨酸等)含有硒,视网膜也需大量硒。硒含量不足或过多都会产生不良反应,只有适量的硒对人体健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经过众多学者几十年的研究,对硒对人体的生理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具体如下:
(1)硒对健康的贡献
1)抗氧化作用:一是硒直接参与细胞(或组织)抵抗氧自由基对细胞的氧化作用,保护细胞膜脂质不受损害;二是硒有直接猝灭和清除氧自由基的功能,减低活性氧自由基对人体细胞的攻击。硒可使有毒性的过氧化物还原为无害的物质,使过氧化物分解,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膜结构和功能,修复分子损伤部位,增强机体免疫力。
2)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硒可促进体内多种代谢活动,增强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3)硒在体内有拮抗和降低多种重金属的毒性作用,可与银、汞、铅、镉等重金属形成不溶性的物质,减轻这些元素对人体的毒副作用。
4)硒有很强的防治肿瘤作用。硒能阻断化学致癌物质亚硝酸胺诱发DNA基因突变,防止某些癌症的发生。
(2)低硒与人体疾病
1)低硒与克山病:克山病是以心肌病为主的地方病,临床上分急性、亚急性、慢性和潜在型等4类,目前病因尚未完全弄清。但是,经我国专家多年研究发现,在硒水平适宜地区,从未有克山病发生的病例;相反,在低硒地区,克山病的发病率相当高。经对低硒地区人群的血、头发、尿中硒的检测发现,硒的含量都低于硒水平适宜地区。1965年西安医学院等单位首次用口服亚硒酸钠的方法来预防克山病。
2)低硒与大骨节病:大骨节病是一种变形性骨关节病,主要发生于青少年,严重地影响青少年骨的发育和成长,并使其日后劳动生活能力降低。经试验研究发现,在硒水平适宜地区也从未发现大骨节病病例,而在硒缺乏地区大骨节病的发病率较高,这说明大骨节病与硒缺乏有关,是缺硒地区的地方病。试验证明,补硒可以缓解大骨节病的病状,防止病情恶化,但是,不能有效控制大骨节病的发病率。即,低硒是大骨节病发生的因素之一,另外可能还有其他致病因子在大骨节病的发病上起主要作用。
3)低硒与癌症:中国学者1984~1990年在我国肝癌的高发区进行了调查研究,并进行了6年的补硒试验,结果表明,肝癌的发病率由补硒前的52.84%显着下降到补硒后的34.49%,肝癌死亡率与血硒水平呈负相关。河南林县进行了近3万人的补硒和同时补β胡萝卜素、维生素E的试验,结果发现,总癌死亡率下降13%,胃癌死亡率下降20%。但是,补硒并非对所有癌症都有效,试验证明,硒对食道癌无效,对皮肤癌效果不理想。
4)低硒与心脑血管疾病:在美国,发现食物中含硒低的地区,死于心脏病、中风及其他与高血压有关疾病的人数要比含硒高的地区约高3倍。这可能与硒具有维生素E同样的作用、能抑制体内过氧脂质的产生有关。
(3)高硒与人体疾病
人体对硒的认识是从中毒开始的。1934年美国农业部在本国的两个农业实验站发现,导致动物碱毒症的原因是吃了含硒量高的食物。1984年美国曾报告过13人吃了一种补硒“健康食品”而发生硒中毒的事故,其硒含量高于标签所示的182倍。受害者摄入的总硒量估计为27~2387mg。中毒病人出现恶心、呕吐、头发脱落、指甲变形、烦躁、疲乏和外围神经病变。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湖北省恩施市曾发生人食用高硒水果和粮食引起的中毒事件。中毒特征为头发、眉毛、指甲脱落,皮肤损伤,牙齿腐蚀和神经系统异常。
(4)人体膳食硒的需求量和安全摄入量
我国对硒与人体的关系研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杨光圻等进行的膳食硒安全量研究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人体实验研究,他们在我国西南广大地区经过十多年的调查研究,积累了试验数据。后经中国营养学会提出中国人体膳食需求量和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分别为50μg/d和360μg/d。这个数据得到了联合国卫生组织的认可,美国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以此数据制定了本国人体硒的需求量和最高摄入量。
建议在缺硒的省份采用地方法规使农产品富硒,通过膳食给人体补硒,进而防止人体硒缺乏,提高缺硒地区人民的身体健康。大蒜、海味食品、芝麻、小麦、玉米、大白菜、南瓜等含硒较多,缺硒者宜多食用。
我国对硒的研究源于地方病——大骨节病的研究,几十年来研究成果丰硕。众多学者在不同范围内对不同对象进行了研究,其中以李家熙和谭见安的研究时间最长,研究范围最广,研究深度更高。1989年谭见安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划分生态景观硒的界限值(表8.9)。国家环境保护局1994年制定了中国土壤中硒的环境质量标准(表8.10),对各级标准的适宜地区进行了限定。
表8.9 划分生态景观硒的界限值 (μg/g)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谭见安,1989)。
表8.10 中国土壤中硒的环境质量标准 (μg/g)
∗资料来源:张东威,1994。
8.3.1.2 硒过量与环境问题
硒在环境中如果过度富集,就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最典型的硒过度富集的例子是湖北省恩施的部分地区。被誉为硒都的恩施自治州,地处湖北省西南,与重庆、湖南接壤。该地区地质环境中,除含有丰富的硒元素外,同时还伴随着高镉和高氟的存在,其水平均为我国土壤背景值的数十倍。该地区为燃煤型氟中毒严重流行区,硒中毒偶尔发生与流行。特别是硒中毒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小地域环境中。恩施地区的硒中毒现象及原因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及研究(毛大均等,1990,1993,1996,1997,1998,1999;李家熙等,2000;苏宏灿等,1990;张光第等,2001;牟素华等,2002,2005,2007)。以下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湖北恩施地区的硒中毒现象及原因进行介绍。
(1)硒中毒流行概况
据调查统计,人硒中毒可上溯到1923年,至1987年后一直未见报道。1923~1987年共发生477例,其中70%病人集中在1959~1963年,90%以上病人集中分布在恩施市的沙地、新塘、双河3个区,尤以双河鱼塘坝村发病最为突出。当地1963~1964年间全村23人有19人发生中毒,牲畜因中毒全部死亡。其余少数病人分布在恩施来抚、巴东的南潭、后门,宣恩的沙坨等村。猪硒中毒在牲畜中最具代表性,1979~1987年间主要集中于宣恩沙坨,巴东南潭、后门村。无论是人或畜硒中毒,都是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集中在某一地区呈暴发流行。如人的硒中毒自20世纪60年代大规模暴发流行后,人群硒中毒现象已逐渐消失,猪的硒中毒还时有发生。
(2)硒中毒的因素
地质因素:硒中毒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地质背景中硒的含量过高,也就是硒在相应的地质体中进行了过量的富集。研究表明,恩施硒中毒主要发生在有石煤的高硒环境地带。硒来源于石煤(硒含量均值为143.9mg/kg)。石煤风化释放硒至土壤,特别是出露表浅的高硒石煤给上覆地层造成影响。地层剖面分析表明。随着土层的加深直至成土母质(风化石煤)和母岩(石煤)含硒量逐级成倍增加。调查证实,恩施市有240个村为高硒区,总面积达2000km2。以估计的岩石风化速率计算,全州每年因石煤风化释放的硒至少有7722kg以上。由于地形地貌复杂,使高硒区的地层出露分布不具连续性,成点状、线状或小片状分布。因此,目前240个高硒村中只有12个村发生过硒中毒,其分布也呈点状或线状。
食物因素:食物因素在所有硒中毒病例中,无一例外全部是通过食物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在20世纪60年代硒中毒大规模暴发流行时,因连续3年自然干旱,农作物大面积歉收,居民食用主粮少,多以蔬菜、野菜充饥,蛋白质、脂肪摄入量大为减少,改变了原以大米为主的膳食结构。旱地的高硒玉米、蔬菜,特别是富硒的野菜使人体内硒摄入量增加,同时伴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低蛋白质的膳食是流行区村民暴发硒中毒的直接原因。通过对高硒区植物硒含量的调查可见,许多野生植物具有很强的硒富集能力,如艾蒿、石生繁缕、包菜等,其中很多是当地居民可食用的野菜。因此,在3年自然灾害时期,居民除以少量高硒玉米为主食外,更多的是以野菜充饥,以致体内硒摄入过量,加之营养缺乏,导致局部硒中毒的大流行。
生态环境因素:自然生态环境破坏,致硒在局部土壤中剧增。如病情最为严重的鱼塘坝是四面环山的一块洼地,历史上四周山坡森林密集,1958年树木砍伐殆尽,致岩石裸露,几年风化后经1963年历史上一次特大暴雨袭击,雨水冲刷和地表水淋溶的搬运,使大量可溶性硒聚集于洼地土壤,造成农作物玉米硒的大量富集,当时土壤硒含量达6.32mg/kg,玉米中达34.98mg/kg,由此可见,森林植被的破坏增加了硒的淋溶搬运作用,致使硒在局部土壤中堆积,引起农作物粮食硒的增高是硒中毒暴发的因素之一。
耕作习俗因素:中毒区居民喜用石煤烟气熏土作肥料种植玉米,严重污染土壤,由此增加了旱作物,尤其是玉米中的硒含量。实验表明,原本富硒的土壤经燃烧石煤熏12h后总硒增加8.6倍,其中水溶性硒增加24.9倍。以熏土作肥种植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硒均值是非熏土栽培组的6.7倍。恩施气候特点是阴雨绵绵,晴天较少。收获季节粮食往往不能如期晒干储存,就采用燃烧石煤的方式将粮食烘干储存。以致烘干的玉米中硒含量增加几十倍。此也是人畜硒中毒的原因之一。
水对硒中毒的影响:①水的迁移和淋溶作用,恩施降水丰富,多雨潮湿,强大的地表径流可减轻环境的硒容量,即使在石煤风化的残积景观和坡积景观单元生长的饲草硒含量也只有2mg/kg左右,因此,全州95%的高硒区没有发生人畜硒中毒,当硒因水迁移作用在尘洼地堆积时才有可能导致人畜硒中毒;②水环境中硒易与硫化铁结合,生物的利用度很小,当水田改为旱田后利用度则大大提高,同样的植物在含同量硒的土壤中,旱种比水培硒增加58.2%。因此,高硒环境下水培粮食较旱种粮食安全;③是否发生硒中毒还取决于当地土壤中总硒和水溶性硒的含量,特别是水溶性硒的含量。张光第(2001)的研究表明,即使在总硒低的情况下,有高水溶性硒存在时,也一定会发生硒中毒,因这种土壤长出的粮食硒含量高,说明土壤中的水溶性硒容易向植物中迁移。
8.3.1.3 硒不足与环境问题
最早研究硒是在调查研究地方病时开始的。1880年欧洲有些地区的幼畜患一种急性疾病,死亡率很高。后来这种病又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土耳其、日本和我国东北及西南等地发现。此病的特点是幼畜生下来几天或几周后就患病死亡。主要表现为心力衰竭,最典型的是心肌内膜出现灰白色的坏死点,连骨胳、肌肉也出现坏死变白,因而称之为“白肌病”。直到1958年科学工作者才发现“白肌病”是由于牧草中缺硒所造成的。在饲料中投放亚硒酸钠,或给幼畜注射亚硒酸钠针剂,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克山病是一种以次心肌坏死为主要症状的地方病。虽然其早期症状不明显,但一旦发病往往出现急性或慢性心力衰竭、气短、呼吸困难、头晕、恶心、呕吐,严重者出现脉搏细弱、面色黄白、四肢冰凉、血压下降,如果抢救不及时,会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死亡。大骨节病是一种伴随有机体改变,进而造成四肢畸形的地方病。主要表现为关节软骨和骨石板软骨发生病变或坏死,影响骨骼生长,关节疼痛,肌肉萎缩,小脚畸形等,甚至失去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克山病和大骨节病无论在地理分布上,还是病因及相关地理环境特征上都有相似之处。我国的发病区主要在北起大兴安岭的黑龙江畔,呈东北到西南走向或狭长状延伸至云南的澜沧江边,且刚好处于我国东南部季风湿润带和内陆干旱带之间的过渡带,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四川、云南、西藏等十几个省区。我国学者谭见安经过20年的研究,认为地理环境中缺硒的“缺硒说”及补硒防病产生的主要作用已为人们所公认。他通过研究认为,克山病和大骨节病多分布于地质剥蚀区以及历史上上升运动与下降运动的交接与过渡地带。如低山丘陵和山前倾斜平原之间,剥蚀地形与堆积地形的过渡带,区域性的分水岭两侧或四周,地形低洼区如山间盆地、洼地、平原的闭流洼地、流水不畅的低地等。如大兴安岭病区主要位于大兴安岭东坡的丘陵和山前平原一带,小兴安岭的病区主要分布在剥蚀丘陵和山前堆积平原,黄土高原病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与渭河冲积平原过渡带的黄土丘陵区,云贵川病区主要分布在大巴山、横断山与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的接合部位。这些地区的突出特点是地表元素淋失严重,并导致水土缺乏硒、锶等微量元素。如四川西部和北部地区主要是紫红色泥岩、砖红色砂岩、紫红色粉砂岩等,岩石本身的硒含量就很低,平均为0.05ng/g;在此基础上发育的紫色土同样处于低硒状态,一般为0.10~0.15ng/g。川西和藏东地区的土壤主要是山地棕壤和棕色灰化土,因为属于湿润地区,淋滤作用强,表土呈弱酸性,易溶盐基本淋失殆尽,尤其是硒流失后导致植物及动物直至人体缺硒。大兴安岭东坡山前丘陵和平原一带,气候湿润,年降雨量大于600mm,属于元素的强烈淋滤流失区。居民饮用坡积层、洪积层或基岩风化壳中潜水。这类潜水具有偏酸性,硬度低,矿化度低,常呈黄绿色、铁锈色、茶色,甚至带有腥味,因此发病率高。
❺ 锶具有哪些性质为什么金龙泉啤酒上要特别注明“含有微量元素锶”
锶具有具有防止动脉硬化,防止血栓形成的性质。
锶是一种银白色带黄色光泽的碱土金属。是碱土金属中丰度最小的元素。在自然界以化合态存在。可由电解熔融的氯化锶而制得。
锶元素广泛存在在土壤、海水中,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防止动脉硬化,防止血栓形成的功能。
(5)锶元素主要分布在中国哪些地域扩展阅读:
人体主要通过食物及饮水摄取锶,经消化道吸收后经尿液排出体外。锶在小肠的吸收机制存在主动运输和被动扩散两种吸收方式。
锶除了通过胃肠道吸收外,还可通过呼吸道及皮肤进入人体。我国饮用水中锶水平甚微,不少矿泉水中都含有丰富的锶,锶含量在0.20~0.40mg/L时为天然饮用矿泉水。
另外,叶菜类中锶水平较高,而畜禽肉蛋类较低。由于饮食习惯不同,可能会造成部分人群锶摄入量不足,可通过改变饮食习惯来达到摄入足够量的锶。
❻ 锶的简介
一种金属元素,银白色结晶,它的化合物燃烧时发出红色火焰,用来制造焰火等,亦可入药。
汉英互译
--------------------------------------------------------------------------------
◎ 锶
Strontium(Sr)
English
--------------------------------------------------------------------------------
◎ strontium
元素名称:锶
原子化焓:kJ /mol @25℃
163.2
热容:J /(mol· K)
26.4
导电性:10^6/(cm ·Ω )
0.0762
元素在宇宙中的含量:(ppm)
0.04
导热系数:W/(m·K)
35.4
熔化热:(千焦/摩尔)
8.30
汽化热:(千焦/摩尔)
144.0
原子体积:(立方厘米/摩尔)
33.7
元素符号:Sr
元素英文名称:
元素类型:金属元素
元素在太阳中的含量:(ppm)
0.05
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ppm)
太平洋表面 7.6
地壳中含量:(ppm)
370
相对原子质量:87.62
原子序数:38
质子数:38
中子数:50
同位素:Sr-84 Sr-86 Sr-87 Sr-88(放射)
摩尔质量:88
原子半径:2.45
所属周期:5
所属族数:IIA
电子层排布: 2-8-18-8-2
氧化态:
Main Sr+2
Other
晶胞为面心立方晶胞,每个晶胞含有4个金属原子。
晶胞参数:
a = 608.49 pm
b = 608.49 pm
c = 608.49 pm
α = 90°
β = 90°
γ = 90°
莫氏硬度:1.5
电离能 (kJ /mol)
M - M+ 549.5
M+ - M2+ 1064.2
M2+ - M3+ 4210
M3+ - M4+ 5500
M4+ - M5+ 6910
M5+ - M6+ 8760
M6+ - M7+ 10200
M7+ - M8+ 11800
M8+ - M9+ 15600
M9+ - M10+ 17100
常见化合价:+2
单质:锶
单质化学符号:Sr
颜色和状态:
密度: 2.6
熔点: 769
沸点: 1384
发现人:克劳福特、戴维 发现年代:1808年
发现过程:
1808年,英国的克劳福特和戴维先后由铅矿和锶矿中发现了锶。
元素描述:
银白色软金属。密度2.6克/厘米3。熔点769℃。沸点1384℃。化合价+2。第一电离能5.695电子伏特。化学性质活泼,于空气中加热时能燃烧;易与水和酸作用而放出氢;在到熔点时即燃烧而呈洋红色火焰。
元素来源:
锶是碱土金属中丰度最小的元素。主要的矿物有天青石和碳酸锶矿。可由电解熔融的氯化锶而制得。
元素用途:
用于制造合金、光电管,以及分析化学、烟火等。质量数90的锶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可作β射线放射源,半衰期为25年。
元素辅助资料:
钡、锶、钙和镁同是碱土金属,也是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不过钡和锶在地壳中的含量与钙、镁相比,还是较少的。再加上它们的化合物的实际应用不及钙和镁的化合物广泛。因此它们的化合物比钙和镁的化合物晚些被人们认识,只是戴维把钡和锶和钙、镁同时从化合物中电解分离出来。
大约在1787年间,在欧洲一些展览会上展出从英国苏格兰思特朗蒂安(strontian)地方的铅矿中采得的一种矿石。一些化学家认为它是一种萤石。大约在1791到1792年间,英国化学家、医生荷普研究了这种矿石,明确它是碳酸盐,但是与碳酸钡不同,肯定其中含有一种新土,就从它的产地Strontian命名它为strontia(锶土)。1789年拉瓦锡发表的元素表中就没有来得及把锶土排进去。而戴维却赶上了,他在1808年利用电解法,从碳酸锶中分离出金属锶,就命名为 strontium,元素符号用Sr。
❼ 锶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啊
锶字的含义为:金属元素,符号Sr,原子序数38。银白色。 用于制造合金和光电管等。锶和它的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呈鲜红色火焰, 用于制造焰火。
锶拼音:sī,注音:ㄙ,部首:钅部,部外笔画:9画,总笔画:14画
五笔:QLNY,仓颉:OPWP,郑码:PKWZ,四角:86730
结构:左右,电码:7600,区位:7940,统一码:9536
笔顺:ノ一一一フ丨フ一丨一丶フ丶丶
汉字演变只有2种字体:
相关组词只有1个:
普通锶[ pǔ tōng sī ]
矿物或岩石的初始锶。
同音字:思
思拼音:sī
释义:
1.想,考虑,动脑筋:~想。
2.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3.想法,念头;c.思量)。~忖。~索。~维。
4.想念,挂念:~念。~恋。相~。
5.想法:~绪。~致(新颖独到的构思、意趣)。构~。
6.姓。
❽ 锶元素的简介
锶,原子序数38,原子量87.62。元素名来源它的发现地的地名。1790年克劳福德在苏格兰斯特朗申得铅矿中第一次识别了自然界存在的碳酸锶;1792年霍普证实并分离了钡、锶、钙的化合物;1808年戴维利用汞阴极电解氢氧化锶,第一次得到纯的金属锶,并命名。锶在地壳中的含量为0.02%,主要矿石为天青石和菱锶矿,锶也在动、植物中与钙共存。锶有四个天然同位素。
锶是一种活泼金属,熔点769°C,沸点1384°C,密度2.6克/厘米³。
锶能与水直接反应,与酸猛烈反应;锶与卤素、氧和硫都能迅速反应;锶在空气中会很快生成保护性氧化膜;锶在空气中加热会燃烧;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氮、碳、氢直接化合;由于锶很活泼,应保存在煤油中。
金属锶的实际应用很少;锶的挥发性盐在火焰中呈现红色,可用作焰火、照明灯和曳光弹的材料;放射性锶90可治疗骨癌。
❾ 碳酸锶矿的原料特点
锶是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微量元素。锶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五周期第二族,是碱土金属族元素之一。迄今,世界上已发现的锶矿物约46种。而我国产出的锶矿物也已达9种之多,其为: 天青石(Celestite),(Sr,Ba,Ca)〔SO4〕
天青石化学组成为SrO56.42,SO343.58。但由于天青石成分中常含有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的Ba和Ca,因此常可构成类质同象系列矿物钡天青石(Barytocelestine)和钙天青石(Calciocelestine)。
天青石常呈厚板状或柱状,集合体呈粒状,偶见纤维状、结核状。天青石纯净晶体,为无色透明,通常呈白色、浅蓝色等,玻璃光泽,解理面呈珍珠变彩。硬度3~3.5,性脆,比重3.9~4.0。
碳酸锶矿(Strontianite),Sr〔CO3〕
又称“菱锶矿”。化学组成为SrO70.19,CO229.81。常含钙。合成实验表明,SrCO3和BaCO3间可形成完全的类质同象系列,但自然界产出的碳酸锶矿含Ba仅2%~3%,经常有钙置换锶,钙含量可达10.6%。矿物单晶体常呈针状、矛头状、双晶依(110)为双晶面,集合体呈块状或纤维状。
碳酸锶矿通常为白色,有时因含杂质,而成灰、黄、白、浅绿或褐色等,玻璃光泽,断面呈油脂光泽,硬度3.5,性脆,比重3.76。碳酸锶矿常与天青石矿伴生,通常分布于天青石矿体地表淋滤带中,仅在个别具特定的地质、地貌条件下的天青石矿,在潜水面及其以上部分方可能形成具工业价值的碳酸锶矿体或矿床。
富锶文石(Strontianiferous),(Ca,Sr)〔CO3〕
属碳酸锶矿-文石(SrCO3-CaCO3)系列的成员矿物之一,产于中国内蒙古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床的脉状含铌稀土白云碳酸盐岩中(梁有彬,1990)。伴生矿物有钙碳锶矿、钡白云石、重晶石等。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CaO20.58,SrO43.34,BaO1.75,MgO0.14,FeO0.09,?Ce2O30.45%,CO236.12%(化学分析),总合102.47%。
硫磷铝锶石(Svanbergite),(Sr,Ca)Al3〔(PO4)1.4(SO4)0.6〕2(OH)5·H2O
属磷铝锶石(Goyazite),SrAl3〔PO4〕2(OH)5·H2O的变种,锶部分被钙代替,〔PO4〕3-部分被〔SO4〕2-取代。产于四川上泥盆统沙窝子组(D3S)底部什邡磷矿床中(王素肱,1989;刘秀清等,1989)。属三方晶系,矿物呈粒状、板状、柱状,菱形六面体,构成具环带结构的浑圆豆粒状及扇形碎屑。单矿物化学成分为:Al2O333.01,CaO3.81,SrO16.81,P2O522.71,SO38.23,H2O+13.34,Fe2O30.90,MnO0.02,MgO0.48,Na2O0.06,F0.53,TiO20.20,CO20.12,总计100.22%。
碳酸锶矿
砷铝锶石(Arsenogoyazte),SrAl3〔ASO4〕2(OH)
作为新矿物首次发现于德国(Walentaetal.,1984),与磷铝锶石分别是As+P的两个端员矿物。中国首先发现于新疆某地含金蚀变带的人工重砂中(张如柏等,1987)。共生矿物有磁铁矿、石榴子石、锆石、磷灰石等。矿物属三方晶系,为白色粒状集合体,粒径0.02~0.1mm,D=3.65,H=3.1~3.2。探针分析结果表明:SrO18.37,BaO0.00,CaO0.91,Al2O330.42,As2O539.07,Ce2O30.68,FeO0.40,SiO20.10,SO30.51,H2O+9.58,总计100.04%。 钾锶矾(Kalistrontite),K2Sr(SO4)2
首次发现于原苏联某地的盐层下部(Bopohba,1962)。在中国见于四川农乐的杂卤石岩、杂卤石质硬石膏岩、硬石膏岩和绿豆岩中(莫珉,1987)。属三方晶系,一般呈梭状、纺锤状、柱状的自形晶,粒径0.1~2mm,星散分布于上述岩石中。矿物呈棕色、灰白色、白色,性脆,D=3.34。矿石化学分析结果为:K2O24.48,SrO22.60,SO345.31,CaO4.89,MgO1.01,BaO0.14,Fe2O30.07,Cl0.15,SiO21.60,H2O0.17,不溶残余物0.35,合计100.77%。
锶磷钙铝矾(Strontiumwoodhouseite),(Ca0.77Sr0.33Ba0.04)Al3〔(SO4)(PO4)〕(OH)
属菱磷铝锶矾(Svanbergite)与磷钙铝矾族的中间过渡型矿物(秦淑英等,1984)。发现于安徽省某铁矿床中,与赤铁矿共生,呈脉状产于蚀变粗安岩中。矿物属三方晶系,白色,显微镜下呈无色透明微晶集合体。H=4.5,D=3.15。矿物化学分析结果为:Al2O333.47,CaO9.11,SrO7.78,BaO1.28,P2O518.15,SO316.85,H2O+12.53,MgO0.09,V2O50.28,ΣREE0.23%。
碳酸锶矿
钙碳锶铈矿(Calcianancylite),TR1.02(Sr0.56Ca0.43Ba0.05)1.04〔(CO3)2·(OH)〕
属碳锶铈矿(Ancylite)的一个含钙较高的亚种。先后发现于山东某地与霓辉正长岩有关的气成热液稀土矿床中(钱定福,1979)和四川某地泥盆纪地层的沉积磷矿床中(王濮等,1987)。矿物呈无色或淡黄色,他形或半自形细晶结合体。斜方晶系。D=3.96,化学分析结果为:SrO16.00,BaO2.43,CaO6.72,TR2O347.73(La2O20.38,Ce2O322.75,Pr6O111.39,Nd2O33.15,Sm2O30.07),MgO0.10,MnO0.03,SiO21.15,U3O80.005,K2O0.18,Na2O0.21,CO223.55,H2O+2.52,合计100.66%。 锶碳铈钠矿(StrontiumCarbocernaite),(Ca0.42Sr0.21TR0.21Na0.18Ba0.02)〔CO3〕
1961年首次发现于原苏联科拉半岛。中国发现于山东某地的稀土矿床中,与钙碳锶铈矿共生。矿物属斜方晶系,白色中粗粒状,最大粒径达2cm。化学分析结果为;TR2O326.51,CaO18.09,SrO16.10,BaO1.93,Fe2O30.04,MnO0.28,K2O0.09,Na2O4.06,CO233.01,H2O+3.77,H2O-0.09,合计103.97%(样品混入少量方解石及2%~3%的绿泥石、氧化铁等矿物)。
但作为工业上提取锶的最主要矿物为天青石,仅少数矿床利用碳酸锶矿。硫磷铝锶石及含锶地下卤水等,作为潜在的综合利用对象,同具一定的工业意义。
❿ 我国主要矿产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些省
1、我国已探明储量的金属矿产有54种,即:铁矿、锰矿、铬矿、钛矿、钒矿、铜矿、铅矿、锌矿、铝土矿、镁矿、镍矿、钴矿、钨矿、锡矿、铋矿、钼矿、汞矿、锑矿、铂族金属(铂矿、钯矿、铱矿、铑矿、锇矿、钌矿)、金矿、银矿。
铌矿、钽矿、铍矿、锂矿、锆矿、锶矿、铷矿、铯矿、稀土元素(钇矿、钆矿、铽矿、镝矿、铈矿、镧矿、镨矿、钕矿、钐矿、铕矿)、锗矿、镓矿、铟矿、铊矿、铪矿、铼矿、镉矿、钪矿、硒矿、蹄矿。
2、中国矿产主要分布:
石油:大庆、克拉玛依、胜利、塔北、塔中、华北、中原。
煤炭:大同、阳泉、神府、六盘水、平顶山、鹤岗、鸡西、兖州。
铁矿:鞍山、本溪、马鞍山、攀枝花、石碌、迁安。
(10)锶元素主要分布在中国哪些地域扩展阅读:
矿产资源的分类,主要有:
1、根据矿产的成因和形成条件,分为内生矿产、外生矿产和变质矿产;
2、根据矿产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点,分为无机矿产和有机矿产;
3、根据矿产的产出状态,分为固体矿产、液体矿产和气体矿产;
4、根据矿产特性及其主要用途,分为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水气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