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方济各为什么不来中国

方济各为什么不来中国

发布时间:2022-09-10 11:24:38

1. 圣方济各·沙勿略的人物生平

沙勿略自幼生活在城堡中,尽管他经常接触到那些尚武的骑士们,但他的秉性却使他绕开了通向军界的道路,18岁进入巴黎的圣巴尔贝学院,接受一种全面的教育。由于他的学业优异,沙勿略22岁时已被任命为博韦学院亚里斯多德哲学讲师并被视为一名学者。
由于耶稣会把耶露撒冷当作自己的圣地,于是沙勿略于1536年离开巴黎前往威尼斯与先期已抵达此地的罗耀拉汇合,以便前往耶露撒冷朝圣。但由于欧洲国家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使他们无法前往东方,于是1537年沙勿略又紧随罗耀拉的足迹来到罗马。
1540年,沙勿略成为耶稣会的首批传教士,奉教廷之命前往东方的印度、日本等地传教。历经8个月的艰难航行,1541年12月沙勿略抵达果阿。在他写给罗耀拉会长的信中,说果阿已经俨然是一座基督教化的城市,那里有一所培养当地土着传教士的学院。
沙勿略在科莫林角进行几个月的布道工作之后,他冷静地认识到,在印度要取得传教事业的成功,那将是任重而道远的。所以他要求罗马教廷要派一些具有善意和良好品德的传教士到印度来。 为了广泛了解东方传教事业的普遍进展情况,1545年底沙勿略来到马六甲一带。4个月后,他又到了安汶岛。在熟悉东南亚海域诸岛后,他开始将目光转向东亚。
1549年8月15日沙勿略带着其他两名修士、两名仆人和业已信奉基督教的安禄日踏上日本国土。在和日本人的接触中,他认为日本正是他寻求的实现基督教千年王国的理想之地,而且日本人是被发现土地上最为超群者。他们管教有方,品德优秀。沙勿略还在安禄日的帮助下用日语写了一份简略的祈祷书。只有掌握当地的语言,才能取得传教事业的进展。此点成为沙勿略东方传教策略的重要基点之一。
在日本传教过程中,沙勿略还发现影响传播基督福音的最大障碍是相当部分日本人信仰佛教。如果不能从教义上批驳佛教的主张,那么就不可能争取到日本人对基督教的尊重和皈依,也不可能赢得社会威信。
沙勿略已经认识到不批驳佛教学说就无法树立基督教的声望,要树立基督教的声望则要求派到东方的传教士不仅应当有一般的学问,而且应当懂科学。事实上,用西方的知识和科学来为传播基督教开辟道路已构成沙勿略东方传教策略的又一块基石。
日本是有着自己固有文化的国家。要想在日本取得传播基督教教义的成功,沙勿略特别总结到,传教士们应对当地的文化要有所适应。而这一点正是沙勿略东方传教策略的核心思想。
罗耀拉委派沙勿略作为“教皇特使”前往东方传教,其目的之一,也就是希望沙勿略通过在东方的宣教活动能使“适应”策略系统化并突出其可实施性。而沙勿略的历史功绩也就在于为“适应”策略确立了一系列如前所述的原则。沙勿略为“适应”策略所确立的那些原则是否能适用于东方国家尚待在实践中来检验。
1551年11月20日,沙勿略重返印度。这期间他又开始思索一个新问题,即中国的基督教化问题。在日本,沙勿略开始认识到日本的文化深受中国的影响。而中国则是一个物产丰富,文明昌盛的国度。因此沙勿略萌生了到中国传播福音的想法。
当时,外国传教士要进入中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除了官方正式派遣的使节外,中国禁止一切外国人进入。沙勿略在印度组织一个赴中国使团——只要能获准进入中国,参见皇帝,就可以在中国传教了。在商人朋友的帮助下,他很快组织了一个赴中国的使团。1552年4月,他离开印度果阿。但事情远没有预期的那么顺利,抵达马六甲时,使团被扣留下来,沙勿略的计划失败了。 1552年12月,沙勿略不幸染上疟疾,由于缺乏医药,不久便去世了,年仅46岁。他后来被安葬在印度,1662年被教会列为圣徒,他的墓地也成为朝拜的圣地。在他十多年的福传生涯里,劝导了三万多人领洗入教,福传旅程超过数千里,涉足大半东亚地区。
圣方济·沙勿略(或译作萨威)和圣依纳爵·罗耀拉一样,是耶稣会创会的六位伙伴之一,而沙勿略是其中最执着、勇敢的一位。因此曾有人这样形容:如果耶稣会会祖依纳爵是“不倦的旅人”,那么沙勿略就是“无畏的航海者”。
1530年代,同是西班牙巴斯克(Basque)人的沙勿略和依纳爵,在巴黎大学相识。耶稣的召唤透过依纳爵的循循善诱打动了沙勿略。
1541年,沙勿略接受教宗的任命,以罗马教廷大使的身份来到亚洲。这是一趟危险的旅程:他首先到了葡萄牙的属地,这是他伟大的传教路线之一的首站,并乘船经非洲到印度、马六甲、印度尼西亚诸岛、日本,展开福传工作,历经十一年,这也是他永远不能返家的传教路线。在他写信给依纳爵的一封话别的信里,他这样说:“我这一生能留下些什么,其实我已很清楚,我们唯有透过书信才能相聚──不过相信在另一个国度里,我们能面对面互相拥抱。”
圣方济经过十五个月的航行后终于抵达葡国属地,在那里葡萄牙人已为基督宗教打下基础,不过教堂的状况却很糟糕。圣方济努力学习当地的语言,并视当地的港口作为通往印度南岸的基地。其实当时因着他的宣讲而皈依的人数不少,几乎全部都是穷人,少数民族和低下阶级的人。但另一方面,他也常常因为欧洲的殖民主义者的不道德、贪婪和暴力而沮丧,这些人破坏了基督宗教的诚信。
1546年圣方济想开拓南亚的诸岛,不过就在这个时候他逐渐收到一些有关日本这个国家的报告。虽然它仍不为西方世界所认识却拥有高度的文明,这使得圣方济决定以日本作为下一个传教的地点。经过很多的历险,他终于在1549年8月15号抵达日本,圣方济很幸运的遇到一个好时机。此时的日本政局十分不稳定,足足有250个诸侯王在控制这个国家,而却没有一个获得最大的权力,这样的局面使得日本对外国人的到访敞开大门。
圣方济很快地体验到日本文化的素养,但明白到要向这样一群人宣讲需要特别的方法,他在写给依纳爵的信中这样说:“我觉得我们不太可能找到另一个民族像日本人一样,他们有很好的风度……,他们是荣耀之士,让人惊讶,他们甚至把荣耀看得比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要重要……,他们喜欢听取由理性提出的事物;即使他们有罪过和邪恶,只要有人能理性地跟他们指出所做之事是邪恶的,他们就会经过理性的思考后慢慢被说服。”
日本文化的经验改变了圣方济传教方法。这以前他一直视自己是一位在荒芜土地上的开垦者,他深深地感觉到自己有需要了解当地的文化;去发现其潜在的力量和美德,好能找出方法把这些特质与福音讯息相连。
圣方济在日本逗留了27个月,并建立了好些皈依的信仰团体,但这只是一个开始。他的工作为其后陆续前来的耶稣会士提供了一个基础-他们当中不少在后来的迫害中丧失了生命。而在日本的时间,他同时注意到另一个伟大却不为人知的国境:中国。
在那个时候中国是不对外国开放的国家;虽然如此,圣方济相信这会士他所有传教努力里的最大奖项,然而这个奖项也的确难倒了他。
1552年,他经过千辛万苦找到了船到中国,却病入膏肓,最后他在靠近中国沿岸一个人迹稀少的上川岛登陆。很遗憾地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终于在12月3日逝世,享年46岁。在福传过程中他了解到;为了帮助不同国族的人接受福音,除了要学习当地语言之外,也需要对这些地方的文化和民族性有所认识。在那些他无法用言语沟通的地方,他就以实际的行动去关怀穷人,照顾他们的需要。沙勿略为福传历尽辛苦,海上的风暴、南国的酷热、北地的冰雪,甚至前往居住着剽悍原住民的小岛亲身涉险,这一切都没有令他退缩。他说“我相信对于那些视我们主基督的的十字架为甘饴的人,这样的劳苦是一种歇息,而结束这些劳苦或逃避它们却是死亡。”沙勿略当年播下的种子,借着天主的恩宠和多位后继者的努力,如今已经长成林荫。圣方济萨威于1622年被封圣,而1927年,他与圣女小德兰一起被列为外国传教士的主保。

2. 2015年张天路神父近况

张天路神父现任天主教北京教区永宁耶稣圣心堂本堂神父
张天路,洗名圣·方济各,又名方济各·张,天主教神父,河北邢台人,曾任深圳安多尼堂本堂神父,现任永宁耶稣圣心堂本堂(永宁天主堂)神父。
中文名:张天路
外文名:Francesco Chang/Tianlu Zhang
别名:方济各·张
出生地:河北邢台
信仰:天主教
职业:天主教神父
任职经历:深圳安多尼堂本堂神父、永宁天主堂神父、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顾问、北京青年联合会常委
所获名誉:2013年度基督福音网评选出来的全国十大最受人喜爱的神职人员之一、2000~2010年百位为宗教建设起到积极作用的宗教人物之一等。

3. 圣方济各·沙勿略的人物评价

沙勿略没能实现他自己的理想。但他提出的意图使整个古老的中华帝国基督教化的设想却成为西方传教士一代又一代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尤其是他在日本传教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策略思想更被他的继承人奉为典范。
沙勿略未能进入中国传教,但他的努力激励着他的同道,直至撞开中国的大门。在葡萄牙人抢占澳门之后,耶稣会士开始以此为据点,设法向中国内地渗透。

4. 圣方济各是什么人或机构

方济会是天主教托钵修会之一,一译法兰西斯派,拉丁文名Ordo Fratrum Minorum,是拉丁语小兄弟会的意思,因其会士着灰色会服,故又称灰衣修士。1209年意大利阿西西城富家子弟方济各(Franciso Javier 1506-1552)得教皇英诺森三世的批准成立该会,1223年教皇洪诺留三世批准其会规。方济各会提倡过清贫生活,衣麻跣足,托钵行乞,会士间互称"小兄弟"。他们效忠教皇,反对异端,中世纪时曾为替教皇出售赎罪券而到处游方。 初创时,会内不置产业,靠乞食为生,后会规松弛,在城市内建立住院,积聚大量钱财,内部为此意见不一,引起纷争,从而分裂为守规派、住院派、嘉布遣派三各支派。后守规派进行改革,自称方济各派,16世纪时通过传教向外发展。方济各的同乡女子克拉拉创建的女修会,倡导隐修,称方济各第二会,又称克拉拉会,后也分裂成数派,并参加传教活动。还有为在俗教徒设立的第三会,入会者不必出家,只须在修会指导下安贫乐道或解囊布施,过清贫生活。这些对当时社会有较大影响。 该会重视学术研究及文化教育事业,着名学者如波拿文都拉、罗杰·培根、J.邓斯·司各特等皆出于该会。中国元代时,该会约翰·孟高维诺等曾多次从陆路到中国,在北京、泉州等地设立教区,建造教堂,时称也里可温。明代中下叶,又从海上进入闽浙一带。清代中叶以后在中国辖有众多教区,主要传教于鲁、晋、两湖、陕、甘等地。近年来,传教的主要方向为非洲。在拉美教会和解放神学家中也不乏其会士。

5. 求:圣方济各亚西西 圣方济各沙勿略 圣五伤方济各的介绍。

圣方济各亚西西
圣方济各又称亚西西的圣方济各(San Francesco di Assisi) (生于1182年意大利亚西西,卒于1226年10月3日) 成立方济会又称"小兄弟会"。他是动物、商人、天主教教会运动以及自然环境的守护圣人。

(照约旦·卡塔尔拉尼的记载是1209年), 玛窦福音第十章第九节对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使他决定终生要神贫. 那段福音的故事是耶稣告诉他的信徒要他们出去宣扬天国的来临, 他们宣扬时不需要带钱, 连走路的拐杖都不用带, 而且他们也不要穿鞋.

他穿着粗布衣服, 赤脚, 而且照着圣经的说法连拐杖也没有, 四处呼吁大家要反省悔过. 很快的城内有名望的人士伯纳多·昆特瓦雷把所有财产都贡献出去来跟随他, 而在一年内陆续加入有将近十一个跟随者. 他称这些跟随者为"fratres minores", 在拉丁话中"小兄弟"的意思. 方济会修士有时候会被称为Friars, 这是由拉丁话的兄弟"fratres"转来的.

圣方济各与大自然
很多圣方济各生平的故事是和他对动物的爱有关. 关于圣方济各对于大自然的关怀最有名的故事大概是在小花 (Fioretti)一书中提到的, 说到关于圣方济各和鸟的故事.小花 一书搜集了在圣方济各死后的多种传闻及民间故事. 一天圣方济各和他的伴侣们在旅途上看到了路的两边的树上有很多鸟, 他告诉他同伴们说 “你们等我, 我要去对我的鸟姊妹传教.” 鸟在他传教的时候围绕着他, 被他的声音吸引, 一只都没有飞走. 圣方济各对他们说:

“我的鸟姊妹, 你们受助于天主太多了, 所以你们一定要随时随地感谢上主. 为了他给你们自由在天空飞翔, 为了他给你们衣裳… 你们不用耕种不用收割上主就喂了你们, 给你们河流和泉水止渴, 给你们山谷遮荫, 给你们高树筑巢. 你们虽不知道如何缝纫或编织, 上主就帮你和你后代制好了衣服. 因为主如此爱你们, 他对你们满是恩惠. 因此, 永远要赞美天主”

圣方济各和平祈祷文
主啊,
请将我塑造成和平工具
哪里有伤害,让我传达宽恕

哪里有仇恨,让我播种爱德

哪里有疑惑,让我提供望德

哪里有绝境,让我带去喜乐

主啊,

请赏赐我所梦寐以求的

不是被理解,而是去理解

不是被安慰,而是去安慰

不是被人爱,而是去爱人

因为

只有给予,我们才会获取

去原谅,我们才会被宽恕

死于旧我,才会获得永生

圣方济各沙勿略
圣方济各.沙勿略是耶稣会士,1506年4月7日在西班牙纳瓦拉省的哈维尔诞生,长大后进入巴黎大学研读,1541年以教宗代表的身份前往印度传教,从此,他马不停蹄地四处奔跑,在欧洲、非洲、亚洲向万民传播福音。他于1549年到了日本,是第一位进入日本并学习日本风俗的西方人。圣方济各.沙勿略非常渴望进入中国传教,却不得其门而入,只到达广东附近的上川岛,并于1552年在岛上去世。70年后,教会册封他为圣人.
清咸丰三年(1853年)南市区董家渡路185号
属天主教。为纪念刊世组派到东亚来的第一个耶稣会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取名为圣方
济各·抄勿略教堂,又称为圣沙勿略教堂。是当时中国第一座大型天主教堂。教堂总高约
30米、宽高约26米、进深约60米。平面为长方形,砖木结构,为带有文艺复兴时代马洛克式
(17世纪意大利教堂建筑
形式)建筑。山墙中部置一大钟,山尖屋顶十字架,堂内以方形砖柱承重。

6. 美国总统没有来过中国

尼克松、福特、里根、布什、克林顿、小布什
上边这几头都来过

7. 早期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所面对的困难

唐朝
基督教 传入中国最早的确切记载是唐太宗贞观九年( 635年 ),叙利亚僧人阿罗本到达长安 。阿罗本带来的是基督教的一个当时认为是 异端 的派别,来华后被称为景教 (聂思脱里派 )。 会昌5年(845年)唐武宗笃信道教,下旨禁止佛教等宗教传播,至此基督教在中国终止了传播。

元朝与明朝
元朝时基督教又再次传入中国,又中断了。 1289年, 方济各会神父从欧洲来到中国。在北京和泉州等地发展了一批蒙古人和色目人入教。同时景教也与天主教竞争。(见也里可温教)。 1368年 , 明朝建立时摧毁了所有外族色彩的事物,包括景教和天主教. 直到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再度传入中国 。

- 明嘉靖十三 年( 1552年 ), 耶稣会的方济各·沙勿略神父到达中国广东的上川岛,但得不到进入大陆的许可,带着遗憾死在了岛上。后来 澳门的耶稣会 神父 范礼安 认识到在高文化的中国传教需要改变策略,于是他选择有学识的传教士,先在澳门训练学习北京话汉语,希望传教时可以得到中国官员的支持。
- 明朝 万历 十年( 1582年 ), 耶稣会 又派来一位精通天文和数学的利玛窦 ,他和罗明坚两名耶稣会神父是就是这种策略下首两名获准在中国长时间逗留的外国教士,于1583年首次进入中国。利玛窦成功在北京觐见皇帝,而且在士大夫中建立良好声誉和关系,开启了日后其他传教士进入中国之门。利玛窦可以说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开创者之一。

利玛窦对中国传统的习俗保持宽容的态度。他容许中国的教徒继续传统的祭天、祭祖敬孔。据他的了解,这些只属尊敬祖先的仪式;只要不掺入祈求、崇拜等迷信成分,本质上并没有违反天主教教义。利玛窦主张以“天主”称呼天主教的“神”(英语的God或拉丁文的Deus);但他亦认为天主教的“神”早已存在于中国的思想,因为中国传统的“天”和“上帝”本质上与天主教所说的“唯一真神”没有分别。利玛窦本人更穿着中国士人服饰。利玛窦的传教策略和方式,一直为之后跟随他到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所遵从,称为“利玛窦规矩”。

利玛窦等意大利传教士在中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明代末帝的皇后在清军入关时曾写信准备皈依天主教并请求教皇支援(此信尚保存在梵蒂冈)。清朝康熙仍然重用意大利传教士。但后来欧洲其他天主教各教会之间对中国传统祭祖敬孔习俗的争论,削弱了利玛窦等人本已取得的成功。康熙时代,西班牙传教士为了在菲律宾和中国排挤意大利传教士,向教皇申诉并取得教皇敕令,宣称利玛窦等人允许中国教徒崇拜祖先违背了天主教教义,并派特使到中国晋见皇帝,态度骄横,和康熙争辩。康熙认为“天下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说这个特使“不可理喻”,下令囚禁到澳门,使其病死狱中。从此,中国皇帝和罗马教廷关系急剧恶化,禁止了西班牙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并进一步严格的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而祭祖敬孔的禁令直到数百年后的1939年12月8日由教宗碧岳十二世(即庇护十二世)删除,这也侧面显示出了利玛窦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清朝以后

1840年代鸦片战争后,中国被炮火打开国门,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基督教的传教活动亦被列入条约,传教士以此为护身符进入内地传教,基督教也随之进入中国。大批西方传教士以沿海通商口岸为基地迅速扩展基督教,建立教堂,同时也办立学校、医院、孤儿院等机构,基督教开始在中国获得了很多信徒。英国和美国宗派,如英国循道会,继续派遣传教士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驱逐传教士。来自美国和英国的新教传教士在介绍中国方面的作用超过任何人。太平天国的起源就与传教活动有关。但部分中国人因为对基督教的不理解与对侵略者的仇恨,认为基督教是西方殖民主义者殖民统治的工具,认为基督教传福音是文化、宗教的侵略,引起他们的不满,把这些对侵略者的仇恨转化成对基督教、传教士的暴力行为。终于在1900年发生了义和团运动,多名传教士和基督徒遭到杀害。

由于基督教教义强调只能拜上帝,不能拜其他偶像,因此与"祭奠祖先"等很多中国传统习俗产生了很大抵触,使得基督教之前在中国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和发展,直到后来来中国传教的刚恒毅(1922年-1932年)与雷鸣远神父教宗解释中国人祭祖敬孔礼并不违背教会的信仰,中国人这么地做是为了向已亡的父母和祖先表达尊敬。教宗碧岳十二世因而在1939年12月8日删除了祭祖敬孔的禁令,才解决了这一问题。(彭育申,2000)

1919年巴黎和会对中国的不公,引发五四运动,之后也引发了一场从1922年到1927年间的“非基督教运动”。这场运动与义和团运动不同的是,主要参加者是激进知识青年。

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基督徒人数不到70万。

8. 圣方济各的中国

据学者介绍,“瑞士学者米歇尔·泰勒的《发现西藏》描述1245年圣方济各本人的弟子方济各会士柏朗嘉宾(Jean- PlanCarpin)到二十世纪初期欧洲人对西藏的探险和侵略,为我们提供了早期藏学的丰富素材。”
圣方济各和平祈祷文
主啊,
请将我塑造成和平工具
哪里有伤害,让我传达宽恕
哪里有仇恨,让我播种爱德
哪里有疑惑,让我提供望德
哪里有绝境,让我带去喜乐
主啊,
请赏赐我所梦寐以求的
不是被理解,而是去理解
不是被安慰,而是去安慰
不是被人爱,而是去爱人
因为
只有给予,我们才会获取
去原谅,我们才会被宽恕
死于旧我,才会获得永生

9. 教宗方济各是亲华派吗,方济各任内会否同中国建交

世界上有很多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依然是反华的,更别提天主教方济各了。任期前不“亲华”,任期中也不一定“亲华”(建交不一定“亲华”)。

10. 教皇为什么不能来中国

从唐代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到明朝利玛窦来华,以及汤若望、南怀仁等人在中国为官,都没有将所谓的不合规矩挂在嘴上,甚至在1656年罗马天主教史上第239位教皇亚历山大七世也准许中国人行自己的礼节。可这位克雷芒一世,为什么就盯上了中国,而且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呢?

要解释教皇为何会对中国如此执着,看一下当时他自己和罗马教廷的处境就明白了。

多事教皇的多事之秋

一、从十六世纪开始一直持续到十七世纪的宗教改革,在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等人的领导下,早就将自中世纪以来一家独大的罗马教廷的威权逼进了崩溃的边缘。再加上新教的崛起,以及英王亨利八世为了再婚而将天主教废除,并且不再承认教皇的地位,且自任为英国的宗教领袖,将英国的宗教从教皇的影响下彻底割裂了出来。而且由于教廷位于意大利,而这里又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所以新潮的思想,加上逐渐解放的天性,都让整个教廷感受到了威胁。

阅读全文

与方济各为什么不来中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英国炸鱼薯条多少钱 浏览:647
英国总共有多少运输机 浏览:477
美国海运到中国港口需要多久 浏览:372
美国给中国转钱怎么办 浏览:938
人在英国怎么玩微博 浏览:701
英国留学回国有什么补贴 浏览:180
伊朗人的祖先是什么种族 浏览:509
目前英国女王管辖多少国家 浏览:738
注销中国电信宽带怎么办理 浏览:27
越南人怎么养鸡 浏览:810
哪个国家的第一条路是中国人修的 浏览:46
意大利家居品牌有哪些品牌 浏览:341
印度为什么要租借俄核潜艇 浏览:541
伊朗是什么运河 浏览:873
中国向意大利提供了什么帮助 浏览:379
普顿在印尼什么地方 浏览:113
印度相当于中国哪个省 浏览:832
14万越南币人民币是多少钱 浏览:442
如何去中国地理杂志上班 浏览:922
怎么投诉中国石油 浏览: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