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中国人为什么贫穷 老挨饿
很多年轻的朋友并不知道,中国解决吃饭问题在有史以来,仅仅是最近30多年的事情,在30多年之前,尤其是在清代以前,中国人其实一直贫困,有人说古代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的,在历史上,中国从来就没有“自给自足”过,一旦遇上水旱蝗灾,就会爆发大规模的饥荒,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就算是号称鼎盛的唐朝,也爆发水旱蝗灾,也饿死整片整片的人。
也就是说,在历史上,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富裕过,这才是历史的事实。那么,古代中国人为什么贫穷?对于这个问题,有人说是因为科技不发达。可是科技怎么样才会发达?其实是因为市场的刺激,科技才会发达。科技不发达不是穷的原因,而恰恰是穷的结果。
读到这里,我想朋友们心中有一个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古代中国人贫穷,关键原因是在于商品经济不发达、商业和贸易不繁荣。
认识到这一点,可以说你已经把对脉了。但是,我们又可以继续追问下去:那么古代中国为什么市场经济不发达呢?
我的答案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普遍坚持“重农抑商”的错误经济指导思想,并在国家政策上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在历朝政府的压迫下,古代中国人的生产活动,并不是为了追求利润,而是为了自家的消费,所谓“男耕女织”,只有当自家出现了生活盈余品的时候,才拿到集市上去交换(赶集),在这样的经济形态下,人民不可能富裕起来。
那么历朝政府是如何压迫商业的呢?我举个例子,汉高祖刘邦。刘邦当上皇帝之后,说过一句什么话呢?他说: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它是说:我们这个国家的商人是贱人,我不准商人穿丝绸的衣服,不准商人乘坐马车,并且我们要对商人施加苛捐杂税,逼死这些不务正业的王八蛋,看他们还敢经商不!
当然,这是演绎方式的翻译法了。那么为什么古代的中国皇帝要压迫商人呢?因为中国的皇帝认为:农民生产粮食,是“务正业”,商人是不生产粮食的,因此商人是“寄生虫”,是“不务正业”。他们认为:农业是本,商业是末,所以要“重本抑末”,一个人不种田、专门做生意,这种人是“舍本逐末”,要严加看管,你比如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说过什么话呢?他说过这么一句狠话:
“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
朱元璋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有人敢不种田而专门做生意的话,这种人就是“游民”,我们要将这种人抓起来治罪。
再往前看,就算是那位以所谓“开明”着称的唐太宗,也说过这样的话: “设此官员,以待贤士。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俦类,正为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这话我就不译了,总的意思是:做生意的人是贱人、下等人。
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帝,在这种错误的经济指导思想下,出台过一种叫做“贱商令”的东西,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压迫,对其穿衣、建屋、乘车等各方各面,都出台了歧视性的规定,例如前面提到过的汉高祖刘邦,他就下过“贱商令”,规定:“贾人不得衣丝乘车”、生意人本人及子孙“不得仕宦为吏”。
此外,朱元璋还规定过:“农家许着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着绢布。如农民之家,但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许穿细纱”。还有明武宗朱厚照也曾经“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象这种例子根本就是列举不完的,总之,历朝历代的中国皇帝,基本上都瞧不起商人、压迫商人、不允许商人群体壮大。可是问题又来了,这些当皇帝的,为什么不允许商人群体壮大呢?
对此,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一句这样的话:“禁绝浮华,劝课耕织,使民还其本,俗反其真,则竞怀仁义之心,永绝贪残之路。此务农之本也。”
唐太宗的大体意思是这样的:只有使人民务农,人民才会老实本分,你要让人民都做生意去了,人民就会变贪,变贪了就不安分。实际上唐太宗还有一句言外之意,那就是:人民不安分,我的皇位就很难稳固。
说到这里,读者应该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了,历朝历代的皇帝认为:全国人民都务农了,人人就吃饱了,人人都吃饱了,老百姓就本分了,都安分守己了,就没有人起来推翻我的皇位了,如果让人民都经商去了,那么人心就会膨胀起来,国家就容易不稳定,局势就不好控制,这就是古代中国皇帝的普遍观念。
正是出于如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对中国商人施加各种苛捐杂税,千方百计地打压商业,举个例子,明万历年代按察使应朝卿,他在给朝廷的奏疏中曾经指出:
“自税使纷出,而富商之裹足者,十二三矣。及税额日增,而富商之裹足者,十六七矣”
应朝卿的这个报告让我们看到:在明万历年间,由于政府的苛捐杂税,在民间做生意的商人,竟然可以整整减少60-70%,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商人都走向破产的境地。
历朝政府不但在国内打压贸易,在国际上也打压贸易,你比如说那个臭名昭着的“海禁”政策,就是一个典型,朱元璋说:“仍禁濒海居民不得私出海”、 “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以重法”。
还有清朝中页的广州“一口通商”政策,其实就是变相的“海禁”政策,只不过是稍微开了一个口子。
要知道,老百姓是不会思考的,在这种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民间就兴起了“当官光荣”、“经商低贱”的观念,你比如说“市侩”这个词,它本来是个名词,是古代的房产中介,但它在汉语中,竟然逐渐演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所谓“士农工商”,古代中国的生意人社会地位最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这种国家政策指导思想下,社会上就有了一个这样的价值观:当官才是成功,发财的不算。
这样的国策,将无数的中国精英关在了书斋之中,压抑了无数个可以创造财富的灵魂,所以古代中国人致富了之后,不是想着扩大自己的生意和事业,而是千方百计地去花钱买个官职来当,当时叫做“捐官”,有不少的商人就是死了,也要穿着官服下葬,活着当不成官,死了也要过把官瘾。可见人的执念,是如此之大。
大家还记得清朝中晚期广州的首富伍秉鉴吗?这人富可敌国,可是他就不喜欢别人叫他“伍老板”、“伍总”之类的,他喜欢别人叫他什么呢?他就喜欢别人叫他“浩官”,虽然我姓伍的这一辈子当不了官,但是起码你得奉迎我一下,叫我一声“官”,哄哄我,我才高兴。总之,什么都要沾个“官”字,才有面子。
历代中国的抑商政策还导致了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结果:因为政府打压商人,所以古代中国的商人致富之后,他们不会花心思去将生意做大,而是做什么呢?他们去买田。他们认为:做生意只是个手段,它不是我的事业,我真正的事业,是要么捐个官、过把官瘾,要么是用挣来的钱购置田产。富人们你这么干,我也这么干,则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土地兼并。所谓地主阶级,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在“重义轻利”的古代中国,稍微有点才华的青年才俊,都远离了市场,他们都念八股文、考科举去了,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就是这么来的。问题是这群读书人毕竟也是人,是人就有贪欲,所以他们一旦考取功名、当上官老爷之后,权力在手,心中的贪欲就复苏、并开始膨胀,所以他们开始盘剥富户、压榨商人,四处敛财,久而久之,社会上做蛋糕的人就越来越少,分蛋糕的人则越来越多,这样的社会,要想不贫穷,那才怪了。
说到这里我们就会明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他们是凭直觉去看问题的,而不是凭经济常识,其实当时也没有什么经济常识,皇帝们及他们的文人幕僚们凭直觉认为:农民生产粮食,商人消费粮食,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务农、取缔经商。但是这群统治者万万没有想到:商人虽然不务农,但是商人的经商活动会给农业发送巨大的需求信号,这个需求信号会促使更多的人去务农、而且是更好地务农,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驱动下,农业才可能集团化发展,才会有人发明杀虫剂、农业机器、以及各种提高农业产量的高科技,进而才会有工业科技的发展,国家才能富强,社会才能真正长治久安。
可见古代中国人贫穷,在于统治者的三观不正。农耕文明无法造就富强的国家,农耕文明也根本无法抵抗商业文明,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回头再看过去200年发生的种种,问题就看得比较清楚了。
【本文摘自微信公众号“冯学荣读史”,原题为《古代中国人为什么贫穷》。】
Ⅱ 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勤劳但是整体还是那么穷
1.观念错误,勤劳≠致富
客观上讲,勤劳在很大程度上的确能帮助人改善生活,但是至于能不能致富,还得看其他各方面。很多时候,光用蛮力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从事体力的劳动者,如工厂里的工人,每天可能勤勤恳恳干活十几个小时,但是到头来劳动收益却低得可怜。
如种地的劳动生产者,每天可能在田地里干着超体力、超极限的劳动,但是却走不出一个怪圈:始终富裕不起来,甚至越来越穷。
生活中,无数的例子告诉我们,勤劳和致富并不是正比关系的。
我们总以为,只要土地够多,不断开荒破土、毁林造田,扩大耕地面积,就能收获丰厚的粮食。然而,殊不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一味勤劳努力,最终并不一定都有结果。
2.传统保守,缺乏创新
中国人一直信奉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道家处世原则。
老子说“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人处世的人生境界。
受此传统文化观念影响,中国人骨子里深藏着一种执拗的、封闭的思想倾向,且难以扭转和改变。
所以,到了二十一世纪,一个科技创新的时代,传统的农耕文明的弊端就日益凸显。
关于这点,华裔经济学家陈志武曾如此写道:
“在我的老家湖南,农民每天早出晚归,甚至把老少留在家乡,自己常年在外打工,日复一日,一年到头就是为了一份糊口的收入,没有剩余财富,在温饱的上活着。”
是的,这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农民圈的写照。
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和“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的极简人生处世原则有关,还与传统落后的思想以及无法触及的更高一层的知识层面有关。
3.分配不均,贫富差距
如今,改革开放已经过了几十年,百姓也已经从那个一穷二白的贫穷困境中走出。
不过,虽然时代在发展,经济在增长,但是并非人人都已富裕。
自古以来,财富的占有和分配,一直是不均的,即便是当代,也依旧如此。
几年前,一项数据统计表明,中国劳动者,每周工作的平均时间达51.3小时,将近70%以上的劳动者每月需要工作将近28天甚至以上(将近17%的人,周末不曾有过休息),而平均下来的人均年薪,不足3万元。
虽然,时间过了好几年,人们的薪资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加班依旧没有少,“996”工作制依旧是主流,其最终的结果也没有改变:
即工作时长长、薪资低、涨薪慢、不富裕。
而这些数据调查,仅为普通的工薪阶层,若放到农民工作者及底层农村人员上,更是不容乐观。
而富人,则可以更好地利用各种优势,实现资源的垄断。最终,这样的局势,若没有得到扭转,其结果就是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数据表明,中国的富人已经排在全球前列。不过,处于金字塔顶端的人群,那毕竟仅是极少数中的少数代表。
从中足于看出,贫富差距在增大。
4.过剩的劳动力资源,造成的社会竞争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尽管市场已经很广阔,但是在有限的资源环境里,要想争夺一个好的工作,获得一份好的收入,并非易事。
在这样一个僧多粥少的激烈竞争环境下,大多数人只能默默接受现实,牺牲代价来换取低薄的回报。
比如那些工厂里的工人们,每天可能需要花掉一天中三分之二的时间,来为了挣取低薄的生活费。
Ⅲ 中国人如此勤劳,勇敢,智慧,为什么还这么穷
. 因为人口基数太大,即使现在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同美国一样多,中国的人均GDP也不到美国人均GDP的四分之一(中国人口是美国人口的四倍多),这就是“中国人如此勤劳,勇敢,智慧,为什么还这么穷?”的根本原因。
如果中国的人均GDP达到美国人均GDP一样的水平,那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是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四倍多。
Ⅳ 为什么中国人最勤劳却最贫穷
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越勤劳的国家,人均GDP反而越低.中国也属于这种类型. 这是为什么呢?
当一个国家的制度机制不利于于市场交易时,人们的相当一部分勤劳是为了对冲制度成本.这些国家的公民不仅必须更勤奋的工作,而且只能得到更低的收入.
想想有多少的金钱加上青春年华耗在饭局和没完没了的审批手续上了吧.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分白天黑夜的工作的原因,这都是我们为制度成本付出的代价啊! 养费了的却是那帮大腹便便的官员.
我们中国人比世界其他任何民族都勤劳,但我们还是那么穷.道理就在这里.
的确大家都很勤劳,可惜劲都不往一处使。
有人勤劳地爱国,有人勤劳地卖国;
有人勤劳地奉献,有人勤劳地贪污;
有人勤劳地创造,有人勤劳地假冒.......
Ⅳ 导致我国中国境内人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为主导的综合转型时期,导致中国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亦非常复杂,它既包含了计划经济时代致贫的因素,亦有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些因素的影响,尽管各因素对中国贫困问题的影响度还在发生着相应变化,但中国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所面临的贫困问题,都将是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通过文献资料和实 1.历史原因。中外研究贫困问题的学者大多赞成这样的观点,即发达国家的贫困往往是现实原因导致的贫困,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却通常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说旧中国的贫穷落后是导致新中国贫穷的主要原因,那么,现阶段的贫困显然有着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影响,包括人口众多、决策失误、生产效率长期低下和禁锢人们思想观念的户籍制度等等,造成了大多数农村居民长期处于赤贫状态而不能自拔,城镇居民亦因长期以来只领取低工资而处于低水平生活状态。这些历史因素及其造成的贫穷后果均不是短期内能够消除得了的,尤其是观念、技能等方面的落后更是一个长期制约因素。如据有关资料,1998年在湖北农村贫困家庭中,有84.1%的劳动力仍以传统农业即种植业为谋生手段,贫困地区外出打工的劳动力仅占全部劳动力的12.5%。(注:张在全、娄策贵:《湖北跨世纪扶贫战略研究》,载《统计与决策》,1999(6),11页。)再如以往水利建设中对移民生活的考虑就较少,据世界银行调查统计,中国目前有300—600万库区移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注:世界银行:《中国:90年代的扶贫战略》,中文版,44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因此,中国目前面临的贫困问题虽然有现实诸多因素的影响,但过去数十年中城乡贫困的积累却促使了贫困问题更加突出,部分贫困人口仍然生活在历史的贫困之中。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政府反贫困政策的实施,历史贫困作为导致中国现实贫困问题的一个影响因素,在经历近20年来的改革开放后,其重要性正在减退,再过10—20年,历史贫困是应当从中国贫困问题致因中予以剔除的因素。 2.自然原因。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揭示过好地与差地的收益和地租的差异。对城乡居民而言,自然环境及相应条件的好坏,亦是制约其收入与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根据“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确定的592个国家重点扶贫县名单,可以发现几乎都是山区、 高原等自然环境较差甚至恶劣的地区,其中有307个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以及中部地区的大山区,贫困人口约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60%,如湘西、鄂西就是位居中国中部的湘、鄂两省的贫困地区;迄今仍未脱掉贫困县帽子的几乎均是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其中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地区尤其如此,这使得占全国总人口不到10%的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却要占全国乡村贫困人口的40%。(注:唐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34、5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就贫困强度指数而言,1994年的宁夏为2.77%,河南为0.66%,广东为0.03%,(注:段庆林:《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基本特征》,载《统计与决策》1999(6),22页。)宁夏是广东的92.33倍, 这种差距因为发达地区发展速度愈快还在日益拉大。洪涝、地震、台风、火灾、病虫害等各种天灾是导致贫困的又一重要原因。据统计,全国每年遭受各种自然灾害袭击的人数为2亿多人,无论采取多么有效的救灾措施,都会有一部分人口因灾陷入困境,即使按1%的灾民生活困难计,每年也有200多万人因天灾陷入贫困。因此,自然条件不是轻易可以改变的,天灾更是无法避免,它们使贫者愈贫、脱贫者返贫,甚至使一部分生活水平较高的人口陷入贫困境地,从而是中国贫困问题的长期致贫原因。 3.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向来呈递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因国家施行的是重点发展东部地区的经济政策,使得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区域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迅速扩大,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居民收入水平的不平衡,这是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比重高、程度深、数量大的重要原因。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抽样调查显示,1996年全国城市贫困率为4.2%,贫困人口为1176万人。其中,东部地区城镇贫困人口为188.16万人,占16%;中部地区城镇贫困人口为658.56万人,占56%,西部地区城镇贫困人口为329.28万人,占28%;东部地区城镇困难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费收入为2012.98元,其中最高是广东省为3291.46元,最低的是海南省为1429元;中部地区城镇困难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费收入为1545.93元,其中最高者安徽省1911.82元,最低者为内蒙古1259.46元;西部地区城镇困难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费收入为1714.85元,最高者为云南省2017.99元,最低者为宁夏1175.82元;由此可窥贫困人口的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密切相关。(注:尹世洪:《当前中国城市贫困问题》,34~36、196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因此,国家还应当将地区经济政策作适度调整,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就被看成是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4.家庭与个人原因。一方面,从家庭结构来看,单亲家庭,有残疾人、重疾患者、无养老金保障的老年人的家庭,往往经济负担较重,容易陷入贫困(在发达国家,单亲家庭往往成为政府救济或援助的主要对象);另一方面,从个人因素来看,孤寡老人和孤儿,残疾人,重症患者,受教育程度低者,或因无依无靠或因无工作收入或因收入极低,通常是贫困人口的基本成员。据统计,需要帮助的残疾人群体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全国有6000多万残疾人;(注:郑功成、张奇林、许飞琼:《中华慈善事业》,13页,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民政部门1997年传统的社会救济对象(包括社会困难户,无劳动能力、无固定收入、无直系供养亲属的人员和60年代精简退职老职工等)为5856万人。(注: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1998》,193、179页,中国民政统计年鉴编辑部,1998。)在乡村,仅五保户在1997年就达300万人,其中,得到集体供给的有200.3万人。(注: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1998》,193、179页,中国民政统计年鉴编辑部,1998。)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抽样调查,1995年家庭户主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下的贫困家庭占全部贫困家庭的80.3%,与1990年相比,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贫困比重增长了14.1和11.3个百分点,从而表明了个人文化程度的差异对生活水平的影响。(注: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研究》,载《城市管理》,1997(2)。)家庭结构的差异与个人情况的差异是任何时候都无法统一的,从而亦意味并因上述情况而导致的贫困现象不可避免,而政府在实施缓贫与济贫政策时,不仅需要考虑以家庭为单位,而且亦应当考虑个人因素。 5.失业原因。劳动者在就业竞争中失败而被迫失业,意味着丧失了收入来源,失业者及其家庭可能因此而陷入生活困境。近几年来,随着国有经济的调整,中国正处于失业、下岗高峰时期。以武汉市为例,由于职工失业、下岗原因而产生的贫困人口已经成为该市贫困人口中的主体部分,在该市1998年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口中,失业及下岗职工家庭成员占领取者总数的63%,其中7 个城区中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下岗职工人数为13653人次(国有企业6007人次、集体企业为7646人次),占14.6%。(注:武汉市民政局:《关于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第569号提案的回复》,2页,1999年7月7日。)可见,政府对城镇贫困群体的救助重点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即由传统的救济对象转移到失业、下岗职工家庭。值得指出的是,导致就业失败的原因并非只是失败者自身素质低,也有的是人际关系不良,有的是整个经济不景气导致裁员,有的则是受国家产业政策影响,有的是因企业经营的失败(如破产、被兼并)等。因此,国家的反贫困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城镇贫困人口群体的这种变化,将就业政策的调整纳入反贫困对策中,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机会将成为城镇最好的反贫措施。 6.收入分配原因。收入分配对贫困问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行业分配不公与分配要素发生变化两个方面。行业分配不公既体现在工资收入上,也体现在工资外收入上,金融保险等行业不仅工资收入高,工资外收入也高;涉外单位与部分股份制企业则可以为员工提供高工资待遇;而农、林、牧、渔、水利行业等则收入较低,导致部分职工及其家庭成员沦为低收入阶层,生活陷入贫困境地。二是财产所有权或资本、技术等作为新的要素进入分配领域,必然进一步拉大居民的收入差距,虽然资本与技术作为进入分配领域是时代要求和竞争、发展的需要,但一定时期内创造的财富总是一定的,拥有资本与技术者由此而出现收入急剧扩张效应,而只能凭劳动赚取收入者所分享的份额自然减少,贫富差距的扩大化将直接影响着未来中国贫困问题的基本走势,这是应当引起政府重视并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调控的。 导致贫困人口产生的原因还有许多,如企业因效益不良而发不出工资或拖欠工资,一些亏损、倒闭企业的离退休职工的退休金得不到保障(如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联合统计公报,1997年年底全国共拖欠养老金30亿元(注:《中国劳动保障报》,1999—06—17。),家庭或个人投资失败而陷入困境,因家庭成员有不良嗜好如赌博、吸毒等沦为贫困,等等
Ⅵ 为什么中国人穷的穷富的富
造成贫富之分的原因不外乎两个
一由历史原因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如农民的子女生就务农,就业机会少,收入来源必然受到局限,而城市居民的子女生长环境、就业空间大,出现了工人比农民富,城市比农村富的差距。
二个人努力。同样条件、同样机会下,有的人由于个人能力强,勇于吃苦,敢于冒险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获取了不同程度的财富;而有的人好吃懒做,不愿付出,自然不会拥有财富。
现在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在提倡共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向“穷人”倾斜的政策将会使贫富差距逐步缩小。到那里你可能就是老板了,呵!
其实不仅是中国,而是每个国家都有这样的现象!
Ⅶ 为什么中国很多人都很穷
因为人口太多,资源十分有限,不够分配。衡量穷富的标准不是GDP,也不是可支配的收入,而是能够享受到的资源,即使手中的钱财再多,不能获取需要的资源,恐怕仍旧不能称得上富裕。更遑论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情形。然而咱们中国人确实是无忧无虑,日子宽裕没几天,就以为不得了,要求改变计划生育政策,自以为生多几个孩子也养得起,吵吵着要解禁计划生育政策,开放所谓“二胎”,根本不去看就业、就学资源越来越紧张的现实,不看看大学生毕业后越来越难找工作,幼儿园的学位越来越紧张,简直可以说是在醉生梦死之中。不用说那些尚未摆脱贫穷的人,即使现在那些富裕起来的人,如果仍然没有一点忧患意识,不去珍惜已有的生活,恐怕迟早还会回到贫穷中去。
Ⅷ 为什么现在我们年轻人这么穷呢
拿到这个问题,我觉得上面的这段话只是看到了现象的表面。
这个问题其实是不可逆的大势:年轻人正在变穷。
最近,我在看一本出版社寄过来的书《当好奇心遇到科学》。
【3】对于大部分人,当前要先解决职场通用能力的修炼。
想不清楚的情况下,先把自己活成人尖。
无论未来怎么变,精英永远比你跑得快,屯粮更多。
比如办公技能、写作、阅读、沟通、演讲、时间管理、理财、项目管理、商业礼仪等。
把这些能力练好了,现阶段去哪里都不吃亏。
Ⅸ 中国人勤劳勇敢智慧,为什么还这么穷
因为没有一个特别好的带动,并且经济发展没有特别的好,所以才会变得很穷。生活中也会有很多农民。没有让很多人过上小康生活。
Ⅹ 古代中国人为什么贫穷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普遍坚持“重农抑商”的错误经济指导思想,并在国家政策上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在历朝政府的压迫下,古代中国人的生产活动,并不是为了追求利润,而是为了自家的消费,所谓“男耕女织”,只有当自家出现了生活盈余品的时候,才拿到集市上去交换(赶集),在这样的经济形态下,人民不可能富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