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乎丨历史上有哪些细思极恐的事情
中国历史上最恐怖的细节之一,就是“两脚羊”了。
两脚羊并不是指羊,而是指被当作食物吃的人,在古代的多处有记载。尤其是在战乱的古代,民不聊生,难以为计,人们只得将人烹之,食之。指被当作食物吃的人。在乱世,许多俘虏都会被当做食物食用,许多女子则更惨,被奸淫后再吃掉。
宋 庄绰《鸡肋编》卷中:“老瘦男子廋词谓之‘饶把火’,妇人少艾者,名为‘不羡羊’,小儿呼为‘和骨烂’,又通目为‘两脚羊’。”
2. 日本古代剑客如果放到中国古代是什么水平
着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汗青
链接:http://www.hu.com/question/34586967/answer/61734648
来源:知乎
首先,中国古代军阵实用之刀法剑法,到明朝基本已经失传。像当时何良臣、茅元仪、宋懋澄、戚继光这些大明朝的名臣良将,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出奇地一致。
戚继光因此在《纪效新书》第一版中干脆不录任何刀剑法,一直到第二版时,才将得自日本的刀法改良后收录了进去,定名为《辛酉刀法》。同时又仿倭刀形制造制军刀,这便是现今存世不少的戚家刀。
明中晚期,可以称得上一代宗师的顶尖武者,应该也就戚继光、俞大猷、石敬岩、商敬石寥寥几人而已。再而下的,该是石敬岩这代人弟子辈的程宗猷、吴殳等人。
但是,石敬岩的刀法……也是学的倭刀法。刘云峰是和石敬岩一起学的倭刀,之后传给了吴殳,程宗猷、吴殳的着作《单刀法选》和《单刀图说》,实际都是倭刀传承。
倒是俞大猷的荆楚长剑,横扫当时,少林和尚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遗憾的是,这套剑法到最后只闻其名,最终却是没有传下来。俞爷爷只留下了一部名为《剑经》,实际全是棍法的奇怪武书,堪称不解之谜。
所以真要说起来,这几位日本剑客,当然是和戚继光、俞大猷、石敬岩这几位一个级别的,毫无疑问是当时武道中的顶尖大宗师。
3. 如果知乎放到中国古代会被问什么问题
我想大概是会问如何才能是江山稳固吧
4. 中国古代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知乎
关于穿的,从头到脚都有各种各样的零配件:披头散发是很不雅的,也不方便,所以得戴帽子,贵族戴的叫“冠”,还要用簪把头发固定住,还要用缨把冠系在下巴上,唔,这就三件套了;平民是戴头巾的,叫“帻”,据说很像现代包头用的羊肚毛巾。衣服基本没有单件,都是“复式”,袖长为手臂长的1.5倍……难怪两袖可成清风,裤子袜子都要配裤袋袜带。
可是对女子而言,有没有帽子,戴什么帽子反而是不要紧的,有一头“光可鉴人的头发”比身份地位还重要。因此虽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之说,但依然有贫家女子不得不卖掉自己美丽的长头发以维持生计。
关于吃的,因为稼穑艰难产量不高,取火不易做饭费时,所以一日两餐是很正常的。牛是贵重肉食,祭祀虽常用羊,猪次之,但羊不是最主流的肉食,而是狗,甚至有专门屠狗的职业。话说之所以需要屠狗者,难道不是因为狗不好驾驭,特别需要技术含量吗?!
出乎意料的是酒单独占了一小节,而不是茶。仔细想想酒的影响力的确比茶大得多,光在成语和典故中的出场次数就不是一个量级的,祭祀也是用酒不用茶,看来酒才是应该是中国的形象代言饮料。
还有炊具和餐具,可能是我对鼎有什么误会,一直以为鼎就是放在庙里用来上香的……其实它是用来煮肉和盛肉的。古早的肉食一般是把动物分成几块,或整个儿下去煮,所以鼎都做得很大,以三足为多。突然觉得这个设计好精妙,“三角形是稳定结构”嘛!
住和行的就比较简单了。周代的房子有三个门,但只有中间的叫“门”,左右两边的叫“塾”,旁边还有个类似门房、传达室一类的小房间,作者推测可能最初以此为教室,这是“私塾”这一叫法的由来(可见,这是大户人家的房子)。“户”是由堂通往室的门,只能向内开,便于紧闭防盗,“牖”才是窗。另有其他各种华而不实(只是我这么觉得)、奇形怪状、然并卵的房屋部件,命名用字十分诡异。
除了走路,其他出行方式无非是陆行靠车马,水行靠舟船。四马拉一车最为常见,所以常以“驷”或“乘”为单位计数。乘车也有乘车的礼俗,从上车、执辔、御车、站立都有一套规矩,里面的人怎么坐也要讲究主客尊卑。因为没有制动装置,停车后为防止车轮滑动,会放一块木头,叫“轫”。古代还有牛车,这个不奇怪,但居然有羊车……用羊拉车!但“羊车的实用价值不大,因而历来为帝王消遣淫乐的工具”。
最后有一小节讲步行,这可能是全书最匪夷所思的部分:怎么走路也是有规矩的,要遵守“礼”,类似于室内不能大摇大摆地走,见到尊贵长者或是君王,要趋(就是快走几步冲上去)以表示恭敬。
看来物质匮乏和科技落后也不会把生活变得简洁,可能大多数人的生活还充实得不得了,忙得连睡午觉都不行,孔子曾经因为一个学生白天睡觉就说他“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因为按照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节奏,睡了午觉就相当于这一天没做多少事了。
5. 知乎为什么中国古代科学很厉害现在却不行
第一,中华自古以来就是重文轻理的文化氛围占学术界主导地位,匠人的身份常被看不起,“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儒家统治的天下愈到后期愈加严重.第二,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不同,提出早的人文科学未必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落后,而自然科学的东西一般情况下是逐步前进的,即越古老的技术越落后,中华古代曾有过辉煌的科学技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辉煌已经过去.第三,西方的科学技术的发达主要是工业革命以后,这一时期中华社会愈加腐朽,十三世纪以后开始落后于西方,近代帝国主义对中华的兼并和军阀割据使得自然科学的发展几乎停滞.
6. 如果中国历史研究学者穿越到中国古代会怎么样
扭转干坤,假如研究者穿越到了唐朝,他会根据他掌握的情报辅助唐玄宗,把安禄山处死,不让他发动安史之乱。这位学者也会给唐玄宗提供更好的治国之道,让唐朝更繁荣昌盛。
7. 知乎谁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中国人
推孙中山先生
要看一个人是否伟大,就要把他放在那个时代潮流中加以比较权衡。
理由如下:
1.推翻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开天辟地)
2.不为帝制诱惑,坚持不当皇帝,走出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怪圈“历次起义成功不过是王朝的替换”,第一次走出“家天下”局面(这一点就已经超过中国历史上99%的伟人了)
3.满清上下最清醒的人,最早意识到结束封建专制只能革命
4.对中国格局认识最清楚,在未建立中华民国之前就已经提出了中国革命必需“军政→训政→宪政”三步走,并且特别强调“训政”的必要性,实现民主共和不是一蹴而就。然而后来时间检验,中国政治变革实际的确是依据这三步走
5.在二次革命时,在意识到各省都督军队不听调动时,在宋教仁被袁世凯刺杀后,立马意识到打造一支“革命军”的重要性,立马意识到国民党虽然大,但是松散,必需加强党内建设,服从党魁,一党专政(这对孙中山先生实属不易,没人比他更爱民主爱自由,他宁愿与黄兴分歧,也必须走此一遭,为什么:形势所迫,刻不容缓)
8. 为什么现在不断贬低中国古代知乎
古代欧洲除了希腊罗马时代,可是千年黑暗中世纪,中东都比欧洲发达,更别说东方了
9. 如果古代中国发明了计算机会怎么样
如果古代中国发明了计算机的话,会导致程序员的出现,但是程序员的出现却不会对古代有什么影响,因为毕竟程序员只能是给皇帝一个人工作的一群人,而且程序员的生活也不会有现在这样苦,在古代程序员可能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种职业了。
10. 知乎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大型建筑
看一下现存的应县木塔、唐大雁塔,应该能改变这个问题潜在的导向偏见。
秦阿房宫、周万象神宫、北魏永宁寺塔、清圆明园等都是有确切记载的大型建筑(群)。再看看庞大的陵墓建设。这个钓鱼的问题很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