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人的汉字观念
每一个掌握汉字的人,都是这个星球上最独特、最聪明的人中的一员!
读懂了汉字,就真正的读懂了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智慧被汉字呈现的淋漓极致。
1、为什么使用汉字的人会更聪明?
本部分内容整理自网络
汉语,不仅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而且将使互联网时代最科学的语言!
下面我们看看大家是如何从专业角度阐述这个问题的,文章素材来自网络,向各位原作者们致敬。
(4)未来会证明汉语的伟大
“有件事,我不明白。你说汉语更优秀,为什么中国的文学作品却没法翻译成英语?”好问题,赞一个。中国的文学作品没法翻译成英语,英语的文学作品却能翻译成汉语。这种现象说明:英语表达的思想,都能找到对应的汉语表述;而汉语表达的思想,不一定能找到对应的英语表述。是不是这个理? “是的。”如果你学过数学,知道集合和真子集,就会明白。
这种现象说明:英语是汉语的一个真子集。英语能够表述的思想,只是汉语的一部分。英语是有缺陷的,很大的缺陷。
相比之下,汉语就完美多了:能用更少的字表达更丰富的思想。大家对汉语有误解,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将优秀当差劲。由于国力和历史的问题,很多人的脑子里,有一种观念:西方的东西更好些。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是要不得的。这种观念,让我们的国家吃了很多亏,该反思和反省了。
有资料表明:说汉语比说英语能更多得使用右脑(天才脑)。先天方面,中国人比西方人有着更多的优势。老祖先留下来的,真是好东西呢。只是,自以为是的现代人理解不了。突然想到一句话:肤浅的人喜欢从肤浅的角度看待深刻的人;愚蠢的人喜欢从愚蠢的角度看待智慧的人,蛮有意思的。
在语言方面或者说先天优势,美国人输给了中国人,犹太民族也输给了中华民族。当然,这不是我们优秀,而是我们的祖先太优秀了。感谢和佩服!
然而现在,很多人漠视甚至鄙视自己的文化,让人很无奈 。
‘贰’ 中国人写字的意义是什么
写字对我们中国人的重要意义:汉字是中国人的杰作,它的书写要求有一定的标准,最基本的就是笔画正确,间架结构合理。中国人写好中国字应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在今日很多中国人字却写的不好。翻开学生作业,字迹潦草,歪歪斜斜,犹如“草上飞”,甚至缺胳膊少腿,错别字成堆。看部分学生作业犹如看天书,难以辨认,对学生字迹整洁的要求已如同虚设。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对我国悠久文化传统的学习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现代学生生活在一个科技进步的社会,
现代化的科技给人们提供了方便,但却使人们忽略了一些传统文化。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字写的好坏无所谓的情况,“字如其人”,字的好坏可以反映写字人的精神面貌。“心正则笔正”,书以德贵。通过让学生学习写字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具体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热爱祖国的思想及民族自豪感。所以加强写字训练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手段之一。
相对学校课程而言,写字教学主要是开发人的右脑,有利于人的左右脑的协调发展。通过对碑贴的临摹和对字的结构、章法的观察,可以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思维能力。写字与语文有密切联系。写字可以巩固识字,辨别字形,了解字义。写字是书法的基础、入门。中国的书法又以汉字为载体,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美学等方面,又与音乐、美术相同。从趣味性、知识性的角度给予学生指导,能使学生增长很多知识,达到知识与技能共同提高的功效。用练习探求美,用心领悟美,用手创造美的过程。字的笔画本身就是美的造型。鲁迅先生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还说:“我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所以说,写字教学是美育的有效手段。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容美丑是先天的,但字写的美却可以靠后天努力而获得。字是人的另一个仪表。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高质量的生活。
现如今的人们都喜欢在家中挂一幅书画作品以增加点书香,这不仅是装饰,也体现个人的品味,同时更是一种美的享受。过春节时也已不满足于买印刷品,而希望得到书法墨宝。这正是因为除了追求美的享受之外,书法也是一种审美的引导。目前,中国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中的一部分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较孤僻。调节心理素质、规范行为的好办法之一就是练习书法,可以使学生进入相对静止状态。现在的学生不是不聪明,而是太马虎,不认真,不专心。而练字要全身心的投入,久而久之就可养成严谨认真的好习惯。事实证明,要想写好字必须心静气和,端正姿势,持之以恒。学生最缺少的韧劲与耐力,恰好可通过一笔一画的书写练习来获得,纠正草草了事、粗枝大叶、马虎的毛病,从而养成锲而不舍,精力专注,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好习惯。
书法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从而激起学生继承发扬民族传统的决心与信心。写字不仅能启发智力,而且与各学科学习有密切关系。写字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一。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中,写字就是写修养、写气质、写格调、写境界。学生写好汉字利己利人,所以应加强写字教育,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叁’ 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外国人眼中的汉字是怎样的
中国汉字有着5000年历史文化,而这种汉字在外国人来看来是一种十分奇怪的文字。中国的文字也分很多种,单单从书写形式上我们就可以大致分为楷书,小篆、隶书,行书以及草书等。中国汉字与其他国家的文字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中国汉字形式有很多。所以,外国人眼中的汉字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对于外国人来说,学习汉语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三、综述
汉字是中国这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字,它蕴含了中国五千年以来的历史文化。它既有自己的书法规则,也有自己特定的含义。
‘肆’ 谈谈对中国汉字的理解
汉字是世界上最美、最富有智慧、最有艺术性的文字.
汉字是形音意的结合体,每一个字,乃至每个字的每个部分都有它的含义,都能引发人们的联想,这一点在现存所有文字中是首屈一指的,尤其是拼音文字无法企及的.
汉字的造字方法也充分体现了华夏人民的智慧.不管是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还是假借、转注,都体现了劳动人民在图画和符号方面由形象到抽象的天才的联想和想象力.汉字形成的漫长过程和艰难程度在世界文字中应该也是首屈一指的.
最后,更值一提的是,由汉字而形成的中国书法.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在历代书家的笔下,可说是异彩纷呈,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永久的美的财富.(这也是拼音文字永远无法望其项背的)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也是我们华人应该永远继承和发扬的.
‘伍’ 中国的汉字有哪些特点
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汉字是汉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汉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
汉字的数量虽然很庞大,但它明显不等同于任何一种汉语中的全部词汇,也更不等同于所有汉语中的全部词汇。实际上现代标准汉语中的词通常是双音节的,即便是文言文中也经常使用双音节或者多音节的词或者术语。
于是,虽然汉语被广泛认为是单音节的(由单音节词构成),但是经过对实际使用情况的细心分析后,我们会发现并非如此。
汉语中的绝大多数语素是单音节的,但是包括英语在内的绝大多数其他语言中的语素也以单音节为主,另外在汉语中(甚至在文言中)有大量多音节语素,比如“蝴蝶”“蜘蛛”“孑孓”“琵琶”“枇杷”“珊瑚”“麒麟”“凤凰”“忐忑”“逶迤”和“尴尬”。
(5)如何理解中国人文字扩展阅读
中国最早的文字可追溯到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甲骨文”(不过这是个现代词汇)。些许零星分散的陶器标记和其他人造器皿上的符号可以追溯到三千到四千年前,不过它们构不成可以记录一种句法清晰的语言的书写体系,而且也没有证据表明它们与后来中国文字有什么关联。
一、汉字看起来是在一夜之间羽翼丰满,没有经历过长期的逐渐演化过程,而在西南亚,文字产生中的这些演化有案可稽;
二、汉字被证明是紧接着炼铜术产生的,并和马车的出现几乎同时,而考古学家和科学史专家已经确认炼铜术和马车都源出于西亚;
三、中国文字体系的特性(基本上是具有语义量词和听觉元素的语素音节,同时也包括象形成分和表意成分等等);
四、许多学者多次独立发现最早汉字的一些字符群在视觉上和对应的西亚字符群很相像,并且就我们所知的三千多年前它们的发音而言,它们似乎有共同的语音对应;
五、大量个体汉字在形状上、意思上以及有时甚至发音上很像其西亚对应字;
六、已经高度发展的汉字在最初的几百年间只服务于一种高度专门化的用途(王朝卜筮的记录),而在接下来的几百年中又用于另一个高度专门化的用途(贵族青铜钟鼎上的铭文),这暗示着汉字为贵族或者神职人员及其后继者这一小团体所垄断,他们小心翼翼地护卫着自己书写汉字的技能。
以上没有哪个单独证据能够充分质疑汉字的本土原生性,但是这些证据加在一起就足以说明,不能轻易打消外来影响的可能性。
‘陆’ 谈谈你对汉字的认识
1、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随着时代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在人们继承和发展文化的同时,对汉字进行一定的简化和发展,也是在意料之中的。汉字的起源是由结绳记事开始,从形近字演化过来,汉字的组成是很有考究和文化内涵的。
2、汉字的发展伴随着非常漫长和古老的历史渊源,从最初汉字的衍生开始,人们根据事物的外形创造,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有时候这种符号也被称为“方块字”,因此即便是在现代文化中,一说起方块字便知道就是指的汉字。
3、其实方块字是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是总体来讲仍属于表意文字。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独特性质,这些独特性质即便是在全世界文字中也是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存在,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
4、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汉字很明显被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汉字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定还有一段十分漫长且辉煌的历程,因此汉字的传承和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5、汉字本身是一种语言的符号,所代表的还是沟通的意义。因此,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汉字的使用无疑是为了沟通和交流,因此在研究汉字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深入了解汉字的背后,正是在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
‘柒’ 近代国学大家如何看中国语言文字
【核心提示】国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全面审视、梳理和整合,在这一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凸显出来。当前,与对英语的重视相比,汉语的状况令人担忧。在这方面,近代的国学之路具有警醒作用。 近代国学是随西学东渐而发展起来的。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作为中国文化主要载体的语言文字问题。各大家的观点、识见并不相同,可比较而观之。
康有为、谭嗣同:语言文字“大同”观 康有为、谭嗣同将孔学与佛教代表的印度文化和基督教代表的西方文化相对举。他们强调孔教与佛教、基督教的相通性,同时提到这些不同文化的载体——语言文字。在他们看来,正如未来社会消除国界、同一文化一样,大同世界也需同一语言文字,也就是用简捷的西方字母文字取代难写、难认、难记的汉字。康有为认为,届时西方的字母文字大行其道,中国的象形文字将退出历史舞台,充其量作为书法艺术保留在博物馆的一角供人观瞻。谭嗣同也多次表达了中国文字不如西方文字的看法,他坚持由繁入简的文化进化原则,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在未来的大同社会将会被淘汰。
其实,无论康有为还是谭嗣同,他们之所以主张大同社会要同一语言,根本目的是消除各国各民族的语言差异,为国家平等、人种平等以及平等交流提供便捷。对于这一良苦用心,我们应该抱以同情之理解。然而,若中国文化的载体——汉语真的被西方字母文字所取代,国学也必将随之化为乌有。梁启超对于康有为的这套主张非常正确地指出,这是宗教家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是梦呓。
严复:“吾国古文”是国粹 严复被誉为近代西学第一人,大力宣传、翻译西学的严复呼吁以中国本土文化作为中国的立国根基,以此培养中国人的国性。精通西学和外文的特殊经历和学术素养使严复的主张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他对国文的看法也最耐人寻味。出于学习西方文化的需要,严复不止一次地急切呼吁中国人要通西文,甚至断言对于20世纪的中国人来说,不通西文则“不得谓之成学”。同时他也认为通西文和西学之后,读中国书可得神解。严复所谓神解,并非像康有为那样抛开字句而洞察微言大义,而是在保持经典原样而不加删节或改动的前提下,通过字斟句酌来解读经典。这使中国的语言文字和“六经”等经典成为国学的主要内容。有鉴于此,严复特别驳斥了某些人借口中国的文字艰深而不读经典的做法,流露出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坚守。他强调,对于中国人来说,汉字是“最正当之文字”,不存在所谓“艰深”问题。
严复也以国粹称谓中国本土文化,国文则是国粹的一部分。基于保存国粹和国文的宗旨,严复翻译西方着作所采用的文字便是“吾国古文”。
梁启超:在“文献学”中研究文字学 梁启超也认为语言文字是由繁入简进化的,却并不主张大同社会全球同一语言、取消汉字。因为梁启超的国学理念秉持民族主义立场,一面彰显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一面将语言文字纳入国学之中。梁启超的国学包括“文献学”和“德性学”两部分,“文献学”就是“整理国故”,其核心是历史学;语言文字中传递、隐藏着各种历史信息,其本身就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这使文字学成为历史学乃至全部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鉴于此,梁启超呼吁在“文献学”中展开文字学研究。他设想“能用新眼光去研究,做成一部《新说文解字》,可以当作一部民族思想变迁史或社会心理进化史读”。这表明,从民族史、文化史的角度关注中国的语言文字,将语言文字视为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梁启超国学的基本特征。
章炳麟:“小学”是国学的基本内容 按照章炳麟的说法,中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他国文字无法比拟的魅力和意蕴:一字多义,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本义与引申义同为一词;这使中国的语言文字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大不相同,故而内涵丰富,变化多端。章炳麟进而指出,有别于其他各国文字的特殊性使中国的语言文字极富魅力,凝聚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承载着历史学、社会学等多重意蕴和密码。他解释说,古人造字有先后,后人便可以根据某字出现的时间推断出此字指代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而破解其中隐含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信息。他同时强调,文章优美才能感动人,而文章之所以优美,“全在文字”;文章可以感人,关键在于语言文字是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不同地域特殊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所以,“自然本种的文辞,方为优美”。
章炳麟国学研究的最大特色在“小学”,即语言文字研究。章炳麟的国学理念将对中国语言文字的重视推向了极致。
国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全面审视、梳理和整合,在这一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凸显出来。当前,与对英语的重视相比,汉语的状况令人担忧。在这方面,近代的国学之路具有警醒作用。(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