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需要学习哪些课程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需要学习哪些课程这是需要看具体专业而定的,每个专业学习的课程都不一样。例如:
1、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广告专业的课程可分为三类:最底层是大学生基础课群,为学生提供学习空间;第二层是专业核心课程群,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环境;顶部是基于教程的实践研究讨论课程组,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研究机会。广告专业三大核心课程群:广告媒体策划课程群——广告策划、广告策略研究、企业广告策略、广告策略与决策。媒体策略课程群——广告媒体理论、广告媒体实践、媒体数据研究、媒体项目管理。消费者营销课程组——研究营销策略、营销、品牌与消费、品牌营销、消费与生活方式。
2、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学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智能财经媒体运营管理方向和智能财经媒体运营管理方向。智能财经媒体的运营管理方向,着眼于媒体运营层面。主要研究人工智能和融合转型背景下智能财经媒体的运营管理,重点研究新媒体业态的发展、媒体市场格局、智能媒体商业模式、媒体监管等。视听内容管理运营方向围绕媒体内容产品供给侧改革创新,主要研究视听内容供需规律、生产特征、品牌建设与传播、内容消费等问题。数字化、网络化、VR/AR等新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的视觉内容。
拓展资料:
1)中国传媒大学(以下简称“中川”),位于首都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信息通信领域的产业特色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是1954年成立的中央广播局广播通信技术人员培训班和1958年成立的北京广播学院。 1954年设立“广播局”,培养掌握广播理论知识的技术人员。
2)中国传媒大学的校徽由红、绿、蓝三个笔尖和三个不同半径的同心圆组成。外圈上方是英文校名“中国传媒大学”,下方是中文校名“中国传媒大学”在中国传媒大学最早的标志设计中,外围是三个的笔尖侧视图老式钢笔,代表记者用钢笔书写;内部被相机快门的形状包围,代表了用图像表达的摄影专业;整体类似于发射塔的形状,代表提供技术支持的通信专业。
‘贰’ 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专业都有哪些
1、国际关系(030207):
01国际关系理论;
02国际关系与大众传播;
03国际关系与跨文化交流;
04当代国际关系;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1):
01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0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3、思想政治教育(030505)
01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02传媒政治;
03政治传播与政治社会化;
4、文艺学(050101)
01中国古典文论与美学;
02文艺学原理与马列文论;
5、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102):
01应用语言学;
02对外汉语教学;
03语言信息处理;
6、汉语言文字学(050103)
01汉语史;
02文字学;
03现代汉语;
04汉语教学;
7、中国古代文学(050105):
01先秦两汉文学;
02魏晋南北朝文学;
03唐宋文学;
04元明清文学;
05中国文学批评史;
8、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 01俄苏文学;
02现当代西方文学与大众传媒;
9、新闻学(050301)
01新闻史;
02新闻理论;
03新闻业务;
04网络新闻及新媒体;
05报刊理论与实践;
10、传播学(050302)
01理论传播学;
02应用传播学;
03传播学研究方法;
04电视文化传播;
05媒介与女性;
06国际传播;
07新媒体;
11、国际新闻学(050320)
01国际新闻史论;
02国际新闻业务;
03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交流;
04国际媒体;
12、广播电视新闻学(050321)
01广播电视史;
02外国广播电视;
03电视新闻;
04纪录片;
05新闻摄影;
13、舆论学(050322)
01舆论学基础;
02应用舆论学;
03舆论调查;
14、编辑出版学(050323)
01编辑出版理论;
02出版经营与管理;
03电子出版编辑;
15、广告学(050330)
01广告理论与广告史;
02广告实务;
03广告媒介04品牌传播;
05受众与市场;
16、公共关系(050331)
01公共关系理论;
02公共关系实务;
03危机管理04营销公关;
17传播心理学(050332)
01传播心理基础理论;
02传播心理应用;
18、传媒教育(050334)
01媒介素养教育;
02比较传媒教育;
03传媒高等教育;
19、传媒政策与法规(050335)
01传媒法实务;
02比较传媒法;
20、传媒经济学(050336)
01传媒产业管理;
02国际文化贸易;
03文化产业管理;
04影视项目管理;
21、广播电视语言传播(050337)
01语言传播发声学;
02播音主持基础理论;
03播音主持业务;
04汉语普通话教学与水平测试;
22、艺术学(050401)
01艺术美学;
02艺术传播学;
23、音乐学(050402)
01广播影视音乐理论;
02广播影视音乐应用;
03音乐人类学;
04音乐社会学与音乐传播;
24、美术学(050403)
01影视美术;
02美术与新媒体;
03当代美术创作与理论;
25、设计艺术学(050404)
01设计艺术史论;
02广告设计;
26、戏剧戏曲学(050405)
01戏曲历史与理论;
02戏剧历史与理论;
03广播电视戏曲;
27、电影学(050406)
01电影艺术史论;
02电影创作;
03电影电视剧表演艺术;
04影视制片;
28、广播电视艺术学(050407)
01电视艺术理论;
02电视策划;
03广播电视文艺;
04电视剧创作与理论;
05电视艺术与技术;
06录音艺术;
07广播电视语言艺术;
29、动画学(050420)
01动画创作;
02动画艺术理论;
03动画产业;
30、数字媒体艺术(050421)
01数字媒体艺术理论;
02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应用;
03网络多媒体;
31、应用数学(070104)
01微分方程求解及其应用;
02不确定理论中的数学方法;
03代数及其应用;
04统计与计量方法;
05媒体信息处理与智能;
32、计算电路与系统(080902)
01电子测量与电路状态诊断;
02现代电子设计
33、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80904)
01微波与卫星通信;
02光纤传输与通信技术;
03电磁兼容04电磁辐射、散射与逆散射;
34、通信与信息系统(081001)
01声频技术;
02数字电视技术;
03数字广播技术;
04信息网络技术;
05传输与覆盖监控;
06信息安全技术;
07移动多媒体;
35、信号与信息处理(081002)
01DSP技术与应用;
02多媒体技术;
03自动控制技术;
04视听模式与人工智能;
05高性能计算及应用;
06信号处理技术;
07嵌入式软硬件技术;
36、计算机软件与理论(081202)
01分布式计算与软件;
02传媒信息安全;
03智能信息处理;
37、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
01互联网应用技术;
02媒体信息数据化技术;
03数字娱乐与动画;
38、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00)
01媒体管理;
02管理信息系统;
39、企业管理(120202)
01战略管理;
02营销管理;
03财务管理;
40、行政管理(120401)
01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
02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
‘叁’ 中传考研专业如何选择
传播学学的内容比较宽泛,注重理论,出来的就业面比较宽,可以在PR,政府,企业里面做公关,也可以在创意性文化产业诸如广告等其他媒体里工作。
国际新闻学:比较具体专业,注重实践。就业较窄,一般在报社、出版社工作。传媒经济学:因为结合了经济,所以这个专业出来以后是培养传媒等文化产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的。
最终的选择要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是否喜欢经济,是比较喜欢做个新闻记者,进行一些政治、经济、民生的采访还是比较喜欢在一些时尚休闲杂志社或企业政府部门工作。
中国传媒大学(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中传”,位于首都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信息传播领域行业特色大学,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入选高校,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发起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单位。
资料参考来源:网络-中国传媒大学
‘肆’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的专业都有哪些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的专业:
1、电视与新闻学院
2、广播电视新闻学
3、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
4、摄影(电视摄影方向)
5、编辑出版学(电子音像编辑出版方向)
6、新 闻 学
7、传播学
8、传播学(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方向)
9、媒体创意
10、外国语学院
11、英语(国际新闻方向)
12、播音与主持艺术(英语节目主持方向)
‘伍’ 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专业都有哪些
产业经济学、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外交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
广告学、传媒经济学、编辑出版学、国际新闻学、舆论学、传媒教育、语言传播、艺术史论、传媒艺术学、音乐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播音主持艺术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动画艺术学、数字媒体艺术、互动艺术与技术、艺术与科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物理电子学;
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行政管理、文化产业、新媒体、新媒体、互联网信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艺术硕士 电影领域、艺术硕士 广播电视领域、新闻与传播硕士、出版硕士、工程硕士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 集成电路工程领域;
工程硕士 计算机技术领域、工商管理硕士(MBA) 、英语笔译、日语口译、法律(法学) 。
(5)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专业有哪些扩展阅读:
中国传媒大学,位于首都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语言艺术类行业特色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入选高校,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发起单位。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195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8月,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学校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0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0个专业硕士类别;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传播学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
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动画学
博士后流动站: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中国语言文学、信息与通信工程 。
‘陆’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报考专业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报考专业包括20200应用经济学、30200政治学、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05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30505思想政治教育、50101文艺学、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50103汉语言文字学、50105中国古代文学、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50201英语语言文学、50209欧洲语言文学、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
1、应用经济学
中国传媒大学应用经济学硕士点是在产业经济学硕士点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专业从2007年开始招收首届
学生,迄今已经为社会输送了逾50多名优秀的经济学硕士,2010年
学校获得了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点。
2、政治学
中国传媒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设于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于201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资格。本专业依托中国传媒大学的特点,以政治学为基础,融合传播学优势,形成政治传播这一特色方向。该专业方向集教学与研究为一体,以政治传播为主要研究内容,以中国政治传播研究为研究重点,致力于探索与推动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与研究体系建设与发展。由于着手研究早、研究方向明确,本专业的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等相关问题的研究,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规律,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深化并推进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该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与传播学的交叉学科,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并能够掌握传播规律、灵活运用传播方法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4、文艺学
现招生方向有
中国古典文论与美学、马列文论与西方文论、审美文化学、文艺批评
4个方向,招生导师数8人。在文艺学硕士生招生导师中,正教授3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5人。教师承担的在研项目有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
5、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言文字学为语言类的传统学科,分为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两个大方向,主要研究从上古到现代的汉语的口语系统与文字系统的演变规律、结构特征和现实状况。主要研究从上古到现代的汉语的口语系统与文字系统的演变规律、结构特征和现实状况。
‘柒’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专业有哪些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专业有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国际新闻学、舆论学、艺术史论、传媒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美术学、动画艺术学、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
中国传媒大学(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中传”,位于首都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信息传播领域行业特色大学,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国家“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入选高校,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发起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单位。
师资力量
据2019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教职工1989人,其中专任教师1115人,正高级职称329人,副高级职称589人。拥有一批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教授、学者,其中:3名双聘院士,2人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3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近年来,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分别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还有20余人次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等。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中国传媒大学
‘捌’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有哪些专业
2021年中国传媒大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学制:3年)有:
1、应用经济学
研究方向:产业经济、数字经济、国际文化贸易
2、政治学
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与政治传播、媒介与国家治理、全球传播与国际关系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
4、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向: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媒体融合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5、文艺学
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论与美学、西方文论与美学、审美文化学、文艺批评
6、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计算语言学
7、汉语言文字学
研究方向:汉语史、现代汉语
8、中国古代文学
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
9、中国现当代文学
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传播、中国现当代戏剧影视文学、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与文学
10、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研究方向:世界文学与大众传媒
11、英语语言文学
研究方向:现代语言学、英语文学、英语媒体语言研究、翻译理论与影视译制
12、欧洲语言文学
研究方向:欧洲语言与文化
13、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与语言传播、话语语言学
14、新闻学
研究方向:新闻理论与历史、应用新闻学、广播学、数字新闻传播、传播心理学、计算传播学、舆论学
15、传播学
研究方向:传播理论与历史、国际传播、媒介素养、应用传播学、性别传播、智能传播、口述史、媒介与全球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16、新媒体
研究方向:新媒体产业、新媒体理论
(8)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专业有哪些扩展阅读
中国传媒大学202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报考条件:
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要求。
(四)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复试时加试两门笔试,具体科目参见当年度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相关文件。
‘玖’ 中国传媒大学有什么专业
中国传媒大学专业有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
学校以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艺术教育为办学基础,形成文、工、管、经、法、理、教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致力于外语、新媒体、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出版、报刊等传媒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
学校拥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80个本科专业。另外设有独立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学院共设有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传媒技术学院、演艺学院、广播电视学院、摄影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文化管理学院、国际传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10个院。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中国传媒大学#2_3
‘拾’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有哪些专业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专业如下:产业系统理论、文化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国际关系与大众传播、国际关系与跨文化交流、当代国际关系、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传媒政治、外交学理论与实践、传媒与公共外交和中国古典文论与美学。
以及文艺学原理与马列文论、西方文艺理论、审美文化学、文艺批评、中国现当代思潮流派与作家作品、中国现当代戏剧影视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化与文学、国别文学与文学关系、现当代西方文学与大众传媒和中外戏剧文化研究等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17年10月,学校共有教职工2021人,其中专任教师1150人,正高级300人,副高级442人。学校拥有一批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教授、学者,其中包括:3名双聘院士,3人入选“长江学者”,4人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3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近年来,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分别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还有20余人次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