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哈佛中国史怎么样

哈佛中国史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2-09-13 08:43:40

‘壹’ 求《哈佛中国史01早期中华帝国》全文免费下载百度网盘资源,谢谢~

《哈佛中国史01早期中华帝国》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sjR5BT_sHYnC-dJh7S3ezA

?pwd=wszh 提取码:wszh
简介:从秦汉到明清,六个帝国时代,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历史究竟有什么不同。

‘贰’ 《哈佛中国史0261分裂的帝国:南北朝》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美] 陆威仪)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305utZEvJ5-_a-rIhxOTTA

提取码: fhys

书名: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作者:[美] 陆威仪

译者:李磊

豆瓣评分:8.2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10

页数:384

内容简介: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二卷。从地理情况、世家大族、军事与战争、城市生活、农村生活、外部关系、亲属关系、宗教信仰、文字与文学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自统一的秦朝以来首个南北大分裂时期——南北朝的整体面貌,史料新颖,视角独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南北朝史佳作。

作者简介:

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1954年生,师从何炳棣,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美国着名中国古代史专家,斯坦福大学Kwoh—Ting Li(李国鼎)中国文化讲座教授,。他的研究关注中国文明的不同方面,尤其擅长从政治和社会层面考察中国问题。着有“哈佛中国史”丛书中前三卷《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分裂的帝国:南北朝》《世界性的帝国:唐朝》,以及《早期中国的写作与权威》《早期中国的空间构造》等。

‘叁’ 中国历史书籍

中国历史书籍推荐

热衷了解中国历史,但史书枯燥的问题始终如同大山一般横亘在我们面前。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历史书籍推荐,欢迎大家借鉴。

中国历史书籍 篇1

1、《鱼羊野史》

简介:40万字的超级读本,讲述每一天在历史上发生的大事件或有趣的事,以高晓松的角度来重新解读历史事件,风格轻松幽默,与严肃的讲历史不同,有很多高晓松个人见解和趣闻,重温故国、故城、故人芳华刹那。

推荐理由:我知道了书名字的由来就是“鱼”字和“羊”字放在一起组成“鲜”字,所谓“鱼羊野史”就可以被叫成“鲜野史”,即新鲜的野史,并且高老师在此书中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让我们尽可能地读到不化妆、不整容的素颜历史。这个系列的图书按照月份的时间顺序编排,而随着鱼羊野史第六卷的问世,此系列的图书完美收官,读完六册,仿佛置身各个时代度过了整整一年。相信我,总有一些事情让你记忆深刻、难以忘怀。跟我一起来看看。

2、《明朝那些事儿》

简介:以网络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历史中的另一面,让历史变成真实的生活场景。

推荐理由: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很多,历史永远不是单纯的非黑即白,很多历史人物也不是我们原本想象的那个样子。张居正一代名臣,功在社稷,却持身不正,以权谋私;海瑞清正耿介,大公无私,却没有治国之才,为人偏执;戚继光抗击外辱,却也做过行贿结交权臣的事……这些才是最真实的历史,这些才是有血有肉的人物。

3、《哈佛中国史》

简介:《哈佛中国史》丛书专为普通读者而作,语言生动活泼,文风简明精悍,结构精致合理,极富故事性和启发性,是一套权威、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中国通史。

推荐理由:《哈佛中国史》是一套写给大众读者的中国通史,历史学习者可从中了解世界中国史研究前沿,而大众读者阅读这套“大不一样的中国史”,则可在享受会心愉悦的阅读体验之余,获得对中国历史的崭新认识。

4、《万历十五年》

简介:1587年的历史事件也是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换一个视角来解读历史,世界变得更立体。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当年,在明朝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推荐理由:《万历十五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的前辈——古时候的读书人,或者叫作儒生们——是怎样作人做事的。《万历十五年》是今日之鉴,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之鉴,希望他们读过此书之后,收拾起胸中的狂妄之气,在书斋里发现粗浅原则的热情会有所降低,把这些原则套在国家头上的热情也会降低。

5、《中国通史》

简介:以历史发展为序,按朝代编排,通过大量的文物遗址拍摄、历史情景再现、浩如瀚海的图文资料以及利用近现代历史影视资料等手段,全方位、新视觉、多层次的再现了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文化精髓,让观众直观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的演进过程,全面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

推荐理由:吕思勉先生的书简洁精悍,一个多余的字也没有,所以就不免有囫囵之嫌,我配合各种搜索查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读完此书,收获颇丰。吕先生绝对是个民族主义的'人,拥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历史书籍 篇2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日常难免会对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进行追根问底。

在如今戏说、穿越盛行的当下,历史越来越不真实,大家都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都喜欢看自己喜欢看的甚至自认为对的历史真相。

今天呢就是想推荐几本中国历史入门书,又有可读性,又有权威性。

第一本呢就是《唐代的外来文明》,豆瓣评分高达8.8分。推荐原因如下:

这本书写了唐朝生活的方方面面,最主要的是这本书是一个外国人写的,可以让大家看看外国人怎么看待我们中国最值得骄傲的一个朝代—唐朝。

被视作外国研究汉学的必读之作。是介绍唐代与世界文明交流的方方面面的不可多得的专着。通俗易懂,看了之后,才知道我大唐雄风原来不仅仅是政治、军事方面强悍,它的强大已经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二本呢就是《万历十五年》,是研究明史不可多得的书籍。用平淡的文字分析了一个帝国从兴盛走向衰落的原因。

作者黄仁宇深入浅出讲述了万历年间的一些历史画面。甚至于有些篇目看起来就像小说一样,可读性肯定很高,历史性也很高。

第三本《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名字有玄幻风,但真的是一本正经历史书。重在讨论这事件背后隐藏的历史意义,对我们理解中国社会的一些问题很有参考意义。

第四本《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本书侧重文学性的叙事,重新捕捉历史上不起眼的小人物的命运。推荐这本也是因为我觉得历史并不全是一些关键的英雄伟人创造的,没有我们这样普通人历史也是不完整的。

第五本《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家族史又是普通人的回忆,推荐原因也是因为讲的普通人,而且这书不是小说,都是原汁原味不加任何粉饰,虚构夸张的历史。

第六本《历史学是什么》,今天我们看到的历史都带有主观性,因为它都是人所记录的。既然是人所记录的,就不可避免地受记录者本人的思想感情、方法手段的影响。历史事实没有改变,但是记录的人变了,记录的观念变了,记录的手段变了,历史重心就会发生转移。这书也是一本历史入门书。

还有近代史的,被誉为中国近代史研究开山之作的《中国近代史》、郭廷以先生的《近代中国史纲》、《剑桥中国史》晚清民国篇。

优秀的历史入门书籍数不胜数,而我觉得学历史是为了树立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历史观往往代表着一个人的世界观。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一切发生过的事,都在历史里面。人一生几十年,一切感官与认识都建立在自己的经历之上,换句话说,你看过听过感受过什么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但世界太大,人一生很难见识所有,而历史则是你的“捷径”,虽然不完美甚至有时史料并不完全真实,但你可以体验所有前人的人生,从皇帝到奴隶,这对眼界的开阔不是一点半点。

;

‘肆’ 哈佛中国史适合什么人看

哈佛中国史适合喜欢历史的人看。

哈佛中国史

是2016年10月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加)卜正民等,译者为兴亮、李磊、刘雅君、张晓东、冯世明、李文锋、潘玮琳、李仁渊、张远。该书面向大中学生和普通读者,汲取50年来世界中国史最新研究成果,谱写21世纪全新中国通史,共分六卷本。

《哈佛中国史》六卷本丛书,由国际着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领衔主编,集结罗威廉、陆威仪和迪特·库恩三位知名汉学家,萃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最新的中国史研究成果,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最能代表西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史研究全新成果和水准的多卷本中国通史。

《哈佛中国史》丛书站在风起云涌的21世纪,从全球史角度重写“世界中国史”,引导世界重新思考当下中国。丛书上自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统天下,下至20世纪初清朝终结,分为六个帝国时代—秦汉古典时代、南北朝大分裂、世界性帝国唐朝、宋朝的社会转型。

气候变迁影响下元明帝国的兴衰,以及成就斐然、盛况空前的大清王朝,进而串起2000年中华文明跌宕起伏的荣辱命运。哈佛中国史丛书专为普通读者而作,语言生动活泼,文风简明精悍,结构精致合理,极富故事性和启发性,是一套给大众读者的权威、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中国通史。

《哈佛中国史》丛书出版后获得很多赞誉,被称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堪称哈佛大学出版社的典范之作,已被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数十所世界知名大学指定为中国史课程教材。

‘伍’ 剑桥中国史和哈佛中国史,哪个系列更好

哈佛大学出版社一直想要做一套简明、清晰、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国通史,关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他们找到了在国际汉学界享有盛名的卜正民先生,他邀请另外三位西方的汉学专家,历经近10年,共同完成了这套代表着世界中国史研究成果和水准的《哈佛中国史》。

中文版的引进、翻译和出版,又经历了10年筹备、5年编辑。

‘陆’ 中国通史,谁写的好一些,看哪个呢

中国通史类书籍版本众多,令人眼花缭乱,有国人写的,如吕思勉《中国通史》、钱穆《国史大纲》,也有国外汉学家写的,如剑桥中国史、讲谈社中国史、哈佛中国史等等。众多版本中,各有哪些利弊,哪些值得推荐?
我们邀请了几位资深书评人回答这一问题,意见仅供参考。读者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段位,斟酌选择书籍。
张明扬 资深书评人、作家
读历史的话,我其实不是那么推荐通史类书籍,断代史(唐史明史)专门史(军事史经济史)读起来更有收获一些。按我个人的喜好,“断代史”我都觉得有点大了,专门看本《万历十五年》这样的不是更好么?
第一,“通史”往往更强调的是学术界的“定论”,给作者的发挥空间并不大,写作者那些很别具一格但有争议性的观点很难“尽情发挥”。
第二,随着学术的精细化,一个人能够精通数千年中国历史越来越成为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理由怀疑,当代史学家写的“通史”往往都是以拼凑为主。因此,这些年出版的几套新版通史都是“集体创作”,更准确的说是,每个作者完成一本自己专业的断代史写作,最后“合”起来称为一“套”通史。
基于我以上说的这两点,我就“勉为其难”的评点一些版本的通史书籍吧。毕竟,读史如果要入门,先提纲挈领的“纵览”一下中国历史,也没有什么不好。

《上下五千年》
我的入门书,浅显易懂,虽然史观和很多历史叙事有点陈旧了,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我实在想不出更好的了。当然,这种历史“蒙学”书我了解的不多,欢迎大家补充,更新。
2、《国史大纲》,钱穆着
大师之作,当然很好,个人感情很浓烈,主张用“温情与敬意”看中国历史。但问题是,你真的有能力有兴趣啃完两本“竖排繁体”,并且文字不那么白话文的大书么?书是好书,但也要挑适合自己的,绝对不是什么入门书。
3、《吕着中国通史》,吕思勉着
大师之作,还是那个问题,你确定能充满求知欲的一直一直读文言文么?
4、《中国史纲》,张荫麟着
被誉为天才之作。但这本书严格说来并不是“通史”,张荫麟先生英年早逝,这本书只写到东汉。
5、三套老外中国史
《剑桥中国史》、《哈佛中国史》和《讲谈社中国史》都是我之前所说的“集体创作”,既可以整套作为通史来购买,也可以挑几本作为断代史来购阅。这种“断代史”式的创作,最大的好处就是保证了专业性,每段历史都可以挑选第一流的学者来写作。

《剑桥中国史》
无论从学术影响还是作者的咖位来看,《剑桥中国史》都是最一流的,严重推荐购买,唯一的问题是,还没有出全;《讲谈社中国史》也值得推荐,日本学者看写中国史会有些很奇特的化学反应,插入了很多日本的戏份,可以看作某种意义的“东亚史”;《哈佛中国史》我不太喜欢,作者水平良莠不齐,通俗有时容易流于浅显。

《易中天中华史》
这就是传说中一个人写的中国通史!
这套书还没有出完,现在最新应该出到第十九本《风流南宋》。一个人写这么大的书,就不要要求太多“原创性”了和学术性了。
资深历史爱好者就不要买了,买了肯定骂,不过,这套书虽然不可能有惊喜(一个人写这么多,你惊喜给我看啊),倒是很不错的入门书,一点也不晦涩,而且史实靠谱。就是,你确定你这么这么爱读书,能看完这套最后可能会有近三十本的“巨着”么?
我的建议是,这套书很适合拆开来买几本你有兴趣的,易先生写三国和两汉还是挺不错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吕思勉撰写的中国通史共计两种,一是《白话本国史》,二是《中国通史》或《吕着中国通史》。前者出版于1923年(商务印书馆),属早期作品,后者分上下册,上册出版于1940 年,下册出版于1944 年(开明书店),属成熟期作品。从品质上讲,显然以后者更胜一筹,可作为阅读中国通史的首选,其优点是清晰,尤其上册,分作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等十八条目,千年沧桑,一目了然,缺点则是单薄,这由其写法所决定,以区区两册,论上下数千年,只能长话短说,所以此书只适合入门(其文言写法对一些读者而言也许是一种障碍),而非深造。
张荫麟《中国史纲》
如果说吕思勉的成就,更多来自后天努力(相传他把二十四史读了至少四遍,其所下苦功,当世不作第二人想),那么张荫麟的成就,更多来自天纵英才(张荫麟天资之高,连陈寅恪都叹服不已,《哭张荫麟二首》有“流辈论才未或先,着书何止牍三千。共谈学术惊河汉,与叙交情忘岁年”之句)。吕思勉出版《白话本国史》那年将近四十岁,张荫麟的寿命却止于三十七岁,写作《中国史纲》之时年仅三十,惊才绝艳,并世无双。对于这本书,无论文采还是见识,无论广度还是深度,怎么誉美都不过分,至于缺点,只能归罪于苍天或命运,造化弄人,使张荫麟英年早逝,导致《中国史纲》只写到东汉,沦为残篇。

钱穆《国史大纲》
与吕思勉《中国通史》相反,钱穆《国史大纲》适合深造而非入门。作者对“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似乎太深了,从而积淀为一种成见,这容易误导初学者,却不妨作为研究者的靶子。
傅乐成《中国通史》
这本书的优点是老实,缺点也是老实,最适合作为消毒工具——假如你中过范文澜、翦伯赞之流的中国通史之毒。
陈恭禄《中国通史》
陈恭禄是一个被历史埋没的名字,他在民国学界,一度光焰万丈,1949年后却几乎销声匿迹,湮没无闻。身名俱灭的同时,作品随之蒙尘,事实上,他的《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等,较之同名着作,毫不逊色。拿《中国通史》来说,“义理、词章、考据三者兼备”,顾颉刚誉为“较近理想”。不过这本书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第一如吕思勉《中国通史》一样,所采用的文言写法,可能令今天的读者望而却步,第二此书共六十篇,前二十篇属于成稿,后四十篇则据作者遗稿整理而成,这中间的断裂,终归是一个遗憾。
《剑桥中国史》
费正清、崔瑞德主编的剑桥中国史,按计划共十六卷,最早一卷出版于1978年,迄今整整四十年,不过,哪怕经历了四十年之久,这十六卷还是没有出齐,《剑桥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和《剑桥中国隋唐史》(下卷)依然在孕育之中,《剑桥中国上古史》《剑桥中国五代十国及宋代史》《剑桥中国清代前期史》等尚未译入大陆,通史之“通”,名实不副。就分卷而言,多人合着史书的毛病,一样不缺。当然,论分量和深度,无论中西,此书都首屈一指。
《讲谈社中国史》
讲谈社中国史与剑桥中国史同一毛病,都不配称作通史,区别在于,前者没有写完,后者没有出完。这套书共十二卷,大陆只引进十本,第十一卷叫《巨龙的胎动:毛泽东与邓小平》,第十二卷叫《中国与日本的关系》,有兴趣的朋友可留意港台版。它的优点,一是通俗(立足于大众路线,所预期的读者应在高中生和大学士之间),二是详尽,三是美观;至于缺点,一来缺少一个提纲挈领的导论,二来各卷之间良莠不齐,譬如第一卷《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翻译有问题,第二卷《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春秋战国》写法有问题,第十卷《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则是平庸之作。

哈佛中国史》
哈佛中国史原名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倘若直译,应为“帝制中国史”或“中华帝国史”,由此可知它所书写的时段,帝制即皇帝制度,在中国的历史,始于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统天下,终于1912年清帝逊位,共和落地。从这一点上讲,这套书并非通史。它最大的优点即脉络清晰,尤其对比剑桥和讲谈社中国史。缺点则有两个,一是定位不准,力求通俗,实则学究,若谓剑桥中国史的预期读者在学院,讲谈社中国史的预期读者在大众,它则徘徊于二者之间,注定尴尬;二是品质问题,前三卷作者叫陆威仪,以他的历史功底,写秦汉一卷已经相当勉强,再让他写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可比赶鸭子上架,结果把丛书品质直接拉低了一个档次。

问题里提到的这些中国通史类书籍,的确可谓是各有千秋。
先说吕思勉先生的这本《中国通史》,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集中于论述文化史,下册则是介绍政治史。吕着中的文化是大文化的概念,政治经济社会无所不包,每一个专题都论述得非常精彩,足以管窥吕先生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无比熟稔;而政治史的下编也采取论史结合的方式,很多评论见地不俗。如果要说缺点的话,就在于其上编采取的是专题串讲的形式,每个专题都没有太多展开,而下编以时间为序的政治史论述,又过于简略。读者更适合通过这本书,对于中国历史,建立起一种通盘性的认识。
再说钱穆先生的这本《国史大纲》。这本书也是以政治、经济、文化作为切入点,跟吕着类似,同样是比较宏观和大脉络的论述,其中对于政治制度演化变迁的论述最为详尽和精彩,很多内容,跟钱先生另一本名着《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可以对照阅读。而就缺点而言,首先,钱先生采取的是半文半白的论述,而且一直到现在,这本书的版本仍然多为繁体字竖排,这点对于当代的读者来说,可能会不适应。同时众所周知,钱先生是一位文化保守主义者,因此在论述当中,他多少对于中国历史的很多方面褒奖有余、批判不足,不够客观。而且由于钱先生的这种立场,他对于元代和清代的论述也过于否定,跟历史的真实面貌有一定距离。

再来说海外汉学家写的这三部中国史。先说剑桥中国史。这部中国史的篇幅和体量是最大的,作者队伍也最为权威和庞大,其学术性,在三部中国史当中,也是最强的。如果是搞学术研究或者是历史的发烧级爱好者,还是推荐慢慢啃这部剑桥中国史,虽然全部读完,可能要花相当长的时间。
也正是因为其体量巨大,所以它可能不太适合历史的普通爱好者。相比之下,日本讲谈社的中国的历史系列和哈佛中国史的体量,更适合普通读者和爱好者阅读,前者是10卷(日本原版是12卷,后2卷大陆版没有引进),后者是6卷,都是相对可控的体量。讲谈社这套书的优势在于通俗易懂和相对浅显,感觉比较适合入门级读者,但由于作者水平存在高低,因此这10卷当中,的确有良莠不齐的现象,写作水平和可读性差距很大。讲远古和春秋战国的前两册更像是学术笔记,可读性和通俗性都比较欠缺;写秦汉、隋唐、明清的这三册可谓是非常出色的通史着作,视角独特,分析全面,文笔生动,值得推荐;而写晚清民国的最后一册则没有走出传统的窠臼,跟一般史书和教科书区别不大。
而哈佛中国史尽管比讲谈社这套书的学术性,整体而言,要更强一些,但由于其作者多为擅长叙事的西方中国研究大家,因此在可读性和阅读体验上来说,比起讲谈社这套书,可能还要更胜一筹。相对于国内一些通史性着作的流水账式按部就班的论述,哈佛中国史却是写出了足够的新意,强调叙事性,侧重于对政治史之外,社会史、文化史的论述。无论是对于各种历史素材的灵活运用,还是其深厚的历史学想象力,这套书都是可圈可点。当然,哈佛中国史的不足之处就在于存在为数不少的史料征引和细节上的小差错。但瑕不掩瑜,整体而言,这套书仍然非常值得推荐。

‘柒’ 《哈佛中国史6》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哈佛中国史6》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v4iIeJzwwdCH8Kb2TleIXw

?pwd=sd3w 提取码: sd3w
简介:《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切入点上选择的是:清朝是一个克服种种挑战、成就斐然而必须完整视之的重要断代,全书抛弃了清朝无能保守及中国近代史起于西力入侵的传统观点。

‘捌’ 如何评价《哈佛中国史》

2016年10月,着名汉学家卜正民主编的《哈佛中国史》中文版在中国问世。这套丛书从公元前3世纪秦一统天下写到20世纪初清朝终结,从全球史的视野讲述了中国的帝制史。

丛书分六卷,分别为《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分裂的帝国:南北朝》《世界性的帝国:唐朝》《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挣扎的帝国:元与明》和《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卜正民写的是元明卷,美国汉学家陆威仪、罗威廉和德国汉学家迪特·库恩参与了其他部分。“我们的目的是尽量客观、公正地讲述中国(从秦到清)两千多年的历史,让对中国历史不太了解的人在看过后了解。”卜正民说。这套书被誉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已被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指定为中国史课程教材。

阅读全文

与哈佛中国史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哪个省市手机卖得最多 浏览:247
沙特与伊朗哪个国家大 浏览:752
中国移动如何办理不限流 浏览:65
伊朗后院巨响怎么回事 浏览:863
意大利面的煮法怎么做 浏览:234
中国人口最多是哪个县城 浏览:534
印尼和尼泊尔金刚我什么区别 浏览:25
伊朗人生气该怎么安慰 浏览:769
印尼语怎么说口语 浏览:662
印度为什么生产鸦片 浏览:617
美国驻伊朗军队有多少 浏览:427
哪些中国名人人穷志不穷 浏览:206
55亿印尼盾是多少人民币 浏览:88
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在哪里查看 浏览:390
中国科学怎么样 浏览:89
中国的老年人为什么爱跳广场舞 浏览:493
英国中国海运什么线路 浏览:492
为什么美国斩首伊朗将军 浏览:67
去意大利劳工怎么申请 浏览:593
印度血檀木哪里产的 浏览: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