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去美国化是什么意思
“美国化”是一个词,就有点像“老龄化”这类词,代表一种现象。“去美国化”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去除“美国化”这种现象。我赞同这句话。
另外,去“美国化”就是中国等世界各国(多指那些希望借此机会削弱对其国内各方面影响的国家)拜托美国对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影响。
举个例子,近期土耳其希望购买中国的红旗-9防空导弹,但受到来自美国、欧盟等国家的极力阻挠,这就是美西方国家对别国政治、军事的干预。这其中的去“美国化”就是排除美国对其国内事件的干预。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不明白可以继续追问我。
‘贰’ 华为“去美国化”的成功概率有多大
去美国化会不会成功? 不管会不会成功,这段艰辛的路总需要走,要不然就会一直被掐住技术的脖子,与其一直仰息别人,不如自己独立自强。也不是完全断供,是所有含美国技术的产品都要通过美国商务部的批准,这得看中美间的博弈。
还有美国自身经济政治的需要。自力更生吧,要不然永远被人卡脖子。中国同类企业也要准备去美国化,因为中国高技术企业首先要以内循环为主,靠美国技术芯替别人打中国市场,没有前途的。华为根本不可能死,你以为华为靠手机活着吗?手机只能是华为业务的一部分而已!
不是叫华为去美国化,而是中国科技去美国化,中国科技不去美国化,美国也不会把高端卖给你,就是中国科技,能用其他的替代就不要用美国的,除非美国独有,到现在为止,美国也不敢对华为说,不能用美国专利,因为美国要用到华为专利,美国也不敢绕开,因为这是世界组织定的。
这个本身不是华为不用美国芯片的事情,而是不能用有美国没备生产的芯片,因此需要芯片厂家去美化,而生产厂家去美化需要巨大成本,且产品可能没有竞争力而导致今后巨亏的可能,其若持续改进达到与有美国设备生产线的技能,可能需要万亿级别,因此华为的确是非常困难,这是美国对中国整个半导体产业的宣战,华为只是突出部而已。还没到最危险的时候,到最危险的时候才会出极端手段。现在美国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所以出极端手段。中国也可以出,在美国的美国公司不准使用华人,只要祖上是从中国来的,就不准使用。否则就制裁你公司。
‘叁’ 中芯国际去美国化还需多久
中芯国际将在年底去美国化。
据称,中芯国际今年年底之前准备铺设无美国设备的40纳米芯片生产线,并计划在三年内在相同的基础上研发更先进的28纳米制程。
与此同时,长江存储准备在不远的将来把国内设备替代率从30%提高到70%,并且有计划地将更多内地公司纳入其供应商序列。
和国家安全有着密切联系的半导体产业一直是中美科技战争的中心。美国商务部在5月份和8月份接连出台一系列愈加严格的针对华为的芯片出口管制政策,随着特朗普政府将打击范围扩大到微信和TikTok后,中国其他严重依赖美国生设备的科技企业,尤其是芯片制造商,都迫切感受到了被美国断供的威胁。
‘肆’ 中国拥有的那么多外汇储备怎么不用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而去买美国的国债
企业和个人手里的外汇,拿到银行去兑换成人民币,银行得到外汇,企业和个人得到人民币;央行的外汇就是这么来的,所以外汇对应的人民币的已经放到市场流通中的,如果还拿这部分外汇到国内投资,会引发货币过多,造成物价上涨,引起通货膨胀,简单说吧!原来市场中只有10元,而一个西瓜卖10元,那么10元货币对应一个西瓜;如果市场中的钱变成20元,而西瓜还是一个,钱就多了,而西瓜只有一个,卖西瓜的人就不会只卖10元了,其价格就会上涨。
买美国国债可以让我们的外汇储备保值增值,因为可以赚取利息,而美国国债信用最好也最安全,可以在市场上随时变现;当我们需要使用外汇的时候,就会卖掉美国国债,去买我们需要的东西,如石油、矿石、黄金等。
‘伍’ 我国华为怎样破解被西方打压的困境
华为的业务核心是通信,而不是手机这样的消费者业务。华为的通信业务更大更稳固,在海外拥有2万亿美元的设备和服务合约,是各国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服务商,已经和多国政府捆绑在一起了。
这么多设备和服务合约,2G、3G、4G,这都是已经在运营的了,换掉代价非常大,非常麻烦,不是非常极端的情况绝不会换。华为5G在海外布局也越来越多,升级到5G也是从现有的4G开始。要从华为的4G升别家的5G,代价要高得多。所以各国面对美国忽悠,都没什么反应,因为涉及的商业利益实在太大。
如果把华为一些业务整垮了,那么一些国家的通信服务合约就没法完成了,这就不是单个合约的事,而是整个国家要瘫痪了。美国自己的农网,也是要华为支持的。所以涉及到这类合约,美国应该会发许可证。华为自己也会囤货保证持续服务能力。
华为还有一些其它业务,如收专利费,发展安防、汽车配件等业务,还包括大公司的品牌、知识产权积累、执行能力,因此找到一些业务生存下来是没有问题的。即使是手机芯片没人代工了,也还可以买别家的芯片,可以用低端手机先撑一段时间。
在芯片产业链上,长远来说就是要生产工具去美国化,不单单是华为,中国公司都要,非美国的公司都要。但中国自己会先干起来,华为冲在最前面。
其实芯片产业没有太多秘密,之所以不容易做成,主要是有三个原因:一是投资巨大,一般国家搞不了,但对中国不是问题。二个是投资时间相当长,短期见不了效果,需要持续投资坚定向前的耐心,这对中国也不是问题。三是要有需求,有客户,不然你搞这些没有意义了,这对中国也不是问题。
EDA软件,芯片代工设备,中国迟早都会做到去美化。而且中国并不是零基础,十多年来也取得了不俗的进展。中国自己完全掌握的光刻机技术,马上就能做到28nm,这离产业界主流也没多远了。
全球其它公司,也很有可能选择帮助华为,帮助中国。也不用做什么,就搞美国技术替代就行了。原理也是一样的,只要做到不用美国技术,就有额外的优势,有中国大把订单等着。这本来也是符合公司发展原理的,搞技术在产业链吃得更深,没有坏处。
如果全球公司真的搞出了去美国化的芯片加工产业链,那美国的禁令就会崩溃了。到那时候,是不是美国政府把禁令去掉
‘陆’ 国产基础软件的背景
2008年10月21日起,微软公司对盗版Windows和Office用户进行“黑屏”警告性提示。自该黑屏事件发生之后,我国大量的计算机用户将目光转移到Linux操作系统和国产Office办公软件上来,国产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下载量一时间以几倍的速度增长,国产Linux和Office的发展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据各个国产软件厂商提供的数据,国产Linux操作系统和Office(For Linux)办公软件个人版的总下载量已突破百万次。这个现象的产生足以说明在微软打击盗版软件的时候,我国Linux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的开发商已经在技术上具备了替代微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能力;同时,中国用户也已经由过去对国产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质疑的态度开始转向逐渐接受,国产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已经成为了用户更换操作系统的一个重要选择。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中国何时才能出现拥有微软这样技术与实力的公司?即同时为用户提供自己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正是由于微软同时提供 Windows和Office这两大基础性软件,才能肆无忌惮对市场进行垄断、强制捆绑销售。只有国产软件厂商同时提供良好兼容性的两大基础软件产品,才能使国产软件的推广应用不受制于人。那么什么才是最佳解决方案?打造“一架式解决方案”,发展中国的系统软件旗舰企业!即同时提供操作系统+办公软件这样的“一架式”解决方案!这也是微软的成功所在,到目前为止,在微软公司的众多软件中,按销售收入前两位排名的是 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离开这两大基础软件中的任何一个,微软也就不能成为今天的微软了。也正是看到了这些,为了进一步摆脱对微软的的依赖,11月11日,科技部官网正式公布了关于“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科技重大专项2009年课题申报的通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首次执如此“巨资”组织开展基础软件重大专项,我国基础软件在经历了将近20年的艰难发展之后,作为“十一五规划”中的首个课题被正式推上了快速发展的特殊通道。回顾我国基础软件尤其是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典型的“从引进”到“自主研发”的过程,是一个中国式特有的“改革开放”过程:从我国第一代与康柏合作的COSIA操作系统,到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Linux操作系统版本发布;从技术爱好者的民间草根光盘式传播到第一次北京市政府采购国产操作系统作为政府办公平台;从我国政府首次针对操作系统设置“扬帆、启航”项目到如今的“核高基”软件重大专项,每一个层面的进展都让我们距离中国拥有自己的国产操作系统更近了一步。某种程度上,这次重大专项的巨资扶持将使中国政府拥有真正“安全、可靠、可控”的基础软件的目标转变成为现实。通过这次的专项投资,我国的软件行业将获得更强的发展助力,中国系统软件的“一架式解决方案”的问世也渐露端倪。在目前国内的基础软件格局当中,从事Linux操作系统相关业务的企业主要包括中标软件、中科红旗;办公软件企业主要有金山、永中、中标软件和中文2000;数据库企业主要包括达梦、人大金仓等等。就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厂商来说,最有潜力打造中国“微软”的企业当属中标软件,其公司股权结构最清晰,中国软件(直属CEC集团)、普华基础软件(CETC)两家共同出资控股,此外其产品线也是目前国内最全的,包含了中标普华Linux桌面、办公软件、服务器等三类本次专项扶持的产品。另外,中标软件已经在全国各地成功实施了很多的行业应用案例,尤其是“中国建设银行信息化”项目已经在金融行业广泛推广了5年之久,具有深厚的行业推广经验。可以说,中标软件具备了本次软件专项扶大扶强的一切要素,但是未来中标软件能否成为中国“微软”?我们拭目以待。总体说来,中国国产软件尤其是基础软件的最好时代已经来临,无论结局是什么,我们都期望未来不会再受类似“黑屏事件”的制约,也希望我国所有的信息化建设都能建立在“安全、可靠、可信”的国产基础软件平台上!
‘柒’ 很多软件系统开发语言都是美国的,鸿蒙系统要怎么解决
华为一直在开发自己的鸿蒙系统,但是手机系统一些基本的编程语言都是英文的,你可以说它是美国的,你可以说它是英国的,因为英语这种东西在很多国家都是他的官方语言,它的开发语言是其他国家的,并不代表我们不能用,因为很多基层的开发语言它是通用的,这个库大家都能用,没有什么版权之分,但是说能写出来什么东西,那就得看你自己的能力了。
开发语言的问题其实并不会受到太大的限制,因为我们要是强行用中文去写的话,理论上来说也不是不行,但是什么库都没有,你全都得自己建,现在很多通用的库你是可以直接用的,没有必要强求用中文去写。
‘捌’ 中国的科技公司这么多,为什么只有华为被美国卡了脖子
中国有许多科技公司,比如说华为、阿里巴巴、腾讯和字节跳动等等。但是为什么美国只挑华为一家卡脖子呢?其实,原因有以下三点。
1、华为搞得是基础架构。
中国的高科技公司有很多,但是想阿里巴巴、腾讯这些企业,他们只是做软件的。为什么有软件和硬件之别?那就是因为软件是在基础架构的基础上运行的,软件做的再好,再优秀,当别人把基础架构一撤掉,你全塌。什么是基础架构?比如说操作系统,就想安卓、windows、ios这些操作系统,试想,当没有了这些操作系统之后,你软件做的再好,有什么用呢?因为没有运行的地方。但是华为在偷偷地搞基础架构,他的鸿蒙操作系统正是这样的布局。美国绝不允许第二个国家能挑战他的霸主地位,所以他决不能容忍华为再搞下去,于是,他卡华为的脖子,而不卡其他科技公司的。
以上就是为什么,美国只卡华为的脖子,而不管中国其他科技公司的原因。
‘玖’ 去美国化中国一直在做,为什么现在新华社公然提出,难道中国现在有能力去美国化了现在公然提出是否明智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网10月15日载文《中国还没有能力“去美国化”》,摘要如下:
13日,中国官方新闻通讯社新华社发表英文署名评论文章,称:“美国两党在白宫和国会山之间的相互扯皮并没有达成有效协议让他们吹嘘的政体恢复正常运转,这也许是这个被蒙蔽的世界开始考虑建立去美国化世界的好时机。”
美国福布斯杂志立刻发表署名评论进行回应。文章问道:“中国能建立一个去美国化的世界吗?中国能领导全球经济吗?”然后,作者自答道:“最可能的回答是不能,因为中国缺乏能使其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四个条件。”文章的分析相当心平气和。
首先,中国并没有一个为其制造产品提供的“广大无边”的世界市场新天地。文章说,当中国真正扩展到世界市场的时候,资本主义已经接近最后疆界,已经征服了世界各地几乎每一个市场。这意味着中国是在资本主义的最后疆界上推展,因此,在其与已经占据全球市场的其他主要角色发生冲突前,它并没有可操控的空间。
然后,文章分析了中国在国内市场中的天地。文章问道,“什么是中国国内的新天地呢?”文章说,如果用一个国家的人口作为尺度来衡量一个国家国内市场的大小,那么中国是劳动力和产品市场的巨大资源。但是,单靠一个巨大人口并不足以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在14世纪初、19世纪中和1950年代初就已经拥有巨大人口。但是,中国错过了所有这三个崛起成为强大世界经济体的机会。
文章接着分析了今天中国所拥有的不同点。文章说,中国持续增长证明了它当然与过去不同了,中国已经以创纪录速度把这个国家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它仍有许多麻烦:低人均收入、持续收入不平等、低人口密度、高文盲率,以及分散的管理结构。所有这些,使中国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分散的地方市场的集合体,而不是一个单一的完整市场。
文章说,中国还不能去美国化的第二个缺乏的条件是,一个原生资源,即企业家精神,这是中国尚未培育和滋养出来的精神。文章说,公平地说,企业家精神在中国农村地区正得以繁荣,那里农民正在变成企业家,市场力量决定着工资。企业家精神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也很发达,那里许多个体通过出口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产品发了财。像熊猫电子、华为科技、海尔集团、小天鹅,以及联想公司开发的新产品,它们正在成为下一个思科、IBM和苹果。
但是文章说,不幸的是在中国,这些公司不是正道而是例外。今天的中国经济,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生产、营销和销售别人发明和创新的标准产品。而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至今还没有在全球经济中发展出像iphone和ipad这样的拳头产品,还没有创造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根本原因。
文章说,第三个条件是市场和政府各自的位置不对头,它用鸡尾酒来形容两者未能合理调和,也就是要将自己部署在经济领域中各自擅长的地位,而不是各自失败的地方。但文章说,今天的中国,两者恰恰处于“各自失败”的状态:政府从经济的“公共”领域中消失,这些领域如环境保护和职业安全,街道和高速公路巡逻,以及保护公民免遭金融欺诈等,而市场在这些领域要么失败,要么做得很不够。
与此同时,政府却以所有人、企业主和经理人的身份在国营企业和乡镇企业中出现,那些企业生产钢铁、洗衣粉、铝等各种产品。政府以“私营”企业家和所有人出现,并拥有足够多的股份来控制其管理。政府还在银行业中出现,通过政治法令而非市场力量,控制几乎每一家主要银行的信贷配给。
最后,文章说,中国需要一种新的企业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把消费者而不是把政府官僚置于经济天地的中心;由企业家对经济资源如何部署作出选择,并允许专业经理人来执行这些选择。
文章说,底线是:一个巨大的人口、一支劳动力大军和一个市场,可能是成为领导世界的主要经济体的必要条件。而充分条件是要有一个开放的市场天地,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市场和政府的正确结合,和一个新的企业思维定式。文章的结论是,“所有这些看来中国现在还不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