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古代中国指的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古代中国指的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2-09-13 12:42:31

‘壹’ 古文中的中国是什么意思

,古代文言文里“中国”应该是“中原”知吧.那么,中原广义道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指整个黄河流域.-----------------中原,历史上指包括河南省中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专省及山东省各一部分属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是中华...

‘贰’ 中国在古代的意思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一词所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

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

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到清代,处于清政府管辖下的全部领土,都以中国为:它的代名称。在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才专指国家的全部领土,不做他用。

(2)古代中国指的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中国”一词已经有着3000年的使用历史,但一直只是作为一种:代指性名词来使用,没有一个王朝曾经将“中国”两字明确作为-其政体的直接名称。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

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一名,在外交文献上出现,始于1842年的《南京条约》。

真正以"中国"做为正式国名简称,是从一场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的。从这时起,"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今天,"中国"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家了,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叁’ 中国古代时候也叫“中国”吗那怎么解释

在古代,“中国”一词的意思之一,是指帝王所处的都城。《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是劝西周厉王放松一点对人民的压榨,先从爱惜京都的人民做起,进而安抚四方之民。这里,“中国”指京都,“四方”指京都外的诸夏。“中国”的另一古义是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即远古华夏族所居住的地方。地处南方长江流域的楚国人称周、鲁、齐、晋等国所处的黄河流域为“中国”。这一含义的“中国”与“中原”的词义相同。
后来,随着疆域的扩大,“中国”所包括的范围也扩大了。在今天,“中国”已是专有名词,与古义的“中国”大不相同了。
http://211.161.160.48/qjd/zy/44/html/writing4404.htm
远在 3000年前,中国西周三代开国君主曾经三异国都。最初周文王在未得天下时,将周民族的政治中心确定在丰(今陕西西部的歧山附近),武王灭商后便将国都向东迁移到镐京(今天西安附近)。成王即位后又派周公在今天洛阳以西5里处建立洛邑,史称东都。当时建立洛邑的一个重要理由便是洛阳居天地正中。中国这个名称就反映了天地正中的意识。周成王在位时采纳了周公提出的建藩屏周方略,大肆分封诸侯(所谓藩国),让它们承担保卫京畿的任务。于是形成了以四夷为外环,四方诸侯为内环,周室王畿为'中国'的政治格局,这就是中国一名的来历。如今在德语中,除用China一词称呼中国外,有时还用Mitten Land一词,即中央之国。应该说这个词与中国的本义完全一致。在这个背景下,殷商时期流行的天下四方观念变成了五方观念,这第五方就是中央,而四方则成为具有边缘含义的四维。春秋时期成文的《诗经》就有四方为纲、四方为则的说法。连中国传统的四大名山--东岳泰山、南岳霍山(今安徽天柱山,后改为湖南衡山)、西岳华山和北岳恒山--也被称为四垣,就像一间屋子的四壁。天子定期到四岳巡狩,一来是为了祭告天地,二来为了视察四方诸侯的工作。
http://www.top169.net/book/novel/dly/15.htm
"中国"一词的含义
翁独健先生认为:"中国一词,从《诗经》上就可以找到,不过古代'中国夕之称只是地域的,文化的概念,或者是一种褒称。……历史上的中国不仅包括中原王朝,而且也包括中原王朝以外的少数民族政权。"
张珑如先生认为:"关于'中国'的概念,历史上是某一个地域名称,不是国称,作为国家的概念,是近代的事。以往有些学者,把它认为国称,或囿于《禹贡》九州之说,把中原地区作为中国的疆域〔,这〕是不对的。"
半一之先生认为:"中国之称在历史上是个地区的称呼,而且是有变化和发展的。先秦时,指处于众多国家的中央地区的国家,而把四邻称做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当时,中国不是一个国家概念,而且它的领域也不是当时的国家领域。与'中国'同时使用的名称还有‘四海',‘天下'。"
杜荣坤先生认为:"'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尚书》。据史籍记载和近人研究,初含有'京师','帝都','国中','王a'等意。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一词包含的范围逐渐扩大,成为地域的名称。……古代华夏族最初于中原建立国家,为有别于四方蛮夷戎狄,自称'中国',即'中央之国'的含意。……秦统一六国,华夏族与四周所谓戎狄蛮夷诸族逐渐融合,形成以华夏族(汉代以后渐称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集权国家,'中国'一词泛指中原王朝所直接管辖的地区……"杜先生又说:"历史上'中国'一词是地域或文化类型及政治地位的区分,而不是整个历史疆域和政治管辖范围的概念,国家政权的正式名称。"
陈连开先生认为:"中国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含义不止一端,大体是殷周指天子所居王城;到春秋战国指中原诸侯国和实行华夏文化礼仪的诸侯国,既是地域概念,又是文化概念。到秦汉以后,往往指王朝直接管辖区,而以王朝的边疆为‘裔'。
以上各位学者的见解代表了学术界的基本看法,其中的诸多见解,如不能以现代国家概念去衡量当时的"中国";"中国"既是地域概念,又是文化概念;"中国"一词包含的范围不断变化等,都是十分正确的,但有一个相当关键的问题似有商榷余地,这就是:"中国"之"中"字的真正含义到底是什么 田继周先生称:"在先秦时代,中国是指处于当时我国众多国家的中部地区的国家。比如商王国因居于众国之中部,而称中国。"举一之先生意见同于田先生。笔者对此种说法一直持置疑态度。因为除濒海的邦国之外,任何一个邦国四周都有其他邦国存在,因而所有这些邦国都是居于"众国之中部",不独商王国。杜荣坤先生认为古人自称中国,"即'中央之国'的含意",所引用的史料见《韩非子 初见秦》。考《韩非子》原文:"赵氏,中央之国也。"其旧注称:"赵居邯郸,燕之南,魏之北,韩之东,故曰'中央'。"这显然是讲赵国居列国中央,跟中国是不是中央之国无关;魏国的位置更是居于列国中央,但文中却未称其为"中央之国"。真正值得注意的倒是殷商的名称。《尔雅 释言》云:"殷,齐,中也。"《尔雅》疏释曰:"殷,齐皆谓正中也。"系强调自己在"天下"万国之中的中心地位而言。《诗 商颂 殷武》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句,毛诗注称:"商邑,京师也。(郑玄)笺云:极,中也。商邑之礼俗翼翼然可则效,乃四方之中正也。"《易 坤》有"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的说法,《疏》释为:"以黄居中,兼四方之色……居中得正,是正位也。"《礼记 中庸》有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韩非子 扬权》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天子居中得正,允执其中,天子所居之处非中而何 前述"五服","九服",均以天子所居为中心,由内向外层层构建藩卫之国。故"中国"之"中",并非源自地域位置,而是源自"以我为中心"的政治理念。
"春秋三世说"中的"天下"与"中国"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 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 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 《公羊传 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到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学派的"春秋三世说"。《公羊传 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为以外内之词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东汉经学大师何休进一步发挥公羊学派的说法,将《春秋》所记242年的历史,理想化地分为三个阶段,即:"所传闻之世","所闻之世"和"所见之世"。"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着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虽然那242年历史发展事实并非如此理想化,但我们必须承认此种理念对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做出了某些正确认识和预见。夏、商时期,应该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时期;而集华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礼"的形成,是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标志。观夏、商、周、春秋,各邦国不断分化,有的进人华夏集团,有的进人蛮、夷、戎、狄集团,像祀国这样的国家,一度摇摆于夷夏之间,最后终于摆进了华夏集团,成了"诸夏"的一分子。

‘肆’ “中国”在古代叫什么

中国在古代别称有:“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

1、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

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在甲骨文中,夏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

2、中华: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区(河,黄河;洛,洛水、洛阳)。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区别其他四方而称为中国 (古代“中国”与“中原”同义)。后随着历史演化,与各民族不断融合,因此凡属于中华文化范畴的皆属中国。

华者,初源于华胥氏(位于华山之西,今西安市蓝田华胥镇)。《列子·黄帝》有载,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伏羲、女娲生子少典。《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故而,华胥正是炎黄之祖也。

3、九州

大禹划天下为九州,夏朝初年,夏启(大禹的儿子,夏朝第一位王)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先派人把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精选出来的着名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

从此,九鼎象征着九州,夏王亦顺应“天命”,成为天下之共主。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九鼎成了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传国宝器,唯有天子才能代代相传。

(4)古代中国指的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世界遗产数量全球领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56年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此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实行改革开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家,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君主政体退出历史舞台,共和政体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先秦时期的华夏族在中原地区繁衍生息,到了汉代通过文化交融使汉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国主体民族的基础。

后又通过与周边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断攀升,宋代中国人口突破一亿,清朝时期人口突破四亿,到2005年中国人口已突破十三亿。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多彩,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

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有诗词、戏曲、书法、国画等,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则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伍’ “中国”到底是什么意思“中国”的由来是什么

“中国”二字在古代其实是指代中原,而这二字的由来则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刻于“何尊”上的铭文“宅兹中国”。根据《周礼》这一古籍的记载,古人建立邦国主要是通过土圭法来择选地域。借助土圭法,古人能够确定地中所在。所谓“地中”,在古人看来是“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为此适合用于建立邦国。而于地中建立的邦国,其实也就是中国。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开始进入到大一统封建王朝阶段,而“中国”二字所指代的对象也逐渐变更为了中原地区。古代的中原地区主要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中的中心为河南洛阳至开封一带。黄河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非常重要的一处发源地。处于天下中心的中原长久以来都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中心,因为这方面原因中国古代诸多王朝曾建都于中原。除此之外,华夏民族所处的中原地区也被称为“中华”,而生活于非中原地区的部族在古时候则被称呼为“四夷”。

待脱离封建王朝的统治之后由于中华民国的建立,作为简称出现的“中国”二字开始正式转变为拥有近代国家概念的一个名词。待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二字也一直作为简称存在。

‘陆’ 中国在古汉语是什么意思

中国在古汉语的意思如下:

而汉语中的“中国”一词,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 汉代始建蛮夷邱,并使汉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馆,明代四夷馆,内分八馆,曰:鞑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自近代的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作为东亚文化宗主的局势逐步被打破了。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同时又以“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的代称出现。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华”,是指华丽、兴旺;也有说上古华、夏同音,本一字。《左传》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是指汉服,夏指行周礼的大国,故中国有礼仪之邦、衣冠上国之美誉。

(6)古代中国指的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以这种书面写成的作品。

一般认为上古的时候,口语与书面语十分接近。《诗》、《论语》等与上古的口语较为接近。秦汉以后,书面语与口语逐渐脱离。上古书面语定型以后,各代一直使用这种语言书写,唐宋明清的散文家就是用这种文言写作的。

古白话

古白话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

魏晋以后,某些作品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口语化的文字,例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古白话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古白话的正式形成。这些古白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此外,吴语、闽语支(包括闽东语、闽南语等)、粤语和客家语素有语言化石之称 。甚至现今都保留着很多与古语相同的语法和发音。

‘柒’ 古文中的“中国”是什么意思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8] 同时又以“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的代称出现。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华”,是指华丽、兴旺;也有说上古华、夏同音,本一字。《左传》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9] 华是指汉服,夏指行周礼的大国,故中国有礼仪之邦、衣冠上国之美誉。而汉语中的“中国”一词,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10] 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11] 汉代始建蛮夷邱,并使汉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馆,明代四夷馆,内分八馆,曰:鞑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自近代的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作为东亚文化宗主的局势逐步被打破了。

‘捌’ 中国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中国为什么叫中国?
在古代,人们所说的“中国”,并不是现在的“中国”。
古代的“中国”,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国”的代名词。在我国的文献中,“中国”一词有六种含义:
1、指皇帝所在的都城。
2、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因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一般都处在各诸侯国的中间,所以叫“中国”。后来又发展为凡是皇帝直接统治的地区都叫“中国”。
3、指中原地区。
4、指国内、内地。清朝就把内地叫“中国”。
5、指诸夏族居住的地方。诸夏地区不仅居住着汉人,也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人们把这个地区叫“中国”。
6、指诸夏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从汉代起,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历史上“中国”的范围,除了王朝之外,还应包括各民族建立的政权和部落。19世纪以来,“中国”则指我国的全部领土,与古代的不同。
“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一个王朝——商朝。由于商朝的国都位于它的东、南、西、北各方诸侯之中,所以人们称这块土地为“中国”,即居住于中间的王国,它同时又是政治、经济中心。
在古代,“中国”没有作为正式的国名出现,因为那时的王朝或政权,只有国号,而没有国名。他们所说的“中国”,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真正以“中国”做为正式国名简称,是从一场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的。从这时起,“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今天,“中国”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家了,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玖’ 什么是古代中国

古代中国一般指中国。 中国,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中国,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前后,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  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先秦时期的华夏族在中原地区繁衍生息,到了汉代通过文化交融使汉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国主体民族的基础。后又通过与周边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断攀升,宋代中国人口突破一亿,清代时期人口突破四亿,到2005年中国人口已突破十三亿。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多彩,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有诗词、戏曲、书法、国画等,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则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与古代中国指的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沙特与伊朗哪个国家大 浏览:752
中国移动如何办理不限流 浏览:65
伊朗后院巨响怎么回事 浏览:863
意大利面的煮法怎么做 浏览:234
中国人口最多是哪个县城 浏览:534
印尼和尼泊尔金刚我什么区别 浏览:25
伊朗人生气该怎么安慰 浏览:769
印尼语怎么说口语 浏览:662
印度为什么生产鸦片 浏览:617
美国驻伊朗军队有多少 浏览:427
哪些中国名人人穷志不穷 浏览:206
55亿印尼盾是多少人民币 浏览:88
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在哪里查看 浏览:390
中国科学怎么样 浏览:89
中国的老年人为什么爱跳广场舞 浏览:493
英国中国海运什么线路 浏览:492
为什么美国斩首伊朗将军 浏览:67
去意大利劳工怎么申请 浏览:592
印度血檀木哪里产的 浏览:821
中国中部38师在哪里 浏览: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