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十大贫困县
1、康保县;
这是河北省张家口市下面的一个县城,人口大概28万左右,大部分都是农民,医疗条件非常差,一些基本的生活设施也不全面,都是住的那种土房子,是中国十大特级贫困县之一。
这里所有的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超过4千块钱,目前国家对这个地方进行了扶贫政策,人们的生活才得到些许的改善。
2、美姑县;
在四川大凉山区美姑县住着一些特别贫困的村民,这个拉木阿觉乡马依村里面的人连吃一口米饭都是很奢侈的事情,肉一年能吃2次就很不错了。村民主要靠农业谋生。
3、昭觉县;
这也是的大凉山那边山区的一个贫穷县,这里长期遭受自然灾害,当地的村民饱受痛苦,山高路远,走到一个小镇上都要2个小时,是四川彝族最贫穷落后的地方,当地农民的主要以农业为主,
4、彭阳县;
这是宁夏那边的一个贫穷县,占地面积约2529.10平方公里总共有3个镇9个乡村。
总人口26万左右。主要是靠农业为生,种一些小麦、玉米之类的,但是不幸的是这里经常发生干旱所以农民们经常缺水,没有水喝。农作物也没什么收成,导致一直都是那么的贫困潦倒。
5、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
这是青海省下面的一个自治州下面的小县城,那里气候十分恶劣,而且之前还发生过地震,人们的生活环境很差。
这里气温非常低温差很大,经常下雨非常的寒冷,穿着厚厚的大棉袄裹着,而且每次下雨就很久很久,很少看到晴天,虽然是在北方,却总是下着雨,那里的村民也是十分的贫苦,饥寒交迫的生活环境。
6、毕节市大方县;
大方县这个县城有所村非常落后,居住环境十分恶劣,房子破破烂烂的,下雨就会成水帘洞,让人看了十分心寒,有些村民冻得全身发抖,小孩子冻得实在受不了就大哭。出行更是难上加难。
7、山西省吕梁市兴县;
这个县占地面积约3170平方公里,气候环境非常差,很冷,几乎全年气温没超过8度,目前国家也是在大力扶持这个县城里面贫穷的孩子们读书。这里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家里只剩下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基本没有什么能力挣钱养家,一年能解决一家子的温饱就很不错了。
8、定西市漳县;
这是甘肃省漳县的一个贫困的县,占地面积约2165平方公里,人口20万左右。这里有一个青瓦寺村那里住着一些非常贫穷的人,生活基本上能解决温饱就很不错了,
9、舟曲县;
这是位于甘肃省南藏族自治州下面的一个小县城,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总共有2个镇,17个乡,大约人口在13万左右。这里地理位置十分不好,地貌十分繁杂,而且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10、凉山彝族布拖县;
这是四川凉山彝族那边的一个非常贫困的县城,占地面积约1680平方公里,人口大约14万左右,其中贫困人口占大多数,农民都是以种地为生,因为环境恶劣,而且四川那边多发地震,对村民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
2. 平川乡镇是哪些
平川是甘肃省平川区辖4个街道、3个镇、4个乡:宝积路街道、电力路街道、兴平路街道、红会路街道、王家山镇、水泉镇、共和镇、宝积乡、黄峤乡、种田乡、复兴乡。
3. 嘉兴有哪些乡下还在种田
嘉兴的几个县都还有很多在种田的。 大部分都是包给别人种了,自己种的比较少。
4.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地质研究简史
摘要 你好,一、地理概况
5. 平川和靖远哪个发达
靖远发达。
1、平川区是靖远县的宝积镇和宝积乡、水泉乡、共和乡、种田乡、复兴乡等地区划分出来的,都是不富裕的地区。靖远县是白云市的重要经济支柱,十分发达。
2、靖远县是白云市GDP总量位居第二,比较发达,平川区白云市GDP总量的倒数。
6. 习水县有多少个乡镇都叫什么名字
习水县24乡镇溯源
【东皇】东皇原称“东皇殿”,后称“东皇场”,是东皇镇人民政府驻地。明代作家许仲琳所着神话小说《封神演义》有这样的记述:“武成王黄飞虎出反朝歌投奔周武王而战殁。周建立后,姜子牙受元始天尊之命敇封武成王为统管五岳生死轮回的东岳大帝,并建寺庙供奉,尊称其东岳菩萨,庙小称东岳庙,庙大称东皇殿”。很早以前,现东皇之地称竹瓦寨。南宋端平元年(1231),袁世盟受命入播平蛮,其后时有骚扰,故在九龙山建东皇殿以镇阴乱,“东皇”由此得名。明正德元年(1506),东皇殿改称东皇场。据考古知,今东皇地夏代就有人类居住,远古时属习国,秦汉时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的文字记载,属中央政权管辖,明洪武五年(1372)属郎城里,雍正八年(1730)属土城里。公元1915年,习水县政府建立后,东皇称“三区”其后又称“东皇区”。1951年初,习水县人民政府由温水迁至东皇,此后东皇一直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1979年底,习水县城关镇升格为区级镇,到1992年7月,以原城关镇和原东皇区的图书、白坭、太平场、羊九、天鹅、等乡地狱为辖区,建立东皇镇。此前东皇同是城关镇人民政府和东皇区公所驻地。
【土城】土城位于习水县西部,赤水中游河谷,是土城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在今土城地区繁衍生息。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设平夷县,唐高中仪凤二年(672),在此设淅州。北宋大观三年(1109),在此设滋州,领仁怀承流二县(即今仁、赤、习地域)。元末明初,街民在改造旧房时发现大量土城墙,此乃“土城”一名由来之因。明洪武十四年(1381),在此设上赤水里。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平播后,正式改名为土城。清代设土城里,隶仁怀直隶厅。民国三年(1914)改设土城区,属赤水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改名“和滋新镇”。1950年更名土城镇(属土城区),1965年11月划归习水县管辖。1992年7月,以原土城区的土城镇和黄金、儒维、文龙、小坝、长坝等乡、镇地域为辖地,建立土城镇。土城镇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第一渡渡口,有四渡赤水纪念馆、土城渡口纪念碑、青杠坡战斗遗址、毛泽东住地等名胜,长征文化十分丰富;土城有明代建成的九龙囤等四大军事囤堡和宋酒窑、古盐号、古船帮、古民居等古迹,文化底蕴深厚;土城又是远近闻名的绿色果蔬之乡。2005年9月,经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批准,土城镇被确定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同民】唐朝坝为同民镇驻地,该地历史悠久。早在1100多年前,唐宪宗调四川节度使高崇文平定刘辟为首的播州边民造反后,于元和元年(806)在现同民镇蔺江村蔺江河畔置蔺州(辖今仁怀、赤水、习水和四川纳溪一带),北宋乾德二年(905)撤废。故此地称唐朝坝。唐宋时期,唐朝坝曾是军事要塞和交通要道,属富庶之地。明洪武五年(1372),在此设唐朝坝长官司,领今赤水市和习水县大部。明清时期,唐朝坝周围系原始森林,盛产优质楠木,曾是北京“皇木”重点供应地。“同民”一名源于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辛亥革命胜利后,此地建立“同盟乡”,因“同盟”与“同民”音同,“同盟”便演变为“同民”。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三过其境。解放后,同民乡先后属赤水县土城区、第六区和第七区。1950年2月,从第七区划出马临、隆兴两乡新建第八区,驻地隆兴场。原第七区余下地域冠名为“醒民区”,驻地在同民。1965年11月,醒民区划归习水县管辖。1992年7月,以醒民区地域为辖地,建立同民镇。1996年1月,原醒民乡、龙马乡从同民镇划出单独建镇。
【醒民】醒民镇驻地前称“洗脚溪”,其后又称“醒觉溪”,最后才称“醒民”。据《仁怀厅志》载,在商周时期就有人类在今醒民一带繁衍生息。因该地有一小溪流过,据当地人说,在今关帝庙左侧有一集市,因用水困难,来往客商入市或投栈,总要先去小溪洗脚而后赴,故称洗脚溪。另有说法是川籍合江人迁居来此,将合江城郊地名洗脚溪带此沿用。“醒觉”一词始用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有醒悟、觉醒之意。“醒民”一名出现于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后的1936年,有唤醒民众之意。1941~1949年,赤水县政府在醒觉溪建立第七区醒民乡,“醒民”一名首次被官方使用。解放后,醒民乡先后为赤水县二、三、七区所属,1951~1961年为赤水县醒民区驻地,1961年后为乡级驻所,1992年7月后属同民镇。1996年1月以原来的醒民乡、龙马乡地域为辖区,建立醒民镇。
【隆兴】隆兴镇驻地叫龙潭坝。该地是一山间小坝,坝中有一井,井底清泉汩汩,长年不断,传说井内藏龙,故曰龙潭,此坝因潭而得名“龙潭坝”。民国七年(1918)当地知名人士倡导在龙潭坝设场,龙潭坝改名“龙兴场”。1924年初,龙兴场又改今名“隆兴场”(有兴旺发达之意)。此后,隆兴场一直成为当地行政机关驻地,解放前设隆兴乡,属赤水县第七区(驻淋滩)管辖。解放后,于1950年2月16日在隆兴场设赤水县第八区,后称隆兴区。1959年,隆兴区更名为“隆兴人民公社”。1961年,还名隆兴区。1965年11月,隆兴区划归习水县管辖。1992年7月,以原隆兴乡、陶罐乡、柑甜乡、马临乡的地域为辖区,建立隆兴镇。1998年11月,原马临乡地域从隆兴镇划出。
【习酒】习酒镇驻地黄金坪。黄金坪位于赤水河北岸,原是南庙公社金星大队一个生产队的名称,1984年改为黄金坪村民组。正是这年,其境内习水酒厂生产的新产品“习酒”被评为遵义地区名酒、贵州省优质酒,并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为提高当地的知名度,上级政府把金星大队更名为黄金坪村。1992年成立习酒总公司,该年正逢建镇并乡撤区,习水县人民政府将原隆兴区的岩寨、临江和回龙区的郎庙、瓮坪四个乡地域为辖区,建立习酒镇,这是全国唯一用商品名称命名的镇。
【回龙】 回龙镇驻地回龙寺。很早以前,这里是不毛之地,居住少量土着民族,以刀耕火种为生。公元1588年后,明朝在仁怀、习水一带实行军事屯田,始有汉人迁居至此恳荒造田,随之建一小庙永安寺,咸丰五年(1855)扩建为大庙。相传,寺中大殿柱上的雕龙,因长年兵荒袭扰,渐有灵气。某年一天,忽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狂风大作,雕龙腾飞大殿,张牙舞爪,欲飞天而去。得道高深的老和尚一看情况不好,若“龙欲身”,将给百姓带来天崩地裂的大灾难,于是他便挥起铁扫帚,把龙赶回柱上,用铁钉钉上,方才幸免一难。时日久了,当地人将大庙称为“回龙寺”。因“回龙寺”名才得“回龙场”名,20世纪30年代始有建制。回龙场在明朝以前属播州(今遵义)宣慰使司怀阳县(属四川),雍正五年(1727)划归贵州属遵义军民府仁怀厅二郎里,民国时属仁怀县第六区。解放后建立回龙区,1958年改为回龙公社,1960年恢复回龙区建制,1965年11月划归习水县管辖,1992年7月,以原回龙区的回龙、周家、向阳、洞湾等乡地域为辖区,建立回龙镇。
【桑木】桑木场是桑木镇驻地。从前,此地森林茂密,参天挺拔的马桑树特多。刮风时马桑树枝相互摩擦而发出“叽嘎、叽嘎”的声音,因谐音关系,该地曾叫“桑木嘎”;此处后山有垭口,故又称“桑木垭”。清雍正7年(1729),桑木垭已成较繁荣的小集市、故又叫“桑木场”。民国四年(1915),桑木设区(即仁怀县第七区)。解放后1950年为第十一区。1958年改为“桑木人民公社”,其驻地迁二郎天主教堂,1961年恢复桑木区建制。1965年11月,桑木区划归习水县管辖,区公所又迁回桑木场。1992年7月,以原桑木区的桑木乡、土河乡、河坝乡地域为辖区,建立桑木镇。桑木镇是红军长征经过和战斗过的地方。桑木的鸡和蛋,早就享誉黔北川南。
【永安】永安镇驻地永安场。20世纪40年代废除联保制时,当局将白鹿、银匠山两个联保撤销合并成一个乡。因此地区东有李德山(仁怀县第八区区长)、李正开(兴隆乡乡长),西有刘选卿(第八区原区长)、田庆荣(桑木区知名人士)、杨有时(桑木乡乡长),他们权势显赫,该地区恰好在兴隆和桑木两地之间,不怕兵荒匪患,永远平安,故把新合并的乡定名为“永安乡”,驻润南袄子岩,属仁怀县第八区。1950年,仁怀县在兴隆场组建第十二区。1951年永安乡公所迁驻向家坝,1952年第十二区人民政府也迁来向家坝与永安乡同住一地。1955年改称“永安区”,1965年11月划归习水县管辖。其后,根据县委副书记许怀望和区委书记汤怀民的考察意见,1973将区址上迁至二三百米的石山顶。20世纪80年代,该地初具场镇规模,被称为“永安场”。1981年地名普查时,拟将永安区改为“安隆区”(永安和兴隆各取第二字),永安场也相应改为“安隆场”。后因更名未获省人民政府批准,故“永安”二字沿用至今。在1992年7月,以原永安区的白鹿、天楠、润南三个乡地域为辖区,组建永安镇。
【良村】良村镇驻地良村场。现良村场原名叫“凉村”,当时只有几间民房,路边有一棵常绿大树,树旁有一股从地下涌出、清凉甘甜的泉水,商旅行人经此,都要在这里乘凉小憇,饮水止渴。久之,人们都称这里为“凉村”。凉村正式见史是雍正十年(1732),“仁怀营添设温水汛把总,增设凉村、桑木垭、何村、火石岗、斑鸠井5塘(最基层军事单位),每塘驻兵5名”。曾任清末温水书院教授徐味经在民国初年被举为“团总”,觉得凉村早已成为习水东西通衢大道上的商品集散地,非昔日荒凉小村,遂与当地士绅共商,将凉村更名为“良村”。其后渐成集镇,人称“良村场”,报经习水县政府批准后沿用至今。良村场在清崇祯二年(1629)属吼滩里,民国五至二十一年(1916~1932)为习水县第四区驻地,民国二十四至三十年(1935~1941)属第二区(驻东皇)管辖,其后直到解放均为第四区。解放初到1955年,仍称第四区。1956年后改为良村区,1959年改为良村人民公社,1960年恢复区名,1992年7月,以原良村区的良村、大安、吼滩、茶园、羊化等五乡地域为辖区,建立良村镇。红军长征纵横良村镇全境,境内有梅溪河战斗遗址和茶园等多处红军烈士陵园及红军标语。
【温水】温水场是温水镇驻地。明朝末年,大木林后面的屋后头有一条小街,因西侧岩洞里有一股泉水冬暖夏凉,故取名“温水”。此街不顺路,长期赶不起场,后将街房西迁二里,渐成场镇规模,沿用“温水”之名,故叫“温水场”,清干隆二年(1737)二月初四开始赶场。清干隆三十年至嘉庆五年(1766~1801),温水在大木林首建驿馆。1839~1891年,在温水设“温水府经厅”。1913~1914年,在温水设仁怀县温水分县。1930~1935年,温水设区,时称习水县第五区。民国二十四年(1936),习水全县设4个区,温水为第三区驻地。民国二十九年(1940)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习水全县设3个区,温水仍为第三区驻地。解放前后,温水仍为第五区。1950年4月至1951年4月,温水为习水县人民政府驻地。1951年4月,温水设镇。1956年第五区改称温水区,1958年改为温水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温水区名,1966~1980年改为“温水区革命委员会”,1984年5月又恢复温水区名。1992年7月,以原温水区的平原、星文、典足、大水、目里等乡和温水镇地域为辖区建立温水镇。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温水,在镇内战斗过。1998年,温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老区。
【仙源】仙源镇驻地仙源场,原名獐羊坝。据《习水县地名录》载:1913年,陈姓在此住,当时没有田,而羊九台的周、曹二姓有田又不会种田,就用田与陈姓换土。因陈姓土不足,就另补给周、曹二姓几只大獐羊,故此地取名大獐羊。又因此地是一小平坝,所以称“獐羊坝”。在獐羊坝西北3千米处,有一天然石洞,周西成修筑的赤桐公路经勘测必经此洞。但多年未建成通车,筑路民工认为,此处人烟稀少,洞又生得奇怪,像神仙出没的地方。1929年,周西成派一巡视员视察公路修建情况,在此听到筑路民工的议论后,便在洞南侧上方题写“仙源洞”三个大字,“仙源”一名由此得来。1935~1949年,伪政权在此设仙源乡。解放初人民政府仍在此建仙源乡,1958年改为仙源 管理区,同年双龙区公所迁此,1963年改为仙源人民公社。1992年7月,以原双龙区鲁城、仙源、黄龙、大杉四乡地域为辖区,建立仙源镇。仙源是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仙源镇产优质黔北麻羊,该镇的名优特产方竹笋、天麻畅销国内外。
【官店】官店镇人民政府驻地官店场,原在人朝坝(今官店村白果坝组老官店)。此地是古仁怀往桐梓、遵义的通道,道旁有一旅馆,经营有方,十分讲究,过往官商喜欢进住,年久人称官店,继之,整个人朝坝都叫官店。其后,因洪水泛滥冲毁店铺,场逐迁对岸王二份,并将其改叫官店,人朝坝便称老官店。崇祯二年(1629)前,官店属仁怀县丁溪里,其后属小溪里。民国五年(1916)设习水县第六区(驻地放牛坪),官店属之。民国二十一年(1932)三月,第六区署迁官店。民国二十四年(1935),习水县设4个区,官店属第三区(驻地温水)。民国三十年(1941)设官店乡,仍属第三区。1950年2月1日习水解放,官店仍为第六区。1951年初,官店为第七区。1958年9月,官店区改为官店人民公社,1961年8月,恢复官店区,1992年7月,以原官店区的官店、里师、何村三个乡地域为辖区,建立官店镇。官店是红军长征经过和战斗过的地方,镇境内有红军烈士墓和红军烈士纪念塔。
【寨坝】寨坝场是寨坝镇的驻地。清同治元年(1862)闰8月,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石达开部西进四川在綦江东溪一带遭围攻,遂折转经条台岗至今寨坝地区。寨坝是一盆地式的田坝,当时没有几家民房,于是太平军就在坝内搭棚安营扎寨,义军走后,当地人利用未折毁的寨棚开始赶场称寨坝。其后房屋渐多,形成集市,人称“寨坝场”。1932年,在寨坝设第七区。1946年,国民党曾设寨坝区,驻两路口。其后撤销寨坝区,特其辖地并入第三区(温水),直至解放。解放初,寨坝仍为第七区。1950年7月,寨坝改为第八区。1956年改称寨坝区。1958年撤区建寨坝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寨坝区。1966年改为寨坝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恢复寨坝区公所。1992年7月,在建镇并乡撤区中以原寨坝、两路、条台三个乡地域为辖地,建立寨坝镇。该镇习源村是习水河发源地。
【民化】民化乡人民政府驻地叫丰村坝。该地很久以前周围是山,中间是深谷,洪水把大量泥沙带下山,年久便沉积成“坝子”。因此处大量生长枫树,故名“枫村坝”、简称“枫坝”。此坝平坦肥沃,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农作物年年丰产,当地人便把枫村坝改为“丰村坝”,简称“丰坝”。民国初,现民化乡地域分属民生乡、民治乡和平化镇。北伐战争(1926)后,分别取民生的“民”和平化的“化”组成“民化”一名。土地革命时期建立“民化联保”,抗日战争时期改称“民化乡”,直至解放前夕。解放初,人民政府建立民化乡,属赤水县土城区。1958年建立“民化人民公社”。1965年11月,随土城区划归习水县管辖。1982年,恢复民化乡。1992年7月,以原土城区的民化、龙宝、三元三乡地域为辖区,建立民化乡。
【二郎】二郎乡人民政府驻地二郎坝,古称校场坝。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二月十二日,合江路总兵吴广奉命率兵平播到今二郎地区,周边罗国民、罗国显、安銮等头目共率兵万余来降。吴广择其壮者从军征播,在此练兵40余天,故得名“校场坝”。清顺治四年(1647),王阁公奉旨征剿张献忠余部石可成。阁公委两个儿子为先锋,兵分两路,一路从四川古蔺发兵,一路从桐梓出发,会师于校场坝。三月,石可成兵败被擒而斩首示众。阁公二子英勇善战,大获全胜。为纪念王氏兄弟领兵会师(古时儿子称“郎”),将校场坝改名“二郎坝”。明崇祯二年(1629),二郎坝为仁怀县二郎里驻地。清雍正六年(1728),二郎里随仁怀县由四川改属贵州。从此,不管建置怎样变化和辖区如何划分,二郎坝都先后是里、保、团乡、区、管理区、人民公社、乡人民政府驻地。1958~1965年,桑木区公所迁驻二郎。1992年7月,以原桑木区二郎、莫洛、沙坝三乡地域为辖区,建立二郎乡。二郎乡有百年教堂,万亩李花。
【二里】二里乡驻地二里场。明崇祯二年(1629),仁怀县,丁溪里分为丁山里和小溪里。现乡政府驻地原来只是一个百余人、对面店铺的小街,小街南北走向,街西排房及居民属,二郎里,街东排房屋及居民属小溪里,一街分属两里,故小场定名为“二里”。二里原属仁怀县,1965年11月,随永安区划归习水县管辖,时称“二里人民公社”。1983年改设二里乡。1992年7月,以原永安区的二里、兴隆和观摩三个乡的地域为辖区,建立二里乡。二里乡是红军长征经过和战斗过的地方,境内有红军烈士墓5所。该乡兴隆场还有解放黔北时进行激烈战斗的李家寨遗址。
【三岔河】天堂坝是三岔河乡的驻地。1992年7月,在建镇并乡撤区中,以原良村区的三岔、顺江、师子三乡地域为辖区,建立三岔河乡,先驻原顺江乡驻地转龙台。1994年,经乡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选址天堂坝,新建乡人民政府办公楼。据传,四五百年前,习水河上胡礁塘中的水经常翻滚变黑,犹如蛟龙现身,人称现天色(一当天色一变,就会产生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发生,就会给当地民众带来灾难。为求神保佑,人们便在河岸上建庙并塑天公天母和地皇神像,每年农历六月十九,乡民都要杀猪祭奠。时日已久,人们把这里叫“天堂”,是一块习水河谷中的小田坝。1995年7月,乡人民政府新办公楼建成迁入,此地取名为“天堂坝”。由于原三岔乡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望仙台而远近闻名,为提高乡的知名度,故把新建乡定名为“三岔河乡”。
【大坡】大坡乡人民政府驻地叫大坡场,始建于清朝末年。清同治元年(1862),当地人在现大坡场河对面的“大村”赶场。后因火焚,由未到石阡县上任的知县袁超提头并出资,在现址修了几间门面铺子,后来不断发展,居住人增多,形成集市。因其后有座山叫大毛坡,民国期间有一保长在坡上修建一间四面均为正面的房屋,叫“大坡头”,故现址上形成的集市叫“大坡场”。民国三年(1914),大坡属仁怀县丁山里。民国二十四年(1935),大坡为三联保。民国二十五年(1936),大坡属习水三区(驻地温水)管辖。民国三十二年(1943),改联保为大坡乡。解放后,1950年重建大坡乡,1958年建立大坡人民公社。1992年7月,以原温水区的大坡、小罗、龙灯、典礼四个乡地域为辖区,建立“大坡乡”。该乡境内有国家级森林公园——飞鸽景区。习水河由北向南穿境而过。
【双龙】双龙乡政府驻地双龙场,原名叫回龙场。据传,清光绪年间,一黎姓武将奉旨带兵来回龙场压王洪森农民起义,他看了回龙场地形,说该地叫回龙场不妥。因该地两条约五公里长的山梁(指金家杉林和后坪),宛若两条巨龙汇聚于此,故朝迁黎姓官员赐名“双龙场”。据有关族谱记载和出土文物证实,宋代就有人在此地繁衍生息,清代双龙场属仁怀县小溪里,民国初双龙建联保。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后,建立双龙乡,属习水第三区(驻温水)管辖。1950年7月,建立第六区(驻地双龙场)。1958年,双龙区公所迁至仙源,双龙场仅为双龙人民公社驻地。1984年恢复双龙乡。1992年7月,以原双龙区的双龙、保丰两个乡地域为辖区建立双龙乡。该乡是红军长征经过和战斗过的地方,有7位红军牺牲其境内,2006年在双龙场后山建起红军烈士陵园。
【桃林】桃林乡人民政府驻地桃林场,原叫“放牛坪”。明末,在黄连树垭口有一集镇叫双龙坪、住户约30家,每家的牛都赶到门闩垭的草坝上放,久之,此地被称为放牛坝。清初的一天,双龙坪民房失火,住户烧光,唯有耕牛全部安,全跑到放牛坝。此后,当地人认为这里是宝地,多在这里建房,形成集镇,习惯称它“放牛坪”,原双龙坪改称旧场坪。1929年夏,当地名流刘克超、任北枢、马淮川、裴良玉、王家瑞、任薰陶、钟之伦7人聚会一起,认为放牛坪这个名称不雅,商议改一个雅一点的名称。最后清末秀才刘克超说:“舜帝曾经牧牛于桃林,‘牧牛者,放牛也’,不如把放牛坪改为桃林的好”。在场者一致赞成这一改名,其后书面报告当时的习水县政府。1929~1930年,习水县实行乡镇闾邻编制时,放牛坪镇正式改为“桃林镇”,“桃林”一名首获官方认可。民国五年(1916)至民国二十一年(1933),桃林为习水县第六区驻地。1936年桃林镇改为桃林联保,1941年又改建为桃林乡。1992年7月,以原官店区的桃林、天龙、沙溪3乡地域为辖区,建立桃林乡。
【坭坝】坭坝乡人民政府驻地叫坭坝场。清道光十一年(1831),此地名为“三虎庙”。后在此修一场,多余下午至晚间才能赶场,取名“三阴场”。民国二十五年(1936),四川一神汉宣称:“要使本场热闹,非用繁华场镇的泥土不可”。于是,当地一贺姓人到60里外的东溪镇取泥土带回,埋在三阴场街心,又加上三阴场东面有一片大田坝,故改名为“坭坝”。民国时期,坭坝先为联保后为乡。解放初,人民政府在此建坭坝乡。1958年,改建坭坝人民公社,随后“三分三合”,1970年至1992年6月,均维持坭坝公社、管理区和乡的建制。1992年7月,以原寨坝区的坭坝、荣龙、棕山三个乡地域为辖区,建立坭坝乡。
【程寨】程寨乡驻地程寨场,曾叫映江场。宋朝末年,袁世盟奉命带兵平定今程寨一带后,程姓族人便在此安居。1920年,程姓先在小河坎(今大合水小学对面)建一小集,但人少物稀、冷落萧条。1932年4月,程姓10余人筹款集谷买地,在今程寨场老街地址建一新场镇,定名“映江场”。门面增至30余个,客商增多,热闹非常。程姓为表族人建场之功德,将映江场改名为“程寨场”。1932年4月,在此设映江乡,属习水县第三区(驻东皇)。民国二十五年(1936),在程寨场设江汉门联保,映江乡属之。民国三十年(1941),建程寨乡,直至1949年。解放后,1950年2月至1957年6月,设程寨乡,属东皇区。1958年8月,程寨并入“太阳升人民公社”,设程寨管理区。1961年8月恢复区建制,建程寨人民公社。1969年3月,撤区并社,在程寨建立红旗人民公社。1970年春、恢复东皇区,又改还为程寨人民公社。1984年5月,再改为程寨乡。1992年7月,以原东皇区的程寨、石门、红旗、大白塘四乡的地域为辖区,建立程寨乡。乡境内有大白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马临】马临工业经济区驻地马临场,古称双龙场,又名蚂蚁沟。双龙场因双龙庙(今马临中学地址)而得名。据民间传说,现马临之地建集镇之初,场赶不起来,后经一“风水先生”选定“黄道吉日”,到原集镇旧址(今五一村马桑嘴)取土,将其播撒到新建街道上,至此场就赶起来了。由于所取土中有许多蚂蚁(另有一说是,明朝时期,罗氏祖先修造坟墓时,挖出一大窝蚂蚁,因当地处于夹沟)故取名“蚂蚁沟”。民国五年(1916),分别在蚂蚁沟和临江庙设立马蚁乡和临江乡,均属赤水县第七区。此后设镇和联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马蚁乡与临江乡合并,各取第一个字为名,设立“马临乡”。解放后,于1958年,建立“上游人民公社”,1961年改为“马临人民公社”。1965年11月,马临随隆兴区由赤水县划归习水县管辖。1992年7月,设隆兴镇马临管理区。1998年11月,根据中共习水县委、习水县人民政府决定,建立马临工业经济区。
7.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种田乡下辖村委会有哪些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种田乡下辖村委会包括种田村村民委员会、五星村村民委员会、北庄村村民委员会、百丰村村民委员会、拉排村村民委员会、小川村村民委员会。
8. 截止2010年白银市行政区划和人口分布情况
截至2011年2月底,白银市共辖2市辖区3县:白银区、平川区、靖远县、会宁县、景泰县。
白银区总面积1372平方公里,人口29.5万,汉族人口占98.27%。下辖5街道办事处3镇2乡:人民路街道、公园路街道、工农路街道、四龙路街道、纺织路街道、四龙镇、水川镇、王岘镇、强湾乡、武川乡。
平川区面积2106平方公里,人口21.6万。下辖4街道办事处3镇4乡:长征街道、电力路街道、兴平路街道、红会路街道、王家山镇、水泉镇、共和镇、宝积乡、黄峤乡、种田乡、复兴乡。
靖远县面积5809平方公里,人口48万。下辖3镇15乡:乌兰镇、北湾镇、东湾镇、平堡乡、糜滩乡、三滩乡、大芦乡、兴隆乡、双龙乡、石门乡、刘川乡、高湾乡、靖安乡、五合乡、东升乡、北滩乡、永新乡、若笠乡。
会宁县面积6432平方公里,人口59.3万。下辖6镇21乡1民族乡:会师镇、郭城驿镇、河畔镇、头寨子镇、甘沟驿镇、太平店镇、丁家沟乡、中川乡、侯家川乡、党家岘乡、杨崖集乡、老君坡乡、翟家所乡、柴家门乡、八里湾乡、平头川乡、韩家集乡、大沟乡、四房吴乡、汉家岔乡、土门岘乡、新塬乡、刘家寨子乡、草滩乡、土高山乡、白草塬乡、新庄乡、新添堡回族乡。
景泰县面积5483平方公里,人口24万。下辖6镇5乡:一条山镇、芦阳镇、上沙沃镇、喜泉镇、草窝滩镇、红水镇、中泉乡、正路乡、寺滩乡、五佛乡、漫水滩乡。
9. 中国还有多少农民愿意种田
杨柳吐絮,正值玉米主产区春耕农忙时节。中国实行了八年之久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将被“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取而代之。
粮储新政与其说是主动的变革,不如说是维系收储机制的各方因素难以持续而倒逼的改革。这其中包括“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连续高强度刺激形成的市场扭曲;人民币汇率调整及全球粮价走低等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对粮食贸易和消费需求的冲击;临储提价导致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推动玉米替代品及下游产品进口激增,形成“国外粮食入市,国产玉米入库”的尴尬困局等等。
诸多因素堆积了玉米等粮食的库存“悬河”,也带来了中央财政每年库存支付600多亿元的重负。目前玉米临储库存达2.5亿吨,稻谷最低收购价库存近1亿吨。
由此,国家决定对玉米实施“市场化收购”加“补贴”,让玉米价格和收储政策走上市场化之路,这甚至比当年大豆、棉花的“目标价格”改革更加市场化,也是整个粮食收储政策更大胆的尝试。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已经成为整个农业领域供给侧改革的核心。玉米收购新政不仅牵涉上游玉米的种植调整,大范围波及其他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且牵涉下游高库存的消解、中央财政负担的减压以及国内饲料业、粮食加工产业的成本变动。
解决粮食高库存问题,不能仅限于采取某些消化某个单一粮食品种库存的专项措施,而是要系统谋划、顶层设计政策改革方案,从根本上消除库存形成机制,进而从根本上纠正价格支持政策带来的市场扭曲机制。
当前,中国农业生产已经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迫切需要加快结构性改革,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从供给侧角度推动农业变革。
《财经》记者两月前分赴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镰刀湾”地区等粮食主产区进行一线调研,了解农产品价格机制面临“大修”和收储政策调整背景下,地方的真实生态以及种植户面临的困惑和纠结。记者调查发现,收储新政等农业供给侧改革已刻不容缓,地下水超采、土壤污染、资源破坏等因素已经难以支撑“以粮为纲”的畸形连增。
与此同时,改革的顶层设计及推进,还需细化操作方案,以确保政策在地方执行中不扭曲、不走样,及时化解地方在政策变革中的困惑和难题。
——编者
面对玉米种植利润的不断变薄,东北地区开始了新一轮改种行动
已是杨柳吐絮、春暖花开。
正值春耕农忙时节,各个玉米主产区已经开始准备玉米种植。然而,《财经》记者在东北调查时发现,今年农民种植玉米的意向并不浓烈,一些区域的农民琢磨着改种饲草、杂粮和大豆。尤其是玉米库存压力最大的黑龙江省,有专家估计今年玉米种植面积约减1500万亩。
实行了八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今春寿终正寝,将实施“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
4月7日,农业部相关负责人称:今年中国将投入35亿元资金,支持玉米结构调整,用于“镰刀湾”地区的粮改饲和粮豆轮作补助,目的是让改种青贮玉米、大豆、饲草等作物的农民收益与过去种玉米的收益基本相当。“镰刀弯”是一个俗称,具体涉及到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3个省区的部分地区。这一区域在地图上貌似镰刀,过去十多年是中国玉米面积增加最多、发展最快的区域。
去年国家公布粮食实现12连增,实际上有超过一半的功劳应归功于“玉米”。加之持续多年的国内外价格倒挂,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冲击国内市场,玉米库存陡增,储粮压力凸显。目前国内玉米库存量在2.5亿吨,初步估算,财政一年需要为玉米库存付出成本600多亿元。
中央决定下一步对玉米价格机制进行改革。目的是让玉米收储政策向市场化迈得更快,甚至比大豆、棉花的目标价格政策还快一步。这被业界看作是对整个粮食收储政策更大胆的尝试。
继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未来小麦、水稻等价格机制也有望实施新政。中农办主任陈锡文近日曾公开表示,玉米改革必须要先行,因为面临的矛盾非常尖锐,再往后,小麦和稻米的改革也必须跟进,不能拖得时间太长。
农产品价格衔接机制改革已成为整个农业领域改革的核心。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以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
35万平方公里的东北平原,正在率先经历一场农业结构性改革的转型与攻坚。
2015年,粮食增量超过五成、总产量占全国比例超过20%的东北地区延续着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粮食调运和商品粮储备基地地位。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这东北四省区中,黑龙江省以占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生产比重占据着中国粮食总产量第一的地位。近两个月以来,《财经》记者深入黑龙江农垦区、地方农村和吉林乡村等本次农业改革的重点地区,进行了实地探访,试图记录国家农业转型时期,玉米收储推行新机制等新政下,地方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惑。
✤ 调价之痛
曾经因种植玉米致富的村庄,如今因种植玉米陷入忧虑,地处黑龙江省会哈尔滨东南部的成高子镇民强村颇为典型。
早春时节,依然覆盖着冰雪的东北村庄格外宁静,农闲期的农民或外出打工,或留在家为来年的播种做准备。“由于土壤、气候等因素限制,成高子镇3.6万亩耕地基本上全部种植玉米,产量不错。”民强村村长王国玉告诉《财经》记者。以民强村为例,每年一亩地能够产出1200斤左右的玉米,国家粮库以1.12元/斤的价格收购,这构成了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从2015年起,国家粮库下调了玉米收购价格,每斤减少了0.12元,算上土地、种子、农药、化肥、农机等居高不下的成本,可以说现在农民种地都不挣钱,很多合作社甚至在赔钱。
“不种玉米了,都说可以改种饲草、杂粮啥的,但一旦种多了,价格会不会下跌?最后都不太赚钱。”一些农民对《财经》记者表示担忧。
由于东北地区的玉米水分含量高,需要进行烘干加工才能达到国家收购储备粮食的要求,一些有条件的村民购进机械设备,把从农民手里收来的玉米烘干,之后大部分送往国库,其余小部分卖给饲料厂。
民强村的张东全就是当地的玉米烘干加工大户。走进张东全家,一座日处理量千吨的玉米烘干塔耸立院中。谈及2015年的“收成”,张东全满脸愁容,“现在从农民手里收玉米的价格掉到了每斤8毛多,卖到国库的价格每斤是九毛七八,一斤的利润还不到两毛钱。一部烘干塔的成本是三四百万元,以前一年下来除去给工人发工资,还能净赚十几万元,玉米掉价后不挣钱了,该给村民的钱还拖欠着。”
“肉蛋不涨价,养殖业大部分也面临亏损,养殖厂的数量不断减少,对玉米饲料的需求也随之减少。我们这里的玉米品质相对较好,还有销路,黑龙江青冈县、巴彦县等地生产的玉米都卖不出去,都在那存着呢。”张东全说,养殖业的萧条也直接影响到玉米的外销。
民强村不过是一个缩影,随着国家对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整个东北都在经历着玉米收购价格转低的阵痛。
着重化解农产品供需失衡,是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一项主要内容。我国农产品的产能过剩,集中在玉米。2004年至今玉米的持续增产,意味着玉米延续着对中国粮食生产连年增长的拉动和支撑。据农业部统计,在中国玉米增产的影响因素中,播种面积增加的贡献率超过了80%,而全国的玉米播种面积在2011年达到了峰值,其中,与2003年玉米播种面积相比,黑龙江2011年玉米播种面积增加了123.4%,之后是内蒙古、湖北、辽宁,分别增加了67.8%、61.1%、48.8%。
因此,位于“镰刀湾”地区的最顶端,东北冷凉地区被列为调减玉米面积的重点。2015年8月黑龙江省委电视电话会议上,省长陆昊提出,高度重视种植业结构调整,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和市场经济引导农民进行玉米减产,去行政命令化,不给各地市下硬性指标。
作为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黑龙江垦区经历着粮食生产的每一次重大变革。由中俄边贸城市黑河向南行200公里,到达隶属北安农场管理局的引龙河农场,农场耕地总面积35万亩,是黑龙江农垦总局系统中的国营农场之一。引龙河农场农业科科长彭继锋向《财经》记者表示,用粮价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因国家施行临储政策而大幅增产玉米的东北地区,可能将面临效益的大幅减损。
“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施行后的那几年,种植玉米的收益之高至今没有哪种作物能够与之相比,黑龙江无论是垦区还是地方,一夜之间都开始改种玉米。”彭继锋说。
2003年,中国的粮食产量8614亿斤,达到了1990年以来的最低谷,粮食产量小于当年需求量。国内粮食供应缺口主要依靠消耗库存,考虑到周转粮和陈化粮,当期的国家粮食库存也降到历史低点。随之产生的问题是农民人均收入走低,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受挫。在粮食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的背景下,国务院于2007年开始对玉米实行临时收储政策。
彭继锋对《财经》回忆,国家出台临储政策,鼓励个人出资建库,库存量达到一定规模之后通过验收可以作为国家临储库,国家还根据库存量按比例给予补贴,这导致了黑龙江玉米仓储数量的激增;另一方面也带动了玉米收购价格和种植效益的提升,种植玉米的纯效益最高时,因成本不同,地方农民能够获得200%的利润,垦区也能达到100%的回报率。
“引龙河农场位属黑龙江的第四、第五积温带,理论上并不适合种植玉米,十年前我们还以种植大豆、小麦为主。由于玉米收购价格高,2011年,黑龙江地区种植玉米的效益达到了最高值,那时一垧地(15亩)的利润能够达到9000多元,这种效益是从来没有过的。在农业技术的帮助下,农场在2012年也开始大面积改种早熟玉米。”
彭继锋说。
据了解,2012年当年引龙河农场种植玉米的面积占农场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超过60%,而2013年、2014年玉米种植面积仍占耕地总面积的50%左右,2015年农场仍有三分之一的耕地面积在种植玉米。
经历了2011年、2012年玉米种植的最高收益后,随着国家收购价格的回落,种植玉米的利润一路下滑,由每亩地净赚600多元下滑至2013年、2014年的净赚300元至400元,2015年玉米收购价格降低0.11元-0.12元,种植玉米每亩利润减少了约150元。“听说2016年国家收购玉米的价格还要降,假如再降一毛钱的话,种植玉米就没有效益可言了。”彭继锋坦言。
2016年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玉米价格变成由市场形成,来调节生产与需求,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玉米,并根据市场情况调整种植结构。对于玉米种植户来说,目前最为关注的是,在实施新的玉米政策之后,国家最终能有多少补贴给到种植户手中?
✤ 东北粮仓的迷茫
在对国家“价补合一”的保农民收入政策和国库巨量收储的长期依赖下,东北地区一直没有培育建立起系统的粮食深加工企业,销售环节也成为发展的最大弱势。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张玉先向《财经》记者表示,“黑龙江是全国最大的产粮省份,但在农产品加工、销售领域,黑龙江本土企业在全国得排倒数。”
东北地区第四、第五积温带种植出的玉米水分含量较大,自然脱水无法达到国家收储标准,只有通过速热烘干。但是这种烘干后的玉米进入仓储,储存时间越长质量下降越快,一定时间后便不再适合进行精深加工,只能作为饲料粮和酒精粮消化。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曾向《财经》记者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对于当前产需、存储矛盾比较突出的玉米,要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收储制度改革,使玉米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国家调减玉米收购价格,而养殖业同样面临着供给侧改革的问题,饲料对玉米的需求空间已经饱和,玉米加工成酒精的需求量也早已饱和。”张玉先感叹,“玉米的市场销路全被堵死了,无论是从黑吉辽农民继续靠种植玉米生活,还是从当前应急性去玉米库存来看,都非常难。”
有效推动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农业部的思路是在2016年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推进玉米重点减产区发展青贮玉米、大豆、优质饲草、杂粮杂豆及生态功能性植物等;二是探索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三是积极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
面对玉米种植利润的不断变薄,东北地区开始了新一轮改种行动。地处松嫩平原东北部边缘的吉林省扶余市更新乡已完成了种植作物的改换。春节过后,扶余市更新乡粮库空旷寂静,成排的玉米堆在仓外晾置,“现在来送玉米的农民少多了”。门口仅有的两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扶余市更新乡农业站站长宋加夫介绍,2015年吉林地区玉米价格比2014年减少了0.14元,于是很多能种花生的农民都去种花生了。以更新乡为例,全乡耕地面积9600多公顷,2015年花生的种植面积达到了5000多公顷,其余3000多公顷耕地种植水稻,仅有最后的1000多公顷耕地因土质问题只能种植玉米。
“我们这边花生加工、销售企业实力较强,加工出来的产品有些大量销往国外,这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地花生作物的种植。”扶余市大林子镇政府秘书刘清彦告诉《财经》记者。
同是种植业结构调整,东北多数地区实际上并没有像吉林更新乡的条件优势。以黑龙江省为例,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制约,省内可改种的备选项目并不多。黑龙江省政府明确提出“降玉米、小幅增长水稻、增豆类(包括大豆、杂豆和杂粮)和蔬菜、饲料牧草等”的指导方针。
“国家下达的政策地方上不知道怎么落实。”引龙河农场农业科科长彭继锋对《财经》记者表示,“尤其是在种植规模大、成本高的农垦区,在不确定种植哪种作物能够稳赚不赔的时候,与垦区种植户的交流、对其引导成了最难的环节。”
2016年国家继续调低玉米收购价格的可能性大。玉米继续降价,农场怎么办?记者联系到的多个农场管理人员都表示很迷茫,他们都表示,由于马铃薯、蔬菜等作物并不适合在垦区种植,就只能在大豆和杂粮杂豆等经济作物上做艰难权衡,以代替玉米。
“农场调整种植结构,第一看地域能种什么,第二看市场价格,说白了就是种什么挣钱。”彭继锋说,现在最纠结的是,他们地处丘陵,不适宜种植水稻,可无论是改种大豆还是经济作物,都面临不赚钱甚至亏损的可能。所以今年还是打算种一部分玉米,试探性地小步走。这样考虑的原因在于,受外国进口大豆的冲击,国内大豆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种植大豆的利润几乎全部来自国家的大豆目标价格补贴。种植玉米,就要看新的玉米补贴制度如何落地,补贴真正落到种植户手中的相关配套措施能否跟上。
如果改种杂粮杂豆等经济作物如何?记者采访的黑龙江地区多数农场管理人员和农垦系统人士都表示出谨慎,“杂豆杂粮等经济作物没有国家保护价,完全是随着市场走,极容易发生一窝蜂种植导致全行业亏损的问题。”
记者从黑龙江农垦总局获悉,在增加经济作物种植方面,农垦总局鼓励各农场种植户在经过充分交流和掌握情况后,自己决定种植哪种经济作物,尽量分散可能存在的风险。“黑龙江地区几乎没有杂粮的精深加工企业,这种情况下我们鼓励种植户走订单农业,试探性地种,即先联系食品加工企业,签订合同后根据它们的需求量种植杂粮杂豆。”彭继锋说。
玉米收储机制改革必将触动上下游链条的联动,也预示着中国农业向市场化迈进一步,但是在政策落地的阶段中存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是之前没有面对过的,目前从上到下都还有待摸索。宋洪远表示,特别是在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方面,还有待出台具体政策方案的细则,缓解地方因变革带来的压力。
✤ 改革提速加压
农业结构优化调整乃至整个农业供给侧改革,留给决策和执行的时间已经不多。
《财经》记者行走在三江平原最东部时,春柳抽绿的黑龙江八五三农场满眼春意。总面积122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165公顷的八五三农场是黑龙江垦区的现代化大型国营农场,农场农业基础和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农场第一管理区主任彭东君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调整种植业结构和玉米收购机制,农场将面临改种,在玉米、大豆价格都较低,种植经济作物市场有限、风险大的情况下,黑龙江垦区能改种水稻的都改种水稻了。
记者在走访的包括八五三农场、黑龙江通河县新发村在内的多个东北垦区、乡村中了解到,大豆本是东三省,特别是黑龙江垦区的优势产业,受国外低成本转基因大豆的冲击,国内大豆价格压低,大豆种植曾连年负增长,2014年国家实行了东北地区的大豆目标价格补贴,大豆种植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由于补贴缺乏准确性,落到各地方种植户手里被摊薄,因此并没有实现预期效果;伴随着玉米收购价格的不断下调,双重挤压下,以自然条件适合为前提,出于水稻高产稳产,且国家给保护价收购、暂时不调价的考虑,种植水稻还有稳定的收益。
“目前水稻实际上存在着和玉米同样的问题,就是存量偏多,如果全国农业特别是黑龙江的农业生产继续偏向水稻,只会进一步加剧水稻的库存压力。农场管理者首先考虑的必须是眼前这个生产周期的效益,而非从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角度做战略性调整,能做的只是短期的权宜之计。”彭东君坦承。
在黑龙江,种植水稻正在成为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三江平原原本是中国东北地区水土资源匹配较好的区域,可是因为这里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灌溉用水长年以地下水为主,且用水量极大,导致农业灌溉和城镇化供水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对此,2014年国务院将黑龙江省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连通工程列入全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
黑龙江省水利厅总工程师刘加海曾表示,三江连通工程是一项跨流域调配水资源,发展水稻、保障煤电化基地用水安全,建设水生态环境的国家战略工程,初步测算,工程发挥效益后,可以保障1470万亩的水田用水,当地农民年人均可增加收入7000元左右。
“这次调整种植业结构,省里面的意思是水稻还要增,黑龙江省农垦区和地方农村也在自发转向种植水稻,但黑龙江的水稻不宜再大幅扩增了,而是应该有一个逐步的调减。”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张玉先表示,长年种植水稻已经导致黑土土质的破坏和无法修复,另外,东北稻谷往南方销售的压力越来越大。
多位黑龙江农垦系统的农场管理人员也向记者反映,如果现在不对水稻种植提前加以控制,稻谷面临的高库存问题也将同玉米一样接踵而至。
“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我国的粮食生产没有进入良性发展的状态。”记者采访的多位地方农业系统人士指出,理论上牧草与农作物轮作、水田与旱田轮作是农业种植的最佳模式,但实际上根本无法推行,就连旱田上的作物轮作也存在难度,而这也是黑龙江垦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一大障碍。
“旱田上,玉米、大豆、杂粮各种植三分之一是最合理的,全部轮作起来,三年以后所有作物单产都会增加,目前农业存在的许多问题也都能迎刃而解。”张玉先说。
《财经》记者走访中了解到,理论上的最优种植模式无法推行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不同农产品价差大、不稳定,这样轮作无法保证农民每一年都能够有稳定收入。
在地方农场管理者看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必须以充分保证农民的利益和积极性为前提,在理顺各农产品价格机制的基础上做出统筹安排。
基于地方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暴露出的问题,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向《财经》记者表示,当前形势下,中央和地方政府需要及早谋划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完善方案,探索完善“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政策,将保农民收入的政策功能从当前“价补合一”的政策中剥离开来,探索“价补分离”的方式,发挥市场供求在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并且政府在市场之外给予农民合理的补贴。
《财经》记者从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在理顺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方面,国家将按照“生产成本+基本收益”的原则,合理提高对农民的直接补贴额度。并且要同步改革粮食收储政策设计,按照“政策的归政策,市场的归市场”,“有限目标、优化结构、多元参与”的思路,进一步健全粮食储备政策。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时间窗口,农业推行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确保地方的平稳过渡,是一道决策和执行的考题。
摘自网络网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