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古代蔬菜都有哪些

中国古代蔬菜都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9-13 19:47:01

⑴ 我国古代有哪些主要的果蔬类

《诗经》里提到的132种植物,其中作为蔬菜的就有20余种,随着时代变迁,其中部分品种已退出蔬菜领域,成为野生植物,如荇、苕、苞之类。
战国及秦汉时期,我国人民食用的主要蔬菜有5种。葵,称为“百菜之主”,现在有的地方称冬寒葵或冬寒菜,植物分类学上称冬葵,因口感及营养欠佳,唐以后种植渐少,明代已很少种它,并不再当蔬菜看待。藿,也是先秦时的主要蔬菜,它是大豆苗的嫩叶,如今极少拿来当菜吃了。韭、葱、蒜是现在常用来调味的蔬菜,在古代蔬菜中独成一属。《汉书•召信臣传》中记载太宫园在温室生产葱、韭的情况,并把这样培育出来的韭菜叫“韭黄”。此外,还有萝卜、蔓青等根菜类,现时萝卜的许多优良品种在秦汉时便已培育出来。蔓青早在《吕氏春秋•本味篇》中就有“菜之美者”的盛誉,古时蔓青还可以顶粮食之用。
现在常见的蔬菜如茄子、黄瓜、菠菜、扁豆、刀豆等都是在魏晋至唐宋时期陆续从国外引进来的。茄子,原产于印度和泰国。黄瓜原产于印度,传入我国时比茄子晚些,初名叫胡瓜,现在有的地方还保留这种叫法。菠菜是唐代贞观年间由尼波罗国(今尼泊尔)传入的,最初叫波棱菜,后简称菠菜。扁豆原产于爪哇,南北朝时传入我国。刀豆原产于印度,唐代传入我国。
宋代以来,我国蔬菜的种植和食用就更加广泛了。除了从国外引进外,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还自行培育出一些极为重要的蔬菜品种,如菱白和白菜等,种植蔬菜的技术也有进步,苏东坡有诗云:“渐觉东风料峭寒,青篙黄韭试春盘。”可见,当时民间也可以在春天吃到新鲜的蔬菜了。
到元、明、清以来,又陆续有一些品种加入我国菜谱中来。胡萝卜原产于北欧,元代由波斯传入。辣椒和西红柿的传入时间还要晚些。西红柿虽由欧洲传入我国,但它的祖居地却是南美洲的秘鲁。西红柿原名叫狼桃,秘鲁土着人刚发现它时,以为它有毒,还不敢吃呢。进入清代末期,我国现有传统蔬菜品种基本上都出现了。
1、地瓜、薯仔、玉米。不知道怎么搞的,TVB的编剧好象就知道地瓜、薯仔、玉米,让秦汉时的人们也种植这些东西。其实,这些东西都是在明朝中期才传入我国,而玉米虽在明朝中期就已经传入,直到清朝中期才推广并大面积播种的。

2、葡萄。古装剧似乎摆在桌上最常见的水果就是葡萄,而一些以先秦为背景的剧集出现葡萄是错误的,葡萄是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的成果。

3、西瓜。汉唐时的人吃西瓜那是错误的,西瓜原产非洲,在宋朝时才传入我国,至南宋时才开始大面积播种的。

4、花生、向日葵。这两样东西直到明朝才由美洲传入我国,所以在此前的人们嗑葵花子、吃花生、用花生油都是不可能的事。

5、苹果。我国古代的苹果是绵苹果,有时候古文中所说的奈也包括绵苹果。绵苹果口感和质量很差,产量也不多,我们现在的苹果,是在19世纪后期传入的欧洲苹果。另外,苹果这个词最早见于明朝文献。

6、蔬菜。以先秦和秦汉为背景的古装剧中,饮宴的场面经常能看到各种现代蔬菜,其实那时人们常食用的蔬菜只有二十多种,而且大部分到了现代,已经从蔬菜行列中退了出来,成为野草了。先秦和秦汉的蔬菜到现代还被人食用的只有韭菜、萝卜、葱和蒜等几个品种。

7、茄子、黄瓜和扁豆是在南北朝时传入我国的(古装在这里经常出BUG);菠菜、莴苣是在唐朝时才传入我国的;白菜是从东汉时开始种植,但质量很差,只到北宋时才培育出高质量的白菜;菜豆到明朝时才传入我国(古装经常在这方面出BUG);辣椒直到明末清初才传入我国(古装经常在这方面出BUG);西红柿大概在清时传入我国,起先作为观赏植物,到清朝晚期才开始食用。

8、我国北方地区直到秦汉时,还是把粮食煮成饭或粥吃的,几乎不吃面食,所以古装剧在这里出的BUG非常多,经常让那时的人们吃馒头、水饺、面条之类的面食,下面集中说一下:馒头,大概在晋朝时才出现馒头,当时叫蒸饼。包子,最早的记录还是三国诸葛亮征孟获时,当时叫曼头,直到宋代,才叫其包子。饺子,大约在隋朝时才出现饺子。面条,最早的面条其实就是面汤,也叫汤饼,汉时就出现了,而我们现在的条状面条直到北宋时才出现。

9、棉花。古装剧中在这方面出的BUG非常多,棉花在西汉时才传入我国,途径有两条,一是非洲绵传到了新疆,也就是西域诸国,到南北朝时,在西域棉花种植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另一条途径是亚洲棉传到两广、云南和福建。直到唐朝时,棉花种植地也仅限于上述地区,产量也不大,棉纺技术也不高,因此棉布还没有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到元朝时,棉花种植得到推广,在长江和黄河流域栽种,更重要的是黄道婆对棉纺技术的改革和推广,最终使棉布在元明时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衣料。

10、古装剧中,付钱时总是爱掏银子,我国直到到明朝中后期,由于白银开采量的增加以及西班牙银元大量流入我国,白银才成为我国的主要货币,到清初,才能见到大小店铺普及了为银子称重用的银秤。先秦和秦汉时,主要的货币是黄金和铜钱;唐宋时,最主要的货币是铜钱,当时最常见的单位是惯(一千钱为一惯)。

1、 玉米

《笑傲江湖》第2回:“那农妇从屋中出来,拿着四枝煮熟的玉米棒子,交在他手里。”

《神雕侠侣》第6回:“他(杨过)自幼闯荡江湖,找东西吃的本事着实了得,四下张望,见西边山坡上长着一大片玉米,于是过去摘了五根棒子。玉米尚未成熟,但已可食得。”

《碧血剑》第1回:“老婆婆拿出几个玉米饼来飨客,烧了一壶热水给他们喝。张朝唐吃了一个玉米饼。”

玉米本非中国土产,这是常识。玉米原产美洲,1494年哥伦布从美洲回来后才传入欧洲,辗转传入中国的时间最早估计也在16世纪中期(现在最早的记载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甘肃《平凉府志》,当时叫“番麦”)。

如果林平之真的能在福建内地山区吃到“煮熟的玉米棒子”,那估计最早也应该在1577年(福建这一年开始有种植玉米)了。不过《笑傲江湖》的年代背景不确定,书中充满了这类似是而非的历史背景特征。《碧血剑》中张朝唐能在广东一带吃到玉米饼还是有可能的,不过这也要建立在一个不太可靠的假设上:即该老婆婆是当地的农村模范带头人,居然有引种这么新奇的外国品种,而张朝唐居然也知道这是玉米饼。

然而杨过想要在陕西的山坡上找到一片玉米地,那至少要等上三四百年才有可能——不过金庸大笔一挥,就一口气空运给杨过五根玉米棒子之多!当然,他不只是对杨过这么好,下面我们还会看到,他对杨过的爷爷也是这么慷慨:

2、 花生、蚕豆、南瓜

《射雕英雄传》第1回:“(曲三)慢慢烫了两壶黄酒,摆出一碟蚕豆、一碟咸花生,一碟豆腐干,另有三个切开的咸蛋。” “杨铁心见一壶酒已喝完了,又要了一壶,三人只是痛骂秦桧。那跛子又端上一碟蚕豆、一碟花生。”“两人有时也仍去小酒店对饮几壶,那跛子曲三仍是烫上酒来,端来蚕豆、花生等下酒之物。”

《天龙八部》20回:“(萧峰)只见地下放着不少熟肉、炒米、枣子、花生、鱼干之类干粮,更妙的是居然另有一大坛酒。”

《笑傲江湖》第1回:萨老头道:“是,是!爷们要下酒,先用些牛肉、蚕豆、花生。”

《笑傲江湖》第2回:“茶博士泡了壶茶,端上一碟南瓜子、一碟蚕豆。”

《笑傲江湖》第25回:“(令狐冲)端起酒碗,又是一饮而尽,小店之中无下酒物,随手抓起几粒咸水花生,抛入口中。”

这里把蚕豆、花生、南瓜子写成寻常的下酒物,但这三种作物却和玉米一样,都是中国本土所无而很迟才由国外传入的。 蚕豆大概在元朝时才由波斯传入中国(参考研究这方面的权威着作:[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豌豆和蚕豆”条),到明朝时才普遍种植。

花生、南瓜则是美洲植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才开始在旧大陆传播。花生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蚕豆迟得多,大约1530年代传入中国,由沿海传入内陆地区的速度很慢,直到干隆末年花生仍然是稀见的筵席食品(参见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第8章“土地利用和粮食生产”中关于美洲作物在中国传播的内容。)。

在《笑傲江湖》中,在内陆城市武汉花生也被描写成极普通的下酒物,甚至更内陆的武当山居民也知道(第26回,武当派弟子假装老农,嘲笑令狐冲是“瓜子花生”),这种情况决不会早于1700年。

《射雕英雄传》中,公元1199年临安乡下的一个穷村破店,曲三居然能够摆出波斯和美洲的进口食品(蚕豆、花生),郭、杨二位大侠对这样惊世骇俗、连当时大宋皇帝也没见过的新奇食物,居然毫不在意,按理他们至少要揪住曲三大喝一声:“兀那跛子,你哪来的进口食品?这零售价卖多少?”不过考虑到跛子曲三是桃花岛高足,见识武功均属一流,他比哥伦布更早到过美洲也没什么好希奇的。

甚至可能还有比曲三更早到过美洲的:北宋时的契丹族英雄萧远山也给儿子萧峰捎带了若干花生作为下酒之物。萧峰在《天龙八部》里是个不折不扣的食肉动物,点菜动辄就是切几斤牛肉羊肉之类的。萧远山留下花生这样珍贵的稀罕外国食品,显然深有寓意。我中国人比哥伦布更早到达美洲在此有多一条证据。

3、 西瓜

《射雕英雄传》第23回:“(黄蓉)到村中去买了一担西瓜。”

《笑傲江湖》第5回:“(仪琳)走出二里有余,果见数亩瓜田,累累的生满了西瓜。”

“西瓜”一词本非汉语,而源自女真语(参《汉语外来词词典》),该种植物本来也非中国所有,而出产于西亚,在五代北宋时引入西域,后又由金国引种到南宋,不过西瓜的普遍种植大致要等到清干隆年间回疆平定之后,也就是陈家洛那个年代(参考[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西瓜”条)。

在黄蓉那个年代,西瓜也算是引种不多年的进口时令水果,她居然一口气买了一担,虽然女孩子爱吃水果,但也算出手阔绰,亏她能在牛家村口买得到。24回黄蓉将西瓜顶在头上,沙通天等一见“一条青一条绿的圆球”,都吓跑了,想必鬼门龙王见识虽广,也不知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西瓜。

《笑傲江湖》第5回这一段描写的盛夏之夜场景,衡山县也有普通的农村也有“数亩瓜田”,那已经类似于清朝干隆年间的景象了。

4、 人参

《天龙八部》第26回:“匆匆数月,冬尽春来,阿紫每日以人参为粮。”

《天龙八部》故事中,阿紫在长白山保命的三**宝是人参、熊胆、虎骨。萧峰也正是由人提醒,在想起人参有效果,并因此前往长白山——可见人参保命、人参最佳产地在长白山等观念已经很深入人心,连萧峰这样的读书不多的人也都知道。《射雕英雄传》里的梁子翁,原本也是关外的参客,既然已经出现参客这样的职业,可见此物为当时所重。

但在历史上,人参长期以来却并无这样的地位。隋朝还一度视为妖草,唐时只当作茶叶一样的时尚饮品,宋人也只将之看做干果一样的送礼之物,并不认为它有什么药效。认为人参包治百病、长白山人参为最上品等观念,都直到明朝后期才兴起(见易华《人参崇拜》一文)。

《连城诀》中也有提到丁典把关外的人参运送到汉口做买卖,《侠客行》中关东四大门派的高三娘子家有良马、参场无数,这些人参贸易已达到产业化的景象,大略都是清朝的事情了。

5、 辣椒

《天龙八部》第11回:“自此一路向东,又行了二十余日,段誉听着途人的口音,渐觉清雅绵软,菜肴中也没了辣椒。”

《连城诀》第1回:“那少女(戚芳)十七八岁年纪……脸上红得象屋檐下挂着的一串串红辣椒。”

以上两处,显然金庸认为云南、贵州四川、湖南一带食物都嗜好辣椒,但辣椒却也和玉米、花生、南瓜、烟草等一样,是美洲农产品,传入中国的年代也在明末时期。中国传统的辛香料不是辣椒,而主要是花椒。并且辣椒最早也只是作为观赏植物,放进菜肴中的时间更迟,史料记载贵州、湖南一带最早开始吃辣椒的时间在清干隆年间,而普遍开始吃辣椒更迟至道光以后。(参蓝勇《中国辛辣文化与辣椒革命》,〈南方周末〉2002-1-24)

所以段誉在一路东下时,不是菜肴里“也没了辣椒”,而是可能从来就没吃到过辣椒,除非鸠摩智带着他去了一趟美洲又回来了。不过鉴于段誉后来在苏州燕子坞也喝到了600年后才出现的碧螺春茶,这样时光倒流的事情也未必不能有二。

6、 苹果

《倚天屠龙记》第16回:“(张无忌)在矮树上摘了几枚不知名的果子,拿在手里,已闻到一阵甜香,咬了一口,更是鲜美绝伦,桃子无此爽脆,苹果无此香甜,而梨子则逊其三分滑腻。”

金庸这里并未说这种果子是苹果,但实际上张无忌甚至不可能将苹果拿来比较。因为苹果传入中国在元朝末年,当时只有在宫廷才可享用,他当时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不可能吃过,而“苹果”这一名称,更是直到明朝才出现(

⑵ 古代人吃什么蔬菜

汉人和汉以后人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说法是稻、黍、稷、麦、菽(即大豆);另一种说法是麻(指大麻)、黍、稷、麦、菽。这两种说法的差别,只是一种有稻而没有麻,另一种有麻而没有稻。麻子虽然可以供食用,但是主要是用它的纤维来织布。把这两种说法结合起来看、共有稻、黍、稷、麦、菽、麻六种主要作物。战国时代的名着《吕氏春秋》(公元前三世纪作品)里有四篇专门谈论农业的文章,其中《审时》篇谈论栽种禾、黍、稻、麻、菽、麦的得时失时的利弊。禾就是稷。
最重要的是谷子。
在我国商代的文字甲骨文里,谷子称为禾(■),象谷子抽穗时的植株形;也称为■,这就是稷的原始字形。甲骨文的年字,写作■,在禾字下面多了一些须根,象谷子连根拔起的形状。连根拔起表示收获,用禾的一次收获代表一年,这表明谷子是商代的首要作物
黍在甲骨文中出现的次数特别多,而且商代的统治阶级是饮酒有名的,出土的酒器也很多,酒用黍酿造,可见黍在商代极为重要。
麦和黍相反,在甲骨文和《诗经》里,麦的出现次数远比黍少。春秋以后,麦的重要性已渐渐地超过黍。麦有两种吃法:麦饭和面食。麦饭在汉代有些地区是一种常吃的食物。古代把各种面食通称为饼,按照当时的解释,麦粉叫做面,用水合面叫做饼。战国初年的书里已经有做饼的记载。秦代有卖饼的小商人。大概从战国到汉代,在北方,麦的栽培已相当普遍,和谷子或大豆轮栽;在粮食中间,它的重要性次于谷子而和大豆相上下,或者还超过大豆。南方原先很少种麦,汉以后才逐渐向南推广。到了南宋,全国小麦总产量可能已经接近谷子,或者超过谷子而居粮食作物的第二位。
据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的估计来推算,当时小麦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5%多一点。这虽是一个粗略的估算,但已明白地可以看出,小麦在明代粮食作物中仅次于稻而居第二位。
大豆在《诗经》里出现的次数,不及黍和麦,而多于麻和稻。豆饭和豆叶汤尤其是一般穷人经常吃的东西。在河南西部,大豆甚至成为主粮。《氾胜之书》里说:大豆保证有收获,容易种植。氾氏主张农家应当每人种五亩大豆,以防荒年。汉代文献里有指出麦和谷子或大豆轮载的,可能大豆的播种面积确实不小。
大麻子在古代是供食用的,所以当时的人们才把它作为五谷之一,到南北朝时代还有吃麻粥的。但是麻在谷类中最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纤维。古代以丝麻或桑麻并称,那时中原没有棉花,苎麻的生产只限于南方,北方的布几乎全是用大麻织成的。《氾胜之书》有种枲(xǐ喜)法(枲即大麻的雄株),《齐民要术?种麻》篇,都是专对栽培纤维用的大麻说的。
稻在南方,很早就是首要作物。《史记?货殖列传》里说:长江中下游的人们“吃的是大米饭,喝的是鱼汤”。现在虽然没有唐宋时代的粮食统计,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至迟到北宋时,稻的总产量已经上升到全国粮食作物的第一位。
玉米怎样传入中国,西方的学者有不同的推测。有人以为玉米是由阿剌伯人从西班牙带到麦加,由麦加传到中亚细亚而入中国西北部,或者从麦加传到回教印度而入中国西南部,然后从西北部或西南部向东传播到各省。这种推测还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引用的较早的中国文献,一般限于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有的也只是引用到田艺蘅的《留青日扎》(1573年)。实际上我国各省府县志中保存着丰富的有关玉米的记载。
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则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到1718年为止,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
甘薯原来写作甘藷。原产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才传播到其他各国。所以最初传入中国时称为番薯。甘薯的传入我国,据现在所知,最早是广东东莞县人陈益。《陈氏族谱》记载,陈益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去安南,万历十年(1582年)夏设法带着薯种回东莞,在家乡试种成功。以后很快向各地传播。
高粱也叫蜀黍,现在北方俗称秫秫,在古农书里也有写作蜀秫或秫黍的。其实蜀黍、秫秫、蜀秫、秫黍、在北方人读起来,发音是相同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名词的不同写法。从现在可以查到的书来看,高粱这一名词最早见于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说是俗名。蜀黍这一名词较古,最早见于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三世纪)。在此以前的古书里没有提到过。后来见于唐陆德明的《尔雅音义》(七世纪前期),但《唐本草>和唐人诗里仍没有提到。宋人诗里才提到蜀黍。元代的农书里才谈到蜀黍的栽培法。从文献记载来看,似乎到宋元时代才广泛地栽培,到了金末元初,在北方已经相当重要。
马铃薯马铃薯又名洋芋(或作阳芋),在山西俗称山药蛋,广东叫做荷兰薯或爪哇薯,原产南美洲。有人在1650年在台湾看见马铃薯。我国文献中最早的记载见于福建《松溪县志》(1700年),其次为湖北《房县志》(1788年)。可能最先是从南洋群岛传入我国,后来还有从别路传入的.
燕麦燕麦原产东欧及西亚。我国很早就有栽培。《尔雅》里所说的雀麦,就是燕麦。一般所称的莜麦,亦作油麦,就是普通燕麦中的裸燕麦(另有皮燕麦)。燕麦在我国栽培不很多。我国主要产区为北方的牧区和半牧区。
荞麦荞麦原产黑龙江至贝加尔湖一带。我国晋以前的书中没有记载,最先见于《齐民要术》的《杂说》中。但《杂说》不是贾思勰的原文,可能贾氏还不知道荞麦。此外,最先见于唐初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七世纪)。较后的唐人诗中就一再提到了。但据考古发掘,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掘出东汉前期或中期的荞麦实物。荞麦至迟在汉代就已传入中国,到唐代已有推广,到了宋元间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南北各地都有栽培,在有些地区甚至成为主粮之一。
豌豆豌豆原产地中海沿岸。有人以为《尔雅》所说“戎叔谓之荏菽”是指胡豆,也就是豌豆。荏菽见《诗经》,实在是大豆。豌豆这一名词最先见于张揖《广雅》(三世纪),又名豍(bēi卑)豆。豍豆在东汉崔豍《四民月令》(二世纪)中已有记载,可以证明至迟在汉代就已传入我国。元代农书中强调豌豆收获多,一岁之中成熟最早,近城市的还可以摘豆角卖,鼓励多种;并说山西人用豌豆掺上少量的麦混合磨成面,可作饼饵,不问凶年丰年,都可食用,实在是救济饥荒的宝贝。
蚕豆蚕豆原产里海以南和非洲北部。我国明代以来的书中相传:蚕豆是张骞通西域时传入中国的。这完全是后人的推测,没有根据,古书中往往是豌豆和蚕豆的名称不一致,随俗而异,如王祯《农书》中所说的蚕豆,实际上是豌豆,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蚕豆(至今还有称豌豆为蚕豆的)。确指蚕豆的记载,最先见于北宋宋祁的《益部方物略记》(1057年),叫做“佛豆”。现在四川仍称为胡豆,发音和佛豆极相象。蚕豆这一名词,最先见于南宋杨万里(1124—1206年)的诗序中。从我国的一些古书记载来看,这种作物可能在宋初或宋以前不久传入我国,最先栽培于西南川、滇一带,元明之间才广泛推广到长江下游各省。
绿豆绿豆原产我国。这一名词最先见于《齐民要术》(534年前后),当时已广泛用作绿肥作物。可能在秦以前已有栽培,秦以前到汉代的书中提到的小豆,就包括了绿豆。元王祯《农书》也是把绿豆当作小豆的一种。有人说绿豆原产印度;但是印度古代的文字梵文中并没有绿豆这个名词,印度栽培绿豆并不早于中国。元明两代的书中说,南北都有绿豆,北方最多,用途很广,可作豆粥、豆饭、豆酒,可以炒食,磨粉作面食,做粉丝、粉皮、豆芽菜等。

⑶ 古人主要吃哪些蔬菜

可能比较注重养生

吃五谷杂粮
南瓜小米
根茎类多一些

⑷ 唐朝以前都有哪些蔬菜哪些蔬菜是唐朝以后才有的

《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和《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认为,唐时蔬菜新品种有菠菜、莴苣和食用菌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还提到茭白也是在唐代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的。该书还说:“茭白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水生蔬菜,世界上以之为蔬菜而进行培育的唯有我国。”菠菜又名菠,是唐代由尼泊尔传入我国的。至于食用菌,如人工栽培蘑菇,最初记载亦见于唐代,在《四时纂要》一书中有记载。 西红柿原产秘鲁森林,叫“狼桃,因其艳丽诱人,人疑有毒,只观赏而不敢吃。十六世纪,被英国一个公爵带回欧洲,仍只作观赏用。过了差不多二百年,法国一位画家冒险一试,发现既可口又营养丰富,于是广为传播。
西红柿和辣椒一样,也是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的舶来品,它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辣椒差不多同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是花园里的观赏植物。西红柿之作为蔬菜和水果被人们食用,是欧洲人在十九世纪首先开始的,晚清光绪中,才以食用名义,选择了较好的食用品种引入中国的。在此之前,西红柿在中国,只是观赏植物。第一个记载西红柿的文献见于明赵函的《植品》(1617),赵函在书中提到,番茄是西洋传教士在稍早的万历年间,和向日葵一起带到中国来的。1621年王象晋的《群芳谱》又再次肯定了番茄的来源,以后的人们都笃信不疑,一直到1983年。

白薯就是红薯,红薯原产美洲,欧洲第一批红薯是由哥伦布于1492年带回,然后经葡萄牙人传入非洲,并由太平洋群岛传入亚洲。红薯最初引入我国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当时福建华侨陈振龙常到吕宋(现今菲律宾)经商,发现吕宋出产的红薯产量最高,于是他就耐心地向当地农民学习种植之法。后来经过陈氏家族的推广,红薯在全国普遍栽种。

⑸ 古代人农民吃什么菜

我要说咱现在吃的蔬菜和老祖宗吃的差不多。
我们现在吃的蔬菜大部分都是从古时候流传下来的。
现在吃什么菜,那时候差不多,只不过没有现在这么大,但是肯定也比现在绿色健康。
从古时代流传下来的蔬菜有:蒜、香菜、芹菜、金花菜、白菜、大白菜、茭白、黄瓜、蚕豆、豌豆、蕹菜、扁豆、茄子、菠菜、木耳菜、莴笋、胡萝卜、红薯、薯仔、辣椒、洋白菜:南瓜、四季豆、番茄、西葫芦、生菜、菜花、洋葱。至于水果就更不不用说了,咱中国原产水果很多,象什么桃、杏、李、梨、枣、桂圆、荔枝、橙、桔、柚、柿子、杨梅、梅、石榴连香蕉都种了2000多年。这些个蔬菜有许多是张骞带回来的。比如:蒜、香菜和芹菜等等。其它的都原本都是国外菜,亚洲、非洲、拉丁美洲都有,后来传到了中国。

中国自古就有的菜很多,比如葵(冬葵、冬寒菜)、藿(大豆的嫩叶)、蔓菁(芜菁)、苋、芥菜(榨菜的茎腌)、香椿、瓠瓜、藕、慈姑、菱角、荸荠、莼、萝卜、冬瓜、丝瓜、笋、葱、姜、韭等等。至于蘑菇、木耳类这东西不用外传,也不用养哪儿都长,又好吃又雅致,写文也方便,只写“采了蘑菇”、“摘了木耳”炒炒就得了。遇上点珍品比如什么猴头、竹荪、金、银耳之类的又滋补又高档,而且全是中国自古就有的原产货。

蒜: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种子种的。
香菜:原产地中海沿岸,张骞出使西域后引入我国。
芹菜:中国自古就有,另外张骞通西域时也带回来些国外的种儿。
金花菜:原产印度,后汉时人工栽培的。
黄瓜:张骞出使西域归来时带入的。
蚕豆:张骞出使西域时引入。
豌豆:原产地中海沿岸,汉代引入我国。
扁豆:原产印度,汉、晋时传入。
茄子:原产东南亚和印度,晋代传入我国。
菠菜:原产波斯,唐代传入我国。
木耳菜:原产亚洲及北美洲,宋朝前已有栽培。
莴笋:原产地中海沿岸,由西域使者来华时传入。
胡萝卜波斯人来中国时带入云南地区。
红薯:明万历年间晋安人陈振龙从菲律宾引入福建。
薯仔:原产南美,明末传入我国。
辣椒:原产中南美洲热带地区19世纪传入我国。
洋白菜:又叫包心菜,清早期传入我国。
南瓜:原产非洲。由波斯传入代不详。
还有另一种南瓜原产亚洲东南部,四季豆:原产中南美洲,明朝时传入我国。
番茄:清朝中晚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西葫芦:就是美洲南瓜,清朝中期传入我国。
生菜:原产地中海附近,清晚期引入我国。
菜花:原产地中海沿岸,传入我国也就100来年。
洋葱:原产伊朗、阿富汗,已有5000多年栽培历史,传到我国仅百余年。

⑹ 中国古代从国外传进来的蔬菜品种有哪些

从汉至晋传入的品种有蒜、香菜、芹菜、金花菜、黄瓜、蚕豆、豌豆、扁豆、茄子;唐宋时期传入的品种有菠菜、木莴笋、胡萝卜、耳菜;明代传入的品种有红薯、薯仔、南瓜、四季豆;清代传入的品种有洋白菜、番茄、西葫芦、生菜、菜花、辣椒、洋葱。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品种。

⑺ 春秋战国时,我国都有哪些菜和主食

主食有:

1、稷:是小米,又称谷子,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

2、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

3、麦:大麦。

4、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

5、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

6、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

菜有:

1、肉类食品:当时的“六畜”是指马牛羊鸡犬猪。牛马主要作为农耕和交通的动力,肉食主要靠猪羊鸡狗等小牲畜。

肉类食品中除了家养的畜禽之外,还有一部分是狩猎而来的野生动物,种类与商周时期的猎物差不多。

2、水产品:鱼、鳖是人们喜爱的副食品之一。鱼是日常易得之食品,相对而言,鳖的饲养和捕捞较为不易,故鳖类比鱼类更为珍贵些。

3、五菜:即葵、韭、藿、薤、葱等五种蔬菜。

⑻ 中国自古就有的粮食,水果,蔬菜有什么

粮食:米、粟、麦、青稞、豆。

蔬菜:芹菜、白菜。

水果:桃、李、枣。

1、大米

大约在5万年前,在云南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的稻属植物。

湖南道县与江西万年县考古发现,约一万三千多年前人类开始种植食用,新石器以前人类应该是口腔咀嚼全稻原谷。

稻谷的胚与糊粉层中含有近64%的稻米营养和90%以上的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人民的主要食品。

2、粟(小米)

小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农作物之一,起源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属于“粟文化”。

3、白菜

白菜是我国原产蔬菜,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据考证,在我国新石器时期的西安半坡原始村落遗址发现的白菜籽距今约有6000年-7000年。

白菜19世纪传入日本、欧美各国。

4、芹菜

芹菜,属伞形科植物,品种繁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和大范围的种植面积,是中国人常吃的蔬菜之一,其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钙、磷、铁、钠等。

5、桃子

中国是桃树的故乡。公元前十世纪左右,《诗经·魏风》中就有“园有桃,其实之淆”的句子。《魏风》所指系今日黄河以北以及山西广大地区,园中种桃,自然是人工栽培的,植桃为园,则表明已有一定的种植规模。

果实多汁,可以生食或制桃脯、罐头等,核仁也可以食用。

阅读全文

与中国古代蔬菜都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有多少低收入人 浏览:825
中国李宁的鞋子一般可以穿多久 浏览:120
印尼每月出口镍矿石多少吨 浏览:923
剃刀党杀了哪个意大利人 浏览:212
中国贫民如何翻身 浏览:118
意大利艺术服装哪里好 浏览:393
中国如何更新外国的游戏 浏览:229
伊朗币怎么转到迪拜 浏览:623
印尼实木家具怎么样 浏览:445
印尼支持什么手机卡 浏览:663
fica意大利语什么意思 浏览:732
印尼的工作签证有什么要求 浏览:674
越南人一天消费多少钱 浏览:650
伊朗油价涨多少 浏览:12
中国哪个省市手机卖得最多 浏览:251
沙特与伊朗哪个国家大 浏览:756
中国移动如何办理不限流 浏览:67
伊朗后院巨响怎么回事 浏览:865
意大利面的煮法怎么做 浏览:238
中国人口最多是哪个县城 浏览: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