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共一大代表人物有哪些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主要是:陈独秀、包惠僧、毛泽东、何叔衡、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王尽美、邓恩铭、董必武、陈潭秋、陈公博、周佛海、马林和尼柯尔斯基等十六人。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历史背景
由于当时国内军阀混战,使得民不聊生,同时还有国外势力对我国虎视眈眈,想要进一步进行入侵。
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封建统治,进行了多次的抗争,都是以失败告终了,但是国人却没有放弃,一直在找一条可以拯救国家的道路。
直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国人找到了救国之路,马列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Ⅱ 中共一大参会人员是那些
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烬美、邓恩铭、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
1、王烬美(1898--1925),山东莒县北杏村人,今属诸城,济南共产主义小组代表。后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1925年8月在青岛病逝。
Ⅲ 中共一大代表都是谁
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2人,他们是:上海小组的李达、李汉俊,武汉小组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小组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小组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小组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小组的陈公博,旅日小组的周佛海。
如果说参加会议的13人,就加上武汉小组的包惠僧(他是在广州与陈独秀商谈工作期间,受陈个人委派参加会议的)
Ⅳ 一大代表有哪些人
一大代表共有16人。
他们分别是:陈独秀、包惠僧、毛泽东、何叔衡、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王尽美、邓恩铭、董必武、陈潭秋、陈公博、周佛海、马林和尼柯尔斯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名称由来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
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的是蔡和森。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俭学的他,在给毛泽东写的两封信中,详细地研讨了共产党问题,提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
他在对西欧各国共产党特别是俄国共产党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建党步骤,其中包括“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在此前后,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张申府在北京也通过信函讨论了党的名称问题,决定采用“共产党”作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名称。
Ⅳ 参加一大会议的代表有几位
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烬美、邓恩铭、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
1、李达,名庭芳,字永锡,号鹤鸣。1890年10月2日生,湖南零陵(今永州)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后,两次赴日留学。1920年8月回国后,与陈独秀、李汉俊等在上海发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2、李汉俊,原名李书诗,号汉俊,又名人杰。1890年10月12日生,湖北潜江人。1920年,与陈独秀等先后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同年8月创办《劳动界》周刊,任主编。年底陈独秀赴广州后,负责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工作,并任《新青年》编委。参与筹建中国共产党。
3、董必武,原名董贤琮,字洁畲,号壁五。1886年3月5日生,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03年考中秀才。1905年入读武昌文普通中学堂。
4、陈潭秋,原名陈澄,字云先。1896年1月4日生,湖北黄冈人。少时在乡读书,1912年入读武昌湖北省立第一中学,1914年进武昌中华大学补习,1916年秋考入武昌高等师范。
5、何叔衡,又名启璇,字玉衡,号琥璜。1876年5月27日生,湖南宁乡人。少时读过八年私塾,1902年参加科举考试中秀才,后在乡间私塾教书。
(5)参加中国一大会议的有哪些人扩展阅读:
大会的中心议题是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后共开了7次会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了第一天的会议(马林后来又出席了第六次会议)。他们代表共产国际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马林还介绍了共产国际的情况。
接着拟定了会议日程。在24日的会议上,各地代表汇报了工作,并交流了经验。25日至26日,大会休会,由党纲起草委员会起草党的纲领和今后工作计划。27日至29日,大会继续进行,连续3天详细讨论了党的纲领和工作计划。
各地代表在党的性质、纲领和组织原则等主要问题上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见。30日晚,举行第六次会议时,突然有一陌生男子闯进了会场,当询问他时,他答称走错了地方。其实这个人是法租界巡捕房的一个暗探。他的行动引起了与会人员的警觉。会议立即中断,代表们迅速分头离开。
十几分钟后,法国巡捕赶来,包围并搜查了会场,但一无所获。当晚,代表们商量改换会议地点,在李达夫人(她是浙江嘉兴人)的提议下,决定到嘉兴南湖去开完最后一次会议。
7月31日,代表们来到南湖,在一艘游船上举行了第七次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至此,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
Ⅵ 中共一大代表都有谁
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3人,他们是:
上海小组的李达、李汉俊,武汉小组的董必武、陈潭秋;
长沙小组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小组的王尽美、邓恩铭,;
北京小组的张国焘、刘仁静;
广州小组的陈公博;
旅日小组的周佛海。
参加会议的还有武汉小组的包惠僧(他是在广州与陈独秀商谈工作期间,受陈个人委派参加会议的)。
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当时,对党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李大钊、陈独秀因各在北京和广州,工作脱不开身,而没有出席大会。
共产国际派马林(荷兰人)和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俄国人)出席了会议。
Ⅶ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员
陈独秀、包惠僧、毛泽东、何叔衡、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王尽美、邓恩铭、董必武、陈潭秋、陈公博、周佛海、马林和尼柯尔斯基等十六人。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历史背景
由于当时国内军阀混战,使得民不聊生,同时还有国外势力对我国虎视眈眈,想要进一步进行入侵。
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封建统治,进行了多次的抗争,都是以失败告终了,但是国人却没有放弃,一直在找一条可以拯救国家的道路。
直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国人找到了救国之路,马列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Ⅷ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都有哪些人参加
以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例,参加大会的人员有1200余人,其中包含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
各地方参会代表如上海市63人、山西省24人、山东省77人、四川省87人等,与会代表包含了民主阶级和民主党派人物,工农劳动模范,武装部队的英雄,文艺、科学、教育工作者等。
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例,参加大会的人员有13人,分别为上海小组的李达、李汉俊;武汉小组的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长沙小组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小组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小组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小组的陈公博;旅日小组的周佛海。
另外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人员还有共产国际派马林(荷兰人)和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俄国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构成: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
2、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由委员长、副委员长若干人,秘书长、委员若干人组成。
3、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组成委员长会议,处理常务委员会的重要日常工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每届任期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
Ⅸ 中共一大参加人员有哪些
中共一大的参与者共有15位,其中国内代表13人,共产国际代表2人。他们是:李达、李汉俊、董必武、陈潭秋、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及马林和尼科尔斯基。
党的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中国出现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为之一新了。
(9)参加中国一大会议的有哪些人扩展阅读:
党的一大先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但却因法租界巡捕的搜查而被意外打断,不得不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
王会悟后来回忆说:“上海已不能开会了,到哪儿继续把会开完呢?代表们的意见不一。我想到我家乡嘉兴的南湖,游人少,好隐蔽,就建议到南湖去包一个画舫开会。李达与代表们商量,都同意了这个意见。我便作为具体安排事务的工作人员先行出发,与董必武、陈潭秋、何叔衡乘头班车去嘉兴。”
“到嘉兴后,我去鸳湖旅社租了房间,作为代表们歇脚之处。又托旅社代雇一艘中等画舫,要了一桌饭。还出主意带了一副麻将牌。”“代表们上船后,以打麻将为掩护,继续开会。我坐在船舱外望风,见有船划近了,就敲窗门,提醒代表们注意。”
南湖的会议开了一天。党的中央领导机构选举后,举行了一个简单的闭幕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一大,就这样结束了。从此,在古老落后的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完全新式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