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少数民族能够在历史课本上了解汉族的历史,然而汉族却不了解自己“兄弟民族”的历史文化呢
只是全国统一课本不讲而已,但地方性少数民族地方课本有专门的少数民族文化课本。而且中国史学来学去没发现还是近代史占主导吗?但近代史大事件不就以民族危亡之后各种革命运动,思想传播,而且在近代,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为主要矛盾(强调中华民族,整体)。更何况中国少数民族也太多了,没法全部一一列举上去。我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超级感兴趣,自己就会去了解学习。(另外,中国古代史是通史,汉族历史以中原地区为主向外,影响了周边。还有史料记载,有的少数民族只是神话和口头传承,历史依据并不充分。)
㈡ 《二十四史》是一套卷帙浩繁的巨着,如何从中了解少数民族王朝的兴衰
中国二十四史,全是代表了中国擒雄的王朝历史时间,从隋唐、春秋时期归入秦。两汉三国复归晋。东晋十六国,汉朝分至隋朝。五代十国到宋代,西夏王朝辽金元明朝清代。二十四史做为历史时间考试大纲,还包含着很多封建社会王朝,例如云南大理、南诏等国,也有王莽新朝、武侧天周王朝,何进张楚、闯王李自成天顺、郑成功收复中国台湾这些历史时间旧事。学习培训二十四史的全过程,便是学习培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全过程。在历史上愚昧无知或邈视历史常识得人,并不是归入不成功便是沦落叛徒民族败类,例如石敬塘等。而融会贯通、通读秋春得人,就可变成忠肝义胆王侯而青史留芳。以三国为例子,三国诸葛亮以管仲乐毅为榜样,赤胆忠心鞠躬尽瘁而变成一代贤相、十大武宗。
“二十四史”就是指中国在历史上各朝代编写的,而且被历朝历代纳入史书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籍的通称。“二十四史”懂事处起传说中的轩辕皇帝(约前2550年),止乎明代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符,用统一的有本纪、本纪的纪传体撰写。基本上归纳了中国古时候各朝。源于汉武帝刘彻时问世的《史记》,总算清干隆时刊行的《明史》,前后左右间隔一千八百多年。累计一共有三千二百一十三卷,大概有四千万的字,全是统一的用本纪,本纪的纪传体撰写成的英语的史籍。
㈢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怎样记录年代
中国古代记载年份的方法:
一、干支纪年,这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符号叫地支。
㈣ 综观古今,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文化是一个“多元交汇”的体系,少数民族对中国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贡献,有的尚保存在现存少数民族之中,如藏医、蒙族的天文学等,比较容易看得见、摸得着;有的已融化到华夏族或汉族科技文化的历史成果中,这就不那么容易能看得见、摸得着了。我们研究少数民族科技史,不但要注意前者,而且要把后者从历史的尘封中剔发出来,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估量少数民族的历史贡献;后者是更为困难、也更有意义的任务。
《齐民要术》是人们所熟知的中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的经典,它产生汉族传统的活动中心——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它的作者贾思勰是汉族人。但它的内容不但包含了汉族人民的科技文化成果,也包含了汉族以外许多民族的科技文化成果。通过这个典型实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各民族的文化是如何融汇在一起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少数民族对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贡献。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
一、 少数民族育种和引种的成就
《齐民要术》卷十为“五谷、果蓏、菜茹中非中国物产者”,所谓“中国”是指黄河流域中下游汉族传统活动中心。因此,该卷所列将近二百种植物,除部分重复的以外,都应视为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栽培作物或野生植物。我曾以此为线索,研究我国少数民族首先驯化或引种的作物[1] 。其实《齐民要术》前四卷论述种植业的有关篇章中,也包含不少这方面的材料,有些作物仅根据其名称或记述即能确知产于少数民族地区。例如,我国古代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泛称为“胡”。而《齐民要术》中产于“胡”地、冠以“胡”名的作物或品种就有十几个。
一是原产少数民族地区的作物和由这些少数民族育成的作物品种。例如,“戎菽”就是东北民族驯化和培育的大豆的品系。《要术》引《尔雅》曰:“戎叔之谓荏菽。” 今本《尔雅》作“戎菽”,“菽”是大豆的古称。郭璞注《尔雅》谓“戎菽”即胡豆。孙炎、樊光、犍为舍人、李巡也认为是胡豆。按《逸周书�6�1王会解》说周成王时北方民族的贡品中有“山戎戎菽”。《管子�6�1戒》载齐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葱及戎菽,布之天下”。山戎是东胡族系的一支,春秋初年活动在燕国之北。可见,“戎菽”是山戎族驯化和培育的一个大豆品系,人们着眼于山戎的族属,把“戎菽”称为“胡豆”。类似的还有产于西南民族地区的“矩豆”和、从高丽引进的“高丽豆”。《要术》又记载了也泛称为“胡豆”的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杂豆[2] 。又如,水稻是南方百越族系先民首先驯化的,《要术》记载了不少水稻品种就是出在南方,如《要术》引《广志》:“南方有蝉鸣稻,七月熟。”这里的“南方”指岭南,“蝉鸣稻”就是岭南越人选育的早熟水稻品种。“盖下白稻”是我国迄今首见的再生稻,从其“正月种,五月获”看,也应是南方民族首先育成的。原产少数民族地区的蔬菜,有被称为“楚葵”的芹菜,被称为“越瓜”的甜瓜,以及“西域之蒜”(亦称“胡蒜”)“南夷之姜”等。此外,还有产于西部地区的“胡椒”、苜蓿等。“胡芹”则是胡人种植的用作调料的蔬菜,中原人况以芹菜而名之,恰如芹菜之名“楚葵”。
二是原产中原,传至少数民族地区并育成新的品种的。如粟黍是中原华夏族先民所驯化的,传到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后,育成适应各地风土条件的品种,《要术》中有“胡谷”、“胡秫”、“辽东赤粱”、“白蛮黍”等记载。葵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主要蔬菜,桃、李和枣是原产我国华北地区的水果,《要术》中所记“胡葵”、“胡桃”[3] 、“羌李”、“氐枣”、“西王母枣”[4] 等,当系这些蔬菜和果树传到胡地后育成的新品种。又有在少数民族地区辗转传播形成新品种的。如“柰”(绵苹果)原产我国新疆地区,东传首先到达河西走廊,魏晋南北朝时河西走廊已成为柰的中心产区,并育成“冬成柰”——一种体大味美的绵苹果新品种。
三是原产外国的作物或品种,首先传到少数民族地区后再引进中原,或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新的品系。例如原产南部非洲热带草原的芝麻,首先传入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5] ,再由西北地区传入中原,故有“胡麻”之称。西汉以来已在中原地区种植,我国从此才有了大田油料作物。《要术》:“《汉书》,张骞使外国得胡麻。” 沈括《梦溪笔谈》说:“胡麻直是今油麻。……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之种,亦谓之麻,故以胡麻别之,谓汉麻为大麻也。”与此相类的还有起源印度北部、锡金等地的胡瓜(黄瓜)[6] ,起源地中海、里海地区的葡萄,从安息(今伊朗)传来的安石榴等。原产地中海沿岸和中亚的胡荽(芫荽),是西北部游牧人喜爱的调料[7] ,胡荽与游牧人的这种饮食习惯一同传入中原,《要术》中有种胡荽专篇,是一种获利颇丰商品性生产。小麦是原产西亚冬雨区的越年生作物,通过中国西部新疆河湟一线传到中原。在中国西部地区的传播中,产生了春播秋收的“旋麦”和类似大麦的“�麦”,见于《要术》所引《广志》。又,《要术》引《西京杂记》曰:“瀚海梨,出瀚海地,耐寒不枯。” 瀚海梨可能就是新疆梨,据俞徳浚研究,新疆梨是“中国梨和西洋梨自然杂交的产物”[8] 。这样说来,它是中西文化交流在新疆地区的结晶。
从以上情况看,中国历史上的科技文化,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交流中向前发展的:一种是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另一种是中国与外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前一种文化交流,少数民族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后一种文化交流也往往以少数民族为中介。总之,在两种文化交流中,少数民族都为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应该指出,上述材料只是在《齐民要术》中一个特定范围(1—4卷)内抽取出来的,它没有包括卷十中的大量材料,即使在卷1—4中,有些材料由于没有在名字或直接记述中反映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我们暂时把它们舍弃了[9] 。因此,这些材料所反映的是极不全面的。事实上《齐民要术》所记述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多半或出产于少数民族地区,或与少数民族有这样那样的瓜葛。但是,即使这样不完全的材料,也已经说明了不少问题,那么,少数民族对中华农业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和它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
二、少数民族畜牧文化和畜牧技术对中原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许多发源于北方草原的原游牧民族相继进入中原,他们带来了北方牧区的畜牧文化和畜牧技术,对中国科技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㈤ 如何看待少数民族统一中国这一历史现象
元朝和清朝都属于征服王朝,它们之所以能统一中国首先与它们所采取的生产方式、民族心理有关。而匈奴和北魏等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与中原的农业完全对立的畜牧业还不足以支持他们征服中国,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历史现象。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多民族的国家理应由多民族联合治理,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但历史事实却不是这样:自从夏、商、周以及春秋战国,逐步形成了华夏族也就是后来的汉族以来,在多数时间内中国都是由汉族的剥削阶级来统治,其他少数民族虽然也曾在边疆地区建立过一些民族性的政权,或者也曾入主中国北方,但直到蒙古统一中国以前,少数民族从来没有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统治者。汉族的统治阶级,凭借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暴力,不仅对广大汉族人民进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且对周围的少数民族进行民族征服和民族压迫。这种统治是极少数人对绝大多数人的统治,因此必须用暴力来维持,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自周秦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及其统治者,曾多次反抗汉族剥削阶级的这种统治,或者企图同他们争夺对中华民族的统治权,但这种斗争往往以失败告终。战国和秦朝曾经抵抗或战胜了北方的匈奴;西汉、东汉统治者迫使一部分匈奴人投降,另一部分匈奴人西迁欧洲;唐朝打败了突厥并迫使一部分突厥人西迁;曾经占领了中国北方的北魏统治者,也没能统一中国
㈥ 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进程的贡献
主要贡献就是开疆扩土,蒙古是满清时期也是中国国土变化最大的时期。蒙古以前西藏和台湾都不在中国版图,(唐帝国打西藏打了多少年都没打下来)。游牧民族擅长征战嘛。现在我们经常说的某某地方历史上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这个历史上其实就是指的清朝。
㈦ 少数民族的历史课本都是如何描述中国历史的在明洪武初西南少数民族被明军屠杀、赶往山上过着极度艰苦的
只要是国内的教科书,不管什么民族用,内容都是一样的。
㈧ 如何看待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我们国家是拥有五千年优秀文明的古老国家,在这个被众多民族簇拥下形成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他们勤劳、淳朴、热情、大方,用自己的双手为世界历史优秀文明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只是人数众多的汉族对中国历史有贡献,那些分布在祖国边疆,为开发祖国的边陲、活跃祖国的对外贸易、创造多姿多彩民族文化习俗同样拥有非凡的贡献。所以,少数民族也是我们伟大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没有少数民族的参与,那么这样的中国文化就是不完整的。应该肯定!
㈨ 现在的少数民族人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汉族民族英雄的
从历史学角度,岳飞是抗金英雄,不是民族英雄。在任何教材及出版物中只能这么写。戚继光,郑成功这样的人物才是民族英雄。现在在定义民族英雄时所指的“民族”即“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间历史上战争是民族融合的过程,只有参与对外抗争的英雄才称之为民族英雄。真正剔除民族界限才是今天认识英雄们的客观立场。
过去与现在,历史观已经发生的更变是你困惑的地方,中原人眼中的民族英雄,是在狭隘民族观下的认为,其他民族不必认可,对岳飞的纪念是对其气节的赞赏,已经超脱出那个时代了,我们在学习岳飞时绝不是学他杀死多少金人,而是精忠报国的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