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明朝和清朝都是如何防止藩王作乱的有什么依据
明朝和清朝都是依靠削藩来防止藩王作乱。这个依据就是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文削藩被他的叔叔反叛。清朝的康熙皇帝在正式掌权之后,对吴三桂等4名藩王进行了削藩。皇权和兵权自古以来都是掌握在皇上手中的,如果各地的诸侯王有了自己的兵权,或者成为了当地的土皇帝,就很容易发生叛乱,就如同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王一样。接下来我们就讲一讲,明朝和清朝的削藩政策。
三、明清两代削藩的结果截然不同明朝削藩失败的原因是因为皇帝的仁慈。清朝可以削藩成功的原因是因为皇帝的老谋深算。两个朝代削藩的结果不同,但是,最终达到的目的却是相同的,藩王都没有了自己的军事能力,国家得以平稳发展。
❷ 明朝皇帝是怎样处理军相之间的矛盾的
明无相,只有内阁首辅,没有相权只能提建议。但有东厂,言官,锦衣卫互相牵制,在军事上以中央军事领导机关来说,起义时期,朱元璋以都元帅身份自主行枢密院事,亲自指挥全盘军事,以后,改行枢密院为大都督府,设大都督一人,名义上是“节制中外诸军事”,其实,一切大小军政,包括军官任免、军队调遣、战役指挥、战略考虑等,都由都元帅决定,大都督府不过是主持后勤给养。军丁军户管理、考绩、马政等日常事务。大都督当然也要统军作战,但只能奉命进止,不许擅作主张。当时,朱元璋在行中书省内设户、礼、刑、工四部,独不设吏、兵二部,正说明人事和军事大权不容假借于人。即使如此,到吴元年(公元1364年)还是对此作了部分的调整,虽然仍保留大都督府,但裁免去大都督一职不设,改设左、右都督、同知都督、副都督、佥都督若干人,均为大都督府的长官。很显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众设多官而分其事权。
明朝建立后,在中书省下的六部已有兵部,这对一个统一的大帝国来说,是实不可少的。明初,将原来由大部督府掌管的武官任免、考绩、荫袭、军队的训练、后勤给养、军丁军户管理等军事行政工作划归兵部掌管,大都督府仅保留统率全国军队的职权。
到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在撤废中书省的同时,朱元璋也宣布彻底改组大都督府,将大都督府分设为前、后、中、左、右五军都督府。中书省和大都督府的同时大变动,是当时明王朝中央军政制度大改组的两翼,其重要意义实不相上下。当时还规定,五军都督府互不统辖,应该分别与兵部直接联系工作,而统一奏请皇帝裁定。每一个都督府内又都设有一小群都督,计有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副都督等,俱为负责官员,由朝廷指定各都督府分别统率全国各都司、卫、所,不得随便变动。至仇,统军的部门便一分而为五,领导人更是由一个增加到好几十个。任何统军的都督都绝不可能率本部军兵与朝廷对抗了。
其实,任何一个都督府及其中的任何一个都督,连率领本部军兵的权力也是没有的。因为明王朝还规定:兵部有出兵之令而无统兵之权,五军都督府有统军之权而无出兵之令。有军事行动时,兵部奏请委派某一都督府某一都督率兵出战,而分调其他各都司、卫、所的兵丁归其指挥。军事行动结束,将帅即归回原都督府,兵丁归回原工所建制。这种体制显然是为了防范军权旁落,是为了对将帅们的职权有意掣时
明朝采取重文轻武的体制且朱元璋还大兴党狱,对军功赫赫的武将大加杀戮,使武人为之胆寒。朱元璋认为治国还需文人,在天下广建学校,实行科举制度,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吏,对具有科举功名的士人进行不同程度的减免徭役,大力提高文人的政治地位,明代实行了以文臣制武帅的体制,武将由文臣充任的总督、巡抚等官统领,军队的军饷、组织、管理等事务则由文臣负责。 重文轻武的体制使武将倍受压制,在太平时期,文武之间的矛盾还不太突出,在战争时期,往往导致武将与文 臣充任的督抚之间的矛盾重重。督抚在军中担任指挥者的角色,上阵杀敌的任务需要武将率领军队在战场上来完成,一旦战事失败,却往往由武将来承担责任。
因此军相矛盾一般是武将吃亏
❸ 明朝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权利扩大
宦官监军。。
❹ 我国古代防止外朝官僚集团扩大而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专制官僚政治萌芽时期,建立在宗法分封制基础上的周王朝开始崩溃,初步形成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了以国王为首的封建官僚政府,用家臣管理国事,是官僚制度的开始。官僚制度是贵族制度的对立物,它和贵族世袭制度的不同点主要在于:官僚是由君主随时任命并可随时撤换,甚至处死;官僚领取傣禄而无封地;君主授予官僚的权力,用印、符、节等作为信物,授予这类信物就有权,一旦收回就失去了权力。
秦汉是官僚政治制度全面展开的时期。这一时期官僚政治的各个要素都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 秦帝国的建立是专制官僚政治最终形成的标志。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君主专制制度神圣化、绝对化。定名号、建立庞大的官僚机构、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等都是具体的表现。到了汉承秦制,并有新的体制变化。汉从初期的崇“黄老之学”到后来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能不说是专制官僚政治不断学习和完善的过程。
唐宋时期,是官僚制度的成熟时期。官僚政治体制重大变体现在:
1.中央决策机制制度化、决策群体的扩大化。由独相到群相,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的。例如唐朝时的“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2.在行政权力扩大的同时,监察也逐步加强。建立起了谏议制度唐朝门下省有封驳谏议的职能。宋代更是建立起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3.政府职能的转变。唐宋后代官僚政治制度奠定基本的构架和运行模式。而其核心内容则为政府机构按职能分工而不断加以调整,这种不断地调整成为唐宋政治制度的一个显着特点。宋朝官僚政治制度从体制上看,最重要的变革是军政和行政的分离,财政使司的设立以及宰相被定位为行政首脑,而包括枢密使、副使在内的宰执则构成中央决策群体。
4.科举制实行。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科举制度还深刻改变了古代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结构,知识阶层作为统治者的成员之一,丧失了自主权,更丧失了与专制君主平等对话的资格。就以中国历史上的君臣关系变化为例,宋代以前,三公坐而论道,大臣在皇帝面前可以坐着议政;到了宋代,三公群卿只能在皇帝面前站着议政;明清时期,大臣不但不许坐着,站着也不行,只得跪着奏事。这样,从中央集权到君主集权,封建官僚政治日益成熟。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终结时期。一方面,官僚制度继续沿着宋元以来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满族以少数民族成为统治者,也给新的制度以深刻影响。唐宋以后官僚政治体制重大变化之一就是行政权的扩大和分化。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疆土辽阔的大国,大一统又是历代统治者的首要政治理想和目标,那么就需要一个庞大有效的行政系统,从中央到地方,从行政、财税到军事,层层叠叠的机构设置,大大小小的官员,各种利益交织其中,各种力量盘根错节,形成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任何一个系统,都有其内在的生命周期和惰性。当一个政治系统中既得利益集团逐渐沉淀其中,形成巨大的寄生于系统上的食利集团时,这个系统就会变得效率低下,逐渐偏离原来的目标和功能。当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已经不能完成自我纠偏时,大的动荡就不可避免了——反抗、暴动等各种形式的革命就会爆发,外部力量会摧毁这个系统,并重新组建一个新的系统来行使必须的管理功能。中国古代许多朝代的政治新政、变法与改革,都可以看作是一种系统内部自发的自上而下的修复行为,是为了避免系统被颠覆所做的努力。
❺ 明朝对待外族和藩邦的政策和军事行动
这个要分为几个阶段:
明初 太祖、成祖时期为战略进攻阶段,主要对象为北元、及鞑靼及安南的叛乱,同时笼络较小的外族如朵颜三部,这一时期是明朝的扩张期,其疆域也达到了最大,是明朝最辉煌的时期;
中期 战略防御期,英宗、景帝、嘉靖时期。由于国力、部队战力下降,整个处于战略收缩状态,主要作战对象为瓦剌、倭寇及西南部叛乱势力;
中、后期 回光返照期,经过高拱、张居正的改革,国力有了恢复,同时也与蒙古签署了和平协议,形成了互市。主要作战为内部叛乱以及日本(援助李氏朝鲜);
末年 积重难返、行将就木,江河日下、无力回天了,主要作战对象为农民军以及后金,最后被农民军终结。。。。。。
一声叹息。。。。。。。
❻ 永乐大帝拿下南京后是怎麽确保全国军队不反噬自己的
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把手南京金川门,打开城门迎接燕军进城。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建文帝到哪儿去了?不知道,我们以前说了。朱棣来了,怎么办?朱棣的心思,就是要做皇帝。所以就有记载说,朱棣从火中拽出死尸来,指后尸为帝尸,然后给他发丧,说他死了。这是官方史料记载,那么下一步,朱棣就可以合法地登上皇位。如果你说建文帝没有死,那朱棣这皇帝也没办法做,所以从官方的文献上说:建文帝死了。
* 说建文帝死了,这就意味着在通向皇帝宝座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已经被扫除了。那么接下来,朱棣是不是就可以打开皇宫,走上金銮殿,堂而皇之地做起皇帝来呢?
朱棣要做皇帝,用现在的想法,打开皇宫,大摇大摆,宣布个日子咱们登极就完了嘛。不是。中国做皇帝这个礼仪很复杂,他要做皇帝,不说自己要做皇帝,他要让别人推荐他、推举他做皇帝。大家要上表文,说你怎么样有德,你怎么样贤明,上天如何眷顾,国家离开你不成,你赶快做皇帝吧!朱棣说,我是能力不行,道德不行,我不能做皇帝,这个位子我不能做,推辞,一次推让。大家说不行,不能推辞,再次上书,叩首请求,国家还是离开你不成,你一定要做皇帝。朱棣再次推辞,不成,我能力不够,品德不够,我不能做皇帝,应该待有贤明之主出来,让他来做皇帝。大家不答应,三次上书,离开你不行,非做不可。朱棣说,既然大家这样强烈要求我,那我就勉强服从大家的意见,我就做皇帝吧!
这在中国古代叫做“三推让”之礼,做皇帝之前要有“三推让”。实际上我说,中国古代的礼制,最虚伪的莫过这“三推让”之礼了!——三年之前,四年之前,他们从北京往南方打不就是为了当皇帝吗?宝座摆在面前,还要三次推让。朱棣在三次推让之后,登上了皇帝宝座。
但是登上皇帝宝座之前,他的一干人马往皇宫走去,突然有一个人拦住马头,这是谁啊?学士杨荣,说,你就这样去登皇位吗?朱棣说,什么意思?您怎么忘了去祭孝陵?朱棣一下恍然大悟:天下是朱元璋的天下,我要继皇位,我要合法性,我要把老皇帝摆在前头,要祭孝陵、祭天说明我的合法性。朱棣恍然大悟,于是到孝陵祭奠朱元璋,然后当皇帝。这些都是给天下臣民看的。靖难之役的结果,是以朱棣的全胜、登上皇位,建文帝不知所终而告结束,朱棣继位,改明年,第二年(公元1403年)为永乐元年,年号改成“永乐”。
但是,仅仅经过三次推让,仅仅有在进城之前所写的这些信,宣布自己是合法的,合理合法地登上皇位,还不够,还要有一篇继位诏书。这个继位诏书很重要,我继了皇位,我要做什么,我为什么做皇帝,我要做什么样的皇帝,要让天下臣民都知道。谁来起草这个继位诏书呢?朱棣找到一个人,谁?这就是朱棣当年起兵的时候,他的谋臣姚广孝向他提到的一个人。姚广孝在朱棣起兵打向南京的时候,知道这场战争非常残酷,说你可能要杀很多人,但是你要攻打到南京以后,有一个人你不能杀。燕王说,什么人?姚广孝说:方孝孺。为什么不能杀呢?这个人是天下读书种子,如果你杀了他,天下读书种子就绝了。现在我们的话说,他是天下读书人的代表,你要把他杀了,就伤了很多读书人的心。而且,他所承传的学问,可能就没有人继承了。
* 方孝孺是明代洪武、建文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年轻时,曾拜元末明初文坛领袖、思想家、理学家宋濂为师,学问大进。方孝孺曾任建文朝翰林侍讲学士,虽然官品不高,但无论是讨论国家大事,还是为建文帝读书解惑,他都是建文帝身边不可缺少的近臣之一。由于方孝孺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又为人正直,所以他在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无疑是一面旗帜,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那么现在,朱棣要登皇位,请谁来起草诏书呢?非方孝孺莫属,于是他就派人去请方孝孺。几次下诏,方孝孺拒绝出门。最后迫不得已,穿上孝服,来到朱棣的面前。见到朱棣,在宫殿上大哭,悲彻殿宇。朱棣起来说,先生你不要这么悲痛,我这次来,不过就是效法周公辅成王。
* 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建立了西周王朝。但仅仅过了两年,周武王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当时,成王只有13岁,年幼不懂事,并且周王朝刚建立不久,政权还很不稳固,于是,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摄政,辅佐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行天子的职权。历史上通常不称周公旦的名字,只称他为周公。周公辅佐成王执政了七年,他外平叛乱,内修典章制度,恪守臣子的本分,总算把西周王朝的统治巩固了下来。到成王年满二十岁的时候,周公主动把政权交给了成王管理。这就是历史上倍受人们称道的“周公辅成王”。那么,朱棣说要效法历史上的“周公辅成王”,他的这一说法是否真的经得住推敲呢?方孝孺又将如何面对?
方孝孺说,“成王”在哪儿?你是“周公”,“成王”呢?没有了,宫中大火,“成王”不知道,被推翻了。“成王安在?”
朱棣说:“彼自焚死。”说他自己烧死了。
方孝孺说:“何不立成王之子?”他的天下,他可以立他儿子,他烧死了,立成王之子,也用不着你来继位啊。
朱棣回答:“国赖长君。”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能交给小孩子吗?应该有一个成年人,年长的人掌管国家大政,这个国家才治理得好啊。
方孝孺还有话,说:“何不立成王之弟?”对啊,建文帝还有弟弟啊,年纪也已经长了,朱标这一支子下来的,你可以立成王之弟啊。
燕王说到这儿,没有话说了,说一句什么话?“此朕自家事!”说这是我们朱家的事,你不要乱插嘴。就不讲理了。
他让左右拿来纸笔,让他起草诏书,说:“草诏非先生不可”,请你一定要起草诏书。
方孝孺拿过笔来,写了“燕贼篡位”四个大字,把笔一扔,一边哭一边骂,说:“死即死尔,诏不可草!”
朱棣也非常发怒,拍桌子响:我能让你马上死吗?你就不怕诛九族吗?“九族”就是所有沾亲的一律杀光。
方孝孺说:“便十族奈何?”说你杀我十族怎么样,我也不给你起草这个诏书!
朱棣说,你不怕,我就给你杀一个十族看看!于是,他就把方孝孺的全家九族满门抄斩,还把他的朋友、学生凑为一族,“十族”全部杀了。
方孝孺死以后,被埋在南京聚宝门外,现在的南京中山门外。方孝孺临死的时候,写了四句话,说: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说现在啊,大概是上天也不保佑我们,江山变了,现在我用一腔热血报答君王,以死殉身,我没有别的贪图。走向刑场。方孝孺的“十族”被诛,很多远的、跟他“十族”没有关系的,也牵连了很多人,被充军发配。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自杀而死,两个女儿投了秦淮河而死,方孝孺的弟弟也被抓来当众杀害。他弟弟有四句诗,我这里只说两句:
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青山!
千年以后,在这华表上,还有我们的英魂,我们还回到这儿来看一看,我们的英名会长存的。过去忠君观念,忠于朝廷这种观念,是中国人的一个传统品德;造反、叛逆,那是十恶不赦的,所以他们甘愿为朝廷献身。以前我讲过,他们不仅仅是出于一个“忠”,他们也是为建文新政殉难。
* “建文新政”确实是当时的新气象,朱允炆即位之初,就重用文人,提高文官地位,大大加强文官在国家政事中的作用。他雄心勃勃,决心改变洪武朝的一些弊政。他以仁义礼治为指导思想,进行了一系列变革,主要是减轻赋税、平反冤狱、裁并州县、精简机构、更定官制、锐意削藩。朱允炆还大开科举考试,极力选拔人才。他改变朱元璋事必躬亲的做法,适当地放权给手下大臣,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朝中上下由此形成了一种比较宽松的氛围,所以知识分子乐意为朝廷效力,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方孝孺为建文帝殉难,不仅仅是因为忠。忠是很可贵的,但是不仅仅是因为忠,是因为当时建文帝所实行的宽仁政策。兵部尚书、布政使铁铉曾经把守济南,他原来是布政使,后来当了兵部尚书,加了这个衔,还在济南镇守。这时候官军失败,他也被带来了。铁铉站在朱棣面前,背对着他。朱棣下令,把他的耳朵、鼻子割下来,然后把他的鼻子、耳朵放在火里烧,烧了然后塞到他嘴里头,强迫他转过脸来,问他,这个肉味道怎么样?铁铉说:忠臣赤子之肉,自是好吃!他强调忠臣赤子。最后朱棣拿他一点办法没有,下令寸磔而死,就给他是乱刀剁成肉酱,剁死。至死骂声不绝。户部侍郎卓敬,也被捉来,杀了三族。礼部尚书陈迪、刑部尚书暴昭、左佥都御使景清、右副都御使练子宁,还有齐泰、黄子澄这些人,都死得非常惨。但是最令人感到痛心,感到不解的是,朱棣采用了非常野蛮的手段,对待建文帝这些忠臣的家属。凡是这些个被他镇压的人,男性被杀、被充军,女性一律发到教坊司浣衣局,遭到野蛮蹂躏。
有一本很着名的书,叫做《立斋闲录》,这个《立斋闲录》是明朝中后期人写的一本书,专门记载“靖难”这一段历史。这本书曾经引起过谁的注意呢?引起过中国大文豪、思想家鲁迅先生的注意。鲁迅先生说:看到这样的记载,真感觉中国人不是活在人间。什么样的记载呢?有这么一段话,永乐元年正月,有一个校尉,说,把犯人,就是建文帝忠臣的遗属这些“犯人”带来了,带来六口,还有犯人五百多口,请问皇帝怎么处置?皇帝说:“连日解来的都是练家的亲……锦衣卫把这厮都拿去,同刑科审,近亲的拣出来,便凌迟了,远亲的四散充军,若远亲的不把近亲的说出来,也都凌迟了。”一块儿审问,凌迟就是千刀万剐,一刀一刀剐死。说这些人在教坊里头死了怎么办?皇帝原话说:“着上元县抬出去,让狗吃了。”
* 难怪鲁迅先生感慨万千,每读历史,读到这一段,觉得中国人不是活在人间,朱棣一以贯之地继承了朱元璋残暴杀戮的这种坏传统。但问题是,靠残暴杀戮,他真的能够使忠贞之士畏惧,从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吗?还是真的能够掩盖历史的真相呢?不知朱棣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朱棣认为,有了强权,一切历史可以改变。怎么改变呢?他上来以后,就宣布革除建文帝年号。建文帝登了皇位,做了四年皇帝,有建文元年、二年、三年、四年,有四年在历史上。清清楚楚写在历史上,做了四年皇帝,这些个包括燕王朱棣都是他的臣民呐。朱棣说,历史上不许写,没有这一段。所以历史是人写的,人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朱棣说不写就不能写啊。所以现在在《明实录》里头没有建文那四年的历史,这个年号叫做“革除”。最后明朝人也没法提这段历史了,一提这段历史怎么说啊?按照官方的说法,叫“洪武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三十四年”“三十五年”。洪武皇帝在洪武三十一年就死了,又出来四年。一般人不写洪武三十五年就写“革除年间”,这段事要回忆,写个什么事,也得有个年号,有个说法,“革除年间”。对于宫中所藏的文书,有关建文帝的记载一律烧毁。甚至家里头收藏有方孝孺文集的,也要处死。与此相连带的,朱棣的哥哥太子朱标,在建文帝做了皇帝以后他要追尊他的父亲作“兴宗孝康皇帝”,这时候封号也除掉了,仍称“懿文太子”。然后,就把建文帝的弟弟、建文帝的儿子囚禁起来。
* 朱棣所采取的手段不可谓不严厉,但历史真的就可以一笔抹杀的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现在的中国历史年表上,分明清清楚楚地记载着建文帝朱允炆的年号,这大概是朱棣所始料不及的。也许朱棣对自己所采取的手段到底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也没有完全的把握,他还需要采取另外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那么,朱棣还会怎样对自己采取一番巧妙的“包装”?毛佩琦先生究竟是如何看待这样的事情呢?
朱棣推翻建文帝的统治,他还打起了一个旗号,就是要恢复朱元璋的祖制。恢复祖制,有些人高兴,有些人不高兴,为什么呢?朱元璋的祖制是很残暴的。建文帝他是相对实行了宽松的政策,但是朱棣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合法,他说我要恢复祖制。还有一条,就是他在一切文书当中,要竭力宣传自己是朱元璋的嫡子。大家知道,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当中,嫡和庶的分别非常大。嫡,他的妻子也有嫡庶之分,所以生的儿子也有嫡庶之分。嫡子有继承权,庶子就没有继承权。所以嫡子,嫡长子继承皇位,庶子就没有。他现在声称自己是嫡子,就是说自己做皇帝是合法的。
那么怎么样体现他自己是嫡子呢?要把这句话写在历史上,让大家都看。明朝有一个传统,老皇帝死了以后,新皇帝继位,要给前面的皇帝编修史书,当时叫做“国史”,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实录”。朱棣所要修的是谁的实录呢?就是《太祖实录》。他在修《太祖实录》的时候,就把自己是高皇帝的嫡子写进去。所谓高皇帝就是朱元璋,就是太祖高皇帝,他的谥号是“高”,高皇帝。这个实录很快就在学士谢缙的主持下完成了,但是修了以后,朱棣特别不满意,后来又下令让姚广孝主持重修。所以,在历史上就有“实录三修”这么一个掌故,说《明太祖实录》,你现在看到的《太祖实录》并不是原来的面貌,是经过三次才定稿的。那么定稿为什么这么困难呢?它的核心争议之处在哪里呢?就是在是不是宣传了朱棣做皇帝的合法性。
所以在三稿三修的“实录”当中,第一,要表现朱棣是高皇后所生,就是马氏亲生的,不是别人生的。是不是马氏生的呀?我们以后会说,这是一个问题,要是马氏生的还老要说吗,我是我妈的亲儿子,我是我妈的亲儿子?不用这么说,当时也不用去检查DNA,谁都知道,不用说;他天天挂在嘴头上说自己是高皇后的亲生儿子,这里就有问题,这叫“欲盖弥彰”啊。所以“实录”三修就是为了掩盖他真正的生母和他的出身。第二个,就是要说明他登位的合法性。他把他所有的他靖难时期的一些事实,跟朝廷往来的文书,经过篡改以后,附在《太祖高皇帝实录》之后,说明他登位的合法性。而且说明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就有心把位置传给他,暗示。实际上子虚乌有。
所以我们看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写的历史永远跟客观现实是不一样的。真正有良心的史学家他所追求的是最终的历史真实,但是我们永远离最终的历史真实还有一步距离。“实录”经过三修以后,朱棣看到这个“实录”,说:“庶几稍副朕意”,什么意思呢?啊,这回差不多了,我比较满意。
* 让朱棣满意的这部所谓“历史”,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正是它掩盖了真实的历史。但俗话说得好,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不管怎么说,朱棣的皇位确确实实是从他的侄子朱允炆手里夺过来的,这一点毋庸置疑。那么,在皇帝的宝座上,朱棣到底有着怎样的表现呢?
朱棣残暴,杀人,是一个方面,但是他对国家的治理,对明朝政权制度的建立、根基的奠定,是另外一方面的问题。我们知道,朱元璋非常勤奋,早朝、午朝、晚朝,每天办公,身上写满了这些要做的事情的纸条子,贴好了,半夜里想起什么事来,还要把这个事情记下来。朱元璋很勤奋的,朱棣也很勤奋。因为他不偷懒,他是在马上打出来的天下,你让他闲着他还受不了。另外一方面,大家都说“乱臣贼子”,你这个叛逆之臣啊,他是不是老戴着“叛逆”这帽子,他也心里很不高兴。因为传统的中国人,他受儒家文化的教育,这个“叛逆”两个字是很不光彩的,他虽然说了那么多话,他心里非常清楚。他为什么说自己又是嫡子,又是合法?他实际上还是觉得,当个乱臣贼子是不光彩的。那么怎么样洗掉他这个叛臣贼子的罪名呢?他就要做事情,他就要自己给自己找很多事情来做,要做一个千古明王,我要做最好的皇帝!这从另一方面就把明朝的事业推向前去。
永乐晚年,永乐二十二年,那时候天下已经大定了,有一次朱棣退朝,他身边的人看他的中衣。外边是外衣,里边是中衣、衬衣,那个袖子,破袖子弄出来,他就往里塞塞。旁边这个跟随他的侍臣说,哎呀,皇帝真简朴啊,你真是圣明的好皇帝啊。虽然有奉迎之嫌,但是也确实是说出了一句真话。朱棣说什么呢?朱棣说:“朕虽日十新衣,未尝无。但自念当惜福,故每浣濯更进。”说我每天要穿十件新的衣裳也不是没有啊,我自己考虑应该惜福啊,说我们现在过得很好,我们要珍惜我们今天这些个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基业,因此我每次洗干净了以后又穿上了。这一点很像朱元璋,很具有一个开国皇帝的气质。
正是因为朱棣继承了朱元璋的事业,他也继承了一些朱元璋的做法和观念,比较关心民生,他说自己最大的理想是什么?是大家安居乐业,原话是说:“斯民小康,朕所愿也。”说让大家都过上小康生活就是我的心愿了。所以他兴办学校、完善学校制度、奖励农桑、减免赋税、赈济灾荒,在他这一朝做得都很周到。朱棣在明朝来说,是第三位皇帝。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一个是开国之君,一个是亡国之君,剩下的就叫守成之君。老祖宗打下了天下,你做皇帝,垂手而治,得了一个现成天下,守成,看着摊子就行了。朱棣不是,朱棣你说他是开国之君吗?他不是。但是你说他不是开国之君吗?他又自己得的天下。你说他是守成之君吗?他也是继承了朱元璋的天下。你说他又守成吗?他又不是,他又开拓,很多地方他实现了开拓。朱棣既不是开国之君,也不是守成之主,他是介乎开国与守成之间,他的一生没有暇逸,他要以一个盛世明王的名字留在史册上,他做了一系列震动世界的大事。
❼ 明朝在风雨飘摇之际,该如何避免覆亡命运
这问题似乎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袁崇焕的“城墙大炮”战术,是肯定无法确保边防安全的。
所谓的“城墙大炮”战术,就像武侠小说中的“铁布衫”和“金钟罩”,只要修炼至大成,绝对可以克制天下武学,可问题是:袁崇焕修炼得不到家,他只能使得身体的一部分受到保护,其他部位还是脆弱不堪。
在这种情况下,皇太极玩了一招“避实就虚”,绕过袁崇焕的防守区域,直接攻击其薄弱区域,这“铁布衫”和“金钟罩”等于白练。
袁崇焕为什么修炼得不到家呢?是因为这一招太过耗费资源。如果大明上千里的长城防线,全部按照袁崇焕的方法来武装,那即使大明有一百万军队,一年准备五千万两白银的军费,也是不够用的。
这个数字不是凭空杜撰的,因为当时大明的长城防线有上百个关口,如果全部按照袁崇焕的标准来防御,这点军队和银两肯定不够用,大明也拿不出这么多资源。
大明应该如何确保边防安全呢?我试着为大家分析一番。
很多崇拜袁崇焕的人,经常因此神话袁崇焕。可问题是:拿着国家的大量钱财,驻扎了十多万军队,却只能守住二三十里宽的山海关,这到底是夸袁崇焕,还是骂袁崇焕呢?
袁崇焕没能克服对后金报复能力的恐惧心理,始终没能主动出击;直到后金打到北京城下了,他才急吼吼地带着军队赶来救援,这像话吗?
当然了,大家可以堂而皇之地说:“当时的大明野战肯定打不过后金”,对此我不想否认。
可问题是:既然野战打不过,那为什么不加紧训练游击队,不努力扶持盟友,反而一味地将修造城池呢?
越是打不过,就越不能被动防守,因为被动防守只能等死,必须主动出手破局。
或许有人会说,主动出手破局的结果,只会死得更快。这话不能说不对,但得看对手是谁。
以满清的体量,在没有内奸带路的前提下,他是绝没有可能征服大明的。因为他体量太小,只要没有带路党,大明中央政府就算完全不设防,后金也不可能成气候。
在这种背景下,只要大明愿意主动扶持游击队和盟友,就能有效地困住后金,从而保持北方均势。虽然这种均势很脆弱,却也能为大明争取宝贵的时间。
只要有了时间,大明就有可能训练出一支精兵,正面对抗后金。可再一想到官僚集团那副德性,又觉得有些不切实际,无奈!
❽ 明朝军事方面具体措施
军事方面,在中央明太祖设五军都督府阅兵部共管兵权相互牵制,明太祖又创立了卫所制度。各位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同有中央五军都督府管辖。这些举措士兵不都杜甫和卫所总兵将官都不能专军权,军权集中在皇帝手里。
❾ 关于明朝军事体系
明朝改革元朝军事制度,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卫所制:皇帝独揽军事大权,全国要地设立 卫所,军丁世代相继,给养仰赖屯田。此制在维护明朝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军队的统辖与卫所制 朱元璋统一全国后,采纳刘 基建议,立军卫法,在全国建立卫所,控扼要害。中央设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1380)改为五军(即中、左、右、前、后军)都督府,为最高军事机关,掌管全国卫所军籍。征讨、镇戍、训练等则听命于兵部。遇有战事,兵 部奉皇帝旨意调军,任命领兵官,发给印信,率领从卫 所调发的军队出征。战争结束,领兵官缴印于朝,官军各回卫所。这种统军权与调军权分离和将不专军、军不私将的制度,旨在保证皇帝对全国军队的控制。在地方,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置指挥使,为地方统兵长 官。都司之下,在冲要地区的府(含直辖州)、县(州)置卫或设所。一般卫由卫指挥使率领,辖5个千户所,共 5600人;千户所由千户率领,辖10个百户所,共1120人, 百户所由百户带领,辖2个总旗,共112人;总旗辖5个小 旗,共50人;小旗10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全国都 司、卫所,共设都司17个、行都司3个、留守司1个、内外卫329个、守御千户所65个。兵额最多时达270余万人。
以下是明朝的军事领导制度。
以中央军事领导机关来说,起义时期,朱元璋以都元帅身份自主行枢密院事,亲自指挥全盘军事,以后,改行枢密院为大都督府,设大都督一人,名义上是“节制中外诸军事”,其实,一切大小军政,包括军官任免、军队调遣、战役指挥、战略考虑等,都由都元帅决定,大都督府不过是主持后勤给养。军丁军户管理、考绩、马政等日常事务。大都督当然也要统军作战,但只能奉命进止,不许擅作主张。当时,朱元璋在行中书省内设户、礼、刑、工四部,独不设吏、兵二部,正说明人事和军事大权不容假借于人。即使如此,到吴元年(公元1364年)还是对此作了部分的调整,虽然仍保留大都督府,但裁免去大都督一职不设,改设左、右都督、同知都督、副都督、佥都督若干人,均为大都督府的长官。很显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众设多官而分其事权。
明王朝建立后,在中书省下的六部已有兵部,这对一个统一的封建大帝国来说,是实不可少的。明初,将原来由大部督府掌管的武官任免、考绩、荫袭、军队的训练、后勤给养、军丁军户管理等军事行政工作划归兵部掌管,大都督府仅保留统率全国军队的职权。
到洪武十三年(公元1680年),在撤废中书省的同时,朱元璋也宣布彻底改组大都督府,将大都督府分设为前、后、中、左、右五军都督府。中书省和大都督府的同时大变动,是当时明王朝中央军政制度大改组的两翼,其重要意义实不相上下。当时还规定,五军都督府互不统辖,应该分别与兵部直接联系工作,而统一奏请皇帝裁定。每一个都督府内又都设有一小群都督,计有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副都督等,俱为负责官员,由朝廷指定各都督府分别统率全国各都司、卫、所,不得随便变动。至仇,统军的部门便一分而为五,领导人更是由一个增加到好几十个。任何统军的都督都绝不可能率本部军兵与朝廷对抗了。
其实,任何一个都督府及其中的任何一个都督,连率领本部军兵的权力也是没有的。因为明王朝还规定:兵部有出兵之令而无统兵之权,五军都督府有统军之权而无出兵之令。有军事行动时,兵部奏请委派某一都督府某一都督率兵出战,而分调其他各都司、卫、所的兵丁归其指挥。军事行动结束,将帅即归回原都督府,兵丁归回原工所建制。这种体制显然是为了防范军权旁落,是为了对将帅们的职权有意掣时,其必然结果是,要付出大大削弱自己军事威力的代价。
明代军队的建制
明代设在地方统率军队的部门分为都指挥使司、卫、所三级。
都指挥使司又叫都司,是负责一个地区统率军队的领导性机关,辖有若干个卫和所。都指挥使司是省一级“三司”之一,设都指挥使一人,都指挥同知二人,都指挥佥事四人,还根据需要设置若干僚佐胥吏。全国各个都指挥使司分别辖属五军都督府领导。 明代的国防制度
明代镇戍制度,凡边塞,沿海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要害地方,平时都设重兵镇戍。而永乐以后,建都北京,三面近塞,故边防尤重。当时边防,动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洹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以山西镇巡统驭偏头三关,陕西镇巡统驭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其沿海一带,则自广东乐会接越南界五千里抵闽,又二千里抵浙,又二千里抵南直隶,又千八百里抵山东,又千二百里逾庐龙抵辽东,又千三百余里抵鸭绿江,故海防亦重。自嘉靖中,倭寇肆掠,前后共设七镇,而守备,把总分守巡徼会哨的不下数百员。至于西南四川,云南,贵州,湖广,广西等省少数民族地区,也都扼险设镇戍守,以行对少数民族的镇压政策。计明万历,天启间,全国共设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宣府,大同,山西,延妥,宁夏,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广,广东,浙江,福建,山东等二十镇。其中属东北,西北边防的共十一镇,属东南海防的共四镇,属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共五镇。因为明代建立镇戍的用意,原是为的要厚集兵力保卫国防而设的,至于对镇压内地人民,备有一般兵防便可以应付,所以腹里省分如安徽,江西,河南等省,都不设重镇。这个镇戍制度,有一个优良的功能,便是平时镇戍重兵于要害,到有事的时候,既免临时争调,得以逸待劳,而诸镇声势联络,易收应援夹击之功,复可节省兵力。明代边防,海防,远的万里,近的也数千里,而置兵不多,防戍暇整,即深得此制的功用。
明代军队的官职叙述
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明初的统治者也特别注意对军队的管理和建设。朱元璋建立了卫所制度。《明史·兵志》云:“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在军事上重要的地方设卫,次要的地方设所。当时明朝约有军队二百万,都编置在卫所中,大抵每112人编为一个百户所,1,120人编为一个千户所,5,600人为一卫。卫所的军官称卫指挥、千户、百户。军户皆另立军籍,是世袭的。精锐的军队多驻在京师,朱元璋在南京一带设有48个卫,有军士20余万人,朱棣在北京设72个卫。洪武二十六年(1393),共设都司17个、行都司3个、留守司1个、内外卫329个、守御千户所65个。兵额最多时达270余万人。
明代初年置行枢密院,太祖自领之。又置诸翼统军元帅府。不久,罢枢密院,改置大都督府,以朱文正为大都督,统领中外诸军事,下设司马、参军、经历、都事等官。明代定制,大都督府、大都督为从一品,又有左、右都督,正二品;同知都督,从二品;副都督,正三品,佥都督,从三品;经历从五品,都事从七品,统军元帅府元帅正三品,同知元帅从三品,副使正四品,经历正七品,知事从八品,照磨正九品。不久罢统军元帅府。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在废丞相制的同时,为防止军权的过分集中,也废大都督府,改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别管理京师及各地卫所。五军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以中军都督府断事官为五军断事官。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置五军十卫参军府,设左、右参军。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五军各设左、右断事2人,提控案牍1人,并从九品。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升五军断事官为正五品,总治五军刑狱。分为五司,每司设稽仁、稽义、稽礼、稽智、稽信5人,均为正七品,各理其军之刑狱。同时,朱元璋为了防范统军将领的专权,又规定五军都督府对军队无调遣权,其调遣之权由皇帝直接掌管;兵部在军队中虽有任免、升调、训练之权,但不统兵。每逢战事,由皇帝临时委派专人担任总兵官,统率卫所部队出征,战事结束,总兵归还将印,军队归还卫所。兵权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这是朱元璋从军事上加强和巩固皇权的重要措施。
在京各卫,称为京卫。京卫有上直卫,南京卫,北京卫,品秩相同。各有掌印、佥书。上直卫的亲军指挥使司有26个卫,即锦衣卫、旗手卫、金吾前卫、金吾后卫、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府军卫、府军左卫、府军右卫、府军前卫、府军后卫、虎贲左卫(以上12卫,洪武中置),金吾左卫、金吾右卫、羽林前卫、燕山左卫、燕山右卫、燕山前卫、大兴左卫、济阳卫、济州卫、通州卫(以上10卫,永乐中置)、腾骧左卫、腾骧右卫、武骧左卫、武骧右卫(以上4卫,宣德八年置)。其中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常以勋戚都督领之,恩荫寄禄无常员。凡朝会,巡幸,则具卤簿仪仗,率领大汉将军(共1,507员)等侍从扈行。宿卫则分番入直。锦衣卫名为宿卫扈从,实则假侦事之权,以欺压平民及一般官员,最为专横跋扈,特异于其他各卫。 留守5卫:旧为都镇抚司,总领禁卫,先属于中书省,后改隶大都督府,设都镇抚(从四品),副镇抚(从五品),知事(从八品)。旋即改称宿卫镇抚司,设宿卫镇抚,宿卫知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改留守卫指挥使司,专领军马守御各城门,及巡警皇城与城垣造作之事。后升为留守都卫,统辖天策、豹韬、飞熊、鹰扬、江阴、广洋、横海、龙江、水军左、右10卫。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复为留守卫,与天策等8卫,俱为亲军指挥使司(惟水军左右卫为指挥使司)并隶大都督府。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改为留守中卫,增置留守左、右、前、后4卫,仍为亲军。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始分隶五都督府。
南京另有一套军职:
南京设守备1人,协同守备1人,参赞机务1人。守备,以公、侯、伯充任,兼领中军都督府事。协同守备,以侯、伯、都督充之,领五府事。参赞机务,以南京兵部尚书领之,其治所在中府,掌南都一切留守、防护之事。
南京五都督府为: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不全设。其掌印、佥书,皆以勋爵及三等都督充任。分掌南京卫所,以达于南京兵部。
南京卫指挥使司,王府护卫指挥使司:设官皆如北京卫司。
都指挥使司为明代地区军事总机构,长官有都指挥使1人(正二品)、都指挥同知2人(从二品)、都指挥佥事4人(正三品),其属有经历司经历(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断事司断事(正六品)、副断事(正七品)、吏目各1人。司狱司司狱(从九品),仓库、草场、大使、副使各一人。行都指挥使司,设官与都指挥使司同。长官之中有一人统司事,称掌印,简称都司,位次在布、按两司之上。《明史·职官志五》说:“都司掌一方之军政,各率其卫所以隶于五府,而听于兵部。”
卫指挥使司设官与京卫同。外卫皆统于都司及行都司。卫以下为千户所,千户所又辖百户所。千户所有正千户1人(正五品),副千户2人(从五品),镇抚2人(从六品)。其属吏目1人。千户所辖百户所10个,共有百户10人(正六品),总旗20人,小旗100人。刑狱则归镇抚掌管。凡卫所皆隶于都司,而都司又分隶于五军都督府。自卫所以下,其官兵多世袭,这是明代特殊制度之一。
都督府的都督名称后来变为空头的官阶,而统兵之官则须别加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把总等名目。《明史·职官志五》:“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各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领班、备倭等名。凡总兵、副总兵一职均须有公、侯、伯、都督爵衔者充任。其总兵挂印称将军者,云南曰征南将军,大同曰征西将军,湖广曰平蛮将军,两广曰征蛮将军……其在蓟镇、贵州、湖广、四川及儹运淮安者,不得称将军挂印。宣德间,又设山西、陕西二总兵。嘉靖间,分设广东、广西、贵州、湖广二总兵为四,改设福建、保定副总兵为总兵,又添设浙江总兵。万历间,又在临洮、山海增设总兵。至明代末年,总兵官增置繁多,不可胜记。总兵在明代本为无品级之差委,至清代则为正二品的正规武职。
此外,还有军民府、土州、土县,其官员设置,与府、州、县制相同。
❿ 古代如何防止军事集团反叛
1.秦朝采取的是,把灭了国家的贵族都集合到咸阳,或是相互迁徙,让他们没有根基
2.汉朝采取的分封同姓诸侯,但是结果不好
3在隋唐以后,大多是将领在外打仗,但是家眷都留在帝都,还有就是派监军,宋朝时期采取的是统军和调军的权力不在同一人手里。还有就是明朝时期把功臣杀光,还有清朝削藩,设置满族八旗、汉族八旗、蒙古八旗相互监督
外国的话,也有好多,建议看看先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