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有什么之父,都是谁
1、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詹天佑(1861—1919)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其实还有很多领域的奠基者和领路人,小编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了,他们都是国之巨匠,是让我们尊敬的人。
‘贰’ 为中国铁路做出贡献的人有哪些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02
‘叁’ 为中国铁路做出贡献的人有哪些
1、肖瑾
肖瑾,铁路勘测设计专家。长期从事铁路勘测及其研究管理工作。先后主持勘测设计东北、华北地区,包括嫩林、京原、石太、京九等十几条主要铁路干线;主持研究北京、沈阳、济南等大枢纽和编组站的总体规划。
2、詹天佑
詹天佑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3)中国有哪些着名的铁路专家扩展阅读
詹天佑成就:京津铁路(津芦铁路)天津市到北京市西南郊芦沟桥,聘英国人金达为总工程师,詹天佑担任铁路工程师。1895年建设,1897年6月通车。是中国最早的一条复线铁路。光绪二十年(1894年),清朝朝廷议定修建天津到北京的铁路,路线改为从天津到芦汉铁路(芦沟桥到汉口)的起点芦沟桥,名为津芦铁路。
任命当时在天津小站主持训练定武军的胡燏棻为督办。他向英国借款40万镑,作为修筑津芦铁路的资金,开创了借洋债修铁路的先例。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津芦路建成通车。1897年铁路从芦沟桥延伸到丰台,6月又延伸到永定门外马家堡。
1903年延伸至内城前门外东南,称为正阳门东车站。后津芦铁路称为津京铁路,成为京奉铁路的一段。津芦铁路不仅在中国铁路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同时也是清政府推行"实政改革"的标志性一环。
‘肆’ 中国自强不息的人物有哪些
戚继光:明代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杰出军事家。十七岁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 。二十五岁被提升为署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全省沿海防御倭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林则徐:中国清代爱国政治家、思想家、诗人。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缴获和焚毁大批鸦片,并粉碎了英国侵略者的多次武装挑衅,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詹天佑: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华罗庚: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八十八位数学伟人之一。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伍’ 中国铁路事业中有哪位专家
茅以升
(1896—1989)
茅以升,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本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长期担任学会领导工作,是我国工程学术团体的创建人之一。
茅以升,字唐臣。1896年1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丹徒县(今镇江市)。先世经商,祖父茅谦为举人,思想进步,倾向革命,曾创办《南洋官报》,是镇江市的名士。茅以升出生不久,全家迁居南京。6岁读私塾,7岁就读于1903年在南京创办的国内第一所新型小学——思益学堂,1905年入江南商业学堂,1911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唐山路矿学堂讲演时,指出开矿山、修铁路的重要性,坚定了茅以升走“科学救国”、“工程建国”的道路,他从此更加奋发读书,把建设祖国视为己任。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全班第一,5年各科总平均92.5分,为该学堂历史上所罕见。1916年茅以升通过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其成绩之优秀,使该校教授们大为惊讶和赞叹。一年后的毕业典礼上校长当场宣布:今后凡是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原唐山路矿学堂)的研究生一律免试注册,茅以升为母校在国外争得极大声誉。1917年,获硕士学位。经导师贾柯贝(H·S·Jacoby)介绍,在匹兹堡桥梁公司实习,同时又利用业余时间到卡利基理工学院夜校攻读工学博士学位。1919年成为该校首名工学博士。博士论文《桥梁桁架次应力》的创见被称为“茅式定律”,并荣获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1979年应邀访问卡利基—梅隆大学母校时,校长授予他“卓越校友”奖章,以表彰他对世界工程技术方面作出的贡献。
1920年,茅以升应邀回母校任教授,时年24岁,是国内最年轻的工科教授。从此,开始了前后30余年的工科教育事业。次年,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副主任(副院长)。1922年7月,他受聘为东南大学教授。1923年,该校成立工科,任第一任工科主任,1924年,东南大学工科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合并,成立河海工科大学,茅以升任首届校长。1926年,任北洋大学教授。1928年,任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即北洋工学院)院长。1930年,任江苏省水利局长,主持规划象山新港。1932年,又回北洋大学任教。他在任校长期间,对校务管理、教学体制,课程设施、教学设备等,都作过重大改进,使学校出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局面,深受师生的拥护与爱戴。
茅以升五次出任唐山交通大学校长,始终关心母校兴衰,为母校赢得了荣誉和功绩。1991年,西南交通大学(文化大革命以后唐山铁道学院迁四川省易名西南交通大学)树茅以升铜像永志纪念。
茅以升开创了“学生考先生”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终身致力于教育改革,发表了《工科教育之研究》等20余篇论着,倡导“先习后学,边习边学”,理论结合实际的教育制度。
茅以升从选择桥梁专业时起,就把培养桥梁建设人才和在祖国江河上修建桥梁视为自己的终身目标。1933年,他辞去舒适的教授工作,接受浙江省的邀请,担任钱塘江桥工委员会主任委员、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职务。茅以升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于1937年11月,在极其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钱塘江大桥,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中国近代化大桥设计和建造的局面,这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也是中国桥梁史上一个里程碑。因建桥功绩,1941年,中国工程师学会授予茅以升荣誉奖章。
1942年,他赴贵阳任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筹备中国桥梁公司。着眼未来,他将钱塘江桥工处的同仁和有志深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吸收到桥梁公司,培养他们成为桥梁建设的技术骨干。
茅以升深知科学技术进步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性,1950年,他又欣然接受铁道技术研究所所长(后为院长)的职务。这时他虽已年过半百,仍以过人的精力,不辞辛劳,开始了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创业。经32年的辛勤耕耘,该院已发展成专业齐全,实力雄厚的综合研究机构,为铁路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奠基人,是铁道科研事业的开拓者,在科研领导工作中一贯主张理论结合实际,强调继续教育,倡导专题经济核算,支持新生事物。
茅以升一生勤奋学习、不断研究创新。结合钱塘江桥的设计与施工,他与工程师们共同研究“流沙与冲刷的关系”、“如何将木桩头深深埋入江底”、“倾斜岩层上的沉箱如何稳定”、“合金、铬钢杆件的性质”等,研究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古代桥梁等问题。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和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和审定中,他的技术、经验和智慧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切工作均无法正常进行,他以古稀之年仍然孜孜不倦的学习和研究。这期间,他应大桥局总工程师之请,研究桥梁振动问题,解除了人们对武汉长江大桥在大量群众步行过桥,桥身晃动所产生的困惑。
茅以升是最早从事科普事业的科学家之一。1950年,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他当选为副主席。他是最勤奋的科普作家,在他发表的200多篇论着中,有关科普工作的论着和科普文章约占1/3。他的《没有不能造的桥》一文,在1981年荣获全国新长征科普创作一等奖。
为加强国际科技交流,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他曾先后率团访问捷克、苏联、意大利、瑞士、法国、葡萄牙、英国、瑞典、日本、美国,并作学术报告。他在华侨知识分子中从事大统一、大团结工作,号召两岸科技工作者为祖国统一“大桥”各修一座“引桥”,使海外华人、港台同胞深受鼓舞。
‘陆’ 詹天佑和京张铁路的资料!
1、詹天佑 (中国铁路工程专家):
詹天佑(1861—1919年),字眷诚,清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我国近代着名铁路专家,有“中国铁路之父”之称。同治十一年(1872年),作为清政府第一批官办留学生赴美留学。光绪四年(1878年)至光绪七年(1881年),就读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并获学士学位,成为我国最早掌握近代土木工程技术的专家之一。
自光绪十四年(1888年)始,詹天佑调任中国铁路公司,后参与并主持国内多条主要铁路建设,前后三十余年,为我国早期铁路建设史上功勋卓着的技术专家。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宣统元年(1909年),詹天佑主持京张铁路修建。
宣统二年(1910年),任粤汉铁路公司总理兼总工程师。1914年,詹天佑任汉粤川铁路督办。主持京张铁路修建期间,詹天佑厉行节俭,杜绝贪污贿赂,在成本较低的情况下,顺利修成京张铁路,为我国第一条技术上完全靠自己修建的铁路。1912年,詹天佑在广州组织成立广东工程师学会并任会长,旋即任中华工程师会会长。1919年4月,詹天佑因病不幸逝世于武汉。
着有《铁路名词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
2、京张铁路 (詹天佑主持修建并负责的中国铁路):
京张铁路,起始自北京丰台柳村,经昌平、南口,越八达岭,至怀来、沙城、达宣化、张家口,全长约201km。1905年10月开工修建,为中国自主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第一条国有干线铁路。由近代中国铁路先驱詹天佑先生主持修建。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营运的铁路。这条铁路工程艰巨。现称为京包铁路,以前的京张段为北京至包头铁路线的首段。
京张铁路共开凿居庸关、五桂头、石佛寺、八达岭四条隧道,其中八达岭隧道最长,为1091m。南口至八达岭的关沟段,最大坡度达33‰,为世界所罕见,詹天佑先生在青龙桥设站,设计“之”字形线路,解决了全线的越岭难题。
(6)中国有哪些着名的铁路专家扩展阅读:
京张铁路和詹天佑的历史典故:
这一段故事是人们所熟知的:詹天佑采用南北两头同时向隧道中间点凿进。但隧道实在太长,后加上在中部开凿两个直井,分别可以向相反方向进行开凿,如此就有六个工作面同时进行。他运用“折反线”原理,修筑“之”字形路线降低爬坡度,并利用两头拉车交叉行进。在铁路兴建之初,有车厢出轨事件。詹天佑想到一个办法:将美国人詹尼发明的自动挂钩加在每节车厢,使之结合成一个牢固整体,确保爬坡时的安全。
京城近旁修筑铁路,常要付出意想不到的“代价”。铁路要经过一个前任道员家的坟地,他在朝野均有势力。此人率众闹事,阻止工程,私下又许以重贿,要求改道。可是北面、南面、西面都是权贵的墓地,要大改道不知要造成多大的浪费。詹天佑忍辱负重,花费许多时间跟权贵周旋,终于让铁路从墓墙外通过。
‘柒’ 中国20位之父有哪些
1、中国铁路之父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男,汉族,字眷诚,号达朝。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饶市婺源县),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故居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
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
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捌’ 为中国铁路做出贡献的人有哪些
为中国铁路做出贡献的人有:茅以升、詹天佑、着名铁路勘测专家肖瑾等。
‘玖’ 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的工程师
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的工程师是詹天佑。詹天佑,字眷诚,号达朝。他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另外詹天佑还着有《铁路名词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