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人是何时开始不用”字”的
解放前的人多有名又有字。解放后大多数人只有名,而不用字了。比如毛泽东又叫润芝,泽东是名,润芝是字。
古人之所以要取字,是为了要避讳,避讳是指避开直系亲属长辈的名字中用过的字或者谐音。
解放后,就开始不用了,而到了“破四旧”时期,更是无人用之,一切封建社会流下来的,都被废除了。到了现如今,已经没有“字”,偶尔有些人会取些别号,但意义和“字”实乃大相径庭了。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② 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没有的
起字一直都是贵族和知识分子的习惯,一般普通百姓还是很少用的,一直到民国时期还很流行,稍微有点知识的人都会起个字,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新的户籍制度,登记户口的时候不登记,就渐渐没有人用了.
“字”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
①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符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
②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符晦,元赵孟(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
③ 我国什麽时候开始不使用名字的“字”了
古代的中国人,不是每个人都有”名“的。更不要说有”字“了。
蒙古鞑子就不许汉族的普通百姓有名字。于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木头六、叫开了;
字,那是上等人的事儿。谁听说过武大郎的字是什么?
文人、官宦,都有字;
土财主斗大的字不认半升,为了附庸风雅,也弄个”字“,人模狗样的;
若年长的人问年轻人的”表字“,年轻人会谦虚地回答:年幼,无表;
长辈,上级呼晚辈,下级的字;
平辈呼**兄、仁兄、贤弟;
古人把名,叫”讳“。就是需要避讳,不能随便叫的;
你叫别人的名,人家恨死你了;
雍正叫张廷玉:衡臣。皇上直接叫臣下的名,那可大事不妙了;
古人自报名,以示谦逊;
审问犯人,就直呼名了。
中国人是何时开始不用 ”字“了,不好说。我觉得共产党胜利后,就没有人叫字了。除非老古董,外交场合,民主人士,统战工作,星蹦的几个。
以后呢?
谁知道!
④ 中国人名字中的“字”是在何时去掉的
我记得高中时候学历史的时候民国时期还是有字的,比如我们的国父孙文,字中山。而且在中华民国时候,大家都是移风易俗,比如废弃下跪礼制改为握手,减掉长发等等,摒弃了很多以前的礼乐旧制,估计这个字的取消就是在那个时候取消的。因为现在的社会都不会有字了,只剩下名了,也是方便了不少。
⑤ 中国人什么时候取名不取字了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有一次人口普查,为了方便统计户口的需求,所以说建国后出生的人口都不再取字,取消字之后,彼此之间在称呼的时候也方便了许多,就可以直接称呼姓名。
而中国古代人既要取名,又要取字,是一个比较古老的传统,从西周后期的时候周礼就记载,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之后三个月由父母命名,男性20岁之后为他取字,而女性是在15岁之后取字,而平时在用来称呼的时候,一般大家都互称对方的字。
像名这种称呼,只有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个人才会写上自己的名,或者是用来父母称呼晚辈的时候直接喊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之间不但有姓名之分,而且还多了起“别号”的风俗,比如说苏东坡,号东坡居士,这些一般是文人雅士用来称呼的名字,但是在建国之后,这些逐渐用不到,也就取消了取“字”之说。
⑥ 中国人什么时候不用“字”了为什么
应该和文革有关,那时有破四旧运动和对封建的一切东西的歧视,会认为“表字”是封建知识分子的象征,所以有很多人弃字不用。就象很多传统的习俗,在大陆也慢慢地遗失了。
另外,也和世界发展这个大环境也有关,表字确实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⑦ 中国古代的人都有姓名和字,什么时候开始不用字了
过去人取了个名之后还会在成年时取个字,这是出于避讳的需要。自从这种需要逐渐变弱之后,人们就不大取字了。民国建立后,人们就逐渐不大讲究避讳,所以取字的人就越来越少,到了三十年代,人们普通不再取字。到了五六十年代,取字的现象基本上就绝迹了。不过,在艺术界,仍然有极少数人附庸风雅,不仅取字,而且还弄个号。
⑧ 中国什么时候取名不取字了
从民国初年开始,我们中国大概就正式开始取名不取字了。
⑨ 中国人的名字里是什么时候没有“字”的
“字”的本意是生孩子,所以最开始给孩子起“字”,有起小名的意思。
历史上关于字的记载,早在夏朝初就开始了。《史记》中除了传说中的五帝之外,第六个介绍的人物就是治水的大禹,他就有字。《史记》本记二索引《正义帝王记》中记载道:“夏禹,名文命,字密,身九尺二寸长,本西夷人也”
当然了,由于历史资料的缺失,史记记载夏朝很多君主的时候,都很简略,而没有详细的把他们的名字都记载下来,使我们感觉那个时候他们似乎都没有字,而事实上肯定是应该有的。《史记》集解张晏甚至认为:“禹,汤,皆字也”禹和汤本身就是字。
到了商周时期,关于字的记载就大大的丰富了,很多历史上的名人都留下了自己的“姓”“氏”“名”“字”。比如周朝祖先周后稷,名弃,字原。晋朝的开创者,唐叔虞,其中叔就是他的字,他是周武王的儿子。
秦汉之间,社会重礼义轻货利,所以给孩子起名起字都作为一种礼仪,但是当时起的字都象字的本意生孩子一样,基本上都是小名,听起来很幼稚,象上面索的唐叔虞的字“叔”其实就是老三的意思。着名的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实际上他是字“尼”,“仲”是老二的意思,“尼”的本意是什么?就是现在的呢,亲呢的意思,这么有名的大文学家,小名其实就是父母叫他亲亲,宝贝而起的这种字。张良,字子房,实际上他应该字“房”,“房”是什么意思,偏房,侧屋的意思,搞不好张良就是小老婆生的,才会起这种字的。“子”是当时习惯加在字前面的美称,当然后来人们习惯把起字里面用个“子”显得美观,比如赵子龙,鲁子敬,杜子美。
到了后来,字就延伸为名的扩展和解释了,比如说诸葛亮字孔明,小孔里面明,就是亮嘛,曹操字孟德,孟子的道德就是操行嘛。直到后来张学良字汗卿也是一个道理,我就不解释了,真不懂的话请认真思考一下。
后来起字一直都是贵族和知识分子的习惯,一般普通百姓还是很少用的,一直到民国时期还很流行,稍微有点知识的人都会起个字,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新的户籍制度,登记户口的时候不登记,就渐渐没有人用了.
中国的文字是很优美的,有些有文化的人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很注意搭配,于是看起来就很美观,比如说孙坚大老婆生的四个儿子,分别是孙策字伯符,孙权字仲谋,孙诩字叔弼,孙匡字季佐。无论从单人的名和字的关系,还是从策权诩匡、伯仲叔季、符谋弼佐、这几行的排列来看,都无比的协调美观,真是难为他怎么能起的出来。
现在人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往往搅尽脑汁也无法起到个理想的名字,有机会还是好好跟孙坚学习学习吧,实际上如果你现在给孩子,或者干脆给自己起个字,也是可以的,应该没有人会干涉。当然你要起的美观。
⑩ 中国什么时间彻底取消了繁体字
中国没有彻底取消了繁体字。只是2001年明确规定推行简体汉字,但保留使用部分繁体字。
2001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明确规定中国推行规范简体汉字,同时也明确保留或使用繁体字的范围。2013年6月5日中国国务院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含附表《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以规范字表为准。
(10)中国什么时候不用字了扩展阅读:
1956年1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中国开始全面推行简化汉字,但繁体字在教学、研究、出版、文化、商业等领域及一定的人群中还有学习使用需求,在古代历史文化研究、书法艺术创作等领域具有独特价值。
目前仍然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有中国港澳台地区,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等海外华人社区多为繁简体并存,中国内地在文物古迹、姓氏异体字、书法篆刻、手书题词、特殊需要等情况下保留或使用繁体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繁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