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建筑史
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的建筑发展历程和取得成就,鼓励你们能想前辈们那样为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Ⅱ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建筑史的一个讨论
此时此刻,心情有些亢奋
身边的他,是桥梁结构出身,在历史领域,像一个懵懂的小孩
一直以来,不敢轻易去备这堂课——中国建筑史的第一堂课
总认为再积累下吧,再积累点会更好些,让我有些紧张
备课的过程经历过的人应该都知道
从组织结构到内容丰富,基本的史实当然必须尊重
第一堂绪论部分的课程
请他帮我参谋我的备课效果
他的逻辑思维一向让我佩服,最最主要是因为他没有这方面的任何束缚
对了解中国古建史无欲无求,就是想听听他的体会
曾经有一个朋友说,不想去买那些古典家具,他说这些家具所承载的历史感过于沉重,他还无法理解的情况下,不希望去拥有这些,虽然内心是渴望的。我想这保持了一些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之情在内吧。
我们讨论到了北京首都的鸟巢,国家大剧院,CCTV这些,站在结构的角度,他给我一个不一样的观点。首先,他认为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门户,是国际化的都市,集经济,政治,文化于一身的特殊载体,应该要包容性很强,鸟巢的构思从整个建筑结构来说,大胆而富有创意,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目前公建史上难度最高,工艺最复杂的的水平,在鸟巢中没有一根钢材的截面是一样的。初期还大胆想要做成空心钢注入水体,后因工艺不成熟,造价过高,而放弃。用了传统的结构方式,但是依然推动了中国的制钢水平,施工工艺。其次,施工工艺的进步和提高,是中国施工团队想要进入世界市场,必要的一个堪。如今国际招标,全球化越来越多,施工的国际水准也是中国团队需要学习的,才能有竞争力。这种经验正好也可以在鸟巢等建筑内去积累相关经验。最后,就是结构上的突破,比如,50、60年代,搞一个剧场,能容纳几百人已经觉得很大了,收到材料结构的限制,理论和经验的不足,而现在,能做出跨度如此大的建筑,几百米跨度的钢梁。当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同样一件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看法,而且都各具其理。他们可能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与基地的关系,与文化背景的关系,思维与我们也有所不同。
关于木结构,他也提到了没有办法去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是因为我们中国的经济,在这样每年保持10几的GDP增长下,违背经济规律的情况下,必须快,而且要高效。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首先结构算不清楚,这方面的经验也越来越少,工匠的水平也越来越低,最主要还是经验少之又少了。有个复原古建筑的设计项目,华南地区某家设计院专业做这个,收费高达建安费用的20%,然而,这个工艺可不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能比拟的,光节点大样就要画死去,工期长就更不用说了。收费如此高,工艺又复杂,真正懂的人又少,当然它的逐步淘汰已经是历史必然,但是我就问他了“你为什么还会喜欢明代的古典家具”?那种感觉他说不清也道不明,总之,明代家具,在他这种唐宋元明清都理不顺的情况下,他钟爱它,证明这古典家具的魅力是可以冲破你对历史的偏见或者理解,你可以本能的去欣赏并喜爱它的。“你为什么喜欢古典建筑里的四合院,或者古镇”?对于这样的问题,其实也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感,这种特殊的体验感,让一个即使没有任何建筑理论功底的他来说,这种愉悦感,是像听到好音乐那样心情舒适的自然感受。所以嘛,建筑同音乐一样,在韵律上,在空间排布上,在寄托情感的表达上,终有一个美的规律或法则,对,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历史,我想就在于我们要去挖掘。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视觉,你可以得到并创造出不一样的东西。作为一个中国建筑师,国际竞争如此激烈,虽然大部分设计师不用投身于,也投身不了,这样大的设计中,但是拥有基本的民族自尊心,维护美好的东西,责任还是应该有的。
Ⅲ 如何系统地学习中国古建筑相关知识
发展方面,粗略了解的话可以读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如果想更深入,建工社出版五卷本《中国建筑史》十分详细地汇总了营造学社成立至今几乎所有资料,全部读完则对古代建筑史的发展历程有完整的了解。对汉代建筑感兴趣还可以读《杨鸿勋建筑考古论文集》以及河南博物院出版《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如果希望了解发展背后的原因,强烈推荐张良皋着《匠学七说》。傅熹年的《建筑史论文集》、王贵祥《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研究论集》以及张十庆《从帐幔装修到小木装修》、《建筑与家具_古代家具结构与风格的建筑化发展》等论文也值得一读。
这里主要试着回答一下古建筑中设计原理的部分如何系统学习。(这里强烈建议大家先将审美、风水、文化等因素排除,毕竟纯粹从这些出发去分析古建筑的文章,看完感觉好像什么都研究了但又什么都记不住……可以尝试单从技术层面与空间层面理解古代建筑,而后再试图从技术层面反思形成审美的根本原因。)
首先是潘谷西《中国建筑史》教材,对事物有一个大概认识。
此后,林徽因《论中国传统建筑的几个特征》可以作为设计原理学习的纲领排在首位。尽管梁思成与林徽因都写了《论中国传统建筑的几个特征》,但梁文更注重的是宏观层面对于中国建筑史的梳理,较少谈设计;而林对设计的敏感使其在林版《论中国传统建筑的几个特征》中从较细微的部分切入,更多谈的是设计原理,属于微观层面。
在此之后,可以梳理木结构的结构逻辑,推荐张十庆《从建构思维看古代建筑结构的类型与演化》。把握原理,首先应从逻辑区分。从建造逻辑上看,木结构分为两类,即层叠逻辑的井干式建筑与连架逻辑的穿斗式建筑——井干式建筑无柱,所有屋顶荷载均可看做叠梁承担;而穿斗式建筑中(原生穿斗)无梁,横向构件只承担连接作用,所有质量由柱直接传递至地面。而后世所提抬梁式、插梁式、厅堂式、殿堂式等概念均可看作井干与穿斗的叠加状态。
由于井干式与穿斗式属于原生木结构,而井干式由于其局限性较差以及工艺相对简单,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以暂时不讨论。从穿斗结构入手,可以更易于理解木材的力学性质、木建筑的加工方法、构成方式与所面临的几个具体问题。注重理解穿斗建筑中简易四阿或歇山顶的做法,从屋角构架的处理明确防水(腐)、交圈、整体性等基本问题,也深入理解穿斗建筑中如何穿、如何斗(凑)、以及位于同一高度两枋相撞时相互避让的原则。这里推荐东南大学朱光亚主持编撰的《福建传统大木匠师技艺研究》以理解木材的基本性质与加工的方式、以及一些施工中碰到的具体问题。重庆大学硕士论文《渝东南土家族民居及其传统技艺研究》(非唯一,重庆大学在那几年做了很多关于土家族民居技术的硕士论文)可以作为补充,了解穿斗建筑的适应性问题。从穿斗入手,理解木建筑基本原理、了解基本型穿斗的局限后,再去看传统大木建筑将容易许多。
在此之后可以尝试阅读《营造法式》,从大木作两卷及配图中理解何为常规做法,但时刻警惕。《营造法式》是一本为规范工程造价而编写的书籍,其中所提的处理方式均为当时的常用做法而非标准做法,并且尽管将不同进深的各架椽屋细分并绘制不同的侧样,但其中并未讨论什么情况下应当匹配何种屋架,而这其中的选择则均为设计问题。
Ⅳ 如何学好中国建筑史
我也在学习建筑学
对于建筑史
首先要大致掌握教材理论
教材的编排不是随意的 一般来说都是先大致简介中国古建筑总体特色 包括单体和建筑群
随后了解建筑的发展过程 包括形制 结构 构件等
接下来便会较详细阐述不同类型建筑 佛塔寺院 园林 宫廷 陵墓等
继续细化则是建筑的构件 如斗拱 天花等
学习的时候切忌只看到一点 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由于我是自学的 有时在理解方面有困难 不妨在多查查资料 网上的相关视频和图片能让你更加直观了解
吃饭了 能说的也差不多到这 祝你学习愉快
Ⅳ 你对学习中国建筑史课程有什么想法
学习中国建筑史课程就要深入进去。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尤其要走出去更多的观看中国建筑历史的成果,使自己有更多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Ⅵ 有没有过来人指点我《中国建筑史》应该如何学习。我是非建筑学专业的,目前正打算考建筑学的研究生,
中建史可以根据图片来记忆,一般都是参照图片,然后配合文字,就容易记住这一系列的只是,因为图片是最能吸引人的注意力的东西,可是记的比较清楚。这样去记忆,以后看到图片,你也能反过来想到与这个图片相关的知识了
Ⅶ 什么都不会但是想学习建筑设计从那开始
先从看书开始吧,从基础的建筑历史开始学,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然后看建筑设计理论的方面的书籍,同时要关注一些建筑杂志。这是第一步,让自己对建筑有所了解。
第二步就是要去设计院实践了,书上看来的东西必经是理论,纸上得来终觉浅,实际做建筑的过程还是非常不同,有很多东西,细节自己不亲自作一些是永远也不知道的。
看的书推荐基本给你
《中国建筑史》。潘谷西
《外国建筑史》。陈志华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罗小未
《建筑构造》。李必瑜
《建筑物理》。柳孝图
这五本都是建筑工业出版社的,大学建筑学必修书。
另外大家备受推崇的一些书:《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
《世界现代建筑史》。王受之
这些书学建筑的人几乎都看过,算是必经之道,也是入门
理论有所涉及后以后就等进入设计院锻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