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怎么加强海防建设
岸上修炮台啊,战船啊
Ⅱ 新中国的边防部队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针对邓少东提出的方案,罗瑞卿等公安部领导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然后,公安部长罗瑞卿、副部长杨奇清于1950年4月5日写信给周恩来,提出了“有重点的逐步建立海防及陆地公安机构组织、边防检查、侦缉等保卫工作”的建议。
周恩来在接到报告的第二天就作了批示;毛泽东、刘少奇也圈阅同意。
1950年6月,云南省边防局成立。七八月份,广东省边防局成立;华东公安部边防处、浙江省公安厅海防处、山东省公安厅海防处和海防大队、苏北和苏南的海防局也相继成立;10月,广西省边防局成立;东北公安部成立了边防科,辽东、辽西、吉林和旅大市建立了边防保卫处,图们江至鸭绿江沿江及沿海建立了13个分局、11个边防检查站;其他各边疆省也于1951年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边防组织。
这样,新中国的边防部队初步建立起来了。
Ⅲ 我国的海防建设起始于哪个朝代
先秦海防说
明史专家范中义认为:“我国在沿海设防可追溯到很早。”国家海洋局的杨金森在《中国海防史》“概述·海防前史”部分论及海防起源时,认为“齐国无疑是有了海上的设防。从“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而言,吴国也有了海上的防御。”另外,现代学者黄鸣奋着《厦门海防文化》和驻闽海军军事编纂室编《福建海防史》等着作都是从先秦海防开始写起的。《中国海防史》中说:“这些事务虽然不是典型意义的海防,但与明代以后的海防事务有联系。把这些历史事务作为前史研究,应该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
明代海防说
清代学者蔡方炳在其《海防篇》中说:“海之有防,历代不见于典册,有之自明代始,而海之严于防自明之嘉靖始。”《广东通志》就有“古有边防而无海防,海之有防自明始”的记载。清代学者在考据方面的学术研究影响到以后的认识。根据这些文献记载,人们得出明朝中国有海防,并且被学术界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海之有防”并不是海防的起源,“历代不见于典册”,只是从海防一词来说的,不能因此而否定海防物质的存在。明朝开始有海防。这种观点代表了学术界的普遍看法,不仅因为明代出现“海防”一词,而且明代抵御外敌从海上入侵,形成了相对完整的防御体系。卢建一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说,海防思想与海防体系的建立都应从明代开始。”范中义认为:“明以前,除元朝有抵御外敌从海上入侵的战争外,其余多是对付本国的敌对势力或其他民族,而且仅限于个别地域,没有完整的防御体系。因此,这些不过是海防的萌芽,真正形成防御体系则在明代。”另外,由于明代为我们研究古代海防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海防资料,因此中国海防研究的大多数成果多集中于明代,在海防制度、海防基础建设、海防思想等方面都有相对杰出的成果出现。
总而言之,人们分歧的产生在于学者分析问题角度的不同,有的从防御对象为外国入侵者的角度出发,有的把防御对象扩大到包括国内的各种海上敌对势力。中国海防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研究中国海防不应以海防概念的出现为标志,也不能以今天的海防概念套用古代海防。海防力量的出现、海防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海防思想的萌芽都应该是我们考察中国海防起点的重要因素。
本文图文来源于“中国数字海洋公众版”,版权属原作者所有,所有内容都经过严格的审核,若发现有侵犯您版权的内容,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
Ⅳ 我国最早的海防建设始于什么
中国古代海防建设,始于明代开始的。明代以前,如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期,一些依江傍海的诸侯国,虽建有水师,并进行水战和海上攻防作战,但还没有明确的海防设施和固定的编制。明朝初年,日本海盗形成了庞大的队伍,历史上称为“倭寇”。他们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武装掠夺和骚扰,给沿海地区带来了深重。为了抵御倭寇,朱元璋开始加强海防建设,在沿海设置卫、所体制(规定“度地要害,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建立水军。直到明朝中期以后,戚继光建戚家军,在沿海地区构筑水域,编练军队,才彻底平定了倭寇,海防得到了巩固。清朝前期,在明代卫、所体制的基础上,逐步将沿海建成炮台要塞式的海岸防御体系。如,海岸要塞:长山列岛、舟山群岛等;海口要塞:虎门、温州、吴淞口、大沽口等;海岸要塞:福州、厦门、烟台、威海、旅顺、大连等;江防要塞:江阴、江宁(南京)等。并编有江河水师和外海水师。在天津还建有满蒙八旗水师营(相当于海军基地)
Ⅳ 当前如何搞好我国的海防建设
首先,搞好动员潜力储备。根据当前海洋战略方向的重点和热点敏感海域突发事件的特征,建立相应的维护海洋权益行动物资储备基地(仓库),并使之与就近的海军保障基地相衔接,建立军地相互衔接配套的维护海洋权益行动物资保障体系,为实施维护海洋权益行动提供物资保障。同时,加强对拟征用人员的技能培训,加强对拟征用物资、设施、设备的管理,使其保持良好的战备状态。
其次,适时组织动员训练。加强对海上石油、运输、捕捞等行业岗位的潜力调查,按其作业海域成立海上民兵应急力量。结合我海军舰艇编队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对过往亚丁湾海域的部分能担负国防动员任务的船只实施动员训练,训练重点应放在物资供应、装备维修、医疗救护等课目。必要时,可以指定部分过往船只为海上海军护航编队实施主副食品补给等实际补给任务。
再次,注重联盟动员研究。战争虽然表现为一国与一国之间的对抗,但实际上反映国家集团之间利益的斗争。无论是海湾战争还是科索沃战争,都是具有广泛国际背景的战争。此外,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程度大大提高,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互动效应。因此,随着我国参与维稳、护航等国际事务的不断增多,我们应该积极探讨有关联盟动员的特点、规律,积极寻求有关联盟动员的方式方法,为维护海洋权益,执行反恐维稳、应急救援、国际维和等任务,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Ⅵ 中国古代的海防建设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中国古代海防建设是从明代开始的。海防是指在国家领海,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元末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8年初称帝,国号大明,定都南京;1421年朱棣迁都至北京,以南京为陪都。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1449年经土木堡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政治腐败、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多个政权,史称南明。清兵入关后,陆续击败弘光、隆武、绍武等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覆灭。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覆灭。明代疆域囊括汉地,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后缩至辽河流域;北达阴山,后撤至明长城;西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到达缅甸和暹罗北境,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还曾收复安南。
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