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人为啥缺乏逻辑思维思考
你好!习惯性的思考方式吧,但也并非真正的缺乏,必要时还是会以逻辑性思考问题的……
B. 中国的网民为什么习惯于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欢迎文明的、建设性的回答)
中国人总得来说是很感性的一类族群。
你看中国历史上出了多少诗词文豪,一个个都会大抒感叹。
但是出大哲学家的并不多。
西方人显得更为理性和深层。
几千年的封建历史文明形成了这种性格。
中国人是农业大国,世代以农业为根基而并非商业。就拿这个做比方,商业,你可以一个人做生意,最重要的是信誉,所以西方人重视契约。农业呢,并不是一个人在那种田那么简单,你要想想一个大农村,只有一个人会是什么情况,所以你会在农村看到人们都爱互相串门,聚在一起。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人也爱凑热闹,中国人更注重集体,把集体群体看得更重。这一系列就构成了中国人的定性思维,就是缺乏一种独立自主的个性。所以你看西方人尤其是美国德国等一些国家,有很多人就可以白手创业,成为富翁。在中国,与之相比少之又少。现在的中国教育,也是把学生们抱在一起大搞应试教育,还是一个群体意识。
还有一点就是中国人口太多,估计这也是个原因吧。人口引发的一系列中国社会问题,其实现在的中国社会问题,真的难以想象。不多说了,你应该明白了吧。中国人群体意识,爱凑热闹,感性化····
C. 中国有哪些缺少独立思考的现象
独立思考是一种能力,但是却不是很多人都有的一种能力。在身边,缺少独立思考的现象屡见不止。
再比如上大学选专业的时候,自己不主动地去了解这些专业是干什么的,要学习什么课程,不独立思考去分析是否适合自己。只是一味地看身边的同学报了什么,或者只是听亲戚和父母他们说什么专业好,于是就选了这个专业。等到上大学学了这些专业之后才发现这个专业并不适合自己,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这不也是缺少独立思考吗?如果当初自己敢于独立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也不会后来费那么大的劲去转专业了。
在人生的道路上,缺少独立思考的现象比比皆是,很多人一直一味地盲目地和别人攀比,别人做什么他也做什么。但是却不想想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与其一味地盲从,倒不如花点时间独立思考,找到自己真正所喜欢的所热爱的。
D. 中国人为什么缺乏独立思考
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是缺乏独立
思考的习惯,更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少数人还是有,不过只占百分之三左右。
原因是中国的孔子的“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夫夫妻妻”的封建思想毒害了中国人二千多年,再加上中国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产生的危害,这两者汇合起来,导致了现在的局面。
E. 为什么国人不喜欢理性思考
人做事总是感情用事,由自己的意志来支配者自己的行为。缺乏思考,或者说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遇到事只会“抽风发飙”。这一点在中国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理性思维通常产生于无数次思考与总结之后。人们对于一样东西的看法,往往只是盲目相信“权威”,盲目相信书本,盲目从众。
F. 为什么中国人缺乏理性思维
人做事总是感情用事,由自己的意志来支配者自己的行为。缺乏思考,或者说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遇到事只会“抽风发飙”。这一点在中国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理性思维通常产生于无数次思考与总结之后。人们对于一样东西的看法,往往只是盲目相信“权威”,盲目相信书本,盲目从众。中国人一直生活在在一种迷信与从众情绪当中。我曾今在我的QQ空间里写了一篇日志,指出孔子的思想并非完全正确,也有不合理的地方,结果遭遇了他人的围攻。其中有一个留言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孔子的思想传承千年,没有是非对错,圣人永远是圣人。圣人说的话都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我们中国人似乎没有是非之心,对于一个观点的对错的评价标准似乎不是这个观点其本身是否合乎事实,而是这个观点是谁提出的。对与错显得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提出者的谁。这就无怪乎只有中国才有人把领袖当做神一样的崇拜。
中国人不把人当人看,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中国人乐意于别人不把自己当人看,你还千万不能把他当人看。比如某公司的老板十分友善,职工迟到了一会儿,老板还是很友好的对他微笑:“下次尽量早点,但是路上也要注意安全”多好的老板啊。可是第二天那些职工还是迟到,而且来得更晚,老板没说什么。第三天还要晚······老板终于忍无可忍,喷了那些职工一脸口水,罚他们加班2小时,并且把上班时间提前了很长时间。结果第二天没有一个职工敢迟到。你把他当人看他反而不买你的帐,不把他当人看,他就对你服服帖帖的。
你也提到了中国家庭教育问题,这的确令人深思
(网文)
G. 为什么说中国人缺乏想象力
天生的,我就属于另类,头型像老外那种,额头窄,后脑勺很饱满的长头型。这种头型特征是记性很差,(类似内存小),处理问题时都是临时抱佛脚在脑袋里翻找,就像忘了把东西放哪儿了。然后把想到的东西跟问题一一比对。有些时候脑袋想到的甚至都不是匹配问题的标准答案,就像你问牛头配什么,他在脑袋里没有想到牛嘴,他只在脑袋里找到了马嘴!牛头配马嘴,这就是打破常规的想象力了。
想象力大部分时候就是这样,不是凭空产生一个新素材,而是早已经存储在脑袋里的素材,这个素材与要解决的问题相关性并没有特别大。仅仅只是因为没有记住问题的标准答案的素材,而这个素材自己刚好记住,虽然关联性不大,但是与问题一结合却能产生特别的效果,就像他问牛头配什么嘴?你只想到“马嘴”,没有想到标准答案“牛嘴”,你答“马嘴”,这个结果就是打破常规的“牛头配马嘴”,这就是一个新事物的诞生,(换句话说就是发明了一件新东西)。牛头配马嘴对认死理的人绝对不能接受。但是“牛头配马嘴”不正是非洲角马的样子吗?所以看似不相干,其实一结合就产生了新的用处。
所以,想象力,已经其衍生的创造力,只是记性差导致的一种缺陷美,就像维纳斯雕像的断臂。有创意的人都健忘,爱因斯坦,马克吐温,乔布斯都是丢三落四的人,报道说桌面都很凌乱(因为老忘记把东西放哪儿,越堆越多就乱了),我也是这种人。
管记忆的位置大概在两太阳穴之间的位置,越窄记性越差,想象力越丰富。看看这些创意型精英中的精英你就懂了,赵本山,久石让,乔布斯,爱因斯坦。。。。
H. 中国人面对的三个世界性难题逻辑难题:为什么
——关于中国科学创新能力问题的思考吕陈君 1.“李约瑟难题”的思考我们所要讨论的科学创新能力,是指在学术与知识领域内一种根本性的创造力,其核心问题是基础科学的创新能力,主要是自然科学,但有些问题也会涉及人文及社会科学。所谓科学创新,简而言之,就是指由我们自己在科学研究上提出一些新的有生命力的方向,并且能吸引西方科学家跟着我们提出的方向来做,这是最基本的定义;其次,如果我们能在西方科学家提出的方向上解决了重大的科学问题,也是一种创新。但在科学研究上,提出重大问题往往比解决重大问题更有价值。另外还要说明的是,中国古代只有科技而没有科学,近代科学知识都是从西方引进来的,科学这个概念是具有特定涵义的:它是指建立在逻辑—数学推理基础上的一种抽象构造的世界观。如果按照上述定义来看,中国至今还鲜有重大的科学创新,尤其是方向上的创新可以说根本没有。中国人到了欧美以后有不少取得重大科学成就的,但这并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就,而只能说明人家的成就,关键是我们自己还没有培养出一流的科学家来。正如陈省身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谈到的:“香港中文大学有一位英国先生跟我说,你们中国还没有自己训练成的第一流科学家。李济之先生也说过,科学在中国没有生根,我都有同感。其实中国训练成的第二、三流科学家有几人?”(《九十初度说数学》)甚至还有人断言,中国科学的创新能力相对来说是在逐渐退步的,以前我们还能培养出一个陈景润,而现在连像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也培养不出来了。总之,中国人缺乏重大的科学创新能力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基础科学方面。这就说明阻碍我们科学创新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根本没有解决。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我们的科学创新呢?众所周知,在科学史上有一个着名的“李约瑟难题”:中国古代的科学(实用)技术和经济水平一直遥遥领先于欧洲,那么为何近代科学并没有在中国诞生,它仅仅只发生在17世纪的欧洲?这个问题实质上与我们提出的问题是一样的,即为什么中国人缺乏重大的科学创新能力,同时也说明了真正的原因并不在于技术和经济方面。因此,我们就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中国经济实力发展上去了,中国人的科学创新能力就一定会跟着提高,甚至超过西方的水平。很可能会出现类似于日本的情况: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上会不断缩小距离,但在重大科学创新能力(即科学核心竞争力)和科学思想上仍远远落后于西方。形象地说,就是我们只能跟着人家跑,尽管有时也会追上他们,但是由于我们不会去探索新的方向,只能跟着人家开辟的方向跑,这样就会永远处于落后的地位,尽管也不至于落后太远,但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落后感就很难克服掉。根据有关文献,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探讨中国科学缺乏创新能力的根源何在。第一种解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本就缺乏西方近代科学的理性精神,因此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缺乏科学思维的习惯及观念。这一点亦为对传统文化持最保守立场的新儒家们所承认:“此种科学之精神,毕竟为中国先哲之所缺。”(牟宗三等:《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西方近代科学具有两个来源。一个来源是古希腊哲学,尤其是毕达哥拉斯与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简单地说,科学创新最重要的就是要形成概念及假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理分析之能力,这就是科学的方法论。另一个来源是基督教精神,尤其是新教伦理要求每个人的灵魂直接面对上帝之教义,对西方科学家的精神人格是影响巨大的,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的:在西方“你很难在造诣较深的科学家中间找到一个没有自己的宗教感情的人”,正是这种宗教意识促使他们能够深入地去探索上帝创造世界的奥秘之所在,这就是进行科学探索的“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科学的宗教精神》)默顿在谈到17世纪英国科学的发展时也指出:“总的来说,清教和禁欲主义新教教派,是作为一种在情感上首尾一贯的信仰、观点和行为的系统而出现的,这个系统对于激发科学上的持久兴趣起了非同小可的作用。”(《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恰好缺乏这种科学的方法论和宗教感,它所强调的是实用哲学与道德实践,中国人对外在世界的思考仅只达到经验认知的层面,在精神上不能深入进去,也就是说我们缺乏提出概念及假说的能力,而只是仅仅满足于描述经验上的关系,也就是孔子讲的“述而不作”;其次,由于近百年以来,中国一直都在向西方学习,因此在心理上留下了很深的自卑感,潜意识里自认为不如西方者居多,所以我们总是热衷于繁琐地复述西方的理论体系,而鲜有人大胆提出自己的理论假设,即使提出来也是不很自信的。这种精神上的难言之隐痛,以及面对未知世界时内心惶惶而无所寄托感,我们的感触是非常深刻的。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之间的差距并不是智力上的,最主要的是我们缺乏他们那种对科学的认真而虔诚的“天职”精神,这是阻碍我们科学创新的一个根本症结所在。第二种解释是从制度方面来考虑的。李约瑟本人就是这种观点,他认为在中国之所以没有诞生近代科学,“这是因为中国与西方之间具有很不相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中国官僚机构在其早期阶段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仅仅在其后期阶段,它才妨碍科学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妨碍出现像欧洲那样的突破。”(《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英文版序言)现在国家对科学不能说不重视,亦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但却成效甚微,国家科学与技术一等奖已连年空缺,相反学术腐败却层出不穷,这就说明经济的发展并未提高我们科学创新的能力。这个症结何在?关于在于制度。当前中国科学制度还存在着诸多弊端,特别是社会上对科学仍然抱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态度,根本阻碍了我们发扬真正的科学精神。科学创新不是说只要给你钱和设备,然后就要求你做出成果来,而是要创造出一种气氛,鼓励很多聪明人来做,大家都能自由地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就有可能激发出创造性的重大科学发现。最主要的是要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让一流的人才能够专心致志地去做一流的研究工作。我们不仅要重视科学,更重要的是要尊重科学。所以,科学研究不能单纯用行政手段去管理,当前科学制度需要进行改革,只有通过制度创新才能推动思想创新。而制度创新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千万不要再把意识形态问题介入到科学思想领域中来了。其次,在体制内还难以产生科学创新的情况下,就应该多鼓励体制外的科学研究活动,支持民间资金投入这一领域,逐渐形成多元化的科学创新体系。中国科学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改革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只要我们朝着一个理性的方向去努力,最终问题的解决就会水到渠成;而如果我们缺乏一种建设性的态度,那么体制内的惰性就会越来越强,最终就会使得问题越来越难以解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民族主义思潮开始升温,逐有人提出中国应由文化输入国变成文化输出国,西方文化亦有向中国文化学习之必要,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等等。然而,纵观历来有关中西方文化的论争,都只是清议空谈而已,根本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这些论争本身就是一种缺乏创新能力的心理浮躁表现。现代文明的核心就是科学,而这一点恰好是中国文化所缺陷的。没有创新,遑论输出,因为文化输出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西方人对你输去的东西真正敬佩,而不是像欣赏文物那样,必须是活的思维,而唯一能让西方人信服的只有科学,只有在他们最强大的地方超过他们,才能让他们由衷地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其实都各有各的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只有我们在科学上取得重大成就时,西方人才会尊重我们,到那时他们才会来真正理解我们的文化,否则就只是欣赏,不可能进行平等对话。而且,只有科学创新才能给中国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中国人只有征服科学,中国文化才能征服世界。所以,我们必须下最大的决心去推动中国科学的创新,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起我们的自信,克服自卑心理以及枉自尊大的弊病。“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但创新又何其艰难矣!非坚毅卓绝不可。 2.进一步的思考中国人缺乏科学思维的习惯和科学精神的传统,这是导致科学创新能力疲乏不振的根本原因。从本质来说,科学是指运用逻辑—数学方法抽象构造起来的世界观,它大致可以用如下的术语来描述:首先,要把观察到的经验素材进行精确的分类,即把直观到的不同对象分成不同的类别,逻辑的基础就是分类,不同的类通过关系就构成某种结构或模型,但类在逻辑上是一种虚构的概念,人们只能观察到一匹具体的马,却无法观察到一匹抽象的马或马的“共相”,在科学研究上,最重要的创造力就是要把研究对象归结为某种抽象的结构或模型的能力;下一步,就是要对提出的逻辑模型进行更为抽象的纯粹演算,即建立起数学模型,罗素把数简洁地定义为:“一个类的数是所有与之相似的类的类”(《数理哲学导论》),在康托的定义中,将“直觉或思维能够明确区分的对象”进行两次抽象后就可以得到基数的概念(《超穷数理论基础文稿》),也就是说,数比类更抽象,数是“类的类”,从经验到逻辑是思维的一次飞跃,从逻辑到数学是思维的又一次飞跃,因此,建立在逻辑—数学推理基础上的科学世界观就是完全虚构的一种世界观,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的:“以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作为一方,以那些必须同我们的经验发生关系的结论作为另一方,两者之间在思维上的距离也就愈来愈大了。”(《关于理论物理学的方法》)简单地说,科学研究就是虚构出现实世界的逻辑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来进行纯粹的数学演算。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却与此大不相同,中国人只相信自己的经验,而不相信抽象的东西,所以尽管我们非常佩服西方科学的精确性,但内心深处仍不相信这些东西是真实的。西方科学求真,而中国哲学求真实,两者的趣味和气质差异很大。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学术传统,而传统的价值观是很难改变的,但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来进行创新。中国人最初是被迫接受西方科学的,西学东渐以来,中国学者其实一直在接受西方的科学观念与固守自己的学术传统之间犹豫徘徊。王国维的一段内心独白淋漓尽致地揭示了这种矛盾的文化情结:“余疲于哲学有日矣。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余知真理,而余又爱其谬误、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伦理学,与纯粹之美学。此吾人所酷嗜也。然求其可信者,则宁在知识论上之实证论,伦理学上之快乐论,与美学上之经验论。知其可信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可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烦闷,而近日之嗜好所以渐由哲学而移于文学,而欲于其中求直接之慰藉者也。”所以,在中国本土很难产生像西方意义上的那种科学大师,因为即使产生了也很难获得普遍的承认。对科学的理解是比科学本身更基本的东西,如果科学精神还没有被中国文化所完全融解吸摄,那么在中国就很难产生适合科学繁荣的土壤及环境。深入地思考中国科学创新能力问题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一系列的问题状况,供进一步详细研究之备用:1)科学认知的本质是什么?现代科学越来越倾向于基本概念的抽象性和基本定律的纯分析性,那么它所描述的世界体系是真实的世界图像吗?如果不是真实的,那么这两者之间为什么又存在着如此惊人的一致性呢?2)中国传统哲学对科学研究究竟有无价值?现代科学也面临着困境,它并未增加人的确定感和幸福感,在这一方面,中国哲学确实具有某种独到而圆润的智慧,这两者可以相互融合吸摄吗?3)会不会有这种可能,中国人也有作出过重大科学创新的,但由于自卑感或缺乏认同感,而使这些新思想从未被注意过以致湮没无闻?我们是不是缺乏一种对自己创新思想的认同感?4)而与此相反的是,我们对西方学术思想却有一种盲目的崇拜意识,这种现象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尤为严重。中国科学是不是已经被西方殖民化呢?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构建自己的科学创新体系?5)科学创新的标准是什么?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到底在哪里,有多大?在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促使西方人来理解我们的现代性思想?6)中国人是不是根本缺乏科学创新能力?又是什么原因而导致的?主要是经济的、文化的还是制度的原因?7)西方先进的科学管理制度是如何具体安排的?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8)中国体制内和体制外的科学研究各有什么样的特点?两者之间有何互动关系?9)当前中国科学制度有何弊端?如何来进行改革?10)中国本土怎样才能产生世界级的科学大师?科学创新对整个民族的文化复兴有何重大意义?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