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国古代最高学俯是太学还是大学
太学
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西汉早期,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家教学,没有出现传授学术的学校。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始在长安建立太学。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的课程。元帝时博士弟子达千人,成帝时增至三千人。王莽秉政,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并笼络广大的儒生,在长安城南兴建辟雍、明堂,又为学者筑舍万区。博士弟子达一万余人,太学规模之大,实前所未有。武帝到王莽,还岁课博士弟子,入选的可补官。
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城东南的开阳门外兴建太学。后来汉明帝刘庄还到太学行礼讲经。顺帝永建元年(126),对太学进行了重修和扩建,费一年时间,用工徒十一万二千人,建成两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所招学生称之为太学生。其后,太学生人数多至三万人。灵帝熹平四年(175),为了刊正经书文字,刻成有名的熹平石经,树立于太学门外,全国各地来观看和抄录经文者,络绎于途。两汉时太学在培养人才和促进文化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政治的腐败,太学生开始参与政治。西汉哀帝时,博士弟子王咸曾聚集太学生千余,以图解救执法不阿的司隶校尉鲍宣。东汉晚期陈蕃、李膺等人反对宦官的黑暗统治,得到太学生的支持和响应,于是太学生也成为宦官打击的对象(见党锢),不少与党人有牵连的人遭到禁锢。熹平元年,太学生被宦官逮捕和囚禁的达一千余人。
(吴荣曾)
魏文帝曹丕黄初中恢复了洛阳的太学,有博士十九人。太学生在魏明帝时增至千余。时依汉制设五经策试之法,通过考试的可补掌故、太子舍人、郎中等。西晋武帝时太学生三千人(一说七千余人),依《晋令》规定,试经及格者可拜郎中。西晋时教育体制的重大变化,是为五品以上官僚子弟专设了国子学,形成了贵族与下层士人分途教育,国子学、太学并立的双轨制。东晋学校教育相当衰微,南朝则有所复兴,国子生多为士族高官子弟,称之“国胄”或“世胄”,可以经明经策试入仕,而太学则往往仅存博士而无生员。
十六国时期,一些少数族政权亦曾设立太学以及四门学、郡国学、律学,生员身分有所限定,一般限公卿大臣子弟充当。然各政权兴废不定,学校也时设时罢。至北魏道武帝,设立学校,称国子太学。后又别立太学。国子学一度改称中书学,后又改回。郡学也称太学。孝文帝、宣武帝时,又增设了四门小学,形成了国子学、太学、四门小学三学并立之制。南北朝后期至隋,又逐渐形成了律学(习法令)、书学(习文字)、算学(习计数)三学。
唐代国子监,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学校的差别,与学生资荫(即父祖官爵)身分有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则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此外,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学习儒家经典,律学、书学、算学学生则学习专门技术。国子学生员三百人,太学五百人,四门学一千三百人,律学五十人,书学、算学三十人。入学年龄为十四岁至十九岁,律学则为十八岁至二十五岁。高宗龙朔二年(662),又在东都洛阳设立了一个国子监,与长安国子监合称“两监”。
国子监长官为国子祭酒,主持政务。下设司业为副,及丞(掌判监事)、主簿(掌印)、录事。诸学有博士、助教、典学、直讲等学官,掌教学。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入学后,要根据将来考进士科还是考明经而分科学习。所习儒家经典分为大中小三种,《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易经》、《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通三经者,大、中、小经各一;通五经者,大经皆通,余经各一;《孝经》、《论语》则都要掌握。这与进士、明经科的考试要求,基本一致。学校每岁向礼部荐送参加科举考试者。如学业不佳而多年不堪荐送,或荐送后屡年落第,则往往要被学校解退除名。
唐代前期,进士及第而享文名者,大多由两监生徒出身。主考官在取舍中,也有意偏重生徒。时进士不由两监出身,则深以为耻。唐玄宗李隆基曾下令,天下举人皆补学校。但安史之乱后,由于政治混乱及财政困难,学校由盛入衰,生员不及旧日三、四分之一,太学、四门学的入学资格只好降低,生徒在应科举者中的比例亦大为减少。
(阎步克)
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子监。宋初仅设国子监,学生名额甚少,且只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推行新政(见庆历新政),始以东京开封锡庆院兴办大学,招收内舍生两百人,采用胡瑗的湖学法制订“太学令”。宋神宗赵顼时,扩建太学,增加学生名额达两千四百人,设八十斋,并重订太学条制,推行三舍法。宋徽宗赵佶时,兴建辟雍作为外学,太学(包括辟雍)共招生三千八百人,同时废除科举,人材皆由学校选拔,太学达到极盛时期。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在临安府重建太学,至宋末学生达一千七百多人。
宋代太学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制。太学生从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和平民的优秀子弟中招收。庆历间(1041~1048),内舍生由太学供给饮食。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起,外舍生亦由太学给食。南宋时,外舍生入学,须纳“斋用钱”,方能在官厨就餐;贫者减半纳;内舍生和各斋长、斋谕免纳。学生各习一经,随所属学官讲授。学生分成三等,即上舍、内舍、外舍。考核学生成绩和学生升等的制
度,称“三舍法”,规定新生入外舍习读,经公试、私试合格,参考平日行艺,升补内舍。内舍生两年考试一次,考试成绩和当年公、私试分数校定皆达优等,为上等上舍生,即释褐授官;一优一平为中等上舍生,准予免礼部试;两平或一优一否为下等上舍生,准予免解试。上舍生不再参加公试。私试每月一次,由学官出题自考学生;公试每年一次,由朝廷降敕差官主持。学生分斋学习,每斋三十人,屋五间、炉亭一间为全斋阅览和会议处,设斋长、斋谕各一人,负责督促和检查学生的行艺。宋代学官与唐略同,然无助教、直讲,又增学正、学录、监书库、监厨官等。职员称学职或职事人,有前廊学录、学谕、直学等,大多由上舍生或内舍生担任,每月有俸钱。工人称斋仆、贴斋等,亦领“月给钱”。
宋代太学为统治者培养出大批官员和学者。随着理学的逐渐形成和政治斗争波澜起伏,太学还成为传播理学和各派政治力量竞争角逐的场所。一些太学生如陈东等人,曾上书言事,推动了抗金斗争。宋代太学制给后代以很大影响(见国子监)。
Ⅱ 中国世界什么成为最主要的科目
中国世界最主要的科目是什么意思,什么方面的东西,这个
Ⅲ 中国最难的四个考试分别是什么
高考
高考应该算是人生的第一次大型考试,
是进入大学和选择大学资格的标准,
高考题作为集中了天朝老师智慧的黑科技,
虐爆了千千万万学子……
在谷歌搜索“toughest exams in the world”,会发现中国的“Gaokao”在几乎所有的高难考试榜上都名列前茅。近年来,外媒格外关注高考,以“高考工厂”闻名的安徽省毛坦厂中学,就因为考生家长集体祭拜神树以求好成绩而登上《纽约时报》。
虽然中国是全世界最早进行标准化考试的国家,但高考至今仍用古法命题。试题没有质量评价体系,也不设置专业命题人员。题路清奇诡谲,忽难忽易,无怪乎考生家长祭拜神树,诉诸超自然力量。
2016 年,教育部发布 16 万高考招生名额跨省分配调控计划,再次提醒:个人的命运掌握在国
注册会计师考试
中国第一考CPA有多难,
谁考谁知道……
每次考试,看看考场,
考场有一半座位是空着的。
每次考完,考友交流,
有一半人都是未做完题的。
在金融财会圈里,大家都知道注会是非常难考的,即使不了解也听过,有些人甚至谈“注”色变,没备考之前心里已经对注会非常恐惧了。各种“最难考试”的排行榜在比较考试难度时,通常会把通过率作为重要指标。但很多考试不只是考题难,而是打酱油的人太多。比如CPA,通过率只有百分之十几,但每年都有大量报了名的考生弃考。如 2015 年的北京地区注册会计师考试,平均出考率不足三成。弃考生们以零分成绩沦为通过率的分母。
CPA是中国的一项执业资格考试,由财政部考委会组织领导全国的统一考试工作。考试科目分为审计、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经济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6门,要求在五年内全部考过,如果有1科第五年没过,第一年通过的那科就要作废。通过6科就可以取得专业阶段合格证,会有一个专业证书编号,只有拿到那个编号才能报考综合阶段,综合阶段也是在5年内通过, 通过综合阶段,就有一张全科合格证书,才算正式通过CPA考试,可以入注册会计师协会,办执业会员或者非执业会员。
司法考试
司法考试被称为“最难的考试”一点都不夸张。
每个为司考奋斗的孩纸上辈子,
都是折翼的天使。
一般专业的学生看电影看的都是青春爱情片,
司法专业的童鞋看的却是法制片
主页君表示心疼一秒钟…….
司法考试难点在于:
一是考试科目之多,复习范围之广。现行的法律、司法解释已经浩如烟海更别提每年还会新出台、修改一些法律。
二是考试题量之大。要做到在108秒里边要解出4个小案例,连续写10~15道论述题、简单题、案例分析题手还不断也是挺不容易……
三是通过率之低。刚实行的时候通过率仅为7%-8%,近几年来通过率约上升为20%-30%。而80%的学子都成了炮灰……
抱怨中国司考难的人应该感谢国家,不仅通过司考让法律知识渗透到田间地头,还把本该严苛的法学训练变得轻快简单。
精算师考试
一张精算师证书意味着什么?
公务员考试
在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有“鲤鱼跃龙门”的功能,是近年才出现的现象。以前,寄托中国家长浪漫狂想的选拔是高考。
在我国,公务员考试分为国考和省考两种。
1. 国家公务员考试(又称国考)笔试一般由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笔试科目分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门,范围广、内容杂,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文史数理化均有涉及,时间短、题量大。通过笔试后,会以1:3的比例进入面试环节,综合成绩最高的一人才能参加体检、政审等环节,成为一名公务员。受“铁饭碗”思想的影响,报考人数不断增加,考试难度也在不断加大。
2. 各省公务员考试是指各级党政机关,社团等为招录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而组织进行的各级地方性考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省份参加公务员联考,公务员联考是统一由国家公务员主管部门命题,统一考试时间。各省公务员考试笔试科目一般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个别省份科目不同,会实行分类考试。比如浙江《行测》科目会有A、B、C三卷。和国考笔试内容一样,考察范围广,题量大,难度高,想要取得高分十分不易。而且通过笔试后,后面还有难度更高的面试等着大家。公务员考试流程多,难度大,必须经过严格的层层选拔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务员。
中国大部分资格认证类考试,都很难像司考和注会考试那样受社会关注。有些考试的专业门槛太高,超出了公众理解范围,即使证书能带来可观经济回报,也不太能引起舆论关注。这类认证考试,往往是题目越难,通过率反而越无人关心。
选拔类考试的通过率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竞争人数远超额定的录取名额。“国考难”就是典型。
“国考难”是全球现象。渴望成为公仆的不止中国青年,越是腐败国家,越会涌现打破头也要为人民服务的年轻人。
譬如欧盟 27 个成员国,有 10 个通过全国统一招考来选拔公务员,其中 7 个国家腐败指数名列欧盟倒数。
事业单位考试
事业单位考试又称事业编制考试,这项工作由各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委托省级和地级市的人事厅局所属人事考试中心。主要包括各级党政机关,教科文卫,以及新闻出版、体育、环境监测、城市建设等等,此外,还有一些机关的附属机构和法律服务所等。一般事业单位招考主要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或《公共基础知识》、或《综合知识》)和《申论》(或专业知识)等,主要考两门。对于一些职位专业技术性要求比较强的,一般不考《申论》,而考《专业知识》,当X然,《行测》或《公共基础知识》属于必考项。
考试难度相比公务员来说要低一些,但是竞争力还是比较大的。
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
CFA在国际上享有华尔街“入场券”的美誉,而在中国也被称为“金融界第一考”,前段时间人民日报官博更是将CFA列入最值得考的十大证书排行中。这些头衔让原本就备受关注的CFA进一步成为中国众金融生的热议的焦点,由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CFA备考的行列中。不过,CFA考试的难度、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让人望而生畏。
不过,第一难考并没有阻挡考生的脚步,近年来CFA考试渐呈火爆之势。国内考生更趋之若鹜,中国成为亚太地区第一大市场,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在中国过去十年的增长中,复合年增长率为20% ,持证人增长率则达到26%。
毫无疑问,CFA考试热度的背后,是这张被全球公认的金融投资行业含金量最高的证书,也是全美重量级财务金融机构金融分析从业人员必备证书。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投资人和雇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标准来衡量个人的知识、诚信和专业化程度,从而信赖他们来管理金融资产,这个黄金标准就是CFA——特许金融分析师证书。
Ⅳ 国内最高级别的英语考试是什么
cfa考试对英语水平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要通过几级考试,但是但鉴于考试为全英文试卷、全英文做答,故考生的英语水平应建立在正确理解试题及正确表达考生观点的基础之上。
cfa英语学习方法:
一、找到劣势
cfa英语不同于普通的口语,CFA考试考生们需要掌握的英文词汇是围绕着金融知识的。在学习CFA的过程中,有些英文较差的考生习惯先学习CFA中文版的教材,然后再去看英文教材,由易到难,可行但效率不高。
建议考生们先熟悉英文教材,然后考生们根据自己的英语能力,金融科目哪里不懂补哪里。多花时间攻克自己的科目劣势。
二、积累CFA重要词汇
CFA重要词汇包含了新的全球金融证券、投资、财务等方面的词汇,内容也全面涵盖了CFA考试三个级别全部知识体系。考生应在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之初就将增加自己的词汇量设好一个标准。
三、提高英语阅读水平
CFA二级、三级考试中很多题目出现了有一定篇幅的短文,考生们在答题时需要花时间去通读、理解。建议考生们备考时多阅读,提高自己的英文阅读水平。其次也可以通过做题来加深核心词汇的记忆,从而使自己的阅读理解速度提升。
要掌握cfa词汇,理解非常重要,我们今天先从容易下手的中文版重要词汇入手。
四、循环记忆, 学过的东西要当天复习
在对cfa词汇记忆的同时要明白,每个人的记忆都是有限的,很难能够看一遍就记住cfa词汇的,当我们看cfa词汇时要循环看内容,例如早上起来你看的cfa词汇,等到晚上睡前再将词汇拿出来进行记忆,确保这个cfa词汇你有真正的记住。
Ⅳ 中国高考史上最高分是多少(750总分)
2004年高考的山东理科状元王端鹏,749分。离750分只差1分。
2004年高考,烟台二中校实验班学生王端鹏以749分的高分获得山东省理科“状元”,成为烟台市学生在“恢复高考”27年来,第二次夺得全省文化成绩最高分。
(5)中国最高科目是什么扩展阅读:
审视王端鹏的高考成绩,连他的班主任于志高都惊叹“不可思议”,他的理科综合获得了满分300分;数学仅失1分,成绩为149分;语文138分;英语142分,单科成绩均名列全校第一。
按照加分规定,由于他曾获得国家奥赛一等奖,其总成绩还可以增加20分,达到749分,与满分750分仅差一分。
Ⅵ 全国信息技术水平考试含金量最高的科目
全国信息技术水平考试含金量最高的科目计算机软件
全国信息技术水平考试是2004年信息产业部电子教育中心,在国家信息化技术证书教育考试和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的基础上,整合相关教育资源,实施面向就业市场,以专业技术培训与测试为重点而推出的一种考试。
该项考试是对参加人员在其专业技术领域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其评价结果可做为企事业单位选拔聘用信息技术人才的重要依据,同进也做为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合格者参加继续教育的重要凭证。考试合格者将由国家信息产业部全国电子信息应用教育中心颁发全国信息技术水平证书,该证书全国范围内有效。
Ⅶ 如何看待中国顶尖学科数量,清华、北大遥遥领先,人大位列第三
在中国的长时间教育里相信每个孩子都听说过,长大考清华北大这一说法。而清华北大作为国内尖端学院,受到许多家长和老师的吹捧。清华北大两所高校的分数更是非常高,能够进入到里面的都是各省的尖端人才。每年都会有许多学校的学生,以考清华北大为目标冲刺高考。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一直以来都是十分注重学校的教育情况以及教育方式的改变,实施更加民主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能够有更开阔的天空去自由飞翔。并且为学生提供更高更远的平台,让他们看到更大的世界在不同的地方发光发热。中国其他高校的排名也体现出中国各大学校之间的差距,确实十分教育资源偏颇很严重。明显前几名的学校大部分都在北京市内,而有的省份更是一所高校都没有入围。
Ⅷ 中国顶尖学科数量,清华和北大遥遥领先,人大位列第三,怎么看待这个数据
我个人认为这个数据是很正常的,因为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以及人民大学都是我国数一数二的顶尖大学,它们之间的排名有变化是很正常的。
总的来说,这个数据是没问题的,因为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本来就是国家最为倚重的高校,资源也是优先给这两个大学,所以能超出人民大学这么多很正常。
Ⅸ 为什么进士科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科目
因为这是古代最高级别的考试,能考取进士的含金量基本堪比现在的博士,起规格还不是一般的高,一旦考中最起码能上朝面圣,然后最少也是为官一方,以中国的官本位制,这是古人出人头地的最风光也最可靠的出路。
Ⅹ 古时中国最高学府叫什么
从西汉开始的。辟雍,相传即西周的太学nbsp;史料记载nbsp;《礼记·王制》:“王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辟雍,相传即西周的太学。《大戴礼记·保傅》:“帝入太学,承师问道,”直称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为博士置弟子员。汉太学始此。博士弟子经考试合格,可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为郎中。后科目及人数渐增,东汉桓帝时达三万人。汉末丧乱,魏、蜀、吴仍立学。晋武帝立国子学,自此既有太学。又有国子学,晋国子学隶属太学,祭酒只设国子祭酒一人,博士则分国子博士与太学博士。南朝太学,无废无常。北魏立太学。隋国子监(先称寺,继称学,炀帝定为监)所统有太学。唐制以国子监领太学等七学。太学掌教五品以上及郡公、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为生者。宋熙宁新政,分太学为上舍、内舍、外舍,确立太学生依年限等条件,由外舍升内舍,再升上舍,再经考核,定其出身并授官职,绍圣中,一度废科举,专以三舍法取士。辽南京(今北京)学有南京太学之称。金亦有太学及太学博士。元、明、汪只设国子学(国子监)。nbsp;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宣帝时博士增至十二人,王莽当政时又增至三十人。学生称为“博士弟子”或“太学弟子”。太学初建时为50人,汉昭帝时增至100人,王莽时增至1000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nbsp;历史渊源nbsp;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西汉早期,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家教学,没有出现传授学术的学校。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始在长安建立太学。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的课程。汉元帝时博士弟子达千人,汉成帝时增至三千人。王莽秉政,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并笼络广大的儒生,在长安城南兴建辟雍、明堂,又为学者筑舍万区。博士弟子达一万余人,太学规模之大,实前所未有。武帝到王莽,还岁课博士弟子,入选的可补官。nbsp;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城东南的开阳门外兴建太学。后来汉明帝刘庄还到太学行礼讲经。汉顺帝永建元年(126),对太学进行了重修和扩建,费一年时间,用工徒十一万二千人,建成两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所招学生称之为太学生。其后,太学生人数多至三万人。汉灵帝熹平四年(175),为了刊正经书文字,刻成有名的熹平石经,树立于太学门外,全国各地来观看和抄录经文者,络绎于途。两汉时太学在培养人才和促进文化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政治的腐败,太学生开始参与政治。西汉哀帝时,博士弟子王咸曾聚集太学生千余,以图解救执法不阿的司隶校尉鲍宣。东汉晚期陈蕃、李膺等人反对宦官的黑暗统治,得到太学生的支持和响应,于是太学生也成为宦官打击的对象(见党锢),不少与党人有牵连的人遭到禁锢。熹平元年,太学生被宦官逮捕和囚禁的达一千余人。nbsp;魏文帝曹丕黄初中恢复了洛阳的太学,有博士十九人。太学生在魏明帝时增至千余。时依汉制设五经策试之法,通过考试的可补掌故、太子舍人、郎中等。西晋武帝时太学生三千人(一说七千余人),依《晋令》规定,试经及格者可拜郎中。西晋时教育体制的重大变化,是为五品以上官僚子弟专设了国子学,形成了贵族与下层士人分途教育,国子学、太学并立的双轨制。东晋学校教育相当衰微,南朝则有所复兴,国子生多为士族高官子弟,称之“国胄”或“世胄”,可以经明经策试入仕,而太学则往往仅存博士而无生员。nbsp;十六国时期,一些少数族政权亦曾设立太学以及四门学、郡国学、律学,生员身份有所限定,一般限公卿大臣子弟充当。然各政权兴废不定,学校也时设时罢。至北魏道武帝,设立学校,称国子太学。后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