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江南古典园林
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它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江南园林分为江南古典园林和江南现代园林两种,而古典园林较为着名。其中,江南古典园林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蕴涵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
江南古典园林中,以江南“四大名园”为代表,即南京瞻园、苏州留园、拙政园、无锡寄畅园。除此之外,上海豫园,扬州瘦西湖、个园、何园,苏州沧浪亭、狮子林等都是江南古典园林的典范。
选址
园林以得水为贵,宅园的选址大多在靠近水系的地方。明代北京西郊海淀一带是私人别业集聚之区,至清代大部分改为宫苑;以后高粱河水系的积水潭、后海一带,私人宅园逐渐增多。城内宅园缺乏水源,一般仅挖小池,以所得土方堆土山,体量也不大,常摹拟大山的余脉或小丘。叠石亦多为小品,偶得奇石就独立特置供欣赏。
风格
明代宅园风格继承了唐宋写意山水园的传统,着重于运用水景和古树、花木来创造素雅而富于野趣的意境,因景而设置园林建筑,并巧于借景。清代干隆以后,宅园中建筑增多,趋于繁琐富丽,和明代风格迥然不同。
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南京、无锡、苏州、常州、湖州、杭州、扬州、太仓、常熟等城市,宅园兴筑盛极一时。这些园林都是在唐宋写意山水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主观的意兴与心绪表达,重视掇山、叠石、理水等创作技巧;突出山水之美,注重园林的文学趣味。
宅园布局受四合院建筑和宫苑影响,园林空间划分数量少而面积大,常用中轴对称布局。如恭王府的主要空间划分不过五六个,花园的布局有明显的轴线贯穿。
审美特点
叠石理水
江南水乡,以水景擅长,水石相映,构成园林主景。太湖产奇石,玲珑多姿,植立庭中,可供赏玩。宋徽宗营艮岳,设花石纲专供搬运太湖石峰,散落遗物尚有存者,如上海豫园玉玲珑,杭州植物园绉云峰,苏州瑞云峰。又发展叠石为山,除太湖石外,并用黄石、宣石等。明清两代,叠石名家辈出,如周秉忠、计成、张南垣、石涛、戈裕良等,活动于江南地区,对园林艺术贡献甚大。今存者,扬州片石山房假山,传出石涛手。戈裕良所叠山,以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为代表,今尚完好。常熟燕园黄石湖石假山经修理已失旧观。
花木众多
江南气候土壤适合花木生长。苏州园林堪称集植物之大成,且多奇花珍木,如拙政园中的山茶和明画家文征明手植藤。扬州历来以莳花而闻名。清初扬州芍药甲天下,新种奇品迭出,号称花瑞。江南园林得天独厚和园艺匠师精心培育,因此四季有花不断。
江南园林按中国园林的传统,虽以自然为宗,绝非丛莽一片,漫无章法。其安排原则大体如下:树高大乔木以荫蔽烈日,植古朴或秀丽树形树姿(如虬松,柔柳)以供欣赏,再辅以花、果、叶的颜色和香味(如丹桂、红枫、金橘、蜡梅、秋菊等)。江南多竹,品类亦繁,终年翠绿以为园林衬色,或多植蔓草、藤萝,以增加山林野趣。也有赏其声音的,如雨中荷叶、芭蕉,枝头鸟啭、蝉鸣等。
建筑淡雅朴素
江南园林沿文人园轨辙,以淡雅相尚。布局自由,建筑朴素,厅堂随宜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之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这种文人园风格,后来为衙署、寺庙、会馆、书院所附庭园,乃至皇家苑囿所取法。宋徽宗的艮岳、苑囿中建筑皆仿江浙白屋,不施五彩。清初营建北京的三山五园(见圆明园)和热河的避暑山庄,有意仿效江南园林意境。如清漪园的谐趣园仿寄畅园,圆明园的四宜书屋仿海宁安澜园;避暑山庄的小金山、烟雨楼都是以江南园林建筑为范本。这些足以说明以蕴含诗情画意的文人园为特色的江南园林,已成为宋以后中国园林的主流。北方士大夫营第建园,也往往延请江浙名师为之擘画主持。
建筑学特点
江南园林所拥有的古典艺术及传统历史文化是任何建筑形式所不能代替的,作为一个完整的设计体系,它采用了诸多的造园手法,例如平面的布局、空间的组织、意境的创造等。主要特点包括立意与布局;空间的延伸、渗透与分隔;空间的含蓄;空间的虚与实。
1.立意与布局
在古典造园中,人们通过园林这种形式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意义。根据具体的时间与空间特征,真实的景象被转化为概念化的艺术形式。在这个阶段中,道家思想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力,清钱泳曾指出:“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强调了中国古典园林更加注重的是追求诗的意境美,除了采用“多方胜境,咫尺山林”的手法之外,还经常借匾联的题词来破题,有助于启发人的联想以加强其感染力。例如网狮园中的待月亭。其横匾曰“月到风来”,而对联则取唐代着名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在这里秋月赏月,对景品味匾联,确实可以感到一种盎然的诗意。另外,佛家认为人有眼、耳、鼻、舌、身五根,感受江南园林的意境美不能单靠视觉这一途径来传递信息,而应该综合运用一切可以影响人的感官的因素来获得。
我国古代,长期禁锢在封建宗族的法统之中,使得整个民族逐渐形成一种以内向为主要特征的民族性格,它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明显的一个方面就是建筑的布局形式,江南私家园林也不例外,如半圆、畅园、鹤园,它的特点是:建筑物、迥廊、亭榭等均沿园的周边布置,所有建筑均背朝外而面向内,并由此而形成一个较大较集中的庭院空间。反对大师傅其中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引水作用,所形成的较大较集中的庭院空间通常是以水面为中心,其向心和内聚的感觉分外地强烈。
2.空间序列
空间序列组织是关系到园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全局性的问题。有人把古典园林比喻为山水画的长卷,意思是指它具有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变化等特点。例如苏州的留园,其空间组成异常复杂,就整体来看似乎很难找到一条明确的观赏路线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序列。但是如此,我们还是可以把它划分成为几个相联系的“子序列”,其入口部分颇近似于串联的序列形式;中央部分基本呈环形序列形式;东部则兼有串联和中心辐射两种序列形式的特点。由此看来江南园林实际上所采用的是一种综合式的空间序列形式。为了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空间序列也并非是平面展开的。从城市的街道首先进入的是园林的建筑,往往几经曲折才进入园林的主体空间。这是空间上的抑扬顿挫,建筑在这里是一个从城市环境到自然环境的过渡空间,它为豁然开朗打下了基础。
3.空间的延伸、渗透与层次
空间的延伸对于有限的园林空间获得更为丰富的层次感具有重要的作用,空间的延伸意味着在空间序列的设计上突破场地的物质边界,它有效地丰富了场地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即“流动空间”。江南园林主要通过对空间的分隔与联系的关系处理,古典私家园林的内部空间通常按照功能关系划分区域和院落,其中包含了若干个空间层次和主要景物。主要的构成元素则有山石、水、植物、声音、光线乃至气味。空间的延伸与渗透使得空间分隔用的院墙、影壁、廊桥等与园林的其他部分融为一体。通常借用大量设置完全透空门洞、窗口而使被分隔的空间相互连通、渗透。
4.空间的含蓄
由于文化传统与审美趣味的差异。中国人多倾向于取含蓄隐晦的方法使艺术作品引而不发,显而不露,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每每采用欲显而隐或欲露而藏的手法把某些精彩的景观或藏于偏僻幽深之处,或隐于山石、树梢之间,避免开门见山,一览无余。
5.空间的对比
沈复曾论及到园林建造的艺术规律;“以小见大,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它们在哲学上是对立与统一,互为因果关系,在园林艺术上则是相互对比的关系。江南园林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手法,在空间上产生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
着名园林
尽管江南园林极盛时期早已过去,现剩余名迹数量仍居全国之冠,其中颇多为太平天国战争之后以迄清末所建。早期园林遗产,如扬州平山堂肇始于北宋;苏州沧浪亭和嘉兴烟雨楼均始建自五代,嘉兴落帆亭始建自宋代,易代修改,已失原貌。苏州留园和拙政园、无锡寄畅园、上海豫园、南翔明闵氏园(清代改称古猗园)、嘉定明龚氏园(清为秋霞圃)、昆山明春玉园(清为半茧园)均建于明代,规模尚在。江南园林以苏州地区保存较好,扬州地区也有相当数量的园林遗留至今,如徐园、个园、何园、瘦西湖等。
其他各地较着名的有:
南京
南京古代园林有着辉煌的篇章,其中六朝皇家花园和明清宅第花园,其数量之众多,造园艺术之精妙,名噪古今。因江南地区屡遭战火,南京玄武湖成为中国仅存的江南皇家园林,瞻园,煦园,愚园等是南京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江南园林
南京私家园林留存较少,因保护保护不当,早已不见当年风采。快园、澹园、半山园、市隐园、盋山园、可园等是主要代表。
快园是明代戏曲家徐霖旧居,位于现在的老城南箍桶巷西侧一带。《东城志略》中写道:“清虽废为邱墟,而春水鸭栏,夹以桃柳,乡土人犹呼小西湖焉”。同时,明武宗两次南巡皆入住快园,这也让人对快园的美景无比向往。快园大致在清末败落,到了民国时期,更加荒芜不堪,后此地改建为民宅。
澹园是明朝南京籍状元焦竑故居,位于北门桥附近的焦状元巷,此巷现名同仁里。焦竑,人称澹园先生,学问渊博。1602年,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华传教,遍交着名文人学者,就曾到焦府拜会过焦竑。1992年,焦竑故居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半山园位于南京市中山门北白塘,清溪路附近,今海军指挥学院院内。此地为城东七里,距紫金山亦七里,恰为半途,因以得名“半山”。半山园原名“晋谢公墩”,为谢安故居。北宋时为王安石宅第,后为王安石捐给佛门建造寺宇,宋神宗赵顼赐名“报宁寺”;王安石因新法被废悲忿离世,葬于报宁寺(半山寺)后半山园。
1858年,陶澍在清凉山麓的龙蟠里修建了住宅,取名为“盋山园”,并在园内创建了书院,取名“惜阴书院”。清朝末年,两江总督端方在南京创办图书馆,即在盋山园旧址上兴建书库两幢,更名为“陶风楼”,于1910年8月正式开放,定名为江南图书馆。1919年改名为江苏省第一图书馆,1929年10月,更名为江苏省省立国学图书馆。1954年定为南京图书馆。现在为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市隐园是秦淮八艳之一的顾横波旧居,当年位于顾楼街,宅名市隐园,又名“横波茶楼”。
可园是陈作霖的宅园。陈作霖是清末民初享有盛名的文学家、经学家和南京地方史掌故专家。可园,位于安品街20号,是陈作霖的父亲修建的,因为规模可观,太平军攻占南京后,这里就成了太平军某将领的府邸。早在1984年,可园就被公布为建邺区文保单位。
常州
常州园林明清两代曾盛极一时,后历经城市变迁多有损毁,现存的仍有近园、未园、暂园,意园等多处私家园林,常州人在造园中历来不肆张扬,私家园林大多精巧别致,占地面积不大,但同时亦继承和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独具匠心,以及以意境见长,移步换景的特色,并且每个园林背后都有着一段独特的历史故事。其中又以自谦“近似乎园”的近园最为有名,是江南地区最具清初明末风格的私家园林。
无锡
寄畅园风采不减,仍为江南名园。梅园、蠡园则是近代作品。
上海
上海豫园在上海南市,园中黄石山相传出自明代叠山名匠张南阳之手,结构奇伟。又有玉玲珑石为江南名峰之一,传为花石纲遗物。上海南翔的古猗园,在抗日战争中大部被毁,现已修复,规模胜昔。嘉定秋霞圃,以山石胜,近已修葺一新。青浦曲水园,松江醉白池均存旧迹。
杭州
旧日私园多湮没,惟存湖西数庄,如郭庄(汾阳别墅)、高庄(红栋山庄)、刘庄(水竹居),但已改观。孤山的文澜阁和西泠印社也是西湖中的小园,均别具一格。
嘉兴
烟雨楼始建于五代,在南湖湖心。烟雨拂渚,隐约朦胧中,景色最佳。城北杉青闸有落帆亭,建自宋代,近已湮没重建。
常熟
以燕园最着,有清干隆时叠山名手戈裕良所作湖石和黄石两山。壶隐园、虚廓居、水吾园等,已失原状。
吴兴
南宋时园林极盛,现仅存清末南浔小莲庄等小私园数处。城中潜园、适园、宜园等均已无存。
⑵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江南园林的典型风格是什么
江南园林有三个显着特点:
第一,叠石理水。江南水乡,以水景擅长,水石相映,构成园林主景。太湖产奇石,玲珑多姿,植立庭中,可供赏玩。宋徽宗营艮岳,设花石纲专供搬运太湖石峰,散落遗物尚有存者,如上海豫园玉玲珑,杭州植物园绉云峰,苏州瑞云峰。又发展叠石为山,除太湖石外,并用黄石、宣石等。明清两代,叠石名家辈出,如周秉忠、计成、张南垣、石涛、戈裕良等,活动于江南地区,对园林艺术贡献甚大。今存者,扬州片石山房假山,传出石涛手。戈裕良所叠山,以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为代表,今尚完好。常熟燕园黄石湖石假山经修理已失旧观。
第二,花木种类众多,布局有法。江南园林按中国园林的传统,虽以自然为宗,绝非丛莽一片,漫无章法。其安排原则大体如下:树高大乔木以荫蔽烈日,植古朴或秀丽树形树姿(如虬松,柔柳)以供欣赏,再辅以花、果、叶的颜色和香味(如丹桂、红枫、金橘、蜡梅、秋菊等)。江南多竹,品类亦繁,终年翠绿以为园林衬色,或多植蔓草、藤萝,以增加山林野趣。也有赏其声音的,如雨中荷叶、芭蕉,枝头鸟啭、蝉鸣等。
第三,建筑风格淡雅、朴素。江南园林沿文人园轨辙,以淡雅相尚。布局自由,建筑朴素,厅堂随宜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之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这种文人园风格,后来为衙署、寺庙、会馆、书院所附庭园,乃至皇家苑囿所取法。宋徽宗的艮岳、苑囿中建筑皆仿江浙白屋,不施五彩。清初营建北京的三山五园(见圆明园)和热河的避暑山庄,有意仿效江南园林意境。如清漪园的谐趣园仿寄畅园,圆明园的四宜书屋仿海宁安澜园;避暑山庄的小金山、烟雨楼都是以江南园林建筑为范本。这些足以说明以蕴含诗情画意的文人园为特色的江南园林,已成为宋以后中国园林的主流。北方士大夫营第建园,也往往延请江浙名师为之擘画主持。
⑶ 江南园林的特点
江南园林有三个显着特点:
第一,叠石理水。
江南水乡,以水景擅长,水石相映,构成园林主景。太湖产奇石,玲珑多姿,植立庭中,可供赏玩。宋徽宗营艮岳,设花石纲专供搬运太湖石峰,散落遗物尚有存者,如上海豫园玉玲珑,杭州植物园绉云峰,苏州瑞云峰。又发展叠石为山,除太湖石外,并用黄石、宣石等。
明清两代,叠石名家辈出,如周秉忠、计成、张南垣、石涛、戈裕良等,活动于江南地区,对园林艺术贡献甚大。今存者,扬州片石山房假山,传出石涛手。戈裕良所叠山,以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为代表,今尚完好。常熟燕园黄石湖石假山经修理已失旧观。
第二,花木种类众多,布局有法。
江南气候土壤适合花木生长。苏州园林堪称集植物之大成,且多奇花珍木,如拙政园中的山茶和明画家文征明手植藤。扬州历来以莳花而闻名。清初扬州芍药甲天下,新种奇品迭出,号称花瑞。江南园林得天独厚和园艺匠师精心培育,因此四季有花不断。
江南园林按中国园林的传统,虽以自然为宗,绝非丛莽一片,漫无章法。其安排原则大体如下:树高大乔木以荫蔽烈日,植古朴或秀丽树形树姿(如虬松,柔柳)以供欣赏,再辅以花、果、叶的颜色和香味(如丹桂、红枫、金橘、蜡梅、秋菊等)。
江南多竹,品类亦繁,终年翠绿以为园林衬色,或多植蔓草、藤萝,以增加山林野趣。也有赏其声音的,如雨中荷叶、芭蕉,枝头鸟啭、蝉鸣等。
第三,建筑风格淡雅、朴素。
江南园林沿文人园轨辙,以淡雅相尚。布局自由,建筑朴素,厅堂随宜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之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这种文人园风格,后来为衙署、寺庙、会馆、书院所附庭园,乃至皇家苑囿所取法。
宋徽宗的艮岳、苑囿中建筑皆仿江浙白屋,不施五彩。清初营建北京的三山五园(见圆明园)和热河的避暑山庄,有意仿效江南园林意境。
如清漪园的谐趣园仿寄畅园,圆明园的四宜书屋仿海宁安澜园;避暑山庄的小金山、烟雨楼都是以江南园林建筑为范本。这些足以说明以蕴含诗情画意的文人园为特色的江南园林,已成为宋以后中国园林的主流。北方士大夫营第建园,也往往延请江浙名师为之擘画主持。
(3)中国园林对江南最初的印象是什么扩展阅读
在江南园林中均有杰出表现,端庄、含蓄、幽静、雅致,各有千秋,游赏江南园林,无异于在品味凝固的音乐、无声的诗歌。
在江南古典园林中,更多的是运用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在很大程度上说出主人的审美感受,往往只是三四个字,便将客观事物的内在美和艺术美渲染出来,对景物特点与神韵作高度概括。
平添园林雅兴,并寓点景和言志于装饰之中,提高园林的格调,加深对风景美的领悟,风雅无比,无论哪类景名都那么的熨帖得体,
江南园林多楹联,大凡亭、堂、楼、阁、轩的柱子上、堂屋前,都不失时机地悬挂上一副楹联,往往画龙点睛,恰如其分。高度概括出园子的自然美和建筑美,表露出主人的人生哲学和心态。
⑷ 中国古典园林有很多,江南园林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人建造园林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时间里,形成了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三足鼎立的格局。现存的皇家园林如北京颐和园,就是举世闻名的园林。中国的佛教和道教寺院也多建有园林,如杭州灵隐寺就是一个庞大的寺院园林。在这中间,江南私家园林独具风味,今天在苏州及江南其他很多地方所见的园林,多是明清两代留下的,它们如同一幅幅山水画、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这处园林具有的旅游潜力较大,也是属于北京很典型的园林风景区之一,其位于北京海淀区新建宫门路的一处大规模皇家园林风景区,是与圆明园毗邻的一处园林。论规模,它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这是对其园林景观最好的表现之处,也更体现出其园林在旅游上的魅力。
⑸ 江南园林的风格是怎样的
江南园林沿文人园轨辙,以淡雅相尚,以“黑”、“白”、“灰”为主色,崇尚“淡雅”力避“艳俗”。布局自由,建筑朴素,厅堂随意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之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
这种文人园风格,后来为衙署、寺庙、会馆、书院所附庭园,乃至皇家苑囿所取法。宋徽宗的艮岳、苑囿中建筑皆仿江浙白屋,不施五彩。清初营建北京的三山五园和热河的避暑山庄,有意仿效江南园林意境。
这些淡雅的园林都足以说明,以蕴含诗情画意的文人园为特色的江南园林,已成为宋以后我国园林的主流。北方士大夫营第建园,也往往延请江浙名师为之擘画主持。
用苏东坡的诗来形容江南私家园林的色彩风格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明代、清初的私家园林为两宋的一脉相承,更广泛地普及于全国各地。但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达的程度参差不一,私家园林在数量上有多寡之分,在艺术上也有高下之别。
江南地区是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因此江南地区的园林无论在数量或质量上都居于全国首位。大部分私家园林集中在南方,是因为南方地区具有造园的自然、经济、与人文之诸多方面的条件。
江南江流纵横,河网密布,水源十分丰富。气候温和,空气湿度大,适宜生长常青树木。植物花卉品种多。
另外江苏,浙江一带多产石料,南京、宜兴、昆山、杭州、湖州等地多产黄石,苏州自古出湖石,湖石采自江湖水涯,经过长年流水冲刷,石色有深浅变化,表面纹理纵横,形态多玲珑剔透,历来为堆山之上品用料,也宜罗列庭前成为可欣赏之景观。
因此,明清两代叠石名家辈出,如周秉忠、计成、张南垣、石涛、戈裕良等,他们活动于江南地区,对园林艺术贡献甚大。
江浙一带是鱼米之乡,手工业发达。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得以繁荣。经济发达为造园提供了物质条件。在清代,干隆皇帝六下江南,遍游名山名园,江南掀起造园热潮。
另外,江南自古文风盛行,南宋时盛行文人画与山水诗,随着宋朝廷的南迁临安,大批官吏、富商云集苏杭,造园盛极一时。明清两朝以科举取士,江南中举进京为仕者为数不少,这批文人告老返回故里后多购置田地,建造园林。
尤其在清朝后期,由于北方战乱,官僚商贾纷纷南迁,在江浙一带购地造园,这批人懂书画好风雅,不但精心经营自己的宅邸,还亲自参与设计,这个时期在造园的数量与质量上都达到一个高峰,使江南一带成为私家园林的集中地区。
江南的私家园林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就把文化与意境融合在了其中,意境是我国古代艺术所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
以我国古代绘画而论,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所描绘的不仅是有形的物境,而且还通过这些艺术形象去表现一种思想、一种情感,这就是无形的意境。园林本身也是一种艺术,我国自然山水园林从一开始就与山水画、山水诗文不可分离,所以意境也成了古代园林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
园林中的山水植物,各种建筑和他们所组成的空间,不仅是一种物质环境,而且还应该是一个具有意念的环境。
他们在追求这一点时运用了象征与比拟、建筑形式与布局、引用各地名胜古迹、应用诗情画意等多方面的手段。
从我国古代早期的神话、宗教中可以发现人们很早就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与愿望。孔子就以山水比拟人格,他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喜好自然山水,乃至在园林中堆山开池不仅表现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喜爱,而且还带有仁智者的神圣色彩。
并且南方气候极宜培植花木。江南园林堪称集植物之大成,且多奇花珍木,扬州历来以花而闻名。清初扬州芍药甲天下,新种奇品迭出,号称花瑞。江南园林得天独厚和园艺匠师精心培育,因此四季有花不断。
江南园林按我国园林的传统,虽以自然为宗,绝非丛莽一片,漫无章法。其安排原则大体是:树高大乔木以荫蔽烈日,植古朴或秀丽树形树姿以供欣赏,再辅以花、果、叶的颜色和香味。
江南多竹,品类亦繁,终年翠绿以为园林衬色,或多植蔓草、藤萝,以增加山林野趣。也有赏其声音的,如雨中荷叶、芭蕉,枝头鸟啭、蝉鸣等。
而且,南方园林中也常常运用荷花或岁寒三友等植物来比拟一种人的品格情操,还以它们所具有的人文象征内容去陶冶人们的精神。例如扬州个园,园主爱竹并且是一个商人,于是将自己的园林取名“个园”。
私家园林中的建筑与布局也是特别追求意境美的。例如金陵名园煦园,煦园的园林构筑以水为主体,水体呈南北走向,在建园手法上,平面如长形花瓶,使中部形成较开阔的水面,南航北阁遥相呼应,东讲西楼隔岸相望。
有分有聚,虽分实聚,景致自然和谐。将众多建筑在布局上符合我国传统当中的呼应对称性,为园林更加增添了和谐的美感。
江南园林湖边建筑
⑹ 怎样描述江南园林
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它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蕴涵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园林崇尚顺应自然,多为人工造景,却仿若天成,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江南园林以山水园林为基本形式,力求自然与人工巧妙、完美地结合,创造出自然舒适、温馨典雅的生活空间。
⑺ 江南三大园林特点
第一,叠石理水。江南水乡,以水景擅长,水石相映,构成园林主景。太湖产奇石,玲珑多姿,植立庭中,可供赏玩。宋徽宗营艮岳,设花石纲专供搬运太湖石峰,散落遗物尚有存者,如上海豫园玉玲珑,杭州植物园绉云峰,苏州瑞云峰。又发展叠石为山,除太湖石外,并用黄石、宣石等。明清两代,叠石名家辈出,如周秉忠、计成、张南垣、石涛、戈裕良等,活动于江南地区,对园林艺术贡献甚大。今存者,扬州片石山房假山,传出石涛手。戈裕良所叠山,以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为代表,今尚完好。常熟燕园黄石湖石假山经修理已失旧观。
第二,花木种类众多,布局有法。江南气候土壤适合花木生长。苏州园林堪称集植物之大成,且多奇花珍木,如拙政园中的山茶和明画家文征明手植藤。扬州历来以莳花而闻名。清初扬州芍药甲天下,新种奇品迭出,号称花瑞。江南园林得天独厚和园艺匠师精心培育,因此四季有花不断。
江南园林按中国园林的传统,虽以自然为宗,绝非丛莽一片,漫无章法。其安排原则大体如下:树高大乔木以荫蔽烈日,植古朴或秀丽树形树姿(如虬松,柔柳)以供欣赏,再辅以花、果、叶的颜色和香味(如丹桂、红枫、金橘、蜡梅、秋菊等)。江南多竹,品类亦繁,终年翠绿以为园林衬色,或多植蔓草、藤萝,以增加山林野趣。也有赏其声音的,如雨中荷叶、芭蕉,枝头鸟啭、蝉鸣等。
第三,建筑风格淡雅、朴素。江南园林沿文人园轨辙,以淡雅相尚。布局自由,建筑朴素,厅堂随宜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之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这种文人园风格,后来为衙署、寺庙、会馆、书院所附庭园,乃至皇家苑囿所取法。宋徽宗的艮岳、苑囿中建筑皆仿江浙白屋,不施五彩。清初营建北京的三山五园(见圆明园)和热河的避暑山庄,有意仿效江南园林意境。如清漪园的谐趣园仿寄畅园,圆明园的四宜书屋仿海宁安澜园;避暑山庄的小金山、烟雨楼都是以江南园林建筑为范本。这些足以说明以蕴含诗情画意的文人园为特色的江南园林,已成为宋以后中国园林的主流。北方士大夫营第建园,也往往延请江浙名师为之擘画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