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南瓜又被叫做什么
南瓜(nangua)(Cucurbita moschata)俗名倭瓜、番瓜、北瓜。原产于南美洲,后传入我国。一年生蔓生草本。茎长达数米,节处生根,粗壮,有棱沟,被短硬毛,卷须分3~4叉。单叶互生,叶片心形或宽卵形,5浅裂有5角,稍柔软,长15~30厘米,两面密被茸毛,沿边缘及叶面上常有白斑,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花单生,雌雄同株异花。雄花花托短。花萼裂片线形,顶端扩大成叶状。花冠钟状,黄色,5中裂,裂片外展,具绉纹。雄蕊3枚。花药靠合,药室规则S形折曲。雌花花萼裂显着,叶状,子房圆形或椭圆形,1室,花柱短,柱头3,各2裂。瓠果,扁球形、壶形、圆柱形等,表面有纵沟和隆起,光滑或有瘤状突起。似桔瓣状,呈橙黄至橙红色不等。果柄有棱槽,瓜蒂扩大成喇叭状。种子卵形或椭圆形,长1.5~2厘米,灰白色或黄白色,边缘薄。花期5~7月,果期7~9月。原产于亚洲南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果实作蔬菜;种子含油可食用,种子(南瓜子)和瓜蒂常入药,能驱虫、健脾、下乳。
南瓜含有淀粉、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B、维生素C和钙、磷等成分。其营养丰富,为农村人经常食用的瓜菜,并日益受到城市人的重视。不仅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而且有着不可忽视的食疗作用。据《滇南本草》载:南瓜性温,味甘无毒,入脾、胃二经,能润肺益气,化痰排浓,驱虫解毒,治咳止喘,疗肺痈与便秘,并有利尿、美容等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医学专家、学者研究实验表明,食南瓜,还有治疗前列腺肥大(南瓜子可治前列腺肥大)、预防前列腺癌、防治动脉硬化与胃粘膜溃疡、治糖尿病、化结石等作用。
【科属】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果实。
【别名】倭瓜、番瓜、麦瓜、饭瓜。
❷ “南瓜”来自哪里为啥在天灾时,它又被称为“救命瓜”
我们常见的南瓜,其实,有三种:其一是南瓜;其二是笋瓜;其三是西葫芦。古时候,南瓜不管是在贫苦人家,还是在一些官宦人家,都是十分受欢迎的。但是,在那个时候,它还不叫南瓜,而叫“倭瓜”。
在中国江南区,每逢立春更是家家吃南瓜,以示迎春。此时,一些文人雅士在快要成熟的小巧“桃南瓜”表皮刻上诗文或图案,随着瓜的成熟,瓜皮上便留下了美丽的图画和诗文,于是,把它搁置于案头,这样的话则可增添一些生活情趣。
❸ 南瓜为什么又叫倭瓜
中国人曾误以为南瓜来自日本 故名之为“倭瓜”。南瓜传入中国有多条路径,但以广东、福建、浙江为最早。国人初期误以为南瓜来自日本,故名之为“倭瓜”,因日本在中国之东,所以又称南瓜为“东瓜”,此外还有进一步误会为产自朝鲜半岛,名之曰“高丽瓜”,而日本人则以为南瓜来自中国,所以称它为“唐茄子”(当时日本人将中国产品概称为唐物)。
南瓜原产于南美洲,已有9千年的栽培史,哥伦布将其带回欧洲,以后被葡萄牙引种到日本、印尼、菲律宾等地,明代开始进入中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南瓜种出南番,转入闽浙,今燕京诸处亦有之矣。二月下种,宜沙沃地,四月生苗,引蔓甚繁,一蔓可延十余丈……其子如冬瓜子,其肉厚色黄,不可生食,惟去皮瓤瀹,味如山药,同猪肉煮食更良,亦可蜜煎。”
值得注意的是,元代贾铭在《饮食须知》中也曾提到“南瓜”,他说:“南瓜,味甘,性温,多食发脚气黄疸。同羊肉食,令人气壅。忌与猪肝、赤豆、荞麦面同食。”但此时哥伦布尚未发现美洲大陆,而中国亦未发现南瓜的其他野生种,因此书中“南瓜”绝非今天我们所说的南瓜,而是其他的瓜类植物。只是今天的南瓜也不适合与羊肉同食,故以讹传讹,甚至派生出“南瓜早就传入中国”“亚洲也是南瓜原产地”等等错误的说法。
南瓜的优点非常明显,它产量大、易成活、营养丰富,荒年可以代粮,故又称“饭瓜”“米瓜”。《北墅抱瓮录》中说:“南瓜愈老愈佳,宜用子瞻煮黄州猪肉之法,少水缓火,蒸令极熟,味甘腻,且极香。”所谓“子瞻煮黄州猪肉之法”,就是苏东坡制作东坡肉的方法,可见人们已将南瓜视为珍物。
从古籍上看,当时人们不仅吃果实,还吃叶,比如“以叶作菹,去筋净乃妙”,花亦能食,“泡以开水盐渍之,署日以代干菜”,但食花需去其心和须,否则太苦,而南瓜茎则可以“织屦及缫作丝为绦紃等物”。此外还用南瓜泡酒,被认为有利于保健,《本草求原》载:“蒸晒浸酒佳。其藤甘苦、微寒。平肝和胃,通经络,利血脉。”
有趣的是,光绪之前甚少见“南瓜”之说,多以“番瓜”“翻瓜”“蕃瓜”“房瓜”“窝瓜”称之,一方面是说它来自海外,一方面是说它体量巨大,此外还有“金瓜”一说,因为它色泽金黄,且有药用价值。鸦片泛滥时,南瓜常被用作药物,以治疗烟瘾。
南瓜传入中国有多条路径,但以广东、福建、浙江为最早。国人初期误以为南瓜来自日本,故名之为“倭瓜”,因日本在中国之东,所以又称南瓜为“东瓜”,此外还有进一步误会为产自朝鲜半岛,名之曰“高丽瓜”,而日本人则以为南瓜来自中国,所以称它为“唐茄子”(当时日本人将中国产品概称为唐物)。
到了清代中后期,南方南瓜沿大运河向北移栽,特别是山东,成了北方南瓜种植重镇,人们开始意识到此瓜应自南来,“南瓜”之称开始流行。
❹ “南瓜”为什么很长一段时间叫“倭瓜”,背后有何故事
因为开始以为南瓜是从日本引进过来的,我们知道以前对日本的称呼有倭寇这一说,也许这南瓜就是取了“倭寇”的“倭”一字,南瓜最初被称为倭瓜。不过“倭”字在汉语里是矮的意思,同样的,也是说明了南瓜的形状。
南瓜在西方的万圣节会用来做成吓人的灯,有个古老的西方传说,就记载了一个叫做杰克的小男孩,淘气得将魔鬼骗上了树,因此被魔鬼惩罚,其亡灵只能游荡在混沌之间,为了看清路途,杰克只好将南瓜中间掏空,放上蜡烛,做出一个简单的灯笼,一路提着照明。正因为南瓜的形态矮矮胖胖的,可以把瓜心去掉,有很大空间可以放上蜡烛,再把外皮做镂空,一个灯笼就出来了。
❺ 南瓜最早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南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的农作物之一,学术界一般认为南瓜的起源地是美洲。美国农业部葫芦科专家怀特克(Whitaker)曾在墨西哥东北部山区塔毛利帕斯州(Tamaulipas)的奥坎波(Oeampo)洞窟和秘鲁胡阿沙·普雷塔(Huaca Prieta)遗址的出土发掘中发现,最早的南瓜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经开始栽培。
而中国关于南瓜的最早记载则要追溯到元代贾铭的《饮食须知》,书中写道:
“南瓜,味甘,性温,多食发脚气黄疸。同羊肉食,令人气壅。忌与猪肝、赤豆、荞麦面同食。”
这是史书上第一次明确提到南瓜一词,很多读者以此认为中国早在元代就有了种植南瓜的历史。然而,这样的理解是不对的。按照贾铭的生平来说,《饮食须知》应成书于14世纪左右,而此时的美洲大陆还处在世界版图的空白区域。换句话说,哥伦布是1492年才发现新大陆的,这距离贾铭成书的时期差了一百年,那么南瓜又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呢?要知道,南瓜开始在世界范围普及就是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后,随着殖民扩张的到来,南瓜开始从美洲迅速流入欧洲,亚洲。
❻ 南瓜又被叫做什么
南瓜又名麦瓜、番瓜、北瓜,笋瓜、倭瓜、金冬瓜,台湾话称为金瓜,原产于北美洲。
❼ 南瓜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元人贾铭《饮食须知》是后人托名之作,其中有关南瓜的内容主要应出于《本草纲目》,同时阴瓜、金瓜等所谓南瓜信息为疑似、误会之言,所谓新大陆发现前我国古籍中已有南瓜的信息均不可靠,我国南瓜应是外来物种。李时珍所说“南瓜种出南番,转入闽浙”并非指南瓜进入我国大陆后的传播过程,而是说葡萄牙(佛郎机)殖民者由广东转闽、浙沿海寻求贸易,南瓜即由这批番人传来,时间应在明正德末年以来的20多年间。明人有关文献信息充分表明,明朝南瓜分布中心不在华南、东南沿海的粤、闽、浙三省,而是明朝南、北两京间的苏、皖、鲁、冀、晋五省,南瓜首先是在这以南、北两京为中心,以运河为纽带,地缘关系较为紧密的区域内传播扩散而形成分布优势。综观当时中葡外交、商贸关系的具体过程和我国南瓜迅速传播发展的实际状况,南瓜更有可能是明正德十五、六年即公元1520-1521年间由葡萄牙使者分别带到南、北两京,由此形成以两京为中心、北略胜于南的分布格局。南瓜、北瓜属于南瓜不同品种,最初即同时出现,应与这种两京为中心的分布格局有关,反映了南北不同的品种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