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钱穆为什么说中国历史最为完备
二十四史,
还有我们的王朝基本都是一脉相承
B. 如何理解钱穆先生治世盛世的人物与衰世乱世
按照传统语境的标准,这里借用着名史学家钱穆先生的看法,把中国历史人物分为三类六种:
第一类是治世盛世的人物与衰世乱世的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庄子、老子都生于乱世,总体来说,治世盛世的人物要少于和弱于衰世乱世的人物。为什么呢?这涉及到中国古代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中国古代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所谓“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德”指的是人格,“功”指的是事业,“言”指的是思想与学术。盛世治世的人物,其表现往往在“功”;而衰世乱世的人物,其表现往往在“德”和“言”。“功”,也就是事业,主要限于当时,而人格的魅力可以穿越时空,学术和思想可以传承久远,所以衰世乱世的人物,其影响和作用不仅仅限于当时,后世对他们的评价往往比治世盛世的人物更高。
第二类是得志成功的人物与不得志、失败的人物,中国历史上往往对后者的评价比对前者评价更高。比方说,中国古代的两大圣人周公和孔子,周公得志,奠定了周代八百年的江山。孔子不得志,其学说在当时不为各国采用,孔子超高的地位是从汉朝才开始的,但孔子对此后历史的作用与影响反而比周公大。成功的人物,像刘邦、卫青、霍去病,评价比不上项羽、岳飞、文天祥这些失败的英雄。项羽是失败的,可是汉高祖刘邦出现在影视剧里的形象里总是不如项羽。同样,以“三不朽”来评价,这些成功者的成功只表现在事业上,而失败者虽然事业失败,却令人感到他们的精神和人格特别突出;按照历史哲学的话说,成功的事业会把人的伟大的真性减色,反之事业的不圆满可以衬托出人的伟大的真性。所以岳飞、袁崇焕、史可法这些失败的英雄更容易感动后人。
第三类是有表现的人物与无表现的人物。按照钱穆先生的说法,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人物,其伟大之处表现在其无所表现。这话似乎很令人费解,但此种事例不胜枚举。比如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事迹仅此一件,但《伯夷列传》冠《史记》七十列传之首;三让天下的太伯,事迹不过尔尔,但《吴太伯世家》冠《史记》三十世家之首。不仅太史公如此,孔孟也对伯夷和太伯的评价极高。颜渊,也就是颜回,看似孔子的弟子中最无表现的,主要事迹就是住在破巷子里,吃粗茶淡饭,但孔子对他评价最高。东汉末年的徐庶,最大事迹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南京明孝陵里有林和靖的塑像,此人最大事迹是“梅妻鹤子”,但中国古代文人对他的评价非常高;诸葛亮的评价在历史上分两个时间段,后人对他在辅佐刘备之后的评价要远远低于他卧龙隐居的时代。这里同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论其人的事业断断不够载入史书,但在其无表现的背后,卓然有种精神、人格在,这种纯粹的精神和人格风靡后世,较之掺杂了时代、地位、机缘、遭遇等等的事功,更加使人想往。
对照钱穆先生所分的三类六种人物来看,我们理解历史人物,既要关注盛世治世的人物、得志成功的人物、有表现的人物,也要关注衰世乱世的人物、不得志、失败的人物、无表现的人物,他们共同构筑了中国历史文化。对话这两类人物就好像看悲剧和喜剧,有时悲剧更加具有魅力和震撼力。以最受后人崇拜的三位文学家为例,屈原是在政治上不得志而失败的人物,陶渊明是不愿有所表现的人物,杜甫是想有所表现但没有机会让他表现的人物,他们的文学是表现内心意志的文学,因此具有特别的力量和感染力。
C. 如何评价钱穆
钱大昕。钱甚至被称清代考据第一,虽然夸张,但可见其功力,以其居清代考据之巅峰,当无异议。其论着,今人固多引用,其名至今不衰,但是如果读他的着作和文集,稍有了解的读者恐怕都能增补订正。是他的水平其实没那么高?不是的。是我们更聪明更有功力呢?更未必然。只是我们今天还能踩在钱大昕之后至今为止的百年来的学者的肩上而已。(更鲜明的例子也在高邮二王段玉裁身上)
再说钱穆。钱穆可贵在哪里?着作的学术成果确实是一方面,一些着作的结论如今仍有活力。(举一例,也是本题大多忽视的一方面,历史地理学。辛德勇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第一篇文仍有引用钱穆说以参考)但是要注意到,从清代到今天,钱穆是一位异峰独起的学者——不是人人都能一以贯之圆融自如的驾驭通史(大家可能会想到国史大纲,其实国史大纲只是表征之一)而会通专门史的。这是尤其难能可贵的。小子后生,学问浅薄,不敢说是前无来者,但敢说后来难继。(余英时虽通,但如我一友所论,其实不甚精,特别是没有制度史的根基,是为大忌。当代学者中我虽然喜欢余,却也不必诲言)具体到微观,以钱穆先秦诸子系年来说,钱穆的考证,也莫不是立足于大方面而不汲汲于无关宏旨的小细节,(开篇考孔子生卒年有自我阐述,不过此例不必举,一提即可。案边无书,也未能详为举例)然后勾勒出战国史一幅宏大的图卷。不过,这也并不是没人做到。更难得的在于,翻检其全集,会发现他的论着,主题虽异,精神一致,且能提出许多启发性观念。如他的中国史学名着,虽然是讲课稿润饰而来,但是只有钱穆,能通过对几部史学着作的描写,比较详尽的写出中国史学史的面貌(作为讲课稿改写的书,已经相当详尽了),其后胡宝国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学史,于此亦有所得,(有文章,其中也有批评语)说实话,我认为像这才是真正应该好好学习的。(陈寅恪亦如是。其方法史识,确实不同凡响。且近读刘浦江谈陈寅恪文,评价亦笃)
D. 为什么说《国史大纲》是中国最完备的历史
《国史大纲》是2010年12月1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钱穆。[1]
《国史大纲》是中国近代历史学家钱穆所撰写的一本通史性论着,着于抗日战争时期。钱穆当时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战火纷飞中随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辗转大半个中国。在云南昆明岩泉寺,钱穆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中国通史的考证与写作之上。当时生活的窘困、物资的紧缺以及内忧外患的状况都使钱穆将对中国命运的思考贯穿于了全书始末。
E. 钱穆为什么认为“中国历史最为完备”
且木为什么人为做个临时追尾了?鄙视。
F. 钱穆先生强调: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以往其历史报一种偏激的虚无主意,
摘要 我们的文化前途,要用我们自己内部的力量来补救。西方新科学固然要学,可不要妨害了我们自己原有的生机。不要折损了我们自己原有的活力。能这样,中国数千年文化演进的大目的,大理想,仍然可以继续求前进求实现。
G. 被誉为“最后的国学大师”钱穆是一个怎样的人
上个世纪中国史学界辈有特色的大师非常多,而钱穆便是成就比较高的一个人,着作颇多,而且为人低调,可以说是我国“最后的国学大师”了。
H. 如何评价钱穆
钱穆老师是一个完全自修成才的旧学学者,除去一切其他的内容,单凭《国史大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诸子系年》等几本历史研究者不可不读的着作,钱穆之于中国史学界的重要地位,就是没有任何疑义的。
一、史学思想
钱穆的史学思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文化的内在动力”的作用,也就是历史发展的内在理路(Inner Logic)。在研究一个历史问题的时候,是不能单纯将目光局限在社会变化的层面,仍要注意文化层面的影响。比如我们在研究东汉光武政权的建立时,通过比较,看出当时并立群雄中,最注重文化发展和任用士大夫的就是汉光武帝。除去社会经济层面,文化发展一样在左右着历史进程的进步。这些观点的发源,都来源于注重思想文化史研究的钱穆老师。而这种思想文化内在动力研究的重要性,正是在中国大陆这个被唯物史观统治的地区,最迫切需求的东西。
除此之外,钱穆老师从未接受过现代的大学教育,甚至中学都没有毕业,所以一直没有全盘接受西方的史学研究思想。这在民国时期,是一股与五四潮流想逆的巨大力量。胡适、梁启超主张的全盘西化政策,引入了西方的史学模式,否认中国传统历史研究方法,影响了一批后代文人,比如以李慎之先生为代表的中国自由主义思想学者。钱穆老师的存在,一直在向后代文人传达传统思想的重要性,为“旧学”思想保留了无数璀璨精华。其实,随着学术的进步,中国东方传统历史研究方法与西方模式的矛盾越来越少,完全可以并存。作为五四余波中的时代逆流,是钱穆老师当年的不懈努力,才保存下来东西文化继续碰撞融合的希望。这方面看,钱穆老师是一个承前接后的文人。
着作方面,单独拿出《国史大纲》来说。这本书以教科书体例写就,但说实在话,作为一本着名的“通史”着作,这并不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但不妨碍其成为一本伟大的着作。之所以说它不是一个好的教科书,是因为其中内容讲的太简略,并不适合一门历史初学者来读,起不到史料积累的作用。但《国史大纲》之所以流传于世,在于其中钱穆老师对当时诸多思想者史学观点的总结提炼,书中诸多地方有对陈寅恪、吕思勉等专门学者观点的讨论,只是他本人并没有明确指出。这是一本综合性论集,想看透《国史大纲》,如果没有一定的积累,是不容易的事情。
当然,人无完人。钱穆老师的学问也有其问题,也有许多被探讨批判的地方,这是每个学说必然会经历的事情。对《国史大纲》的批判,可以从史料、逻辑的方面出发,我们批判一本着作的目的是“修缮”,让学说逐渐完善,而不是“打倒”,让其遗臭万年。而单纯地扣帽子,评判其“好不好”,大概只是外行所为。
一些曾经批评《国史大纲》的人,例如胡绳,在晚年都对自己曾经对《国史大纲》的指摘进行了反思。读不出精华,应该先从自己身上反思。这种自视甚高的情况很多,有诸多学者评论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言之无物,我只能说,某些人眼中的言之无物,只是有眼无珠罢了。
我们不必讨论钱穆老师在史学某一特定领域的贡献,在知乎也没有必要说那么细。就单凭思想史观、承前启后、着作传世这三点,就已经足以支撑钱穆老师的史学思想成就。
二、新亚书院
新亚书院创立于1949年,当时环境及其艰难穷困,钱穆老师为了筹集办学资金四处奔走,几乎没有休息的日子,还几次身陷险境,差点丧命。而新亚书院以宋明书院之讲学精神,配以西洋大学的导师制度,所授知识贯通东西,不可不说是当时中国教育之奇葩。
新亚书院的几位老师,如钱穆、张丕介、唐君毅、饶宗颐、牟宗三等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教出的学生更是有余英时、唐端正、徐立之等各界英才。如今作为香港中文大学的一部分,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世界汉学的中心之一,构成欧洲、美国、台湾、香港四个核心的落脚点之一,享誉全球。可惜,本应执世界汉学界之牛耳的北京大学,地位却一日不如一日。
作为第一任校长的钱穆老师,能教书,亦能办学。他在教育界留下的影响,可以说是有功无过。
三、为人处世
文人相轻,而钱穆老师却从不轻视他人。钱穆老师修习学术的“雅量”,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
办学、做事、搞研究,每一行都势必经受社会的考验,这考验可能是质疑、批评、辱骂,可也能是赞扬、追捧、盲从,钱穆老师鼓励后学怀疑自己,坦然接受外界各种批评质疑,这就是一个学者应有的“雅量”。这种为人处世的心态,一直是我个人从事学术中秉持之信念,并已经在知乎上有所述说。
但这种开放的态度,不同于接受一切的意见。当有些概念相左之时,钱穆老师依旧会坚持自己认为更可靠的观点,并与对方理智探讨。
他在《国史大纲》序言中写下的几句话,更是显出其才气磅礴、文笔劲悍的英姿。振聋发聩,乃一切史学研究者必熟记之训诫。
四、总结
所学尚浅,无法对钱穆老师做出什么一句话的评论,就借引其得意门生余英时先生的话,来为本文之总结:
钱先生是开放型的现代学人,承认史学的多元性;但同时又择善固执,坚持自己的路向。他毕生以抉发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为治学的宗主,生平着述之富及所涉方面之广,近世罕见其匹。”
I. 历史学家钱穆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概是民族文化保守主义者,没见过他说什么政治主张……
似乎认为中国历史文化有自己的条理脉络,反对对西方各种东西的……舍己从人……
钱穆有个观点很有趣,他说清朝的政治不是传统的儒家政治,而是一种满洲贵族的部族政治。以前觉得这话没意思。
后来了解多了,还觉得真是这么回事
J. 如何理解钱穆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的论断
孔子确实是历史上很重要的儒学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因为孔子才能够有仁义礼智信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