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练太极拳时,应该注意什么
太极拳是我们生活当中比较常见的一个运动,受到了中老年人的喜爱,每天早上起来的时候打一打太极拳,这对于身体是有一定好处的,不过打太极拳的时候·也是有一定注意事项的,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最后就是打太极拳的时机,最好是在早上,吃完早饭半个小时之后进行锻炼,这样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很好消化胃肠道的食物,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放松身心。
Ⅱ 打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关于打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本文导读:打太极拳要注意什么?太极拳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是一种体育运动和健康项目,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打太极拳要注意什么呢?
在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经常能看见一些人配合着音乐练习太极拳。一边听音乐一边打太极拳,能够增加动作的节奏性,增加观赏美感。但事实上,它不仅不能增强锻炼身体的效果,有时候甚至会让锻炼效果大打折扣。如果仅仅是作为锻炼健身,而不是表演练习太极拳的话,不配音乐、自己一个人练习效果会更好一些。
太极拳作为一项具有悠久传统的拳术,它的理念与气功有共通之处,讲究的是“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打拳心为主”。在练习时,应当做到意识高度集中、呼吸均匀顺畅,更重要的是还要做到心静,如此才能达到健身祛病的效果。
真正全身心地去打太极拳,不仅对人的身体素质大有益处,更重要的是能让人心平气和,心静如水,它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好处并不亚于身体健康。如果以音乐配合来打拳,人们练习时,招式动作上会不由自主地迎合音乐的韵律,心态上也不可能做到无视一切,尤其是不能做到忽视自己需要配合的音乐。这必然会造成人的心态不能全神贯注于打拳这件事上,也违背了太极拳的“以气运身”的理念,从而影响练拳效果。
练习太极拳的禁忌
1、忌神不守舍
太极拳是三分形式七分意,十分技巧在神气。招为术,神为势,有招无神招无力,招术神通才灵威。神力透心,神威难测,神光威严赛锐器。练太极拳一定要达到手、眼、身合步,精神气意通。
2、忌松散无力
松是太极拳之门,是太极拳练者入门的第一关,松是使关、节、椎松开,使肌、腱、肤扩张,让气血直达梢端。绝不是松散、松乱、松懈。
3、忌僵硬练力
太极拳是用意不用力,是柔中藏刚,松是太极之门,僵硬是太极之绊,用气滞气,用力伤气,是太极拳之大忌。
4、忌突击使招
太极拳的技击法则是:不撞不顶,逆来顺受,以力而化力,以四两拔千斤。突击使招不但不能取胜,反而容易两败俱伤。
5、忌轻浮奇舞
身沉则气沉,轻浮则气燥,平、稳、沉、实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是太极拳之拳法,“圆、旋”是太极拳法运动的轨迹。是拳则有击,没有不打人之拳,太极拳是一种“巧妙力”之拳,轻浮奇舞,花花架子,好看不中用,也与养生无益。
6、忌串门走户
太极拳是内家拳,重点要内外双修,如参杂外家拳的招式修炼就很难登堂入室。
7、忌杂拳同练
练太极拳与其他杂家拳同练,容易造成体内气血散乱,很难练通周天。
8、忌过急速成
功不是单靠学能得到的,而是练出来的,只有练至火喉,才能水到渠成,没有直通车,欲速而不达也。
9、忌过火求功
练太极拳关键是搭好桥,调好息,只有文火攻之才有津液满池,丹药而养。口腔不松,牙关紧闭,搭桥过紧,就会口干味苦,损精耗气。
10、忌心杂多言
练太极拳的核心就是净心调息,生津炼丹。心中杂念是练好拳的`一大障碍,必须排除。其次,俗言有“屁多无病,言多无命”之说,练拳者边练边说话,是耗津耗气的罪魁祸首,也要严格控制。
练习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1、锻炼时间
冬季清晨的空气清洁度相对差些,因此锻炼的最佳时间是日出之后,练拳前最好能排空大小便,喝一点豆浆、牛奶之类的饮料,吃几片饼干或其他小点心,但千万不要吃饱。(对老年人来说上午10点钟左右较为适宜)
2、锻炼场所
不宜在煤烟弥漫、空气污浊的庭院里进行健身锻炼,应选择向阳、避风的地方进行锻炼(有雾时不宜在室外进行锻炼),如果选择在室内进行锻炼时,要注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练习时,不要边练拳边与人交谈。
3、运动强度
应根据自身的状况灵活调整运动量,选择一定的驾势,做到量力而行。在锻炼中慢慢适应,不要急于求成,千万不要故意用力呼吸来达到所谓的“气沉丹田”,以免出现头晕目眩,心跳气促等现象,影响自然呼吸。另外要注意的是在运动前一定要做准备活动,如伸展、弯腰、下蹲等,否则容易引起扭伤、碰伤、骨折等。
4、不要带病锻炼
正在咯血、出血的患者更不宜练拳,冬练时若发生心绞痛应立即停止锻炼,不要紧张,可坐下或半卧位休息片刻,如疼痛无缓解应及时去医院检查。运动刚结束,最好不要马上大量喝水,稍稍休息后,在少量多次的饮用。喝点淡盐水,有助于保持身体的水盐平衡,喝些糖水、果汁、有助于尽快补充消耗的能量,促进身体恢复。
5、运动后不要立即洗热水澡
由于运动使肌肉的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而内脏的血管相应收缩以维持肌肉的血量,这时洗热水澡则会使皮肤肌肉的血流量继续增加,而内脏尤其是脑部的血量减少,容易出现脑缺血而晕倒。
综上所述,练习太极拳时,应当做到心平气和,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专心致志、精力集中,使全身心投入到锻炼中去。至于配音乐或者是很多人一起打拳,其实更具表演意义,对于修身养性来说,功效却逊色了很多。
;Ⅲ 太极拳训练注意事项
在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那么,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太极拳训练注意事项,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1、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身体左边缩小,则右边放大;右边缩小,则左边放大;上身缩小,则下身放大;下身缩小,则上身放大;前面缩小,则后面放大;后面缩小,则前面放大。
2、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
3、“松沉”,并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只是命门以下地方松沉下去,命门以上地方还是向上升。
4、在拳式练习中,重点不在拳架定式。式与式之间的过度动作的才是至重要。
5、当身体某处地方无法松开时,便不要再想该处地方,转为松开紧张处地方之上或之下的地方。
6、 练拳时,要经常保持“三空”,即:手心空、胸空、脚心空。
7、 “气敛入骨”乃是用意将双肩和背收向脊骨,并下沉至尾闾。
8、 拳式练习时,身体要有起伏(或升降)。起伏是由于两跨松开,身体受地心吸力影响慢慢向下沉。当下沉到底时,身体会自动反弹向上升。此原则由始至终贯切到整套拳式。
9、 我们经常说“松沉”。怎样才是沉?沉不是直往下跌,应像一样纸在空气中平放地往下飘荡。左边沉,右边升。然后,右边沉,左边升。这样一飘一荡掉到地上。
10、练气势要意想头、背、胸、臀四张皮。任何时候只可以扩张其中一张皮。
11、 做任何拳式动作都要有对拉。例如:手向上动,则身向下沉(臀一张皮)。手向前伸,则身向后*(背皮)。手走左,则身走右;手走右,则身走左。手与身好像互相对拉,或是好像一个球向四方八面膨胀。
12、 任何一个拳式动作完成后,身法上须做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跨扩膝,手上劳工穴透开,意气到达手指。
13、 必须在一式的动作完成到位后,才可开始下一式的动作,不可抢先。
14、 任何一式动作都是由身体的“中线”开始,在“中线”结束。
15、 如果手掌、手指能放松,手腕不僵、不丢、不折;则整个手掌和手指自然有胀满感觉,手指亦会自然张开。绝不可用拙力将手指并拢或撑开。手指尖要虚领顶劲,指根气沉丹田。
16、 两手如一手。背部好像有一条似有似无的幼线连着左右两手。当一手下沉,另一手就受牵引上升。一手向内收,另一手就受牵引向外展。
17、 当手一动,则应在意念上,该只手向四方八面张开。
18、 手向前推出时,肩胛骨的位置要放松。手回收时,肩井穴(锁骨)对下的位置要放松。
19、 手向前伸,不能出圈。所谓“圈”者,是在身前形成的一个看不见,但自已能感觉到的一个圆圈。如手出圈,只要对方黏着,稍作牵引,人便失重心,身体往前倾倒。
20、 松肩、沉肘和松腕的其中一种做法是:首先,整条手放松,用意推开肩关节,想象了一条水管的阀门被打开,一股水慢慢从肩流落上臂。当上臂充满水后,肘受水的重量往下沉。继而打开肘关节,让水继续流去前臂。待前臂也充满了水后,打开腕关节,让水流去手掌,再打开虎口,让水最终流到指尖。
21、 推手时,拟增加手上沉重量,不能光用力向下压,而是虚领顶劲,领着身体向上升,则手上沉重量自然增加。如双手向左移,则身体须向右走。同样,如双手向右移,则身体须向左走。
22、 在练架子或推手时,要松开上肢的每个关节,包括: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可意想手腕关节内侧、肘关节内侧和肩关节内侧都夹着一膨涨的小球,将每个关节推开。此外,若其中一只手或两手同时在胸前抱圆,则意想手弯和胸的中间位置有一圆球居中。此球可随自已的心意胀大和缩小,亦即开与合。再进一步,意想身体是一个球。当意想球胀大,不单是手向前,身亦向后,肘两侧和身体两侧也向两边胀开,甚至头顶和双脚也上下伸展。因为球胀大是向四方八面同时胀大。
23、肩、肘、腕顺序放松是“意”的训练。目的是使手上任何部位听从“意”的指挥。当手上功夫进步后,肩、肘、腕松的次序可任意组合。例如,腕、肘、肩。
24、 想象身体如寺庙里的一口钟。两腿内侧为钟的内壁,尾闾为钟锤。钟锤永远只能在钟内壁的范围摆动。那就是说,尾闾在任何时候都不应与任何一腿重迭,否则便是双重。
25、 无论是打拳还是推手,作弓步时,后脚不可用力向后向下蹬,而是要开跨、扩膝,放松垮根、膝盖和脚踝的关节。这样,后脚才不会僵硬,重量流至脚板、脚指而反弹。反弹力倒头传至脚跟再传至腿、腰……。这时脚跟会有上升的感觉,身体才能升沉转动灵活。
26、当做弓步时,身体的重量从小腹放到前实腿的大腿内侧处。想象前腿的跨和后腿的跨各有一气球。前腿的跨根的气球慢慢缩小,跨部随之慢慢放松、内收下沉;后腿跨部的气球慢慢扩大。
27、若身向左转,则右脚先动,继而左脚动;相反,若身向右转,则左脚先动,继而右脚动。但无论向左或向右转,都必须虚领顶劲,用意将一边身缩小,以脊椎为轴为主转动,带动整个身体转动。
28、无论练拳还是推手,如要转动脊椎,必须在原位上转,不能在转的同时,向前后左右任何一方移动。
29、两脚虚实的转换在练架子时两脚虚实的变换,例如坐步变弓步或反之,不应只是简单地将实脚向前或向后撑,把身体推向前或推向后,使身体的重量,从地面直线地从一只脚一交给另一只脚。比较好的方法是,意想丹田像是一个水泵,而实脚的整条腿像贯满了水。当两腿进行虚实转换时,丹田的水泵将实腿的水徐徐抽起抽走,然后徐徐贯入虚腿去。水的流动路线像一个倒转的英文”∩”字母。在这样的意想的抽水和注水的过程中,身体便自然向前或向后移动。所谓意想,不单纯是想,还要真的像感觉到水在一条腿从下而上,经过单田,然后从上而下流动。也就是说,我们要能“用意”来指挥水的流动路线。此外,除了要做到能够以“意”来指挥水的流动路线外,还要能控制水的流动速度。水的流动速度要均匀,不要有停顿。如假设实腿的水量是从9开始,然后 8,7,6….地减少,最后至0; 则注水的水量则是从0开始,然后1,2,3,4地增加至9。用“意想”所感觉到水的流动路线和速度,起初是很模糊和缓慢的。有时,感觉甚至会中断。但随着多练习,意想的感觉和速度便可以加快和加强。最快比电光火石还要快。这样,才能达到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手快不如意先”的原则。进行“意想”时,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不想其它东西。
此外,在上述的腿上虚实变换的过程中,必须要“虚灵顶劲”和做到“节节放松,节节贯串”。这样才能符合“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犹须贯串”的要求。当我们按照上述的方法来转换两腿间的虚实时,若能做到全身放松,转换轻灵,在身体的重量全部从一腿转换到另一条腿一刹那,会感觉到有一个力从地面向上反弹到实脚。我们应从脚底、脚踝关节、膝关节、跨等节节向上放松,让这个反弹力随着我们的心意去到身体的任何部份,作为该身体部份的动力来源。例如虚脚的上步或手上的掤劲。要注意,如果在地面反弹力的传递所经过的路线中,有不松开的地方,那么,地面反弹力的传递便在身体不松开的地方中止。因此,在练架子时,必须要全身松开,节节放松,节节贯串,一动接另一动,不许有停滞。
30、每次拳式练习,只可选择一个重点作为练习对像,例如:肩、肘、腕;两腿虚实转移等等。绝不可贪多,欲速不达。
31、所谓心法、重点,只是一个手段或是一件工具,帮助我们达到太极拳的要求。当我们做到某个重点,并且运用自如,便应忘记了该个重点,让该重点的要求自然而生。
Ⅳ 练太极拳的禁忌
练太极拳的禁忌
导语:太极拳是汉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中医等的完美结合,它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那么练习太极拳有什么禁忌呢?让我们了解一下吧!
太极拳标志动作是马步蹲裆。有资料显示,人体屈膝30度,膝关节承受压力和体重相等;屈膝60度,膝关节压力为体重4倍;屈膝90度,所承受的压力是体重6倍。膝关节如长期处于紧张和负重状态,膝关节负重过大,引起膝关节疼痛,加速关节软骨的磨损。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膝关节产生退行性变化,因此锻炼一定要适度,应符合中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有膝关节问题的老年人尽量不要练习下蹲,如果必须下蹲,应注意速度,并尽量用手来支撑。
如果膝盖疼痛十分剧烈,那么老年人一定要停下太极拳运动,及时就医,否则再轻微的运动也会造成伤势恶化。若是膝盖疼痛十分轻微,也许这是由于没有做好热身准备而造成的,在下次运动时可以先做好热身后再开始打太极拳。
1、莫弓过
主要是指屈膝程度不要太过。膝关节本来是做屈伸运动的关节,但在太极拳这种特殊运动形式中,若屈的太过,必遭伤害。
做弓步时,前弓步的膝尖应落在脚面以内,小腿最好不要越过与地面的垂直线。许多老一辈拳家都十分强调这一点。
太极拳运动时,过度运作一般是一腿承担体重一腿运动,若膝关节屈曲太过,形成死角,加之强压,长期如此必城病变。学者不可不慎。如何才能屈曲不过,关键是松腰减臀,尾闾中正,上体竖直,既所谓立身中正。
2、莫扭拧
主要是在转身时负重扭转不要过度,脚尖与膝尖不要形成夹角,要始终保持在一个方向上。
3、莫滞劲
行架过程中多是一腿负重,膝关节既要承受自身体重的'压力,还得承受运使劲力的冲击。所以在主观上减轻膝关节的“压力”是十分必要的。
4、莫叉劲
凡向前走劲时,劲向必须与脚尖、膝尖平行,三者不可出现夹角。劲力分叉,不但形成劲力的自耗,而且伤神。
5、不激烈
人们在行架之前都有个热身的过程。有的人采取硬抻、猛压、快转、强下等方式是很容易致伤的,特别是中老年人。在膝关节疼痛期间,不但热身时按摩,练完拳按摩,有空要多按摩。
Ⅳ 初学太极拳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注意防寒保暖。太极拳是一项看似运动量不大,实则非常耗费体力的运动,在练习过程中,往往会汗水淋漓,即使冬天也会如此。因此,在锻炼过程中,要注意衣物的增减。太极拳在锻炼时也会出汗,但并不是像其他剧烈体育运动一样,“刷”的一下子全出来,它是将汗含住,在向外排汗的同时,热量会像体内渗透,这就是“养体”。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环节,不要图轻便而减少衣物,要选择背风向阳的地方,否则就会寒气侵体,不仅不能养生反而会害病。虽然很多人冬天都会穿尼龙布的加厚防寒太极服锻炼,但建议带上羽绒服,练完后赶紧穿上。
二、注意空气的流通。太极拳注重调息,因此空气的质量很重要。在北方冬天,雾霾较多,建议遇上这种天气大家就不要出来,直接在家里锻炼就可以了,当然在家里锻炼的时候也要注意室内的通风,不建议选择卧室,最好是客厅。有人说去地下停车场,殊不知,地下停车虽然暖和,但空气不流通,对身体伤害反而更大。
三、加强锻炼前的准备活动。到了冬天,大家自身热量少,身体柔韧性降低,因此要做好打拳前的准备活动。尤其是打陈氏太极拳和竞赛套路。建议在准备活动时,可以挑选八段锦,五禽戏之类的保健操,虽然运动量不大,但能产生很大的热量,所以热身效果非常好。也许有人问,热身达到什么样状态效果最好?我的热身安排:热身的时候,先慢跑,跑到脚心微热,然后压柔韧,从头顶到脚踝一系列准备活动,这时身体已经发热,然后做十分钟的八段锦,通过一紧一松来调节身体,此时,感觉快要出汗了就开始打拳。本人打陈氏一路,从跑步热身到打完一路总共一个半小时。
Ⅵ 太极拳运动的注意事项及相关技巧有哪些
太极拳非常适合年轻人练习,其实现代人对太极有很多误解,因为早上只看到老年人练,很少看到年轻人打,而且不像其他武术,很多年轻人都在学着练。其实太极也要从小学开始,它的战斗效果才会体现出来。太极拳的动作姿势基本要求是虚领、胸、背、腰、臀、肩、肘、腕、尾。练习的时候,如果动作不规范,不仅会影响你的表演,还会影响你内心的感受。同时标准的太极拳技术要求是:气沉、屈臀、内鼓外安、动作如抽丝、走起路来像猫。所有的基本技术动作都要有准确的起点,清晰的跑线,适当的停顿,动作一致,上下一致,手眼协调,才能使姿势舒适。在专业人士指导太极拳练习的时候,一定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学习拳法,包括调桩、纠正动作、引导人体悟内心感受等极其重要的帮助。
Ⅶ 打太极拳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太极拳集中了我国传统保健体操之精华,架势平稳,动作舒展,没有忽起忽落的激烈腾跃运动。特别适合于中年人健身之用,许多医学工作者也认为它是一种抗老健身的理想运动方法。
太极拳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国际上很受推崇,久享盛誉。几个世纪以来,经过实践,证明太极拳乃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健身与预防疾病的手段,它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脏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骨骼、肌肉、关节的活动、体内物质代谢等都有积极的作用,从医学的观点上来看,它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合乎生理规律的很好的健身运动,也是病人的医疗体操,值得大力提倡。
太极拳有独特的运动特点和风格。练习太极拳的人应注意了解和把握这种风格特点,使每一姿势动作符合要领,充分体现其风格特点,才能更好地收到增强体质的功效。
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这些就是太极拳的基本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太极拳在锻炼方法上对姿势动作的各种要求和基本法则。为了帮助大家掌握,现将前人总结的太极拳注意十则简介如下:
(1)立身中正
姿势正确,特别要保持上体自然正直,腰脊中正,重心放稳,以利于肌肉放松,动作灵活,姿态自然,气血通畅。
(2)神舒心定
“心静”、“体松”是太极拳运动特点所决定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对于其他要领掌握的基本保证。练习时,务必要精神安定,心情平静,排除杂念,思想集中。精神贯注,做到专心打拳,身体各部位保持运动中的自然舒展,肌肉放松。
(3)用意导力
用意识引导动作,“意到身随”,“先在心,后在身”,精神饱满,富有生气,全神贯注(包括眼神运用),以意念引导劲力,势换劲连,劲换意连,使意念、劲力、动作三者统一,更为准确、充分,更富有内容。
(4)气沉丹田
太极拳是一种拳法与气功相结合的健身运动。动作呼吸,恰当结合,深长细匀,通顺自然。在此基础上,注意吸气时横膈下降,增加通气量,促进气血循环,增强内脏活力。
(5)运行和缓
这也是太极拳运动特点之一。要虚实分明,刚柔相济。这样结合动作的虚实变化,劲力有柔有刚,既轻灵,又沉着,圆活不滞,避免了不分主次、平均用力或过于紧张、呆滞生硬的毛病。
(6)举动轻灵
“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这种形容比喻是很贴切、形象的,练习者要用心体会,意领神会,体现在动作上。
(7)内外结合
在“神舒心定”的基础上,使意识、动作与呼吸三者协调配合,意识与形体紧密结合,以意导动,内外统一。
(8)上下相随
要全神贯注,动作协调。太极拳是全身性运动,要求上下相随,全身各部位的运动保持协调一致。如果动作支离破碎,那就违背了“周身相随”的要求。
(9)连绵不断
动作连贯,前后衔接,连绵不断,无停顿割裂,不容许中途断线,自始至终,一气呵成。
(10)呼吸自然
初学者可采取自然呼吸,逐步使呼吸与动作自然配合,做到深、长、匀、静,通顺自然。不可以力使气,简单生硬,强求统一,违背呼吸的自然规律,以致伤身,事与愿违。
练习太极拳也非一蹴而就,这也要有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完美的程度。大体上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要首先在姿势、动作上打好基础,把拳套中的步型、步法、腿法、身法、手型、手法、眼神等基本要求搞清楚,要做到姿势正确,步法稳定,动作舒展、柔和;第二阶段,注意掌握动作的变化规律及其特点,做到连贯协调,圆活自然;第三阶段,着重练习劲力的运用和意念、呼吸与动作的自然结合,做到动作轻灵沉着,周身完整统一,能全面地掌握和体现太极拳独特的运动特点和风格,收到扎扎实实的功效。
太极拳多年来流传很广,已形成各种流派,如陈派、王派、宋派等。解放后,国家体委公布了简化太极拳,简便易行,已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Ⅷ 练习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太极拳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
练习太极拳需要注意的事项:
1、太极拳训练方法
1) 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2) 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3) 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4) 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5) 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2、练习太极拳的要领
1) 虚领顶劲:头颈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转动;
2)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即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耸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松;
3) 手眼相应,以腰为轴,移步似猫行,虚实分清:指打拳时必须上下呼应,融为一体,要求动作出于意,发于腰,动于手,眼随手转,两下肢弓步和虚步分清而交替,练到腿上有劲,轻移慢放没有声音;
4) 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
5) 式式均匀,连绵不断:指每一式的动作快慢均匀,而各式之间又是连绵不断,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协调而紧密衔接;
6) 练习太极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同时,在练习时应多加观摩,相互学习交流;相信经过认真的练习和不断的努力,都可以收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太极拳的特点:
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
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同时,太极拳也不排斥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讲究刚柔并济,而非只柔无刚的表演、健身操。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阴阳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
其拳术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单锏、双锏、枪、大杆和青龙偃(yan一声)月刀等。
太极拳这中华武术瑰宝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普遍推崇。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及广大民众对太极拳这一古老文化体系的保护意识日益强化。
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保护措施,以太极文化为主的各个地方先后举办了11届国际性太极拳交流大会。传承人、民间传承组织也加大深入推广的力度。2006年5月,太极拳被中国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Ⅸ 练习太极拳,有哪些注意事项
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Ⅹ 练太极拳 有什么注意事项
太极拳是一种柔性武术,在锻炼时通过各种柔和动作,以一定的呼吸运动能促进心、肺、肠、胃等内脏的机能活动。同时,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用意识加以引导,起到调节中枢神经的功能,既有一般拳术活动肌肉筋骨的好处,又有调息养神的功效,所以特别受到老年人的喜爱。但在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练拳前要做好必要的准备活动。一般来说,练拳以清晨为宜。最好能排空大小便,喝一点豆浆、麦乳精之类的饮料,或吃几片饼干,但千万不要吃饱。接着可结合散步做一些随意的准备活动,然后静立片刻,调匀呼吸,排除杂念,准备操拳。
二、练拳时要用意而不用力。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由意识来支配的,从而达到精神和肌肉两方面的锻炼。老年人在操拳时,最好能选择一个请静避风的环境,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要边练拳边与人交谈,以致失去锻炼的功效。同时,要根据各人不同的体质和健康状况,选择一定的驾势,做到量力而行。如年高体弱的,可采取姿势较高的小架子,尤其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者,在做“分腿”、“踢腿”、“下势”等动作时,千万不要用力抬腿或下蹲,只要意识上想到了,同样可以得到锻炼效果。
三、练拳时尽可能做到柔、缓、松、轻相结合。由于老年人受到体力上的限制,练拳的大致应尽量柔和、放松、自然、缓慢,避免造成呼吸急促、心跳增快等副作用,即使初学者,也要做到这一点,尤其身体较弱或患慢性病的老年人,更要掌握好这个要领(正在咯血、出血的患者则暂时不宜练拳)。
四、练拳时应掌握深匀细长的呼吸。匀细深长的呼吸,不但可以提高“吐故纳新”的效果,同时也能改进血液循环和内脏活动机能
。由于这是一种与动作相结合的腹式运动,初学者可能感到有困难,应在锻炼中慢慢适应,不要急于求成,千万不要故意用力呼吸来达到所谓的“气沉丹田”,以免出现头晕目眩,心跳气促等现象,影响自然呼吸。
总之,老年人练拳以适度为宜,久而久之,随着身体素质的增强,自会逐渐做到行气结合,得心应手,操之过急是万万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