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看待北大清华争抢各省高考状元
1、看到这则新闻,给人第一感觉就是具有高水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不能免俗,炒作高考状元为自己做免费的广告。估计国内其他大学看到此只能捶足顿胸:花落人家,是否技不如人?值得疑问:人们为什么热衷追捧“高考状元”?
2、“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自科举考试以来,状元情结就一直深植于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国人对于状元的崇拜已像染上“毒瘾”一般痴迷不已。又是一年放榜时,社会对“高考状元”的关注热情依然不减,一些商家在挖掘“高考状元”的商业价值,一些教育部门也在不同程度地默认或推波助澜。对于“高考状元”的炒作,媒体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高考状元”亦被媒体娱乐化的错误引导炒得一发不可收拾。
3、“高考状元”被热炒,是多方因素合成的结果,有教育理念的偏差,有教育政绩观的偏颇,有商家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有媒体的错误引导,但教育本身是最大原因。热炒“高考状元”也是教育政绩观偏颇的反映。由于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缺失,对于学校办学成绩的认定也很模糊与随意。于是,便出现了极度功利化与浮浅化的教育政绩观,即名校一定要有较高的升学率,要有一批能够考得高分的学生,而“高考状元”更是学校优质教育最好的证明。可见“高考状元”不仅是学生个体优秀的见证,更是学校优质教育的反映。不仅如此,状元和老师的考核、奖金也是挂钩的。正因此,学校才不惜一切代价,对“高考状元”大肆宣扬,商家和媒体于是也就“借鸡下蛋”、乘机炒作。
4、北大清华如此“抢”状元考生,有人高兴,有人吃醋,有人失望。在清华北大地方招生组看来,争抢状元是当仁不让的,有舍我其谁的感觉。在长达10余年的时间里,这两所中国一流人才殿堂在状元问题上年年针锋相对。假如没了状元,怎么证实招生大丰收;假如没了状元,怎么证明他们厉害;假如没了状元,又如何再与港校一较高下,不被指称二流高校?据了解,北大清华的状元之争的重要背景是“985工程学校”,当年全国只有这两所高校入榜,他们也成了同一起跑线上的竞争对手。近年,两校争高端生源、甚至砸钱诱惑,已被业界诟病。北大、清华抢“高考状元”,热了北大、清华,但与我们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相背离,分数第一已成为高等学府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Ⅱ 近七成的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此现象虽然能够帮助我国体制内的工作迎来全面的提升,但是也不利于当今社会的发展。
还是希望原生家庭可以让这些孩子从小就树立竞争观念,拥有更高的学历,就应该去从事一些对社会有帮助的科研工作,这样可以促进对国家以及社会的发展,带着全体民众走向更好的生活,这才是清华北大学生应该做的事情,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期待这些年轻人未来的表现。
Ⅲ 如何看待中国顶尖学科数量,清华、北大遥遥领先,人大位列第三
在中国的长时间教育里相信每个孩子都听说过,长大考清华北大这一说法。而清华北大作为国内尖端学院,受到许多家长和老师的吹捧。清华北大两所高校的分数更是非常高,能够进入到里面的都是各省的尖端人才。每年都会有许多学校的学生,以考清华北大为目标冲刺高考。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一直以来都是十分注重学校的教育情况以及教育方式的改变,实施更加民主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能够有更开阔的天空去自由飞翔。并且为学生提供更高更远的平台,让他们看到更大的世界在不同的地方发光发热。中国其他高校的排名也体现出中国各大学校之间的差距,确实十分教育资源偏颇很严重。明显前几名的学校大部分都在北京市内,而有的省份更是一所高校都没有入围。
Ⅳ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2021年授予3168人博士学位、5650人硕士学位
清华大学2021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举行,该典礼通过多家媒体及视频平台直播进行中英文双语直播。清华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邱勇以《乘势而上,鲲鹏击浪从兹始》为题发表讲话。经清华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20年8月13日、10月15日、2021年1月7日、4月14日、6月24日共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决定授予3168人博士学位;授予5650人硕士学位。
我第一反应是,清华现在一年怎么会授予这么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研究生数量剧增,不打算或没能力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人进入了研究生群体,他们耗费数年时间学习自己不感兴趣或强迫自己感兴趣或是伪装感兴趣的知识或技能,加上他们为考研支付的时间和精力,这是相当大的社会成本。
在求职就业中,用人单位可以借助学历和学位大致或初步了解求职者的基本资质,缩小自己的筛选范围,求职者同样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而节省费用。
Ⅳ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会游泳才能毕业”的新规
清华大学推出新规:从2017级开始,清华大学学生必须通过入学后的游泳测试或参加游泳课的学习并达到要求,否则不能获得毕业证书(特殊情况除外)。
规定一出,自然是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认为这是重视体育、强身健体的好办法,也有人认为该规定过于生硬,可能会扼杀人才。
不过,清华的这一规定其实是源自清华的老传统,而且即便放眼全国,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新规”其实是老传统
据英国广播公司3月28日报道,清华大学实行这一新规定,是为了解决中国大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的问题。
针对社会上的争议,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对媒体说,“不会游泳就不能毕业”并不是新要求,而是1919年制订的清华老校规。
不会游泳不能毕业, 清华新规起源自哪?
刘波
清华大学创建于1911年,是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所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当时的教育目标就是让学生毕业后能够与美国的大学生活顺利接轨,因此学制深受美式教育的影响。
据清华大学体育部网站介绍,1913年,时任校长周诒春提出“三育并进”的教育思想,重视“德智体三育”,致力于培育“完全人格”。
为了防止学生变成四体不勤的书呆子,校方于1914年实行“强迫运动”,规定每天下午4点到5点之间,图书馆、教室、宿舍都锁起来,所有学生必须着短衣进入运动场运动。校内还设有一种“五项运动试验”,试验合格,才可毕业。
Ⅵ 清华大学在世界排名为什么会那么低
英国职业与教育调查公司QS近日公布了2010亚洲大学前200名排行榜,这份在业内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榜单引来中国网民的热议。人们惊讶地发现,代表中国高等教育最高水平的两所高校——北大和清华均未进前十。位列“榜眼”和“探花”之席的是中国香港的两所大学,而日本以57所大学的绝对数量,称霸于前200强。一时间,国内许多媒体惊呼:与中国香港、日本等地高校相比,北大、清华沦为亚洲二流!一些网友认为,此事多少有损中国人的脸面,但更多的网友则由此热议中国高校与世界的差距。
今年排名略有下降
英国职业与教育调查公司QS每年都会与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期刊》合办全球大学排行榜,今年是第二次推出亚洲区大学排行榜。QS的排名包括学术同行的评价、毕业生雇主的评价、师生比例、论文被引用数量、师资和学生的国际化等几项指标。
根据QS此次公布的亚洲高校排行榜,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居前三名,而北大、清华则分列第12和第16。尽管中国公众对这份排名反应比较激烈,但实际上,与去年相比,北大、清华的综合排名并没有太大变化,一些指标甚至有所进步。2009年,北大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并列第10,而清华是第15,今年的排名只能说略有下降。
在QS的排名指标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是“同行评价”(即接受QS调查的世界各高校数千名学者的评价),北大、清华在人文与艺术、生命科学与医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IT与工程学全部5个学科中,均进入了前十。在人文艺术学科排名中,北京大学名列第二,清华大学名列第九;自然学科排名中,北京大学列第三,清华大学列第六。韩国《朝鲜日报》的报道认为,这表明在某些领域“北大和清华的进步非常明显”。
论文援引量输给日本
《世界新闻报》记者在登陆QS公司的官方网站后,逐一对比了北大、清华与排在前十的其他亚洲高校在各项指标上的差距。结果发现,在最能反映一所高校国际声誉的“同行评价”上,北大、清华的表现并不俗,分列第三(去年是第二)和第六(与去年相同);在毕业生雇主的评价上,北大、清华的表现也相当不错,分列第四(去年是第二)和第11(去年是第九)。
在西方调查者眼中,北大、清华与中国香港和日本等亚洲地区一流高校的真正差距在师生比例、学术能力和国际化程度上。其中,北大、清华的师生比例分列亚洲的第22、23名。如果说这个结果并不怎么触目惊心的话,那么在论文援引量及国际化程度上,北大、清华则被日本、中国香港等地的高校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在论文援引量上,北大名列第74(去年是第82);清华大学则根本没有进入前100名。在中国内地各高校中,倒是东北师范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的论文引用量分别排在了亚洲高校的第49和第60名。
众所周知,被援引的论文,往往是那些高质量的原创性论文,北大、清华在这项指标上的落后,反映了这两所高校在学术水平上的欠缺。
需要指出的是,在论文援引量这个指标上,北大、清华由于语言的原因的确处于不太有利的地位(中国香港、新加坡一些高校使用英语教学)。但即便抛开语言的因素,它们与日本一些高校也有着明显的差距。根据QS的调查数据,就论文被援引量来说,日本的高校在亚洲高校中表现突出:除香港大学外,论文被援引量的前5所大学中有4所是日本大学,前10所中则有7所是日本大学。实际上,如果不是同样因为语言的原因限制了其国际化水平的话,日本多所大学在今年排行榜中的名次还会上升。
至于师资的国际化,亚洲高校前10名中有9所是香港和新加坡的大学,而北大和清华则分列93和29名;在学生的国际化上,北大和清华的排名也比较靠后,分列55和41名。
学术质量跟不上国外
世界上目前有多种大学排名,QS的排名并不能说明一切,但北大、清华并非世界一流高校这一点,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发布的“2009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北大、清华甚至连前200都没有进入。事实上,北大、清华缺席亚洲及世界排行榜单,反映的是中国高校建设的深层次问题。
今年4月,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直言“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他认为,“世界一流大学”主要有3个标准:一是有从事一流研究工作的国际知名教授;二是有一大批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三是培养出一大批为人类文明作出很大贡献的优秀学生。而中国整个大学的软环境建设,都没法和国外一流大学比。中国高校和世界一流大学相差“很远,很远”。
在今年5月初于南京召开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指出,当前中国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是在质量建设上。在过去的20—30年间,中国大学更注重的是学生数量的扩张,现在则已经到了重视质量的时候了。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快则20年,慢则50年。
近些年,国外媒体常常惊叹中国高校每年培养的博士生和出台的论文数量之多。比如,英国广播公司(BBC)早在2007年11月的一篇报道中便指出,1996年,中国每年培养的博士生只有5000名,而到了2006年,这个数字已上升到3.4万名。照这个趋势,中国在博士生培养数量上很快就会赶超美国。
但数量的剧增并未相应地带来中国高校水平和质量的提升。美国《彭博商业周刊》不久前的一篇文章指出,“尽管外界一般相信,中国将继续培训出大量顶尖的工程师,但事实是,其教育系统并不能给学生在这个全球性商业世界中打好根基。大部分最优秀的学生都是赴美国的顶尖大学深造,因为他们在中国很难得到所需要的训练。”
新闻点评:找准差距加快改革
今年初,一名从耶鲁大学毕业的中国人一次性向该校捐出888万多美元,引发国内媒体一片热议。有人指出,作为中国人,不去资助国内的希望小学或者国内高校,而去向本来就财大气粗的国外名校捐款,实在有点难以理解。但这位捐款人给出的理由是:耶鲁改变了他的一生。有中国网友感叹:“一个中国的高考状元,却是耶鲁改变了他的一生!这是不是中国大学的失败?”
争论北大、清华的排名并没有太大的意义,琢磨一下中国内地高校的差距在哪儿以及问题所在,也许能让国人更加清醒。众所周知,与国外一流高校鼓励学生独立、批评性思维相比,中国填鸭式教育的后果是,学生往往缺乏创新思维。更有甚者,由于内地高校扩张迅速,校园内浮躁之风盛行,上至教授、下至学生,论文抄袭现象并不鲜见。
实际上,上海交大2003年推出世界高校排名的初衷,正是为了找到中国高校与国外一流高校的差距,进而促进内地高校的发展。北大、清华为什么连这个排名的前200名都挤不进去?该校研究人员曾指出,国内一些名校SCI论文数量与世界一流大学不相上下,但“原创指数”不高,在国际上引用率低,最终影响了其排名。
知耻近乎勇。清楚自身的不足,才有可能改进。正如《彭博商业周刊》的一篇文章所说,中国若要成为真正的大国,必须重塑其国际形象和推行教育改革。也许,当北大与清华,可以同美国的哈佛与耶鲁、英国的牛津与剑桥比肩时,中国的软实力才能与美国相媲美。
Ⅶ 如何看待清华、北大等部分高校,宣布已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清华、北大等部分高校宣布经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意味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清华北大等国内一流大学,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自身雄厚的实力,在教学科研上取得了很不错的成果。但对于清华、北大等部分高校宣布已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也存在一定的质疑,在小匠老师看来,清华北大等国内一流大学距离世界排名前10的顶尖名校还有很长的距离。针对于这一个问题,小匠老师下面来分享几点个人的看法。
因此清华、北大等部分国内顶尖高校虽然已经宣布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但是清华北大等国内一流大学跟世界顶尖高校仍是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也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学科创新,完善教学和科研的环境,这样才能够壮大自身的实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加入。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是怎么认为的呢?
Ⅷ 媒体评清华大学校庆女团舞,都表达了哪些观点
当我们听到清华大学的时候,最开始的印象必然是充满鸣霄气息而且遥不可及,甚至对于很多人来说,清华的名牌就等于身份的象征。
这个身份并不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而是知识和学术的象征。
人们一听到清华就会想到这个地方的学子,拥有很高的智商,而且学术氛围相当浓厚在这里学习的每一个人都是学业上面的佼佼者,而非沾满了世俗之气的凡夫俗子。
小结清华大学的学生们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准备这样的一场演出,也是很不容易的。作为观众应该抱着包容的态度来看待这件事情,并且给学生们一定的肯定,毕竟这个舞蹈本身还是很不错的。
Ⅸ 媒体评清华女生铊中毒案 法治中国应为沉冤昭雪清华朱令铊中毒案 兇手到底强大在哪里
不是她有多强大,而是发案时间太久,没有铁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