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人给小行星命名有哪些
1、祖冲之小行星——1964年11月9日,由紫金山天文台1964年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888的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B. 中国古代天文行星命名例如北斗还有哪些
1、北斗七星:
北斗七星,是指大熊座的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故名北斗。
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为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摇光组成为斗柄,古曰杓。区别:小熊座中的七颗恒星称小北斗;帝星在小熊座,北斗在大熊座,所谓斗为帝车。
北斗七星从斗身上端开始,到斗柄的末尾,按顺序依次命名为α、β、γ、δ、ε、ζ、η,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分别把它们称作: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从“天璇”通过“天枢”向外延伸一条直线,大约延长5倍多些,就可见到一颗和北斗七星差不多亮的星星,这就是北极星。
2、南斗六星
天府星(南斗第一星,天文学称斗一,古名令星),天梁星(南斗第二星,天文学称斗二,古名阴星),天机星(南斗第三星,即斗三,古名善星),天同星(南斗第四星,即斗四,古名福星),天相星(南斗第五星,即斗五,古名印星),七杀星(南斗第六星,即斗六,古名将星)。
3、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是我国本土天文学创作。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具体如下:
二十八星宿: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dī)、房、心、尾、箕(jī)
北方玄武七宿:斗(dǒu)、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lóu)、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曾广泛应用于古代的天文、宗教、文学及星占、星命、风水、择吉等等术数中。
4、三垣
三垣即紫微垣(Purple Forbidden Enclosure)、太微垣(Supreme Palace Enclosure)、天市垣(Heavenly Market Enclosure),与黄道带上之二十八宿合称三垣二十八宿。
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居于北天中央,所以又称中宫,或紫微宫。紫微宫即皇宫的意思,各星多数以官名命名。在北斗东北,有星15颗,东西列,以北极星为中枢,成屏藩形状。
太微垣是三垣的上垣,位居于紫微垣之下的东北方。在北斗之南,轸宿和翼宿之北,有星10颗,以五帝座一为中枢,成屏藩形状。
天市垣是三垣的下垣,位居紫微垣之下的东南方向。在房宿和心宿东北,有星22颗,以帝座为中枢,成屏藩形状。
5、织女星
织女星(Vega),又称为织女一或天琴座 α(α Lyrae),是天琴座中最明亮的恒星,距离地球约 25 光年。
从纬度地区中南部,它可以在南半球冬季的北方地平线上方可以看到低。随着 +38.78° 的偏角,织女星只能在南纬 51°S 以北的地区观看到它。
C. 想问行星都有哪些呢
七大行星即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即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各行星介绍:
水星:
最接近太阳的行星。
表面像月球,有许多坑洞。
是太阳系中体积和质量最小的行星。
常和太阳同时出没,中国古代称之它为“辰星”。
水星在直径上小于木卫三和土卫六。
金星:
笼罩在浓密的云层中,观测后发现地表温度高达470摄氏度。
太阳系中第六大行星,太阳系中温度最高的行星,中国古代称之为太白或太白金星。
它有时是晨星,黎明出现于东方天空,被称为“启明”;有时又是昏星,黄昏后出现西方天空,被称为“长庚”。
火星:
在南北两极可看到二氧化碳液化成冰的淡蓝色,此外就像是红色的沙漠。
为距太阳第四远,也是太阳系中第七大行星,在中国古代又称荧火,因为火星呈红色,荧荧像火,亮度常有变化;而且在天空中运动,有时从西向东,有时又从东向西,情况复杂,令人迷惑,所以中国古代叫它“荧惑”,有“荧荧火光,离离乱惑。”之意。
木星:
是太阳系中最大的气体行星。
木星是离太阳第五颗行星,中国古代称为岁星,因为他公转一周正好是12年,也就是一地支,它的质量是所有其他的7颗行星的总和的2.5倍,或是地球的318倍,体积为地球的1316倍,由于它巨大的体积,人们不用望远镜就可以看到它,木星被称为“太阳系行星之王”。
它拥有着全太阳系中最快的自转速度。
土星:
土星是离太阳第六远的行星,也是八大行星中第二大的行星,中国古代称为“镇星”,是太阳系密度最小的行星,可以浮在水上。
天王星:
天王星是太阳系中离太阳第七远行星,也是太阳系中最冷的行星,从直径来看,是太阳系中第三大行星,体积比海王星大,质量却比其小。
海王星:
散发着蓝色光芒的气体行星。
海王星是环绕太阳运行的第八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第四大天体(直径上)。
海王星在直径上小于天王星,但质量比它大。
D. 木星在古代是叫什么名字
木星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岁星。
在中国古代,五大行星是和太阳、月亮并列的,称为日月五星,一起称为七曜。分别为荧惑星(火星)、辰星(水星)、岁星(木星)、太白星(金星)、镇星(土星)称为五星,五星又称五曜,加上太阳星(日)、太阴星(月),合称七曜。
七曜,源于古代中国人民对星辰的自然崇拜,可追溯周朝。自两汉时期应用甚广。《史记·天官书》中记载道,"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1、金星,因为亮度较强、成银白色,所以古代称呼为明星、大嚣、太白。是天空中除太阳和月亮外最亮的行星。《诗·小雅·大东》中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是古人把金星当成了两颗星星,黎明见于东方的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的叫长庚。
2、木星,古代中国则称木星为岁星,取其绕行地球一周约为12年,与地支相同之故。到西汉时期,《史记‧天官书》作者司马迁从实际观测发现岁星呈青色,与“五行”学说联系在一起,正式把它命名为“木星”。
3、水星,古代叫辰星,离太阳最近,看上去总是在太阳两边摆动,离开太阳最远不超过三十度。我国古代把一周天分为十二辰,每辰约三十度,故称水星为辰星。
4、火星,古代叫荧惑,以其红光荧荧似火而得名。在古中国,取其“荧荧如火、亮度与位置变化甚大使人迷惑”之意,命名“荧惑”,火星又名罚星、执法。
5、土星,古代名镇星,土星每约二十八年绕天一周,每年进入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叫岁镇一宿,好像轮流坐着二十八宿一样,故名镇星。
E. 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星星有哪些
1.祖冲之小行星——1964年11月9日,由紫金山天文台1964年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888的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2.郭守敬星——1977年,经国际小行星研究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把他在1964年发现的编号为2012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郭守敬星”。
3.张衡星——1977年紫金山天文台报国际小行星中心批准,将该台1964年10月9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80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4.张钰哲星——1978年8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出版的《国际小行星通报》第4420期公布,把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把他们发现的正式编号为205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张钰哲星”。
5.沈括星——1979年7月1日紫金山天文台将在1964年11月9日发现了第2027号小行星命名为“沈括星”。
6.邵逸夫星——1990年3月11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根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申报,正式批准将该台于1964年10月8日发现、国际永久编号第2899的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7.陈嘉庚星——1990 年 3 月 31 日 , 中 国 国 际 小 行 星 命 名 委 员 会 , 将 中 国 科 学 院 紫 金 山 天 文 台 在 1964 年 11 月 9 日 新 发 现 的 第 2963 号 行 星 , 命 名 为 “陈 嘉 庚 星” 。
8.吴健雄星——1990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编号为275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吴健雄星”。
F. 中国一共发现了多少星球有什么星球是超级地球有哪些星球我们可以去居住
你说的是不是中国天眼--FAST望远镜?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全球最大且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但这个望远镜不是用来找太阳系外可居住星球的,是用来探测宇宙无线电信号的。不是光学望远镜。
从2017年10月FAST首次发现2颗脉冲星,到2020年1月11日公布已发现102颗脉冲星,“中国天眼”两年多来发现的脉冲星,超过同期欧美多个脉冲星搜索团队发现数量的总和。
脉冲星不是像地球一样的行星,而是能够发出脉冲无线电信号的高速旋转的中子星,是恒星演化到终极时的残骸。
到目前为止,依靠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及其他光学望远镜,人类已经发现的系外行星超过1000颗,其中类似地球的行星有数十颗。遗憾的是,虽然有些系外行星与地球相似,但至今人类还没有发现一颗与地球完全相同的系外行星。
G. 中国的七大行星是什么
七大行星即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水星:最接近太阳的行星。
H. 以中国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有哪些
以中国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有“袁隆平星”、“陈景润星”、“钱学森星”、“钱三强星”、“孙家栋星”、“屠呦呦星”、“南仁东星”、“吴伟仁星”等。
1999年10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原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号的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
1999年10月,国家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编号为768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
2001年8月,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76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钱学森星”。
2003年10月,国家天文台宣布把国际编号为25240号小行星命名为“钱三强星”。
2012年6月,根据国际天文联合会第77508号《小行星通报》,小行星第148081号正式命名为“孙家栋星”。
2016年1月,国际永久编号第31230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屠呦呦星”。
2018年9月,国际永久编号为79694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
2020年9月,国际永久编号为281880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吴伟仁星”。
浩瀚星空中又新添一颗中国科学家星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已发布公告,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7336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弥曼星”,以表彰张弥曼院士作为中国四足动物起源研究的奠基者,其可持续的工作为早期脊椎动物演化研究带来革命性变化的重要贡献。
据了解,今年85岁的张弥曼院士长期从事比较形态学、古鱼类学、中生代晚期及新生代地层、古地理学及生物进化论的研究。
以上内容参考光明网-袁隆平星、钱学森星……太空又多一颗中国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