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和美国是怎样的关系
中国与美国的关系是复杂的、是大国之间基于竞争和共存而不得不发展的关系。因为是大国,所以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也无法去忽视对方的存在,也不可能不去考虑对方的存在对自己的影响。对于大国来说,国家利益是衡量外交政策得与失的最后标准。国家利益有现实的也有潜在的。对于中国与美国都是雄心勃勃的,力图领导世界潮流的国家。因而在两 国的关系上必然是一种基于竞争而共存的一种关系,在涉及到自己 核心利益的时候,两 个国家都会毫不犹豫的动用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以进行维护。在这一点上两个国家并没有什么不同。
不同之处在于所处的位置不一样。美国是一个发达国家的领袖,是国际社会中既得利益国家的代表。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是国际社会弱势群体的代言者之一,其本身也在为争取自己在国际社会中更有利的地位而努力。
看待现实中的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是无法割裂历史的,作为建立了外交关系,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已经三十年的两个国家,在历史上除了两 次没有宣战而打起来的战争以外,基本上共存和共利的。而这是两次美国没有取得完全胜利,甚至有一场是自己认为失败的战争。中国与美国的第一次合作是二战时以正式联盟的形式对付日本帝国的扩张。很显然,这一次合作的结果是以日本的完全失败和中美等多国的胜利结束。这次合作给美国留下的财富,就是一个强大的中国是符合美国利益的,是能够在必要时给予美国以切实帮助的,因为中国是一个传统上对外持温和态度的国家。第二次合作,是以非正式联盟对付当时苏联的扩张威胁,最终是使穷兵黩武的前苏联走上了解体的道路,其主要的继承国俄罗斯至今天仍然没有恢复昔日的荣耀。这一次合作,美国和中国都收到了现实的利益,中国赢得了和平发展的环境,美国赢得世界的领导权。因此,对美国而言,一个强大的中国是符合自己的利益的,问题是中国的强大到什么程度,最符合美国的利益,是超越美国吗?美国与中国外交所担心的,所考虑也就是这一点。既然中国的崛起已经不可避免,那么如何引导,使其最符合美国的利益显然是对中国外交的轴心。
既不要孤立和放弃中国,又要中国服从美国的领导;既要中国的经济开放而从中国获得利益,又要防止中国的崛起而挑战美国,这想必就是美国对华外交策略的重心吧。实际上,对奥巴马政府来说,旧式的“围堵战略”不太现实,而克林顿的“接触战略”又太理想。结果就是所谓的“第三条道路”(third way)的出台。这种理论的大致内容是:在努力推动中国和世界经济体系的整合的同时不放弃使用政治甚至军事的方法来遏制中国,避免中国对美国构成任何形式的威胁。结盟正在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手段。结盟至少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巩固原有的联盟,二是指建立新的同盟。结盟对美国的意义重大。第一,当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不再仅仅是美国的御用工具时,美国就要考量另外的手段来扩张其影响。自卷入世界事务以来,美国一直起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许多国际组织是在美国直接的参与和领导下产生的。同时这些国际组织也一直是美国用来扩张其影响力的重要工具。但是,这种情况也在发生变化。渐渐地,这些国际组织内部的“异见”声音越来越多,用这些组织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并不象以往那样得心应手了。尽管美国还不会放弃利用这些国际组织来扩展本身的影响力,但是在一些很关键的问题上,美国很显然地向同盟政策倾斜,即通过和美国的盟友合作而非联合国来达到其目标。第二,结盟是美国让其盟国分担新冷战所需要费用的重要手段。对联盟盟主的美国来说,能否维持这种联盟,不仅取决于其是否有能力不断提供费用来支持公共物品,而且在于其是否有能力让其成员国来分担维持公共物品所需要的费用。第三,结盟可以起到直接围堵中国的目标。美国的做法是想和中国周边所有的重要国家结盟(至少是改善关系),并且考虑把军事重点从世界的其它地区特别是欧洲转移到亚太地区。这种新同盟一旦形成,中国势必成为美国的掌上之物。在冷战结束后,美国已经确定了影响亚太地区安全的四个主要热点,即台湾海峡、朝鲜半岛、南中国海和南亚。台湾海峡和南中国海是直接的中国问题,而其他两个热点也直接和中国有关。要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保证该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就要解决中国问题,这是美国各方面的共识。 美国和台湾的关系。鉴于中国的重要性,美国不会一边倒向台湾。美国的最好政策是保持台湾海峡的现状。只要台湾保
持现在这样的事实上的独立,美国就达到了制衡中国的目标。联合中国周边其他国家,如外蒙古和印度等来制约中国。实际上,系对这两个国家的关,美国在近年来已经花费了不少的精力。
透过这些,我想把中美关系归结于争吵中的合作关系也不为过吧。
② 二战期间,中美是如何实现合作的
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1949年新申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进道路,一波三折。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美国处于守势。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外战略进行收缩。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间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美国始终末放弃霸权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中美关系:(1)二战后中美关系经历了对抗、结盟反苏、遏制与反遏制、结成伙伴关系几个演变过程。美国不希望有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存在和发展,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采取全面接触的政策,以此影响中国的发展,谋求在中国的利益以及在国际上获得中国在一些国际问题上的支持。中美关系既有分歧,又有共同点。因此,中国处理中美关系的政策是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2)中美关系的特点:其一,中美双边关系与全球发展相辅相成。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趋势归根到底是由利益决定的。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合作的互补性很强,彼此都可以在同对方的合作中获得巨大的好处。中美各个领域关系的发展都表明,中美两国合作两利,对抗俱伤。其二,美国对中国的利益与成见交织。美国的对华政策历来充满矛盾,一方面要发展对华关系,维护和拓展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利益,另一方面又要遏制和拖延中国的发展,而台湾问题是实施对华遏制最主要的牌。这种两面政策已经给美国带来巨大利益。
(3)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问题是台湾问题。中国政府主张应该以3个联合公报为基础,解决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要求美国政府遵循一个中国的承诺,不支持台湾的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不支持两个中国,并且逐渐削减向台湾出售武器,最终停止向台湾出售武器。中国政府认为一国两制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中国在对台问题上,尽最大的努力和最大的诚意推动和平解决,但是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以何种问题何种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
③ 二战期间,美国和中国是同盟国,为什么随着历史的演变,美国和日本变成了同盟国
二战时期美国之所以与中国是同盟国,
首先在于反法西斯是当时第一任务,
其他矛盾都退居其次;
二是当时的中国还在蒋介石统治之下,
蒋介石南京政府恰恰是代表美国对中国进行殖民统治,
随着抗战结束,美国转而继续支持蒋介石挑起内战。
所以,这种同盟不是真正意义上平等的同盟,是附庸性的同盟。
二战结束、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在全球的对立。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自然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正向对立。
国家利益和社会意识形态是根本原因。直到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这种对立才有所缓和,但国家利益的冲突,使得中美之间矛盾与冲突始终不可避免。
二战期间日本虽是美国的敌人,但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本实行完全占领,
为把战败国日本变为美国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前沿阵地,
美国迅速调整战略,转而扶持日本,这样,日本渐渐成为美国在亚洲的盟国。
④ 二战美国为什么帮中国
美国的原子弹让日本向同盟国投降,所以给很多人造成一种错觉,就是美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就是同盟国一方的,美国在二战时给予了中国很多帮助。那么二战时美国真的是出于正义之帮助中国吗,如果不是,美国又是为了什么帮助中国呢?
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在国家关系的面前,永远只有利益,在利益面前,任何国家这一秒是朋友下一秒也可能是敌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由始至终所在乎的只有自己国家的利益。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知道在二战前期美国奉行的是孤立主义,尽管美国国内有同情中国的声音,但美国政府并没有向中国施以援手。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向日本宣战,也是为了维护自身国家利益,并不是出于人道主义帮助中国。
⑤ 二战后,中美关系发展分几个阶段
中美关系发展的五个阶段: (1)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商船来华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56年间是第一阶段,中美关系基本特点是平等友好.主要原因是美国主要致力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当时忙于领土扩张,其对外政策重心在美洲. (2)1840—1899年的近60年间是第二阶段,此阶段的重要特征是美国开始追随英国等列强侵略中国.为牟取暴利,美国参与对华鸦片走私.1844年,强迫清政府签定《中美望厦条约》,这成为美国通过追随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侵略中国的标志.主要原因是当时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无法与英国等资本主义强国相抗衡,因此采取了追随侵略、从中牟利的政策. (3)1899—1949年为第三阶段,在这50年间,美国对华采取以经济扩张、政治控制为主和以军事征服为辅的政策.主要标志是1899年“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主要原因是当时美国已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在侵华问题上与其他国家争夺激烈.当时美国对外政策正在经历由孤立向开放的转变,由于实力上的问题,美国采取这一政策,以求在经济上率先进入中国市场.期间,美国与日本在侵略控制中国问题上多次冲突,因参加一战而妥协;一战后又加紧对华侵略并占据优势;30年代经历了由纵容缓靖政策到遏制、再到援助中国进行抗日战争的转变;二战结束后,为了独占中国而积极支援蒋介石打内战,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4)1949~1972年为第四阶段,在此24年间,美国对华政策以孤立、封锁、包围和敌对为特征.主要原因是美国在战后成为世界霸主,采取了全球扩张政策,企图控制全世界;它对资本主义世界采取以稳定为主的政策,由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它对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遏制和敌对的做法. (5)1972至现在,中美关系的主要特征是实现关系正常化,期间两国关系出现反复,但美国从没有放弃企图遏制中国的本质立场.主要原因是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在苏美争霸过程中处于劣势,侵越战争陷于泥潭,经济由“黄金时代”进入“滞胀”状态,故改善了对华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在国际舞台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国便开始以中国作为它的主要对手.
⑥ 二战时期美国是怎么援助中国的
去网络看看”驼峰空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是一个相当落后的农业国,战争急需的重要物资如飞机、汽车、汽油等均需进口,维持国际交通线至关重要。正是看到中国这个致命弱点,侵华日军向来把切断中国的国际交通线当作战略重点之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整个东部、南部沿海和桂越、滇越国际交通线已处于日军控制之下;1941年12月日军进攻东南亚由泰国北上,于1942年5月攻陷缅甸以及中国云南怒江以西地区,切断了中国最后一条国际交通线――滇缅路。滇缅路被切断后,中国曾试图开辟西北陆路国际交通线,将美英援华物资经波斯湾运到苏联中亚阿拉木图,再经新疆运到中国内地,因种种原因,无法实现。于是,开辟经印度到中国的空中国际运输线就成了惟一的选择。美国参加驼峰空运,既为中国军队提供了急需的战略物资,也是为了保障美国驻华第14航空队――“飞虎队”所需的战斗物资。美军第14航空队是在中国战场对日军航空兵作战,直接配合中国军队的军事行动,正面战场几乎每次大的战役都有第14航空队参战,正是有了驼峰航线运来的作战物资,因此从1943年底、1944年初起,中美空军已开始逐步夺得了中国战场的制空权,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的民心士气。从1942年5月~1945年9月,在3年零4个月的时间里,驼峰航线空运总量约780674吨,其中美军运输了736374吨,中国航空公司运输了44300吨。中美共坠毁飞机609架,平均每月15架,牺牲和失踪飞行员1500多名。其中约95%为美军。这是人类有史以来 总时间最长,困难度最大(螺旋桨机飞越世界空气稀薄,最高海跋路线最长,牺牲最多)的空运。航线因此也号称“铝片航线”因为沿途不断见到失事飞机铝片残骇在冰雪阳光下反射的光点。
⑦ 二战时期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如何
中国与美国是盟友关系。
二战开始阶段美国保持中立,直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次日,美国向日本宣战;同日,中国也正式对日宣战,这时中日战争已经打了4年。接下来4年中美进行了一系列合作:双方达成5亿美元的贷款协定,美国将军史迪威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美英三国在开罗举行首脑会议,讨论对日战略,《开罗宣言》宣告日本必须归还中国领土。
罗斯福关于战后世界的构想中,中国扮演着重要角色。他的“四大警察论”,设想美、英、苏、中,以类似世界理事会的方式来维持和平。把中国列入四强部分是出于礼貌,部分是因为美国在亚洲需要有一个支持者。因此,美国不顾英国反对,支持中国成为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7)二战中国与美国怎么联系扩展阅读: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20世纪的中美关系总有个“第三者”,前半段是日本,后半段是苏联,与中、美构成一种“三角关系”。一战结束之后,为了争取日本参加国联,美国在巴黎和会牺牲了中国;二战时中美却成了盟友,联手打败日本。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倒向苏联,受到美国遏制;20年后中美结盟,共同制衡苏联。从某种意义上讲,两国直到1990年代才进入了真正的“双边关系”,2010年后的十年,更有可能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
⑧ 二战前美国和中国的关系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是盟友关系,但说美国雇佣中国有道理,罗斯福总统在国会的着名的水管演讲最说明问题:如果邻居家着火了,向你借水管,就应该无条件借给他,因为如果或着大了,你的家也会被殃及,他是在帮你灭火,而且还会归还你的水管.
⑨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国和中国的关系是怎样的
逐个回答:
中国与美国是盟友关系,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已将日本视为太平洋方向主要威胁,因此支持中国抗战加以遏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正式联盟。
日本对中国的全面战争是下层军官擅自引发,高层尚未完成战略部署,形成相持后日本已无可选择,支撑战争需要夺取资源,夺取资源需要扩大战争,扩大战争更需要夺取资源,陷入了一个必败的轮回。而获取石油资源只有两个选择,进攻苏联或进攻美、英、荷兰控制下的东南亚,在诺门坎对苏联试探失利和陆军兵力吃紧的情况下,决定南下东南亚。但日本海军弱于美国太平洋舰队,只能以偷袭的手段迅速取得优势。
珍珠港事件前美国早已摆脱经济危机重归繁荣,并在欧洲各国的军事订单中赚得盆满钵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