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的哪些文化受拜占庭的影响

中国的哪些文化受拜占庭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9-27 14:50:33

Ⅰ 拜占庭帝国在文化艺术做出什么贡献

  1. 拜占庭帝国融合罗马帝国的政治传统、希腊文化和东正教,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拜占庭文化。建筑艺术方面,如圣索菲亚大教堂,尤以雄伟庄严着称;还有皇帝圣宫和竞马场驰名于当时。拜占庭帝国将文字和东正教传给斯拉夫人。它所保存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起了一定的作用。

  2. 拜占庭帝国在国际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还起过东西方的“金桥”作用。中国从4世纪(魏晋时代)已与拜占庭有贸易、文化联系。中国由拜占庭输入的商品有琉璃、珊瑚、玛瑙等。在由查士丁尼一世派遣往中国的僧侣将养蚕丝织技术传入拜占庭。拜占庭的民间幻术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技艺相结合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国杂技艺术。另外,拜占庭的宗教(景教-即东正教聂斯脱利派-也即东方亚述教会)唐朝传入中国,开欧洲宗教传入中国的先河。

  3. 拜占庭的文学包括小说、故事集、诗歌等形式。拜占庭的讽刺散文和杂记源自古希腊文学,其讽刺散文寓严肃主题于诙谐幽默的叙述风格中,10世纪的《祖国之友》 、12世纪的 《马扎利斯 》和 《庄园之主》 都是拜占庭讽刺散文的代表作品。同时代的医学、哲学作品也仿照这种讽刺散文风格。拜占庭的杂记代表作是6世纪商人哥利马斯的《基督教国家风土记》,小说则主要翻译古古印度故事。

  4. 拜占庭医学是在古希腊医学体系上发展起来的,希波克拉底的体质理论被拜占庭人广泛接受,认为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是人类体质病理学分类的基础,所有的疾病都出于干、湿、冷、热这四气失调。4世纪时朱利安皇帝的私人医生欧利修巴斯编纂的《诊断学》,7世纪时保罗(姓失传)编纂的《妇科学》、《毒物学》、《处方》,以及11世纪时西美昂编纂的《食物》、《保健手册》都是以希波克拉底理论为基础的。拜占庭的草药学非常发达,放血、推拿、按摩、烧灼等方法也被用于治疗病患。在拜占庭军队中有军事医护团,大修道院通常也设有医院,接收并治疗平民患者。沐浴习惯和对街道的定期冲刷是主要的城市公共卫生手段。

Ⅱ 急需拜占庭历史文化背景

拜占庭文化的传统特征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一方面,拜占庭帝国所在的地区曾是历史上希腊文化昌盛的中心地区,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使东地中海沿岸和西亚广大区域内的各个民族经历了“希腊化”的历史。因此,古典希腊文化深深地植根于当地各民族中,获得了这些民族的认同。在拜占庭帝国,居民们大多使用希腊民间语,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均能熟练地使用古希腊语,这使古典文化通过希腊话这一媒介比较容易地传播,大量的古典文献得以世代相传。可以说,拜占庭文化吸收古典文化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良好的学术条件。另一方面、从4世纪以后兴起的拜占庭帝国虽然取代了罗马帝国的地位,但是它与后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相当长时间里,拉丁语仍然是拜占庭帝国的官方语言,拜占庭皇帝们始终缅怀罗马大帝国的光荣,特别是在拜占庭帝国早期,皇帝们无不以恢复和重振罗马帝国昔日辉煌为己任。这样,拜占庭人对古罗马文化的继承就具有天然的责任感。可见,拜占庭文化的传统特征是拜占庭历史演化的必然结果。

中古时朗拜占庭文化主要通过拜占庭帝国在南意大利的属地对西欧发生影响。中古早期,意大利南部和东部长期处于拜占庭人势力范围,6世纪拜占庭人征服东哥特王国后,希腊居民大量涌入南意大利,希腊语和拜占庭文化的各种因素也随之进入该地区。由于拜占庭文化保留了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主要内容,因此,很容易获得当地人民的认同,伦巴德人在此后征服和统治竞大利期间也接受拜占庭文化影响。巴尔干半岛的动荡局势使更多希腊人移居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岛,特别是在毁坏圣像运动期间,大批有教养的教土和修士逃亡到南意大利,他们对拜占庭文化在西欧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9—10世纪阿拉伯人对西西里的征服和统治使希腊移民集中到卡拉布利亚、拉文纳等希腊人积聚地区,形成有共同民族语言、同样宗教信仰、相同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人口密集的拜占庭文化传播中心。9世纪以后,在上述地区出现拜占庭文化传播的高潮,与西西里出现的阿拉伯人学习古典文化的热潮相呼应,促进西欧人对古代光辉文化的了解。
拜占庭文化西传的历史早在5世纪已经开始,当时“新亚历山大学派”的作家以对古典文学深刻的理解,用通俗的语言阐述古典文学创作的原则,他们的作品在西地中海流传,具有广泛影陶。历史家尤西比乌斯在其模仿希罗多德文风的《教会史》和《编年史》中大量引用古代作家的作品,他的书被翻译为拉丁语和亚美尼亚话,流传于整个地中海世界和西亚地区。君士坦丁堡大学语言学教授写于526年前后的《文法》,成为中古欧洲虽权威的语言教材之一。6~7世纪拜占庭内科学、病理学专着和医疗教科书均对中古西欧医学产生重要影响。
拜占庭文化的西传出现过多次高潮,例如在毁坏圣像运动期间,大批流亡西欧的教士成为文化的传掐考。13世纪初第四次十字军东侵前后,拜占庭文化再次出现西传的高潮。虽然这次战争对拜占庭帝国和中东地区造成极大破坏,但是,在客观上也使西欧各阶层民众亲身了解和接触到拜占庭文化。亲身参加过君士坦丁堡攻城战的法国骑士记载道:积聚在城下的西欧骑士们“不能相信整个世界上竟然有如此富有的城市,……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是难以相信”。这个时期,从君士坦丁堡抢夺的大批珍宝文物、图书和艺术品在西欧各国广泛流传,“拉丁人的住宅、宫廷和教堂都用抢夺来的珍宝装饰起来”。诸如玻璃制造、地图绘制等科学技术,也于同期从拜占庭帝国传人西欧。拜占庭文化西传的最后的高期出现在l 4世纪以后,这次高潮出现的原因是土耳其人在巴尔干半岛的军事扩张引起地区性动荡,使大批拜占庭学者、工匠移居西欧,直接促进拜占庭文化在西欧地区的传播和意大利崇尚古典文化热潮的形成。拜占庭文化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这种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意义极为深远。当西欧早期资产阶级发动新文化运动时,拜占庭国家正遭到奥斯曼土耳其人进攻走向灭亡,大批报国无望的知识分子不堪忍受异教的压迫和动乱的形势,纷纷逃亡到意大利。他们以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影响着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推动文艺复兴运动的展开。这段历史值得后人认真研究。

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
对意大利文艺复兴产生重要影响的第一位拜占庭学者是巴尔拉姆(1290-1348年),他曾在君士坦丁堡、萨洛尼卡和东正教圣地阿索斯游学多年,后来在意大利南部卡拉市利亚修道,皇帝安德罗尼库斯三世统治时期,他作为东西教会谈判特使被派往西欧,争取西欧君主的同情和支持,以共同反击土耳其人入侵。他在阿维农教廷和意大利各地讲授希腊语,传播古希腊知识。早期意大利“文学三杰”之一的彼得拉克(1304-1374年)怀着崇敬的心情谈到巴尔拉姆,称之为“激起我无限希望”和“使我加深理解希腊文化……的老师”,将他描写成“杰出的希腊演说者”,认为他思想丰富、思维敏捷。另一位对文艺复兴运动有重要影响的拜占庭学者是巴尔拉姆的学生利昂提乌·皮拉杜斯,他青年时往来于希腊和意大利各地求学,学成后回到意大利教授希腊语言和文学,彼得拉克和薄伽丘(1313—1375年)都曾是他的学生,后者在《异教诸神话系》中将他说成“最伟大的希腊文学活权威和希腊传说故事的取之不尽的档案”。在佛罗伦萨逗留期间,皮拉杜斯将《荷马史诗》从希腊语翻译为拉丁语,是为《荷马史诗》的新的拉丁语译本,对该书在意大利和西欧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巴尔拉姆和皮拉杜斯是早期念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中拜占庭文化先驱。
对意大利文艺复兴影响最大的拜占庭学者曼努埃尔·赫利索罗拉斯、基米斯杜斯·普来松和贝萨隆等人,被后人誉为“拜占庭人文主义者”。赫利索罗拉斯(1350—1415年)为君士坦丁堡人,自幼饱学古书,后在君士坦丁堡任哲学、修辞学教授,由于其门下的许多意大利留学生回国后积极报身文艺复兴运动,使他在意大利名声远扬。后来,他受聘前注意大利,在佛罗伦萨、威尼斯和米兰等文艺复兴中心城市讲学,其学生中有许多人文主义者。由于他精通古希腊语和古希腊文学.故获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高度评价,极受尊重,他的神学论文、希腊语法教材及对柏拉图作品的译作在人文主义者中传阅,他们盛誉他是深陷在文化黑暗中的意大利升起的太阳,是“希腊语和哲学的王子”。普来松和贝萨隆是晚期拜占庭文化复兴热潮的领导人物,对意大利文艺复兴也有巨大影响,前者在佛罗伦萨积极参与创建着名的柏拉图学院.并在该院讲授柏拉因哲学,对西欧学者复兴柏拉图哲学起了很大推动作用。贝萨隆在君士坦丁堡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对古希腊诗人、演说家和哲学家进行过研究,并在伯罗奔尼撤半岛的米斯特技修道院研究古希腊学术,后来担任尼西亚大主教。由于他具有精深的古希腊学问,受到意大利各界的广泛欢迎,定居罗马后,其住地便成为人文主义者聚会的沙龙。特别值得提到的是,贝萨隆苦心收集大量早期教父作品、神学论文和古代书稿,并将这些书捐献给威尼斯图书馆,它们构成该图书馆员珍贵的收藏。他本人的大量着作、神学论文和对古典作品的译作对复兴古典学术的热潮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对色诺芬、德谟斯梯尼和亚里士多德作品所作的翻译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好的拉丁文译本。现代学者对他高度评价,认为“贝萨隆生活在两个时代的分界,他是拉丁化的希腊人,……是保护学者的红衣主教,是捍卫柏拉图学说的学者型神学家,一位对开启近现代文化做出无与伦比贡献的尚古的学者”。
拜占庭文化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所作的另一个贡献是为当时的人文主义者提供大量的古代手稿文物和书籍。一方面流亡的拜占庭学者将包括古希腊和拜占庭时代的许多手稿书籍带往意大利,另一方面许多意大利学者前往君士坦丁堡收集古代书稿和文物,其中最突出的是乔万尼,他在君士坦丁堡、伯罗奔尼撒地区和爱琴海诸岛收集了许多古希腊文物书籍。这些图书文物对当时具有新文化观念的知识分子震动极大,正如恩格斯所说:“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见的艺术繁荣,这种艺术繁荣好像是古典古代的反照,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了”。

Ⅲ 拜占庭帝国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

拜占庭帝国的民族构成极为复杂,包括希腊人、叙利亚人、科普特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及希腊化的小亚细亚人等。外族入侵期间又迁入哥特人(4~5世纪)、斯拉夫人(6~7世纪)、阿拉伯人(7~9世纪)、土耳其人(11~13世纪)。长时期以来,各族人民逐渐融合。在政治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希腊人,帝国语言4~6世纪以拉丁语为主,7~15世纪以希腊语为主。拜占庭帝国融合罗马帝国的政治传统、希腊文化和东正教,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拜占庭文化。建筑艺术方面,如圣索菲亚大教堂,尤以雄伟庄严着称;还有皇帝圣宫和竞马场驰名于当时。拜占庭帝国将文字和东正教传给斯拉夫人。它所保存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起了一定的作用。

拜占庭帝国在国际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还起过东西方的“金桥”作用。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的《哥特战记》载有中国蚕子传入拜占庭的情况。中国从4世纪(魏晋时代)已与拜占庭有贸易、文化联系。中国由拜占庭输入的商品有琉璃、珊瑚、玛瑙等。拜占庭的民间幻术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技艺相结合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国杂技艺术。另外,拜占庭的宗教传入中国(景教),开欧洲宗教传入中国的先河。

Ⅳ 拜占庭帝国对世界的影响

拜占庭帝国对欧洲与中东地区的中古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首先,拜占庭帝国对斯拉夫民族进行了文化启蒙。中世纪之初,斯拉夫民族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9世纪中期,受到保加利亚国王的邀请,拜占庭东正教传教士进入保加利亚传教,在那里建立了东正教教会,创造了“西里尔文字”,奠定了斯拉夫文字的基础,此后,斯拉夫国家都逐渐皈依东正教,并且不断向拜占庭帝国学习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极大的促进了斯拉夫文明的文明进程。这使得两者产生了强大的精神依存感,以至于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俄罗斯大公宣布继承东罗马帝国的遗产,将自己视为“第三罗马”,多次意图光复君士坦丁堡,到今天,俄罗斯联邦的国徽上仍然是象征着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像。


俄罗斯国徽
其次,拜占庭帝国承继了欧洲古典文化和西欧文艺复兴,为文艺复兴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哲学思想。“1453年,拜占廷灭亡了。但是其精神永存。其巨大影响,不仅在曾经是拜占廷领土的那些国家,而且在拜占廷帝国旧疆界以外的国家中仍然存在。拜占廷文化在其国土之外的东欧和西欧甚至具有更深远和强大的影响。”(George Ostrogorsky: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 p508-50)。这些典籍,也传入阿拉伯世界,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发展。

最后,拜占庭帝国长期为西方的基督教国家提供了保护伞,抵挡了来自东方一波又一波的游牧民族入侵,使得处于劣势基督教国家免于直接遭受来自强大苏丹国的军事压力,留存了文明的火种。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拜占庭帝国控制住地中海东部,控制了伊比利亚的摩尔人穆斯林王国和控制了北非与小亚细亚的阿拉伯帝国可以轻松从东西夹击弱小分裂的基督王国,世界历史格局将会大不相同。

最后,拜占庭帝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瑰宝,它的艺术与文学成就点亮了西欧的黑暗,让他们脱离野蛮,他的智慧与力量保护着基督教世界,并且给予所有国家文化精华,它是那个时代欧洲的灯塔,而它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在中世纪始终是西方世界的文化中心。无论历史上它遭受了多少歪曲和诋毁,它始终是写在人类文明史上的精彩绝伦又可歌可泣的千年帝国。

Ⅳ 拜占庭帝国的文化

拜占庭帝国的民族构成极为复杂,包括希腊人、叙利亚人、科普特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及希腊化的小亚细亚人等。外族入侵期间又迁入哥特人(4~5世纪)、斯拉夫人(6~7世纪)、阿拉伯人(7~9世纪)、土耳其人(11~13世纪)。长时期以来,各族人民逐渐融合。在政治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希腊人,帝国语言4~6世纪以拉丁语为主,7~15世纪以希腊语为主。拜占庭帝国融合罗马帝国的政治传统、希腊文化和东正教,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拜占庭文化。建筑艺术方面,如圣索菲亚大教堂,尤以雄伟庄严着称;还有皇帝圣宫和竞马场驰名于当时。拜占庭帝国将文字和东正教传给斯拉夫人。它所保存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起了一定的作用。
拜占庭帝国在国际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还起过东西方的“金桥”作用。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的《哥特战记》载有中国蚕子传入拜占庭的情况。中国从4世纪(魏晋时代)已与拜占庭有贸易、文化联系。中国由拜占庭输入的商品有琉璃、珊瑚、玛瑙等。拜占庭的民间幻术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技艺相结合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国杂技艺术。另外,拜占庭的宗教传入中国(景教),开欧洲宗教传入中国的先河。 拜占庭人确信基督教是帝国的立国之本。从罗马帝国时代起,帝国东部的基督教神学就受到犹太教神学和古典希腊哲学的影响。325年5月25日至8月25日,在东罗马的尼西亚召开了第一次尼西亚宗教会议,确立了拜占庭基督教的基本信条,即《尼西亚信经》。381年(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宗教会议)、431年(以弗所宗教会议)、451年(查尔西顿宗教会议)、553年(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宗教会议)的四次宗教大会进一步肯定了基督教的国教地位,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教区的地位也得到确认,在基督教五大教区中仅次于罗马教区。伊斯兰教兴起后,受其“禁止偶像崇拜”的教义影响,在拜占庭帝国发生了破坏圣像运动。787年在尼西亚召开的第七次宗教会议阐释了圣像崇拜和偶像崇拜的区别,拜占庭基督教会的神学体系至此正式确定下来,此后再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动。这一派宗教后来发展为东正教,即东正教(希腊正教)。除了正统教派外,由于拜占庭帝国包括了希腊、埃及、叙利亚、亚美尼亚等具有不同文化的领土,因此各种异端思想在这些地方兴起,包括阿里乌斯教派(Arians,兴起于帝国东部)、聂斯脱利教派(Nestorians,又称景教,兴起于叙利亚地区)、马其顿尼教派(Macedonius)、一性论教派(Monophysites,兴起于埃及)、一志论教派(Monothelitism)、保罗教派(Paulicians,兴起于小亚细亚和亚美尼亚)、博格米尔派(Bogomili,兴起于保加利亚)等异端教派。
拜占庭帝国的宗教势力和世俗权力关系十分复杂。在帝国的共同利益受到威胁时,教会和皇帝能够联合,而在发生利益冲突时,教会与皇帝则发生激烈斗争。总的来说,在9世纪以前,由于拜占庭帝国严厉的法律和富于效率的中央集权制行政管理,拜占庭教会被剥夺了参与国事活动的空间,教会事务成为帝国国家事务的一部分,拜占庭皇帝则成为教会的保护人,控制着罗马和君士坦丁堡这两个最大教区的主教和大教长任免权。从君士坦丁一世到查士丁尼一世时期,多位主教被皇帝免去教职,罗马主教(后来成为罗马教皇)在8世纪中叶前也要听命于拜占庭皇帝,同时,任何教职人员都无权开除皇帝的教籍。
9世纪以后,帝国皇帝的权力逐渐削弱,教会的实力则逐渐增强。教会开始插手帝国的管理事务,包括审理世俗法庭经手的任何案件、以及税收和司法方面的特权。但是,与罗马教会不同,拜占庭教会始终没有摆脱皇帝的控制,始终作为国家政权的工具存在。 拜占庭的文学包括小说、故事集、诗歌等形式。拜占庭的讽刺散文和杂记源自古希腊文学,其讽刺散文寓严肃主题于诙谐幽默的叙述风格中,10世纪的《祖国之友》 、12世纪的 《马扎利斯 》和 《庄园之主》 都是拜占庭讽刺散文的代表作品。同时代的医学、哲学作品也仿照这种讽刺散文风格。拜占庭的杂记代表作是6世纪商人哥利马斯的《基督教国家风土记》,小说则主要翻译古古印度故事。
拜占庭诗歌以礼拜仪式所用的宗教诗歌为主,讲求韵律,并从应答对唱的诗歌中发展出了两重唱的音乐形式。拜占庭音乐源自古希腊和罗马音乐,在宫廷典礼、重大仪式、节日庆典、民间婚宴等场合都要用音乐营造热烈气氛。但是,世俗音乐所留下的完整乐谱很少,因此对其乐理、音阶、旋律、音调所知甚少。保留下来的拜占庭音乐主要是东正教的宗教音乐,尤其是希腊阿索斯山(圣山半岛)的宗教音乐。这种音乐以复调音乐为主,反复出现相同的乐调、变调和和声,分为声调高亢华丽的高音部和舒缓平和的低音部,各段歌词注重韵律,不注重节律。拜占庭美术的最大特点是其装饰性、抽象性和宗教寓意。存世的拜占庭美术作品大多是教堂中的镶嵌画、壁画和绘画手卷,题材包括耶稣、圣母与圣子、天使和天使长、历代圣人、历代皇帝和主教,以及天堂和地狱的题材。马赛克镶嵌画多为装饰性的,平面构图公式化,善用光辉耀目的颜色,主色为金色和蓝色,间以白、紫、蓝、黄、粉红、绿、红、黑等颜色的图案。
拜占庭的圣像大多用木头制成,上面用小块马赛克或颜料拼出图案,加以金银、珐琅、象牙装饰,镶嵌珠宝。拜占庭圣像艺术对后来俄罗斯、希腊等东正教国家的宗教美术有很大影响,萨珊波斯的细密画技术也来自拜占庭马赛克圣像的细密镶嵌技术。
除了宗教主题外,还有一些拜占庭绘画手卷反映了军队、战役、日常生活、动植物和其它题材。
拜占庭人相信,上天的力量显示在皇帝和教会的金银珠宝上。皇宫和圣索非亚大教堂越是豪华,就越能证明每位基督徒所期盼的来世生活的高贵,因此皇宫和索非亚大教堂成了巨大的珍宝库。1204年,十字军和威尼斯人在圣索非亚大教堂里面发现了1700多座黄金、珍珠、宝石和珐琅做成的小型圣坛,40000多个金银香炉和圣物盒,以及堆积如山的其它财宝。在存世的拜占庭工艺品中,最精致的是现存于威尼斯圣马可教堂的帕拉多霍祭坛组雕(PalaD'Oro),由黄金、珐琅、珍珠和宝石制成。976年,威尼斯总督委托拜占庭工匠制作了祭坛的中心嵌板,1105年又订购了更多的珐琅嵌板。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威尼斯军队将圣索非亚大教堂和许多修道院的圣像劫到威尼斯,添加到祭坛上。
拜占庭的丝绸制品也是帝国最贵重的商品之一。拜占庭帝国最初的蚕种和养蚕技术在查士丁尼大帝时期从中国走私而来,随后在希腊南部建立了国营的养蚕工业。丝绸生产和纺织由政府严格控制,严禁进行价格投机,或将丝绸专用的紫红色染料出口到国外。紫色丝绸服饰和地毯为皇族专用,其它的丝绸织物则用刺绣技术织出精致的图案。查理曼大帝下葬时身穿的寿衣就是用拜占庭丝绸制成的。到14世纪,随着纺织工艺进一步改进,又出现了图案更加复杂的锦缎,上面织满金丝和银线,被做成礼服、圣坛罩布、帷幔、窗帘、壁毯、地毯,并成为拜占庭帝国对外政策中的重要贡品。 拜占庭建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4世纪至6世纪)、中期(7世纪至12世纪)和后期(13至15世纪)。前期是拜占庭建筑的兴盛期,建筑作品大多仿照古罗马式样,主要的建筑包括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城门、宫殿、广场、拱门、高架水道、公共浴场和蓄水池,以及教堂。基督教成为国教后,拜占庭的教堂建筑越来越大,越来越豪华,至公元6世纪,最终出现了空前壮观的圣索非亚大教堂。
拜占庭中期建筑反映了这个时期的国家特点,即蛮族外敌相继入侵,国土缩小,国力下降。这一时期的建筑缩小,规模也不如从前。这一时期的拜占庭教堂建筑特点是占地少、向空中发展,取消了圣索非亚大教堂那样的中央大穹窿,代之以若干小穹窿,并注重内部装饰。这一时期的代表建筑包括君士坦丁堡的Acatalepthos修道院、Chora修道院,以及帝国之外的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和基辅的圣索非亚教堂。
十字军数次入侵之后,拜占庭帝国国力大受损失,无力再兴建大型公共建筑和教堂。这一时期建造的拜占庭建筑数量不多,也没有创新,在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庭帝国后大多破损无存。君士坦丁堡的圣玛利亚教堂为晚期拜占庭建筑的代表作品。 拜占庭人继承古希腊人重视科学和教育的习俗。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被拜占庭人视为“四艺”,哲学、修辞学、古希腊语也是学童的必修科目。神学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但是普通民众对神学的关注程度非常高,经常可以看到贩夫走卒之间进行激烈的神学辩论。在应用科学中,与筑城相关的土木工程学,与军事相关的冶金学和地理学,以及制作“希腊火”所需的化学知识都得到了高度发展,不过这类知识并不向公众普及,而是作为机密课目向特定的学生传授。
拜占庭医学是在古希腊医学体系上发展起来的,希波克拉底的体质理论被拜占庭人广泛接受,认为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是人类体质病理学分类的基础,所有的疾病都出于干、湿、冷、热这四气失调。4世纪时朱利安皇帝的私人医生欧利修巴斯编纂的《诊断学》,7世纪时保罗(姓失传)编纂的《妇科学》、《毒物学》、《处方》,以及11世纪时西美昂编纂的《食物》、《保健手册》都是以希波克拉底理论为基础的。拜占庭的草药学非常发达,放血、推拿、按摩、烧灼等方法也被用于治疗病患。在拜占庭军队中有军事医护团,大修道院通常也设有医院,接收并治疗平民患者。沐浴习惯和对街道的定期冲刷是主要的城市公共卫生手段。 拜占庭帝国位于温暖湿润的地中海气候带,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拜占庭人的饮食和服饰习惯。根据一位佚名拜占庭作家的《论食物》记载,不同地区的拜占庭人饮食略有不同,但主食基本都是面包、豆类(加入汤或菜中)。在首都君士坦丁堡,由于肉价昂贵,普通人的主食是面包、橄榄、洋葱、小扁豆、奶酪和鱼类。外地则广泛食用牛、羊、猪、马、鸡、鸭、鹅等禽畜肉类。君士坦丁堡人喜食海鱼,淡水鱼通常用来喂猫狗。其他拜占庭史料中提到的蔬菜有萝卜、卷心菜、大蒜、洋葱、南瓜、莴苣、韭菜、黄瓜,调料包括芝麻、芫荽、胡椒、丁香,水果则以苹果、无花果、西瓜、杏和葡萄为主。饮料为家酿的葡萄酒和啤酒。几乎所有的食物都要加入橄榄油。各地生产的粮食主要满足当地的需求,首都和萨洛尼卡、安条克这样的大城市则依靠进口粮食,以及政府的粮仓调拨。7世纪拜占庭帝国丧失埃及、阿非利加和叙利亚等行省后,谷物产量减少,肉类消费量开始增加,羊毛和亚麻也取代产自埃及的原棉,成为纺织的主要原料。
拜占庭人的服饰也因地区而异,冬季阴冷多雨的马其顿和多瑙河边境地区与干旱炎热的埃及地区服装样式有很大差别。丝绸为皇家垄断的原材料,丝绸生产被集中在希腊南部地区,丝绸的买卖也由官营商人严格控制。没有皇室的许可,平民不得随意穿戴丝绸服装。紫色的丝袍为皇帝和皇后专用的服装,高级教会人士则穿着织金绣银的锦缎教袍和法衣。普通人的服饰多由棉布和亚麻织成,从现存的拜占庭绘画手卷来看,在帝国1100年的历史中,服装样式基本上为轻快、单薄的地中海风格,主要的服装样式包括长袍、披肩、腰布、皮靴。
拜占庭人的首要娱乐活动为观看赛马比赛、赛马车比赛。但是,由于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古罗马时代那种残酷的、以参加者生命为代价的斗兽和奴隶角斗表演已经绝迹。其他的娱乐方式包括赌博、音乐、郊游、观看喜剧和滑稽剧。查士丁尼一世的皇后提奥多拉就曾经是一名滑稽剧演员,她的父亲是一名驯熊师。不过,拜占庭帝国普遍按照基督教教义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男性的最低婚龄为14岁,女性为12岁。
在拜占庭文化中,不同于当时其他基督教国家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对占星术、星象和预言的迷信。这也充分反映了拜占庭帝国受古代希腊、西亚、古印度、埃及等东方文化影响的程度。拜占庭的一个古老预言曾经被广泛传播,并在帝国灭亡之时得到验证:东罗马帝国开国的皇帝是海伦娜之子君士坦丁,帝国灭亡时的皇帝也将是海伦娜之子君士坦丁(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母亲是海伦娜·德拉加斯)。此外,天象也被用来解释皇位的变动和国运的兴衰。1453年5月,在土耳其军队围攻君士坦丁堡的战役中,星象学家曾预言说,君士坦丁皇帝将不会战败,除非满月给他以预兆。5月22日,夜空中出现月食,满月的形状变成了新月(伊斯兰教的象征)。第二天傍晚日落时,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巨大圆顶发着红光,仿佛弥漫着不断上升的血浪。这些现象都被解释为帝国即将灭亡的预兆,导致守城军民士气衰落。

Ⅵ 拜占庭文化有哪些影响

拜占廷文化对包括阿拉伯民族在内的周围其他民族文化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中古时期不同文化的交流。拜占廷文化还为中古晚期的西欧提供有利于未来发展的进步因素,其宝贵的学术和艺术遗产通过各种渠道传遍了世界。

Ⅶ 拜占庭文明的历史影响

拜占庭帝国早期亦称东罗马帝国,其后极盛时发展成为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之大帝国。版图之内,民族众多,造就了拜占庭文化的多样性。欲阐明拜占庭文化的历史地位,必先系统归纳拜占庭文化的大致发展过程,以期从中获得其文化的特点。
4、5世纪,拜占庭帝国在原东罗马帝国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经济稳定,基督教始终在王权控制之下,这一切都为拜占庭帝国由希腊—罗马古典文明向具有其特点的拜占庭文明的过渡奠定了基础。这是一个多种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在狄奥多西二世以后,拉丁文地位不断下降,逐步被希腊文取代。希腊古典文化,基督教文化和东方异教文化,逐渐融合成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6世纪的优士丁尼时代是拜占庭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由于优士丁尼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此时历史、地理、建筑艺术、法律诸多方面有骄人的成就。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继前人之成就,尤其是修昔底德和波里比阿的垂训史观,写出了《战争》、《秘史》、《建筑》三本史书,为后人了解优士丁尼时代社会和宫廷诸多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地理学家科斯马斯着《基督世界地志》,记述了基督教世界的地理。建筑艺术方面最为人称道的乃是圣索菲亚大教堂。其建筑之华丽宏伟固然体现出当时建筑水平之高超。由圣索菲亚衍生出的诸多神话故事传入了俄罗斯及其他斯拉夫人的文学之中,也传入了阿拉伯文学之中,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内容之一,其建筑风格对欧洲和西亚有重要影响。另外,此时最突出的文化成就当属《优士丁尼法典》。法典编纂者审定了自哈德良皇帝以来400多年罗马历代皇帝和元老院决议,以及历代法学家解释法律的论文汇总,编纂成欧洲历史上第一步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及至7世纪至9世纪中期,随着社会动荡和圣像破坏运动的兴起,艺术文化成就相对较少,故有人称之为“黑暗时代”。然而此时的历史学、教育的发展仍然不容小觑,与圣像破坏运动对应的有关圣像崇拜的文献、作品也有所保留,为马其顿王朝的第二个文化黄金期的产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历史学家们记述了整个拜占庭帝国的产生到圣像破坏运动时期的历史,其记述年代前后衔接,是历史连贯性的体现,有助于后世史学家完整地了解那一阶段的历史。而四本史书的记述年代又有重叠之处,这为后世史学家的研究提供了同一时期不同方面的资料,有助于其深入地、对比地研究。这些着作不仅反映了拜占庭内部社会的方方面面,例如狄奥方内斯的《编年通史》包括阿拉伯史料;修士乔治的《编年史》除提到圣像破坏运动的传播、寺院制度,还提到伊斯兰教的扩张、东方君主的生活等等,并且对斯拉夫史学尤其是罗斯史学影响深远。
另外,此时“大马士革的约翰”作为一名圣像崇拜者,给后人留下一些圣诗作品,其最重要的着作《知识的起源》作为一本神学着作,对13世纪的经院哲学家、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及其着作《神学大全》有极大影响。教育方面,在阿摩里亚王朝,米凯尔三世的舅父凯撒·巴尔达斯在君士坦丁堡宫廷创立了一所高等学校,开设“七艺”,即语法、修辞、辩术、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七门课,对希腊—罗马古典文明进行充分继承,使得诸多古典着作得以流传。

圣像破坏运动之后的马其顿王朝是拜占庭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期,继之的科穆宁王朝和安基鲁斯王朝的文化亦有较大成就,与优士丁尼时代的文化成就遥相呼应,确立了拜占庭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艺术方面,巴西尔一世建立的教堂具有东方亚美尼亚风格。此时马其顿王朝的建筑克服了6世纪艺术的笨拙形式,带来一种庄严与典雅、严谨与流畅的艺术新风貌,并且具备了古典希腊文化所不具备的严谨。从这一点充分反映出拜占庭文化对古典文化的继承发扬,乃至于创新。文学方面,11世纪康斯坦丁·塞勒斯的《边防战士迪吉尼斯》对阿拉伯文学名着《一千零一夜》亦有影响,这可说明拜占庭文化与东方异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综上,正是由于拜占庭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造就了拜占庭文化具有一系列特点:其一,保存了古希腊、古罗马古典文化精髓,在继承古典文化的过程中对其进一步发扬;其二,正是由于拜占庭保留了许多西欧已经流失的古典文化,这些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回了西欧,为西欧基督教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其三,由于拜占庭与伊斯兰世界的频繁接触,使她不自觉地吸收了异教文化,起到东西方桥梁的作用。而正是基于以上所述的拜占庭文化特点,使得拜占庭文化在世界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Ⅷ 拜占庭文化繁荣原因

拜占庭文化内容丰富,体系完备,发展水平较高,因此在文化发展缓慢的中古欧洲发挥积极作用,直接促进斯拉夫世界的文明化,加速斯拉夫各民族国家的发展,并形成以东正教为核心的东欧世界。拜占庭文化还对周围其他民族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推动中古时期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拜占庭文化为中古晚期的西欧提供有利于未来发展的进步因素,在学术和艺术领域留下的宝贵遗产通过各种渠道传遍世界。
中世纪初期,当罗马帝国的西半部在日耳曼人的入侵下成为支离破碎的众多王国时,东半部却顶住了冲击,以拜占庭帝国的形式继续存在了一千年,直到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其间,拜占庭帝国虽然先后遭到伊斯兰势力的蚕食,保加利亚人的冲击,甚至同属基督教的西方世界的劫掠,但它在风雨飘摇中存在了一千年,这本身就已经颇为难得了。拜占庭以东方为其主要疆土,以希腊语为其大众语言,这便利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存留;教会在帝国中始终附属于皇帝,没有形成西方那种教权一度高于俗权,教会笼罩一切的局面,因此教会文化和世俗文化并存共荣,这也为希腊文化的继续存留创造了氛围。可以说,西方能够发生文艺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能在西南欧重新生根发芽,正是依托于拜占庭这座希腊文化漫长流变征途中的金桥。

政府注重图书馆的建设编辑
拜占庭政府高度重视作为学术研究重要条件的图书馆的建设,建国初期。政府即拨专款用于收集和整理古代图书。在各大中城市建立国家图书馆.古希腊时代的许多作品即是在这一时期得到系统整理。查士丁尼时代推行的思想专制政策摧毁了一些图书馆,其中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和雅典图书馆的藏书破坏最为严重。但是,民间的藏书仍然十分十富。教会图书馆发展迅速,几乎所有教堂和修道院均设立图书馆,这些图书馆后来成为培养大学者的温床,它们至今仍是取之不尽的古代图书的宝藏。拉丁帝国统治时期是拜占庭教育和学术发展停滞的时期,文化上相对落后的西欧骑上在争夺封建领地的战争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破坏拜占庭学校和图书馆,他们焚烧古书以取暖,其情形类似于4—5世纪时日耳曼人在罗马焚烧刻写罗马法条文的木板取暖。在民族复兴的政治运动中,拜占庭知识界掀起复兴希腊文化的热糊。分散在各地的拜占庭文入学者纷纷集中到反对拉丁人统治的政治中心尼西亚帝国,在拉斯卡利斯王朝的支持下,开展抢救古代图书文物的活动,或游访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地区,收集和抄写古代手抄本,或整理和注释古代名着,或建立私塾传授古典知识,组织学术讨论。这些活动奠定了帕列奥列格王朝统治时期的“文化复兴”的基础。

拜占庭文化的艺术特点编辑

拜占庭文化-建筑 (15张)
拜占廷艺术特点表现为抽象性和扭曲性,这是基督教宗教观念和东方神秘主义思想长期影响的结果。古代希腊罗马艺术重视从自然中得到创作的灵感,把宇宙万物的自然状态视为美的源泉,真实、和谐、合乎自然的比例、人的天赋情感都作为美的标淮。但是,拜占廷艺术却认为外在的形象是次要的,真实自然的形体是第二位的,艺术的核心在于表现某种抽象的精神和反映神圣的情感,艺术的目的是激发人的宗教灵感,因此,写实艺术道得到拜占廷艺术家的藏视,而质朴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表现出来的抽象意义受到重视。比例可以失调,因为比例应该让位于线条;色彩可以不丰富,因为单调的色彩能够更明确地表现抽象的含义。艺术品不是用来进行直观欣赏,而是用来启发思想,通过“不重要的”艺术品进行思索,使人们寻找有形的艺术品深层隐藏的无形事物。基督教对拜占廷艺术的影响渗透到艺术构思中,使拜占廷艺术的价值取向发生扭曲,移上帝至高无上至善至美思想指导下,现实世界成为罪恶的场所,人类背负着原罪和本罪的十字架,应该受到苦难的惩罚,因此,自然美变成现世丑,艺术美不是光明而是灰暗,不是微笑而是哭泣,不是和谐而足扭曲,不是平衡而是失衡,不是生动而是呆板,痛苦才是幸福和欢乐。在这样的艺术原则指导下,拜占廷艺术品都笼罩在阴郁的基督教气氛和朦胧的神秘色彩中。拜占廷艺术的这些特点背离了古典艺术的原则,但是,由于它是在古典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还继承某些古典艺术的传统,例如注意营造庄严神圣的氛围、利用古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和技术等。

对古典传统的保存编辑
拜占庭文化具有鲜明的传统特征,它直接继承了古典时代希腊罗马文化遗产,在拜占庭帝国特殊的环境中,兼收并蓄早期基督教和古代东方诸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文化历程
拜占庭文化大体上经历了产生、发展、繁荣和衰落四个阶段,在其发展的全过程中,拜占庭人均表现出强烈的尚古倾向。早在君士坦丁一世下令在古城拜占庭兴建“新罗马”,并从希腊和亚平宁半岛收集大量古代艺术杰作装饰首都时,拜占庭人即表现出对古典文化的爱好。该城无论从整体规划、具体建筑样式,还是内外装修、建筑材料都模仿古代建筑。古典建筑中流行的大理石屋面、阳台和柱廊使整个城市建筑群显得格外典雅庄重,使人很容易联想起古代名城雅典和罗马。最豪华的建筑大皇宫是由几个比邻的独立宫院、各种大殿、宫室、花园和柱廊组成的,它几乎就是古罗马城的翻版。根据史家统计,在城区内集中了大量优美的古典建筑,除了大皇宫外,还有元老院议事大厦、公共学堂、大赛场、剧场、多座豪华公共浴池、百余个私人浴池、数十条沿街柱廊、囤粮谷仓、引水渠道、蓄水池、用于集会和法院公审的大厅以及贵族官邸,无不以古典建筑为蓝本。可容纳数万人的大赛场也完全仿照罗马竞技场的式样建造,但比罗马的大赛场规模更大。圆形的君士坦丁广场周围赢立着一大片公共建筑群、是公众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的第——大中心。其中有十余阶大理石台阶的帝国议会和元老院是按古希腊建筑设计的。广场中心耸立着36.58米高的巨型花岗石圆柱,坐落在6.1米高的白色大理石基座上,圆柱的直径约3.2米,顶端是从雅典运来的巨大的阿波罗铜像。向西南伸展的麦西大道是举世间名的大理石柱庞大道,两侧有巍峨的市政厅.森严的将军府和国库.文雅的国家图书馆和优雅的贵族宅区。在这里,风格各异的罗马贵族庭院也按罗马城式样建筑,以便吸引各地名门显贵。“一言以蔽之,一切凡能有助于显示一座伟大都城的宏伟、壮丽的东两,—切合助于为它的居民提供便利和娱乐的东西,在君士坦丁这座城市的四墙之内无不应有尽有”。
此后,该城迅速崛起,成为繁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着整个地中游世界的知识分子。他们携带大量古典文献和古代文物前往首都,这就为推动拜占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物质条件。发展国家图书馆,建立国家学府,学习古代希腊语和拉丁语,收集注释古典文史作品,研究古典哲学和文学,这些成为早期拜占庭文化发展的主要现象。除了君士坦丁堡外,亚历山大、安条克、雅典均成为当时研究古典之学的重镇。所谓“新亚历山大运动”实际上是将古典哲学遗产纳入基督教神学的学术活动。前述着名拜占庭学者弗条斯在其《书目》中,概括介绍了直到他那个时代以前所有着名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家的主要着作,包括大量古典作家的经典作品。这份书目中的图书显然是用于他任教的君士坦丁堡学府,是为就学的学生提供的参考资料。这种尚古之风一直保持到拜占庭历史的末期,只是其热烈的程度有所不同。11世纪拜占庭历史作家颇塞留斯曾自豪地写道,他在少年时代即可背诵《荷马史诗》。科穆宁王朝公主安娜撰写的《阿莱克修斯传》带有明显的希罗多德的写作风格,代表当时拜占庭历史写作的倾向。而拜占庭社会中、上层人士和知识分子,包括国家官吏和法官都要接受系统的教育,特别是希腊语言教育,以便使他们的口音“希腊化”。直到拜占庭帝国灭亡前夕,许多立志复兴文化以救国的着名学者仍然致力于古典文化的传播,其丰富的古典学问和广博的古希腊哲学和文学知识,使他们在意大利学校中指导的学生深感心悦诚服,大为敬佩。

继承古希腊和罗马
从拜占庭人继承古典文化的内容上看,拜占庭学者特别重视古希腊的哲学、文学和文学,重视罗马的法律和工程技术。在拜占庭帝国,《荷马史济》胜友人口.妇幼皆知,能够大段背诵的人不在少数,因此许多作家在引用时不加说明而不至产生误解。君士坦丁堡修辞学家科米达斯对照以前多种版本对《荷马史诗》进行重校,使之成为以后几个世纪最权威的版本,而该史诗的第一个拉丁文译本也是拜占庭学者完成的。像希罗多德这样伟大的古希腊史家,更是拜占庭作家学习效仿的核样,弗条斯在其案头必读书中就始终包括希罗多德的作品。据现代学者研究,拜占庭帝国教俗学术界一直热衷于古典希腊哲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着名学者的作品是当时的热门书籍,不断传抄,在众多的哲学流泥中,新柏拉图主义和斯多葛学派受到特别青睐。
拜占庭人常以正宗继承人的身份继承古罗马文化,他们不仅自称“罗马人”,而且在政治制度、基督教神学、法律和大型工程技术方面,忠实模仿继承,井有所发展创造。他们清除了古罗马帝国中央集权制度中保留的民主形式和普通公民参与政治的因素,发展出拜占庭帝国君主专制官僚制度,其中皇帝制度成为其政治生活的核心。基督教是古罗马帝国的文化遗产,拜占庭人对之加以改造,使之在神学中摆脱了古代哲学和犹太宗教的双重影响,并始终将它置于皇帝最高权力的控制下,利用东正教强化皇权统治和扩大拜占庭帝国的影咱,形成了保持至今的东正教世界。在法律方面,拜占庭人直接继承古罗马传统,其中查士丁尼一世的立法活动县具典型意义,他下令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是欧洲第一部完整的法律汇编,该法典成为此后致百年拜占庭法律,如《法律汇编》、《六书》、《皇帝法典》等的蓝本,也为近代欧洲法律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他充分认识到建立完整的法律对于巩固皇权的重要性,他在《法理概要》中指出:一个好皇帝“应该不仅以其武力获尊荣,还必须用法律来武装,以便在战时和平时都有法可依,得到正确的指导;他必须是法律的有力捍卫者,也应是征服敌人的胜利者”。
这种法律至高无上的思想来源于古罗马法律。至于在建筑工程技术方面,拜占庭人继承古罗马遗产就更为多样。拜占庭建筑样式最突出的风格是在平面十字形建筑物上方建造半球形穹顶,此种风格即是在罗马半圆拱顶墙壁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君士坦丁堡的圣索非亚教堂是拜占庭建筑的代表作,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拜占庭人在墙体、门面和内外柱廊方面是如何继承罗马建筑艺术的。此外,君士坦丁堡、塞萨格尼基等拜占庭帝国名城完善的引水果道、地下排污管道、苦水池等都直接借鉴了罗马城建筑成功的经验,而皇宫中半自动升降的皇帝宝座和宫殿中各种机械动物,如金狮和小鸟,都是拜占庭工匠学习继承罗马人实用工程和机械技术的成就。

Ⅸ 求:历史中拜占庭帝国与中国的交往

权威回答:
在中国古代史籍中,罗马帝国,特别是它统治下的东部地区即地中海东岸,被称为“大秦”;由罗马帝国东部疆域演化而来的拜占庭帝国则更多地被称为“拂菻”,但在许多情况下仍继续沿用旧称“大秦”,或“大秦”“拂菻”并用。“拂菻”用指拜占庭帝国,在隋唐时期的典籍中最为明确,也最为频繁。这个名称可能源自“罗马”一词,经波斯和中亚语言进入汉语。330年以后兴起的以拜占庭为中心的东部帝国在对外关系中仍以“罗马”(Róm,Rüm)相称。Róm一词进入亚美尼亚语演变为Hróm(Hórum),进入波斯语系后h转为f,故中亚的呼拉子密语和粟特语中又转为Fróm(Furum),Fróm在汉语中转读为“拂菻”。从拜占庭史料和汉文典籍中有关“大秦”“拂菻”的记载以及相关考古资料,我们大致可以看清楚6-7世纪拜占庭帝国对中国的丝绸贸易活动的轮廓。
如同水银传说一样,在中国典籍中,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发生了相似的变化:在早期艾比法纽斯的记载中是大斯基泰沙漠,即中亚沙漠,而在《梁四公记》中则演化为拂菻国的西北某地。可见此类神秘故事总是与遥远而具有神秘色彩的地区相联系。对早期的艾比法纽斯和他的同胞来说,大斯基泰沙漠即中亚沙漠无疑具有神秘色彩;当这个故事传至中国时,则不能不与故事流行的那个遥远的神秘国度(拂菻)发生联系。这种变化在文化传播中屡见不鲜,几乎是一个定则。中国典籍将这个传说与拂菻联系起来,一方面表明了表明了它与拜占庭帝国的密切联系,同时也表明了当时拂菻国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阅读全文

与中国的哪些文化受拜占庭的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为什么这么好 浏览:854
伊朗和美国为什么有仇 浏览:165
为什么印尼人喜欢喷香水 浏览:146
印度歼10怎么样 浏览:677
越南马皮凉在越南哪个位置 浏览:833
伊朗女人戴什么手表 浏览:994
买越南媳妇多少人民币 浏览:413
去伊朗旅游带多少钱 浏览:24
想陪你很久很久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791
英国人怎么评价约翰 浏览:914
印度订不到酒店怎么办 浏览:932
传说对决印尼服怎么进 浏览:673
关于英国论文怎么写 浏览:406
意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车 浏览:582
伊朗对西班牙怎么样 浏览:897
1元换多少越南盾合适 浏览:173
越南610是什么金 浏览:278
印尼什么时发生地震 浏览:36
印尼红龙鱼15公分怎么看 浏览:567
中国公元前900年什么时期 浏览: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