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古代有哪些巾帼英雄,有哪些做官的女人
1、妇好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时代最盛。武丁通过一连串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而为武丁带兵东征西讨的大将就是他的王后妇好。甲骨文记载,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二十多个方国,独立的小国,。妇好不但能带兵打仗,而且还是国家的主要祭司,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商朝是个迷信鬼神的国家,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妇好又会打仗,又掌握了祭祀与占卜的权力,可能连武丁都要怕她三分。
2、花木兰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经好莱坞拍成动画片后更是全球闻名。真正的花木兰历史上确有其人,生卒年不详,魏氏女,西汉谯城,今亳州市谯城区,东魏村人。又名花弧,后称花木兰。其父名应,乃汉初材官骑士。木兰秉承父志,自幼习武,尤工剑术。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单于,冒顿单于之子,名稽粥,大举入塞,杀掠甚众。文帝大征天下民以御,木兰父当往,而年已老迈,弟尚年幼。木兰悯其父老,便替父从征。木兰初为戎卒,以功为小校,后晋升为将军,守燕山南麓之曲逆。驰奔沙场,塞旗斩将,攻城略地,所向辄克捷,莫有当其锋者。单于旋退。木兰从军凡十二年,屡立殊勋,人终不知其为女子。后凯还,天子嘉其功,封尚书郎,不受,恳奏省亲。及拥军还谯,释戎衣,服巾帼,同行者皆骇之。木兰墓位于亳州城东魏村北,冢丘高大,苍松环护,翠竹成林,乡人又为立祠,每年四月初八为木兰生日致祭。木兰戍边之地曲逆,即今河北省顺平县,该地人民为感激木兰的恩德,从汉代起就为其立庙建祠,历经各代,香烟不绝。唐朝乾封元年,木兰被追封为“孝烈将军”。这一年唐高宗偕武则天泰山封禅还朝,路经亳州,朝亳州老君庙和木兰祠,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封木兰为“孝烈将军”。
3、吕母
吕母(?~公元18),是西汉末年最早反抗王莽统治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起义的女领袖。她是琅琊海曲(现属日照东港区)人。子吕育,任县游徼,掌管一方巡察缉捕。王莽新朝天凤元年(公元14年),吕育因没有按县宰吩咐去惩罚那些交纳不起捐税的百姓,以至于被县宰所杀。吕母满怀悲愤,发誓为儿子报仇。她把家产全部拿出来,经过一番周密策划,很快拉起一支数百人的队伍,演练兵马,等待时机。天凤四年(公元l7年),吕母登上奎山西麓的土台祭天,自称“将军”,率领起义大军浩浩荡荡杀向海曲城。经过一番激战,活捉县宰,将其处死。从此,吕母声名大振,远近贫苦农民纷纷投奔于她。不久,起义军发展到上万人。吕母起义,点燃了反抗王莽统治的火炬,并很快形成席卷全国的燎原之势。天凤五年(公元l8年),吕母病故,其部卒大部分参加了赤眉军,其余部分分别投奔到青犊和铜马等农民起义军中。
4、迟昭平
西汉农民起义的巾帼英雄。迟昭平,平原县城南人,生卒年月无考。迟昭平也于吕母起义的同年秋,聚众数千人在河阻中,现平原城西南,举行起义,抗官税,荡府衙,杀豪绅,掠贵族,扶危济弱,分粮与贫苦百姓,一时声威大震,成为众豪杰中一位杰出的农民起义女领袖。由于斗争形势的发展,于地皇三年,公元22年,夏,迟昭平部与徐异卿部汇合,战斗在平原、富平、乐陵、无棣、盐山等地,队伍很快发展到10万之众。这支农民起义军,不但攻县郡,杀贪官污吏,抢府衙官库,砸地方牢狱,拯求身隐囹圄的无辜百姓,给王莽统治集团以沉重打击;同时,他们也袭击地方豪强的营堡、乡聚,乡镇民团,无情的打击那些宦官、王孙、公侯,没收他们剥削的粮食和财物,分散给贫苦百姓,深受广大贫民的拥护。起义军的风暴,动摇了王莽统治集团的政治基础,于地皇四年,公元23年,彻底崩溃了。由此,迟昭平的名子和业绩,也载入秦汉农民起义史。
5、冼夫人
周恩来总理曾称颂冼夫人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约520—601,是岭南俚族,百越的一支,杰出的政治领袖。她出身于首领世家,“幼贤明,多筹略”,善于“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从青年时代起就是一个卓越不凡的领袖人物。她常规劝亲族为善,以“信义结于本乡”,且为人秉公处事,不徇私情,因而在乡里很有威信,深得当地百姓拥护和爱戴。隋开皇九年,589,隋文帝进军岭南,遭到陈朝旧臣和部分少数民族的抵抗,冼夫人获悉后立即派其孙冯魂前往迎接隋军,并以自己所辖八州归附隋朝,使隋军得以进至广州,最后完成岭南地区的统一。冼夫人也因此受封为谯国夫人。冼夫人是岭南少数民族首领,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具备称雄割据的条件。但她在全国处于混乱分裂之时,不搞割裂分治,而始终拥护封建朝廷和维护祖国的统一,成为支持南朝梁、陈两代和隋与唐初稳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为促进当地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冼夫人还为海南岛俚人地区郡县制度的重新设立起过积极作用。由于梁朝采纳了冼夫人的建议,在海南岛俚人地区重新恢复了郡县制度,使中原地区与海南岛的关系日益密切,有利于祖国统一和俚人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冼夫人始终维护中央集权和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行为,深深影响了她的后代。后来她的孙子冯盎坚决不称王割据,并归附唐朝,对唐朝统一岭南地区做出了巨大贡献。这都与她以身作则,教育儿孙以国家为重有直接关系。后人为了纪念她的丰功伟业,高风亮节,在两广的高、雷、化、钦、廉等州建造了很多庙宇,其中茂名、化县、电白等地一县往往就有一二十处。海南岛的崖州建有郡王夫人庙,儋县等地也立了冼夫人庙。
6、平阳公主
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也是李渊嫡妻窦氏的爱女。她是一个真正的巾帼英雄,才识胆略丝毫不逊色于她的兄弟们。李渊将自己的三女儿嫁给了武将柴绍为妻。这位柴绍在唐朝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十四,谋略出众,善于以少胜多,消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都有他一份功劳。消灭唐朝最后一个对手梁师都他还是主将。李渊起兵的消息就传来,平阳公主到处联络反隋的义军。这个年纪轻轻的女子,以其超人的胆略和才识,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招纳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当规模的起义军。平阳公主率领的义军势如破竹,连续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这支由女人做主帅的义军,军纪非常的严明,平阳公主令出必行,整支军队都对她肃然起敬。在那乱兵蜂起的年月里,这支军队得到了广泛的拥护。老百姓将平阳公主称为“李娘子”,将她的军队称为“娘子军”。平阳公主这时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她驻守的地方就是娘子关。娘子关位于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上,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苇泽关,因平阳公主率数万“娘子军”驻守于此才更名娘子关。
7、梁红玉
梁红玉(1102—1153),宋朝着名抗金女英雄,丈夫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淮安北辰坊人,原籍池州,也就是现在安徽省贵池县。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侍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建炎四年春,金军从杭州饱掠北归。韩世忠的部队已紧急出动,沿运河水陆两岸齐头并进,抢先占领京口一带的金山、焦山,专截金兀术的归路。当天金兀术就给韩世忠下了战书,约定第二天开战。第二天早晨,梁红玉早已结束停当,戴着雉尾八宝嵌金珠金凤冠,穿一领锁子黄金甲,围着盘龙白玉带,端坐在中军的楼船上面指挥战斗,在最激烈的时候,梁红玉亲自擂鼓助威,宋军士气百倍,一天战斗打下来打得金军心胆俱寒,把金兀术的军队困在了黄天荡内。韩世忠用梁红玉的计谋,以少于敌军十倍的兵力,8000宋军对10万金军,包围敌军达四十八天之久,名震华夏。黄天荡一战使金军丧胆,再也不敢随便过长江南侵。后来韩世忠和岳飞、张俊一起三路大军北伐,梁红玉专门训练出一支女兵队伍,屡立奇功。岳飞被害后,韩世忠愤然辞官,与梁红玉归隐杭州西湖。1151年,韩世忠病逝。不到两年,梁红玉也悒郁而逝。夫妇合葬于苏堤灵岩山下。
8、唐赛儿
明朝农民起义领袖。明初唐赛儿领导的农民起义发生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起义中心在山东益都一带。唐赛儿(生卒年不详)为山东蒲台人林三之妻﹐略识文字。永乐年间﹐明朝为营建北京﹑修治会通河﹑北征蒙古﹐耗资巨大。山东是负担最重的地区之一﹐加之连年水旱﹐农民以树皮﹑草根为食﹐卖妻鬻子﹐老幼流移﹐无以为生。唐赛儿于十八年二月与刘信﹑宾鸿﹑董彦升等率数百人起义﹐占据益都的卸石棚寨﹐迅速发展至数万人。明青州卫指挥高凤领兵镇压﹐被打死。明成祖朱棣以安远侯柳升为总兵官﹐派都指挥佥事刘忠佐之﹐率京营五千人星夜驰赴山东﹐围卸石棚寨。唐赛儿遣人诡降﹐言寨中食尽水缺﹐谋从汲道撤逃。柳升信以为真﹐统重兵防守汲道。起义军乘夜突围﹐杀死刘忠﹐转战安丘﹑诸城等地。但终因官军众多﹐又遭山东都指挥卫青﹑鳌山卫指挥同知王真的突然偷袭﹐于三月失败。朱明廷为搜捕唐赛儿﹐竟逮捕了山东﹑北京等地的数万名出家妇女﹐而唐赛儿等人还是安然逃走﹐不知所终。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她﹐称卸石棚寨为唐赛寨。
9、秦良玉
提起历史上的巾帼英雄,人人都会想到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而中国历史上,正式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实际上只有秦良玉一位。秦良玉(1574或1584~1648)字贞素,土家族,也有说是苗族,四川忠州(今忠县)人。自幼从父习文练武,善骑射,通诗文,有智谋。丈夫死后,继任其职,她曾派出族人救援沈阳抗击后金,更曾亲率3000精兵北上,镇守山海关。清军入关南下,她坚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加封太子太保、忠贞侯。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史登录的巾帼英雄。明思宗见过女将军后,感慨万千,曾写下了四首诗,夸赞她的功迹,并御笔亲誊,赐给了秦良玉:“学就四川作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蜀锦征袍自剪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上万里行。”“露宿风餐誓不辞,忍将鲜血代胭脂;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凭将箕帚扫匈奴,一片欢声动地呼;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皇帝亲题的四首赞美诗,给予了秦良玉极高的评价。
10、冯婉贞
冯婉贞,清咸丰年间人,北京谢庄人,祖籍山东,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1860年英法侵略军占领北京以后,四处掳掠,十九岁的冯婉贞与父亲冯三保一起,带领民团打败英法军队,保护了谢庄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1860年,清咸丰十年,英法侵略军占领了北京以后,到处杀人放火,抢夺财物。这种暴行很快扩大到郊区。离圆明园5公里光景,有一个小村子,叫谢庄。庄上有个精通武艺的冯三保,他18岁的女儿婉贞,从小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也学得一身好武艺,骑马射箭,舞刀弄枪,样样精通。冯婉贞向父亲提出:敌人有洋枪洋炮,咱们应当利用自己使用大刀长矛的优势,冲到敌人跟前去拼杀,让洋人的枪炮发挥不了作用。冯婉贞率领青年们在距离村子两公里的一片茂密的树林里隐蔽起来。下午四点钟,刚在谢庄吃过亏的侵略军果然抬着大炮来了,这次他们来了约600人。当敌人来到树林旁边的时候,冯婉贞拔出大刀,奋勇当先,率领青年们向侵略军冲去。侵略军遭到这突然的袭击,非常惊慌,队伍立即大乱。他们想放枪,可是距离太近,不能放,只好勉强用枪上的刺刀与青年们进行搏斗。冯婉贞带领大家,挥舞着大刀、长矛勇猛砍杀,侵略者招架不住,就纷纷败退。狡猾的敌人急于想摆脱这短兵相接的困境,以便用洋枪射击。冯婉贞看出了敌人的诡计,率领谢庄的青年步步进逼,迫使侵略军始终不能用洋枪来射击。这一仗,一直打到黄昏,英勇的谢庄青年打死侵略军100多人。剩下的敌人,不得不丢下长枪大炮,仓皇逃跑了。侵略军受到这次打击后,再也不敢来侵扰谢庄了。正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做官的女人有上官婉儿
Ⅱ 中国历史上杰出女性政治家 您觉得哪位最霸气
中国古代一直是男权社会,但还是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女政治家,比如:妇好、钟离春 、吕雉 、武则天、孝庄皇太后、慈禧太后,其等。
中临朝参政的有:
1.第一位临朝听政的太后:芈月
2.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吕雉
3.历史上第一位女改革家:冯太后(北魏)
4.最着名的少数民族女政治家:萧太后(辽国)
5.临朝听政时间最长的皇太后:慈禧太后
6.邓太后(汉和帝皇后),25岁临朝称制,稳定朝和帮助东汉王朝度过了“水旱十年”的艰难局面。
7.刘娥(宋真宗皇后),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后还政于宋仁宗
没有临朝参政,但比较有政治影响力的有
1.孝庄太后(多次力挽狂澜,保持当时的清廷政治稳定)
2.汉文帝窦皇后(窦漪房,间接地影响汉景帝和汉武帝早期的正常)
3.隋文帝独孤皇后(对隋文帝开创开皇之治有一定影响)
4.唐太宗长孙皇后
5.钟离春(战国四大丑女之一,齐宣王王后,劝谏齐宣王励精图治,复兴齐国)
6.上官婉儿,有"巾帼宰相"之名
7.少数民族政治家——奢香夫人
称帝的
武则天
从综合各方面来看,武则天应属于最杰出的,上承贞观之治,下起开元盛世,外击突厥设府,内促经济发展,虽杀伐了一批人士,但还是杰出的政治家。
Ⅲ 盘点我国近代杰出的女性代表人物,你听说过哪些!
1.冰心原名谢婉莹,是中国着名的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作品有《繁星》《春水》《超人》《寄小读者》等,冰心的小说,较少宏篇巨着,多是清新隽永的珍品。她的许多作品看起来情节单纯,却寓意深远,留给人无穷的回味。她撷取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人生旅途中的一段机缘,展示出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没有离奇曲折的故事,没有金戈铁马的壮举,却具有一种哲理的追求。
Ⅳ 除了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女性掌权的代表人物还有哪些
说起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政治家,人们必然会提起吕后和武则天,虽然二人生活时代相隔800年,但二人经历极为相似。喜欢历史的朋友也多将二人进行比较。本文将就此试做分析。
不论是吕后还是武则天,他们首先是一位妻子和母亲,因此在评论她们之前,先看一下二人做为人妻和母亲的表现有何差异。
再有就是从二人的死私生活中也可看出为人妻母谁更合格。史书记载吕后与儿女在项羽营中时,审食其常陪伴在左右,可以说是同患难过,所以有些史书就说二人有暧昧关系。但是如果试做分析便知,也许因为同患难的缘故,吕后对审食其有所感激,而并非有什么亲昵之情。如果有,刘邦生前怎会坐视不管?
反观武则天,私生活可谓淫乱。正史中记载的男宠就有薛怀义,张易之、张宗昌兄弟。等武则天到了晚年更是放荡、不检点。
吕、武二人在执政时都有着出色的政绩。但二人所处的时代及内外环境不同。
首先,吕后所处的时代是秦末天下混乱,楚汉战争、高祖初定天下之后,国家处于百废待兴时期。外部有北方匈奴威胁,内部则是一片萧条景象。刘邦去世后,吕后任用萧何、曹参、王陵、周勃、陈平等相继为相治理国家,让政权平稳过度,百姓休养生息。国家机器安稳运行的同时为“文景之治”的开创创造了有利条件。
Ⅳ 中国古代历史上都有哪些女性做了高官
妇好,好姓(古音(zǐ),同子姓),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不仅能够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还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妇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且为三个法定配偶之一。
上官婉儿(664年—710年7月21日)唐代女官、诗人、皇妃。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从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可以说上官婉儿是唐代的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宰相。但是,上官婉儿有宰相之实,并无宰相之名。
韩兰英,南朝着名的才女,因其才学而入朝为官。一生历经宋孝武帝、宋前废帝、宋明帝、宋后废帝、宋顺帝、齐高帝、齐武帝等两朝七帝的治世,成为历史上辅佐皇帝做多的女官。齐武帝时期,韩兰英仍在宫中,被任命为博士,教导后宫学识,又因韩兰英年迈且见广多闻,因而被称为“韩公”。
陆令萱(504年—576年),北齐女官。陆令萱生子穆提婆,为北齐高官,母子二人权倾一时,对北齐政局和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北齐末年,君主高纬昏懦荒淫,奸臣弄权,陆令萱身处后宫,以她曾为小皇帝高纬乳母的特殊地位,加之强烈的权欲控,使北齐朝中奸邪之臣都聚集在她的手下,任她驱使,她操纵国柄整整八年,乱政祸国殃民,终使北齐王朝君死国灭。
秦良玉(1574年―1648年7月11日),明朝末年战功卓着的女性军事统帅、民族英雄、军事家、抗清名将。曾率“白杆兵”参加平播、援辽、平奢、勤王、抗清、讨逆(张献忠)诸役。累功至大明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讨使、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镇东将军、四川总兵官、忠贞侯、一品诰命夫人。死后南明朝廷追谥曰“忠贞”。
Ⅵ 历史上有哪些杰出女政治家
1.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武周开国君主(690年-705年在位),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即位年龄最大(67岁)及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
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岁时进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3]。唐高宗时封昭仪,永徽六年(655年)在“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4]上元元年(674年)加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参预朝政。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5]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在位前后,“明察善断”,多权略,知人善任,重视选拔人材,开创殿试、武举及试官制度。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同时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兴起“酷吏政治”。军事上收复安西四镇,一度使后突厥归降。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复唐朝后,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其后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智略过人,兼涉文史,颇有诗才。有《垂拱集》及《金轮集》,今已佚。《全唐诗》存其诗。
二:第一、汉高后吕雉。吕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后,她在汉高祖刘邦死后把持朝政,政治上,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安稳民生;在经济上,实行轻赋税,对工商实行自由政策。在吕后统治时期,不论政治,法制,经济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均全面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世人认为吕后残忍,但她确实很有政治才能
第二、北魏文明太后冯氏。且不说她精心培养出了一代明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冯太后设计杀权臣乙浑,临朝听政,全权处理一切政务,且命人把中书令高允、中书侍郎高闾和贾秀三人叫到宫中,协助她处理政务。
第三、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在政治上,她有力地打击门阀,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在文化上:发展科举,重用寒门。武则天知人善任着称,武则天一朝号称“君子满朝”,娄师德,狄仁杰等大臣都是武则天一手提拔起来的。她改革科举,提高进士科的地位;举行殿试;开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多种制度,让大批出身寒门的子弟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在经济上,武则天轻徭薄赋,曾建议“劝农桑,薄赋役”。在她掌权以后,又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她在军事上做到了稳定边疆。
第四、宋真宗章献皇后刘娥。刘娥是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后世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刘皇后在宋真宗赵恒晚年多病的时候,帮他处理朝政,这为她日后摄政打下了很深的基础,刘娥才能不逊于吕武,可她没有称帝的野心,虽然穿了龙袍上朝,但终其一生都没有迈出红线。
第五、清朝孝庄太后。不同于前面的几位女强人直接干政,孝庄太后以贤后之名声为人称道。她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雍正皇帝赞她“统两朝之养孝,极三世之尊亲”。但是她终身居于丈夫、儿子、孙子身后,相较于武则天等人的雄才大略,她更多的是垂帘听政,起到辅佐作用。
Ⅶ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杰出的女政治家
冯缭(汉代)
★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
公元前101年,随汉解忧公主远嫁和亲到了乌孙国。由于她多才多智,成为解忧公主的得力助手。
后嫁给乌孙右大将。她在协助公主加强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很大贡献,深得西域各国的敬服。尊称她为“冯夫人”。周恩来总理曾评价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
吕后(汉)
☆吕雉(241一180),字娥姁,秦代单父县(今单县)人,汉高祖刘邦之妻。
吕稚是个刚毅阴狠、不甘雌伏的角色。然而早年的吕后并不如此,还称得上贤惠的女人,她为了刘邦历尽艰辛,九死一生。
高祖死后,她独立掌政十五年,虽然满手血腥,但是她也有一些为人称道的政绩,先是辅助高祖划谋定策,争夺天下,后来又减轻百姓负担,导正社会风气,废除许多繁苛的法令,尤以废除“三族罪”和“妖言令”为百姓所称道。《史记》和《汉书》都称赞她:“高后女主,制政不出闺阁,而天下晏然,刑法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吕后最大的缺点是嫉妒心太重,私心太重,手段过于残酷,竟然想以吕氏来代替刘氏干辛万苦得来的江山,终至败亡。吕后死后,薄姬的儿子代王刘恒被迎立为帝,即历史上有名的汉文帝,从此历史上有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文明太后冯氏(北魏)
★在北魏历史上,文明太后冯氏是一位承前启后的杰出女政治家。
冯氏(442—490),属北燕皇族。北燕灭亡后,其伯父与父亲归附北魏,其父官至魏秦雍二州刺史,后因罪被杀,冯氏因而被没入后宫为奴婢,得到她姑母——拓跋焘左昭仪的提携,14岁时被选为文成帝的妃子,后被册封为皇后,使她有机会收罗一股政治势力,在拓跋浚死后操纵政权。文成帝长子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献文帝尊冯氏为皇太后。
献文帝时,她杀死专权大臣乙浑,开始临朝听政。孝文帝时,她以祖母身分继续执政,督促孝文帝拓跋宏实行政治改革,制定汉化政策,俸禄制、均田制等都是她临朝时颁行的。死后谥文明太后。
冼夫人(南北朝)
☆冼夫人(公元513年---602年),南北朝时高凉郡人,梁高凉太守冯宝妻。宝卒,抚其部众。陈广州剌史欧阳纥谋反,冼夫人起兵,平定叛乱,被封为石龙太夫人。归隋后又被封为宋康郡夫人和谯国夫人。隋仁寿初卒,谥诚敬夫人。她是六世纪我国南方百越民族中杰出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
关于冼夫人的历史功勋,《隋书》、《北史》、《资治通鉴》等史书均有记载,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赤心报国,义无反顾,历经三朝而维护国家统一的宗旨不变;二是促进民族团结,特别是她与冯宝结婚,促进了两民族的友好相处;三是惩治贪官,安抚百姓,深得皇帝和群众的支持和爱戴。
武则天(唐)
★武则天(624—705年),并州文水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性巧慧,多权术。
由于高宗庸懦,武后参预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死后不久即掌握国家大权,废黜中宗、睿宗,690 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在她掌理朝政近半个世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打下基础。但是,武则天逼害王后萧妃,杀害亲子,大封武氏诸王,重用酷吏,严刑峻法,冤狱丛生,受到历史的谴斥。
705 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病危,拥立中宗复位,尊武氏为“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李白把武则天列为唐朝“七圣”之一。
萧绰(辽)
☆萧太后 (953--1009),名绰,小字燕燕。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历史上被称为“承天太后”,临朝摄政二十七年,对辽代的有效统治达四十年。
萧绰作为一名女性政治家、军事家,不仅统军有方,对外戎马倥偬,纵横沙场;对内亦可行文修治,兴邦安国。她在统治期间积极调整赋税,使农业得到保护和发展,进而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旺,并进一步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圣宗主持修建了中京城,使辽宋两朝使者互访更为频繁,两朝的友好关系进入了全新时期;萧太后还在修订法度、缓和民族矛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更是她的政治生活中不可忽视的功绩,他推行开科取士政策,并整顿吏治,任人唯贤,有效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经过她多年的努力,辽朝不仅扭转了穆宗时代混乱衰败的局面,逐步稳固了圣宗的统治,而且国势昌运,国力强盛。这一时期,是辽朝在它统治中原的二百余年间最为鼎盛的辉煌时期,这一切的实现,萧太后功不可没。
孝庄文皇后(清)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本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生于1613年。1625年,年仅13岁,嫁给了清太宗皇太极为侧室福晋。皇太极死时,孝庄32岁,她六岁的儿子福临继承了皇位,改元顺治。她“母以子贵”晋封为皇太后,顺治死时年仅24岁,由8岁的康熙继承皇位。康熙尊自己的祖母为太皇太后。
这位太皇太后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位幼主,为清初的繁荣和稳定立下汉马功劳,而史学家对其评价甚高,称她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深受各朝各帝的尊敬。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文皇太后病逝,终年七十五岁。葬入清东陵风水墙外的昭西陵。
纵观孝庄一生,为大清国呕心沥血,对调和清宫内部矛盾、稳定清初社会秩序、促进国家巩固和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不愧为蒙古族杰出的女政治家和“清代国母”称号。
西太后慈禧(清)
☆慈禧(1835-1908),清文宗皇后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
叶赫那拉氏是一个野心家式的女性,尊为太后后,趁文宗尸骨未寒,发动政变,消灭了文宗任命的八辅政大臣,垂帘听政,掌握清大权四十七年,对内镇压义和团运动和戊戌变法,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割地赔款罪行累累。
三次发动政变,三次垂帘听政,如果没有一定的政治手腕是不可能办到的。不过,在慈禧身上有顺应历史潮流的一面,她有推行新政的想法,也考虑过立宪,且对西方文化很感兴趣,喜欢法国女装、高跟鞋和化妆品。
她在1903年不顾很多人上书阻止,废除了被奉为金科玉律的科举制度,推行西方“新学”,这些都是有史可查的。但是,她的新政和立宪都是以不损害自己的个人利益和统治为目的,带着浓厚的个人权欲。
Ⅷ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女性政治家
冯缭(汉代)
吕雉(241一180),字娥姁,秦代单父县(今单县)人,汉高祖刘邦之妻。
冯氏(442—490),属北燕皇族。
冼夫人(公元513年---602年),南北朝时高凉郡人,梁高凉太守冯宝妻。宝卒,抚其部众。陈广州剌史
武则天(624—705年),并州文水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性巧慧,多权术。
萧太后 (953--1009),名绰,小字燕燕。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历史上被称为“承天太后”,临朝摄
孝庄文皇后(清)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本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生于1613年。1625年,年仅13岁,嫁给了
西太后慈禧(清)
慈禧(1835-1908),清文宗皇后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
秋瑾(民国)
秋瑾(1875-1907年),清浙江绍兴人,字璇卿,号竞雄,自号鉴湖女侠。
宋庆龄,孙中山夫人,杰出的国际政治活动家,共和国名誉主席。
宋美龄
邓颖超
1904年生,河南省光山县人。
吴桂贤
吴桂贤(1938- ),陕西人。共和国第一位副总理。
陈慕华
陈慕华,(1921-)女,浙江青田人。共和国第二位副总理。
Ⅸ 古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女性有哪些
吕后,又称“号令一出太后”,吕后先后掌权达十六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女性统治者(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的第一个。
Ⅹ 中国当代历史上有哪些女性政治家
1.秋瑾(民国)
瑾(1875-1907年),清浙江绍兴人,字璇卿,号竞雄,自号鉴湖女侠。少年时已善于诗词,喜爱舞剑、骑马等武艺。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依父母之命嫁湖南富绅子弟王廷钧。1902年随夫迁居北京。 1904年不顾家人反对,自行筹资东渡日本。参与发起“共爱会”和“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宣传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等。参加“洪门天地会”,被封为“纸扇”(军师)。1905年回国,入光复会。同年七月再赴日本,在东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1906年春,因抗议日本政府颁发《清国留日学生取缔规则》而归国,在上海组织锐进学社,同年冬创办《中国女报》,宣传妇女解放,倡导民主革命,又在绍兴明道女学堂、吴兴浔溪女校执教。 1907年 ,接替徐锡麟主持绍兴大通学堂,任督办,以此为反清基地。她又到金华等地发展军力,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策划皖浙两地同时起义。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提前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查出皖浙有联系,派兵包围大通学堂。秋瑾于7月14日被捕,15日凌晨在绍兴轩亭口从容就义,终年三十二岁。
2.宋庆龄
孙中山夫人,杰出的国际政治活动家,共和国名誉主席。 1893年诞生在上海,毕业于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文学系。自1913年开始追随孙中山。在近七十年的漫长岁月里,经过护法运动(1917)、第一次大革命(1924-192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解放战争(1945-1949年)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她始终忠贞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在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宋庆龄于1950年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1951年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奖金”。1952年,她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主席。她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1981年5月8日,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授予宋庆龄荣誉法学博士学位,5月1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1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授予她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同年5月29日在北京逝世。
3. 邓颖超
1904年生,河南省光山县人。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在天津组织进步学生团体觉悟社。大革命时期,在天津组织女权运动同盟会、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事青年、学生、妇女和领导支援五卅运动联合会的工作,曾任中共天津地委妇女部长、两广区委员会委员兼妇女部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上海任中共中央妇委书记,1928年夏列席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干事、中央直属总支部书记,1932年到江西中央苏区担任过中央局宣传部、组织部干事,1933年任中央局秘书长。 1934年参加长征。到陕北后,任党中央白区工作部秘书,中央机要科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妇女组织员,中共中央长江局妇委委员,后到重庆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妇委书记,重庆战时儿童保委会理事;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中央妇委副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重庆、南京任中共代表团团员,参加旧政协做统战工作,任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妇委代理书记。 建国以后,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名誉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中共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八、九、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一届三中全会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92年7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