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有多少颗卫星
中国有142颗卫星。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主要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用来研究某星球的大气、辐射带、磁层、宇宙线、太阳辐射等。并可以观测其他星体,目前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造卫星为人造地球卫星,另外有人造火星卫星等人造卫星。
卫星简介
卫星是指在围绕一颗行星轨道并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然天体,人造卫星一般亦可称为卫星。人造卫星是由人类建造,以太空飞行载具如火箭、航天飞机等发射到太空中,像天然卫星一样环绕地球或其它行星的装置。
往往气体行星的卫星都很多。八大行星共有卫星205个,除水星和金星外,其它行星都有卫星环绕。按卫星多少的排名顺序是土星82个,木星79个,天王星27个,海王星14个,火星2个和地球1个。不同卫星的体积和质量相差悬殊,半径大于1000千米的卫星有7个,月球即为其一。
Ⅱ 2021年中国卫星发射有哪些
2021年1月20日0时2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通一号03星发射升空。
卫星是指在围绕一颗行星轨道并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然天体,人造卫星一般亦可称为卫星。人造卫星是由人类建造,以太空飞行载具如火箭、航天飞机等发射到太空中,像天然卫星一样环绕地球或其它行星的装置。往往气体行星的卫星都很多。
八大行星共有卫星205个,除水星和金星外,其它行星都有卫星环绕。按卫星多少的排名顺序是土星82个,木星79个,天王星27个,海王星14个,火星2个和地球1个。不同卫星的体积和质量相差悬殊,半径大于1000千米的卫星有7个,月球即为其一。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中国自行研制的航天运载工具。长征运载火箭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
长征火箭已经拥有退役、现役共计4代17种型号。其中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二号E、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甲5个型号已退役;
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F、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和长征十一号12个型号在役。另有长征五号乙、长征六号甲、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4个型号在研,长征十一号甲、长征九号2个型号论证中。
Ⅲ 我国卫星有哪几个系列
我国是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从1970年4月24日首次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起,至1977年6月,一共发射了40颗国产人造卫星,从某种意义讲,可谓“中华之星捧月”了。
我国卫星已形成三大应用卫星系列,它们是:近地轨道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共发射了17颗,成功回收16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广播卫星系列,共发射了8颗,成功投入使用的6颗;太阳同步和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系列,共发射了3颗,全部投入使用。除此之外,还有用于空间环境探测和火箭、卫星技术试验的各类科学探测技术试验卫星12颗。
中国的应用卫星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领域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通信卫星
我国从1984年至1997年发射成功并投入使用的通信卫星有6颗,通称“东方红”系列。
通信卫星使我国的通信、电视、广播、信息传输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在广播电视方面,国产通信卫星传送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30路对外广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和第二套综合节目,并向云南、贵州、青海、新疆、西藏转发中央台的节目,解决了这些地区数亿人收看电视节目难的问题。全国已建成电视卫星接收站30000多个,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0%。
在电视教育方面,通信卫星传送着两套教育电视节目。截至1995年,中国已建成地方教育电视台1000多座,单收站10000多个,收录节目放像点62000多个。全国已有省级以上电视大学42所,培养了电大毕业生117.5万人,还有300万在职职工在电视上接受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327万中小学老师接受电视教育培训。另外还有2000多万农民收看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节目。据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抽样调查,收看教育电视的人多达3000万以上。
在长途通信方面,到1995年底,已开通了8000多条国内卫星电路,25000条国际卫星直达电路。除此之外,还在石油、煤炭、水利、电力、通讯等业务部门开通了十几个专用卫星通信网。目前国内各主要大城市都建起了卫星通信地球站,全国的终端站(VSAT)已达到35000个。
在金融方面,通信卫星为中国银行传输数据,以北京主站为中心,通过卫星连接350个分站,形成了由总行与一级分行组成的金融数据网络,完成了资金清算与转化、业务培训、电视会议等工作,建立了金融管理信息系统。过去,由于信息不灵、调度迟缓,我国每天的在途资金多达500亿元人民币,通信卫星的应用大大减少了在途资金。
(2)返回式遥感卫星
我国从1975年至1996年一共发射了17颗返回式遥感卫星,16颗回收成功。
在国土普查方面,在资源调查方面,在矿藏勘探方面,在测绘方面,我国返回式遥感卫星都发挥出了极其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此外还在返回式遥感卫星上进行了包括半导体晶体生长、藻类菌类微生物培养、蛋白质生长等科学试验更是丰富多彩。碲镉汞、锑化铟、砷化镓等单晶生长试验,铝锂、铝铌、铝基稀土材料等难熔合金和超导材料的空间热处理试验都获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特别是空间获得的砷化镓单晶,结构完整,无杂质,无条纹,组分均匀,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利用返回式卫星还进行了8次农作物种子搭载,共51种植物、300多个品种。经地面多年育种试验,证实经过空间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的环境影响,植物能够产生明显的遗传变异,经过优选,可以培育新型良种,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病抗灾能力。
(3)气象卫星
我国的气象卫星称“风云系列”。1988年、1990年共发射了2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为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第一颗“风云一号”入轨后,获得了高质量的云图照片,捕捉到了锋面云系、次序涡云系、温带气旋、暴雨云团、赤道辐射带、热带云图和台风等天气系统的图像,还指出了地形地貌特征、海面温度、海雾、植被、洪水、积雪等地面情况。
1997年6月10日,我国又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风云二号”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
Ⅳ 中国有多少卫星啊
中国有142卫星。中国在轨卫星数量为142颗,已经超过俄罗斯的131颗,稳居第二的位置,和美国的549颗数量相比,中国还是显得还是十分“渺小”,赶上美国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将迎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随着航天卫星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卫星应用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相融合,拓展出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卫星的速度
大部分人造卫星环绕地球的线速度是每秒7.9公里左右。根据万有引力公式,卫星围绕地球转圈的向心力等于地球对它的吸引力(重力),按此方程求出来的速度就是7.9公里每秒,当然,卫星的轨道越高,所需要的线速度就相应的减少一些。
Ⅳ 四大卫星导航系统都有哪些
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分别为: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欧洲“伽利略”系统、中国“北斗”系统。
1、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年,耗资200亿美元,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
经近10年我国测绘等部门的使用表明,GPS以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显着特点,赢得了广大测绘工作者的信赖,并成功地应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运载工具导航和管制、地壳运动监测、工程变形监测、资源勘察、地球动力学等多种学科中,从而给测绘领域带来了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
2、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
该系统最早开发于苏联时期,后由俄罗斯继续该计划。俄罗斯 1993年开始独自建立本国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该系统于2007年开始运营,当时只开放俄罗斯境内卫星定位及导航服务。到2009年,其服务范围已经拓展到全球。该系统主要服务内容包括确定陆地、海上及空中目标的坐标及运动速度信息等。
3、欧洲“伽利略”系统
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是由欧盟研制和建立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该计划于1999年2月由欧洲委员会公布,欧洲委员会和欧空局共同负责。系统由轨道高度为23616km的30颗卫星组成,其中27颗工作星,3颗备份星。卫星轨道高度约2.4万公里,位于3个倾角为56度的轨道平面内。
截止2016年12月,已经发射了18颗工作卫星,具备了早期操作能力(EOC),并计划在2019年具备完全操作能力(FOC)。
4、中国“北斗”系统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英文名称: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简称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5)中国卫星都有哪些扩展阅读
中国“北斗”系统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建设北斗一号系统。
1994年,启动北斗一号系统工程建设;2000年,发射2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建成系统并投入使用,采用有源定位体制,为中国用户提供定位、授时、广域差分和短报文通信服务;2003年,发射第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进一步增强系统性能。
第二步,建设北斗二号系统。
2004年,启动北斗二号系统工程建设;2012年年底,完成14颗卫星(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发射组网。北斗二号系统在兼容北斗一号系统技术体制基础上,增加无源定位体制,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第三步,建设北斗三号系统。
2009年,启动北斗三号系统建设;2018年年底,完成19颗卫星发射组网,完成基本系统建设,向全球提供服务;计划2020年年底前,完成30颗卫星发射组网,全面建成北斗三号系统。
北斗三号系统继承北斗有源服务和无源服务两种技术体制,能够为全球用户提供基本导航(定位、测速、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服务,中国及周边地区用户还可享有区域短报文通信、星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等服务。
Ⅵ 中国一共有多少颗卫星
中国有453颗卫星。已经超过俄罗斯的131颗,稳居第二的位置,和美国的549颗数量相比,中国还是显得还是十分渺小,赶上美国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据悉2018年美国在轨卫星的数量近600颗与2015年相比多了40多颗,而中国以192颗的数量继续稳坐第二的位置。
中国卫星的特点
中国卫星指中国自行研制的卫星,其中最早的是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它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此后我国又相继研发生产了各种各样具有特定功能或用途的卫星。
主要包括资源卫星气象卫星,通讯卫星导航卫星海洋卫星等,这些卫星运行在地球空间轨道上,在我国的各个民用和军用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东方红一号卫星是1970年4月24日中国自行研制并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Ⅶ 中国比较有名的卫星
一、东方红系列:
作为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苏、法、日等国家之后第五个能制造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1988年3月7日发射的“东方红”二号卫星是我国首次研制成功的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可以传输4路彩色电视信号和3000路的电话传输能力。通过“东方红”二号卫星,全国有几亿人通过数千个地面接收站收看电视节目,大大改善了我国的通信和广播电视传输条件。
东方红四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通信卫星技术水平由原来的国际八十年代初水平已提升到国际九十年代末期水平,其公用平台进入了世界通信卫星一流平台行列。
二、风云系列:
风云系列卫星是我国于1977年开始研制的气象卫星,我国分别于90年代发射了3颗风云一号卫星和2颗风云二号卫星,它们组成了中国气象卫星业务监测系统,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同时拥有两种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是中国经过30多年坚持不懈地奋斗和自主创新的结晶。随着2016年12月11日风云四号卫星的发射成功,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利用地球同步卫星为用户提供全天候、区域性的卫星定位系统。它能快速确定目标或者用户所处地理位置,向用户及主管部门提供导航信息。是可以媲美美国GPS系统的国产卫星定位系统。
四、嫦娥卫星,是是中国探月工程的技术先导星,沿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目前已经发展到嫦娥二号。其完成了一系列工程与科学目标,获得了分辨率优于10米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月球物质成分分布图等资料,为我国探月工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张衡一号:
张衡一号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是中国全新研制的国家民用航天科研试验卫星,也是中国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计划的首发星。该星利用覆盖范围广、电磁环境好、动态信息强、无地域限制等优势,开展全球空间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现象的监测,为地震机理研究、空间环境监测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同时,该星探测数据也能为空间物理和地球物理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随着2018年2月2日张衡一号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
Ⅷ 中国总共发射了多少颗卫星
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拥有192颗卫星在轨飞行。数量排名世界第二,仅此于美国。人造卫星是个兴旺的家族,如果按用途分,它可分为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
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主要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用来研究某星球的大气、辐射带、磁层、宇宙线、太阳辐射等,并可以观测其他星体,目前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造卫星为人造地球卫星,另外有人造火星卫星等人造卫星。
卫星的作用:要说作用,天然卫星是宇宙中自然形成的,不好说它有什么作用。当然,月亮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它可以平衡地球自转,稳定地轴,控制潮汐,可以用来观察时间等,还可以想象出很多美丽的传说。
人造卫星的用途很广泛,有的装有照相设备,用对地面进行照相、侦察,调查资源,监测地球气候和污染等;有的装有天文观测设备,用来进行天文观测;有的装有通信转播设备;有的装有科学研究设备,可以用来进行科研及空间无重力条件下的特殊生产。
(8)中国卫星都有哪些扩展阅读
中国的卫星
1、鑫诺二号卫星
鑫诺二号卫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我国大陆、港澳台地区的通信广播用户。该卫星使用我国正在研制的新一代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即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装载22路Ku频段大功率转发器。
卫星寿命末期输出功率10500W,发射重量5100kg,设计寿命15年,使用长征三号乙(CZ-3B)运载火箭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整星指标和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北斗导航卫星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Beidou)由CAST研制,并将自行建立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
“北斗导航系统”是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导航系统。这个系统建成后,主要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的首次发射成功,为“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3、中星22号
“中星22号”为实用型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是“东方红三号”的后续星。卫星质量为2.3吨,设计使用寿命8年 ,主要用于地面通信业务,由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经营。
据了解,卫星进入转移轨道后,将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航天远洋测量船等测控网的跟踪控制下,定点于东经98度赤道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