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新中国到底是如何除旧革新的

新中国到底是如何除旧革新的

发布时间:2022-10-01 04:12:20

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各族人民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

1、扫除国民党政权,建立新的人民民主政权。

2、深入农村,没收地主土地,进行土地革命,将土地分给穷苦百姓。

3、没收官僚资本,建设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维护工人阶级的合法利益。

4、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

5、镇压各地的发革命分子,肃清国民党特务等残余势力对新生民主政权的破坏,深入西南各地进行剿匪运动。

(1)新中国到底是如何除旧革新的扩展阅读:

从新中国建立到1952年底,是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也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三年,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斗争紧张激烈,政治运动不断,取得的成绩巨大辉煌。

我们不但建立起各级政权机构,对旧社会进行有力荡涤改造,而且胜利地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据统计,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810亿元,平均年递增长率为21.1%。

其中工业总产值为349亿,比1949年增长145.1%,平均年递增率为34.8%,农业总产值461亿元,比1949年增长53.5%,平均年递增率为14.1%。

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已超过建国前最高水平。随着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家财政收支平衡,金融物价稳定,人民的物质生活初步改善,新中国平稳地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⑵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全新的革命方法是什么 谢谢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2)新中国到底是如何除旧革新的扩展阅读

加快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被一些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

社会主义要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国外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以及作为有益补充的私营经济,都应当而且能够为社会主义所利用。政权在人民手中,又有强大的公有制经济,这样做不会损害社会主义,只会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

⑶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改造旧社会,建立新社会

团结中西医是中国共产党卫生工作的重要方针。新中国建立后,周恩来以团结中医为重点,从中西医平等出发,认真纠正西医歧视中医的错误倾向;坚持中西医并重,积极促进中西医团结合作。同时努力推动西医学中医,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改造中医,通过中西医结合创造中国的新医药学。周恩来的这些思想、实践丰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推动了人民保健事业发展,为新中国卫生事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关键词] 周恩来;团结中西医;贡献;新中国

团结中西医是中国共产党卫生工作的重要方针。从延安时代起,中国共产党就积极推动中西医团结合作,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革命事业服务。建国后,周恩来继续坚持、贯彻这一方针,为新中国卫生事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了自己杰出的贡献。

一、从实际出发促进中西医团结,为新中国建设服务
建国之初,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有1亿人患各种轻重不同的疾病,死亡500多万人。乡村中80%的病人得不到合理治疗。天花、霍乱、鼠疫等十六种传染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每年死亡人口中约近半数死于传染病。妇女、儿童健康得不到保障。每年死亡产妇20余万,婴儿280余万。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长期革命战争需要和从旧政权接收等原因,卫生工作队伍以西医为主体,但西医力量非常薄弱。全国只有正式西医不到2万人,护士1万7千余人,助产士1万4千余人,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县乡基层卫生机构极为缺乏。单靠西医队伍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的巨大需求。加之《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要“推广卫生医疗事业,并注意保护母亲、婴儿和儿童的健康”。更加剧了医疗卫生需求同医疗卫生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与西医力量严重不足相比,中医人数粗略估计有几十万,不完全统计也有9万多。主要分布在中小城市和乡村,与西医形成互补。医疗卫生的严峻形势和中西医队伍的实际状况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团结中医,与西医组成统一战线,共同发挥作用。
还在新中国建立前夕,筹备新政协期间,周恩来提出,为了与旧社会造成的不知卫生的愚昧及疾病疫疠的严重情况做斗争,必须把中西医团结起来。要“团结并教育全国可用的医生、护士及一切卫生人员,改造旧医生,使他们都能为中国团结中西医是中国共产党卫生工作的重要方针。新中国建立后,周恩来以团结中医为重点,从中西医平等出发,认真纠正西医歧视中医的错误倾向;坚持中西医并重,积极促进中西医团结合作。同时努力推动西医学中医,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改造中医,通过中西医结合创造中国的新医药学。周恩来的这些思想、实践丰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推动了人民保健事业发展,为新中国卫生事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关键词] 周恩来;团结中西医;贡献;新中国

团结中西医是中国共产党卫生工作的重要方针。从延安时代起,中国共产党就积极推动中西医团结合作,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革命事业服务。建国后,周恩来继续坚持、贯彻这一方针,为新中国卫生事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了自己杰出的贡献。

一、从实际出发促进中西医团结,为新中国建设服务
建国之初,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有1亿人患各种轻重不同的疾病,死亡500多万人。乡村中80%的病人得不到合理治疗。天花、霍乱、鼠疫等十六种传染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每年死亡人口中约近半数死于传染病。妇女、儿童健康得不到保障。每年死亡产妇20余万,婴儿280余万。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长期革命战争需要和从旧政权接收等原因,卫生工作队伍以西医为主体,但西医力量非常薄弱。全国只有正式西医不到2万人,护士1万7千余人,助产士1万4千余人,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县乡基层卫生机构极为缺乏。单靠西医队伍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的巨大需求。加之《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要“推广卫生医疗事业,并注意保护母亲、婴儿和儿童的健康”。更加剧了医疗卫生需求同医疗卫生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与西医力量严重不足相比,中医人数粗略估计有几十万,不完全统计也有9万多。主要分布在中小城市和乡村,与西医形成互补。医疗卫生的严峻形势和中西医队伍的实际状况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团结中医,与西医组成统一战线,共同发挥作用。
还在新中国建立前夕,筹备新政协期间,周恩来提出,为了与旧社会造成的不知卫生的愚昧及疾病疫疠的严重情况做斗争,必须把中西医团结起来。要“团结并教育全国可用的医生、护士及一切卫生人员,改造旧医生,使他们都能为中国

⑷ 中国是如何由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转变为一个完全独立自主富强的新中国

由最先近的共产党,经过近半个世季的坚苦斗争,在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农民阶级为基础,但建了革命的武装,夺取了政权,使中成为一个完全独自主富强的新中国。

⑸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何时开始何时结束土地改革的完成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中国历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为1950年开始,1952年底结束。

土地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

1、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2、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

3、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

4、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5、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6、摧毁了美蒋反动集团的社会基础;

7、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活动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减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5)新中国到底是如何除旧革新的扩展阅读:

1、土地改革的背景:

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仍维持封建土地制度,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

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他们十分悲惨,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土地改革的目的: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土地改革基本内容:

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 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土地改革运动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究竟该如何看待“土地改革”

⑹ 新中国是如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为了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起草了《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9月,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谈,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道路。10月,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大会传达了中共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多数已经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在商业方面,则在国家掌握一切重要货源的情况下,通过使私营商业执行经销代销业务的方式向国家资本主义商业转变。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趋势。11月,中共中央召集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负责人会议,加强了对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领导。这时,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兴起,最后地断绝了资本主义和农村的联系,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条件已经成熟。全行业公私合营,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是使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步骤。1956年1月10日,北京首先宣布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接着,上海、天津、广州、武汉、西安、重庆、沈阳等大城市以及50多个中等城市相继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在1956年的第一季度末,全国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私营工业已达到99%,私营商业达到85%,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出一系列指示,对民族工商业者的选举权、工作和生活作了充分保障,使民族工商业者在不太勉强的情况下接受社会主义,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中,也存在着过急过快和过粗的问题。同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还顺利地开展和完成了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⑺ 试述近代100年中,中国人民所进行的种种革新与革命探索

近100年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国家富强和和民族独立,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奋斗,进行的种种革新与革命探索,为中国设计了一系列的救国方案和发展模式。

一、师夷长技——强国御侮之道
1.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水平。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①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主要是科学技术水平的差异,西方的强大主要体现在“船坚炮利”,中国的落后主要是技术和武器的落后;②中国应当正视自己的落后,敢于放弃“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抵御外国的侵略;③这一思想既具有爱国、反侵略的一面,又具有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一面。但其主旨是爱国。林、魏二人的议论与活动显然代表了一种对先进的追求和对传统的反思。这给万马齐喑的中国思想界以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历史的悲剧在于,他们的呐喊未能引起清朝统治者的警觉,也未能在社会上引起更大的回响。中国社会在遭受巨痛之后,又沉沉地睡去,终于酿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再次失败的惨剧。
2.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世纪中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业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新的科技革命呼之欲出。19世纪60年代初,受内外交困的形势所逼,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自强”, 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因而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大多是地主阶级中比较开明的汉族官员。他们认识到,必须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通过引进外国的技术、人才、设备,发展工业,增强军事实力,国家才有强盛的可能。他们的理论基础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在外来的逼迫下,闭关锁国的政策终于让位于变革与开放。它的失败使中国失去了一次赶超世界强国的历史机遇,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更加深重。洋务运动的失败告诉人们:腐朽的封建制度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不改革落后的社会制度,中国永无强盛的可能。
二、不甘屈服,农民阶级英勇抗争
1.太平天国的农业社会主义理想
(1)拜上帝教的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从一开始就披着宗教的外衣。洪秀全从西方“借”来了一个上帝,通过他自己的理解和诠释,巧妙地把西方的基督教教义与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的现实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拜上帝教的建立和宣传,洪秀全把无数的处于社会最低层的农民群众聚合在宗教的旗帜下。实现平等、大同的社会理想是中国几千年农民阶级的追求目标。拜上帝教的思想一旦为群众所接受,就将产生巨大的力量。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太平军浩浩荡荡,所向披靡,精神力量不可低估。因此,拜上帝教实际上成为洪秀全宣传、发动反清革命的斗争武器。但拜上帝教终究不是一种科学的思想武器,它的宗教教义与中国传统社会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使得它无法产生持久的精神动力和物质能量,最终归于失败。
(2)《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农业社会主义的美好图景。它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对封建土地制度的彻底否定,从而继承并发展了历代农民起义的斗争思想,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但是,平均分配、财产公有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农民小生产者要求发展私有财产、扩大私有经济的愿望,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仅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在当时社会也是无法实现的。它规定消灭一切私有财产,平均一切社会财富。这显然与中国当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向相违背。同时,它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这种农业社会主义的理想,由于缺乏实施的主客观条件,因而最终只能演化成历史的空想。
(3)关于《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领导人洪仁玕所着《资政新篇》,作为先进中国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首先,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提出了一整套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其基本主张是在中国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其次,它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资政新篇》不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制度联系起来,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同当时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未能满足农民群众渴望得到土地的迫切愿望,因而未能在农民群众中引起广泛反响。因而,《资政新篇》在当时没有实施的可能。
(4)太平天国运动不能成功的原因
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中国已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它所要对付的敌人,不但有掌握全国政权、作为封建势力中心的清朝统治者,而且还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中外反动势力为维护各自的利益,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2.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
(1)关于“扶清灭洋”的口号
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选择。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进入高潮。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极端仇视,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 “灭洋” 口号,反映了民族矛盾已经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冲击。但义和团不能正确区分外国人与外国侵略者、外来侵略与外来文明,使“灭洋”带有笼统排外的落后性。对于口号中提出的“扶清”,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扶助清政府,它带有非常明显的扶中国、保中国的内容。但也容易使群众丧失对清政府的警惕性。总体而论,“扶清灭洋”不是一个科学的口号,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人们对清政府的警觉,最后被清政府出卖,这成为义和团运动一个沉重的历史教训。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阶级地位和狭隘眼界限制了他们,使他们不可能对清政府和帝国主义从阶级本质上进行分析和认识,不可能对世界形势的发展有科学的认识,从而提不出科学的反帝纲领和斗争策略。

三、追欧揖美,走资本主义道路
1.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之路
(1)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9世纪七十年代,伴随着西学的传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了。19世纪末,维新思想终于发展到顶峰。康有为、梁启超成为维新派的领袖人物。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存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深刻地触及到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社会主题,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要求。维新思想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1898年的戊戌变法把维新运动推向了最高潮。103天的新政,是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化为政治现实的伟大尝试,是中国社会脱胎换骨,改造自我的一次极好机会。然而,由于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变法没有逃脱失败的命运。
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
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维新派的代表人物都是爱国者,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爱国救亡这一主题的,因此,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对旧制度进行了不少改革,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维新派企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局面的主张,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巨大进步。
维新派抨击封建专制,大力提倡西学,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因此,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道路
(1)资产阶级选择革命道路的原因
清政府在镇压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签定《辛丑条约》、实施新政破产后,其腐朽、反动的本质进一步暴露。随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近代中国两大社会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民同清朝政府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由改良发展到革命已成为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所以,20世纪前十年,资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具体表现在:第一,革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经济上,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物质基础;阶级力量上,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成长起来,力量进一步壮大;思想上,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革命逐渐成为社会主要思潮;组织上,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同盟会的成立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政党统一领导的新阶段;政治上,三民主义的提出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共同的奋斗纲领,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第二,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清廷立宪失败后进一步孤立衰落,革命势力在收回利权的斗争和武装起义中不断壮大。第三,革命时机成熟。保路运动调动湖北新军,清廷在湖北统治空虚,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
(2)三民主义的含义及其评价
民族主义的含义,一是反满,即推翻满清政府;二是独立,即建立“民族的国家”。民族主义的提出是民族矛盾的反映,它在客观上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广大爱国者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但是,它把反清与反帝相混淆,既不明确反帝,又容易产生排满情绪。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共和国。民权主义是阶级矛盾尖锐的反映,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实现民主、自由平等的愿望。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的核心,政治革命的根本。它与民族主义紧密相联,从理论上解决了资产阶级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夺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对革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它要求推翻封建专制政府而不是消灭整个地主阶级,因此反专制是不彻底的。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建立资本主义的土地国有制其目的在于消除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它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希望从封建生产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把解决土地所有制与发展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的革命纲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农民的同情。但它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也不可能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总之,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在与改良派的斗争中,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了重大作用。但它并不是一个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不可能指导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这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
主观上::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严格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主要敌人帝国主义。他们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他们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彻底推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他们害怕袁世凯的军事实力,不敢强硬对抗。
客观上:帝国主义的破坏。帝国主义和各种反动势力勾结起来,他们施展各种手段抵制和破坏革命,为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提供了坚实后盾。立宪派与旧官僚的内部破坏。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在革命的紧急关头也乘机进攻革命党人,迫使革命党人向袁世凯妥协退让。袁世凯的个人因素。袁世凯掌握了清朝全部统治大权,拥有雄厚的军事力量和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他施展反革命两手,软硬兼施,极尽欺骗之能事,最终骗取了革命党人的信任,篡夺了革命胜利果实。
(5)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从北洋军阀政权建立到“二次革命”爆发前,革命党人在政治上依靠临时约法、责任内阁制、议会选举等议会斗争方式,试图通过议会斗争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国政体。宋案真相大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重新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1913年,孙中山发动国民党进行武力讨袁的二次革命。但由于北洋军力量的强大,国民党内部力量的涣散,这场斗争也以失败的结局而告终。1915年,袁世凯称帝,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维护共和制度,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们将讨袁斗争进行到底。结果挫败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恢复了“民国”的国号,基本上实现了倒袁的预期目标,但维护民主共和的最终目标没有实现。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先后出现了张勋复辟及段祺瑞政府拒绝恢复约法和国会的倒行逆施,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号召人民采取武力行动反对复辟帝制。在认识到段祺瑞的真面目后,孙中山提出打倒假共和,建立真共和的主张。他以拥护《临时约法》为号召,举起护法讨段的旗帜。结果依靠西南军阀去反对北洋军阀,使护法运动归于失败。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也没有解决好革命依靠的力量,这是维护民主共和斗争接连失利的重要原因。至此,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的方案彻底失败。
3.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的破产
(1)如何评价“新政”和“预备立宪”
“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内容大体出自戊戌变法,但实质却不一样。就其目的而言,主要是取悦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新政方面,主要内容包括:经济上奖励实业,教育上兴办新式学堂并废除科举制度,军事上编练新军等。这些内容并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1905年开始的“预备立宪”虽然迈出了政治的第一步,但由于清朝统治者不愿放弃专制权力,使得这一场轰轰烈烈的立宪运动最终变成了一场骗局。但是,清政府这些改革与让步,客观上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政和预备立宪均是清政府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是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但结果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地主阶级的落后性。
4.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有史以来,还不曾有过像新文化运动那样敢于向封建势力挑战的思想运动来打破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旧传统,推动社会的进步。如果说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还是披着孔学的外衣去干那“离经叛道”之事,而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也没有从正面去触动孔学的思想统治,那么这时的思想家都是第一批自觉地向封建礼教提出全面挑战的勇士。新文化运动对许多中国人来说,特别是广大青年,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这一运动的发展,吸引了许多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学生集合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为迎接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做好了思想准备。
前期新文化运动也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认为离开对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根本改造,仅仅依靠在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可以根本改造国民性。没有揭示孔学的社会根源并进而指出改造中国现存社会制度的必要性。没有对工农群众的痛苦表示真切的同情,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新文化运动前期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领导者的阶级局限性和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当时站在斗争前沿的还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民主派,他们的旗帜,他们用来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武器,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是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里找来的。他们的斗争目标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道路,因而也就不能同群众运动结合起来。他们在思想方法上也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和形而上学,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看法都有偏激之处。由于阶级和思想方法的局限性,他们提不出实际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案,因而不能给中国人民指出真正的出路。
5.实业救国梦难圆
实业救国思潮出现于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加深大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不少民族资本家热心实业,期望以此富强国家,他们喊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有了提高,实业救国思潮蔚然成风。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法令,激发了他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兴高采烈的实业家认为,工商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已经到来。广大人民群众掀起“爱用国货”、“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获得了极好的发展机遇,中国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然而好景不长,一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官僚资本主义的打击与压迫,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奄奄一息。这充分说明,只要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性质不改变,只要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不被推翻,民族工业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实业救国的梦想就永远不可能实现。
四、师从苏俄,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1.先进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李大钊成为宣传社会主义的第一人。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运动的主流,受民主与科学精神的洗礼,大批先进的知识青年如饥似渴地讨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那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并被广大知识青年所接受呢?
①从中国革命的实践来看,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种种努力都陷于失败。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屡战屡胜的资本主义方案,在中国却屡战屡败,这使得部分先进青年对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产生了怀疑和动摇,他们迫切地需要寻找到能迅速解决中国问题的“良药”;
②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成果。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处于艰难困苦中的中国革命树立了现实的榜样,也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③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革命理论以其严谨的科学性、革命性,很快就吸引了大批先进青年。中国知识青年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并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来思考中国革命的前途。从此,大批先进青年聚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马克思主义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拯救国家的思想武器。
2.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创建
1921年,中国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条件逐渐成熟。①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②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③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党的诞生奠定了组织基础;④苏联及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为党的诞生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支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与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⑻ 对戊戌变法内容除旧布新的分析

1、光绪帝和几个书生的全变和大变的急进变革得罪了整个上层阶级,包括知识分子, 废除科举堵住了某些知识分子的升官之路。 而日本则是稳健的改革 ;

2、戊戌变法和之后慈禧太后的新政都有洋人的破坏 .而日本的改革受到洋人的扶持 ;

3.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皇帝,缺少中央地方的官员及民众的支持,帝国主义与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封建势力强大,代表民主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薄弱,无法与其抗衡,又加上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脱离群众.

上面的两个原因,以第一条为最主要,下面仔细说一下我的理由:

至于有人说失败是因为“主观方面,中国资产阶级发展不彻底,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客观方面,中国封建反动势力太强大,严重阻碍 。”这个是教科书的标准答案,但却是不符合事实的。其实,这里的主客观因素日本和清代都也有这个问题,日本的封建反动势力的反抗甚至比中国还强大,比如日本改革之后,日本九州的封 建势力就发起对新政权的武装进攻。

1895年的甲午战争失败后,1898年由光绪帝帝主持的戊戌变法维新应运而生。在教科书和主流媒体的影响下,人们基本上认为戊戌变法运动是慈禧太后镇压的,慈禧太后是阻碍中国进步的祸根。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甲午惨败,老佛爷岂能无动于衷? 据费行简《慈禧太后传信录》载,早在变法之初,慈禧太后即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 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 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光绪帝帝素怕慈禧太后,待到慈禧太后太后太后坦露心迹,抑郁顿释,也就在 几个书生的簇拥下放胆行动起来,恨不得把一千年的任务在一个礼拜之内便大功告成。欲速则不达,反而适得其反,得罪大批既得利益者。光绪帝和维新派全变、大变的急进变革主张,造成整个社会结构的强烈震荡,使许多与现存社会有利害关系 的社会集团和政治势力觉得受到了威胁。百日维新期间,上谕达一百一十多件,令人目不暇接。各地方官员都怨声载道。光绪帝严惩阻挠变法的官员,树敌太多。至于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又在庞大士人群体中引起普遍恐慌。

几个书生的所做所为就要导致清朝的崩溃了,慈禧太后不得不走出来稳定政局,吞下 “血腥政变”的恶果。 在处理戊戌变法上,慈禧太后有功无过。慈禧太后当时要是真的要像武则天那样有野心,那她为什么不称帝呢?因为种种原因,慈禧太后已经被丑化的不能再丑化了。

慈禧太后是支持改革的,这个由她自己主导的新政证明了这一点,“前因中外积弊过深,不得不因时制宜,力加整顿。而宵小之徒,窃变法之说,为煽乱之谋。业经严拿惩治,以遏横流。至一切政治有关国计民生者,无论新旧,均须次第推行,不得因噎废食。”但处在那样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她不具备有一个最高统治者应有的知 识素养。她没有主动吸纳新知识的渴求和行动,因而在不少问题上表现出惊人的无知,如认为修铁路破坏风水,火车要用驴马来牵引等等(但这也不能全怪她,那个 时代的知识背景就是如此)。她的无知影响到她所支持的洋务运动和同治中兴的实 绩。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受教育水平和时代的局限性,她对事态的严重性、改革的 进程和目标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通盘考虑,在外力的刺激下被动地调整政策。 在 新政实行后,还是犯了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维新的冒进的错误,日本的维新用了 20年完成,而慈禧太后用了8年。由于改革的步子太大太快,导致政局不稳定,导致权力下放,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保路运动。 这里强调一下,清朝的灭亡不是因为通常说 的什么腐败,而是自己的改革大跃进。这和当年苏联解体的原因相似,苏联解体不是因为腐败,而是激进的改革。

从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而西方列强在东亚侵略的主要目标是地大物博的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对西方列强力量的牵制,都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日本维新派本身也比较注意外交斗争策略,尽量利用英法、英俄之间的矛盾。而清朝戊戌维新已经到了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因为中国土地大,人口多,发展起来对其他国家不利,而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其他国家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无所谓好坏来评价他们的侵略行为。正是为了让中国这个睡狮永远也不醒来,西方对日本的改革维新大力扶持,而对清朝晚期的戊戌变法采取破坏行动。所以,从国家利益角度来说,西方抑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从东西方第一次碰撞就开始了,西方抑制中国的政策现在还在继续,并在可预见的将来持续下去。西方对中国的抑制和中国姓封,姓资或者姓社无关的。而日本土地面积小,再怎么发展也不会对西方构成严重的威胁,这也是为什么西方自明治维新起就一直受到西方扶持的原因,用一个强大的日本控制中国的发展。

戊戌变法另一个失败原因
戊戌变法中袁世凯的告密是关键情节,传统的说法是:因袁世凯告密而导致慈禧政变。究竟袁世凯怎样告密?至今众说纷纭,留下重重疑团。变法运动,从戊戌年四月二十三日(即1898年6月11日,以下均用旧历)光绪下《明定国是》诏谕开始。接着新政上谕,如雪片飞下,频频颁发,而守旧派推宕拖延,全力阻挠。新政无法实行,诏谕全成空文,两党形同水火,势不两立。七月三十日,光绪帝颁密诏给杨锐,嘱维新派妥筹良策,推进变法。密诏中说:"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它?"光绪帝意识到将有变故,自己处在危险地位,流露出焦急心情,要维新派筹商对策。八月初二日又由林旭带出第二次密诏,令康有为"汝可迅速出外,不可迟延。"康有为、梁启超、林旭、谭嗣同等维新派的核心人物跪诵密诏,痛哭失声,誓死搭救皇帝,不得已铤而走险,决定实行兵变,包围颐和园,迫使慈禧太后交权。八月初三日谭嗣同夜访法华寺,会见袁世凯,说袁举兵杀荣禄,围颐和园,对慈禧太后则或囚或杀。此后事情的发展有不同说法,传统说法是:袁世凯是个两面派,一面假意和维新派周旋,骗得光绪帝封他为侍郎,另一面看到慈禧的势力根深蒂固,决定投靠旧党。他用假话哄走了谭嗣同。八月初五日向皇帝请训,当天乘火车回天津,向荣禄告密,出卖光绪帝和维新派。当夜,荣禄赶回北京告变。八月初六日晨,慈禧临朝训政,囚禁光绪,捕拿维新派,杀六君子,百日维新遂告失败。

⑼ 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都有哪些

一、国营盐业单位占领盐业阵地:

自贡市是1949 年12 月5 日和平解放的。解放前夕自贡盐场处于井停灶歇,运输基本停滞。解放初人民政府对食盐实行公私兼运、兼销政策,由于原有运商对人民政府的政策怀疑、观望,加之自贡周围常有残匪抢劫,特别是1950年初,土匪盘据富顺龙观山一带,经常抢劫盐船,枪杀船户。1950年3月邓泸段土匪一次抢劫食盐竟达2万担左右。面对这种情况,川康盐局军事总代表杨寿山同志,亲赴沪州川南行署,请求派兵清剿。一面以公盐带头,盐警部队实行武装护运。对运盐汽车和木船采取逐车逐船派盐警部队持枪护运到达销地,借以疏运场积,保证各地民食需要。不久土匪肃清,运道逐渐恢复正常。

1950年5月,川南盐业公司成立,对自贡场存盐斤和新产绝大部分仍由国营盐业运销部门自运出场,仅有少数运商如大昌裕等及贵州部分运商认运少量盐斤到指定销岸销售。1953年起,由于食盐是人民生活每日不可缺少的物资,人民政府实行食盐统一公收,统一分配,有计划调运的统购统销政策,不能由私商自由买卖运输,盐的运输全由国背盐业运销部门按计划调运,从而占领了整个食盐运销阵地。原盐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为了便于统一安排生产,保证民食和工农业生产需要,由轻工部负责计划收购与统一安排,就场放销等工作。从1958 年一月一日起将原盐订为部管物资,以利统筹安排产销,合理组织调运。在分配调运时,必须根据“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贯彻轻工部规定的:统一计划,分区平衡,划片定点,就地就近供应的办法。直至现在,自贡盐业分公司仍执行轻工部统一计划,经省主管盐局平衡下达调运计划调运,原盐的运输由国营企业按轻工部统一平衡计划、管理、调运,彻底改变了旧中国时而委托运商,时而官商兼运,时而招商认运的办法,从而保证了人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的需要。

二、自贡益长途运输路线和运具的改变.

自贡盐运输在旧中国是极为落后的,系以水运为主,仅靠自贡釜溪河运盐。该河从火井沱至邓关闸捻为60 公里,至邓关李家湾为73 . 60 公里,摊险甚多,旧用石德或木捻十多道,蓄水放船,而上行船在枯水不能装载,也要放水行船,并用多人拉纤。由自流井至邓关,经过各滩必须搬滩过坳。川康盐局为了增产赶运,1940 年开始修建船闸,在金子幽、沿滩、邓关三处各建一座,于1942 年6 月全部竣工,用款380 万元。船闸修好后,经过险滩,不再搬拨,每船运量增加百分之五十,闸修好后,每船往返并邓七天,每年可达四十余次。自贡解放初期仍以这条水运线为主,分四段运输,即并邓段、邓消段、沪渝段、重庆以下。从自流井至邓关是槽船,邓关至庐州是拨船,沪州以下是长船,到达笋州以.后,除消纳计盐之外,其余分道运行。

1 .永岸:由泸经木船运叙永,边盐再由汽车运贵州的毕节、安顺等地。
2 .仁岸:泸州用拨船运合江,仁边盐再用船运贵州赤水、茅台等地。
3 .綦岸。由江津的江口船运某江,边盐再经东溪、石角,水、陆运贵州松次‘洪水用汽车)经川黔公路入黔。
4 .渝岸:由长船运重庆,黔盐再由海棠溪用汽车经川黔公路运贵州遵义,贵阳、安顺、镇远等地。

5 .涪岸:长船或轮船运涪陵,保计盐船运彭水,盐船运贵州思南、沿河;陆运由江口运贵州的婆川、龚滩,德江等地

6 .渠岸 由嘉陵江用木船在渝接转运合川等地。
7 .万岸 由下游船接转运万县等地。

8 .湘楚岸:由轮船或木船在渝接转至宜昌再转湖北,湖南各地。

票盐,即自贡本销盐规定就场放销,一般采取陆运,以汽车、牛、马驮运或人力挑运至富顺、内江、隆昌,荣昌,资中、资阳、永川、壁山、荣县、威远、沪县、南溪、自贡市郊等。以上根据1950 年统计,水运149 , 250 吨,汽牟2 , 400 吨,就场放销30 , 020吨,水运占总运量的80 %以上。

邓关至庐州段(沱江)全长105 公里,每年1 一4 月和12 月五个月时间均为枯水季节,水位低落、滩险很多,船支装载量天减,一般减到六成左右,较大的船支更不正常。由于滩险过多,船支运效大大降低,平时能走四个航次,枯水也只能走三次以下,枯水期运盐极端困难,沱江邓沪段的拨船新中国成立后由富顺县组织起来,成立航运公司,归富顺航管站领导和管理,共有木船载遗量S , 000 吨左右。解放以后,自贡井邓段槽船淘扶,由邓沪拨船直运,从自流井至沪州,节省了提拨换装费用,缩短了运输时间。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邓关盐厂于1959 年建成,年产量近式拾万吨左右,其他物资的运输也逐年增加,如粮食、甘蔗、沙石、砖瓦等,运力和运量发生矛盾,运力不足,物资积压。省内河处,宜宾中心航管站等单位于王960 年从内江、资中、资阳、简阳、消县、长宁、叙永等外港调来船支,载重量3 , 000 吨以上,参加邓消段运输,以运盐为主。

自邓关盐厂1959 年投产后,自贡老厂盐斤停止水运,因邓消段枯水期间运盐特别困难,水枯时,滩槽处水深仅2 市尺左右,船支必须减载。解放初,滩槽轮处,通过航管部门历年整治,每年用于沱江养河费10万余元,使部分滩槽发生了变化,有的滩槽浅变深了,有的槽窄变宽了,有的险滩不险了,有的滩槽弯曲变直了。至1966 年经富顺航管部门与自贡盐运站会合调查影响盐运的还有35 处。
这些险滩至今仍在枯水季节影响盐运,因此枯水期间不能充分利用运力,在经济上增加费用。航运主管部门决定:在枯水期实行枯水补贴,根据每年枯水实际情况,协商决定补贴办法。

1966 年富顺县人民政府决定枯水补贴标准:沱江邓庐段不管船支大小,下水一律按实装吨位的百分之四十运费补贴,每年从12 月l 日起到明年4 月30 日止。
1074 年省交通局规定:沱江邓庐段从李家湾至沪州调为60 % ,自1974 年5 月1 日起执行。

为了解决邓关盐在枯水期多运,于1973 年3 月31 日省交通局,省盐局在屏山召开水运片区会议,以沱江水急剧下降,水深1 . 3 至1 . 5 市尺,运费收入不够船工工资,运输企业严重亏损,于同年3 月27 日在富顺县航运公司座谈协商,有省盐务局,富顺工交局,航运站等单位负责同志参加研究协商解决办法如下.

1 .根据省屏山会议纪要.沱江在枯水位时期一般船只装载不足五成时按五成计算运费,其补贴加成按规定计算,时间从1973 年4 月1 日起执行。五成以上按规定计算。

2 .双方配合,要求作到量水配载,凡水位在1 . 5 市尺时,一般船只(载量2 峨吨)装载要求达到三成,其余载量船支,只按实际过水成数派载。

3 .如水位下降到船只装载两成以下时,双方进行协商采取必要措施,维持装到两成,力争多运。

沱江,邓沪段运输困难,尤共是枯水季节,仍力争水运,因邓关盐上运自贡装火车的多了,加大火车运输压力,影响自贡老厂产盐运输,同时沪州各县销区及合江转赤水、泸州兰田坝转毕节,镇雄、威信等地的盐斤必须水运为合理。因此,为减少销区对邓关盐水运增加的费用,从1963 年起在食盐分配价内,每吨降低12 . 00 元,1965 年起又决定调整食盐分配价,邓关盐每吨降低15 . 00 元,平衡运费差额。

泸渝段运盐,解放后以轮船运盐为主,有时也有长船。重庆港务局在庐州成立办事处,办理该段运输业务,并在九龙坡,兰家沱建立港口及货台,中转沿长江水陆联运重庆、长寿、丰都、涪陵,万县、巫山、宜昌、湖南、溯北等地盐斤,经由重庆沿嘉陵江上运合川、武胜、南充,和沿长江至涪陵经乌江至彭水、龚滩、沿河,转沿河沿线。由彭水至黔江,由龚滩沿公路至酉阳、秀山等地。

1951 年成渝铁路通火车到内江,1952 年自贡老厂大、张、贡、郭四大盐厂产盐由自贡用汽车运至内江东站盘龙坝装火车运往成渝沿线各地,由内江汽车公司驻自贡36 队承运73 , 360 吨,自贡盐的运输流向和运具开始起着变化。

1956年12月内昆铁路修到自贡,开始在自贡火车站装车,用火车运盐,自贡盐业运输得到根本改善,各种运具的比重起了巨大的变化。

据1957年统计:火车运盐322 , 700吨,水运75 , 875 吨,汽车8 , 680 吨,就场放销as , 316 吨,火车运量占72 . 90 % ,水运降为16 . 80 % ,自贡、舒平两个火车站装火车铅内昆线至宜宾、内江,主要干线运盐基本流向如下:

l ,由内昆铁路至内红,沿成谕铁路经铜罐驿、小南海至重庆,并铜罐驿沿襄渝铁路至万源,经小南海沿川黔铁路至遵义、贵阳、至水城西,沿湘黔铁路至贵定。

2 .由舒平沿内昆铁路至宜宾,沿宜琪铁路至珙县。

3 .由舒平、自贡沿内昆铁路,成渝铁路至广元,沿广旺铁路至加川。

4 .由自贡、舒平沿内昆铁路,成渝铁路至古家沱,通过专用线至兰家沱,沿长江陆水联运至长寿,涪陵、万县。

5 .由自贡、舒平沿内昆铁路、成渝铁路沿公路至温江专区各县,阿坝、甘孜两州。

6 .由自贡、舒平沿内昆铁路经成渝铁路,沿宝成铁路至广元,由广元沿公路至通江、南江、巴中、平昌,由广元沿嘉陵江至苍溪、间中、南部、南充.

7.由万源沿公路至城口。

邓关盐厂产盐从白节子河运至李家湾沿沱江至长江,水运为主,适当以汽车运邓关下盐坝,装拖轮运进邓关绘埝闸(拖轮系自贡市交通局下属木船队所有,每支拖轮可拖带木船或水泥船10支左右,曾有釜溪河上一条龙之称),经釜溪河运至鸿鹤镇铁路专用线站台装火车运往各地,按自贡老厂分配价结算。

因邓关盐厂产盐虽以水运为主,但在枯水期运盐的困难太大,同时邓关盐厂建在最高洪水位以下,每年洪水到来之前,必须运完仓存盐斤。因1973年― 1974年1 号仓均己进水淹过,每年必须上运数万吨盐,以保邓关盐厂再生产的继续进行,和保证盐斤在洪水期的安全。

自贡盐业运输自成渝、成昆两条铁路通车后起的巨大变化,改变了自贡盐以水运为主的面貌。火车运盐节约费用,节省时间,减少中转环节。现在自贡盐运输遍及全省,甚至全国。除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几省外,还运过东北、陕西、江西、上海、江苏、甘肃、广西、广东等省市及出口香港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1976- 1977年间,再制盐还运过河南、河北等省.彻底改变了旧中国自贡盐以水运为主的局限性。新中国成立后,自贡盐运输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自贡盐在市内短途集运的改进:

自贡盐业运输除(火车)陆运和水运所起的变化外,市内短途集运也是=个重要环节,由于自贡盐场除张家坝化工厂和新建邓关盐厂(团庄坝) 比较集中以外,其余三个老厂(大安、郭家坳、贡井)都是解放后接收私人资本家的井灶组织起来逐步发展的,地区分散、产量小、盐包多,点多面广,纵横数十余里。为满足长途水,陆运输装车,装船需要,必须把分散的盐仓存盐集运到车站、码头,做到以盐等车、等船,根据长途运输的要录,确保不积压长途车、船,使车、船随到随装,加速周转,又做到确保生产仓储盐斤及时调运,使生产能够正常进行、解放初期陆运仅靠人力从仓灶抬至公路旁上板架车等短途摄运至车间、码头,人抬距离一般都是几百公尺,甚至有远达千公尺以上的盐仓,’女日和兴灶等,水运盐斤妞用小木船翻滩过坳,驳运至火井沱装船,市内短途集运十分困准,集运费用很高,每吨高达7 元以上,一平均每顿一也在5 元以上。如贡井地区的长土,艾叶滩及贡井沿河井灶的产盐,有的经水运至贡井滩坝换板车运东兴寺下河装船,有的要经过六道滩(艾叶滩、贡井滩坝、中桥、五皇洞、雷公滩、老新桥)到火井沱装船,每经一个滩,由人工抬盐起船,过滩翻捻换船,每段固定一些小船分段转运,自流井盐厂、大安盐厂也要用架车、人力转移集中。不仅费用高,而劳动负荷大,远距离的人工抬盐也不是一般劳动力所能承受的,人抬最远的达两公里以上,板架车运盐远达10 公里以上,加之公路坡度大,如凉高山,光大街等,下坡很危险。由于市内短途运盐十分困难和落后,跟不上盐业生产发展的形势,

1953 年10 月10 日,自贡市委开会研究,为发展盐区交通,“市内公路的修建、盐区公路的培修,从灶到仓,从仓到据点,只靠盐的附加收入,本市收人其他没有”,以上于同年12 月刊日向光生局长传达省委同意公收差价内拨款维修盐区公路,报西南盐局批准,1954年9 月6 日西南盐局同意在公收销售费中每担增加300 元(旧币),于同年只月27 日一列入西南盐局计划。经由自贡市盐局会同自贡市交通局进行调查研究决定如下:

1 .维修和改造盐场运道,使各并灶产盐仓库至火车站,码头都有运盐公路,将原有抬盐小路及石板路改为单车道能通汽车。如和兴路、光凤路、张家山路等。改造坡度,将原有公路提高或降低,如龙井路,将原有公路加宽,如望竹湾路、东兴寺路等。为了下雨天运盐改造路面,将原有炭渣路面改为碎石路面或沥青路面。并于195 了年投资幼余万元修建贡舒公路爹使贡井盐厂产盐集运舒平装运火车。这条公路修建以后,不但盐运便利,对本市油毡厂和荣、威两地进出物资的运输,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至1956 年先后共维修、改造和新修运盐道62 条84 . 00 公里,这些工程的施工组织由市交通局养护段和盐业运销单位配合,以养护段施工为主,资金核人原盐分配价内,每吨O 。60 元,每年均在40 万元左右。于1965 年盐业托拉斯成立省业公司时,采取一次拨款名。万元给市里,以后盐场运道维修由市交通局负责。从此改变市内短途集运的落后状况,达到仓仓通汽车,减轻劳动负荷,节约集运费用,一平均每吨原盐短途集运费由5 . 20 元降到每吨4 . 50 元。

2 .新修和改造河边装盐码头十三处:

由于运盐道路的修建和运输工具的改变,新修和改造集中下河上船的运盐码头13 处,如关外水涯居、鸿鹤镇码头及邓关下盐坝码头。邓关捻闸以上普门寺新货场码头,主要解决邓关盐水运不出由团庄坝盐厂用汽车运至新货场绕过闸绘,露天包堆,待拖轮上运自贡鸿鹤镇站合装火车,以减少洪水期间邓关仓存盐斤发生损失,该处约可堆盐800 吨左右。邓关盐厂团庄坝1 ? 6 号盐仓下盐码头及郭家坳牛屎山安装缆车至上桥上船,张家沱码头等。

3 .新修火车站台15处:

内昆铁路1956 年12 月修到自贡通车,当时还是临管期间,工程尚未竣工,为了提前运盐,盐业运销部门在罗湾火车站先后修建堆盐货台四处,即六道货台,八道高货台,东兴寺铁桥头货台(现轻工局背后钻井队五七厂》、客站左侧黄沙货台,可堆仓盐6000 吨左右。现在装火车用的堆盐站台10 处,都是从1966 年以后逐步修建的,共计181 何105 个货位,面积8,170 平方米,可堆包盐7920吨.

4 .逐仓修建上盐货台,捆盐蓬及拖车回车坝:

从1954年以后,逐步达到仓仓有公路,汽车可直达仓门口运.盐,市内短途集运除水运直接下河外,从盐仓到火车站均以汽车运盆为主,为了汽车到盐仓装盐的速度趣快及安全,采取以下措施:

① 修筑出仓上盐土货台。原来汽车到盐仓装盐均以现捆盐包筑墙搭上跳板,后因跳板经常遗失,搭跳板和拆跳板都影响时间,搭过跳板的包盐污染泥沙,影响包内盐质,采取逐仓修筑上盐货台后,解决了上汽车的问题。

② 逐仓搭盖捆盐拥。捆盐原在仓内或仓门外,仓内扭盐常因仓满不能操作,仓门外捆盐因场地窄小,露天操作,工人日晒雨淋,夏天太阳大了工人不愿操作,雨大了盐斤受损,工人也不愿继续操作,经常被迫停止捆运,浪费运力,完不成集运任务。
3) 逐仓扩建拖车回车坝。1958 年大跃进以后,当时自贡汽车运力不足,为了增加运量,运输部门采取汽车带上拖斗,增加运量,原修单车回车坝倒车困难,又不安全,因此逐仓扩大回车坝,使拖车运盐方便

铁路专用线的修建:

自贡盐场盐的短途运输,依靠人力搬运,-除板架车和木船外,扛运占很大的比重,解放后虽然汽车运力有所增加,运盐道路逐年改善,仍远远不能跟上盐业生产发展的需要,1956 年,内昆铁路提前修筑,自贡张家坝和大安地区是当时盐业生产较多的地区,也是其他工业生产的基地,市里领导部门经过详细调查研究,确定由内昆线自贡车站牵出线起,修一条经过大安直达张家坝化工厂的专用线铁路,由自贡盐局局长刘铭同志到北京参加全祝轻工部盐务总局召开的全国盐务会议机会面报,经盐务总局同意投资300 万元。

这条铁路专线于1956年10月20日开工,到1958年8月18日竣工,实际投资283461 .00元。

此线全长:正线6726.31 米,自贡―大安3.8 公里,大安―张家坝3 . 7 公里,站线大安485.42米,张家坝4496米,共计981 . 42 米,牵出线180米,安全线82米。

这条自张专线的建成,大大节省了盐的运输费;以盐和其他物资节约市内架车、汽车短途运费毛算,
张家坝至自贡火车站运距七公里一每吨汽车运价5 . 03 元,加装卸汽车费每吨0.90元,减每吨盐出仓距离费(平均以100 公尺计算)0 . 60 元等于每吨节约运费3 . 33 元,以1964 年张家坝进出物资106 , 950 吨计,节约运费356 , 143 . 50 元,

大安至罗湾火车站3 公里,汽车每吨1 .动元,加装卸费0.90元,减盐的出仓上站每吨(以产量最大的10万吨真空盐仓计算)运费0.50元,等于每吨节约运费1、86元,再以1964年统计,大安专用线进出物资137200吨计算,共节约运费271 , 912 元,总计每年节约运费628,055.50元,预计五年即可收回自贡铁路专用线的投资。这笔节约款体现在各物资单位,但以盐的集运费为主。自张专用铁路的建成,使自贡盐场不仅是盐运,其他物资豹运输都起了巨大的变化,克服了市内短途运力不足的困难,改变一了自贡盐运的落后面貌。

舒平铁路专用线的建成;

1970年以后,舒平火车站随着自贡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货物进出量增大,舒乎火车站站台货位有限,对原盐和油毡进站待装货合发生困难,舒平站正线又无适当地点修建货台,因此自贡盐业运销站经过与舒平火车站有关领导多次现场查看研究,在舒平火车站的支持下,取得成都铁路局,重庆铁路分局等单位的同意,与油毡厂共建舒平铁路专用线,经由自贡盐业运销站报经省盐业公司批准,在平衡差拨款数万元作为投资,与油毡厂共同修建铁路专用线,于1971年由自贡盐业运销站组织施工,自贡铁路工务段进行技术指导,从贡井盐厂舒平一车间前面与舒平铁路牵出线接轨,全长0.2557 公里,资金原拟与自贡油毡厂共同负担3 后因该厂当时投资有困难,最后扫尾工程款由油毡广负担壹万元左右。该专用线靠盐厂一方由运销站堆盐待运,对面由油毡厂修筑货台使用。以后油毡厂运输需要加长专用线的工程。舒平专用线修成方便了原盐和油毡的运翰,缩短了运线。原舒平1-2号盐仓距舒平火车站站台640公尺,专线修成后1-2号盐仓距专用线运距为161公尺,缩短479 公尺,节约装卸费用。85年后油毡厂自建专用线。

技术革新工柞:

1 .大搞运盐梭槽和轨道运盐。

1958年大跃进中,自贡工农业生产发展,搬运工作需大批劳动力,有的盐仓出盐距离长,坡度大,搬运工人劳动力跟不上盐业生产的发展,为了减轻搬运工人的劳功负荷及劳力不足的困难,由交通局所属各运输站与盐运站在市内基层批发部配合,在大安天成井等用旧钢丝绳搞架空索道运盐,(即天线一处)又用楠竹成木料制梭槽29 处,其中大安4 处,最长梭槽是团结仓292公尺,及劳动仓、东槐仓、长发灶;张家坝2处,郭家坳11处,最长的是天龙井215公尺,邓关12 处。后因梭槽速度太快,容易梭破盐包,遂步淘汰。架空素道和梭槽虽有不足之处,但在当时赶运盐斤起到一定作用,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

196l年以后,由于鸿鹤坝货台大量起运邓关拖轮来盐,从河边上站台坡度太大,由自井运输站施工,在鸿鹤坝扩建货台时,试搞机械化码头,铺设铁轨,用平板车装设卷扬机带动,效果较好,至今仍在使用。盐业运销站在盐场运道维修费内支付37 , 000 元(包括扩建站台),郭家坳牛屎山照样安装一处,运大荣井一带盐斤从牛屎山下河,上桥装拖轮到鸿鹤坝货台装火车。

2 .大搞技术革新使盐运逐步实现机械化:

原盐的计量,装包,逢口和短途运输及麻袋的洗晒都仍热没有改变,使用秤杆计量,用竹蔑创盐装包,人工用针缝口,洗麻袋靠人工洗、太阳晒的落后方法。不仅劳力用得多,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更重要的是不适应盐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和食品卫生,为本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
省轻工局,省盐业公司先后投资拨技革专款396,344.90元,投入改革。

在上级领导重视和有关单位的支持协助配合下,技术改革项目取得研制基本成功的有:原盐计量包装机,运输堆码工程、卤袋洗烘设备等,解决了一些突出的矛盾,为实现盐运的机械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四、争取多运

自贡盐运1952 年前以水运为主,1956 年内昆铁路通到自贡以后,以陆运火车为主,结合水运。由于火车、木船、轮船分别为铁路、航运、港务部门掌握,虽有年、季、月、旬计划,但经常发生车流阻塞,船支周转受阻的影响,不可能做到按旬、按日均衡运输,根据这一特点,铁路和航运部门批准的月、旬运输计划,做好短途的平衡衔接,以短途保长途,做到以盐等车、船,但由于长途车船不正常,造成车站及码头阻塞,使短途运力积压,影响原盐生产仓库周转,有时又因短途不足影响长途车船装载。自贡盐业运销部门一贯重视盐的运输,提出了以运保产,以运保储,以储保销的方针,因此一旦出现矛盾,盐业运销部门的干部和工人,特别是负责调运的人员,必须傲到勤跑、勤联系,勤深人基层调查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重大问题研究后反映上级有关部门,千方百计处理短途与长途运输的各种矛盾,争取多运。在处理短途运输紧张的矛盾方面,由市运输指挥部专门召开会议,由工交部长亲自主持,动员各有汽车单位和专业汽车部们,除白天完成本质任务外,加夜班运盐,这样基本缓和了短途运输紧张矛盾.

由于铁路系统组织很严,一切服从调度命令,火车运输分重点和一般,盐运在铁路运输中不算重点,为了处理好这个矛盾,就要做到前面所说的以盐等车,车皮一到马上装运。为把自贡原盐运出去,运输部门的支持和有关部门同志的努力下,自贡盐的运输基本得到了解决。

⑽ 新中国初期进行土地改革的原因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标志

新中国实施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土地改革开始于1950年到1952基本完成。

开始的标志是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性质: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是我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领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前,占全国面积约三分之一的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第一次土地改革运动是指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新解放区开展的土地制度改革斗争。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解放战争过程中,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约有1.6亿人口)已经实行了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新解放区则尚未实行土地改革。为了彻底实行土地改革,1950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开始在新解放区实行土改运动的准备工作。

(10)新中国到底是如何除旧革新的扩展阅读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时,采取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

为了深入地发动群众,各地政府都派出土改工作团深入农村,发动农民群众,建立农会,组织农民向封建地主阶级开展斗争,建立了城乡最广泛的反封建统一战线。

到1952年底,除西藏等少数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农村胜利完成。加上老解放区土地改革,全国大约有3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大约7亿亩土地和其他一些生产资料。

土地改革的胜利,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从“大锅饭”到“大包干”,土地所有权归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归农户,这是所有权和使用权在土地上的第一次分离,也是农村人地关系的一次重大转变,更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经营体制的一次重要创新。这次变革,为深化农村改革积累了经验。

1984年,我国基本完成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自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正式确立。但改革的步伐并未停止。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在改革开放中不断调整完善。

2002年,这一制度终于形成立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国家依法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土地改革

阅读全文

与新中国到底是如何除旧革新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为什么这么好 浏览:853
伊朗和美国为什么有仇 浏览:165
为什么印尼人喜欢喷香水 浏览:145
印度歼10怎么样 浏览:676
越南马皮凉在越南哪个位置 浏览:832
伊朗女人戴什么手表 浏览:993
买越南媳妇多少人民币 浏览:413
去伊朗旅游带多少钱 浏览:23
想陪你很久很久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789
英国人怎么评价约翰 浏览:912
印度订不到酒店怎么办 浏览:932
传说对决印尼服怎么进 浏览:673
关于英国论文怎么写 浏览:406
意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车 浏览:581
伊朗对西班牙怎么样 浏览:895
1元换多少越南盾合适 浏览:172
越南610是什么金 浏览:277
印尼什么时发生地震 浏览:35
印尼红龙鱼15公分怎么看 浏览:567
中国公元前900年什么时期 浏览: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