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农业政策如何演变

中国农业政策如何演变

发布时间:2022-10-01 05:09:00

Ⅰ 新中国农业税制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哪些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政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农业政策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农业哺育工业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
农业工业并行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
工业反哺农业阶段。2000年至今。

Ⅱ 中国农业从改革至今有什么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产量稳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一、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主要农产品供求呈现新格局
10月25日,河北省宁晋县东旺村几位农民正在将丰收的玉米码垛。据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介绍,2008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9237.17万亩,粮食总产量预计将达到2903.15万吨,比2007年增加61.60万吨,增长2.17%。粮食生产将实现自2004年以来的连续第5年增产。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我国农村改革突破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终结了延续2600多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对种粮农民进行“四补贴”(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农业生产持续稳步增长。
(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以及人均占有量均大幅度增加
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0160万吨(10032亿斤),比1978年增加近20000万吨(近4000亿斤),增长65%;棉花产量达到762万吨,增加了2.5倍;油料产量达到2569万吨,增加了3.9倍;糖料产量达到12188万吨,增加了4.1倍。肉类总产量达到6866万吨,增加了6倍多;水产品产量达到4748万吨,增加了9倍。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有较大幅度提高,2007年粮食人均占有量381公斤,比1978年提高19.4%;棉花5.8公斤,增长1.5倍;油料19公斤,增长2.5倍;糖料93公斤,增长2.7倍;水果138公斤,增长19倍;肉类人均占有量52公斤,增长4.3倍,水产品36公斤,增长6.3倍。粮、油、棉、水果和蔬菜等农产品全面稳定增长,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农产品品种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更加注重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更加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和优质化水平明显提高。

Ⅲ 中国农业政策的演变

①秦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秦朝:实行土地公有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车轨,修驰道。(注重“国”与“朝”的区别,这在很多标题中都曾经出现!)(中间的朝代可以忽略,但是北魏需要复杂了解一下) ③唐朝: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消费;中后期实行两税法。④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推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市易法。⑤明朝:一条鞭法;引进和推广高产作物。⑥清朝:奖励拓荒;公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

Ⅳ 新中国不同时期农业政策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特点:采取经济上保护富农、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核心内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Ⅳ 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一、创新型农业的准备期(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之处,农业的生产水平特别低下,生产效率也不高,农业基础薄弱,处于自我封锁的小农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农业生产力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党中央带领广大农民朋友变更了土地所有权,进行了着名的土改运动,紧接着,国家又在农业生产要素方面进行了改革,在这个基础上还改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研制新式农具,大幅度推广优良品种,在这些措施的积极推动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劳动效率提高,创造了丰富的劳动成果,为之后的创新农业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生产,致力于提高农业技术水平。为了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党中央举办了全国科学大会,在会议中指出农业科技水平是发展新型农业的第一要素,为了早日实现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应把发展农业科技作为首要任务,鼓励农业科技人才自主研发。在政策的鼓励下,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迅速提升,标志着我国农业创新体系正式进入探索阶段。

1978年3月我国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大会的召开成为国家开始重视科技创新的标志,为农业科技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会议中,邓小平同志提出理论“科技人员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极大地鼓舞了科研人员的研发积极性。同年我国举行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会议中指出专业的科研机构对提高科研水平的积极作用。1979年6月,农牧渔业部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在文件中指出当前农业科研的任务是找出工作中的重点,明白工作中的侧重方面,突出各项科学项目的差异性,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创新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农业。建新型农业体系提供了物质条件。

Ⅵ 建国后我国在农业政策上有哪些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变革或调整,这些变革或调整对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产生了不同影响,现归纳如下:
一.土地改革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特点:采取经济上保护富农、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核心内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二.农业合作化
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选,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1955年,政府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内容: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结果: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党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最好的组织形式.
原因: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核心内容: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级性,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全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核心内容:在农村坚持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阅读全文

与中国农业政策如何演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为什么这么好 浏览:853
伊朗和美国为什么有仇 浏览:165
为什么印尼人喜欢喷香水 浏览:145
印度歼10怎么样 浏览:676
越南马皮凉在越南哪个位置 浏览:832
伊朗女人戴什么手表 浏览:993
买越南媳妇多少人民币 浏览:413
去伊朗旅游带多少钱 浏览:23
想陪你很久很久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789
英国人怎么评价约翰 浏览:912
印度订不到酒店怎么办 浏览:932
传说对决印尼服怎么进 浏览:673
关于英国论文怎么写 浏览:406
意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车 浏览:581
伊朗对西班牙怎么样 浏览:895
1元换多少越南盾合适 浏览:172
越南610是什么金 浏览:277
印尼什么时发生地震 浏览:35
印尼红龙鱼15公分怎么看 浏览:567
中国公元前900年什么时期 浏览: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