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数字老式写法比如二十写作廿,求三十,四十,……九十,一百的怎么读写
一百在中文里没有单字写法,二十到九十的单字写法和读音如下:
1、二十:廿,读niàn。
2、三十:卅,读sà。
3、四十:卌,读xì。
4、五十:圩,读xū
5、六十:圆,读yuán
6、七十:进,读jìn。
7、八十:枯,读kū。
8、九十:枠,读huà。
(1)中国唐代的数字是怎么写的扩展阅读:
不管是阿拉伯数字(1、2、3……),还是汉字小写数码(一、二、三……),由于笔画简单,容易被涂改伪篡。所以一般文书和商业财务票据上的数字都要采用汉字数码大写::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本身笔画已经比较复杂,使用机会也少,没有必要再用别的字代替)。数字的这种繁化写法,早在唐代就已经全面地使用了,后来逐步地规范化成一套“大写数码”。
到了明朝初年,朱元璋因为当时的一件重大贪污案“郭桓案”而发布法令,其中明确要求记账的数字必须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陌、阡”等复杂的汉字,用以增加涂改帐册的难度。后来“陌”和“阡”被改写成“佰、仟”,并一直延用至今。
② 繁体的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包括零古代都是怎么写的
没有“繁体数字”,只有“大写数字”。大写数字(简体):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
大写数字是中国特有的数字书写方式。这种方式利用与数字同音的汉字取代数字,以防止数目被涂改。
大写数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出来的,武则天承袭了民间的写法,大量使用大写数字,使之广泛化,普及化;朱元璋出于国家对经济领域的整饬,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强制性实施完整的大写数字,从而完善并规范了大写数字的应用。
大写数字多出现于银行的收据中,这样会有效的防止数字被涂改而伪造收据。
起源
关于大写数字的起源,有隋唐、武后、宋代等几种说法,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清代顾炎武的说法:“凡数字作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等,皆武后所改及自制字。”
其实,顾炎武的说法是靠不住的。程大昌、叶名澧、俞樾等认为数目字用多笔始于唐代以前,乃始差为得之。
吐蕃文书的发掘整理,为我们提供了唐代及其以前数目用大写字的大量的实物上的证据。在吐蕃的出土文书中,大写的数目字非常的多。如《高昌延昌二十七年(587)八月兵部条列买马用钱头数奏行文书》:“用钱壹迁肆伯捌拾文。
③ 古代数字从从零到二十都怎么写的
1、中国古代曾使用象形文字记忆数字
2、后随着通商口岸,罗马数字传入中国。罗马数字是最早的数字表示方式、比阿拉伯数字早2000 多年、起源于古罗马,但它的产生晚于中国甲骨文中的数码,更晚于埃及人的十进位数字。罗马数字用“ 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表示,但是没有0这个重要数字。“0“在罗马教代表邪恶。
3、清朝康熙年间,何国宗、梅谷等人编着的《数理精蕴》,列举了一套专用数字名称:个(100)、百(102)、千(103)、万(104)、亿(108)、兆(1012)、京(1016)、垓(1020)、秭(1024)、穰(1028)、沟(1032)、涧(1036)、正(1040)、载(1044)、极(1048)、恒河沙(1052)、阿僧祗(1056)、那由他(1060)、不可思议(1064)等;
其中前几个是十进制、从亿开始为万进制。
《太平御览》称“十万谓之亿,十亿谓之兆,十兆谓之京,是京谓之垓,”《孙子算经》称“十垓为秭”,说明存在两种不同的计数方法).比个位小的数,按递减,依次为分、厘、豪、丝、忽、微、纤、尘、埃、渺、漠、模糊、逡巡、须臾、瞬息、弹指、刹那(一念之间、六德(《周礼》6种乐器的声音)、虚空(最小可数量)、清静(无限小的数).从选用的词汇来看,显然是用越来越短的时间和越来越小的空间来描述越来越精确的数量的变化了。
4、现在使用最多的是阿拉伯数字和中文数字。阿拉伯数字用于计算,中文数字用于文字描述。大写的中文数字则用于财务制度。
中文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
中文大写: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
④ 用古文子写数字怎么写
如下图:
不管是阿拉伯数字(1、2、3……), 还是汉字小写数码(一、二、三……), 由于笔画简单,容易被涂改伪篡。所以一般文书和商业财务票据上的数字都要采用汉字数码大写: 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兆”本身笔画已经比较复杂,使用机会也少,没有必要再用别的字代替)。
如“ 3564 元”写作“叁仟伍佰陆拾肆圆”。这些汉字的产生是很早的,用作大写数字,属于假借。数字的这种繁化写法,早在唐代就已经全面地使用了,后来逐步地规范化成一套“大写数码”。
古文字数词用法:
一、数词后面带量词,和现代汉语一样,不必翻译。
如:二壶酒;三年释其政。
二、有些加上适当的量词就行了。
如:女子十七不嫁。(十七岁)
一犬。(一条)
百二十城(一百二十座)
三、有些词语虽含有数词,但已成为一个整体概念,翻译时就是一个名词了。
如:乃号令三军。(三军:军队)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宗庙)
然后以六合为家。(六合:天下)
四、表约数,与现代汉语一样。
如:择其一二扣之。(一两块石头)
如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五、“一”字翻译。
数词:一夫作难。(一个)
意动用法: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成一样)
名词:相与为一。(一体)
动词:孰能一之。(统一)
六、两数相乘。
如: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
二八芳龄。(十六岁)
七、数字连用,表示分数
如: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
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十分之九)
脱逃者未及百一。(百分之一)
八、前后数字相加是十的,多数表示“几成”。
如:三糠七粞而犹不足。(三成米糠七成碎米)
⑤ 现在的数字基本都是简体数字,中国古代数字是怎么写的呢
甲骨文和小篆中的一到十10个数字如下:
到了汉代,隶书中的这10个数字就基本上与现在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样了。
到了明朝,又出现了大写数字“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
大写数字和小写数字不是繁体字与简化字的关系。
只有数字“万”和“亿”有繁体字“万”和“亿”。
⑥ 壹贰叁肆到拾怎么写啊
大写数字壹贰叁肆到拾的写法:
大写数字1-10一大写壹;二大写贰;三大写叁;四大写肆;五大写伍;六大写陆;七大写柒;八大写捌;九大写玖;十大写拾。
使用大写数字记数,是在武则天当政的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了;
计数的数目字用大写,是自古一直沿用到现在,虽然解放后有些账目逐渐改用阿拉伯数字,但是重要账目;支票汇款;股票国债票据依旧使用大写汉字数字,目的是防止有人将数字涂改而伪造收据。
1.大写数字是中国特有的数字书写方式,利用与数字同音的汉字取代数字,以防止数目被涂改。
2.早年,数字必须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陌)、仟(阡)。
3.后来“陌”和“阡”被改写成“佰、仟”,并一直使用至今。综上所述,大写壹到拾的写法如下: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
大写数字的使用,最迟也得再上溯近七百年,首倡者当推富有改革精神的唐代武则天。她是绝无仅有的敢于自创文字的女皇;她的名字武曌的“曌”字,就是明证。据明末清初的着名学者、考据家顾炎武所着《金石文字记·岱岳观造像记》,可知《岱岳观造像记》是则天朝所树立的石碑,上面有大写数字。顾炎武考证说:“凡数字作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等,皆武后所改及自制字。”
大写数字在则天朝以后不仅使用在碑石上,也出现在诗文中。唐着名大诗人白居易的宋版《白氏长庆集》中《论行营状请勒魏博等四道兵马却守本界事》有这样的记述:“况其军一月之费,计实钱贰拾漆捌万贯。”其中“贰”“拾”“漆”“捌”都是大写数字。顾炎武说这个“漆”字,本应作“桼”,多的三点是后人妄自加凿的。“漆”后简为“柒”,又省作“七”。
大约到了宋代,官府文书所用计数数字都得用大写。宋代学者程大昌在其所着《演繁露·十数改用画字》中写道:“今官府文书凡计其数,皆取声同而画多者改用之。于是壹、贰、叁、肆之类,本皆非数,直是取同声之字,借以为用,贵点画多不可改换为奸耳。”上面所举有关的记述,都充分证明,使用大写数字记数,是在武则天当政的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