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勤劳但是整体还是那么穷
1.观念错误,勤劳≠致富
客观上讲,勤劳在很大程度上的确能帮助人改善生活,但是至于能不能致富,还得看其他各方面。很多时候,光用蛮力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从事体力的劳动者,如工厂里的工人,每天可能勤勤恳恳干活十几个小时,但是到头来劳动收益却低得可怜。
如种地的劳动生产者,每天可能在田地里干着超体力、超极限的劳动,但是却走不出一个怪圈:始终富裕不起来,甚至越来越穷。
生活中,无数的例子告诉我们,勤劳和致富并不是正比关系的。
我们总以为,只要土地够多,不断开荒破土、毁林造田,扩大耕地面积,就能收获丰厚的粮食。然而,殊不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一味勤劳努力,最终并不一定都有结果。
2.传统保守,缺乏创新
中国人一直信奉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道家处世原则。
老子说“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人处世的人生境界。
受此传统文化观念影响,中国人骨子里深藏着一种执拗的、封闭的思想倾向,且难以扭转和改变。
所以,到了二十一世纪,一个科技创新的时代,传统的农耕文明的弊端就日益凸显。
关于这点,华裔经济学家陈志武曾如此写道:
“在我的老家湖南,农民每天早出晚归,甚至把老少留在家乡,自己常年在外打工,日复一日,一年到头就是为了一份糊口的收入,没有剩余财富,在温饱的上活着。”
是的,这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农民圈的写照。
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和“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的极简人生处世原则有关,还与传统落后的思想以及无法触及的更高一层的知识层面有关。
3.分配不均,贫富差距
如今,改革开放已经过了几十年,百姓也已经从那个一穷二白的贫穷困境中走出。
不过,虽然时代在发展,经济在增长,但是并非人人都已富裕。
自古以来,财富的占有和分配,一直是不均的,即便是当代,也依旧如此。
几年前,一项数据统计表明,中国劳动者,每周工作的平均时间达51.3小时,将近70%以上的劳动者每月需要工作将近28天甚至以上(将近17%的人,周末不曾有过休息),而平均下来的人均年薪,不足3万元。
虽然,时间过了好几年,人们的薪资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加班依旧没有少,“996”工作制依旧是主流,其最终的结果也没有改变:
即工作时长长、薪资低、涨薪慢、不富裕。
而这些数据调查,仅为普通的工薪阶层,若放到农民工作者及底层农村人员上,更是不容乐观。
而富人,则可以更好地利用各种优势,实现资源的垄断。最终,这样的局势,若没有得到扭转,其结果就是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数据表明,中国的富人已经排在全球前列。不过,处于金字塔顶端的人群,那毕竟仅是极少数中的少数代表。
从中足于看出,贫富差距在增大。
4.过剩的劳动力资源,造成的社会竞争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尽管市场已经很广阔,但是在有限的资源环境里,要想争夺一个好的工作,获得一份好的收入,并非易事。
在这样一个僧多粥少的激烈竞争环境下,大多数人只能默默接受现实,牺牲代价来换取低薄的回报。
比如那些工厂里的工人们,每天可能需要花掉一天中三分之二的时间,来为了挣取低薄的生活费。
B. 中国人为什么勤劳却不富裕
从经济学的角度回答了“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这个问题。因为中国的制度成本太高,人们每天勤勤恳恳的劳作,可能不但没有结果,反而把努力用到了抵消别人的劳动成果上。所以,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
C. 中国人勤劳勇敢智慧,为什么还这么穷
因为没有一个特别好的带动,并且经济发展没有特别的好,所以才会变得很穷。生活中也会有很多农民。没有让很多人过上小康生活。
D. 为什么中国人最勤劳却最贫穷
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越勤劳的国家,人均GDP反而越低.中国也属于这种类型. 这是为什么呢?
当一个国家的制度机制不利于于市场交易时,人们的相当一部分勤劳是为了对冲制度成本.这些国家的公民不仅必须更勤奋的工作,而且只能得到更低的收入.
想想有多少的金钱加上青春年华耗在饭局和没完没了的审批手续上了吧.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分白天黑夜的工作的原因,这都是我们为制度成本付出的代价啊! 养费了的却是那帮大腹便便的官员.
我们中国人比世界其他任何民族都勤劳,但我们还是那么穷.道理就在这里.
的确大家都很勤劳,可惜劲都不往一处使。
有人勤劳地爱国,有人勤劳地卖国;
有人勤劳地奉献,有人勤劳地贪污;
有人勤劳地创造,有人勤劳地假冒.......
E. 中国农民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
中国农民怎么勤劳也无法富有的三个本质原因:金融保险类服务匮乏、基础社会保障服务匮乏、商业服务匮乏。在这样的匮乏之下,中国农民基本上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摆脱不了小农经济的弊端,只能挣点“小钱”。并且,一旦自然灾害、商品价格等方面有点风吹草动,便前功尽弃。
经济学家陈志武在《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一书中谈到,美国的市场活力更多是以一套相对完备的金融服务为基础的。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障、医疗保险等为所有家庭构建了一个安全网,少了很多后顾之忧,而教育、住房、汽车等信贷与金融证券的完备,将一生中不同年龄段的收入进行了很好的配置,所以市场活力很强(监管不当引发危机是另一话题)。这是美国经济繁荣背后隐形的力量。这样对比出来的“短板”适合对中国整体状况的描述,实际上更适合对中国农民状况的描述。
其一,城市不好就业,很多农民工只好返乡,但没有小额贷款之类的“第一桶金”,返乡农民除了蹲在门口晒太阳,又能靠什么“与贫困抗争”?其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福利和教育信贷的缺失,在农村尤其突出;其三,农民遭受市场恶意压价的新闻屡见不鲜,不难看出,“市场无形之手”对于农业还缺乏足够的善意,很多“服务三农”的商业模式,其实是在过度压榨农业“油水”,让农民苦不堪言。
这些年政府已经意识到农村基础保障服务的羸弱,并有所动作。但在金融服务、农产品市场方面,用力仍然有所欠缺。而这种欠缺其实是在掏空着中国农民“勤劳”的成果。比如,据统计,近10年中每年都有两亿多农村人口受到旱、涝、虫等自然灾害影响,每年经济损失都在1000亿元以上,但与此同时,我们的灾后保险赔付金额尚不足损失总额的1%。
因此,在鼓励农民“勤劳致富”的时候,也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唯有将农业放置于一个安全的基本网络上,为其搭建一些金融、保险、信贷等方面的“梯子”,为其搭建有充分善意指向的市场服务,中国农业才能焕发出强劲的造富能力。现代农业不能、也决不应该再“靠天吃饭”。
F. 绝大多数古人辛苦勤劳一生,怎么还会一直那么穷
我们一直都在说,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民族。
“勇敢”就不同说了,中国人自然是非常勇敢的。中国古代为什么有那么多农民起义?就是他们勇敢,敢于反抗压迫。虽然中国古代的专制很厉害,但是,因为敢于反抗,只要统治者太残暴,中国人必然反抗。也因此,“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成了让统治者十分警醒的一句话。
除了反抗统治压迫外,中国人还敢于反抗外敌入侵。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文明延续到今天,中间没有断的国家。其它的文明古国,为什么文明在中间就断了?主要的原因就是外族的入侵。那些文明古国的人,都抵挡不住外族的入侵,因而被就灭了。中国古代也曾经遭遇了外敌的强力打击,但是最终都抵挡住了,而且在文化上,还对这些外敌进行了同化。这就是中国人特别勇敢的表现。
再说“勤劳”。中国古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这些文明不像其它一些民族,通过掠夺获得。中国的文明成果,大都是自生性的,而且是输出性的。“四大发明”对人类历史的贡献,就是典型的例子。同时也是因为“四大发明”,不仅让各种文明成果得以在世界上广泛传播,而且也直接催生了外国的大航海时代。
但是,虽然中国古人勤劳,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但是,他们却一直生活在贫困线上,这是怎么回事呢?
三、非常特殊的生活观念。
中国古人不是为了自己活着的,是为了物品和孩子活着的。每个人结婚成家以后,都要努力生孩子,生养很多孩子。但是,由于古代的生活水平低,卫生条件差,医疗条件差,因此,所生的孩子,很多至少有一半养不活。这相当于是白养了,做了无用功。
养了孩子后,还得给孩子准备将来结婚的各种东西,包括给他修房子,给他准备彩礼等等。这其实又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因为有这么多的开销,因此,他们的生活质量肯定就没办法得到保证。
但是,就算这么养孩子,孩子将来对父母,却未必真心赡养。而且,由于他们要顾着孩子,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赡养。因此,这个老人,就算是到了晚年,他们的生活也不会太好。
这样一算起来,很多中国古人,似乎整个一生的生活,都是悲苦的。
G. 中国人如此勤劳,勇敢,智慧,为什么还这么穷
. 因为人口基数太大,即使现在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同美国一样多,中国的人均GDP也不到美国人均GDP的四分之一(中国人口是美国人口的四倍多),这就是“中国人如此勤劳,勇敢,智慧,为什么还这么穷?”的根本原因。
如果中国的人均GDP达到美国人均GDP一样的水平,那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是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四倍多。
H. 老祖宗说勤俭节约 为什么农民勤劳了一辈子 节约了一辈子 可还是那么穷
勤俭节约不等于成为富豪,你收入低自然不行,不节约那就更穷了。没有能力提升自己,没有能力赚更多的钱那就只能解决。这就是自己的问题了,人的能力有高低,社会是相对公平的,能力强赚的就多。
I. 为什么中国人聪明勤劳,却不富有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是2008年10月1日,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陈志武,定价为36.00元。
书中指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也相对很廉价的劳动力,这种劳动力优势在经济增长初期可以弥补、对冲高制度成本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怎样让每个人从增加的人力资本中感到“富有”呢?那就得通过金融体制创新来帮助老百姓把人力资本“兑现”、把他们未来的收入流进一步“证券化”。
J. 中国人勤劳勇敢智慧,为什么还这么穷
千百年的奴隶生活影响的,大多数的人们还在过着类似于奴隶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