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小篆如何区分
主要判别方式就是文字不同,这个就要对于大小篆文字稍有认识。其次就是书写风格不大一样,小篆趋于工稳,书写整齐修长,呈上紧下松之势;大篆苍宏,书写都追求苍茫的气势,笔画比较随意。但是单从书写还是不能一定断定的,有写书法大家写大篆也会追求娥娜多姿,细美工整,如吴大徵、王福庵;有些写小篆也有苍茫之态,帅性之姿,如刘自椟、傅山。
B. 甲骨文,金文,小篆各是怎么回事
1.甲骨文
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
2.金文
是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汉金文 (前221年~前219年)。
3.小篆
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复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 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
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标准,统一全国文字。篆体,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2)中国篆刻字典怎么区分大小篆扩展阅读:
甲骨文特点:
一、从甲骨上的文字看,它们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篆刻的用笔用刀产生了影响。从结构字体上看,文字不仅有变化,虽大小不一,但比较均衡对称,还显示了稳定的格局。
因此从章法上看,虽受骨片大小和形状的影响,仍表现了镌刻的技巧和书写的艺术特色。“甲骨书法”现今已在一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流行,就证明了它的魅力。
二、从用笔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其笔画粗细也多是均匀;由于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显得瘦劲坚实,挺拔爽利,并且富有立体感。
三、就结字而言,甲骨文外形并且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具备了对称美或者一字多形的变化美。而且甲骨文在结字上还具有了方圆结合,开合辑让的结构形式,有的字还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图画的痕迹,具有文字最初发展阶段的稚拙和生动。
四、从章法上看,卜辞全篇行款清晰,文字大小错落有致。每行上下、左右、虽有疏密变化,但全篇能行气贯串、大小相依、左右相应、前后呼应的活泼局面。并且,字数多者,全篇安排紧凑,给人以茂密之感,字数少者又显得疏朗空灵,总之,都呈现出古朴而又烂漫的情趣。
金文的分类:
一、商朝金文
纵然商朝以前已有青铜器,金文之始,实在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初时只有寥寥数字,及至周初,已达千二百余字。商末铸有金文之青铜器日多,然所述仍十分简略,多为铸者或其先祖之名讳。至商亡时,方有文章出现,然其时最长之文,仍仅有四十余字。
二、西周金文
及至周代商起,金文渐兴,天子之事,如昭王南巡,穆王西狩等,多有记述。
三、东周金文
自平王东迁以降,铁器渐见,钟等青铜乐亦渐多,且亦能铸文于青铜器外侧,故金文所录,已非如当初般,只为王公大臣之事,战功、音阶等,皆有铸录。此时金文被广泛使用,堪称全盛时期。
四、秦汉金文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诏令书同文,并于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为小篆,且不再刻铭文于钟鼎之上,由是金文渐衰。及至汉代,民间多铸铭文于铁器之上,青铜之器,不复使用,金文自是不见于史。
小篆特点: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C. 篆文的分类
金文
金文旧称“钟鼎文”,是商周青铜器上刻铸的款识文字。金文结体错综变化,笔画圆匀厚重。明清以来不少篆刻家喜用金文入印,收到古朴生动的效果。金文资料可参阅《三代吉金文存》和《金文编》等书。
籀文
籀文在春秋时期就已在秦国流行了,此后“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见王国维《史籀篇疏证序》),籀文据传是周宣文时太史籀所整理,所以称为籀文。籀文和金文相比形状与结构有些相同,籀文只是更趋于简化和线条化,形体齐整稳定。籀文可从《石鼓文》等金石器物上得见,《古籀汇编》等书收有籀文资料。
古文
古文是战国时期秦国之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使用的文字,也称为“六国古文”。古文形体比籀文更为简化,结构奇诡。古文中还有一种装饰性很强的美术字,如字中带有鸟虫形状、点饰、拖有长尾等特点,在六国的铜器、兵器、陶器、货币、简册、帛书和玉石盟书上都可见到这种文字。可参阅三国曹魏刻石《正始三体石经》、《中山王吕器文字编》、《侯马盟书》等书。
古玺文字 古玺文与六国古文十分相近,是古文之一种。古玺文字形体富于变化,有些字颇难辨识。《古玺文编》专门收录这种文字。
小篆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李斯等人整理的文字,这种文字“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见《说文解字序》)。小篆字形呈纵势,笔画粗细划一,匀圆齐整,排列齐整。用笔圆润而略粗的叫做“玉箸篆”,用笔较细而圆劲挺直的叫做“铁线篆”。参阅秦代的《泰山刻石》和汉代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一书。
摹印篆
摹印篆是秦代用于玺印上的文字,是在小篆的基础上稍加变化,如把小篆垂足很长的笔画截短,圆转的笔画变为方折,把小篆的纵势、变成方形。主要是为了适应玺印的形状。在秦代和西汉初期的玺印上采用的就是摹印篆,应与秦代的权量诏版文字也很相近。这种摹印篆在《金石大字典》、《汉印文字征》等书中均有收录。
缪篆
缪篆是汉代玺印使用的文字,一种为笔画平正方直,字形庄严雄浑,结构或增或损,变化多端,显然受到汉代隶书的影响,这种篆字多不合“六书”之旨,所以称为缪篆,“缪”字含有谬误之意。汉印中还有一种在篆书上加鸟、鱼、虫的形象,或笔画屈曲回绕,这种文字生动灵巧,富有图画性,也有人认为这种书体才是缪篆,因为它更有绸缪之意。《缪篆分韵》《汉印分韵》和《汉印文字征》等书收有这种文字。
除上述几种篆体之外,可供篆刻入印的金石文字还有很多,如陶文、货币文、镜铭文、瓦当文、篆书碑额等。篆刻艺术由于内容、形式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隶书、楷书、行草书也有入印的。
D. 篆刻的分类
1、周玺印:
秦朝以前,不论官印或私印都不称为印,统称为“玺”。
这是中国印章的最早名称。篆刻是大是小,几英寸大几美分小。铜和玉是印刷品。印章上印着印章和铭文。布局松散但不分散。它们伸展自如,精力充沛。小篆刻更漂亮。
2、秦汉官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六国混乱的文字进行了改造,制定了统一的字体小篆。在当时的社会,小篆是一个标准字,所以它也是一个印在印章上的标准字。秦玺的形制与以往不同,其周围使用的是田形架。密封件均匀地分布在盒子里。
3、唐宋以来的官私印:
唐代的印章仍以篆刻的形式存在,但与六朝以前的印章有很大的不同。秦汉时期的印章多用苗族印章和刻本白话文。唐代的官印都是用朱文印的,因为直接盖在彩棉纸上。当时,也有人用官话印刷。
宋代的官印接近唐代的官印。但到了金代,它被印上了“九叠篆”。宋元私印变化很多,用途广泛,质地除铜、玉外,又增用象牙、犀角之类。明代官印也沿用“九叠篆”,尺寸比宋代、元代更大。多数是阔边粗朱文。
清代官印半边用汉篆,半边用满文。常设正规官,官印是方形;临时派遣的官,官印是长方形,叫做“关防”。
(4)中国篆刻字典怎么区分大小篆扩展阅读:
篆刻的刀法,有基本刀法和辅助刀法。基本刀法是冲刀法和切刀法,辅助刀法是帮助填补冲切刀法的不足而使用的刀法,种类、名目较多。
篆刻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
E. 大篆和小篆有什么区别
大篆和小篆的区别有:
1、时间不一样: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大篆是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而成的。
2、特点不一样:小篆的特点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大篆的特点则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3、历史意义不一样:小篆的制定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的过程。大篆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
F. 怎样识别印章上的篆体字
买一本篆刻字典或古文字字典,先估计一下是什么字,再从字典里验证。或从偏旁里查等等,有繁体字的识读基础要好一些。
G. 怎样识别印章上的篆体字
识别印章上的篆体字有很大的难度,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篆字本身难识别,许多字的写法并不固定,如果没有一定的古文字基础,不易分清;二是“篆体字”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金文大篆、小篆、缪篆等等,它们的差别很大;三是篆刻的作者在制作时不会死守“标准”,掺和了艺术变化,以彰显作品的独特性,进一步增加了识别的难度;四是有关篆书的字典都是由楷书查篆书的,不能由篆书查楷书,本来就不认识的篆字,无法查字典。
如果希望自己能识别印章上的篆体字,需要学习篆书知识。根据一般经验之谈,先学好独体的象形字,因为它们通常是其他字的“偏旁”。然后再学不同结构的字,学起来相对容易。
例如“共”字,篆书写作:
上面是“廿”,二十的意思,表示人多;下面是举着的一双手。二十人都举着双手表示共同。
通过这样的学习,还能提高自身的古文字修养。
H. 大篆和小篆都是中国文字,它们的区别仅仅在于一大一小吗
区别不仅仅在字体一大一小。小篆相对于大篆来说,无论是从形体还是笔画上都已经变得更加的简洁了。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而形成的。小篆书写起来也更加的简便,看起来也相较于大篆来说更加的美观。
“大篆者若鸾凤奋翼,虬龙掉尾,或花萼相承,或枯叶敷畅,劲直如矢,宛曲若弓,铅利精微,同乎神化。小篆者或缕纤盘屈,或悬针状貌,鳞羽参差而互进,珪璧错落以争明,其势飞腾,其形端严。”张怀瓘这一说法完美的体现了大篆与小篆的区别。赵宦光在《论九体书》中也提出“大篆敦而圆,小篆柔而方”这样的说法,在千年以前的古人也可以很好的观察到大篆与小篆的区别。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大篆与小篆的出现都推动了我国文字的发展。
I. 篆刻字体:古玺、汉印、汉简、说文、小篆、摹印、简文、玺文、金文、甲骨、大篆、缪篆可以分为几类
你的概念有点模糊。
先分清时期概念:
古玺--古代皇帝及帝后印章的称谓
汉印--专指汉代的印章,有其特有的风格面貌
汉简--指汉代竹简及竹简上所书写的文字面貌
说文--指汉代许慎所着的《说文解字》的略称,此处意为书中所写字体的面貌
小篆--秦统一后的文字俗称
摹印--指临摹印章
简文--“汉简文字”的略称
玺文--专指印章所用的文字
金文--古代青铜器上的铭文
甲骨--指古代殷商时期刻画在兽骨龟甲的文字
大篆--秦统一前的文字俗称,包括石鼓文、金文
缪篆--同上,属大篆类。
清楚了这些,就容易区别了。所谓“篆刻”首先应该以篆字入印,现在常以“篆、隶、楷”字入印。“甲骨文”因其字数不多,不能适应当前使用需要而不常使用,(如能符合个人需要,也能入印,但不能生搬硬套)。总之:“篆刻”要以一种字体风格面貌刻印,又要符合个人使用需求,还要顾及审美特点。
J. 篆字种类都有哪些
,“篆”字《说文解字》训为“引书”,段玉裁注:“引书者,引笔而着于竹帛也”,可见“篆”字、含有“写字”之意。篆书有大、小篆之分。广义的大篆是指秦代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的古文,小篆则指秦始皇“书同文字”后,在秦代通行的篆书。篆刻采用的字体除古代奎印上的古玺文、摹印篆、缪篆、小篆外,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古文和其它一些金石文字都可采用入印。
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周两代使用的文字之一,清代未,在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发现,文字写、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名甲骨文。因多为刀刻的缘故,也称“契(刻的意思)文”,又因甲骨用于占卜,也称“卜辞”文字。甲骨文笔画锐利、瘦硬遒劲,甲骨文资料可参阅《甲骨文编》和《甲骨文字集释》等书。
金文 金文旧称“钟鼎文”,是商周青铜器上刻铸的款识文字。金文结体错综变化,笔画圆匀厚重。明清以来不少篆刻家喜用金文入印,收到古朴生动的效果。金文资料可参阅《三代吉金文存》和《金文编》等书。
籀文 籀文在春秋时期就已在秦国流行了,此后“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见王国维《史籀篇疏证序》),籀文据传是周宣文时太史籀所整理,所以称为籀文。籀文和金文相比形状与结构有些相同,籀文只是更趋于简化和线条化,形体齐整稳定。籀文可从《石鼓文》等金石器物上得见,《古籀汇编》等书收有籀文资料。
古文 古文是战国时期秦国之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使用的文字,也称为“六国古文”。古文形体比籀文更为简化,结构奇诡。古文中还有一种装饰性很强的美术字,如字中带有鸟虫形状、点饰、拖有长尾等特点,在六国的铜器、兵器、陶器、货币、简册、帛书和玉石盟书上都可见到这种文字。可参阅三国曹魏刻石《正始三体石经》、《中山
古玺文字 古玺文与六国古文十分相近,是古文之一种。古玺文字形体富于变化,有些字颇难辨识。《古玺文编》专门收录这种文字。
小篆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李斯等人整理的文字,这种文字“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见《说文解字序》)。小篆字形呈纵势,笔画粗细划一,匀圆齐整,排列齐整。用笔圆润而略粗的叫做“玉箸篆”,用笔较细而圆劲挺直的叫做“铁线篆”。参阅秦代的《泰山刻石》和汉代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一书。
摹印篆 摹印篆是秦代用于玺印上的文字,是在小篆的基础上稍加变化,如把小篆垂足很长的笔画截短,圆转的笔画变为方折,把小篆的纵势、变成方形。主要是为了适应玺印的形状。在秦代和西汉初期的玺印上采用的就是摹印篆,应与秦代的权量诏版文字也很相近。这种摹印篆在《金石大字典》、《汉印文字征》等书中均有收录。
缪篆 缪篆是汉代玺印使用的文字,一种为笔画平正方直,字形庄严雄浑,结构或增或损,变化多端,显然受到汉代隶书的影响,这种篆字多不合“六书”之旨,所以称为缪篆,“缪”字含有谬误之意。汉印中还有一种在篆书上加鸟、鱼、虫的形象,或笔画屈曲回绕,这种文字生动灵巧,富有图画性,也有人认为这种书体才是缪篆,因为它更有绸缪之意。《缪篆分韵》《汉印分韵》和《汉印文字征》等书收有这种文字。
除上述几种篆体之外,可供篆刻入印的金石文字还有很多,如陶文、货币文、镜铭文、瓦当文、篆书碑额等。篆刻艺术由于内容、形式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隶书、楷书、行草书也有入印的。
篆法上最重要的是不能出现错字,每个字都应有出处,最忌以楷书的结构来推想篆书结构,用拼凑偏旁部首的方法,生造出一些字。此外要注意的是在同一方印中,不要采用几种不相同的字体,这样会显得杂乱无章,篆刻家陈师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