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①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国建交。
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④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都促成了会议成功。
⑤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
⑥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邦交关系实现正常化。
⑦在新的国际形式下,中国加强了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国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和促进共同经济繁荣,作为自己对外工作的根本目标。
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时,中国一贯主张互不干涉内政,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而不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异同为标准。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一些国际性组织成员国。
2.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先是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12月底在会见来访的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1955年,于万隆会议,中国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项原则内容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出访亚洲、非洲和欧洲14个国家时,提出了中国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把五项原则扩展到经济领域。
4、1974年,邓小平同志在联大特别会议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1988年,邓小平同志又率先明确提出以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5、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3. 简述新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1、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建国第一里就有25年国家承认了新中国,并同其中的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2、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3、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4、1955年亚非国家在万隆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粉碎了帝国主义阻挠、破坏会议的阴谋,使亚非会议圆满成功,中国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更多的亚非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5、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恢复,中国从此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6、中美、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在国际上形成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4. 近年来中国外交上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腰上的重大事情很多,但是具体的还要应该由外交部门来进行解释。
5.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
国庆到了,回想新中国成立57年来的外交成就,真的是令人瞩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进一步树立主持正义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第二, 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全面发展。
第三, 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取得长足发展。
第四, 与西方发达国家关系呈现新的发展态势。
第五, 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六, 开展睦邻外交打破西方制裁。
第七, 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第八, 致力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
第九, 稳定周边,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合作。
第十, 积极拓展多边外交树立大国形象。
经过几十年的外交努力,我国已基本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工作格局。我们坚信,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外交事业将会取得更伟大的成就!
6. 中国建国以来外交成就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
(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1、中美关系的改善
(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
(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7. 急!!!!!!!!!!!!!!!!!!!!!!!十六大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
中联部部长 王家瑞
十六大以来,党的对外交往工作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亲自参与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实现总体外交目标、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做出了新的贡献。目前,我党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政党、政治组织保持着不同形式的交往和联系。一个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新格局日臻成熟,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民主、进步、开放、创新的良好国际形象正在确立。
积极探索新时期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新格局
新世纪以来,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正确把握世界政党政治发展大势和自觉遵循新时期政党交往规律基础上,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继续坚持党际关系四项原则,在巩固与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关系的同时,超越意识形态差异,与左中右各类政党广泛交往;在保持政党外交灵活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党际交流机制化程度;在积极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智力支持,执政党间关于治国理政的研讨和交流频繁而富有成效;在与各国各类政党积极发展双边交流合作的同时,也积极与跨国、跨地区政党组织进行多边交流。
一是党际交往中的高层交往日益密切。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率党代表团出访多达50余次,有近200个外国政党的主要领导率团访华。
二是党际交往的工作面不断拓宽,五年来我党与30多个国家的近百个政党新建立了党际关系,南太岛国、中东地区、中美加勒比地区都新增了我党的朋友。
三是党际交往的对象更加广泛,与共产党、工人党、社会党、工党、保守党等传统政党的关系续有发展,与绿党等新兴政党关系取得突破,与欧洲议会主要党团、政党国际组织的关系也有新拓展。
四是党际交往的内容不断深化,既有参观考察,也有理论研讨;既有政治对话,也有经济文化交流;既商谈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新途径,也探讨加强党建的新方法;既交流治国理政、兴邦立国之策,也研讨国际和地区问题的解决之道。
五是党际交往的平台更加宽广,不仅与各国主要政党进行经常性往来,还积极参与外国政党的党代会、党报节等多项活动。我党于2004年主办的第三届亚洲政党国际会议有多达80多个政党参加。
努力服务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十六大以来,党的对外交往工作配合国家总体外交布局,与周边国家的政党关系进一步巩固;保持和发展了与发展中国家的政党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与非洲、拉美地区政党的关系得到新的充实和丰富;与发达国家主流政党的联系更加广泛深入,扩大了共识,增进了了解;与未建交国政党也保持经常性的友好交往。
党的对外交往工作积极配合国家重大外交部署,为热点问题的解决,发挥了与各政党、政治组织广泛接触、坦诚交流、深入劝和促谈的作用。
在双边关系发展的关键阶段,党的对外交往发挥“全天候交往”、“柔性外交”和“人脉联络”等独特优势,主动切入、积极跟进,为推动国家关系健康发展和相关问题的顺利解决提供了另一条路径。
政党外交积极探索为国内改革发展服务的着力点,配合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等战略部署,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促进经贸合作的意识增强。地方省市党的领导人出访、国外政党朋友来访期间注重考察,探讨务实合作。
主动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智力支持
党的对外交往始终把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我党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献计献策作为根本职责。
服务于党中央提出的要进一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等要求,在党的对外交往中积极开展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流派和实践的研究,主动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
鉴于各国各类政党尤其是执政党在党建、治国理政方面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党的对外交往战线更加重视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重视总结外国各类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方式,努力借鉴一些外国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围绕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和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对外交往战线还积极开展对外国治国理政和社会建设的经验教训的研究。
致力于树立党的良好国际形象
新时期要进一步树立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民主、进步、开放、创新的良好国际形象,就必须增强国际社会特别是外国政党政要对我发展道路、政党制度、执政理念的了解和理解,党的对外交往战线是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一块重要阵地。
用外国政党政要听得进、听得懂的语言阐述、宣传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是五年来党的对外交往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安排党际交往过程中努力让外国政党政要了解一个全面、真实的中国也是党的对外交往工作的重要目标。五年来应我党邀请来访的绝大部分外国政党代表团都访问了中西部,对中国国情和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加深了理解。
政治家是政党政治的主要行为载体。五年来,我党通过党际交往与逾万名政治人物进行了接触,广交新朋友、深交好朋友、不忘老朋友。他们当中既有执政党领导,也有在野党领袖;既有身负重任的当权派,也有即将走上领导岗位的青年政治家;既有建交国的政要,也有未建交国的领导人。很多对中国一度存有偏见的人士通过我们的工作改变了对中国的认识,增进了对我党的了解和理解,并成为了我党的朋友和对华友好的中坚力量。
以海纳百川的心态对待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以虚怀若谷的心态借鉴学习“他山之石”,是新时期政党外交的“中国特色”之一。这不仅表现在党际交往的全方位格局和续有拓宽的工作面上,也体现在党际交往的内涵里,最终铸就的是我党开放创新的国际形象。
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对外交往工作已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党的十七大召开在即,党的对外交往工作正在认真总结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的新规律、新经验和新特点,科学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环境和新机遇,统筹规划未来的发展蓝图。相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将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8.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外交方面有哪些成果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着成就;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2001年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2年中国推动下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强该地区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截止到2001年已有168个国家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2006年第五轮六方会谈顺利的解决了朝核问题;2006年成功的举行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2016年G20峰会展开。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被你采纳,谢谢。
9. 我国“一带一路”取得哪些成果
一是政策和规划对接不断强化。中国已与8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3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文件。去年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共形成了279项成果清单,目前已经有255项转为常态化工作,有24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二是一批重大项目取得早期收获。包括大家知道的雅万高铁、瓜达尔港、中俄原油管道复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已经取得了早期收获,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有序推进。中欧班列累计开行已突破了8000列,通达了欧洲14个国家和42个城市。
三是贸易与产能投资合作不断深化。我们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累计超过了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了70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建设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270多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20多万个就业岗位。
四是金融服务领域合作得到加强。丝路基金已签约了19个项目,承诺投资70亿美元,支持项目涉及总金额达到800亿美元。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各商业银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力度在不断地加大。
五是人文交流逐步扩大。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倡议,同60多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一带一路”框架下,双向旅游交流的规模超过了2500万人次。
“一带一路”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正在以经济走廊理论、经济带理论、21世纪的国际合作理论等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全球化理论。“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超越了马歇尔计划、对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战略,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
比如,“经济带”概念就是对地区经济合作模式的创新,其中经济走廊——中俄蒙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等,以经济增长极辐射周边,超越了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
“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不同于历史上所出现的各类“经济区”与“经济联盟”,同以上两者相比,经济带具有灵活性高、适用性广以及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本着自愿参与,协同推进的原则,发扬古丝绸之路兼容并包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