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肉骨茶的背后,多得是华人下南洋的故事
碗中有三两块排骨,手指般粗。喝一口汤,感觉大蒜味、当归味、八角味、甘草味、辣椒味和酱油味很强,这便是 肉骨茶 了。
——蔡澜
受西北冷空气影响,北京的气温也开始逐步下降。有些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身体开始出现对冷空气的应激反应,于是他们就开始养生的养生,喝药的喝药。
那位嘴刁的体弱南方人从很热很热的迪拜来到冷飕飕的北京,一时间还难以适应,开始分外想喝新加坡的肉骨茶。(嗯,我也想知道为什么一个在迪拜多年的武汉人在寒冷的北方夜晚会想念新加坡的肉骨茶,谜一样的男子…)
Anyway,这位蜜汁南方男子终于在北京找到了一家肉骨茶店,开始了他的养生大法。
对于肉骨茶,可能很多人都是只闻其名,不解其味。我和米粒君也是,只知道 肉骨茶是马来西亚、新加坡那一带的知名小吃 ,也不知道 其实它根本不含茶叶,亦不是茶 。
肉骨茶大致分为 汤白色浅的新加坡海南派 和 色深味浓的马来西亚福建派 。
与其说茶,不如说是 排骨汤 更加贴切,那我们就来排一排肉骨茶的前世今生。
像很多美食的发展过程一样, 肉骨茶的发明和发展也是因为迁徙 ,思乡和因地制宜使迁徙的人们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美食来。
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等东南亚地区是明清时代所定义的南洋。
从明朝到民国时期,由于广州、福建等沿海地区经济落后、慌乱穷困、民不聊生,一批又一批的百姓自愿或被被迫被卖到南洋谋生。
也由于地缘上的毗邻,东南亚一直以来都是闽粤百姓躲避战乱穷困的避难所。
那么这些到了南洋的华人不仅带去了劳动力,更是带去了各种风俗习惯,饮食文化。
关于肉骨茶的来源,最广为流传的应该是“苦力”论。 下南洋的苦力们不适应当地的天气,为了养生补身从老中医处得到了茶包,然后配以肉骨熬煮,以达到增强体力的目的。
当然,这种以讹传讹的带着时代滤镜的故事是经不起推敲的,就仅苦力买不起排骨这一点就能轻而易举将其推翻。
众多传说中比较令人信服的是 马来西亚的巴生是肉骨茶的起源地 ,肉骨茶这名字也被证实来自于巴生老店 德地肉骨茶 。
肉骨茶原来的名字叫做 炖肉骨 ,是流行于巴生街头巷尾的一种小食。后来被一位来自福建永春的李文地按照家乡做法加入中药食材熬煮之后,大受食客欢迎,食客们亲切的称他为“肉骨地”。在他的家乡永春话里“地”和“茶”(Teh)同音,久而久之就传成了“肉骨茶”。李文地也顺势将自己的肉骨茶打出德地肉骨茶的招牌。
如今在巴生,德地肉骨茶已经传至第三代,生意好到带动周边饮食业发展的地步。美食家 蔡澜先生 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过德地肉骨茶:“ 先喝一口汤。啊,除了肉香,完全没有其他味道。所谓没有其他味道,是你吃不出大蒜、八角、当归、胡椒或酱油味。这些配料都有强烈的个性,时常喧宾夺主。但“德地”的汤,就是肉骨味罢了,香甜无比,是天下绝品。 ” 看的人都会忍不住想要去一尝究竟。
巴生的肉骨茶虽然一时半刻喝不到,但是北京能喝到肉骨茶也是很好的。
在为数不多的肉骨茶店中,我们选择了评价不错的 敦杨肉骨茶 。也许是肉骨茶比较小众,或者是国庆节留守北京的人已经不多,午餐时间这家店的人也不是很多。
我们点了三人份的肉骨茶,还有特色菜马来风光、桑巴酱炒龙豆和香茅炒牛肉。
菜上的很快,几乎同一时间就上齐了肉骨茶、马来风光和桑巴酱炒龙豆。
肉骨茶是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也是这家的主打。
肉骨茶是用砂锅端上来的, 清洌洌的汤水里漂着大概十三四块的整齐排骨,还给了每人一份小料用来沾排骨吃。
小料里有酱油、红椒、蒜末,沾着排骨吃,味道不错。但是巴生的德地肉骨茶是没有蘸料的,只在乎汤和肉的原汁原味。
茶汤的 中药味还算浓重 ,但是 最重的是其中的红枣味 ,汤中还飘着一颗红枣。按照 肉粒君 的说法,这里的肉骨茶是遵循的福建派的做法,中药味有了,但红枣味实在过了。
第一次的茶汤很清,但因为锅很小,所以汤很少,于是不够喝的我们只能加了一次汤。收了十块钱,而这次的汤就比上次油了。
总体来说,味道还是不错的,但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有不少,距离正宗肉骨茶还是有很大差距呀,而且 价格实在有些偏高,性价比很低。
虽然马来风光这个名字起的很有意思,但它其实就是 虾酱炒空心菜。
虾酱的味道恰到好处 ,不会太多,也不至于完全尝不出来。空心菜和虾酱的搭配也很合适。
桑巴酱是一种马来西亚风味的酱汁,龙豆是一种海南等地特有的蔬菜。
这道充满着异域风情的菜吃起来有点甜甜辣辣的,口感非常清爽。
最大的问题就是它冷的速度非常快,一道热菜稍微一放就成一道凉菜了。 肉粒君 说,比较专业的做法应该是用一个热盘子盛放,以延缓它变冷的速度。
这道菜可以说是这顿饭的 败笔 。
加了嫩肉粉和裹了过多淀粉的牛肉炒老了之后,嚼起来简直是费劲儿。 口味上也没有任何特别或出众之处,可以说支撑我们吃下去的动力是价格。
美食的发展和传承,很多时候经历了祖辈人艰辛的血泪史和后辈人执着的坚守。 每一个美食文化背后,都有真真假假的传说和故事,但不管历史的真相是怎么样, 美食的传承都离不开每一位用心吃美食的食客 。
做用心的食客,传承最好的美食。
Ⅱ 的背后,蔡澜是如何评价中国茶道的
蔡澜先生被称为“于电影、诗词、书法、金石、饮食之道,是第一流的通达。虽魏晋风流,犹有不及。”蔡先生对其中各项内容是否达到了“第一流通达”我未深入研究,不好瞎评论。不过蔡澜先生在讨论中国茶道时摆出一付祖师爷的架势,用训斥下人的腔调和武断霸道的语言谈茶道,单凭这一点我便认为蔡老师不是茶道中人,因为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是“和”:待人要和蔼可亲,说话要心平气和,讨论问题要“见和同解”,对学术问题的观点可以“和而不同”,讨论茶道问题更要摆事实,讲道理,而非用尖酸的语言讽刺、挖苦、斥责。1、蔡先生认为“答案很清楚,舒服就是(道)”。如果仅仅谈论怎么喝茶,蔡先生的答案我认同。但是要讲中国茶道,炎黄子孙就应当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从源头去研究。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之一是《易经》。《易经·系辞》中讲得很明白:“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人不轻易言道,言道则必然要联系“形而上”的内容,论茶道如果不研究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如果不研究茶与儒释道三教及哲学(含美学)的关系,那您直接说“喝茶的方式”好了,别去与“道”生拉硬扯。这一点蔡老师是国学大家,对“道”与“艺”的区别心中应当很清楚。
Ⅲ 什么是茶道
什么是茶道?
这个题目很大,涵盖的范围也很多。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各家说法:
茶联的集大成者《百茶联》原创作者在天认为:“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
茶道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茶道学者金刚石提出:茶道是表现茶赋予人的一种生活方向或方法,也是指明人们在品茶过程中懂得的道理或理由。
Ⅳ 蔡澜先生到底有多懂美食
先说答案,蔡先生当然是非常懂美食的,您问的是多懂,找不到一个程度词来回答这个问题,肯定不能说最懂,所以我只能说比至少99.9%的人懂。美食是靠品,靠比较得来的,品完后味道通过舌尖味蕾记忆存储在大脑里,再抽取其中一些类似的菜品进行比较,到这步才能算美食家。这就需要一个巨大的菜单,蔡先生吃过的美食数量和品质远胜于我们普通人,我光看他推荐的美食菜单之多,品种之丰富,范围之广,我脑海只有4个字:叹为观止!
世界之大,他认为某地某物天下第一,难道他真尝遍天下同一种食物?显然不可能。食物当然有优劣,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无需将他的推荐奉为圣典,更不必装模作样的啧啧称赞。饮食,或裹腹,或营养,或愉悦即可。费尽心机浪费时光得一他人喜爱之物,如非已爱,岂不愚蠢。
Ⅳ 蔡澜倪匡黄沾的“酒鬼”往事,你和酒有故事吗
按照惯例,蔡澜先生每年农历前一个月都会开放微博平台,和读者从吃喝玩乐扯到人生百态。网友说自己是AB血型,问先生是什么血型?蔡澜说:“白兰地喝得多,是X.O.型。”有网友找他吐槽:“因为喜欢做菜被叫‘没出色的女人’是不是太惨了?”先生义愤填膺:“管他妈的王八蛋!”先生的生活态度,可真是有趣极了。
做人嘛,最重要是开心!蔡澜是香港着名作家、美食家、旅行家、电影人……也是许多人眼中的“玩家”。快80岁的老人了,去年上《十三邀》当客人,依然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红光满面,玩心不减。蔡澜曾说,就算让他再活三世都玩不够,而TVB也有经典对白:“做人呢,最重要是开心”。
为了教大家及时行乐,享受人生,早在90年代,TVB就制作了旅游节目《蔡澜叹世界》,让最会玩的蔡澜带着明星满世界跑,感受代表人生最高享受的生活场景。在瑞士的雪山湖畔,他带邵美琪李绮红边喝红酒边吃啤酒造的芝士、吃烤鹿肉、还有现挤的新鲜牛奶……看邵美琪满足的表情,可真是“眉毛都鲜掉了”。
他又带着李嘉欣去北海道吃极品日本料理,叹顶级露天温泉。那时李嘉欣还是单身状态,一边叹温泉一边发表择偶观:“最紧要是人好和对我好。”
“叹世界”是粤语里无忧无虑享受生活的意思,香港人“识饮识食识叹世界”远近闻名,港圈中许多名人明星,都是吃喝玩乐方面的专家。林青霞作为几代人的女神,银幕里总是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模样,“青霞喝酒“更成为港片中的经典瞬间。
没想到姐姐一上真人秀,就因为一道醉蟹曝露“吃货本色”,一轮冲锋陷阵之后眼神迷离,感叹:“人间一大享受。”美食当前,姐姐还高兴地曝料,当年邢李源就是用几只大闸蟹把她给追到的。林青霞是不吃人间烟火的女神,章小蕙则是曾扬言“可以不吃饭,不可以不买衣服”的人间富贵花。话是这么说,其实章小姐何曾委屈过自己的胃?
早在2003年,她就在《星岛日报》上写过一篇关于《茶餐厅》的文章。从香港的金凤奶茶檀岛咖啡翠华鱼蛋到纽约的煎双蛋hash brown烟肉蘑菇,她如数家珍,说是百吃不厌。
可挑剔精致的意大利菜,她同样说能吃一辈子。从头盘的新鲜半软莫扎里拉奶酪,到主菜T-bone烤牛排,还有佐餐的季节黑樱桃。章小蕙从来都是不吃不快,不像一般女明星那样拘谨。
现在,她主张的是“饭要吃衫也要买”。
精致的生活背后,离不开品质的奠定。自1972年开始,近300年来,人头马团队都以出色的才华,齐心共聚,共同协作,酿造着一滴滴珍贵的干邑。
这次“广州人头马之家”的创意在于,把严谨的干邑制作过程变成一场梦幻的体验旅程,让参观者跟随一滴干邑的脚步,发现人头马品牌的故事,感受一滴葡萄原液,蜕变为琥珀色佳酿的过程。
在中央酒吧小小放肆一回,才深感“叹世界”从来不是单纯的挥霍烧钱,品鉴者们投入时间和耐心去了解佳酿背后的学问和故事,本身也是其乐无穷的事情。
能感受到这种乐趣的可贵,才算真正的懂生活和懂“叹世界”吧。
今天的话题是:
你和酒有故事吗?
来评论区说说吧~
Ⅵ 如何评价蔡澜先生所说的中国茶道走火入魔
蔡澜祖籍广东潮州、出生于新加坡、留学日本、后在香港发展电影和写作事业,被誉为“才子”、“食神”、“老顽童”。
金庸曾这样评价过蔡澜:于电影、诗词、书法、金石、饮食之道,是第一流的通达。虽魏晋风流,犹有不及。
生活中的蔡澜,不仅对吃颇有研究,更是爱茶成痴,但一说起“中国茶道”,他却是一肚子的火。
喝茶,形式上要简洁,但心境和情趣却可以灿烂。读一读古人的茶诗就知道。好茶配好诗,才完美。
Ⅶ 如何评价蔡澜先生
先生确实可以称作是一个时代的巨型,而且他作为四大才子之一的香港,真的是非常的出名,香港很多影视作品都是出于他的手,而且很多作品都是他参与的。
先生所写的书真的是非常的心宽,而且他的心里真的能放下很多的东西,正是由于他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才能够写出这么有内涵的东西。
Ⅷ 如何评价蔡澜先生
蔡澜先生可以说是一个对于美食剧有自己很深的见解的人,而且他也是世界华人健康饮食的顾问,所以说他对中华美食的推动和发展有很大的贡献。基本上很多餐饮店有蔡澜先生的亲口认证,其实就是一种无上的荣耀。而蔡澜先生最大的作用其实就是对华人健康饮食的一种推动和帮助作用。其实世界上对于华人的饮食了解也不算特别多,因此很多世界上的华人健康饮食都是蔡澜先生在做助推的,他把华人的美食带向世界带来很大的影响力,而且也把华人很好的饮食继续保留和推崇,让每一个真正热爱华人饮食的人都能够感受到中国美食的魅力。
所以说,蔡澜先生是一个当之无愧的美食家,她对于中华的美食不仅仅具有品鉴力,还有推动力,是我们不可多得的中华美食名片。
Ⅸ 你怎么看待中国的茶道
中国茶道历悠久,相传从黄帝时期开始中国就有了茶。后一直发现,到唐朝,茶圣陆羽着《茶经》,对中国的“茶”进行了全面深度的总结评论,其中包含了茶的起源,品种,功用,品赏等内容,极具艺术性与文化性。
中国的茶道讲究“清心”,主修身养性,静真平和,能澄澈思想,对人的性格也有一定的塑造作用。 古今中国人,无论名士大家抑或凡夫平民,有诸多喜饮茶者。中国的茶道更是在世界广为欢迎,尤其是日本,其茶道深受中国茶道文化影响。在生活中,以茶会友可谓是一种风雅的交友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