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武举制度是怎么发展的

中国武举制度是怎么发展的

发布时间:2022-10-04 07:01:52

⑴ 武举制度的创立

我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700)“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一般认为,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武举”或“武科”的正式出台。自此以后,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国家网罗武备人村的重要制度。

⑵ 武举的历史渊源

武则天科举制首先是从文举开始的,选拔的都是经国治世的文才,因此文举是科举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唐代文举的科目是很多的,明经、明法(通晓法令者)、明字(通晓书法者)、明算(通晓术算者)、进士、俊士(才能俊秀者)等五十多种,后来渐渐演变为只重视明经、进士两科。
这两科最初只是试策,也就是根据经义和时务写作论文,后来逐渐转变为进士科注重诗赋,明经科注重“帖经”和“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意揭开一页,将左右两边遮住,中间只露出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应试者填充。所谓墨义,则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以考中,而写作诗赋则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学才能,所以进士科及第很难,当时流传的“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武则天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举制度也是她执政时期开始的。武举主要选拔将才,与文举比较,其重要性不及文举,武举出身的地位也不及文举的进士。
历史上的武举开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公元702年,由兵部主持武举考试,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宋代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还要考问军事策略,比如孙吴兵法(孙子、吴起)等。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把军事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便不能参加武试。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后来四书的题目改为默写武经。但明代的军事职位多半由世荫承袭,再加上由行伍逐步提拔起来的,武举选将只是个补充形式。清代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从制度上看,基本沿袭明末,考试程序、办法等也没有多少变化,但由于清朝统治者出身于游牧民族,善于骑射,因此对武举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清代武官虽然仍以行伍出身为“正途”,由武举出身的次之,但武举出身者数量不断增大,在军中占有相当比例,由于封建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之风兴盛一时。唐代的武举主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宋代时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问孙吴兵法等。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不能参考武试。
至清朝时,改为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步射九矢中五为合。之后比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合格者才考笔试。
宋以前并没有“武状元”之设。首名武状元产生于宋神宗时,为福建人薛奕,后与西夏作战时战死。历史上着名由武举出身的武将尚有唐代的郭子仪(唐玄宗开元初年武举异等),北宋徐徽言(文进士出身,后弃文习武,徽宗授武状元)等等。我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700)“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①一般认为,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武举”或“武科”的正式出台。自此以后,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国家网罗武备人村的重要制度。
唐代武举偏重于技勇,重点是马上枪法,而整个制度还不够完备,只能说是武举的创制时期。宋代开始,武举被纳入整个科举体系之中,确定了三组考试的程序和外场考武艺、内场考策论兵书的考试办法,武举制度臻于规整。元代武举废止不行。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

⑶ 武举制度是谁开创的武举制度在历史上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呢

武举制度是谁开创的?武举制度在历史上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呢?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采用名科取士的方法,取士权归中央所有,科举考试制度从隋朝开始实行,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层:。即八股取士,到清朝光绪年间为止,经历了1300年。

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也是一次深刻的革命,给平民百姓通过科举为官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成为统治阶级的栋梁之才,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建设,是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进和发展产生过巨大作用。

但是科举制有它的弊端,特别是晚清时期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孑的枷锁。

⑷ 古代的武举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在古代科举制度中,舞文弄墨的文人可以通过考试博取功名,舞枪弄棒的武夫也可以通过另外一种科举考试——武举,获得功名。武举又称武科,是古代专为选拔武职人才而设置的科目。

在整个科举制度中,与千军万马报考的文举相比,武举显得比较冷清。出于对兵权的警惕心理和武备人才选拔的特殊性,朝廷对武举采取一种轻视态度,从而也形成一种轻视武举的社会氛围。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重文轻武的传统,武举选拔的人才得不到重用,武举出身的人大多只是将才,而难以成为运筹帷幄的帅才,武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⑸ 古代有武举,但是武举是如何产生的,过程如何呢

武举始于武则天时期,中国武举制度的演变:

武 举 是 以 选 拔 军 事 人 才 为 目 的 的 科 举 考 试 制 度 。 唐 武 则 天 长 安 二 年 ( 7 0 2 ) 始 置 。 应 武 举 者 , 于 每 年 十 月 由 州 府 举 选 送 至 京 师 , 十 一 月 于 尚 书 省 兵 部 进 行 考 试 。 武 举 考 试 的 内 容 有 长 垛 、 骑 射 、 步 射 、 马 枪 、 翘 关 ( 举 重 ) 、 言 语 、 材 貌 等 。 兵 部 考 试 合 格 者 依 其 身 份 不 同 而 有 不 同 的 待 遇 , 或 送 吏 部 参 加 铨 选 , 或 授 予 散 官 。 德 宗 时 , 曾 一 度 停 废 ; 宪 宗 元 和 三 年 ( 8 0 8 ) , 又 复 置 。

宋 承 唐 制 , 天 圣 七 年 ( 1 0 2 9 ) 置 武 举 。 皇 佑 元 年 ( 1 0 4 9 ) 罢 ; 治 平 元 年 ( 1 0 6 4 ) 再 置 。 三 班 使 臣 、 诸 色 选 人 不 曾 犯 赃 及 私 罪 情 轻 者 , 许 于 兵 部 投 状 应 试 ; 无 官 人 由 朝 廷 命 官 保 荐 , 也 可 应 试 。 考 试 分 比 试 、 解 试 、 省 试 、 殿 试 四 级 , 一 般 为 先 试 弓 马 , 再 试 策 及 《 孙 》 、 《 吴 》 等 兵 书 的 墨 义 ( 熙 宁 后 改 为 大 义 ) 。 殿 试 合 格 后 , 分 别 赐 “ 武 举 及 第 ” 、 “ 武 举 出 身 ” 。 其 授 官 , 北 宋 时 期 , 武 艺 与 策 皆 优 者 , 授 右 班 殿 直 ; 其 余 以 次 授 三 班 奉 职 、 三 班 借 职 、 三 班 差 使 等 。 南 宋 时 , 武 举 之 法 渐 与 进 士 科 相 仿 。 其 殿 试 第 一 人 赐 武 举 及 第 、 授 保 义 郎 , 余 并 赐 武 举 出 身 、 授 承 节 郎 、 承 信 郎 等 。

元 朝 废 武 举 。

明 天 顺 八 年 ( 1 4 6 4 ) 复 置 武 举 , 令 武 臣 子 弟 于 各 直 省 应 试 。 成 化 十 四 年 ( 1 4 7 8 ) 规 定 , 武 举 乡 、 会 试 例 , 均 仿 文 举 。 弘 治 六 年 ( 1 4 9 3 ) 规 定 , 武 举 六 年 一 行 ; 十 七 年 , 改 三 年 一 试 。 正 德 十 四 年 ( 1 5 1 9 ) 《 武 举 乡 试 条 格 》 规 定 : 武 举 乡 试 , 应 举 者 于 九 月 内 各 卫 所 送 都 司 , 各 府 、 州 、 县 送 布 政 司 , 均 由 巡 按 御 史 会 同 三 司 官 主 持 考 试 , 两 京 由 兵 部 选 官 考 试 。 共 试 三 场 , 初 场 试 马 上 箭 , 第 二 场 试 步 下 箭 , 第 三 场 试 兵 法 或 时 务 策 一 道 。 分 别 于 十 月 九 、 十 二 、 十 五 日 举 行 , 取 中 者 称 为 武 举 人 , 俱 送 兵 部 , 于 次 年 四 月 参 加 武 会 试 。 嘉 靖 元 年 ( 1 5 2 2 ) 《 武 举 会 试 条 格 》 规 定 : 第 一 场 试 骑 射 , 第 二 场 试 步 射 , 第 三 场 试 策 二 道 、 论 一 道 。 以 翰 林 院 官 二 员 为 考 试 官 , 给 事 中 及 部 属 官 四 员 为 同 考 试 官 。 取 中 名 额 , 临 期 取 自 上 裁 。 崇 祯 四 年 ( 1 6 3 1 ) , 始 行 武 举 殿 试 , 赐 武 进 士 及 第 、 出 身 等 , 悉 如 文 举 之 例 。

清 沿 明 制 , 乡 、 会 、 殿 试 均 同 文 举 之 例 。 其 举 人 、 进 士 、 状 元 等 名 目 亦 与 文 举 同 , 仅 加 “ 武 ” 字 以 示 区 别 。 其 授 官 , 初 武 状 元 授 参 将 , 武 榜 眼 授 游 击 , 武 探 花 授 都 司 。 二 甲 均 授 守 备 ; 三 甲 均 授 署 守 备 。 雍 正 时 规 定 , 武 状 元 授 一 等 侍 卫 , 榜 眼 、 探 花 授 二 等 侍 卫 ; 二 甲 选 十 名 授 三 等 侍 卫 ; 三 甲 选 十 六 名 授 蓝 翎 侍 卫 ; 其 余 武 进 士 以 营 卫 守 备 在 兵 部 注 册 选 用 。 乾 隆 时 , 又 令 派 大 臣 对 在 兵 部 注 册 的 武 进 士 再 行 考 试 , 分 等 授 职 , 一 、 二 等 授 营 守 备 , 三 等 授 卫 守 备 。 光 绪 二 十 七 年 ( 1 9 0 1 ) 废 。

在 “ 万 般 皆 下 品 , 唯 有 读 书 高 ” 的 社 会 观 念 下 , 即 使 设 立 武 秀 才 、 武 举 人 , 也 并 不 并不如文举的状元郎一样受 人 重 视 。
----偶是分割线-----
武进士,武举考试的最高一级选拔出来或者经皇帝认定的第一名,或者称为一甲一名武进士,就是武状元。武状元授御前一等侍卫,武榜眼、探花授二等侍卫。再从从二甲中选前十名,授三等侍卫。其余全在兵部注册授予守备等营职。

⑹ 唐宋元明清那些是武举制度兴盛时期

科举制始于隋炀帝时期(公元607年),起初只设置了文人学子的考试科目,到了武周时期(公元702年),武则天开设“武举”科目,选拔武艺出众的人进入武将行列。

唐朝时期初创的武举考试制度偏向于武力技勇,考试科目有:马上枪法、马射、步射、体力、摔跤、负重等。到了宋代,武举制度逐渐完善,考试项目不再局限于武力,还增加了军事思想、兵法谋略等,以便录取文武兼备的全面性人才。

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清代情况大不相同,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加上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
中国古代武术的发展,清朝时期达到巅峰,而清朝中后期由于军队大量使用火器,武术开始由军队转向民间,导致民间武风盛行,各种内家拳术先后出现,众多的武术流派也在这一时期成型。

⑺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如何发展的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评价:

积极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消极影响: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思想,阻碍了科技和社会进步。

⑻ 明朝的武举制度是怎样的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说到中国的科举制度,很多人恐怕想到的就是一些名词和画面,一个读书人在酷暑和严寒中,依然勤学苦读四书五经,通过十年的寒窗,再经过童生,乡试,会试,殿试的层层筛选,终于一举成名天下知,将几十年的苦闷一扫而空。

到了明朝的后期,很多的文举的考生因为文举不行,从而“曲线救国”参加武举考试,成为很多人获得功名的一种捷径,这使得很多真有军事素质的人才反而被这些有着一定文举基础的考生给大量淘汰,从而进入军队后,真的是文不行,武不行,给军队和社会都留下了很多的诟病。

然而,尽管这样,也不能说武举真的一无是处。明朝后期很多着名的将领都是武举出生,比如像戚继关,沈有容,俞大猷,孙祖寿,等名将。还有一个明末大明鼎鼎的人物,吴三桂也是武举出生。

总结

其实细看了中国的武举之后,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为何中国的三大球始终不行,最为关键的是,我们国家因为历代都是重文轻武,总觉得四肢发达,头脑就简单。

使得很多得优秀人才都投身于读书,而将体育视为考不上大学,和学习不好人的出路。但是人们会发现,反而带兵打战的将军,和在竞技场上的运动员,更需要高素质人才。

⑼ 我国在什么时候设立武举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清代情况大不相同,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加上封建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

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至清朝时改称武科。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⑽ 武举制度始于什么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清代情况大不相同,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加上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

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至清朝时改称武科。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唐代的武举介绍:

唐代的武举主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宋代时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问孙吴兵法等。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不能参考武试。

唐代武举偏重于技勇,重点是马上枪法,而整个制度还不够完备,只能说是武举的创制时期。宋代开始,武举被纳入整个科举体系之中,确定了三组考试的程序和外场考武艺、内场考策论兵书的考试办法,武举制度臻于规整。元代武举废止不行。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

阅读全文

与中国武举制度是怎么发展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为什么这么好 浏览:853
伊朗和美国为什么有仇 浏览:163
为什么印尼人喜欢喷香水 浏览:145
印度歼10怎么样 浏览:676
越南马皮凉在越南哪个位置 浏览:832
伊朗女人戴什么手表 浏览:993
买越南媳妇多少人民币 浏览:413
去伊朗旅游带多少钱 浏览:23
想陪你很久很久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789
英国人怎么评价约翰 浏览:910
印度订不到酒店怎么办 浏览:932
传说对决印尼服怎么进 浏览:673
关于英国论文怎么写 浏览:406
意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车 浏览:581
伊朗对西班牙怎么样 浏览:895
1元换多少越南盾合适 浏览:172
越南610是什么金 浏览:277
印尼什么时发生地震 浏览:35
印尼红龙鱼15公分怎么看 浏览:567
中国公元前900年什么时期 浏览: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