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历史上中国纺织对世界纺织的影响
中国纺织发展史
中国古代纺织品,采用麻、丝、毛、棉的纤维为原料,纺绩(纺沙、辑绩、缫丝)加工成纱线后经编织(挑织)和机织而成的布帛,通常称纺织品。不同时期的纺织品是衡量人类进步和文明发达的尺度之一。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中国古代的丝麻纺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古罗马帝国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上丝织品的传播,称中国为“丝之国”的。
新石器时代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苘麻的双股线,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划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了纺车和纺机零件。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罗(两经绞、圈绕起菱纹)地葛布,经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地部为13~14根/厘米,纹部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粘在头盖骨上的丝帛和残片,以及10余枚红陶纺轮,这是最早的丝织品实物。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制的丝织品残片,丝帛的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的拈向为Z拈;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拈度为35个/10厘米。这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同时出土的多块苎麻布残片,经密24~31根/厘米,纬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
新疆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身上裹着粗毛织品,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且用色线织成彩色条纹的罽,说明毛纺织技术已有进一步发展。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内出土了青灰色棉(联核木棉)布,经纬密度各为14根/厘米,经纬纱的拈向均为S拈。同时还出土了丝麻织品。上述的以麻、丝、毛、棉的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品实物,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工艺技术已相当进步。
商周时代
此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宫廷王室对于纺织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周的统治者设立与纺织品有关的官职,掌握纺织品的生产和征收事宜。商周的丝织品品种较多,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粘附在青铜器上的织物,已有平纹的纨、皱纹的縠、绞经的罗、三枚(2/1) 的菱纹绮。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铜器上所附的丝织品有纱纨(绢)、朱砂涂染的色帛、双经双纬的缣、回纹绮等,殷墟还出有丝绳、丝带等实物。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了纬二重组织的山形纹绮残片。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丝织品更是丰富多采,湖南长沙楚墓出土了几何纹锦、对龙对凤锦和填花燕纹锦等,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大批的锦绣品。毛织品则以新疆吐鲁番阿拉沟古墓中出土的数量最多,花色品种和纺织技术比哈密五堡遗址出土的更胜一筹。
汉代
汉代纺织品以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秦汉墓出土的丝麻纺织品数量最多,花色品种最为齐全,有仅重49克的素纱单衣、耳杯形菱纹花罗、对鸟花卉纹绮、 隐花孔雀纹锦、 凸花锦和绒圈锦等高级提花丝织品。还有第一次发现的印花敷彩纱和泥金银印花纱等珍贵的印花丝织品。沿丝绸之路出土的汉代织物更是绚丽璀灿。1959年新疆民丰尼雅遗址东汉墓出土有隶体“万世如意”锦袍、“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手套和袜子等。毛织品有龟甲四瓣纹罽、人兽葡萄纹罽、毛罗和地毯等名贵品种。在这里并首次发现蜡染印花棉布及平纹棉织品。
宋代
宋朝的纺织业已发展到全国的43个州,重心南移江浙。丝织品中尤以花罗和绮绫为最多。宋黄升墓出土的各种罗组织的衣物200余件,其罗纹组织结构有两经绞、三经绞、四经绞的素罗,有起平纹、浮纹、斜纹、变化斜纹等组织的各种花卉纹花罗,还有粗细纬相间隔的落花流水提花罗等。绮绫的花纹则以牡丹、芍药、月季芙蓉、菊花等为主体纹饰。此外有第一次出土的松竹梅缎。印染品已发展成为泥金、描金、印金、贴金,加敷彩相结合的多种印花技术。宋代的缂丝以朱克柔的“莲圹乳鸭图”最为精美,是闻名中外的传世珍品。宋代的棉织品得到迅速发展,已取代麻织品而成为大众衣料,松江棉布被誉为“衣被天下”。
元明清时代
元代纺织品以织金锦(纳石失)最负盛名。1970年新疆盐湖出土的金织金锦,经丝直径为0.15毫米,纬丝直径为 0.5毫米,经纬密度为52根/厘米和48根/厘米;拈金织金锦的经纬密度为65根/厘米和40根/厘米,更加富丽堂皇。山东邹县元墓则第一次出土了五枚正则缎纹。
明清纺织品以江南三织造(江宁、苏州、杭州)生产的贡品技艺最高,其中各种花纹图案的妆花纱、妆花罗、妆花锦、妆花缎等富有特色。富于民族传统特色的蜀锦、宋锦、织金锦和妆花(云锦)锦合称为“四大名锦”。1958年北京明定陵出土织锦165卷,袍服衣着200余件。第一次发现了单面绒和双面绒的实物,其中一块绒的经纬密度为64根/厘米和36根/厘米,丝绒毛的高度为 0.2毫米。棉织品生产已遍及全国各地。明代末年,仅官府需要的棉布即在1500万匹至2000万匹。精湛华贵的丝织品,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亚欧各国。
Ⅱ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为什么出口了大量的纺织品、服装、箱包、
实现外贸顺差、增加就业。为了实现外贸顺差、增加就业机会,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向全世界出口了大量的纺织品、服装、箱包产品,最终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Ⅲ 纺织服装类产品为什么会成为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之一
因为中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强,从历史上看,中国就是丝绸之国。在这方面技术以及原材料和人力成本都有优势。
还有一个就是纺织品企业多,国内企业相互竞价压价,造成价格低(经常遭受反倾销)。国外当然喜欢买物美价廉的产品哦!
Ⅳ 中国纺织史是怎样的
中国纺织历史十分悠久,能够追溯到远古时期。例如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发掘出约1.8万年前的骨针。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有管状骨针的出土。研究发现,这些骨针是当时缝制衣服使用的。中国人的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树叶或兽皮连在一起制成的围裙。后来,每个朝代的服饰都有其特点,这和当时农、牧业及纺织生产水平密切相关。
经考古发现,人类进入渔猎社会后即已学会搓绳子,这是纺纱的前奏。例如,山西大同许家窑文化遗址出土了十万年前的一千多个石球和投石索。投石索是一种用绳索做成的网兜,在狩猎时可以投掷石球用以打击野兽。因此推断,那时人们已经学会使用绳索了。绳索最初由整根植物茎条制成。后来发明了劈搓技术,也是将植物茎皮劈细成缕,再用许多缕撮合在一起,利用扭转以后各缕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接成很长的绳索。为了加大绳索的强力,人们后来还学会用几股拈合。例如,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公元前4900年的绳子,直径达1厘米。
人类为了御寒,最初直接利用草叶和兽皮蔽体,但是,连缀草叶也需要使用绳子。所以,人们便开始缝缀兽皮。起初先用锥子钻孔,再穿入细绳,后来演化出针线缝合的技术。随着骨针的使用,古代的中国人开始制作缝纫线。而织造技术则是从制作猎鱼的编制筐席时演变而来。其中,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就有许多印有编制物的印痕。例如,河姆渡遗址出土有精细的芦席残片和陕西半坡村遗址出土的陶器底部都有编织物的印痕。而河姆渡遗址出土了木刀、分绞棒、卷布棍等原始腰机零件,造型和现在保存在少数民族中的古法织机零件甚为相似。新石器时代遗址青海柳湾出土有朱砂,山西西荫村出土有研磨颜料的石臼、石杵,陕西姜寨出土有彩绘工具,说明当时的衣料已经开始有了色彩并绘有花纹。现存的新石器时代的纺织品则有江苏吴县出土的原始绞纱葛织物,浙江吴兴出土的绢片、丝带和麻布等等。
春秋时期,郑、卫、齐、鲁国均是我国中原地区的产锦之地。襄邑产出的美锦,齐鲁的薄质罗绮与精美刺绣,均是春秋战国以来文明全国的高级织绣产品。直至两汉时期,襄邑仍是全国织锦的主要产地。
东汉时期,蜀锦兴起,产品已与襄邑织纹齐名。魏蜀吴三国鼎立时,蜀锦不但是蜀王朝军需的重要来源,而且是与魏吴两国贸易的重要物资。这就说明了当时的蜀锦生产不仅产量大,品质也很高,产品也十分畅销。从历史的发展看,秦汉时,中国丝、麻、毛纺织技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中,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纺织品便是当时纺织水平的有力证明。
中国古代的纺织与印染技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就已懂得就地取材,并且能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以及制造简单的纺织工具。春秋战国时期,男女衣着通用上衣和下裳相连的“深衣”式。大麻、苎麻和葛织物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大宗衣着用料。统治者和贵族则大量使用丝织物。染织品也开始有了纱、绡、绢、锦、布、帛等,服装用料大大丰富。例如,出土的西汉素纱禅衣仅重49克,可见当时已能用桑蚕丝制成轻薄透明的长衣。
隋唐两代,统治者还对服装作出了严格的等级规定,使服装成为权力的一种标志。日常衣料广泛使用麻布,裙料一般采用丝绸。随着中外交往增加,服式也互有影响,如团花的服饰是受波斯的影响,僧人则穿着印度式服装“袈裟”。现今,日本的和服仍保留着中国唐代的服装风格。唐宋到明代服式多是宽衣大袖,外衣多为长袍。清代盛行马褂、旗袍等满族服式,体力劳动者则穿短袄长裤。中国是一个纺织文明古国,在古代的中国,棉、麻、桑、蚕的养殖,矿植物染料的应用,以及纺织设备的发展进化,都已达到十分完善和先进的地步,从而使纺织生产技术成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纺织文化。
中国纺织
Ⅳ 中国出口一直处于顺差的状态,都是靠哪些出口商品撑起来的
自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以来,国际事务也是热闹不断,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开始,中国出口顺差逐渐进入人们视角,出口商品也受到国内民众关注。其中最多的分别是电器机械设备、玩具、家具、鞋类、衣服等。
纺织品制造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劳动适龄人口的逐年下降,与孟加拉国和柬埔寨在内的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吸引力已经明显不足,因为他们的服装工厂工人的月平均工资要低得多,竞争优势明显。为了保持出口优势,中国在过去几年中逐步完善电力设备和电子产品产业,增加此方向的出口量,来提升全球价值链。2012年,中国已经是是全球排名第一的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出口国。也正是如此,形成了以电子设备为大头的贸易结构。
Ⅵ 加入WTO后的中国服装业如何走向世界
目前.我国服装企业的园际化程度不高;一、凰装企业日际化经蕾的外部环境分桥;随着因特网、电子数据交换等媒介的广泛应用,随着国;强而被竞争对手蚕食;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影响服装业竞争的环境因素包;二、中国巴装企业进入世界僵装市场的竟争形势分历;如前所述.我国服装业在改革音放后的二十多年望已经;去,寻求适合和有利的世界市场,延长我国服装产业价;当然,要延任我国服
目前.我国服装企业的园际化程度不高。有关专家指出,要把这个短腿补长,企业要有国际视野,服装要吕有典型的流行化特色。只有信息反馈高效、市场反应灵敏的企业才能引领流行服装的潮流。
一、凰装企业日际化经蕾的外部环境分桥
随着因特网、电子数据交换等媒介的广泛应用,随着国家之间贸易壁垒的逐渐减少,产品的产、供、销在地理上的概念将基本消失,资金流动与产品流通在世界范围内变得更加容易和方便,全球经济信息的瞬时沟通,使得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因此,服装企业面临的市场是一个国际化、全球化的大市场。如果企业仍将自己的视野局限于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那就等于自己束缚手陀g,不仅将市场拱手让与壳争对手,而目自己原有的市场也可能由于竞争力不
强而被竞争对手蚕食。因此,服装企业必须立足全球经营,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如 何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竞争战略。
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影响服装业竞争的环境因素包括能动进取的环境 外力和被动反应的环境外力。这其中包括;全球搜寻原材料及零组件、劳动力成
本、不断音发的新市场、产品的同质化需求、较低的全球运输成本、科技标准同质 化的趋势、顾客从本土市场衍生到全球的趋势、全球科技的加速变化等。例如一
件服装的原料可能是澳大利亚的,设计是欧洲的,生产在中国,销售在世界各地。 以国内市场为主的服装企业正面临着来自国外的竞争压力,而已经全球化的公
司仍需在曰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努力求生。
二、中国巴装企业进入世界僵装市场的竟争形势分历
如前所述.我国服装业在改革音放后的二十多年望已经取得了较为可观的 经济增长,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在流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
服装企业将与世界服装企业同时立足于全球市场,进行公平合理的竞争。尽管我 国的服装业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快速反应能力等竞争优势,但劳动)I和原料的
比较优势依然会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较强的竞争势头。为此,一方面要求我国的 服装企业应努力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采取走出
去,寻求适合和有利的世界市场,延长我国服装产业价值链,以求取长补短、有效 竞争。
当然,要延任我国服装产业的价值链,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咯。也就是 说,沿着一条纺织服装产业链,我国的服装企业必须找到自己在供应链上的正确
位昌,并巨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抓住关键环节j要么涉足上游资源,要么把 握下游客户,或者链接中游,或者强化渠道,真正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未来的产品从设计到市场的时间会越来越短,设计开发、生产的时间缩短 后,在市场上的流通也是必须缩短的,这是容易被园内大部分企业所忽视的。一
些预见到后配额时代变动的企业,选择了去海外设厂,其实就是直接进入销售渠 道,同跨国零售集团和品牌集团全面合作*把。销售地。变成‘产地”。
从世界优势品牌来说,从设计到生产,它的周转天数一般控制在50天左
右。而在中国,根据中国市场分析,这样一个流程需要180天左右。当然,现在已 经有很多企业开始重视市场的响应速度,因为如此多的企业参与竞争,谁的周转
周期越短、产品上市越快,设就更有优势。
事实上,在国内市场发展和转型的环境下,近年来我国服装品牌集中度明显
提高,大企业在行业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曰益明显。不少吕有全国辐射能力、拥有全国营销网络的大企业。带动了国内加工业的发展,加速了行业的职能细分。越
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依赖于大企业生存,成为大企业的代工厂。
区域间的产业联动催生了一批跨区域企业乃至跨园企业的出现,大企业的 产业转移往往起到带动作用。比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知名品牌企业捷足先
登j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如培罗成集团迁往江 西九江,太平鸟集团、洛兹集团迁往湖北宜昌等。
纺织服装产能的转移不仅表现为国内由乐向西、由沿海向内地的转移,而目 体现在国际的转移。近年来,我国一部分纺织服装企业把生产基地转到东南亚地
区。目前到越南、柬埔寨等地投资建厂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曰近千家,到孟d口拉 国投资的也有百余家。这些企业通过加快国际化布局和跨国资源配置来规避贸
易壁垒和降低生产成本。
上述东南亚国家对欧美出口能够享受最惠国待遇,同时在税收等政策上能 给予国外企业相当大的优惠空间,例如孟加拉国对外资纺织服装企业减免l 0
年所得税等。
在柬埔寨,首先,劳动力成本较低,土地租金低廉,具有投资成本优势;目次, 柬埔寨是NTD成员国之一,因此实行开放的自由市场经济政策,经济活动高度
自由化。美园、欧盟等28个国家都给予柬埔寨‘普惠制”待遇。除美国对自柬埔 寨进口的部分纺织品设定了较宽松的配额限制外,其他国家均对自柬埔寨进口
纺织服装类产品提供了免配额和减免关税的优惠待遇。例如红豆集团在柬埔寨 控股兴建了西哈努克工业园。为了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商务部投入近34乙元
给予西哈努克工业园以财政支持,中长期的人民币贷款可以达到20亿元。 同时j我国服装企业可以采取
而逐步建立自主的国际营销网络和销售终端,延长中国服装产品的价值锥。 例如,香港利丰集团于1906年在广州成立.目前是一家以香港为基地的大
型跨因商贸集团。业务范围包括经营出口贸易、经销批发和零售三大业务.扦在 全球四十多个国家没有分支机构。在出口贸易中,纺织服装产品占绝大部分,其
他还包括一些诸如时尚配饰t礼品、家庭用品等产品。
作为供应链的管理者,利车集团向他们的客户提供一站式、高附J口值的服 务,包括从产品设计到产品开发,从原材料的采购到生产计划和管理,再从质量
控制到出口中各类文件的准备在内的所有环节。当利车集团董事长冯国经博士 接受《哈佛商业评论》采访时,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利车集团是如何协调整条
纺织服装供应锥以满足其客户的需要。
下面以公司接受欧洲零售卤l00D 0件服装的订单为例来说明其处理订单
的管理过程。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公司可能向韩国制造卤购买纱,而在台湾纺织和染色。曰本有最好的拉链和纽扣,但大部分在中国制造,公司就找到YK K
(曰本最大的拉链制造茵)向中国的工厂定购适当数量的拉链。考虑到配额、生产 定额以及劳动力资源,利丰集团选择泰国为最好的加工地点,同时为了满足交货
期的要求,公司分别在泰国的5个工厂加工所有的服装。这样,便能有效地为该 客户星身定制一条价值产业链,尽可能地满足该客户的需要o 5局以后,100D 0
件服装全部达到欧洲,如同出自一家工厂。
在这个过程中,利车集团甚至还帮助该欧洲客户正确地分析了消费者的需
要,对服装的设计提出建议,从而最好地满足订货者的需要。如今,服装的季节性 和时效性非常强,一年好像有6—7个季节,衣服的式样或颜色变化很快。因此,
从订货方自身的利益出发,常常是先提前l D局订货,但那时像颜色或式样等很 多具体细节尚不能确定。也就是说,刚开始时利丰只知道那家公司订购l D D 00
件衣服,但还不知道它需要何种款式和颜色。通常情况下,只有在交货期的前5 周,订货方才告诉公司衣服的颜色,而衣服的式样有时甚至要等到前3局才能
求。因此,利车公司凭借它与其供应南网络之间的相互信任以及高超的集成协调 技术,提前向纱生产商预定未染的纱,向有关生产厂家预订织布和染色的生产能
力。在交货前5周,当利丰从订货方那里得知所需颜色之后,迅速告知有关织布 和染色厂*然后通知最后的整衣缝制厂;‘我还不知道服装的特定式佯,但我已为
你组织了染色、织布和裁剪等前面工序,你有最后3周的时间制作这么多服
装”。最后的结果当然是令人满意的。按照一般的情况,如果让最后的缝纫厂自己 去组织前面这些工序的话,交货期可能就是3个月.而不是5局。显然,交货期
的缩短以及衣服能跟上最新的流行趋势,全靠利车集团对其所有生产厂家的统 一协调与控制,使之能像一家公司那样行动。总之,它所拥有的市场和生产信息、
供应厂家网络以及对整个供应厂家的协调管理技术是其最重要的韧L1能力。 综上所湿,在流行国际化的今天,qP国服装企业融入全球市场并参与竞争是
大势所趋,而目部分服装企业进攻国际市场并取得初步成效的事实.也足以说明 我国的服装业在全球服装市场上的竞争昌有一定的优势。相信只要我们采取适
当的策略,充分扬长避短,必定会在国际服装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
Ⅶ 世界纺织品和服装的主要生产国,及其贸易格局如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与出口国,对于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世界纺织品贸易地理环境的变迁,影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因素也在不断变化。2005年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的取消以来,中国巧抓发展机遇、迎接各方挑战,破解重重困境,纺织品服装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6-08,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Ⅷ 纺织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是纺织品生产和出口的大国,中国纺织行业自身经过多年的发展,竞争优势十分明显,具备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最高的加工配套水平,众多发达的产业集群地应对市场风险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增强,给行业保持稳健的发展步伐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从国际环境看,国际市场仍有较大拓展空间和机遇。随着2007年底中欧纺织品设限到期、2008年底中美纺织品配额设限结束,中国纺织品无配额时代即将来临,约占全球纺织品市场60%以上份额地区全面开放,将会给中国纺织品贸易带来巨大机遇。而未来几年世界经济仍将处于上升区间,必将促进国际贸易的增长,这将给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带来有利的国际市场保障。
从国内经济环境看,国内需求将成为行业增长的重要驱动力。80%左右的中国纺织品在国内消费。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的稳定提升,将拉动内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纺织企业应克服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及出口退税调整的困难,抓住纺织行业发展的机遇,提高产业的集中度,遏制低效产能的盲目扩张,加大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加强自主创新的步伐,提升中国纺织行业的品牌建设,进行产业调整和升级。使中国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跨进。
全球纺织业市场前景不确定性日益增高,这与全球信用危机以及美国、欧盟经济增长减缓的趋势一致,将对服装零售业带来冲击。美元急贬、原油价格跌宕起伏以及中国纺织品输欧即将解除设限,都宣告着重大的改变。受美国经济走缓的影响,企业销售将出现衰退现象。而由于美、欧可能实施新的贸易壁垒,因此全球纺织业采购可能出现大幅变更的趋势。另外,还有不到3个月,针对纺织服装制品的配额制度就将结束。这一国际纺织、服装贸易制度的变化是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最新挑战,这不仅带了希望和机遇,同时也带了极大风险。
伴随国际市场的需求不断萎缩,给许多纺织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2008年,我国纺织业正遭受着近十年来最艰难的一年。受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货币政策从紧、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纺织行业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众多纺织行业生产企业陷入了生产经营困难的窘境,挣扎在亏损的边缘,企业纷纷倒闭,停产、半停产的更多。这些,已给纺织行业构成严峻挑战。尽管纺织的出口退税率有所提高,但国家淘汰低层次产品和企业的决心没有改变。自主创新、节约成本,才是纺织行业走出困境的良方。
从国内纺织行业运行情况来看,2008年1-9月,中国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022.69亿元,比07年同期增长10.15%。2008年1-9月,中国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纱1,597.92万吨,同比增长9%;布累计产量417.32亿米,同比增长6.33%;服装累计产量151.59亿件,同比增长5.92%;化学纤维累计产量1,797.80万吨,同比增长2.44%。2008年1-9月,中国纺织行业出口达1,402.85亿美元,较07年同期增长13.06%;进口达141.94亿美元,较07年同期增长1.59%。预计未来5-10年纺织行业将保持稳定增长,结构调整会贯穿发展全过程。预计到2010年中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将达到3600万吨,未来几年化纤行业产能和产量增速将保持在7%~15%之间。 纺织品的原料主要有棉花、羊绒、羊毛、蚕茧丝、化学纤维、羽毛、羽绒等。
纺织业的下游产业主要有服装业、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等。
国家环保总局统计,印染行业污水排放总量居中国制造业排放量的第5位。60%的行业污水排放也来自印染行业,且污染重、处理难度高,废水的回用率低。化纤行业在生产过程中,有些产品大量使用酸和碱,最终产生硫磺、硫酸、硫酸盐等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有些则是所用溶剂、介质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化纤生产污染环境的另一种表现是化纤产品本身的不可降解性,特别是合成纤维,其废弃物回收成本高,燃烧后污染空气;废弃后不易降解,造成土壤环境恶化。另外,毛麻丝行业的前处理过程也是行业污水排放的重点。在能源消耗方面,纺织机械、化纤机械电力消耗十分突出。化纤行业总耗能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0%-30%左右。 2009年,欧美将更多地利用反倾销、市场经济地位、社会责任标准等新措施限制中国纺织品出口。“反倾销”将成为贸易摩擦主要焦点。对于出口增长,预测2009年纺织品出口仅能保持15%的增长。对欧出口稳定,但远远小于2005年;对美国出口可能下降,影响额约50亿美元。
由于出口以及产能过剩等原因,纺织行业2006年利润增幅有所回落,整体利润率将降到2.5%-3.1%之间。2005纺织品市场,在外销受阻的同时,内销市场其实并没有“吃饱”。内销利润已经几倍于外销。
2007年1-11月,中国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1,690,091,131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1.46%;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1,625,893,972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1.22%;实现累计利润总额61,878,749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1.27%。
2008年1-2月,中国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270,235,318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6.44%;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255,274,904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7.08%;实现累计利润总额7,551,666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7.14%;截至2008年2月底,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28,174家。
在出口方面,2007年1-12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达1712.06亿美元,同比增长18.9%,比2006年同期回落6.3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出口561.04亿美元,同比增长14.99%;服装出口1151.02亿美元,同比增长20.93%。 1、技术装备落后,新产品开发不足。据统计,中国纺织品三大行业(纺织业、服装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产值占比约分别为61%、28%、11%。除化学纤维生产技术和服装骨干企业的缝纫设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以外,纺纱、织造、染整等传统工艺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
2、标准低。中国的纺织企业还处于低端生产阶段。大约有80%的企业生产中低档产品、6%的企业生产中高档产品,4%的企业生产质量低价格低产品,仅有10%的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
3、高素质人力资源缺乏。行业缺乏品牌运作、资本运筹、国际交往的人才,缺乏国际化经营经验和适应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
4、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行业性软件开发力量薄弱,软件产品少,企业管理软件应用比例低,信息化普及率低,电子商务起步慢,多数企业管理方式落后,难以真正建立起“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快交货”的市场快速反应机制。
5、缺乏品牌经营理念。传统家纺多,规模小,产品单一,加工贸易比重仍然很大,应对国际竞争手段不足,处在整合阶段。 纺织业业内专家认为,从中国环境看,纺织业难点是“三率两价”,即利率、出口退税率、汇率和劳动力价格以及原材料价格。除此之外,还有加工贸易保证金和棉纺织企业棉花增值税、进项税、和销项税税率不相统一的政策。
汇率。相对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税下调等因素,人民币持续升值对出口带来的压力更大、影响更深远,人民币持续升值已经成了令出口企业谈之色变的最大利空因素。企业提价空间已经接近极限,出口数量已经在下降,再度提价只会导致订单向其他国际市场转移。
出口退税率。所谓出口退税主要针对一般贸易,非加工贸易,从理论上讲可下调出口退税率对抑制过剩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的作用更直接。不过,纺织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利润空间十分有限,利润率也较低,过猛的调整出口退税,大批纺织企业难以承受。
利率。面临通胀压力,银根紧缩已经成为针对全盘经济的货币政策,纺织业处困境之中,银行清楚知道这一点,所以大型纺企从银行贷款也很有难度了。
劳动力、原材料成本快速上涨。在纺织企业的成本中,原材料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约为60%至70%,人工成本约占10%至15%,中国原材料价格2008年更是呈现出加速上涨的趋势。此外,2008年7月1日起中国销售电价提高2.5分钱/度,纺织行业一年就将增加用电负担约37.5亿元。人力成本的上涨幅度每年也在15%至20%,新劳动合同法很多地方缺乏可操作性导致纺企“招工难”情况加重。据有关部门抽样调查,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环保等叠加到一起已经令企业的综合成本上升了20至30%左右。
Ⅸ 中国丝绸如何将世界缠绕
技术扩散
在早期欧洲,丝绸一直被视为上流精英不可或缺的服饰用料,但进入中世纪之后,中国逐渐失去了对丝绸技术的垄断,中国出口的丝织品常常被欧洲工匠拆解,以重新利用这些丝线。到后来,中国干脆以出口生丝为主,欧洲纺织工业因此获得了充足的原料来源。
在此之前,中国一直把丝绸生产技术视为绝密,禁止外传;蚕卵、桑种和缫丝工都被官方严密管控,出境客商在边关口岸甚至被搜身检查。这样一来,虽然大量丝绸出口到外国,但养蚕业仍是中国人谨慎保护的秘密。这使得早期的欧洲人对丝绸的来源想入非非,罗马人坚信丝绸是中国人用一种特殊的树叶织成的。但古罗马科学家老普林尼想到蚕蛾,他在《自然史》中说“它们就像蜘蛛一样织网,而这些网就成了一种女人使用的奢侈布料,被称作丝绸”。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随着丝绸技术在中国南北的扩散,势必也会传播到境外。朝鲜最早获得养蚕技术,西域、印度和日本也陆续学会了蚕丝技艺。公元522年,东罗马帝国也成功获得了桑蚕卵并能开始桑蚕的养殖。与此同时,阿拉伯人不仅开始生产丝绸,而且随着武力扩张,将蚕丝生产传播到了整个地中海地区。从非洲到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丝绸业方兴未艾。
稍晚一些的十字军东征进一步使丝绸技术扩散到西欧。特别是君士坦丁堡的丝绸织工到意大利之后,意大利的丝绸产业平地而起,成为一个具有近代工厂特点的新兴行业。14世纪时,就已经出现拥有4000个纺锤,并以水力为动力的造丝厂。1472年时,单单佛罗伦萨市就有84家作坊,以及至少7000名纺织工人。根据经济史学家桑巴特的记述,里昂丝绸工业创始人维亚尔的一座厂房里就有46部织机。17世纪中叶,里昂有1.4万多架织机在开工,而丝绸行业也喂饱了该城1/3的人口。在1341年的波洛尼亚,巴赫萨罗建立了一个机械化丝织厂:“由雷诺河水带动的大型机器能迅速地纺捻出4000根丝线,从而很快完成4000个丝织工的工作。由于使用水力,纺出的丝既结实又漂亮。他们每年出产18万磅丝绸,其中大量的是双股丝线。”
中国失去丝绸的垄断之后,依然保持着无可匹敌的规模优势,继续沿着丝绸之路向欧洲和近东输出高质量丝绸。但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古老的丝绸工业首当其冲,在廉价的棉纺品冲击下,丝绸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机械缫丝代替手工,蒸汽动力代替了人力;接下来,人造丝开始取代蚕丝。对现代人来说,丝绸更多是作为一段历史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而古老的丝绸之路最近才又被赋予新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