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国战士是如何守卫边疆海岛的
因为你说我国的战士想要守卫边疆,海岛的那个应该是有很多很多他们的光荣这个事情的吧。
⑵ 中国古代史对边疆的管理
中国对古代边疆一般都是采用“以夷制夷”的政策
【实例】
1、羁縻府州:唐太宗李世民设立了相对完善的以都护府、都督府为特点的边疆管理体系。针对众多的边疆民族 ,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广置都督府和州、县。
羁縻府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相当于自治区。它是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还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接受唐代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都护府的监领。体现了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
2、在北宋末年,宋朝的北部有三个强大的民族:夏,辽,金,宋朝为对付这三个民族,便派人和金约好,共同夹击辽国,辽国的土地由宋朝收回.这就是着名的" 以夷制夷"但宋朝最终很惨,虽然金国攻入辽国都城,但宋朝大败.金国当然不愿意把辽国土地给宋朝.最终,宋朝以夷制夷的方法没有成功。
大唐盛世
拜托采纳一下
⑶ 历代王朝是怎样治理边疆
对大一统帝国来说,巩固和治理辽阔的边疆,最大的困难首先在于边疆各地生产方式和经济方式有着重大差异。因为,自然环境及由此而来的生产方式的不同,必然造成汉族与各边疆少数民族产业上的不同,并导致各自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差异。正如《礼记·王制》所说:“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所谓“不火食”,即不吃熟食,按照汉人郑玄“地气暖不为病”的解释,显然是南方湿热之地的自然采集生活,“不粒食”即不食五谷,属北方寒冷地区以狩猎畜牧为主的经济生活。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注意到了边疆各民族经济方式的差异,并专门列了五篇民族史传记,其中的《匈奴列传》在叙述匈奴畜牧狩猎生活和与军事相结合的特点之外,还对其日常生活和婚姻制度、文化水平等予以特别注意。在《西南夷列传》中,司马迁又依据生产方式等的不同,将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区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型。可见,边疆各地与中原在经济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农业经济的推进,实为巩固边疆的关键。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也的确是以农业经济的推进为前导和基础来巩固和安定边疆的。从先秦时期开始,黄河中下游地区居民的生产方式逐渐分化,其中的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因为居住地区土质和气候比较适合原始农业发展,开拓容易,所以最早由狩猎和采集文化发展到农耕文化,遂不断向适于农耕的地区发展,攘却以游牧渔猎为主要经济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部落。大致从战国中后期以后,中原从农主牧副、兼营林渔的经济格局转变为单一的农耕格局,农耕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唯一产业,而“四夷”则“逐草随畜,射猎为生”。在两种经济类型的竞争中,农耕文化因具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和适应能力而居于主动,占有优势,以畜牧为主业的部族遂不断向周边地区如西北和北方退却,于是,农耕文化与畜牧文化在地理空间上日益明显隔离。
但在“华夷”对举的格局中,以农立国的大一统王朝向广阔的边疆地区推进农业并不是没有限度的。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原因,各地的经济形态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班固就说:“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面兽心,其与中国殊章服,异习俗,饮食不同,言语不通,僻居北垂寒露之野,逐草随畜,射猎为生,隔以山谷,雍以沙幕,天地所以绝外内也。”而且,中原农业文明在向边疆各地推进的过程中,遇到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在适合农耕经济的地带如南方、东北、西北的绿洲地区以及北方的农牧结合地带,农业经济因更能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更能满足比较稠密而且日益增加的人口的需要,所以推进起来就比较容易,华夏文化也表现出较强的同化力,如从楚国庄土乔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元明清各朝,随着兵锋南指,甚至不须使用武力,即可席卷南方,顷而底定,农业经济向南方的推进几乎没有遇到太大的障碍。同时,伴随着汉末动乱、永嘉南渡、安史之乱、唐末纷争、五代十国、以及靖康南渡,数次大规模向南方移民,农业经济从黄河流域向长江、珠江流域推进,除部分深山僻谷以外,先秦时的“南蛮”、“西戎”基本上融人华夏而不复存在。从另一方面讲,游牧民族之入主中原,到了适于农业的中原,也往往迫于人口压力,不得不放弃原来游牧的经济方式,转而采用具有更高生产效率的农业经济方式,久而久之就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如秦汉以后,因为中原战乱,游牧民族凭借强大的武力,曾数度大举内迁,甚至入主中原。一些游牧民族的统治者顽固保持游牧固习,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地以为牧也”。因而在以黄河中下游为代表的中原地区推行游牧的或以牧为主的生产方式,结果都没有获得成功。其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长期处于战乱之下,人口锐减,“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游牧民族把大量荒废农田改为牧场,一度实现以牧为主,但一俟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加。则很快回复到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最后,入主中原者也无一例外地被汉化。历史上,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清朝统治者之不得不废止“圈地为牧”,均是明证。
相比之下,农业经济的向北扩展则比较缓慢。着名的“新月形地带”的广大山地高原属于半农半牧的过渡地带,如果说这些地区以何种经济方式为主,主要取决于胡汉力量强弱对比的话,那么中原王朝向传统农牧分界线以北的地区推进农业的努力,则往往失败。幅员辽阔的边疆,尤其是北方和西方有广阔的草原、沙漠地区,可供游牧民族纵横驰骋,是从事畜牧业的优越生产环境,游牧经济在这些地区还是有其生命力的,所以游牧民族在长城以北地区经营游牧业,是经过自然选择的最合适的生产方式。相反,汉人既不能习惯严寒地带的气候,经营农业生产的效益又十分低,发挥不出农耕经济的优势。即使一些统治者挟军事胜利将中原经济方式一度推行于这些边疆地区,也往往不能持久。迁入这些地区的汉人,不但不能将对方汉化,反而渐染胡风,“逐水草而居,食肉饮酪”,过起游牧生活。历史上秦皇汉武挞伐匈奴、魏武帝征乌桓、唐太宗扫平突厥,虽然是积极防御之举,志不在得其地,但“得其地而不能耕”也是客观制约因素。如秦至西汉攘却匈奴后,在北方和西北边郡移民屯垦,将农耕经济大幅度推进,一直延伸到阴山脚下,使秦长城以南一度阡陌相连、村落相望,其中的“河南地”甚至被称为“新秦中”,与关中八百里秦川媲美,但不久就不得不主动撤离。东汉以后,这些地区又复归于游牧。
可见,向边疆地区推行农业经济,不是靠武力所能完成的,以农立国的大一统王朝不得不屈服于“自然法则”,承认农业经济与游牧经济在不同地区并存的客观现实,并对经济形态各异的广大边疆地区,采取因地而异的经营方略。
其次,边疆地区在文化上又有特殊性。一般而言,民族宗教和外来宗教对边疆地区影响力要大一些。如佛教在中原地区历经汉魏至隋唐数百年的中国化,成为封建统治者“神道设教”之工具,而边疆地区因文化落后,大多原原本本地吸收外来宗教,并与原始的迷信结合,反成为与汉文化背离的因素。而民间宗教作为对政府不满情绪的宣泄,在中原地区受到挤压后,也往往向儒家文化传统淡薄的边疆地区寻求活动空间。
此外,边疆地区又往往是汉文化的断层地区或者为多种文明的交汇地带,离心力与向心力同在。如河西走廊以西之西域就处于各种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域外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近水楼台,使得西域不时游离于中原王朝管辖之外。历史上,西域之库车、焉耆等绿洲地区,印欧文明的影响就一度比较显着,对中原曾时叛时附,这就影响到西域作为中国边疆的稳定,甚而至20世纪40年代仍出现“东土耳其斯坦”的分裂活动。这中间当然有中央政府软弱、实力不振等因素,但西域地处几大文明交汇地的特殊情况,使得中原王朝经营此一地区仅凭武力难以奏效,而必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汉文化的推进为要务。再如北魏隋唐之河北六镇以及“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虽有政治的原因,但作为边疆地区,此地的长期“胡化”也是不容忽视。
可见,广阔的边疆与内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存在的客观差距,使不同的边疆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点,并使得边疆经营过程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存在严重的不安定因素,安全隐患重重,危机不时爆发,离心倾向不时存在,严重影响着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所以,开拓之后如何安定、巩固民族成分复杂、经济形态各异、文化传统不一的广大边疆地区,安边固防,维护大一统的政治秩序,仍然是一项十分复杂和艰巨的任务,也是历代大一统王朝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⑷ 边防战士守护边关的故事
毕金铎的母亲徐丽华告诉我们,刚入院治疗时,毕金铎意志消沉,甚至一度拒绝进食,想放弃治疗。自从党组织批准了他的入党申请后,他像换了个人似的,不仅主动要求进食,还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入党宣誓的当天晚上,已经连续两天两夜没合眼的毕金铎把《中国共产党章程》搂在怀里,美美地睡了一觉。
被批准为预备党员的第3天,医生见他精神状态有所好转,决定为他进行放疗。由于长时间大剂量反复放疗,造成他面部皮肤大面积灼伤,唾液和嗅觉消失。
由于没有唾液,每隔几分钟就要喝上一口水,加上口腔内大面积溃疡,每次吞咽食物时,喉咙就像针扎般疼痛。母亲见了,心疼得直掉眼泪,毕金铎却反过来安慰她:“妈妈,我能行!”
“在实施放疗前,整整7天我没吃一点东西。我无数次地感到,死神已经拽住了我的手。可我不能就这样走啊!党组织和战友们在伸出手拉我,亲人也在鼓励我??”毕金铎眼含热泪说。
医院护士告诉笔者,在这里住院的人大多变得悲观烦躁,毕金铎的心态却很好,从未跟谁发过脾气。癌症后期的疼痛常人难以忍受,毕金铎却拒绝服用止痛药,害怕昏昏沉沉地睡过宝贵的一分一秒。
在毕金铎的床头,有一大摞战友们写给他的书信。其中一封是他所在的特务连党支部写来的。信中说,连队官兵都为拥有他这样的战友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希望他能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回到战友身边。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毕金铎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经过数次放疗化疗后,他的病情正日见好转。
回想起党组织帮助自己与病魔抗争的这段经历,毕金铎显得异常激动:“是党组织和战友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如果生命还能延续,我一定要再回边防,当好一名光荣的祖国巡逻兵!”
(4)中国边疆如何守护扩展阅读:
边防的战略地位:
边防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今中外,大多数国家都把加强边防作为安邦定国的战略任务来对待。“边防无小事”是人们对边防工作特殊性的精炼概括。边防是保卫国家安全的前哨阵地,是反映国家政治、外交政策的“晴雨表”,是展示国威、军威的“窗口”。
边境地区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块礁石,都是国家主权和尊严的具体体现;边防的每一个重要行动,都反映着国家的意志。边防特殊的性质决定了它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边防的巩固和加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利益,在国家安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边防部队主要职责:
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严守国界,保卫边疆,同一切侵略、挑衅行为作斗争;负责边境值勤、管理,维护边境秩序,保护边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处理边境涉外事务,增进中国人民与邻国人民间的友谊;参加边疆社会主义建设,做好群众工作和民兵工作,搞好军民联防等。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边防部队的主要任务:
一是沿边沿海地区边防管理;
二是边境沿海地区、海上治安管理及渔船民管理;
三是出入境人员、交通运输工具的边防检查和监护;
四是毗邻香港、澳门边境一线的巡逻警戒,北部湾海上边界巡逻监管;
五是涉外边防合作;
六是防范、打击沿边沿海地区各种违法犯罪,管辖在海上发生的刑事案件,管辖在边境管理区和沿海地区发生的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案、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案、偷越国(边)境案和破坏界碑、界桩案,以及在边境管理区和沿海地区查获的走私、贩卖、运输毒品和走私制毒物品等案件。
⑸ 新疆边防战士常行走在积雪及腰的70度陡坡上,他们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边防战士身在新疆,地处于祖国的边防位置,保卫祖国是他们的责任,这样的责任感驱使边防战士更加顽强。
边防战士也是普通人,他们同我们一样有情有义,有着自己的情感和热血,家更是他们温暖的港湾,有了家他们就有了避风港,才有了守护的希望。
⑹ 突然想知道边境是怎么守的。我国的边境范围是很大的吧。
不是隔那么远就安排士兵,这样所需的士兵太多了。
比如西藏地区,就是每天都派一队(大概三四个)士兵沿着边境线巡查,主要是观察界碑是否异常及边境线周边是否有异常。
如果发现有异常,如发现对面有可疑人员,但又没过来中国,这时会留下一两个士兵监视,并派一个回营地报告情况。监视的士兵会一直隐蔽在那里,不能大幅度移动。除非是对面三四天都没动静,或是越境被击毙,否则就一直呆在那等待支援。
其他地区大抵也相似。但像是云南地区就还要缉毒什么的,这就是另外的工作了。
⑺ 哪些方法可以维护边疆稳定
在立足防御的前提下,中国历代王朝为了维护边疆的安全与稳定,普遍重视在边疆前沿设立军事重镇,并重视重点战略方向的防御。
第一,设立军事重镇,重视边疆前沿防御据点建设。
历代王朝普遍重视在广阔的边疆地区选择一些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且后勤补给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建立军事重镇,以作为捍卫边疆的战略据点。
例如,唐朝在边疆军事部署方面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在全国重要地区设置了数百个军事重镇,这些军镇大部分处于控制边疆的枢纽地带,构成唐朝边疆防御体系的前沿基地。其中,仅西北边疆的安西都护府之下就设置了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今独联体境内)四镇。在安西、北庭都护府辖境各重要通道和地区,唐朝还设立了军、镇、守捉等一整套的军事机构。这就有效地遏止了周边游牧民族的袭扰。到了唐朝中后期,吐蕃、突厥、契丹、奚族等对边疆地区突然袭击式的袭扰,成为边疆的现实威胁。要对付这类挑战,需要灵便统一的指挥,以集中使用边防力量,对危机做出迅速灵活的反应,而唐初以来的边防镇戍体制是根本不适应的。因为,边疆地区都护府所辖的无数以数百人驻守的镇、戍,在遇到大的战争时必须由中央政府出面下令才能进行集结。此外。唐初以来曾经行之有效“行军”体制也难以应付此类突发性的危机,因为“行军”的主帅需由中央从中央禁军或中央官员中临时任命,而这些人往往不了解边疆的战场形势,加上兵员的动员、编组、向前方运动,以及后勤的供应都非短期内所可完成,以至于往往错失战机,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军集结起来到了前方,袭扰者却飘忽无踪,但大军刚解散回到各自所在的驻地,边疆又传来警报。所以,到了唐玄宗时期,终于将原来的分散边疆镇戍体制改为大军区制分区守防体制——节度使体制,即任命长期负责边疆防务的节度使,一来保证守边将帅有足够的由其直接指挥的部属和军队,二来增大其权限,节度使除掌有军权外,还可以对一定范围的边疆州县有完全的管辖权,并能指挥调度辖区内所有军镇的部队。这样,节度使遂成为一方军事辖区的最高军政长官。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拥有一大批由其直接指挥的部属和军队,称经略军;对规定数目的边疆州军务有完全管辖权,并能指挥该地区所有独立的军、镇和小分队;
⑻ 边防军人严寒巡逻积雪没过大腿,他们的存在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生活保障
近日,网络上出现了这样一组图:驻守在中哈边境的新疆塔城军分区杜拉那拉边防连官兵们战斗风雪,他们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踏着积雪,巡逻在祖国边防线上。也正是因为有他们存在,我们的生活才有了更加安全的保障,我们才可以生活更加无忧无虑。
1、保卫祖国第一道防线,守护我们和谐生活的第一道屏障
边疆战士们守卫在我们祖国的第一线上,时时刻刻关注着外来不法人员的动向,为我们内陆生活更加和谐稳定打下一个坚实基础,是我们和谐生活的第一道屏障。没有了他们的守卫,我们的边疆将一直处于混乱状态,随时面临着被敌人攻破的风险,我们随时会陷入战乱,更不要谈和谐稳定的生活了。
总之,边疆战士是我们的“守护神”,没有了他们,我们和谐稳定的生活也将不复存在,反而我们会整日提心吊胆,担心某一天会不会突然有战乱发生,导致我们无心高生产建设,生活质量提升不了。有了他们,我们才可以幸福生活,生活才有所保障。
⑼ 我国的漫长的边境线是怎么守护的
在我国的边境线上,不容易通过的路就不用重兵把守,和设防卡。
⑽ 各个朝代的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和亲、设置管理部门、战争等措施。
举例:
古代对新疆采取的措施:
1、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的开始。
西汉统一西域后,建立了西域都护府。公元前108年,西汉出兵攻破楼兰、车师,打败大宛后,在轮台、渠犁驻兵屯田,建立了“使者校尉”,管理屯田事宜。
这是西汉在西域设置的最早的行政机构。公元前68年,西汉派特郎郑吉、校尉司马憙到渠犁一带屯田。公元前64年,任命郑吉为“护鄯善以西使者”,主护南道。公元前60年,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统管南道和北道,都护府设在乌垒城(今轮台东北)。
2、唐朝时,唐太宗在天山以南,设立安西都护府;武则天在天山以北设立北庭都护府。
3、清朝时,干隆帝平定了新疆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并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整个新疆地区。
(10)中国边疆如何守护扩展阅读:
古代边疆多指四大地域:西北人烟稀少之地,东北极度苦寒之地,西南烟瘴遍布之地和东南荒岛几近无人之地。光听名字就知道,这些地方有多荒凉。气候恶劣,去那里很容易水土不服。
还没等累死,就先病死了。就算没病死,周围也有很多凶猛野兽神出鬼没。而且边疆地区很容易发生战事,每天都要提心吊胆,稍不留神,自己就是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