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有哪些极限刺激的工作

中国有哪些极限刺激的工作

发布时间:2022-10-08 10:14:27

㈠ 中国最刺激的娱乐设施有哪些

深圳欢乐谷的雪域雄鹰弹射式过山车是亚洲目前轨道最高、最长的弹射式过山车,轨道全长887米,垂直落差67.35米。同时也是亚洲目前最快的过山车,最高时速135公里,单程运行时间90秒,最大加速度4G。

深圳欢乐谷】

世界上落差最高的“激流勇进”。主题的探险式设计,游客乘坐老渔翁从一个锈迹斑斑的闸门进罐头厂。船最后从塔顶冲出,游客来不及多想就俯冲下海湾,随之溅起巨大的水浪铺天盖地打来,飞驰而下过程中浑身湿透的感觉真是透心凉!

㈡ 职场中的刺激工作都有那些

大老板、拍av的、探险节目的主持人,还有拍电视剧的

望采纳

㈢ 40种高度应激职业有哪些

职业应激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哈尔滨医科大学 陈 力

现今社会中,由于激烈竞争、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社会体制的不断变革,给人们带来前所没有的精神负担和不同程度的工作压力。这些来自职业及工作的应激源对劳动者的健康可以造成巨大的损害。目前大约有50%~80%的疾病为心身疾病或是与应激有关的疾病〔1〕,还有相当多的人群遭受应激的作用处于亚健康状态。职业应激除了对健康产生影响外,过强的工作应激对组织行为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如引起组织成员的工作满意度低下、消极情绪、高离职率和缺勤等问题。因此职业应激对个体及组织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有关学者对这一问题做了大量研究。据统计,关于职业应激的研究在近20年中增加了50倍。〔2〕在我国,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体制的迅速变革,各行各业工作者所面临的要求、竞争、管理等压力与日俱增,已经成为近年来心理学界、行为科学界和医学界研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3,4〕
1 职业应激的概念
1.1职业应激的概念界定
与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中的许多其它概念一样,研究者们在研究职业应激时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含义作了不尽相同的解释,采用了不一致的定义。
在名词术语方面国外一般称谓“Occupational stress”或“Job stress”。我国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将其称作职业应激、职业紧张、职业压力、工作应激或工作压力等。根据我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心理学名词规范,应统一为“职业应激”或“工作应激”。〔5〕
应激(stress)概念的演变大致可以归纳三种模式〔6〕:
(1)应激是引起个体心理或生理反应的刺激物。对于职业应激来说,有些研究者将职业因素或工作作为一个刺激变量看待,强调刺激物的性质、特征及强度,注重对“压力”对研究。
(2)将应激看作是反应变量。这一模式在医学研究中较为普遍,比较集中关注应激对心身反应方面,而不是引起心身反应的原因。Beehr和Newman等认为职业应激是职业因素与个体因素相互作用改变了个体心理和生理状态所表现出的心理或躯体异常反应。
(3)应激是应激源和应激反应的中间变量。这种变量一方面决定了大量的潜在应激源能否成为现实应激源;另一方面也决定了个体应激反应的性质和程度,把应激视为各变量相互作用的过程。Lazarus提出,应激的发生并不伴随特定的刺激或特定的反应,而是发生于个体觉察和评估一种有威胁的情景之时。研究发现应对方式、个人经历和个性等因素对应激反应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7〕
有些人认为它是环境变量,有些则认为它是个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例如,Lazarus和Launier[7]对工作应激的定义强调应激的来源,认为“应激源是超出正常适应反应的状况。”而Quick[8]对应激的定义则强调应激的后果,他们把应激反应定义为“在面对应激源时对机体自然能力资源的普遍的、有规律的、无意识的调动。”有些研究者对工作压力给以操作性的定义,将某些职业或工作特点定义为工作应激,如工作负荷、工作复杂性、角色冲突、角色模糊等[9]〕。Summers,DeCotiis,DeNisi[10]在研究中强调了工作应激中个体由于正常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引起的感觉,而并不强调改变的本身。他们对工作应激的定义是“当个体被迫偏离正常的或希望的生活方式时体验并表现出的不舒适的感觉。”
研究者对职业应激的不同定义表明职业应激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但不同的定义使得研究之间缺少可比性。影响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因此研究者对这一概念的更确切的理解和一致的定义将有助于职业应激研究的顺利进展。
我国医学心理学家姜乾金教授借鉴国内外有关应激的研究成果,通过多因素研究方法研究应激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提出心理应激过程的系统平衡论观点,认为任何调整应激结构体系和促进因素间平衡,都有利于个体对内外环境保持适应。
在我国,有人认为职业应激是劳动者在工作中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影响而不能适应时出现的紧张状态。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职业应激是在某种职业条件下,个体觉察到各种客观需求与应对能力之间失衡,需要适应时的心身紧张状态。”
1.2 关于工作倦怠
在职业应激的研究中,另一个常使用的概念是工作倦怠(Job burnout)。这个名词在国内的称谓也有多种说法,如“职业倦怠”、“职业枯竭”、“工作耗竭”和“过劳”等。工作倦怠指的是体力和情绪衰竭的一系列症状,它包括消极自我的产生,消极的工作态度,失去对工作对象的关心和感觉[11]。
Maslach和Jackson从三个维度对工作倦怠做了操作性定义,认为工作倦怠是一种心理综合征,即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工作怠慢(cynicism)和自我业务效能降低(decreased professional self-efficacy)。其中情绪衰竭是这一系列症状的主要方面,是指心理资源的耗竭,有过度付出感;常有对他人的冷淡、隔离等消极情绪。工作怠慢表现为工作态度消极,失去工作乐趣,与工作有距离感,工作行为懈怠。自我业务效能降低表现为工作行为效率低下,工作绩效降低。Pines认为,那些希望从工作中获得重要性的个体很容易体验到倦怠,对于工作没有期望的个体所体验的是工作应激而不是工作倦怠。这样来看的话,我们可以认为工作倦怠是一种特殊的、长期的和具有多侧面本质的工作应激,而且,包含有负性态度的发展,通常发生于那些具有较高动机的个体身上〔12〕。
我国近年来的体制变革、经济转型、人才竞争,使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工作倦怠现象越来越成为不可避免的职业问题。这已经成为国内心理与行为科学工作者所关注的研究热点,其中对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医生、护士、教师、社会工作者及服务行业等)的研究论文颇多〔13〕。
2职业应激的影响因素
职业应激的产生和转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的理论可能会强调了不同的因素。总的来说,工作压力的产生来自四个方面:组织因素、工作本身、个体特征和社会环境。
2.1组织因素
组织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组织成员付出和努力,个人价值的实现也体现在组织的组织行为之中。组织激励机制不完善往往挫伤员工的积极性,成为一种工作应激源。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中的相互性原则,组织所付出的物质报酬和精神激励(如尊严、赞许、关心)将换来员工对组织的承诺.以及在工作中付出的努力。当组织不能满足员工的需要、甚至给员工造成压力时.员工交换给组织的将是低工作效率、不满、离职[14]。大量研究发现引起职业应激的组织因素包括: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工作超负荷、时间压力、低参与、低控制、管理-监督问题、组织气氛、群体冲突等。有的研究者们对各种组织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对于管理-监督问题的调查所涉及的问题有:认为管理者是一个好的计划者的程度。对群体的代表表现出一致性,建立好的工作程序,明确责任,在压力下表现良好,帮助雇员表现良好。为个体工作提供反馈。Summers等人[15]在研究中发现组织程序的特点和角色特点比个人特征和组织结构特征与应激有更密切的联系,这说明组织政策和程序是职业应激的重要来源。
2.2工作本身特点
工作的经济价值影响着个体对工作的情感反应。由于工作的经济结果影响着个体生活的其它方面,因此工作经济价值对个体幸福有着核心的影响。了解雇员怎样从经济上解释他们的工作对于了解职业应激是很重要的[15]。
工作安全性是一种应激源,与有害物质打交道的工作和危险性较高的工作也会使多数人产生应激。例如,护理传染病患者的护理人员由于经常担心有感染的危险会承受较高的心理压力〔13〕。工作特点本身的压力还包括:工作单调乏味、工作内容丰富性、工作负荷量大小。工作的无趣性和负荷量越高,个体所感到的压力就越大;工作内容越丰富,则压力越低〔14〕。
Murphy总结了多人的研究〔15〕,列出了与职业应激有关的组织与工作本身的因素。(表1)

表1 与职业应激有关的组织与工作本身因素
各类职业应激源

实 例

特有的职业因素

工作量(不足或过大)
速度/种类/工作意义
自主权(对所从事的工作能自己决定)
安全/工时/轮班
工作环境(噪声、空气质量等等)
工作场所隔离(孤独感、工作单调)

组织因素的作用

角色冲突(职业需求冲突、多重监督/管理)
角色模糊(责任不明确、期望不清晰)
责任程度
激励机制

职业发展

组织承诺
就业保障(裁员、失业、无事)
职业发展机会
工作满意感

工作关系(人际关系)

与领导关系
与同级关系
与下属关系
暴力威胁、骚扰

组织结构/氛围

是否能参与决策
组织管理模式
组织沟通方式等

选自:Murphy LR. Occupational stress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95

2.3个体因素
与强调外部因素或工作特点本身的研究者不同,一些研究者认为外部压力因素并不普遍适用于所有的工作者。某个应激源对一个人来说可能是有作用的,而对另一个人来说则不能构成压力。例如Schaubroeck等人发现虽然增加对工作的控制被认为是减轻工作应激的一种方法.但他们的研究发现,只有对具体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才有这种影响,面对于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个体。由于他们缺乏控制工作的能力,因此要求个体有较高控制的工作反而会使他们产生应激〔17〕。
人格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习惯,影响个体对心理社会刺激物的认识与评价、情绪的产生和生理反应。人格也影响和决定了个体对外界挑战的适应和应对方式、能力与效果,以及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决定得到和利用社会支持的质量。按人格对应激源易感或抵抗倾向,分别称为应激易感人格(stress-prone personality)和抗应激人格(stress-resistant personality)。
(1) A、B、C行为类型:传统上将A型行为类型的特征形容为:“时间紧迫感(time-urgency)和竞争敌意倾向(competition and hostility)”,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心理危险因素。B型行为类型是A型行为类型相反的一种人格特征,是减少冠心病发生的抗应激人格。C型行为(type Cbehavior)主要特征为压抑、愤怒不能发泄、抑郁、焦虑、克制等,具有C型行为的人容易发生癌症。
(2)坚韧人格:这种人格特征属于抗应激人格,是Kobassa在研究中年高级经理时发现的。研究中,有些经理表现出明显的抗应激能力,血压不高、很少生病、个性愉快、很少烦恼,在公司业务的压力下仍能胜任很多工作,表现为吃苦、耐劳、勇敢、果断。因此,坚韧人格是对抗应激的缓冲物。
(3)非理性非逻辑的人格:这是以负性思维或不合逻辑的观念看待人或事物的一类人格特征。他们容易将一般人认为较轻的刺激视为应激源,看不见事物光明的一面。Ellis将非理性观念概括为庸人自扰,“一定/必须/应该”经常挂在嘴上,对他人爱挑毛病、找错误。
(4)人格特征维度:Costa将人格特征分为神经过敏型、外倾型和对外界经验的开放性三个维度。神经过敏型是应激易感人格,表现为敌意行为倾向,逃避性的幻想,自我责备,服镇静剂,孤僻不合群,一厢情愿的想入非非,消极被动,以及优柔寡断。外倾型在应激中的行为方式常常是采取理智行动,积极的思考,寻找替代物,以及自我节制。开放型者常以幽默方式应对应激情境。
2.4社会因素与社会支持
社会和环境的变化也是引起应激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方面的研究在工作压力研究领域中较少见。但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引起压力的社会因素有双重职业、组织机构减少、竞争增加、技术变化。另外,社会角色的变化,公司破产、机构调整、个体患病或残疾、决定退休.都是引起职业应激的社会因素〔9]。
社会支持主要是指来自于家庭、亲友和社会各方面(同事、组织、团体和社区等)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援助。有支持性社会关系的人,能较好地处理应激、避免孤独和寂寞、降低总体应激水平。Hersey最早提出了社会支持对减少工作应激的重要性,尤其是从同事和领导那里获得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反应极为有利。[13]一般说来,其他人的存在或缺乏影响到个体在工作场所中如何体验应激以及如何对应激作出反应。[14]同事的存在可以增强人的信心,使之更有效地应付应激。相反,缺少同伴可能会激怒某些人或使他们感到焦虑,从而降低其应对工作应激的能力。
社会支持对应激的影响存在两种模型。主效果模型认为:社会支持具有普遍的增益效果,无论个体是否面对压力情境,高的社会支持作用总伴随良好的身心状况。另一模型是缓冲器模型,该理论认为:社会支持仅在应激条件下与身心健康发生联系,它能缓冲压力事件对身心健康的消极影响,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保持与提高个体的身心健康。
缺乏社会支持使人处于孤立和敌视环境中,对个体应对应激产生不利影响。强大的社会关系网,可以防止中年男性的早死。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来自亲密的朋友或家人,来自具有共同兴趣和价值观的成员,个体从中得到情感支持,有安全感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个人的价值得到保证,产生自尊。
3职业应激与健康
应激是与人的生活质量(如舒适水平、满意感等)和数量(如寿命)有密切关系的一种现象。应激并不都有害,人的存在与发展需要适当的应激水平,以利于适应环境。应激过程的结果可以有适应和适应不良两种情况,人在长期持续性应激或超强应激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适应不良状态称为应激效应。可表现为程度不同的生理的、心理的或社会的功能障碍,严重者可致应激有关疾病(stress-related disease)。
过高的职业应激对个体的影响可以从情绪、行为以及身体健康方面反映出来。而且会直接对工作绩效产生消极的影响。工作应激对情绪的消极影响表现在降低工作者对组织的承诺、内在满意感、以及工作动机,并出现离职倾向〔6〕;情感衰竭〔7〕。对行为的影响可表现在缺勤、离职。以及工作绩效降低。
职业应激在身体健康方面的消极后果是各种生理上的不适。如:抑郁症状、严重头疼、头晕、疲劳、炎症。虽然很多研究者都怀疑职业可能会增加患病的频率,然而在实际研究中却较少发现证据。研究者认为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可能在于研究中所涉及的职业应激还没有严重到造成机体急性病理性损伤的程度。职业应激下可有心理和生理反应,特别是较强烈的消极反应,可加重一个人已有的疾病,或造成复发。例如,一个高血压病人于工作中人际冲突,病情变得更加严重;一位冠心病患者在加班工作后,突然发生心肌梗塞。职业应激还会对已有的精神疾病造成不良影响,有调查发现,门诊神经症病人的工作应激程度同疾病的严重程度呈线性相关关系。
由于应激引起的对工作本身的影响除了缺勤、离职和工作效率下降外,还会引起组织中人群关系紧张、高事故率、较差的组织气氛、低士气、工作中的敌对等问题[23〕。
4 职业应激的应对
在职业应激的研究中除了研究应激的原因和结果外,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关于应激的应对以及减轻应激反应的策略。
多数应对的研究采用了Lazarus对应对的分类。Lazarus把应对分为两类:针对问题应对(problem-focusedcoping)和针对情绪应对(emotion-focused coping)。前者是管理或改变应激情境,适用于应激源明确的应激情境中;后者是控制自己对应激情境的情绪反应,适用于应激情境不明的情况。Lazarus认为应对是受背景和过程影响的,而不是一种如传统研究所认为的个性特征或行为风格。人们的应对反应总是受某一特定情景的要求而出现的。假如个体将某一情景评价为可以受个体的控制,问题为中心的应对将占主导位置;而当个体认为自己对所处情景不能做任何调整或控制时,情绪为中心的应对将占主导地位。Lazarus与同事的研究发现个体的应对方式随着应激源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姜乾金在他的应激系统平衡理论的描述中认为,应对行为发生在应激作用的全过程,强调应对是应激过程的主要中介因素;并认为个体在应激过程中,受人格制约的、习惯化的特质性应对决定了个体的应对方式。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放松可以消除心身紧张,缓解焦虑不安的情绪。各种锻炼方法,如:游泳、跳舞、跳绳、瑜伽等,都能帮助身体驱散紧张,是消除工作倦怠的有效应对方法。其实,即便像走路这样的轻微活动,也能有效地放松身体。渐进放松术的学习,可以帮助人们学会控制肌肉,让某一部分紧张或放松下来,这样就能大大减轻紧张。此外,生物反馈技术、意象放松技术也是缓解个体应激状态的有效方法。通过想象安宁情境能促进松弛。
要重视行为应对。有人通过工作应激管理实践总结出如下应对职业应激的办法。
(1)悠着点(SlowDown):要放慢的节奏,稳重地去做事情。告诉自己:最终的目标是到达目标地,而不要理会是否是第一个到达。
(2)条理化:努力采取新的视角审视目前自己所处的情境,设法重新整理思绪。努力使注意力集中于自己所关注的事情上。学习抛弃琐细的、无关紧要的事情和令人心烦的情绪。当你感觉到有工作压力的时候,牢记K.I.S(Keep it simple.简单化),而不要选择K.I.S.S(Keep it simple,stupid,笨蛋者简单化)。
(3)改变生活工作节奏:工作生活中有很多重要事情要做。人们应该以追求生活质量为最大目标,重视质量而不是数量。
(4)承认并接受自己的极限:消除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避免过于追求完美。要为自己设置适当的目标,可分解目标逐渐实现。应该学会对强加的额外要求或责任说“No”。
(5)寻求社会支持:这是一种缓冲器,可减轻职业应激的伤害。
5 职业应激的测量
5.1 职业应激测量工具的特点
由于职业应激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同职业的应激源也具有一定的差异,而且工作应激是环境和个体特征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建立一个普遍适用的、既对职业应激的理论建立有所帮助,又对实验问题的描述所适用的测量工具,难度很大。一些研究者认为在职业应激研究中好的测量工具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对工作环境的测量应既有主观的测量也有客观的测量[8]。
(2)测量应适用于不同的职业,或在测量工具中包含一些普遍性的核心问题,以利于比较不同职业群体中的压力水平[9]。
(3)对应激源的测量应包括应激源的强度和发生频率两个方面[2]。
(4)应强调应激情景中的心理动力内容,如低自尊、个体被评价,社会接受等,而不是只强调社会因素。[10]
5.2 职业应激评定量表简介
各国学者对职业应激问题日益重视,对职业应激的认识和评估近年来发展很快。目前国外所用的方法涉及到问卷调查、生化指标测定、电生理检查、神经行为学或职业流行病学研究等各个方面。本文仅就国外常用的职业应激评定量表(问卷法)研究加以介绍。
评定量表(ratingscale)的发展是心理与行为学研究方法中最重大的进展之一。应用评定量表可使研究的结论更具客观性、可比性和重复性。目前世界上应用于这方面研究的评定量表有近百种,并根据研究工作需要,还在不断地推出新的量表。利用评定量表进行测试与评价的方法常称作“问卷法”。用于职业应激研究的评定量表可分为二类:
5.2.1应激源评定量表
美国学者McLean等推出一套适用于职业性应激因素调查的自我评估问卷,即McLean`s工作应激问卷(McLeean`s Work StressQuestionnaire,MWSQ),人们称之“麦氏量表”。其内容包括三个量表:适应能力问卷、工作满意度问卷和职业应激因素问卷。近年来麦氏量表在职业应激研究中有较多应用实例,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Cooper等研制的职业应激调查表(Occupational Stress Indicator,OSI),目前在30多个国家使用,我国余善法等引进了这套量表用于工厂管理者、医护人员的心理卫生研究。该调查表包括六个部分:①工作满意感;②健康状况;③行为类型;④对周围事件的解释;⑤工作应激源;⑥应激的应付方式。
此外美国Karasek推出的工作内容问卷(job content questionnaire,JCQ)、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H)的Hurrell研制的工作控制问卷(job control questionnaire,JCQ)、Kanner编制Etzion修订的觉察到的工作应激源(perceived Job Stressors,PJS)等也都是近年来用于职业应激的评定量表。
5.2.2职业应激体验量表(含症状量表)
这一类属于职业应激的心身状态或症状评定量表,它的种类很多,在职业心理卫生研究领域常用的量表有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一般健康问卷(GHQ一28)、心境状态剖图(POMS)、House,Rizzo编制的工作紧张感量表(Work Tension Scale,WTS)和蓄积疲劳征候调查(CFSI)等。 其中SCL-90中文版有中国常模,并且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在职业应激的研究中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近年来在工作倦怠研究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的测量工具为Maslach工作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r Inventory,简称MBI)。Schaufeli和Enzmann的统计表明,在已发表的有关工作倦怠的实证研究中,90%以上的论文和研究报告都采用MBI作为测量工具。MBI编制的直接目的就是测量Maslach关于倦怠的定义中的三个方面症状的内容。问卷的项目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要求被试依据自己的感情和态度进行回答。MBI包含3个分量表: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
继MBI之后,应用最广泛的有关工作倦怠量表是由Pines编制的倦怠测量(Burnout Measure,BM),它用于测量服务性行业以外的职业倦怠时要好于MBI。
5.3神经行为学方法
神经行为学方法很多,涉及职业精神卫生方面的方法有问卷法、观察法和测验法。在现代职业精神卫生研究实践中,往往采用综合研究方法,并以测验和问卷所占比重较大。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推出的神经行为核心试验成套组合(NCTB)和神经行为评价系统(NES),是一种综合性研究方法,目前在我国已被广泛应用于职业中毒的神经精神损害和职业心理应激等研究工作,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
6总结与展望
欧美一些国家对职业应激的研究已进行了多年。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相关研究才呈上升之势。本文的目的是使我国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者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有所了解,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明确我国职业应激的研究方向,开拓我们的研究领域。我们的研究要借鉴国外已有的成功经验,立足于中国实际,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更明确地研究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应激问题。
开展职业心理卫生研究工作,需要职业医学、行为科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只有各学科研究者的广泛协作,才能促进研究工作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职业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并已开始研究这方面的问题。近年来,职业应激与健康关系研究,某些特定人群(如机动车驾驶员、医护人员、教师、IT业人员、海员、飞行员、警察和矿工等)的工作应激的调查与干预研究,已引起职业医学界和心理学界的重视,并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方面开展综合性研究工作。在职业卫生、心理与行为科学有关杂志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呈逐年增加趋势。但也应当看到,多数的研究为横断面调查和人群心理状况评价。调查研究的指标尚缺乏标准化常模,测量指标的信度和效度问题也缺少研究资料。这些问题阻碍我国职业应激的深入研究,亟待解决。
职业应激的研究虽然已进行了多年,但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深入了解个性、心理因素与应激源及其后果之间的调节作用,形成职业应激的系统理论方面还有大量工作可做。目前关于职业应激的理论较受关注的是 Lazarus的交互作用理论及其关于应对方式的理论,其它研究者所提出的应激模型还需要对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以完善的理论体系指导工作应激的预测与干预。

㈣ 2014年中国高危职业事哪些

2014年中国十大高危职业
《十大危险职业》指的是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如不合适的生产布局、劳动制度等),使我们的身边时时处于一种危险状态,然而最危险的职业却是有以下10种。

1、钢筋工人

“钢筋工人”是高空作业的建筑工人。

随着第一座摩天大楼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动工兴建,钢筋工人这个危险的职业诞生了。他们的工作是在高空中安装、拆除钢筋梁架和悬梁。钢筋工人的危险是由工作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工人们要对付的可是数以吨计的笨重钢梁,并且是在远离地面的高空中。因此,为了安全,钢筋工人必须动作灵活,反应敏捷。随着高度的上升,风会增添新的危险因素。每个人的体形和体重在钢梁上都会产生不同的动量。工人们必须要保证移动时身体能在风中平衡。此时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一步走错就有可能从高空中掉下,万劫不复。在有的工地上,如果施工期间没有工人死亡,工友们会在钢筋骨架的最后一根钢梁上插一枝万年青以示平安和庆祝。但愿这枝万年青能在所有的工地上都高高飘扬。
2、特技演员

“从天而降”、“破门而入”、“飞车冲撞”,这就是特技演员的工作。

每个动作片英雄的后面都少不了特技演员的身影。他们为了工作付出了太多,却最终只能隐藏在明星的光环之下,独自品尝戏里戏外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受伤,他们会借助一些保护工具来保证安全。比如气袋、防火衣和抗击打衬垫。护具中还有一种防火胶,它能帮助特技演员抵御身上的火。相比男特技演员来说,女特技演员更容易受到伤害。通常情况下,女演员在工作中穿的衣服,比如迷你裙,让她们无法像男演员那样使用各种护具。因此,女特技演员们更须加倍小心。即使采取了种种保护措施,意外仍是无法预料的。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有8518名特技演员因工受伤。因此,特技演员们不能轻视任何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保持着空中坠落高度纪录的着名特技演员斯塔曼·达·罗宾逊就在一次看似简单的摩托车特技表演中丧生。即使危险,仍有许多人愿意从事这个职业。对于他们来说,特技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挑战生命极限、激发内心热情也许远比生命安全要重要得多。

3、试飞员

对新飞机进行全面测试的职业。

从飞机问世的那一天起,人们就为建造速度更快、更安全、性能日益多样的飞机而开始不懈的努力。新的飞机在正式投入使用之前,必须有人对它们的性能进行全面测试。这就促成了试飞员这个行业的诞生。受雇于空军或飞机制造商的试飞飞行员,要驾驶新型或改进型的飞机进行超越设计能力的试飞,以此来确定飞机性能的极限,从而确保其他飞行员的安全。为了对新型飞机进行测试,飞行员必须承受高速飞行时产生的巨大重力作用的影响。如果重力达到5G,所有东西的重量都要增加5倍。其中包括血液、骨骼、肌肉,总之所有的东西。如果人们毫无准备,重量变大的血液就会从最高点流向最低点,离开大脑流到双脚。这样人就会失去所有的周边视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研制出了可膨胀的“抗重衣”。它可以减小重力的影响,还能防止视觉丧失。气囊膨胀会加大腿部的压力,导致血压上升。试飞员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配合。空中的飞行员在忍受重力影响带来的不适时,地面的试飞工程师则在监控室里努力寻找任何可能的潜在危险。监控室是降低危险,保证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危险总是和试飞员为伴。但试飞的过程仍然让人充满了期待,一些未知因素随时有可能发生。危险与兴奋共存,也许这就是试飞员这个职业的魅力所在。

4、空中护林

他们是森林的消防队员。

全副武装的护林员乘坐直升飞机来到着火的森林上空,然后伞降下去,在火势蔓延之前把大火扑灭。他们就是了不起的空中护林员。空中护林员的工作极其重要,在55年的空中消防行动中,伞降就实施了30多万次。空中护林员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跳伞前,护林员必须先在空中估算风向和风速。“风”在空降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不同的高度,风速和风向都不一样,并且随时可能在护林员向下降落的过程中发生改变。因此,护林员要考虑各种因素。一些看起来无害的小东西也有可能对护林员造成极大的威胁。比如树枝。专业的空中护林员还要具备和大火连续搏斗三到四天所需的极强耐力。1949年蒙大拿的曼·戈尔茨大火让12位空中护林员丧生,这是空中消防史上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悲剧。但即便这样,危险和艰辛依然吓不倒那些真正热爱大自然,渴望同烈焰搏斗的勇士们。他们在一次次的空降中体会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乐趣和刺激。

5、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的甲板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4.5英亩”。

飞机在机场跑道上高速降落非常危险,那么在海上降落呢?对飞行员和航空母舰上的甲板工作人员来说,这意味着双倍的危险。工作人员随时都可能在意外中丧生。他们工作时距离飞机很近,稍不留意,或是一放松,就可能受伤。为了能让飞机升空,强大的蒸汽弹射器要在3秒内将飞机的时速从零提升到160英里。弹射器的维护会由绿衫军士负责。发动机开足马力后,绿衫军士要爬到飞机下面检查弹射器挂钩是否拴紧,此时一旦出现任何意外,后果将不堪设想。白天已然需加倍小心,夜晚则意味着更大的危险。航空母舰被夜色笼罩后,危险也隐藏了起来。此时的甲板工作人员必须和疲劳做斗争。时刻留心手里正在做的事。设备出现故障同样也能引发悲剧。1967年7月29日,电涌引燃了“弗里斯泰尔”号的一枚火箭,随后发生了连锁爆炸。因为无处可逃,一些甲板人员干脆弃船跳海;但也有人留在了船上和烈火搏斗。在这场灾难中,134名甲板工作人员死亡或失踪。因为类似的危险随时可能发生,甲板工作人员非常注意相互保护。特别是在飞行甲板上,大家必须互相关照。如果发现同伴出现失误,必须设法阻止他们,然后告诉他们原因。航空母舰是最危险的人造工作环境;试飞员则是科技含量最高的一种危险工作。随着技术的进步,危险工作的范围只会不断地扩大,甚至扩展到无垠的宇宙中去。

6、排雷工兵

他们需要面对和排除数以千万计的隐藏杀手———地雷。

连绵不断的战乱在世界各地遗留下了大约六千五百万到一亿一千万枚地雷。地雷每年让大约二万人受伤或死亡。因此,深入雷区的排雷工兵用尽浑身解数来探测并排除地雷。因为每一颗都关联着人身安全。排雷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力集中。大多数排雷事故发生在工作开始或即将结束的时候。要么是因为工作人员一开始准备不足;要么是因为行动即将结束时思想松懈引起的。对此,排雷现场的急救队时刻提醒着排雷者,危险和帮助都在身边。每支排雷队出发时,都配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医疗急救队,以防发生不测。为了抢救伤员,他们甚至可以在现场实施紧急手术。地雷的形状、伪装物和杀伤力千差万别,排雷者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探测方法。探针、军犬或是电子探测器。当然每种方法都有危险。即使身上穿有保护装,弹片也能炸掉手指、眼睛,或是造成其他伤害。遇到饵雷则更为危险。饵雷是用来杀伤排雷者的。当饵雷被抬起之后,下面的另一颗地雷就会爆炸。要将散落于全世界的地雷彻底清除,需要数以千计的排雷兵忙上一千年。在此之前,排雷兵们仍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冒险。排雷兵每天出去工作时心里都明白,他们的工作,就是找到那些专门用来杀伤他们和战友的东西。但为了人类的安康,他们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项高危工作。

7、战地记者

就是他们把战争的严酷现实展现在世人面前。

早在排雷兵开始清除战争留下的致命“恶果”之前,另一批敢于冒险的勇士已经开始出没于战火纷飞的战场。他们就是战地记者。为了能报道战争动态,报道最真实的故事,战地记者们必须忘掉自己的存在。当子弹从耳边呼啸而过,炸弹从天而降时,某种激情占据上风,支持他们继续自己的危险工作。在战场上他们甚至变成了射击目标。随着游戏规则的改变,记者的处境变得越发的危险。即使离开战区,战地记者也无法摆脱危险。他们经常因为写的文章或发表的评论,得罪世界各地的当权者,从而成为被打击的对象。从1989年到1999年,世界各地就共有472名新闻记者被杀害。还有一种潜在的心理危险也是极其可怕的。他们经历了太多的惨景,这让他们在多年后仍不得不承受精神上的创伤和痛苦,有些人甚至被迫寻求心理治疗,有的人则最终退出了新闻界。但记者们知道,他们的报道能让世人了解事情的真相。因此,他们仍然前仆后继地奔赴战场最前线。这,是一份需要用信念战胜死神的工作。

8、伐木工

从古至今危险始终伴随着的职业。

伐木过程中不断出现死亡和工伤事故。伐木工拿起链锯后,危险就出现了。链锯的锯齿转速很高,每分钟能达到4000转。树干倒下的时候,伐木工必须要避开树枝和碎片。伐木工砍树的时候,树枝经常和周围的树缠绕在一起。它们要么折断,要么被悬挂在空中。悬在空中的树枝最危险。每当大风刮过,这些树枝就会突然落下,砸在下面人的头上。当伐木工用缆绳把数吨重的圆木转运到存放场时,如果缆绳断裂,它就会从空中飞过,造成人员伤亡。另一种伐木工具是直升飞机。它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但对伐木工和飞行员来说,危险依然存在。使用直升机伐木,所有在场的人都可能受伤。飞机在伐木场坠毁的悲剧也屡次上演。当时,飞行员、机上乘客以及所有地面人员都受了伤。但威胁伐木工的最大危险不是机器,而是大自然本身。伐木工最害怕的是林火。树林里引发火灾的因素很多,但大多数都和伐木用的设备有关。集合管和排气管的温度很高,飞溅的火星一旦落到地面,麻烦就来了。伐木是一个危险的活儿,当大树倒下的一刻,伐木工甚至能感觉到松针从脸上滑过。死神就在身边,但工作仍得继续。

9、煤矿工人

这个职业随时可能面对爆炸、塌方、着火……

整个二十世纪,矿井事故夺去了十几万矿工的生命,此外还有数以十万计的矿工受伤。爆炸、塌方、着火……燃烧的甲烷能造成严重烧伤。通风不畅是采矿业的一个难题。矿井下积聚着大量的甲烷很容易燃烧,引发剧烈爆炸。早在二十世纪初,矿工们就利用金丝雀来探测矿井中的甲烷含量和缺氧程度。金丝雀的呼吸频率比人快100多倍,过量吸入甲烷会让它们在矿工的身体受到影响之前死亡。长期操纵笨重的机械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例如传送带挂住衣袖,把整条胳膊绞进机器的事故更是屡见不鲜。即使躲过了井下重重危险,矿工们在远离采矿工作多年之后,仍然要面对一种来自体内的危险———黑肺病。一般来说,他们只能依靠一种“呼氧器”来度过余生。但采煤业在今天仍然兴盛不衰,许多贫穷的人也不得不把采煤作为经济收入的唯一来源。人们的苦难仍在不断延续。

10、捕蟹人

这是被惊涛骇浪、极度深寒包围的职业。

餐馆和水产市场里随处可见螃蟹的身影,它们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美味。但为了这些美味,无数捕蟹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根据有关研究,渔民,特别是捕蟹的渔民,他们的工伤死亡率可能是普通工人的三十到四十倍。在捕蟹船上,只要一步走错,就可能出现灾难性的后果。从上船一直到返回故乡,捕蟹人时刻生活在危险里。船在40英尺高的巨浪中间漂浮,温度会降至零下五到十度。如果加上寒风,气温能达到零下五六十度。捕捞开始后,船员必须先解开堆在船上的巨大捕篓。把捕篓放入大海时,船员的手有被捕篓挂住的危险。但更危险的还是回收捕篓的时候。要保证将重达六七百公斤的捕篓拖上颠簸的船,同时还不能伤人。就这样,捕蟹人一次次重复着放蒌、收篓的工作。由于长时间在寒风中劳作,捕蟹人都有了一双称之为蟹爪的痉挛的手。在捕蟹船上,夜晚虽然漫长,但船员却难得睡眠。在捕蟹的最佳时期,他们不得不连续工作。这时的最大危险就是反应迟钝,腿脚已经不听话了。时至今日,捕蟹仍然是一种极端危险的工作。如果不是为了钱,没有谁会愿意从事这种工作。对于没什么文化的人来说,这个行业充满诱惑。生活处处充满了艰辛,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工作不尽如人意而抱怨时,请想想那些在极度危险中工作的人们。想到他们,我们平凡的生活定会因为平安而分外温馨。人为理想、为生活而忙碌,但无论如何,工作都将继续下去。

㈤ 中国现在到底有没有《赏金猎人》这个职业

中国其实是有赏金猎人的,不过这个职业是法律既没有授权,也没有禁止,所以只要别违反强制性法律,不要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别影响社会正常秩序。

尽管大多数现代赏金猎人都是训练有素、有执照的专业人士,但赏金猎人无赖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在美国西部,曾经是一种混战的职业已经变成了一种真正的职业,是美国法律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中国有哪些极限刺激的工作扩展阅读:

赏金猎人的本质:

“赏金猎人”和私人保安基本上是由“战争经济”产生的雇佣军武装组织。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雇佣军开始转型。以前,雇佣军是由一个国家或利益集团雇用的个人或小团体,在世界许多地方十分猖獗。他们上演政变、绑架、暗杀、抢劫和掠夺,在人们心目中形象非常恶劣,被称为“战争动物”。

现代雇佣军不再按照过去零散士兵的方式行事,而是按照现代商业模式形成一个公司,建立公司管理制度,并承包业务。从外部来看,他们通常称自己为私人武装或保安公司的雇员,从幕后开始。其次是与各国政府的密切联系。事实上,世界上最大的私人武装公司都与政府有很强的联系,甚至像赏金猎人这样的“个体经营者”也在美国反恐团队、五角大楼和其他联邦机构工作。

㈥ 中国最危险的十大工作有哪些

第一名 渔船船员

妓女不仅是包括爱滋病等各类性类的高发人群,也是黑恶势力及杀人抢动罪犯的重要目标之一。如果我们能将妓女视为一种职业,我们必需承认这个行业的高风险性存在。

㈦ 中国十大最高危的职业是哪些

第十位淘宝店主

“早上8点睡醒,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脑。整天都是坐着,从早8点一直坐到晚12点,就连吃午饭也是盯着电脑屏幕吃,因为就怕一走开就有人进来问问题,还有半夜三更上来买东西的网友。”一个经营了在淘宝开店5年的店主小卜介绍到,淘宝店主的生活,一般人难以适应。像卖服装的,赶上来新货就更忙了,基本上白天分货,晚上在网上上传照片,做促销图。虽然没了老板的压迫,但是给自己干更容易“废寝忘食”。



第四位 环卫工

中暑,生物钟紊乱,天气炎热工作劳累,易发交通事故安全系数低,环卫工也算得上是一件一等一的高危岗位。第三位 网编

连续多日加班,每天工作到凌晨,有时甚至通宵加班,近来网站主编、编辑过劳死这样的新闻层出不穷,浙江卫视、优酷网等媒体的员工过劳死的新闻,让人不由得对休息不规律、长期加班的工作状态提高警惕。第二位公务员

“公务员竟陪领导喝酒猝死”还不算工伤。有人说公务员怎么会经常熬夜加班,那么舒服的职业怎么可能猝死呢。可是我们不知道的是公务员们的辛苦啊,他们经常出去应酬,各种饭局和交际,喝酒多,女人多,这对身体都是巨大的伤害。公务员排名第二,实至名归啊。第一位临时工

临时工三个字也越来越多的成为责任推卸的“高发行业”。但凡出事都可以赖在悲催的临时工的头上。吃的比狗差,干的比驴多,死的比猪惨。论惨,论危险,谁能比得了中国的临时工?

㈧ 中国十大最高危的职业是哪些

10、中国股民

煤矿工人可以说是中国最危险的职业了。中国煤矿工人的死亡率是世界煤矿工人的死亡率的80%。很多矿主为了利益,常常忽视矿井的安全性,强迫工人在随时倒塌的矿井里作业,矿井坍塌,瓦斯爆炸都是煤矿工人时常会遇到的危险。

㈨ 全中国哪工作好找最刺激最具挑战

上海,那里最具挑战性也最能激发人的潜能;相对的工作也不好找,特别是低学历的人生存压力很大!

阅读全文

与中国有哪些极限刺激的工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为什么这么好 浏览:853
伊朗和美国为什么有仇 浏览:163
为什么印尼人喜欢喷香水 浏览:145
印度歼10怎么样 浏览:676
越南马皮凉在越南哪个位置 浏览:832
伊朗女人戴什么手表 浏览:993
买越南媳妇多少人民币 浏览:413
去伊朗旅游带多少钱 浏览:23
想陪你很久很久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789
英国人怎么评价约翰 浏览:910
印度订不到酒店怎么办 浏览:932
传说对决印尼服怎么进 浏览:673
关于英国论文怎么写 浏览:406
意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车 浏览:581
伊朗对西班牙怎么样 浏览:895
1元换多少越南盾合适 浏览:172
越南610是什么金 浏览:277
印尼什么时发生地震 浏览:35
印尼红龙鱼15公分怎么看 浏览:567
中国公元前900年什么时期 浏览:601